寫在天下文化撤下貼文之後:精神科醫師到底犯了什麼錯?他們真的錯了嗎?到底哪些是對,哪些是錯?
昨天晚上的嚴正呼籲後,很高興天下文化至少先撤下了貼文,但更重要的「向社會大眾說明正確觀念」以及「向精神科醫師與心理師」致歉,很可惜地,我們還沒有看到。但社會上對 #疾病的正確認知 以及 #對疾病處置的合理期待 還有 #我們到底有多少資源 這些事情,是需要一起討論的。
為什麼這件事情值得大家花心思關注呢?因為社會上一直都不乏這類聲音:
「精神科醫師都只會開藥,但是過動症也應該要做心理治療。」
「是藥三分毒,吃藥就是有副作用!」
這些論點有正確的,也有誤解的,希望佔用你兩分鐘的時間讓我們好好告訴你。
先不講過動症,舉個自閉症的例子。藥物到底有什麼好處?藥物可以用相對便宜的方式,幫助許多孩子在校園生活、求學。法國的精神醫學界在歐洲是相對排斥藥物治療的(此處指的治療是針對自閉症合併的情緒和注意力問題,而非自閉症本身的治療),但結果是:
英國大學裡自閉症學生的比率,是法國的十七倍(也就是有更多自閉症學生可以順利進入大學)。瑞典自閉症患者有60%進入一般學校就讀,法國只有20%。在法國有許多孩子因此喪失了順利求學的機會。(詳細的狀況可參考延伸閱讀,精神科陳豐偉醫師做了大量的考證研究)
在上一篇貼文中,我們已經說明了過動症需要臨床觀察超過半年,並且在兩大類症狀中同時符合多個項目,醫師才會作出診斷,絕對不會是亂下診斷。
但不少人可能感覺:精神科醫生都只會開藥,不注重心理治療。
事實上,這是個天大的誤解。在過動症的治療中,搭配心理師、社工師、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護理師等多專業的合作,一直都是重要的。只是其中有個大問題:患者的家庭跟整個社會,到底有多少資源?
在所有的治療方法中,#藥物是相對便宜有效的,換句大家聽得懂的,就是 #CP值高 。大家可以想想,在現代的社會中,雙薪家庭的爸媽,要能夠每天陪小孩吃晚餐,其實常常都不容易做到了。另外如果有需要自費做心理治療,或者是其他非藥物的介入,這些錢要從哪裡來?
醫師在幫助患者時,會以病人為中心,除了疾病的診斷外,也會同時考慮家庭、社會各方面的資源是否能夠取得。對多數家庭來說,藥物治療以外的選項,其實在時間以及金錢上的考量來說,真的很不便宜。如果患者的家庭狀況允許,或者是政府與社會的資源足夠,精神科醫師絕對不會要你「只能吃藥,不能做其他輔助治療」。
另外,其實坊間也不乏一些利用家長對疾病不熟悉的恐懼,或利用家長對孩子的虧欠,大搞一些收費極高,但證據力不足的「治療方式」,這往往讓家長額外付出大筆費用,對孩子也不一定有幫助。
至於藥物有副作用,這是正確的。如同「所有藥物」,只要有作用,就有副作用,就像有些人吃了感冒藥會有嗜睡副作用的道理一樣。坊間跟你說什麼純天然、純手工、純什麼的,不管是什麼東西都一樣,有作用就有副作用。大家也不要以為中藥就沒有副作用,通通都有!哪個人跟你說他的東西保證沒副作用的,叫他出來講,我們一定可以找出副作用讓他閉嘴!
但精神科藥物治療的好處是,相關的副作用至少是被研究地相對透徹的,醫師也會考慮副作用等因素來調整劑量以及選擇藥物。至少精神科醫師會非常誠實地告訴你各種好處與風險。
有不少人會妖魔化精神科醫師,說他們是 #邪惡藥廠的幫兇 ,但這真的是天大的誤會。藥商的利益可不可能影響用藥行為?當然是有可能。但是醫師也不全然是笨蛋,我們也會努力找出藥廠提出的研究相關問題,再作進一步的研究以及討論,希望找出更好的治療方法。
以上是多數醫師們的態度。但洪蘭教授長期的作為,可就不是如此。他在 #親子天下 的專欄就提到一段:
『目前醫生開給ADHD孩子的藥物,如利他能(Ritalin)或阿迪羅(Adderall)都是興奮劑,因為他們是大腦活化的不足,而不是一般人以為的太過興奮。阿迪羅其實是安非他命,如果販賣安非他命是非法,我們怎麼可以隨便就給孩子吃阿迪羅呢?現已有研究者出來呼籲,在給孩子開藥前,先問他的睡眠夠不夠,在排除睡眠因素後,才考慮開藥。』
這整段文字,就是在妖魔化精神藥物,把它類比為毒品。醫生會在六歲以下孩子開藥,通常要經過很多的考量和評估。在洪蘭教授的許多文章內,往往還帶有「孩子出現這些狀況是爸媽教養出問題」的這類觀點,如果孩子得到過動症,爸媽已經夠辛苦了、夠難過了,如果必須用藥時,還要遭受到洪大教授這樣的半恐嚇言論壓力,我們真的為這些爸媽感到不捨。
寫到這,我心底一直想起好幾位跟我在醫學院前後屆最熱血的好友們,有不少比率都投入精神科。他們往往是對弱勢的族群有很深的關懷,對探究精神的本質有熱情,才投入精神科的領域。精神科醫師對於疾病的去污名化、去標籤化(例如同志或各種性傾向、性認同,痲瘋病、愛滋、甚至是皮膚疾病如乾癬...等的去污名化),他們做研究、寫文章投書、到公聽會發聲、甚至跟病友們一起上街頭抗爭,就是為了保護所有人生而為人的基本人權。
兒童心理更是其中難做的一塊。孩子沒有人為他們發聲,孩子的一切,不管是生活、教育、醫療,都是在我們大人的安排之下。這群兒童精神專家,其實就是孩子精神衛生和人權的守護者,在我心目中,他們有崇高的地位。
但實際他們面臨的,往往是不明白的社會大眾,把他們當作「亂診斷、亂開藥」的壞人。結果努力幫別人去污名的精神科醫師,自己被嚴重地污名化,這真的是很諷刺的一件事。
精神醫療一直都是社會上很複雜的領域。除了患者的精神狀態以及症狀外,有太多太多歧視、污名、誤解有待解決,還有資源分配(精神科醫師、心理師、社工室人數、健保是否願意給付...)、教育體制對精神疾病的正確認知(現實生活中有教師可能對過動症不夠理解,而有意無意傷害了孩子)、家庭是否有足夠資源陪伴與照護,這都需要整個社會有更多的正確認知、互動、討論、思考,一起找出路。
我們想說的不是醫學好棒棒、精神科醫師好棒棒、藥物治療好棒棒、心理師好棒棒,其他人都是亂講。我們只是希望,大家在評斷相關議題時,能更多面向地思考。也想和所有精神科的同業們說聲:辛苦了!謝謝你們從沒在逆境中絕望,繼續為社會上最弱勢的身心疾病患者努力:)
至於天下文化跟洪蘭教授,如果連做到這樣,你們都還是不願意道歉承認錯誤,那大家就放生吧...沒什麼好說了。
---
延伸閱讀:
陳豐偉醫師對精神科藥物的相關分析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1468370266562852&id=100001696777038
一天不到 5 元,為台灣拼出全球第一的中文醫療保健新媒體!
美的好朋友 #訂閱集資計畫 ▶︎ https://backme.tw/ref/GsHuB/
現在就動手,讓我們成為彼此的夥伴吧!
更多實用的資訊:
http://www.medpartner.club
知識講解實驗破解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MedPartner
立即醫師線上提問(每天回覆但不即時喔):
http://line.me/ti/p/%40wyt3898a
自閉症合併過動症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小遊戲也有大功用—談感覺統合居家遊戲建議【黃暐恬】
有些孩子,看起來頭腦也不笨,外觀也很健康,但總是顯得笨手笨腳,有時情緒反應大,在學業或人際關係上表現也有些困難,常被家長師長認為不認真;但或許我們都誤會他們了,他們不是不認真,而是可能有感覺統合障礙的問題。
感覺統合理論是由美國一名職能治療師珍․愛爾絲博士所提出的。在我們周遭的生活環境中,充滿了各種感官刺激,在我們的感官受器接收到這些訊息再傳到大腦以後,我們的大腦必須要去處理、過濾、整合這些大量的資訊,才能做出適切的反應,若此過程中出現了問題,稱之為感覺統合失調。
舉個生活中最常見的例子,光是我們走在路上這個非常稀鬆平常的動作,視覺及本體覺訊息經過整合後,讓我們知道身體和障礙物的距離,地心引力的訊息經過前庭系統處理以後,讓我們能做出平衡的反應,若感覺統合出現了問題,行走的過程中可能會到處碰撞或跌得鼻青臉腫。
所謂的感覺刺激,除了我們熟悉的聽、視、嗅、味覺以外,還有三大感覺系統:觸覺、前庭覺、本體覺,是感覺統合治療的關鍵,對於有這些感覺統合障礙的孩子,家長們可以運用一些感覺統合遊戲來改善他們的障礙情形。下面就以三大感覺系統來分別介紹感覺統合障礙,以及和居家相關的感覺統合遊戲。
觸覺
當孩子對於觸覺刺激的處理有困難時,他們可能會有觸覺防禦或是會去尋求觸覺刺激,例如一直用肢體去碰觸別人或其他特殊材質的東西。若孩子的觸覺區辨能力有障礙時,他們閉眼時無法用手摸來辨別物品的特性,手部操作協調差,甚至操作時都要一直用眼睛來看。下列是和觸覺刺激較有相關的活動:
神秘箱:可以將日常生活常見的東西放入紙袋、紙箱中,讓孩子用手觸摸來辨別,也可放入不同材質的布料、菜瓜布等,讓孩子找出相同的布料。
沙箱:可利用沙坑裡的沙、貓沙、園藝用的細沙石。
沙畫、指印畫:利用手指與沙子以及印泥、紙面的摩擦所產生的觸覺,來提供孩子所需的觸覺刺激,還可變換成其他材料,例如:水彩加上漿糊。
球池:可讓孩子在裡頭假裝玩水、打球池仗、尋寶。
觸覺治療球、沐浴刷、各式海綿、公園裡的按摩步道等生活常見的東西也可以提供觸覺刺激。
前庭覺
前庭覺輸入的形式以地心引力、加速度為主,同時它與身體姿勢維持、平衡以及眼球動作、孩子的情緒有緊密的關係。和前庭覺相關的活動有:
滑板:讓孩子的腹部趴在滑板上,讓他們自己用雙手推進,雙腳呈微彎抬起的姿勢。
彈跳床:健身器材中的彈跳床也可提供前庭刺激,配合著音樂彈跳更能增加樂趣。
跳紙箱、米袋:利用不要的廢紙箱、米袋等,讓孩子站在裡面跳著前進,同時也可增進孩子的動作計畫能力。
公園遊樂器材:鞦韆、溜滑梯、旋轉地球、搖搖馬。
治療球:可以讓孩子坐在上面,或肚子趴在球上由家長扶著他的腰部後上下左右晃動,另外孩子也可肚子趴在球上,往前傾斜俯衝後自己用手撐地,當孩子趴在治療球上時也可試著丟球、丟沙包到箱子裡。
跳跳球、跳跳馬:市面上也有販售一些充氣的小馬、有把手的治療球,都可讓孩子坐在上面邊跳邊前進。
本體覺
本體覺來自於我們的肌肉、肌腱、關節等等,讓我們瞭解自己的肢體是伸直還是彎曲,高舉還是平放的位置,不需要用視覺也能知道,而本體覺的輸入型式以「重壓」的感覺為主,同時本體覺的輸入也可降低焦慮、提升孩子的安定感,使過多的活動量降低。
拉魔毯(拉重物):準備一條薄的毯子或布,讓孩子坐在裡頭,手抓著布後面兩個角把自己包起來,再由另一個孩子抓著布前面兩個角,拖拉著裡頭的孩子,再互換角色,或是把重物包在布裡,假扮聖誕老人載著禮物。
橡皮伸展帶:收集固定貨物或是健身用的橡皮繩,可以玩拉扯伸展的體操或玩拔河遊戲。
榨果汁、幫忙家事:在家裡可讓孩子幫忙用手動擠壓式的榨果汁器來榨果汁,還可以有成品的回饋,而在家裡幫忙搬桌椅、重物,敲釘子等也有相同的效果。
人體手推車:適用於年齡較大的孩子,讓他們雙手伸直撐在地上後,手抓著他們的雙腳抬起離地,並且雙腳及身體成一直線平行於地面,像推車一般前進(孩子的手同時要配合移動前進),同時背上可以放上布娃娃等增加樂趣。
黏土:孩子玩黏土時,可利用黏土壓製模型或是做餅乾、果凍的模型讓孩子壓製出各種樣式,並加上桿麵棍或是讓孩子徒手把黏土壓平。
嚼口香糖等有嚼勁的食物,提供口腔的本體覺刺激。
一般我們聽到的注意力缺損過動症、自閉症、發展遲緩,也會有合併感覺統合障礙的可能,但有大部分感覺統合失調的孩子,他們外表可能和一般的孩子沒什麼不同,所以他們的問題容易被忽略,且感覺統合的異常對於孩子日後的發展、人際關係、甚至是學習困難都有著緊密的關係。
在臺灣,感覺統合的評估與治療必須由領有職能治療師合格證書的職能治療師執行,因為每個感覺統合障礙的孩子需要的「感覺餐」都是獨特的,所以若擔心身邊孩子有這樣的困擾,建議到醫療院所接受職能治療的評估,來瞭解是否有感覺統合障礙以及找出最適合的感覺統合活動,讓小小的遊戲,也有促進感覺統合的大功用。
復健部職能治療師 黃暐恬
http://epaper.ntuh.gov.tw/health/201210/pdf/小遊戲也有大功用.pdf
自閉症合併過動症 在 大紀元時報 - 台灣(The Epoch Times - Taiwan) Facebook 八卦
#工商服務時間 【一覺睡得好.自閉妥瑞不再!】
自閉症、妥瑞症、發展遲緩、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您家的寶貝有以上問題嗎?
其實,這些症狀並不可怕,只要消除關鍵「睡眠障礙」其餘症狀都能有效緩解。
最新國外論文發表,53~78%自閉症、73%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皆合併「睡眠障礙」。
醫生總安慰父母說孩子長大情況自然會變好。但是,孩子睡眠品質不良,無法進入深度睡眠,哪來的腦力?
致力於研究治療腦神經功能失調病變的小兒科暨家醫科專科醫師阮慶定,提倡全人身心整合、平衡、共振治療。
引進德國醫療器材MORA生物能共振,阮慶定醫師成功案例多達百人,他說,改善睡眠,孩子腦力提升,伴隨的一切問題都可迎刃而解。
了解更多,請洽 欣安診所03-577-5055阮慶定醫師
或上部落格 inner-peace-clinic.blogspot.tw/
更多報導
http://www.epochtimes.com.tw/n116380
自閉症合併過動症 在 自閉症合併過動症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萌寵公園 的八卦
提供自閉症合併過動症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自閉症機率、自閉症好動、過動自閉原因有關寵物文章或書籍,歡迎來萌寵公園提供您完整相關訊息. ... <看更多>
自閉症合併過動症 在 自閉症合併過動症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萌寵公園 的八卦
提供自閉症合併過動症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自閉症機率、自閉症好動、過動自閉原因有關寵物文章或書籍,歡迎來萌寵公園提供您完整相關訊息.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