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距你有點遠,但美軍距你非常近!
2018-11-08 方格子
王臻明 經營部落格「假圖天國」,專長為戰史、中國近代史、軍事、國際關係與地緣戰略,持續提供非主流、非熱門的軍武發展分析與國際政治情勢解讀,也常回顧重大歷史事件與戰史。
是說在討論中國武力犯台的可能性時,常常希望能破除一些迷思,讓國人瞭解中國解放軍其實並沒有辦法突然發動大規模的對台作戰。因為集結大量部隊需要一段不算短的時間,而在這個衛星時代,不止衛星時時監看,預警雷達的偵測範圍也廣達數千公里,要調動集結數量龐大的部隊,幾乎不可能不被察覺。而在論述這個觀念時,最常舉的例子,就是在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時,以美軍運輸能力之強,也是花了好幾個月才讓部隊一一抵達作戰位置。也因此目前運輸能力還遠不如當時美軍的解放軍,要集結空軍戰機、海軍艦隊、登陸部隊、載運登陸部隊的兩棲艦艇,恐怕要花費一番心力才能辦到。而另一個好例子則是台海九六年飛彈危機時,解放軍以演習之名進行兵力集結時,其動員規模還未達可以發動大規模渡海作戰的程度,前前後後卻已花費了數個月時間準備,其困難度可見一斑。
但是凡事都有例外,擁有全球快速反應與部署能力的美軍就是例外。
對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有安全防禦承諾的美國,常常會面臨需要緊急介入各國危機的情況,也因此一直在研究如何讓部隊能快速反應,立即機動部署到衝突地區。從越戰開始,到過去兩次的波斯灣戰爭,美軍對於自己的表現有諸多檢討,並認為還有極大的精進空間,所以慢慢發展出了一套有效的新模式,可以讓地面部隊快速趕到需要的地方。一般來說,想到美國的快速反應部隊,許多人腦海里第一時間出現的都是美國陸軍的82空降師與101空中突擊師。只是這兩支部隊雖然戰功彪炳,但空降或機降步兵都屬於輕裝步兵,雖然可以一聲令下,立刻由其中輪值快速反應任務的戰備旅,在幾天內部署到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但輕裝步兵的缺點,在於很難抵禦敵方的機械化重型部隊。因為傘兵為了可以快速部署,捨棄了裝甲車與重裝備,因此雖然可以快速趕到戰區,卻不一定能擋住敵人。
因此另一支也常常被視為是美軍先鋒部隊的海軍陸戰隊,就必需要負擔起這樣的作戰任務。海軍陸戰隊除了也能夠快速部署,趕赴戰場外,還可以快速發動一定規模的兩棲登陸作戰,將兩棲突擊車、主力戰車、火炮、各種載具等重裝備開上灘頭,投入戰場之中。而為了要達成這樣的目標,性質不同的海軍陸戰隊與陸軍傘兵,就要有不同的策略。陸軍傘兵由於是在輕裝的狀態下,可利用運輸機進行長程運輸,在美國擁有龐大機隊與空中加油能力下,傘兵部隊只要部署在美國本土即可,只要讓不同的旅級單位,輪流擔任戰備,負責快速反應任務,就可以兼顧日常的作戰訓練與人員輪休的需求。畢竟這世界上沒有一支部隊可以長期擔任戰備任務,不斷保持可以隨時出動的警戒狀態。但擁有各型重型武器,又以海運為主的海軍陸戰隊,就不能採用這樣的方式了,若部署在美國本土,將無法即時趕到世界各地的戰場,但如果讓部隊長期維持在作戰狀態下部署於海外,又會讓海軍陸戰隊師老兵疲,因此需要另外想辦法。
美國想出來的辦法,就是「前進與預置部署」,也就是預先將海軍陸戰隊集結部署在可能發生衝突,而且作戰環境又適合海軍陸戰隊的地區。像歐洲戰場是典型的大陸型作戰環境,海軍陸戰隊所能扮演的角色較小,但太平洋戰場大多是濱海國家與一連串的島鏈,是海軍陸戰隊可以大顯身手的地方,而且最重要的是還有日本這個盟邦可供駐軍。也因此美國海軍陸戰隊的第三遠征軍,就長期駐紮在沖繩。第三遠征軍是所謂的「空地特遣隊(Marine Air-Ground Task Force,MAGTF)」作戰編組,包含指揮參謀單位,下轄地面部隊,空中作戰聯隊,與後勤支援群,可以發動一場兩棲登陸作戰,並獨力作戰一段時間,等待後援抵達。空地特遣隊的最大優點是組織靈活,可以視作戰任務的需求,快速調整編成規模的大小,一般是分為三級,規模最大的就是海軍陸戰隊遠征軍(Marine Expeditionary Force,MEF)、其次為規模較小的海軍陸戰隊遠征旅(Marine Expeditionary Brigade,MEB),而規模最小但最靈活的則是海軍陸戰隊遠征隊(Marine Expeditionary Unit,MEU)。
目前美國有三個海軍陸戰隊遠征軍,第一海軍陸戰隊遠征軍位於美國西岸,第二海軍陸戰隊遠征軍則位於美國東岸,而第三海軍陸戰隊遠征軍就是前進部署在美國本土以外的部隊。第一與第二海軍陸戰隊遠征軍,下轄海軍陸戰隊遠征旅與遠征隊,會輪流擔任戰備任務,而第三海軍陸隊遠征軍則只下轄第31海軍陸戰隊遠征隊,由美國本土的海軍陸戰隊,以輪流派駐的方式擔任戰備。擔任戰備的海軍陸戰隊遠征隊會與海軍的兩棲戰備艦隊(Amphibious Ready Group,ARG)一起配合,在接到命令的一、兩天內,就能立即開拔前往衝突地點,同時會攜帶可供獨立作戰15天的彈藥補給。兩棲戰備艦隊通常包括一艘兩棲突擊艦,兩艘的船塢登陸艦,物資運輸艦與油彈補給艦,當然還有海軍的水面軍艦與水下潛艦擔任護航任務,以保護這支兩棲戰備艦隊的安全。美國目前常保兩支的兩棲戰備艦隊隨時待命,甚至在很多時候,海軍陸戰隊遠征隊就裝載在兩棲戰略艦隊中,在各地參與演訓,只要調轉航向,就能一刻也不耽誤的地立刻開往戰區。
2.jpg
上圖為美國海軍陸戰隊「空地特遣隊」與「兩棲戰備艦隊」的編成表,可搭載一個完整的陸戰隊遠征隊(MEU),下圖為神盾艦護航下的兩棲戰備艦隊正在進行訓練。
美國就是用陸戰隊遠征隊(MEU)加上兩棲戰備艦隊(ARG)的方式,確保美國可以隨時將重裝武力投射到全球各地。第三海軍陸戰隊遠征軍轄下的第31海軍陸戰隊遠征隊駐紮在沖繩,距離台灣非常的近,從沖繩航行到台灣,只需要不到一天的時間,若再加上裝備上船的時間,不到三天就能抵達台灣,並立刻發動一場小規模的兩棲登陸作戰。即使正在亞太地區別的地方演訓,航程比較遠,但因為節省了裝備與人員上船的時間,最遲也差不多三、四天的時間就能抵達台灣。因此一旦台海突然爆發戰事,或是美國想要攻打台灣,那第一階段就是由空軍發動第一波打擊,美軍的大型空軍基地就位於台灣附近的沖繩與關島上,台灣會在幾個小時內受到第一波攻擊,空襲可能會持續數波,同時就在西太平洋海域巡弋的第七艦隊軍艦,會航向台灣,並發動長程巡弋飛彈攻擊,隨後第七艦隊的航空母艦會趕到,與空軍一起發動更大規模的空襲,並清理出安全的灘頭,掩護趕到的海軍陸戰隊遠征隊,展開首波的兩棲登陸作戰,建立起灘頭堡。
當然,只有兩千多人兵力海軍陸戰隊遠征隊,只有15天的作戰能力,並沒有辦法發動大規模的攻勢來結束戰事,只能確保灘頭堡的安全。這時候就要動用另一項秘密武器,也就是「戰略預置艦」了,而其中的一個中隊離台灣也很近,就部署於近在咫尺的關島。當來自沖繩的海軍陸戰隊遠征隊在登陸台灣時,美國本土的海軍陸戰隊員也正在登機,會「空手」搭客機抵達關島,準備啟封長期停泊於海上的海軍陸戰隊「戰略預置艦」。
長程運送部隊,其實困難的不是人員,而是人員所使用的裝備與後勤輜重,一架運輸機可以搭載上百名的武裝士兵,卻運送不了幾輛的悍馬車與主力戰車。美軍在記取過去的幾次教訓後,發展了出一套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預先將裝備與補給裝載於大型運輸艦上,部署在可能發生衝突的地區附近。一旦需要出動海軍陸戰隊時,只需要空運「空手」的海軍陸戰隊員到達當地,登上這些大型運輸艦,將裝備啟封後,就能立刻投入作戰,速度快又有效率,甚至還可以節省寶貴的空軍運輸能量,直接租用民間的客機來載輸人員即可。這種平日載滿各種武器彈藥的大型運輸艦,就叫「戰略預置艦」。過去美國擁有數個戰略預置艦中隊,遍布全球,但隨著近年來情勢改變,目前縮編到只剩兩個,一個位於印度洋,另一個則位於西太平洋。在西太平洋的戰略預置艦,平日就停泊在關島的附近海域,等著有狀況發生時,從美國本土搭飛機來的海軍陸戰隊員啟封裝備。
1.jpg
美軍戰略預置艦隊的編成組合與可以籌載的武器裝備與彈藥數量,能提供一個陸戰隊遠征旅約1萬5000人的部隊,獨立進行30天的作戰任務。
一個戰略預置艦隊,共包括五艘的大型運輸艦,滿載各式各樣的重裝備,包含兩棲突擊車、主力戰車、火炮、武裝攻擊直升機與各種戰術支援車輛。另外還有一艘彈藥補給船,一艘機動登陸平台(Mobile Landing Platform,MLP)。其武器裝備與彈藥補給,可支援一個海軍陸戰隊遠征旅,獨立進行30天的作戰任務。在戰略預置艦的幫助下,海軍陸戰隊遠征旅可以在10至14天內,啟封裝備並趕到責任區的任何一個地點,並在已經建立灘頭堡的海軍陸戰隊遠征隊幫助下,快速上岸參與地面作戰。而且甚至不需要有碼頭,因為又被稱為「半潛船」的機動登陸平台,可以像海上浮動碼頭一樣,讓大型運輸艦卸下裝備,再由小型登陸艇或氣墊登陸艇直接送達灘頭。一個海軍陸戰隊遠征旅擁有接近有1萬5000人,並擁有強大的空中支援火力。以關島距離台灣之近,美國的陸戰隊遠征旅,從啟封裝備,到登陸台灣,應該花不到兩個禮拜的時間。
2.jpg
機動登陸平台MLP正在替運輸艦卸下裝備,再以登陸艇或氣墊登陸艇接駁到岸上,不再需要深水碼頭,即可快速將作戰裝備運送到灘頭上,等於是一座浮動碼頭。
由於美國本土仍然擁有擔任戰備任務的海軍陸戰隊遠征隊,這些戰備部隊在其他海軍水面艦隊的協助下,也會不斷趕到戰場,因此在作戰開始三十天後,其地面部隊的規模,理論上會擴充到一個完整的海軍陸戰隊遠征軍,超過三萬人。而海軍陸戰隊需要獨立作戰,並支撐三十天的目的,在於這是美國陸軍的重裝師從美國本土抵達戰場所需要的時間。雖然美國陸軍也一樣有戰略預置艦的設計,平日已將部分裝備與補給裝載在大型運輸艦上,美軍的運輸能力也獨步全球,但陸軍的重裝師擁有更多的人員與重型裝備,因此需要一個月的時間,才有辦法讓部隊進入備戰狀態,並將陸軍的重裝師運送到戰區。這也就是說,如果在一個月內戰事仍未結束,那美國陸軍的重裝師也會開始陸續投入戰場。在一個月的時間裡,美國可以在全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部署最少一個海軍陸戰隊遠征軍與一個陸軍的重裝師,再加上最少兩個以上的航空母艦打擊群,而這樣的戰力已經遠遠勝過世界上多數的國家了。
因此美軍的快速反應能力可以說是十分驚人的,但是這樣燒錢的速度,也是十分的恐怖。且先不談要維持航空母艦打擊群有多麼昂貴。光是要讓兩支兩棲戰備艦隊隨時待命,就代表要擁有數倍於這個數量的兩棲作戰艦艇,才能隨時維持兩支兩棲戰備艦隊可以隨時出動作戰。而完成戰備,並前進部署到沖繩的海軍陸戰隊遠征隊,也需要不斷輪調,其費用也是極為驚人。至於戰略預置艦中隊,除了本身租用大型運輸艦的費用外,也代表必需要多採購並封存一整套海軍陸戰隊遠征旅的裝備與補給。以目前美軍擁有兩個海軍陸隊戰戰略預置艦隊來估算,就等於美國差不多要多採購了一個海軍陸戰隊師的裝備與後勤補給,平日都不用,就閒置在海上。而且每隔一段時間,還要再花錢檢修這些閒置的裝備,更新有保存期限的食物與耗材,確保所有的武器在戰時都可以立刻啟用。美軍之有錢程度真的不是一般國家可以想像的,才能用這種方式維持快速反應能力。
一般國家當然無法像美軍一樣做這樣的事,畢竟平日裝備說不定就不足了,怎麼可能再多買一套,裝載在船上,事先預置於可能發生戰事的地區,而且還不止是海軍陸戰隊有這種設計,包括陸軍、海軍、空軍在內,都有這種物資預置艦隊的措施,分布在全世界的美軍基地附近,隨時可以啟用。俗話說「三軍未動,糧草先行」,美軍的戰略預置艦隊,真可以說是完美詮釋這句話的最好例子。一般的國家在發動跨海作戰之前,要先集結部隊,並讓部隊達到作戰狀態,再籌補後勤物資,最後一一將部隊與維持部隊作戰的後勤補給都一一裝上船,在確認已完全奪取了制空權與制海權後,才讓兩棲登陸艦隊出發,在軍艦與戰機護航下渡過茫茫大海,靠近灘頭,發動兩棲登陸作戰。這是一般國家的作法,因為一般國家不需要隨時準備進行攻勢作戰,沒有協防它國的義務,所以平日不需要花費這麼鉅額的軍事費用,維持如此巨大規模的快速反應能力。
所以美國與一般國家的作戰動員模式完全不同。一般國家需要很長時間來進行的準備工作,美軍已經事先做完了,並且在擁有全球空中打擊能力、快速反應能力與壓倒性的海空優勢下,可以迅速發動兩棲登陸作戰,投射兵力到任何地區。因此解放軍看起來離台灣很近,中國的軍事基地距離台灣只有一水之隔,但是中國的軍事動員能力與一般的國家一樣,甚至因為國土較廣闊,備多力分,所以集結部隊的效率還要更差一點,所以在計算「時間」這個因素以後,其實沒有多數台灣人想像的那麼快速。而美國本土看起來離台灣很遠,但多數台灣人並不知道美國為了維持前進部署與快速反應能力花了多少心血,再加上美國這個國家目前並沒有攻擊台灣的企圖,戰時是否會出兵救援台灣,也維持著模糊的態度,好讓美國擁有外交折衝空間,因此不會特別強調美軍在台灣附近的兵力部署情況。這也讓許多人台灣人誤以為,美軍若要救援或攻擊台灣,必需從本土出發,辛苦地越過遼闊的太平洋,才能趕到台灣附近海域。
美軍是否會救援台灣也許不是百分之百確定,但是很確定的是,如果有一天台灣成為了中國的一部份,台灣就要面臨美國的軍事威脅,「美國攻擊台灣」這個戰事想定就會變成事實。那台灣面臨的可不是需要幾個月的準備,才能進攻台灣的解放軍,而是幾個小時內就能發動一連串攻勢,幾天內海軍陸戰隊登陸,一個月後陸軍重裝師就能抵達的超級強權。美國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就建立了這個架構來確保自己在西太平洋的利益,而隨著軍事科技的進步,與美國在實戰中所獲取得寶貴經驗,也讓美國的全球快速反應與部署能力遙遙領先。只是美國身為一個民主國家,不會以文攻武嚇的方式來恫嚇盟邦,但若因此以為美國對西太平洋的軍事衝突沒有準備,那就未免太過天真了。美國在西太平洋屯駐大批的軍火,而台灣就位於這個軍火庫的旁邊,這才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戰略地圖。
★ ★ ★ ★
photo.jpg
九六年台海危機時,美國派出兩個航空母艦打擊群到台灣海峽,其中一艘為尼米茲號
美國對台灣的戰略模糊政策是否已過時?
2019-03-13 方格子
王臻明 經營部落格「假圖天國」,專長為戰史、中國近代史、軍事、國際關係與地緣戰略,持續提供非主流、非熱門的軍武發展分析與國際政治情勢解讀,也常回顧重大歷史事件與戰史。
如果台海爆發戰事,美國會不會派兵救援台灣,一直是台灣政治人物很愛操弄,同時民眾也很關心的敏感話題。而美國到底會不會派兵救援台灣,之所以會變成如此曖昧模糊,倒也不是台灣內部的爭論與分裂所造成的,反而是美國有意為之,而這也是研究美、中、台關係所一定會學到的第一課,美國對台灣的戰略性模糊。簡單來說就是美國故意不講清楚,萬一台灣受到中國攻擊,會不會派兵救援台灣,而美國之所以這樣做,是有深思熟慮過的,原因可以分成幾個層面來談。
首先,美國因為「聯中制蘇」而承認中國,並與台灣斷絕正式外交關係,在法理上等於不承認台灣政府,理論上不再是台灣的盟友,但問題在於美國也不想放棄台灣這個重要戰略據點,更想利用台灣牽制中國,在「聯中制蘇」下又「聯台制中」,因此形成了既不承認台灣的政府,卻又繼續出售武器給台灣,支持台灣國防的奇特狀態。美國一方面說不會介入兩岸事務,不會擔任兩岸調人,卻又要求兩岸問題不得用武力解決,阻止中國攻擊台灣。在台灣過去長期無意與中國進行政治談判下,就形成了目前的僵局。
這樣的僵局其實符合美國的利益,同時美國不止不希望看到中國攻擊台灣,也擔心台灣故意挑起戰事,這在卜睿哲的公開信中,已經講的很清楚了,美國過去非常提防蔣介石出兵反攻中國,而將美國捲入戰爭之中,也不贊同過去陳水扁所發動的防禦性公投。因此故意保持模糊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避免防衛台灣的承諾淪為一張空頭支票,讓台灣「肆無忌憚」地與中國爆發衝突,將美國捲入不必要的戰事之中。而這樣的戰略性模糊,在過去四十幾年間,對美國來說是個很成功的外交策略,不止幫助美國拉攏中國,打贏冷戰,也在很多時候成功打台灣牌來牽制中國,而更重要的是,這還阻止了台灣出現任何不利於美國的政治路線。
但是任何政策都有副作用,美國的戰略性模糊最大的問題,就是台灣社會一直以來都懷疑,在中國武力犯台時,美國是否會堅持地支持台灣。而這也是過去台灣社會內部統派勢力的最有力論述,認為美國的安全保證並不可靠,在中國的軍事力量越來越強大之際,美國越來越不可能會像九六年台海危機時一樣,為了保護台灣而出兵,台灣萬萬不能冀望於美國,因此與中國維持良好的關係,是台灣很重要的自保之道。雖然這樣的論述在過去算是少數派,但是很明顯目前情勢已經有所改變。原因在於中國已經明白文攻武嚇的效果並不佳,利用台灣的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環境,用收買媒體與操控網路的方式,來瓦解台灣的民心,是比較方便而且已經證明有效的方式。
在這樣的媒體與網路攻勢下,中國不斷強調解放軍的軍事發展已經有能力嚇阻美國馳援台灣,意圖讓台灣社會失去對防衛自己的信心,而美國的戰略模糊政策則剛好成為了這種宣傳攻勢的操弄重點。在美國不正式講清楚對台灣的防衛承諾下,台灣社會的信心在中國無孔不入的宣傳攻擊下,正在一點一滴的流失。而台灣獨立運動團體在這樣的危機感之下,想要儘快尋求獨立,以反制中國,卻又因此違反了美國所劃下的紅線。其結果就是美國的這個戰略模糊政策,現在已經反過來成為了中國對台統戰的幫手,還限制了台灣自我防禦的機制。
近來中國發動「簽署兩岸和平協議」的攻勢,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其目的就是要打破美國不准中國攻打台灣,要求兩岸問題要和平解決,但台灣又長期不願意進行政治談判,結果形成兩岸僵局的這個架構。因為在這一個架構裡,台灣雖然無法立刻走向獨立,但仍保有不被中國統一的安全,只要台灣不躁進,美國其實是願意遵守其防衛承諾的。但是中國利用其媒體與網路攻擊,削弱台灣社會對美國承諾防衛台灣的信任感,想讓台灣社會在感覺到自身安全已受到威脅下,選擇與中國進行政治談判,最後簽下所謂的「和平協議」,打破美國所建立的這個架構,使台灣自己走向終局統一的陷阱。
面對這波來勢洶洶的攻勢,美國與台灣卻都缺乏足夠的反制手段。台灣是一個民主社會,不可能走回頭路箝制新聞與言論自由,在台灣政黨輪替已成常態下,也很難保證親中政黨上台時,會不會立刻啟動與中國的政治協商,而打破美國為保護台灣而設下的防火牆。美國本身則長期奉行「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與台灣沒有正式的外交關係,多數的官員也早已經習慣這樣的戰略性模糊政策,雖然目前美中關係因貿易戰而陷入谷底,但短時間內要徹底改變也有其難度。因此海峽兩岸未來數年可能出現的問題,其實不是台灣獨立運動團體所推動的獨立公投,畢竟這有法令的限制,除非修法否則不可能出現,反而是統派團體與親中政黨想要進行的和平協議談判,已是迫在眉睫的嚴重危機。
一旦台灣在媒體與網路的操弄下,自己走向終局統一的陷阱,那將會嚴重損害美國在西太平洋的國家利益。美國才剛剛將中國與俄羅斯兩國,定位為未來的重要戰略競爭對手,若讓中國先馳得點,在台灣問題上取得上風,則美國可能要花費千倍萬倍的力氣,才有可能扭轉這個劣勢。在這樣的危機下,目前美國對台灣的戰略性模糊策略雖然仍在某些層面上對美國有益,但就整體來看,則已經是個過時且被中國所利用的錯誤政策。美國其實需要重要思考一套新的政策,來避免最壞的情況快速在台灣海峽出現。
近來AIT利用台灣關係法四十周年紀念,展開一連串的活動,頗有向台灣社會重申美國承諾的意味,但無奈目前台灣的媒體已無法發揮正常的新聞報導功能,這從AIT理事主席的專訪影片都被下架,就可一葉之秋,因此效果恐怕很有限,在美國繼續維持戰略性模糊下,不易扭轉情勢。或許更進一步來說,美國過去以戰略性模糊來換取中國的合作,但當美國認為中國是敵手,未來的競爭無法避免時,再維持這樣的戰略性模糊無異是多此一舉。
而對台灣來說,台灣社會必需要理解,美國這種戰略模糊的出發點,與為什麼美國不願意給予台灣百分之百的防衛承諾。台灣應該要明白「美國不作兩岸調人,並要求兩岸問題和平解決,而台灣長期拒絕與中國進行政治談判」,其實就是一種維持現狀的架構,並以美國目前獨霸全球的強大軍力做擔保。因此不談判、不簽和平協議,就是台灣目前維持現狀的最好方法。一旦開啟政治談判,與中國簽署和平協議,從歷史的殷鑑來看,除了無法獲得任何的保障以外,還自己打破了和平的現狀,選擇走向統一了。
https://vocus.cc/sophist4ever/5be3e8cffd89780001d871b8
自我察覺的角色重點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對方能給你安全感、成為避風港,不代表得對你的需求任勞任怨、照單全收。
對方通常也都只是個普通人,他們一樣也會因為你不當的措辭與表達方式而受傷。
真心換絕情的原因,有很大的一部分其實是我們自己投入了太多的期待。
千萬不能因此彼此關係好不容易拉近,就擅自斷定對方「不會因為這點小事而受傷」、「一定能諒解」或「我們想法和觀念相近,沒什麼好擔心的」。這些天真的想法,很可能正埋下了你日後「受挫」、「遭到打擊」的種子。
取自《人際挫折與孤獨都來自「童年傷痕」》
*****************************
上述這些短句,是昨天晚上我直播的時候,我自己很有感的句子。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456044045019745/
各位有沒有熱心助人,結果某一天或某一次,不方便提供如同之前程度的幫助時,被對方情緒「反撲」的經驗。譬如說,之前對方只要打電話來,多少都會聊一下,結果某一天剛好不方便,請對方諒解,卻被對方大罵一頓!
我自己做這一行,反反覆覆遇見多次了。當事人給予我很高的期待,我一沒能達到,就瞬間變成了罪過。之前給對方的幫忙,也可能一併被否定了……
遇到這種狀況,最讓人寒心,可是成長也會很快。藉著自我對話,會知道自己的需要是什麼?以後怎麼設立界線?並且也理解對方的反應,對他個人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係會造成的困境是什麼?!
慢慢就能體會到,有時候一個人之所以屢次遭遇類似的困境,很可能是他一手促成,只是沒有自覺而已!
所以,要當別人的「安全堡壘」,又怎麼會容易呢?
期待自己有助人的熱忱,就要先把傷心準備好!
如同作者,我心目中「安全堡壘」的典範,常常是「媽媽」這個角色。說真的,被自己的孩子傷,會比較願意承擔,試著繼續再努力看看。
不過,也有被孩子傷得太重,媽媽心寒「投降」的狀況。請別對母愛有過於理想化的想像,母愛也有用完的時候,也請沒有經歷過的人,能給予理解。
作者的意志力相當驚人,也可能跟自己做心理工作這一行,更能覺察有關。通常最好還有人在一旁陪著討論,一般像我們這個行業,再找人來督導我們,或者等於算是當心理師的心理師,是很正常的事。
我自己就督導過一些新手與執業一段時間的心理師,也知道心理上的成長,就像是不經一事不長一智,要等待時間的熟成。我也被督導過,同一件事有不同的心理觀點,對我會有幫助。
我講真心話,真的跟孩子沒辦法心連心,真的不是罪,別蓄意傷害孩子就好。先把自己過好再說,有人自己都過不好了,心理亂糟糟,強求親子關係要好,再怎麼好,也只是表面。
昨天參與直播的朋友很多,但可惜的是,有些我很在意的重點沒說到。我看今天晚上有沒有時間,再把一些重點拿來討論。我試試看,希望能與大家繼續討論這個跟自愛、愛人關係非常密切的議題。
*****************************
當孩子的「安全堡壘」,傷痕如何修復?
【文/ 中野日出美】
想成為自己孩子的安全堡壘,可說是人之常情,也是為人父母的一項義務。
但並不是所有家庭都適用這套原則。很多時候,都是當雙親或撫養者的安全堡壘功能失效,導致孩子的各種問題在青春期後一一浮現;又或者在孩子長大成人後問題逐一顯現,做父母的才開始檢討自己的教養方式。
不過,身為父母,能察覺到自己的教育方針有誤、並決心再次成為孩子的安全堡壘,這對孩子而言無非是件好事。
我也是過來人。
回首自己一路以來的育兒歷程,我不敢說完全沒有後悔,也不敢說對孩子沒有任何虧欠。
儘管後來孩子們都已經來到一定懂事的年紀,我還是盡己所能提供他們滿足安全堡壘的需求。即使過程中一再受挫、得不斷面對自己的弱點、多次陷入自厭情緒裡,我還是告訴自己,必須重新肩負起身為母親、生而為人的責任,繼續堅持下去。
現在回想起來,那段宛如修行般的日子,正造就了現在的我,那不但讓我得以成長,而且也成了我克服內心依戀障礙的一臂之力。
我時常想起下面這段過往——
那天,結束工作剛回到家的我,忍不住又對女兒發怒碎念:「為什麼連這點小事都不能先做好?」
只見她默默地站起身,面不改色拿了盛滿水的犬用飲水桶,朝我「唰——」地一聲迎頭灌下。
霎時我臉色大變,簡直想衝上前把女兒狠狠教訓一頓。不過下一秒浮現在我腦海裡的念頭突然阻止了我:「從以前到現在幾乎不曾反抗或對我有所埋怨、一貫穩重的女兒,今天竟然會有這樣的舉動……。相較之下,或許我曾經對她做過的事還比她今天所做的更過分?而我卻總是對孩子擺出『我是你媽,不准這樣對我!』的高姿態,這樣公平嗎?」
那陣子的我因為工作繁忙,腦子裡淨想著自己的事,也無暇好好地跟女兒說上幾句話。不過從那天起,我對孩子們的態度有了轉變——我不再用以上對下的心態面對他們。
那桶水有如醍醐灌頂,給了無知的我一記當頭棒喝。
相處一路上,類似的狀況不斷發生,也漸漸讓我學會主動跟孩子們承認自己的錯誤。當然,要坦率地拉下臉跟孩子們道歉是需要時間練習的,有時我甚至會忍不住潸然淚下。
雖然孩子們一開始都只是靜靜地聽,但我可以明確感受到我們的親子關係漸漸有所修復。很快地,孩子們也能靠自己的力量開拓自己想要的人生了。
因此,現在的我終於能比以往更抬頭挺胸地說:「像我這樣的母親,也夠格成為孩子的安全堡壘了。」
.
以上文字取自
人際挫折與孤獨都來自「童年傷痕」:傷你最深的往往是家人!人際心理師教你解除「依戀魔咒」,讓愛不再變傷害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38064
.
因為身體記得:告別憂鬱症的療癒之路_新書分享會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567383366660908/
花蓮公益講座_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94928098212372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自我察覺的角色重點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對方能給你安全感、成為避風港,不代表得對你的需求任勞任怨、照單全收。
對方通常也都只是個普通人,他們一樣也會因為你不當的措辭與表達方式而受傷。
真心換絕情的原因,有很大的一部分其實是我們自己投入了太多的期待。
千萬不能因此彼此關係好不容易拉近,就擅自斷定對方「不會因為這點小事而受傷」、「一定能諒解」或「我們想法和觀念相近,沒什麼好擔心的」。這些天真的想法,很可能正埋下了你日後「受挫」、「遭到打擊」的種子。
取自《人際挫折與孤獨都來自「童年傷痕」》
*****************************
上述這些短句,是昨天晚上我直播的時候,我自己很有感的句子。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456044045019745/
各位有沒有熱心助人,結果某一天或某一次,不方便提供如同之前程度的幫助時,被對方情緒「反撲」的經驗。譬如說,之前對方只要打電話來,多少都會聊一下,結果某一天剛好不方便,請對方諒解,卻被對方大罵一頓!
我自己做這一行,反反覆覆遇見多次了。當事人給予我很高的期待,我一沒能達到,就瞬間變成了罪過。之前給對方的幫忙,也可能一併被否定了……
遇到這種狀況,最讓人寒心,可是成長也會很快。藉著自我對話,會知道自己的需要是什麼?以後怎麼設立界線?並且也理解對方的反應,對他個人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係會造成的困境是什麼?!
慢慢就能體會到,有時候一個人之所以屢次遭遇類似的困境,很可能是他一手促成,只是沒有自覺而已!
所以,要當別人的「安全堡壘」,又怎麼會容易呢?
期待自己有助人的熱忱,就要先把傷心準備好!
如同作者,我心目中「安全堡壘」的典範,常常是「媽媽」這個角色。說真的,被自己的孩子傷,會比較願意承擔,試著繼續再努力看看。
不過,也有被孩子傷得太重,媽媽心寒「投降」的狀況。請別對母愛有過於理想化的想像,母愛也有用完的時候,也請沒有經歷過的人,能給予理解。
作者的意志力相當驚人,也可能跟自己做心理工作這一行,更能覺察有關。通常最好還有人在一旁陪著討論,一般像我們這個行業,再找人來督導我們,或者等於算是當心理師的心理師,是很正常的事。
我自己就督導過一些新手與執業一段時間的心理師,也知道心理上的成長,就像是不經一事不長一智,要等待時間的熟成。我也被督導過,同一件事有不同的心理觀點,對我會有幫助。
我講真心話,真的跟孩子沒辦法心連心,真的不是罪,別蓄意傷害孩子就好。先把自己過好再說,有人自己都過不好了,心理亂糟糟,強求親子關係要好,再怎麼好,也只是表面。
昨天參與直播的朋友很多,但可惜的是,有些我很在意的重點沒說到。我看今天晚上有沒有時間,再把一些重點拿來討論。我試試看,希望能與大家繼續討論這個跟自愛、愛人關係非常密切的議題。
*****************************
當孩子的「安全堡壘」,傷痕如何修復?
【文/ 中野日出美】
想成為自己孩子的安全堡壘,可說是人之常情,也是為人父母的一項義務。
但並不是所有家庭都適用這套原則。很多時候,都是當雙親或撫養者的安全堡壘功能失效,導致孩子的各種問題在青春期後一一浮現;又或者在孩子長大成人後問題逐一顯現,做父母的才開始檢討自己的教養方式。
不過,身為父母,能察覺到自己的教育方針有誤、並決心再次成為孩子的安全堡壘,這對孩子而言無非是件好事。
我也是過來人。
回首自己一路以來的育兒歷程,我不敢說完全沒有後悔,也不敢說對孩子沒有任何虧欠。
儘管後來孩子們都已經來到一定懂事的年紀,我還是盡己所能提供他們滿足安全堡壘的需求。即使過程中一再受挫、得不斷面對自己的弱點、多次陷入自厭情緒裡,我還是告訴自己,必須重新肩負起身為母親、生而為人的責任,繼續堅持下去。
現在回想起來,那段宛如修行般的日子,正造就了現在的我,那不但讓我得以成長,而且也成了我克服內心依戀障礙的一臂之力。
我時常想起下面這段過往——
那天,結束工作剛回到家的我,忍不住又對女兒發怒碎念:「為什麼連這點小事都不能先做好?」
只見她默默地站起身,面不改色拿了盛滿水的犬用飲水桶,朝我「唰——」地一聲迎頭灌下。
霎時我臉色大變,簡直想衝上前把女兒狠狠教訓一頓。不過下一秒浮現在我腦海裡的念頭突然阻止了我:「從以前到現在幾乎不曾反抗或對我有所埋怨、一貫穩重的女兒,今天竟然會有這樣的舉動……。相較之下,或許我曾經對她做過的事還比她今天所做的更過分?而我卻總是對孩子擺出『我是你媽,不准這樣對我!』的高姿態,這樣公平嗎?」
那陣子的我因為工作繁忙,腦子裡淨想著自己的事,也無暇好好地跟女兒說上幾句話。不過從那天起,我對孩子們的態度有了轉變——我不再用以上對下的心態面對他們。
那桶水有如醍醐灌頂,給了無知的我一記當頭棒喝。
相處一路上,類似的狀況不斷發生,也漸漸讓我學會主動跟孩子們承認自己的錯誤。當然,要坦率地拉下臉跟孩子們道歉是需要時間練習的,有時我甚至會忍不住潸然淚下。
雖然孩子們一開始都只是靜靜地聽,但我可以明確感受到我們的親子關係漸漸有所修復。很快地,孩子們也能靠自己的力量開拓自己想要的人生了。
因此,現在的我終於能比以往更抬頭挺胸地說:「像我這樣的母親,也夠格成為孩子的安全堡壘了。」
.
以上文字取自
人際挫折與孤獨都來自「童年傷痕」:傷你最深的往往是家人!人際心理師教你解除「依戀魔咒」,讓愛不再變傷害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38064
.
因為身體記得:告別憂鬱症的療癒之路_新書分享會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567383366660908/
花蓮公益講座_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94928098212372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自我察覺的角色重點 在 自我覺察練習 - YouTube 的八卦
臺大醫院雲林分院精神醫學部精神小組製作防疫新生活- 自我 覺察練習.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