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沒有必要為他人的期待負責,也沒必要為他人實現不是他們的人生。伴侶之間如此,親子之間也是。
取自《情緒暴力》
-------------------------------------------------------
觀念很簡單,也重覆很多次了,但要實現這觀念,在這人世間是真的不太容易!因為覺察不夠深,連自己為誰而活,都搞不清楚啊~
「或許只要兩個女兒清楚自己的人生與追求的目標,他就感到非常滿意。」
回到需求的最源頭,然後重新出發,我們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滿足它。本來以為要兒子才能做到的事,換個方式,其實女兒也行。只是我們在年輕早期,或在下意識的情況下,做了個結論,結果終身奉行,不知所由。
我聽過不少藉著貶低孩子,作為重要且幾乎是唯一教養手段的故事。就旁觀者的角度來說,子女可能都比父母優秀了,社會地位各方面也不輸自己的父母,偏偏父母只會打擊孩子這一招,來維護自己的尊嚴,然後親子關係只比仇人還好一點。
我有時候想說,我真是不懂,這種父母,為什麼要把自己搞成這樣子?然後又要讓孩子一輩子都受到這樣的負面影響?父母真的完全不清楚這種兩敗俱傷嗎?
以前有位爸爸提到,要讓孩子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簡單一句話,教孩子要謙虛,不要驕傲,這是很傳統的教養邏輯。那我就覺得奇怪了,那有需要把孩子的自信打趴在地上嗎?為什麼爸爸自己在態度上,要用這麼不謙虛的方式教孩子?
「女兒必須客氣但明確地讓父母知道,她願意並且也有能力可以自己解決問題。這樣做可能一開始讓所有人都不習慣,但唯有如此她才有可能擺脫那個永遠長不大的小女孩的印象。」
在這種情況下,不再「乖乖聽話」,也就是某些父母口中所謂的「叛逆期」,就會開始出現。想來真可笑,我印象中有好幾個例子,女兒長大變成媽媽之後,跟自己的媽媽教法不同,然後,等於說是外婆一直對媽媽採取的新作法,使用一貫的攻擊策略,說成是叛逆。
都長那麼大了,當人家媽媽的人了,實驗不同做法,還要被說成是叛逆,在旁觀者來看,實在很荒謬。連一個媽媽對女兒的教養權,都不還給她,外婆這麼不想面對,自己過去的教養方式可能需要調整嗎?
如果這一關過得了,煩惱不知道會少多少?!
我常會忍不住想,所謂地獄的樣子,會不會有的人已經在人間活出來了?那麼,能帶著自己走出地獄的人,最終不是只有自己嗎?
也罷,可能是因為我是外星人吧,老是看不懂地球人的矛盾與執著。或許這正是在地球的樂趣,自己困擾自己,也許痛苦正是所求!
-------------------------------------------------------
來自家庭的挫折
【文/威爾納‧巴滕斯】
「我真不知道,以後沒有我妳怎麼活下去。妳根本什麼都不會!」母親總是對正在青春期的女兒這樣說。這個母親受過高等教育、時髦,而且熟悉各種教養相關議題。可如今,自己的小女孩已然長成了個小大人,母親還是常感到不滿。
無論是女兒面對新的獨立生活,或是學習上,或只是簽訂保險合約,只要這個女兒遇上困難,母親總難免說上幾句挖苦的話。是她把女兒教養得這麼不成熟的嗎?女兒獨自咬緊牙關完成一些事需要的自信,被母親剝奪了嗎?這個女兒有時對父母過度關心的行為感到厭煩,有時又主動要求支援。而她的父母也急於伸出援手,即使當下可能早就不需要幫忙了。於是,即使不願意,童年時被剝奪行為能力的情況也持續到成年後。但是因為母親自己不信任女兒可以獨立,也不斷灌輸女兒這樣的想法,使得她幾乎變成自我實現的預言。
對這個女兒來說:盡快獨立,即使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女兒必須客氣但明確地讓父母知道,她願意並且也有能力可以自己解決問題。這樣做可能一開始讓所有人都不習慣,但唯有如此她才有可能擺脫那個永遠長不大的小女孩的印象。如果她繼續接受這樣無微不至的照顧,雖然可能舒適地生活──但她將永遠無法獨立自主。
至於做父母的也應該體認到,終於可以信任自己的女兒,而不是過快把許多女兒該面對的課題往自己身上攬,將這個女兒隔絕於成人生活所需面對的挑戰之外。「她可以做得到。就算做不到,也可以讓她從中有所學習。」父母必須要有類似這樣的觀念。只有這樣,女兒才有機會成為一個堅強、有自信的人。就像心理學家說的:自信源於信任。
「我比較希望是兩個男孩。」父親反覆對兩個女兒這麼說。「兩個真正的男孩,不是只有女兒。」他甚至總帶著貶意說出「女兒」這兩個字。然而,他其實很愛這兩個女兒。甚至可以說,他這一輩子都很開心有這兩個孩子,即使他無法表現出來,更少用言語表達。因此這兩個女兒的感受永遠和他的想法有些出入:兩個女兒都堅信,父親為她們的存在感到失望。
這兩位女士因此直到進入半百年紀都無法擺脫這樣的感受,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覺得自己隨時可能做錯什麼事。即使在接受基本教育階段、後來進了大學,乃至於之後進入社會在工作上都取得不錯的成績,仍然無法改變那些負面感受,就像附著上了污漬洗不掉一樣,而且不斷啃食她們的內心,直到今天。
「我一直感覺我必須更努力、更有成就。」其中一個已經事業有成的女兒說。現今的她受到滿溢的榮譽感驅使,很早進辦公室,然後總是最後一個離開。她申請公司內部的職缺,不見得是為了興趣,往往只是因為那個新的職位有晉升機會,哪怕只是小小的升級,她也會去爭取。
「聽起來荒謬又不理性,但我仍然想討父親開心,即使他在幾年前就已經過世了。」眼前的五十歲女性自白道。「不知為何,我還是一直想要證明我自己,覺得自己必須向他證明,男人做得到的,我也可以做到,就像他一直想要的兒子一樣。」所以她分外努力,經常工作到深夜,把她自己的家庭推到負荷的極限──然而就算這樣做了,她還是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如果她這樣繼續下去,救贖就不會那麼快到來。
**********
專欄 你可以這樣做
人沒有必要為他人的期待負責,也沒必要為他人實現不是他們的人生。伴侶之間如此,親子之間也是。前述例子中,無須在那位父親身後譴責他要求過高。更重要的是與他和解,或甚至理解他,為何那麼急切地想要個兒子和看不起女兒。
或許在他自己的成長過程中,無論在青少年時期或剛成年階段他都感到不快樂。或許是戰爭的關係以及無法好好完成學業,讓他懷抱著渴望,希望自己的人生更有成就--於是把未實現的願望投射在兩個女兒身上。
然而,兩個女兒各有她們自己的人生,沒必要繼續承擔父親自以為的或是真實想法的遺願。他已經無法告訴她們,但或許只要兩個女兒清楚自己的人生與追求的目標,他就感到非常滿意。
.
以上文字取自
情緒暴力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26420
.
免費桃園工作坊_做一個有自我價值的媽媽(8/13、20、27早上9點到12點)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448454632399957/
新書上市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8/10獨家66折】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500的網紅林佳龍,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今(4)日林佳龍在社福及衛環委員會二代健保衛生補充保費扣費辦法中質詢衛生署長邱文達及健保局。 林佳龍指出,再健保局的報告裡,表達出未來補充保費民眾避費行為難以預料,哪一部分是難以預料的避費行為? 健保局表示,有關存戶的拆單行為,不過在財務評估時已經把加權預估進去了,預估最低只課到25%。林佳龍隨...
自我實現的預言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人沒有必要為他人的期待負責,也沒必要為他人實現不是他們的人生。伴侶之間如此,親子之間也是。
取自《情緒暴力》
-\-\-\-\-\-\-\-\-\-\-\-\-\-\-\-\-\-\-\-\-\-\-\-\-\-\-\-\-\-\-\-\-\-\-\-\-\-\-\-\-\-\-\-\-\-\-\-\-\-\-\-\-\-\-
觀念很簡單,也重覆很多次了,但要實現這觀念,在這人世間是真的不太容易!因為覺察不夠深,連自己為誰而活,都搞不清楚啊~
「或許只要兩個女兒清楚自己的人生與追求的目標,他就感到非常滿意。」
回到需求的最源頭,然後重新出發,我們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滿足它。本來以為要兒子才能做到的事,換個方式,其實女兒也行。只是我們在年輕早期,或在下意識的情況下,做了個結論,結果終身奉行,不知所由。
我聽過不少藉著貶低孩子,作為重要且幾乎是唯一教養手段的故事。就旁觀者的角度來說,子女可能都比父母優秀了,社會地位各方面也不輸自己的父母,偏偏父母只會打擊孩子這一招,來維護自己的尊嚴,然後親子關係只比仇人還好一點。
我有時候想說,我真是不懂,這種父母,為什麼要把自己搞成這樣子?然後又要讓孩子一輩子都受到這樣的負面影響?父母真的完全不清楚這種兩敗俱傷嗎?
以前有位爸爸提到,要讓孩子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簡單一句話,教孩子要謙虛,不要驕傲,這是很傳統的教養邏輯。那我就覺得奇怪了,那有需要把孩子的自信打趴在地上嗎?為什麼爸爸自己在態度上,要用這麼不謙虛的方式教孩子?
「女兒必須客氣但明確地讓父母知道,她願意並且也有能力可以自己解決問題。這樣做可能一開始讓所有人都不習慣,但唯有如此她才有可能擺脫那個永遠長不大的小女孩的印象。」
在這種情況下,不再「乖乖聽話」,也就是某些父母口中所謂的「叛逆期」,就會開始出現。想來真可笑,我印象中有好幾個例子,女兒長大變成媽媽之後,跟自己的媽媽教法不同,然後,等於說是外婆一直對媽媽採取的新作法,使用一貫的攻擊策略,說成是叛逆。
都長那麼大了,當人家媽媽的人了,實驗不同做法,還要被說成是叛逆,在旁觀者來看,實在很荒謬。連一個媽媽對女兒的教養權,都不還給她,外婆這麼不想面對,自己過去的教養方式可能需要調整嗎?
如果這一關過得了,煩惱不知道會少多少?!
我常會忍不住想,所謂地獄的樣子,會不會有的人已經在人間活出來了?那麼,能帶著自己走出地獄的人,最終不是只有自己嗎?
也罷,可能是因為我是外星人吧,老是看不懂地球人的矛盾與執著。或許這正是在地球的樂趣,自己困擾自己,也許痛苦正是所求!
-\-\-\-\-\-\-\-\-\-\-\-\-\-\-\-\-\-\-\-\-\-\-\-\-\-\-\-\-\-\-\-\-\-\-\-\-\-\-\-\-\-\-\-\-\-\-\-\-\-\-\-\-\-\-
來自家庭的挫折
【文/威爾納‧巴滕斯】
「我真不知道,以後沒有我妳怎麼活下去。妳根本什麼都不會!」母親總是對正在青春期的女兒這樣說。這個母親受過高等教育、時髦,而且熟悉各種教養相關議題。可如今,自己的小女孩已然長成了個小大人,母親還是常感到不滿。
無論是女兒面對新的獨立生活,或是學習上,或只是簽訂保險合約,只要這個女兒遇上困難,母親總難免說上幾句挖苦的話。是她把女兒教養得這麼不成熟的嗎?女兒獨自咬緊牙關完成一些事需要的自信,被母親剝奪了嗎?這個女兒有時對父母過度關心的行為感到厭煩,有時又主動要求支援。而她的父母也急於伸出援手,即使當下可能早就不需要幫忙了。於是,即使不願意,童年時被剝奪行為能力的情況也持續到成年後。但是因為母親自己不信任女兒可以獨立,也不斷灌輸女兒這樣的想法,使得她幾乎變成自我實現的預言。
對這個女兒來說:盡快獨立,即使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女兒必須客氣但明確地讓父母知道,她願意並且也有能力可以自己解決問題。這樣做可能一開始讓所有人都不習慣,但唯有如此她才有可能擺脫那個永遠長不大的小女孩的印象。如果她繼續接受這樣無微不至的照顧,雖然可能舒適地生活──但她將永遠無法獨立自主。
至於做父母的也應該體認到,終於可以信任自己的女兒,而不是過快把許多女兒該面對的課題往自己身上攬,將這個女兒隔絕於成人生活所需面對的挑戰之外。「她可以做得到。就算做不到,也可以讓她從中有所學習。」父母必須要有類似這樣的觀念。只有這樣,女兒才有機會成為一個堅強、有自信的人。就像心理學家說的:自信源於信任。
「我比較希望是兩個男孩。」父親反覆對兩個女兒這麼說。「兩個真正的男孩,不是只有女兒。」他甚至總帶著貶意說出「女兒」這兩個字。然而,他其實很愛這兩個女兒。甚至可以說,他這一輩子都很開心有這兩個孩子,即使他無法表現出來,更少用言語表達。因此這兩個女兒的感受永遠和他的想法有些出入:兩個女兒都堅信,父親為她們的存在感到失望。
這兩位女士因此直到進入半百年紀都無法擺脫這樣的感受,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覺得自己隨時可能做錯什麼事。即使在接受基本教育階段、後來進了大學,乃至於之後進入社會在工作上都取得不錯的成績,仍然無法改變那些負面感受,就像附著上了污漬洗不掉一樣,而且不斷啃食她們的內心,直到今天。
「我一直感覺我必須更努力、更有成就。」其中一個已經事業有成的女兒說。現今的她受到滿溢的榮譽感驅使,很早進辦公室,然後總是最後一個離開。她申請公司內部的職缺,不見得是為了興趣,往往只是因為那個新的職位有晉升機會,哪怕只是小小的升級,她也會去爭取。
「聽起來荒謬又不理性,但我仍然想討父親開心,即使他在幾年前就已經過世了。」眼前的五十歲女性自白道。「不知為何,我還是一直想要證明我自己,覺得自己必須向他證明,男人做得到的,我也可以做到,就像他一直想要的兒子一樣。」所以她分外努力,經常工作到深夜,把她自己的家庭推到負荷的極限──然而就算這樣做了,她還是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如果她這樣繼續下去,救贖就不會那麼快到來。
**********
專欄 你可以這樣做
人沒有必要為他人的期待負責,也沒必要為他人實現不是他們的人生。伴侶之間如此,親子之間也是。前述例子中,無須在那位父親身後譴責他要求過高。更重要的是與他和解,或甚至理解他,為何那麼急切地想要個兒子和看不起女兒。
或許在他自己的成長過程中,無論在青少年時期或剛成年階段他都感到不快樂。或許是戰爭的關係以及無法好好完成學業,讓他懷抱著渴望,希望自己的人生更有成就--於是把未實現的願望投射在兩個女兒身上。
然而,兩個女兒各有她們自己的人生,沒必要繼續承擔父親自以為的或是真實想法的遺願。他已經無法告訴她們,但或許只要兩個女兒清楚自己的人生與追求的目標,他就感到非常滿意。
.
以上文字取自
情緒暴力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26420
.
免費桃園工作坊_做一個有自我價值的媽媽(8/13、20、27早上9點到12點)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448454632399957/
新書上市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8/10獨家66折】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自我實現的預言 在 城寨 Facebook 八卦
自我實現的預言
攬炒是甚麼意思?相信共產黨還不明白。攬炒就是The Weapon of The Weak,在實力強弱懸殊下,弱勢一方不惜代價玉石俱焚。在攬炒基本原則下,可以有不同層次的演繹,可以是攬住死,也可以是引對手踩入陷阱的策略,網民稱之為「引戰」。
上星期香港的選舉及議會民主制受到最粗暴的踐踏,12位候選人被DQ主任取消參選資格,然後以疫症為由押後立法會選舉一年並交由人大釋法,跟手通緝已走到海外的年輕抗爭者。人大頒佈港版國安法,國安公署成立,學生動源四人被捕,「中共將香港內地化」是國際社會得出的共識。共產黨在香港問題上不斷擴大打擊面,戰略目標究竟是甚麼?所謂勾結外國勢力搞顏色革命,由傘運至今,完全拿不出證據,大家心知這只是收緊控制的藉口。退而求其次,中共目標是壓制香港反對派氣燄,「撥亂反正」壯大愛國愛港力量。這個目標自1997年至今未嘗放棄,可惜事與願違,建制派是一班以投靠中共搵食的古惑仔,個人能力有限,政治論述欠奉,大佬以為可以靠佢哋睇住場,佢哋只係攞住大佬招牌四出「收陀地」。
自己向世界捅穿兩制假象
中共始終不願面對港人對內地政權反感的原因,2008年在鍾庭耀民調顯示,香港人對中央政府支持度超過香港特區政府。但京奧後,中共沒有承接之前的開放自由化政策,改為鎮壓性的維穩模式,自此,香港人越行越遠。共產黨認為靠內地經濟成就、消費自由,矛盾會迎刃而解。這完全低估香港作為國際城市、中產社會的文化及文明程度。本來一國兩制這台戲,對中共而言最好就是keeper治港,共黨在背後做木偶師,毋須事事插手干預,外國也沒有介入的藉口。但近年中共「四個自信」爆晒錶,睇唔起香港人,包括建制力量,認為他們無能,而反對派則冥頑不靈,於是祭出「全面管治權」,由兩支管治隊伍變成黨委一元化領導,特區政府成了汪精衛式傀儡政府。
大佬踢開建制嘍囉現真身,正正就是攬炒博弈中,對方設計的政治陷阱。一日香港政治鬥爭只是特區內部角力,外國勢力就無法干預,過去廿年,大家只會隻眼開隻眼閉,繼續賺人仔做生意。香港問題本質上同新疆西藏有別,也是因為有立法會選舉這台戲去粉飾漂白。引戰就是引出大佬現身,然後再引大佬出招,全面同香港主流中產決裂,這樣就是「破局」了。如今中共自己向全世界捅穿一國兩制假象,香港問題變了新疆問題,究竟中共贏了甚麼?解放軍駐守中環、九龍塘、尖沙嘴,大量幹部在港活動,香港可以忽然獨立?可以搞奪權顏色革命。連35+這種宣傳口號也被嚇親?
假如美國真的在策動新冷戰,組織國際自由聯盟圍堵中共,而中共竟然將大部份中產香港人推向對方陣營,擴大打擊面,令香港問題更國際化,連歐盟、德國也被迫硬起來,實在多麼荒謬可笑。
自我實現的預言 在 林佳龍 Youtube 的評價
今(4)日林佳龍在社福及衛環委員會二代健保衛生補充保費扣費辦法中質詢衛生署長邱文達及健保局。
林佳龍指出,再健保局的報告裡,表達出未來補充保費民眾避費行為難以預料,哪一部分是難以預料的避費行為? 健保局表示,有關存戶的拆單行為,不過在財務評估時已經把加權預估進去了,預估最低只課到25%。林佳龍隨即說,這就是個體理性的集體不理性,若只課到二成五,大家這麼辛苦,成本這麼高,「難道這個社會是瘋了嗎?」 是在「賺疲勞、賺垃圾(台語)」嗎? 林佳龍問,二成五的收入是多少? 健保局回答,最低可以扣到9億。
林佳龍說,雖然張盛和部長批評金融界危言聳聽,請問銀行公會,拆一筆要多少錢?銀行公會代表表示,沒有實質去估拆單要多少錢,採的是執行的時間用人事費去估計,把兩千萬拆成14萬5千,銀行幫他服務二個半小時,算出來一筆約300多元,36家銀行報給的數字總量是30億。
健保局表示,25%最低的情形,可能是50%、 75%,25%是最壞打算。林佳龍表示,根據自我實現的預言,就是25%,有沒有估計銀行成本、行政成本、執行代價、社會成本等?忙了一年總共收到九億多,這樣有需要嗎?按照通過的法,利息一定要扣。林佳龍說,那就來修法!讓你們比較省事。
健保制度一錯再錯不等於對,我們已經可以預見這是一個社會的災難,這個下去,馬政府不用我們批評就倒了,社會成本沒有算進去,因為這堆人都從鏡子看到彼此,物以類聚。林佳龍表示,股票股利現金股利也要扣,有沒有跟金融機構研究過程式跟整個計算的可行性?健保局表示,會跟證卷交易所討論實務上要怎麼合作。林佳龍搖頭說,孩子都要出生了,還不知道要怎麼計算。健保局表示,因為法律這樣規定,所以不得不執行。林佳龍又好氣又好笑的說,因為走錯路了,健保進入迷宮了,越陷越深,怎麼走都走不出來,口渴就飲鴆止渴,這將社會難以復原。林佳龍要求衛生署大膽地從空汙費去徵收健保的這200億,誰製造問題誰就該負責。
自我實現的預言 在 [情報] 怎樣有自信?從自我實現預言- 看板Lonely - 批踢踢實業坊 的八卦
引自https://baby.imagenet.com.tw/modules.php?name=News&file=article&sid=64
畢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
編審者為:mickey 於 週三, 九月 29 @ 23:21:06 CST
文章作者: mickey
自驗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畢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比馬龍效應),也稱為教師期望原理。
在有目的的情境中,個人對自己(或別人對自己)所預期者,常在自己以後行為結果中應
驗。此一現象的含意是,事先預期什麼,事後將得到些什麼;自己的作為將驗證自己的預
言。
在醫學上早有發現,並且在教育上也有證實。如:學生自認為愚笨(或經教師評定),其
學業成績將日漸低落;原因是自我預期將直接影響其動機,間接影響其努力,結果將如同
其預期。
教師的預期也會產生自驗預言,原因是教師對學生的態度,差別的態度將影響學生自尊自
信,結果形成學生的自驗預言。 教師對學生有意無意間會產生一些期望,這些期望的產
生可能因教師本身的經驗學識或偏見,而有好或壞的期望。
如預期者換成別人(如教師預期學生),其後效影響稱為畢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
。
自驗預言經美國心理學家羅森陶(R. Rosenthal)在小學教學上予以驗證,故亦稱為羅氏效
應、羅森陶效應(Rosenthal effect)。
編輯註: last modify: 2004-11-26
心理學家羅森瑟爾和傑卡布森提出
簡單講就是「你原本預期的是什麼,結果就會受到你的預期影響而成真」。
先從這個名詞表面的字詞來看,
"預言",在日常用語裡面就是對尚未發生的事情有一個預期性的想像或認定,例如氣象預
報會預言明天下雨的機率有多少,而股市分析師會預言明天的股市會漲還是會跌,而所謂
的應驗就是,這樣的預言成真了,例如氣象預報預言明天會是晴朗的好天氣,下雨的機率
很低,而結果第二天真的出太陽,或是股市分析師預言明天的股市會上漲,結果第二天股
市真的就漲了,這就表示這兩個預言應驗了。
那麼,在前面加個「自我」又是什麼意思?自我,白話一點講就是自己,把他跟後面的詞
合起來看,自我應驗就是自己應驗自己,一個會自己應驗自己的預言就是自我應驗預言,
例如你原本預期上台報告會報得很爛,結果一上台果真結結巴巴的,證明了你的預期.
所以所謂的自我應驗預言就是:「一個人對自己(或別人對自己)的預期,將會在往後的行
為結果中應驗,自己的作為將驗證自己的預言」
回 答 者: 知識有問題 ( 初學者 5 級 ) [ 檢舉 ]
回答時間: 2005-02-22 13:50:39 / 修改時間: 2005-02-22 13:51:26
以下是略述, 詳細請參考以下之參考資料
自我實現是馬斯洛人格理論的中心,馬斯洛從事心理學研究,原本是在行為主義心理學主
流中,從事動物行為實驗的研究。後已觀察動物行為所獲啟示,改變了研究興趣。馬斯洛
發現,動物在行為上似有盡力發揮其潛在特徵以展現其個性的傾向;不僅猴子在飽食之餘
仍努力不懈的探索環境,就是一向被認為拙笨的豬羊,也會選擇較佳的食物與住處。因此
,馬斯洛認為,人為萬物之靈,期所前藏的人性優良品質,遠勝於動物,如何善加引導,
使其潛力充分展現,這是心理學上理應研究而位研究的問題。於是他提出了自我實現是人
性本質的理念 。
所謂自我實現是指個體在成長中,其身心各方面的潛力獲得充分發展的歷程與結果,
意即個體本身生而俱有但潛藏為露的良好品質,得以在現實生活中充分展現出來。
自我實現可視為個體發展的歷程,在此歷程中促使個體發展與導向個體發展者,就是
自我實現。也就是說,個體之所以存在,之所以有生命意義,就是為了自我實現。在達於
自我實現這個境界之前,馬斯洛提出了需求層次的觀念。
參考資料
https://www.webhospital.org.tw/heartsustain/b-6.html
如何對自已有自信
以下可參考
https://home.educities.edu.tw/psydanny/column/column5.htm
「…
期會影響到動機,例如你如果預期這次的數學考試很難,你再怎麼讀也不可能及格,那麼
你將會寧願讀英文也不碰數學,而結果可想而知,反之如果你某一次在數學上獲得不錯的
成績,你可能就會覺得自己在這上面是有天份的,下次在面對考試的時候就會更認真準備
,成績當然會越來越好,而正因為如此,才會有心理學家提出「沒有失敗者的學校」這樣
的概念,因為藉由鼓勵不僅能提昇學生的學習動機,相對的其自尊、自信等也都會比處在
責罰的環境中的學生來得高。
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預期會影響到注意的焦點,例如有一個已經被說爛了的例子:半
杯水,悲觀的人說「只剩半杯」(因為他注意到沒水的部份),樂觀的人說「還有半杯」(
因為他注意到有水的部份),而經常我們會注意些什麼就受到你我對事件預期的影響,只
要你稍加注意,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俯拾皆是,例如:對上台演講有焦慮的人經常會預期自
己的演講是失敗的,而正因為他會去注意在聽眾中有多少人在打哈欠甚至打瞌睡,或是自
己哪一段說得不順,所以他的演講沒有一次成功過;如果你對某個人的印象不好,你就會
開始注意他有哪些讓你討厭的行為,從而越發肯定這個人是令人討厭的;一個擔心自己生
病的人會去注意自己身上任何的不適,即便一點問題也沒有他也會覺得怪怪的而去看醫生
;一個憂鬱症的病人因為預期未來是沒有希望的,所以在他的眼中只會看到灰暗、負面的
事情;你會因為預期不受歡迎而在聚會中注意到別人經常以厭煩的態度對你,但實際上可
能只是對方疲倦了而已......。
如何,很不能忽視的力量對吧?!就是因為這樣才會有人說啦:如果你相信你能,那麼你
可能可以;如果你相信你不能,那麼你一定不行,所以,告訴我,你對自己的預期又是怎
樣的呢?
」
by
理衛生觀念剖析:自我應驗預言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慈惠醫院心理師 陳信吉
EQ小語
惡意的眼光,說話是世上最有力的武器.
但只要有信心、信自己,再厲害的也傷不了您.
看開一點、寬懷一點,便能快樂多一點。
by 愚人Fool
https://www.wlgsh.tp.edu.tw/DATA/3/3-06counsel/4/4-2.htm
內在語言的力量
『唯有偉大的人才能成就偉大的事,他們之所以偉大,是因為決心做出偉大的事』—戴高
樂。
『用腳飛翔的女孩』—蓮娜,她是一位從出生就失去雙手,且左腳只有右腳的一半長,他
僅靠著一隻右腳,活出了自己。如此艱困的她,並不因此放棄自己,憑著信念,她完成了
自己開車,自己吃飯以及一般人用雙手雙腳所能做的事情,她雖失去雙手,卻能在奧運特
殊障礙游泳比賽中,以蝶式勇奪四面金牌。
成功有一個重要的因素,乃在於我們的信念。每個人都有其能力,然而能用出去多少,就
全看我們對自己的認定,譬如說你認定自己是個很有才華的人,慢慢地,你就會不知不覺
地發揮自己的潛力,反之如果你認定自己是個失敗者,久而久之,即使如反掌之易也會變
得難如登天,這種內在語言的力量在心理學中我們稱之為『自我應驗預言』。
搭配『自我應驗預言』的還有另一種效應為『比馬龍效應』,這種效應是說明,他人的看
法足以影響自己的表現,神秘的二十號即可說明這樣的力量。有一位A老師,某一天回到
辦公室就興奮的對B老師說,我們班有一位非常優秀的學生座號為20號,他聰明絕頂,將
來必定是當總統的料,這位B老師非常欣賞這位神秘的20號,只可惜無緣教到他,很幸運
的,下學期時B老師竟然分配到任教這班的課程,他滿懷期待的到班上上課,班上的20號
竟然表現出學習成就低落,學習態度不佳,B老師心想這位20號一定是有特殊原因,所以
就不斷的鼓勵、肯定,讓學生產生自信,果不其然這位學生表現日益精進,一天,B老師
帶著這20號同學的作業,興高采烈的告訴A老師你們班上的20號真的是很不簡單,未來必
定是當總統的料,怎知,A老師竟告訴他,20號,我上次提的那位同學,他已經轉學了,
我們班現在的20號可是個大麻煩,你怎麼有辦法讓他做出如此好的作業呢?
自我認定影響他人對自己的看法,他人對自我的看法,也就造就自我的表現,有句廣告台
詞說:『自信的女人最美麗』,如何喚醒心中的潛能呢?就讓我們從相信的心、實踐的行
動力著手。
心靈投手900414
--
https://www.wretch.cc/blog/pilikang (自閉自卑的人)
全ptt唯一允許你孤獨寂寞的版。
在我的最愛按小寫a後複制貼上Lonely即可
Lonely 個人 ◎ 孤獨 junhao/whoia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9.71.23.2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