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一切舉動都不是為了反抗你,是為了他自己!
你眼裡只看見一個胡作非為的小霸王,每件事和每個人都要順著他的心意,事情沒有照著他的意思進行,就要掀起一陣軒然大波。這是我們避之唯恐不及的事。
其實,從我們的觀點來看孩子的行為並沒有幫助,更無法讓我們用愛心、耐心及尊重的態度來陪伴孩子。孩子具有高度社會化的特質,他們依賴父母,而且需要我們給予他們安全感、關愛和引導他們。
取自《媽媽的情緒練習》
……………………………………………………………..
各位朋友,早安:
當孩子有強烈的情緒時,我們可以如何陪伴他?
這是我常被問到的問題,這本書的說法我很喜歡。如果各位常來版面的朋友,大概可以看到部分重複的概念,已經在版面上提過。
「Stop doing, start being!」
跟自己同在,跟孩子同在,別再用念頭、用動作把自己帶離現在。活在這裡、當下,能感受到平靜圓滿,我們能聽得更清楚,孩子透過他的困難,正在表達些什麼?!
祝願您,終有一天能跨越強烈的情緒,看到對方內心真正想表達的東西!
.
ps.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photos/a.248192138530437/3728663753816574/
……………………………………………………………..
如何面對孩子的強烈情緒
【文/ 珍琳.米克, 珊德拉.提墨.葉特】
當你調整看待孩子的方式,或是提高自己觀察的敏銳度,包括對自己和孩子的感受,事情就會容易許多。為了讓你在面對這些高強度情緒時,可以更加得心應手,我們和你分享一些基本的原則,幫助你在當下冷靜以對,用適合孩子的方式去陪伴他。
所有孩子感覺得到的──你也可以!
一個健全的人格發展和圓滿的生活,絕對少不了要讓所有情緒都有宣洩出口──沒錯,就連不舒服的,還有我們恨不得不要擁有的,像是憤怒、恐懼、難過或是討厭的感覺。不只是針對孩子,連我們自己也一樣。你愈是覺得自己不可能,或做不到讓情緒有抒發的空間,想要教導孩子通常也是難上加難。當你明白為什麼非要面對不愉快的情緒時,就能讓你不再想迅速地「關掉」感覺,反而會用不一樣的態度去面對它:「哦,憤怒先生,你來了!你不必急著走,讓我好好感覺你一下再離開。」同樣的,孩子的情緒或你的想法也是:你和孩子,都可以去感受所有想要的感覺。關於這一點,你最想問的核心問題是:身為大人的你該如何面對?
當遇上孩子的感覺時,我們常會問:「好吧,到底該怎麼做?我該怎麼引導孩子?方法跟步驟是什麼?我應該做什麼呢?」談到細心跟用愛陪伴孩子,不單只是很表面地討論做什麼而已,身為家長,我們要起心動念才可以。有一句英文,十分貼近我們的想法:「Stop doing, start being!」
▍Stop doing, start being!
如果你喜歡這句話,請花點時間去思考:這句話帶給你的意涵是什麼?你有其他的作法嗎?你什麼時候去做,什麼時候改變自己?或是同時進行?你什麼時候會有「從即刻起就要做些什麼」的念頭?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嗎?當他生氣又大聲哭鬧?還是他哭到不能自己的時候呢?
看看以下的舉動,或許能助你一臂之力。
陪伴孩子時,不該做的事:
・貶低孩子
・誇大言詞
・譴責孩子
・批判孩子
・喋喋不休
・過分苛責
・轉移話題
・棄而不顧
・一語不發
・轉身離去
只要陪伴就好。當孩子需要你的時候,為了孩子,請陪伴著他。你或許可以擁抱他、輕撫他,給他愛和安全感。看著他,深呼吸,體會孩子的感覺,也感受你自己的,此刻,不要抗拒你和孩子心裡的想法。
不必緊抓著那些感覺。就像天空的烏雲,隨風飄去後,會帶來新鮮又乾淨的空氣。就像你在這段時間裡做的一樣,讓孩子再深呼吸一口氣。
感受的合理與否,不該由我們來決定,感覺就是感覺。
▍孩子的每一個感覺都其來有自!
即使你找不出原因或是不明白孩子為什麼生氣,都不該先下任何評論。感受的合理與否不該由我們來決定,感覺就是感覺。如果我們知道孩子發脾氣的確切原因,當然會輕鬆許多,這種機會偶爾會有;反之,就馬上觀察並且找出原因。有可能是因為孩子不喜歡拿到的湯匙顏色,或是一整天下來累了──或者還有其他更深層的原因。
如果類似的紛爭一再重複發生,或是孩子不斷出現相同的行為模式,很有可能是因為家庭氛圍所導致,與當下的情況無關。
孩子是「感知動物」。人和人的互動關係或是互動的頻率,也許我們沒有直接說出來,或者連我們自己大概也未察覺,還有那些我們完全不想承認的,孩子們通通都感覺得到。所以,生活在高壓的家庭裡,孩子就像輪流住在冷氣房或三溫暖裡一樣。如果家裡的互動不熱絡,父母又不敢面對衝突(特別是夫妻之間的不愉快),其中一個孩子很有可能會自認「受到召喚」,要為家裡製造出磨擦或是增加互動的熱度。在不知不覺間,孩子把一切都看在眼裡,卻因此成了「問題兒童」,也逼得大人們爆發出來。就像媽媽一再和孩子之間發生衝突,她高分貝怒吼、生氣及斥責孩子,雖然彼此爭吵「活絡」了家裡的冷漠氣氛,不再是冷冰冰的一片,但這樣的方式和作法未免也太傷人、太不健康了。只要父母任一方都沒有意願處理問題(或用彼此冷戰、分居之類的作法),孩子會因此成為永無止境、不快樂「失衡關係」的犧牲者。如果有些許改變,事情就會有轉機。儘管如此,在危機出現時,一個家庭卻總是忽略最根本、最嚴重的問題。
▍孩子的快樂不是媽媽的責任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時時刻刻感到滿足,無憂無慮地生活,這不就太美好了嗎?沒錯,問題是怎麼做呢?真的太困難了。「你有難過的權利!」這句話暗藏著不可思議的力量,也讓人有信心:「沒關係,我不必感到有壓力,或是使出渾身解數,怎麼樣都不讓你的眼淚掉下來!我可以安靜地陪伴著你,看著你,安慰你──只要你需要我的時候,我都在。」還有,我不必扛起責任,我只要在你身旁。就算是在最艱難的時候,這些舉動卻有著無比的效用。
孩子的一切舉動都不是為了反抗你,是為了他自己!
你眼裡只看見一個胡作非為的小霸王,每件事和每個人都要順著他的心意,事情沒有照著他的意思進行,就要掀起一陣軒然大波。這是我們避之唯恐不及的事。其實,從我們的觀點來看孩子的行為並沒有幫助,更無法讓我們用愛心、耐心及尊重的態度來陪伴孩子。孩子具有高度社會化的特質,他們依賴父母,而且需要我們給予他們安全感、關愛和引導他們。
▍智慧不是用「餵」的!
一個認為自己懂得比別人還多的成人,更應該有能力去觀察親子之間的互動關係。孩子擁有足夠的能力,並不需要我們去「灌輸」他們什麼。靠著一直以來的生活,我們累積了許多經驗,不過孩子會的、懂的與我們不一樣。我們往往把孩子當成訓練的對象,一直不斷對他們耳提面命「每個人」該做或不該做的事,但我們卻忽略了,孩子是透過模仿來學習行為和態度。英文有一句話說:「Walk what you talk!」,也就是中文說的「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我們必須先瞭解到,自己正帶領一個有「自我靈魂」的人,重要的是,我們建立和他之間的關係,去認識對方,就像導遊一般,用人生的經驗領導著他。做為父母,我們抱持著謙卑的心並且明白,自己並非全能,也需要持續地學習,這將對親子關係有著莫大的助益。
就是那麼一下子!
舉另一個例子。嬰兒被獨自留下來的時候,他們不知道媽媽什麼時候會回來;但孩子生氣時,我們做大人的卻可以感覺得到,過一會兒就好了。你試著想想看:那不過是一段很短暫的時間,你必須在這時去克服湧現出來的情緒。讓你在當下失去頭緒的,「只」不過是你的孩子罷了,你的生命不會因此受到威脅。拋開眼前的微小景況,你會看到廣闊的視野。這不容易,卻可一試。
▍孩子只是不知所措
孩子坐在地上嚎啕大哭,瘋狂揮舞著雙手,朝著地面頓足,這就是他感到危急的時候了。當下他只好用自己知道的方式,去抵抗排山倒海而來的情緒。這時的他有別於一般的狀態,他的舉動也不是一時興起,做父母的我們必須瞭解到這一點。雅斯培・尤爾在他的書裡提到,當孩子打父母時,父母們在憤怒當下會做出三種回應方式:
◆ 情況一:媽媽對孩子說:「你讓我太失望了!」尤爾認為這是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回應方式。大人把不愉快的情緒歸咎在孩子身上,斥責他,讓孩子感到極度的低落。
◆ 情況二:媽媽告訴孩子不想看到他,並且「疏遠」孩子。這麼做可行,但我們必須要注意:孩子會因此知道母親的底線在哪裡,卻無從認識自己的情緒。
◆ 情況三:媽媽會在當下陪伴孩子,用適合的話語說出孩子的感受。像是:「你覺得生氣、難過、憤怒⋯⋯」
孩子的心裡有許多感受,必須說出來,這樣他才能恢復;無論我們願不願意,這就是一個過程。因為大腦的發育尚未完全,孩子在面對情緒時別無他法,只能用這樣的方式來表達,當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時,或許也能幫助我們更妥善地來回應孩子。你可以幫孩子說出情緒並且陪伴他,也可以把造成你不愉快的原因都推到孩子身上,你要當哪一種父母呢?
▍以愛相隨,以身示範
「孩子不該學⋯⋯他應該要學⋯⋯」,當你想用愛陪伴孩子成長,告訴他你想傳達給他的觀念時,你會有這樣的念頭出現。在身心放鬆的情況下,你輕而易舉就能做到,或者當生活平順時,你也能順應孩子的各種作為,並完全拋棄自己從前親身經歷過的高壓管教、脅迫、威權及處罰。這種教養方式會在身處壓力之下又再度重現,也是人之常情。當你身處不安或高壓情況下,做父母的會心想:「但我必須教孩子⋯⋯」,基於恐懼的心理,擔心自己哪裡沒做到、沒做好,孩子可能因此變成無法管教的可怕小霸王,就祭出舊有的方式來。
請放下這樣的擔憂。靠著愛心、理解和自我反省,我們不會教出小霸王。反倒是我們的孩子會因為我們的態度,懼怕他最需要的人,因為自己不聽話就得受到處罰,也會給他留下印象,這是暴力帶給他的影響。讓我們把教養當成是愛的表現並以身作則,在信任中生活,積極而有意識地去塑造人際關係。
▍當你招架不住時,請打開救命傘
當你發現自己已經受不了孩子的哭喊、憤怒的表情和所有的情緒時,請說出來,用行動來表示。「忍耐」和「隱忍下來」都不會「解決事情」。你可以退後一步,甚至十步也可以,先照顧好自己!不只是孩子的安全,連你自己的都不該被忽略。
你不必獨自完成!
要是真的別無他法了,你害怕對孩子或自己做出什麼事情來,你可以離開現場,或是躲進浴室裡,這是到了萬不得已時的緊急作法。如果可以的話,快點找救兵。當你無法讓自己冷靜下來,打電話給可以馬上協助你的人。必要時讓婆婆也來幫忙,她和你的立場一定截然不同,但這麼做都是為避免憾事發生;再不然也可以打電話給女性友人聊一聊。
當你發現自己正面臨如此特殊的情況時,我們希望你能讓瞭解狀況的人,陪著你度過這個時期。你可以尋求學過尤爾理論的家庭治療師,懂得「情緒急救」的人員─就是先前提過的身心治療師湯瑪士・哈姆斯所提出的概念──或者也可向心理治療師諮詢。尋求幫助一點也不可恥,這是勇氣和決心的表現。
…………
練習時間:你用什麼「角度」看待孩子?
壓力和緊張會影響我們的感官知覺。身處壓力和緊張時,記得要做到,去覺察不斷冒出來的情緒,轉移注意力,讓自己專注在當下發生的事,確認自己是否還用愛的眼神看著孩子,或者你可能正表現出自己也不喜歡的態度。
這種有意識讓情緒暫停和自我觀察是當下必要的作法,唯有這麼做,才能讓你和你的身體受到憤怒掌控之前,讓自己「停下來」!
.
以上文字取自
媽媽的情緒練習:自我覺察,用智慧愛孩子和自己,建立正向家庭關係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1252
大好書屋
.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7/25高雄公益免費_善牧第五屆爸比媽咪節-親子有話好好說(高雄場)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50194072308694/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自我知覺理論例子 在 鄧惠文 Facebook 八卦
20120303 發現心關係小筆記:
配圖:電影危險療程的劇照,榮格在幫沙賓那做談話性治療,所以坐在沙賓那後面。
心理治療:
曾經在義診或演講的時候會有觀眾跑來問我說:『你看我怎樣?跟我現在的另一半是不是我的真命天子?』我說:『那我們要談才有辦法知道。』她就很失望的說:『蛤!妳不能像塔羅老師一樣抽一張牌就可知道喔??這樣妳就不準了.』
其實準不準這就是科學化的心理治療或醫學領域最不會去強調的東西,因為我們認為答案在個案的心中,一個心理治療師的工作就像挖寶,眼睛要清楚、心要清楚、耳朵要清楚,能夠聽出這個個案內心的答案是什麼,而不是藉由神力或自己的觀念去給答案.
我們在做心理治療的時候,最重要的是要幫助個案能夠適應跟回到他的真實人生裡面.所以在這個學習當中,個案跟心理治療師兩個人都要保留在某一個合適的距離裡頭,所以我們才能去探索自己.用簡單的白話來說,每個人都談過戀愛,當談戀愛談到沒有自我,兩個人完全融合在一起時候,我們是不會成長的.可是有時候戀愛之間,當我們跟另外一個人有差異、有碰撞的時候,如果我能穩的住,在這裡面我會學習到很多,這就叫做『成長』.
所謂的成長不是把周圍的人納入自己的一部份,讓他們變得跟自己一模一樣,這種應該叫做全能的幻想,一種理想的狀態.但是成長是在自己跟別人的差異之間跟挫折裡面去問自己說『我真正要的是什麼?』或者『我如何去包容差異所造成的痛苦,別人跟我不一樣或別人不如我的意,我能不能夠繼續擁有這個關係?』
心理治療師或心理諮商就是在創造一個這樣的練習,讓個案可以重新再成長,然後再一個比較有知覺的關係裡面去觀察自己,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會說搞不懂心理諮商有很多的類別,好像看這個諮商師跟看那個諮商師路數都不一樣,那當然會很不一樣,例如佛洛依德跟榮格就鬧的不一樣.
這樣分好了,看自己的狀態,如果我現在有一個很具體的問題,然後我的狀態非常的不好,例如失去一個親人導致自己現在都沒有辦法過下去,這時候要看的是精神科醫生,可能要診斷一下自己是不是有憂鬱症或要服用藥物,要趕快進入到治療的狀態裡面,因為已經生病了.
如果狀況沒有那麼糟,也就是說日常生活都可以維持住情緒,還有可以自己控制的範圍內,不會想傷害自己,不會想要做一些激烈的舉動,但是我想了解某些事該怎麼處理,那這時候就要依據你要的指導性的多少來分.如果你希望你的心理治療師給予你很清楚的建議,例如有一種治療叫做認知行為的治療,它帶有蠻多的建議與教育性,例如我們會告訴個案說如果要進行行為認知治療,我會跟你談遇到A情況的時候,你會怎麼反應,你可能有12345種反應,走1的話好處是什麼、後果是什麼, 2的話是什麼,最後我們一起來討論什麼方法是你最想要的.那要如何提醒自己每次遇到A狀況的時候一定要走正確的路線,這是指導性很強的,也就是認知行為的治療.但這種諮商裡頭,治療師不會去問你做了什麼夢、不會去跟你談潛意識.
可是有一些人,我相信愈來愈多的人想要自己去找答案,並不喜歡治療師幫你做決定.例如說,我只是想了解為什麼我的個性會長成這樣?我未來應該要往哪?我還可以怎麼樣再去為自己增加更多的能力?這時候你可能想探索你內心那還未接觸的百分之九十那一大塊所謂的潛在或是內在意識、潛意識的部份,這時候可以嘗試一個精神分析取向或精神動力學取向,這兩個都會碰觸到潛意識.所以這樣的治療,大家可能會在電影裡看到個案會躺在躺椅上,甚至不與治療師直接面對面,而是治療師坐在個案的背後,因為治療師盡量不去干擾個案,讓個案自由聯想,然後說出想說的話,治療師是在幫助個人把內在的訊號,把個案講出來看似無關的事情去做連結、做比較,然後來了解其實個案內心透露了什麼秘密.所以在這種治療當中,你會感覺治療師讓個案很自由,他不太做指導,也沒有個人的意見,但是他還是會給你一些想法.
自我探索:
一開始自我探索的時候會挖出很多不堪的東西,每個人都是如此.即使我們在專業的成長歷程當中,在多年前我自己開始在探索自己的時候,我也經歷過同樣的(痛苦)過程.
回頭去看,其實不是說你開始探索之後,那些痛苦才跑出來,因為這樣似乎就變成說我不要去開啟那個探索的路,這樣就不用經歷這些痛苦,那我到底要不要探索?如果再走的更前面一點,然後你回頭去看,我相信我們可能會發現那個點已經到達了不得不探索的時候,所以在那個點上你才會不得不讓自己去選擇心靈探索的東西、書籍或者說裡面的東西源源不絕的跑出來.
其實在我們的個人成長裡面是有那樣子的時間點,你壓都壓不住,到那個時候就會自己去找那樣的東西.
既然已經在這條(探索)路上就很難再把它蓋回去,因為我們要相信自我有成長的動力,那些東西是自己要跑出來的,因為這樣我們才開始去追隨這條路.
反撲,我想這個是在所謂初期,等到自己可以被整合的更好的時候,你甚至不會去對周圍的人做反撲,因為我們開始會看到很多的東西都源自於自己的內在.例如我們想到我的個性裡面有某個部份是小時候跟媽媽相處得來的,在探索的初期就會很想去跟媽媽說:『當初小時候你就是對我那樣,所以我現在才變成這樣,請不要再繼續怎樣了,不然我就會變成怎樣。』可是這些過程,我的經驗十之八九都徒勞無功,因為周圍的人也會有他自己的課題,基本上他不會去容納我們要他改變.
可是如果我們要做更進一步的工作,就是去清理自己的內在,我們必須去清理到說我擁有那樣的成長過程,造成了某一些困難,但是我要再成長,也就是榮格說的人生中期以後的再成長,我並不要再倚賴那個人改變了,就是說我可以忍受周圍的人一樣我行我素,可是我自己可不可以對我自己做一個改變?我可以消化外面來的刺激.我這樣說並不是說這個非常容易,這個是要進行很久很久的自我探索之後、經過很多很多的失望,有點像是放下,有點像是接受,我所謂的"放下"是『不再期待周圍的人要改變我們才會好』,但是它又是一個很積極的力量,就是說我並不是對周圍的人心灰意冷,而是我相信我先改變我自己以後,我可以帶動周圍的人,那個順序反過來.我相信如果有人在這條探索的路上支持你,然後你不會被痛苦淹沒,你應該不久之後就可以到達下一個階段.那對我而言跨過來了之後,你會覺得前面的路都是值得的.
榮格有什麼迷人之處:
榮格雖然會強調很多直覺跟心靈感應的東西,但是他在科學跟實務的理論方面並沒有任何的鬆懈,也就是說從整個心理治療的理論發展下來,榮格他是一個著述非常多、非常勤勉的一個學者,所以他在探討心理的理論時,雖然他有所謂的直覺性,例如榮格他作夢,夢到歐洲被鮮血覆蓋,他就預見了世界大戰要發生了,就有點好像他有通靈感應的部份,可是他把它稱為『內心潛意識的建議』,也就是他從這邊體會到我們的內心可以指引
我們很多的事情,可是他在操作這些事情的時候,並不是用靈媒的方式去操作,他還是很系統化的做過很多實驗與應證,然後從實務的個案上面去累積他的理論,而且他的理論講的非常的清楚,所以他並不是被當作一個超心理學的人而已.
有一些學者,例如佛洛依德就不能接受榮格這一塊.事實上,榮格自己也有很多科學性的部份.
榮格的理論有什麼迷人之處,對我而言,大概可以整理出三大點:(泣~~只講了一點)
1)我喜歡他認為人生是有一個發展的方向,然後我喜歡他在治療病人的時候,不止是告訴病人小時候出了什麼錯、你壓抑了什麼,所以你才變成今天有這些症狀.而是他非常相信你之所以經歷現在的苦痛、經歷現在的狀況,一定有你內在靈魂的目標,也就是內在會有一個直覺(他把它叫做真正的自我self)其實是會告訴我們要往我們重要的目標前進.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遭遇一些苦難或者我們為自己創造一些不好的事,它都是有要成長的目的,當你了解這個目的,去處理它、擁抱它的時候,你就會更接近下一個階段.
其實榮格跟沙賓那發生婚外情,到後來他跟另外一個女病人也有這樣的關係,那個過程當中、那個歷史背景的心理治療還沒有像現在那麼有系統跟專業化,所以他們也在探索什麼是對、什麼是錯.那顯然發生這樣的過程造成病人很大的傷害,對治療師本身也是很大的損耗,而且這很顯然是在治療當中沒有去處理到互相傳達的情緒,所以慢慢後來的心理治療師已經更加的發展出一種能力,能夠去處理與病人之間的情愫,因為兩個人常常在談話,你要去保持這個距離讓病人覺得很安全.這個學說慢慢發展起來到今天過了好幾十年,如果我們都還沒有進步,還沒有辦法處理,那就是不可被容許的.
治療師與病人不該發生治療以外的關係,這個關係指的不止是男女關係,它也不該是是朋友、家人那種關係,也就是說在約定的時間進來,治療師很認真的跟你談事情,除此之外,有幾個治療倫理上一定要遵守的,就說在約定的時間之外,兩個人是不互相連絡的.很多人可能會覺得說好無情,其實很多心理治療師都經過很多的訓練的階段,對治療人員而言,明明知道個案可能有某些困難,比如說你們禮拜二見面,個案禮拜六打電話來留言說他現在心情很不好,大部份的心理治療師都會很想回電話,可是你只要經歷過回電一兩次,發現這樣其實害了個案的話,我們就要學會去看個案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我曾經聽過一個例子,那是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有的個案其實長時間跟家人的關係都不是很好,他一直覺得沒有人了解他,後來他就找到了一位心理治療師,那這位心理治療師非常的關心他,所以個案就覺得世界上只有這個心理治療師了解他,用專業的術語來講就是這位個案把心理治療師"理想化"跟"完美化"了,可是照理來說,心理治療師必須在這個過程當中很客觀的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所以我們有義務去告訴個案說:『你把我理想化了,你認為我可以替你做到很多很多的事情,但這個過度的理想化是真實的嗎?還是因為我每週就跟你見一個小時、二個小時的面,然後我全心全意的聽你談話,甚至都不談我自己的事情,所以很容易讓你回到一種小時候被母親關心的狀態?』這是很容易讓人覺得很幸福,然後理想化.
但是如果我們不去處理這樣的理想化,不讓個案了解理想化對他多麼的重要、多麼的不實際,他可能會永遠無法成長.大家可以想像一個人去看了心理治療後對家人更加的疏離,然後覺得"天啊!為什麼姐姐妹妹們不像我的心理治療師一樣的善解人意呢?"、"媽!為什麼妳不像心理治療師那麼善解人意呢?".這樣子對這個個案是沒有幫助的.
自我知覺理論例子 在 戴晨志 Facebook 八卦
〈想戀愛,又怕受傷害〉 文/戴晨志
走進「溝通心理學」課堂教室時,全班六十多位同學已經按往例將座椅排成八個圓圈圈,大家分組輕鬆地就座。我閒聊式地開場後,就進入上課主題:
「今天我們來討論『人際知覺』,也就是說,一個人對他人的印象或判斷,常取決於他對他人的主觀判斷;例如,看到漂亮的女孩子,就覺得她比較聰明。現在,大家以『我』為對象,看看你對我的印象及判斷是怎麼樣?」
我的問題拋出去之後,就有三、四位同學舉手,搶著發言。我點了一名女生,她說:「看到老師戴眼鏡,又有博士學位,一定很有學問。」
另一男生,直接站起來說:「看到老師臉上長了一些青春痘,就知道老師一定是內分泌失調!」
「看到老師年紀這麼大,還沒有結婚,一定很孤單、寂寞。」一女生假裝害羞地說道。
也有一男生調皮地說:「看到老師還沒有結婚,可以聯想推測老師可能有『隱疾』……。」
同學們七嘴八舌搶著回答,每個有「創意」的答案,都讓其他同學笑翻天。這門課是同學們感覺到最輕鬆、最沒有壓力,又可以暢所欲言的課,而一半的同學是來自外系。
「好啦,我們換個討論主題吧!」我說:「我們來研究一下,什麼叫做『趨避衝突理論』?所謂『趨避衝突』就是既想趨近、又想迴避,以致心理產生了矛盾和衝突。譬如想吃蛋糕,又怕發胖;想吃糖,又怕蛀牙;想脫黨競選,又怕選不上,也被開除黨籍……。現在,我們來想想看,還有哪些是『趨避衝突』的例子?」
我話一說完,就有五、六個同學同時舉手。一男生得意的大聲說:「這還不簡單,就是『想激情、又怕懷孕』嘛!」這個答案,把大夥兒笑得前俯後仰。
「老師!」一女生要求發言:「這就是『想美容整型,又怕臉蛋變形』!」
「『趨避衝突』就是『想嫖妓、又怕得愛滋病!』」
「想作弊、又怕被老師抓到。」
「想戀愛、又怕受傷害。」 「想蹺課、又怕老師點名。」
許多意想不到的有趣答案,竟在同學們的腦力激盪下,源源不絕地呈現,使整個課堂不斷出現笑聲。
◎
一般的台灣學生不擅於言辭,不敢公開表達,與我們的長期教學方式有絕對的關係。「填鴨式」、「單向封閉式」的教學,只要求學生背誦、記憶,使學生缺乏自我表達能力,也不敢與人溝通,造成「自信心喪失」或「拙於言詞」。
然而,「開放式」、「啟發式」的教學,會使學生有更豐富的「思考力」與「創造力」,同時在語言組織與表達能力上,會有很大的幫助。
因此,透過平時課堂上的輕鬆討論,同學們的學習態度將變得更活潑,也在任何場合的口語表達中,顯得更有自信。
◎
【博客來獨家活動】
訂購《享受成功.邁向顛峰》有聲書,
立即送《說故事高手》親筆簽名書!
http://www.books.com.tw/exep/cdfile.php?item=0020179442
《享受成功.邁向顛峰》3CD珍藏版 熱賣中
http://www.books.com.tw/exep/cdfile.php?item=0020189330
【演講邀約方式】
信箱:drdai129@gmail.com
演講邀請單:http://tinyurl.com/h6gh53d
自我知覺理論例子 在 自我知覺理論例子-在PTT/Dcard/Yahoo上推薦旅遊景點與熱門 ... 的八卦
2022自我知覺理論例子討論推薦,在PTT/Dcard/Yahoo熱門推薦國內旅遊景點及推薦整理,與自我知覺理論例子相關的YouTube影片與社群(Facebook/IG)熱門貼文打卡資訊就來 ... ... <看更多>
自我知覺理論例子 在 第二節,態度的形成與變遷(認知失調理論。平衡 ... - YouTube 的八卦

消費者行為,第六章,第二節,態度的形成與變遷(認知失調 理論 。平衡 理論 。和諧 理論 。 自我知覺理論 。社會判斷 理論 。推敲可能模式。理性行動 理論 。). ... <看更多>
自我知覺理論例子 在 自我知覺理論例子-在PTT/Dcard/Yahoo上推薦旅遊景點與熱門 ... 的八卦
2022自我知覺理論例子討論推薦,在PTT/Dcard/Yahoo熱門推薦國內旅遊景點及推薦整理,與自我知覺理論例子相關的YouTube影片與社群(Facebook/IG)熱門貼文打卡資訊就來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