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飲食營養,應該要怎麼吃才好?】
剛罹癌時,有一段時間我經常和媽媽吵架。媽媽總為我買三餐、貼心為我準備健康的食物,但我卻因為沒有食慾,總吵著說想喝飲料、或是吃麥當勞。
當時在媽媽眼中,我是不懂珍惜身體的孩子,
都罹癌了怎麼還盡想吃垃圾食物?
而我總感到委屈,因為我不是不願配合,
而是治療副作用真的讓我很反胃,只吃得下比較提味或重口味的東西。
食慾不振導致營養不良,是許多癌友在癌症療程中經常遇到的問題。
飲食問題,也經常造成癌友及照顧者之間產生口角及爭吵。
食慾受影響怎麼辦? 癌後該怎麼吃、又該如何維持營養呢?
我整理了一些之前詢問醫師和營養師的資訊:
【癌症飲食營養,應該怎麼吃才好?】——大家可以參考看看!
.
✋ 常見問題1
#為什麼做完治療後會沒有食慾呢?
做完治療沒有食慾,其實主要問題是出在「味覺嗅覺」變化。
治療期間癌友對甜和酸味的感受度會降低、鹹的味道會改變、而苦味和金屬味則會放大。
像明明愛吃巧克力變得覺得太苦,吃紅肉覺得鐵腥味很重。
如果反胃不想吃東西,市面上也有不添加維生素礦物質的乳清蛋白營養飲品,也是不錯的選擇唷!
.
✋ 常見問題2
#罹癌後還能夠正常飲食嗎? #難道就不能再喝手搖杯吃鹽酥雞了?
其實罹癌後不代表喜歡的東西都不能吃。療程就已經很艱辛,如果飲食被完全被限制就太辛苦了。
飲食上的大守則是 #不要吃生的、#不要吃不乾淨的食物,建議以高蛋白、高熱量的均衡飲食為主。偶爾為之破戒吃個麥當當、鹹酥雞、冰淇淋是沒問題的。
但這些食物多油多糖,還是要克制唷。(我們也不想要罹癌後胖太多吧XD)(偷偷說,癌後我大概胖6公斤有。)
.
✋ 常見問題3
#不想變胖所以吃比較少可以嗎?
癌症療程期間,不建議減肥唷!醫師和營養師總是耳提面命我們要注意自己的體重(甚至希望我們增加體重),是因為癌友需要有更多的體力去接受抗癌治療,例如說手術、化療、放療等。
很多治療都會破壞身體細胞,需要花更多能量修復。
所以癌友必須要比一般人多攝取20%甚至更多的熱量,才不會導致體重不正常下降。
.
✋ 常見問題4
#沒有想刻意減肥但胃口很差,#該怎麼多攝取熱量?
若是有胃口不佳、或是需要補充更多熱量的需求,除了飲食上可以多加點「酸味」來刺激食慾,其實市售也有很多癌症營養配方可以考慮!
舉例來說:含有魚油、精胺酸、核苷酸三效營養素的癌症專用配方,一瓶就有360大卡,蛋白質含量也高,手術、化放療前後7日使用對於提升身體體力與指數都有效果喔!
(或是和自己約法三章:集滿吃三次健康的,就犒賞自己吃一頓麥當當大餐,也會有食慾大振的奇效XDD)
.
✋ 常見問題5
#為什麼有時候術前檢查後會延後治療還要打小白針呢?
會延後化療,有可以是因為白血球指數不足,需要打小白針,刺激體內白血球生長。
白血球是人類身體裡最重要的免疫機制。
正常的白血球指數會落在4000-10000個/mm3,如果低於3000以下,醫師為了確保癌友的安全,處方小白針給癌友施打。
但小白針的副作用不少,打完聽說也會很不舒服。建議大家平時還是透過補充足夠營養,增加身體能量來提升自我保護力,才能避免白血球指數不足,造成延後療程日。
大家千萬不能有「延後治療」,就是「多賺到放風時間」的錯誤觀念喔!
因為每次療程日的安排,都是醫師計算過要維持癌友體內藥物濃度用的。體內藥物濃度低,等於是給了癌細胞中場休息時間。
.
以上~這是我整理出關於癌症飲食營養的知識小補帖,希望對各位有幫助!
更多抗癌小撇步,可以參考我和Hahow合作的線上課程:
【癌友有嘻哈的20堂抗癌課】
課程連結:https://hahow.in/cr/hiphopani
.
20堂抗癌課,一共三小時,集結了專業的醫師、營養師、律師、假髮店店長協力開課。課程可隨時無限觀看,你能自己決定要在什麼時間觀看。
我將抗癌三年來的經驗,及想說的話、都收錄在這堂課裡了:)
自我保護5 撇 步 在 吳鳳 Rifat Facebook 八卦
跟我一起來關心孩子的網路安全😄 7/23上午我也會來到這個兒童營隊,跟孩子一起面對面、討論、分享如何成為安全小網紅。
#營隊所得為弱勢兒少脫困基金
【暖爸吳鳳 即將與孩子們面對面!】https://bit.ly/2Wqkx2Q
< 思辨表達 x 資訊整合 x 自我保護 >
😲 你知道嗎?近八成孩子曾使用過網路直播!
😲 據商業週刊報導,67%孩子想成為網紅!
但孩子準備好了嗎?
兒盟重視寶貝們使用網路的安全,及衍伸的網路霸凌等議題。今年暑假,針對迷「網」的中高年級寶貝,開辦「打造安全小網紅兒童營隊」。
我們不是網紅訓練班,但也不會教條式的上課宣導。
我們將與孩子一起學習如何在數位中展現自己,從自我風格探索、議題發想,再到影片的企劃、拍攝的氛圍等、甚至是簡單的拍片剪片小技巧,相當實用而且有趣。
以寶貝最感興趣的網路世界做切入,針對孩子未來發展需具備的能力做練習,包括:資訊整合力、溝通表達力、創意想像力、媒體工具運用、以及自我保護能力。除此之外網路安全知識小學堂,更讓孩子做好最好的身心儲備,成為未來數位時代的領航者。
曾與兒盟一起分享「曬娃不NG」的吳鳳,將在第一梯次的第二天上午(7/23),直接與孩子們面對面暢聊,成為知名部落客的心路歷程、以及光鮮亮麗成名的背後,該如何找出自我風格、維持創造力,以及如何做好心理建設,將實用的小撇步,傾囊相授給孩子們!
👉 機會難得、名額有限 → https://bit.ly/2Wqkx2Q
#吳鳳與寶貝們面對面接觸 #網路安全從小培養
#暢遊網路你我有責 #酸民們與網路霸凌的反思 #暑期營隊
#營隊所得為弱勢兒少脫困基金
自我保護5 撇 步 在 毛醫師哺乳諮詢門診 Facebook 八卦
與各位家長分享陳鈺萍醫師超級精彩的文章!
幾乎每一段都可以當成一堂課來上!
重點1: 人類嬰兒相對於其他哺乳類嬰兒是早產兒, 許多功能(特別是腦部)的發育要仰賴母親
重點2: 嬰兒一與母親分離就會哭,是一種自我保護機轉,因為沒有媽媽等於沒有奶等於活不下去
重點3: 母嬰的肌膚之親,對寶寶無論是生理上心理上的生長發育,都是很有幫助的。寶寶腸胃吸收更好,免疫功能發展更健全。寶寶比較不緊張,體溫較高,血氧濃度也較高。寶寶較少哭泣,睡眠品質較好,與媽媽之間建立的信任感與滿足感,也幫助媽媽對哺育母奶更有信心、奶量更足、餵得更久。
重點4: 母嬰同睡,彼此在生理與行為上是互相影響的。雖然醒來的次數較多,對寶寶來說,可能就是這樣降低了呼吸中止發生的機率,對媽媽來說,雖然睡眠一直中斷,可是統計起來,媽媽感覺睡得好與睡得飽的比例卻遠遠多於母嬰分眠的媽媽。母嬰同眠時,媽媽與寶寶睡眠是同步的,也就是寶寶醒來要喝奶時,媽媽也醒了。
結論: 如果沒有特殊狀況(孩子生病,母親生病或上班),就讓母親和嬰兒待在一起吧! 讓嬰兒想吃就餵,無限暢飲,就是哺乳最容易成功的捷徑了,因為這就是哺乳動物的自然法則啊!
真心建議大家把文章看完,各位會更了解母嬰是一體且互相影響的!
[母乳哺育與母嬰同眠] 陳鈺萍醫師
(內容整理自 Texbook of Human Lactation by Hale & Hartmann's)
睡眠與夜奶,一直是許多媽媽的困擾。
就生物學來講,寶寶出生後至少頭一年中,跟媽媽一起睡與夜奶是必要的。長久以來,考慮新生兒的問題,母嬰是一體的,不可分的。寶寶出生之後,是子宮內到子宮外,母子關係的延續。寶寶在媽媽肚子裡時,透過羊水,聽著媽媽的聲音,聞媽媽的氣味,跟媽媽一起動,感覺媽媽的血管跳動與呼吸,出生後,母嬰一直在一起,延續這樣的熟悉感,而臍帶與羊水的功能就改由母奶來替代。
要談到母嬰的關係,就必須從演化的觀點來看。十九世紀工業化之後,西方國家在這個世紀以來捨棄演化觀點,也捨棄傳統文化母嬰關係的密切,將新生兒問題單獨討論,以至於越走越偏,把母嬰越推越遠,甚至公共政策還提出親子同睡是危險的,而不去細究之中的原因(床墊太軟?母親抽菸?)。以至於這世紀以來,配方奶與母嬰分離,反而製造出更多的危險與問題。(相對於西方所謂的先進國家,一些西方世界視為落後原始的地方,維持母乳哺育與母嬰同眠,反而沒有睡眠呼吸中止這些問題。)就自然演化來說,母嬰是一體的,雙方在生理上、心理上,互相影響。母乳哺育應該是由嬰兒來主導(寶寶餓了,有需要就喝,而不是照表操課),母嬰一直在一起,延續子宮內的連結才是對寶寶最好的照護方式。
寶寶出生時,腦容量只有成人的1/4,無法自己移動,除了哭以外,無法讓照顧者知道他要什麼。如此不成熟,需要照顧者全心的照顧。就演化方面來說,人類因為要進化成雙腳站立,空出雙手來使用工具,骨盆腔越變越窄小,腦容量越變越大。所有其他胎生動物寶寶的頭都比骨盆腔出口小,獨獨人類寶寶的頭比媽媽骨盆腔大,所以對人類來說,生產是危險與困難的。也因為如此,寶寶要在頭還沒大到生不出來前就出生。即便和人類的近親猩猩比起來,人類出生時相對不成熟許多。可以說所有的人類寶寶若要跟猩猩寶寶比,都算早產兒。所以母嬰更加不能分離,寶寶許多功能的建立,器官的發育,都還要靠媽媽呢!
跟其他哺乳動物比起來,母奶中的脂肪與蛋白質比例較低,含的卡路里(熱量)也較低,所以寶寶必須賴著媽媽,頻繁的喝奶。但是因為腦容量出生時只有成人的1/4,頭兩年要長到80%,所以乳糖(腦部發育必須的成分)占很高的比例。而嬰兒一與母親分離就會哭,也是一種自我保護機轉,因為沒有媽媽等於沒有奶等於活不下去。以獅子為例,獅子的奶脂肪與蛋白質含量高,熱量也高,獅子媽媽可以外出獵食12小時之後再回來餵獅子寶寶,媽媽離開時寶寶也不會哭(而且媽媽要離開那麼久,哭會招來敵人)。所以有一派說法說是寶寶哭不要理,可以訓練他獨立,餵食要按時間,這些就生物演化觀點來說都是不對的。
一般的觀念會認為寶寶的呼吸,是自我調節的,不會受他人的影響。然而,寶寶跟媽媽在一起,寶寶的呼吸會受媽媽影響,也就是媽媽可以幫助呼吸系統尚未完備的寶寶,讓他呼吸更規律。寶寶在媽媽肚子裡就已經開始練習呼吸了。最早在21周,就可能有呼吸動作,寶寶到30至31周大時,就已經有40%的時間有呼吸。寶寶在媽媽肚子裡的呼吸動作配合媽媽的心跳頻率,也就是媽媽心跳兩下,寶寶呼吸一次。觀察懷孕30周的媽媽24小時,發現寶寶的呼吸頻率每個小時都不同,媽媽吃完飯後2-3小時是最頻繁的時候。另外,凌晨4點至7點也很頻繁,推論此時媽媽血糖濃度最低,周遭環境最安靜,寶寶專心地配合著媽媽的血流聲音,調節呼吸頻率。把一隻有呼吸動作的機器泰迪熊放在患有呼吸中止的新生兒旁,寶寶呼吸中止的頻率減少了60%之多。要引發呼吸動作,靠的是呼吸中樞的二氧化碳濃度。寶寶在媽媽身邊,媽媽呼出的二氧化碳,可以幫助寶寶引發呼吸動作。另外媽媽呼吸時胸部的起伏,也對教導寶寶呼吸有幫助。已有研究報告證明與媽媽同床的寶寶,呼吸比跟媽媽不同床的寶寶規律多了。這也可以證明睡眠呼吸中止而猝死的問題,不會發生在母嬰同床的寶寶身上。
當寶寶趴在媽媽身上時,無論是早產兒或是足月兒,寶寶呼吸規律、能量運用更有效、血壓較低、長得較快、壓力較小較安心。這些數據告訴我們媽媽與寶寶之間的感覺傳達,調節了寶寶尚未成熟的生理系統。所以,母嬰是一體的,嬰兒不該離開媽媽。
已有許多研究報告證實母嬰的肌膚之親,對寶寶無論是生理上心理上的生長發育,都是很有幫助的。觸覺的刺激,經由迷走神經的傳導,可以使寶寶腸胃吸收更好,免疫功能發展更健全。同時寶寶比較不緊張,體溫較高,血氧濃度也較高。寶寶較少哭泣,睡眠品質較好,與媽媽之間建立的信任感與滿足感,也幫助媽媽對哺育母奶更有信心、奶量更足、餵得更久。即便是其他哺乳動物,剛出生時與人類相較起來成熟許多,與母親分離,仍舊會造成心情憂鬱、心律不整、體溫降低、壓力上升、睡眠不好、容易感冒‧‧‧等許多問題。所以,要討論寶寶的問題,不該只著眼於寶寶,母嬰是一體的!
當公共政策,社會潮流,認為母嬰該分開、寶寶哭了不要理、配方奶對寶寶比較好‧‧‧這些觀念「荼毒」母親們近一世紀之久之後,近幾十年來終於開始改觀。(西方國家母乳哺育的最低點在1972年,之後一些有心的媽媽們組成推行母乳哺育的義工組織之後,才慢慢改善。)舉個例子來說,孩子哭的時候,媽媽是會噴奶的!孩子哭要媽媽不去抱,是何等的酷刑啊!除了一般大眾的觀念要改善之外,醫學也該改。可以說新生兒科也是建立在母嬰分開來考慮的基礎上,這幾十年才漸漸改變。幾十年之於一世紀,我想我們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在西方社會,認為母嬰該分開是長久累積下來一些宗教上、道德上、文化上的推論。這些包括:1.人性本惡說,認為孩子如果不從小訓練管教,會被寵壞。2. 怕小孩看到爸爸媽媽在做愛。 3. 有些媽媽承認為了控制家庭人口數而殺嬰(這段如果有興趣的,可參考《母性》這本書,新手父母出版社出版,裡頭對殺嬰行為有詳細的分析與討論),所以教會禁止媽媽與寶寶同眠。4. 社會價值觀認為要盡早讓小孩自律、自我控制、獨立。5.專家的產生,父母養育小孩轉向醫生、專家求助。6. 過分強調夫妻之間的愛,認為不該讓小孩介入破壞。7. 過分強調新科技的優點(認為配方奶優於母奶、會動的玩具刺激優於媽媽與寶寶之間的肌膚之親)。在英國,約莫一世紀前,一位很有影響力的醫師Truby King,寫了一本《英國的母親》,教導媽媽們如何當母親,書中建議母嬰分房睡且要照嚴格的時間表餵食與睡覺。在美國,Dr. John Watson全力支持與推廣此一論調,還加入心理學,認為這樣對小孩的身心健康來說是最正確的。Watson強調,晚上父母與小孩接觸越少越好,時間越短越好,如有需要,不要超過輕拍三下與額前一吻。之後陸續有許多所謂的專家,師承此一學派,加以發揚光大,甚至在媒體大力宣傳。當然也有一些學者提出相反的看法,然而這些聲音被淹沒了,父母被教導著如何順應時勢,訓練小孩,儘管他們內心本能與這些所謂正確的方法是完全相反的。之後的科學研究當然也以這樣的基礎論調去研究,無怪乎研究結果更加強了這些觀念是正確的!
據研究,全世界有44%至75%的媽媽是與小孩一起睡的。甚至說,把西方國家分開來看,在其他地方沒有媽媽是跟寶寶分開睡的。而母嬰同眠的形式最常見的是寶寶挨著媽媽身邊睡在同一平面上。這樣對寶寶同時有觸覺、聽覺、嗅覺、視覺的刺激,與媽媽的互動。在UC Irvine 醫學院與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Mother Baby Behavioral Sleep Laboratory,針對寶寶與照顧者的睡眠,已經做了20年的研究。歸納母嬰同眠,短期的益處,對媽媽來說包括:睡得較多、對睡眠品質較滿意;對寶寶的生理反應較敏感;較有能力解讀寶寶釋放的任何訊息;奶量較充足;泌乳激素濃度較高延長產子間隔;很快的呼應寶寶的需求;對上班媽媽來說有較長的親子相處時間。對寶寶來說包括:增加母奶量,時間跟次數都增加了;增加寶寶睡眠的時間;較少哭泣;對媽媽溝通的敏感度增加;淺眠時間(第1.2期)較多,深眠時間(第3.4期)較少,但就年紀來說是適當的;心臟跳動次數增加;減少睡眠第3.4期發生呼吸中止的次數;清醒時表現較佳。觀察的寶寶年紀是11至15周大,這些寶寶挨在媽媽身邊睡,晚上平均約1.5小時要喝一次奶。喝奶的時間與次數增加,對媽媽跟寶寶都有益。母嬰同睡,彼此在生理與行為上是互相影響的。雖然醒來的次數較多,對寶寶來說,可能就是這樣降低了呼吸中止發生的機率,對媽媽來說,雖然睡眠一直中斷,可是統計起來,媽媽感覺睡得好與睡得飽的比例卻遠遠多於母嬰分眠的媽媽。母嬰同眠時,媽媽與寶寶睡眠是同步的,也就是寶寶醒來要喝奶時,媽媽也醒了。
一直以來,認為寶寶一覺到天亮,才是對寶寶健康最好的。其實這是不對的,一直處於深沉睡眠當中,寶寶反而容易發生睡眠呼吸中止而猝死。撇開攸關生死不說,獨睡的寶寶,據統計,反而較容易發生睡眠障礙與睡眠問題。這些獨睡的孩子,長大上學後,也較容易被老師認為難以控制、較不快樂、還有許多負面的影響。也就是當初獨睡的本意是要盡早訓練小孩獨立自主,孩子反而因為嬰兒期沒得到該有的安全感與滿足,影響到日後的表現,適得其反。而與母親同眠的孩子,日後對自己較有自信,較快樂,較不怕與人接觸,較不容易有精神上的狀況。
關於親子同眠的安全可參考台灣兒科醫學會網站http://www.pediatr.org.tw/people/edu_info.asp?id=14
(photo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pcb.10153050…/10153050185049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