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分享這七週的減重經驗,只是調整飲食習慣就瘦了,雖然目前很緩慢只瘦四公斤,但我很滿足了,畢竟年紀越大代謝越差,減一公斤的是不容易的阿~為了更美更健康,努力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膽結石術後飲食 在 黃婉玲的烹飪教室 Facebook 八卦
我的近況很好,請勿擔心。
兩天前住附近的學員帶著水果與我分享,發現我瘦了一大圈,趕忙跟另一位學員說,兩人都因此一直為我操心。其實說我瘦了一圈,不如說我以前胖了一大圈,母親對我的走樣身材耿耿於懷,母親向來自律甚嚴,一輩子小腹平坦,身材從不走樣,對於我的豐腴,她總是難以接受,為了給她一個快樂,決定自律一點,好好瘦一下吧!
膽結石移除手術後,碰到油膩飲食實在適應不了,所以吃得清淡、減少油膩菜色,也開始少量多餐,讓自己趁機改變飲食習慣,過去雖然都吃得健康,但總是嘴饞不斷,現在是時候該改掉這個壞習慣;近來遇到疫情襲擊而無事可做,小幫手鼓勵我趁機鍛鍊身體,每天做些開合跳,起初手腳不協調、動作滑稽,沒兩下就氣喘如牛,現在駕輕就熟變成生活的一部分。
的確生活因為疫情變得更加健康、有紀律。
這幾個月來我終於瘦了十公斤,身上每件衣服都變寬大,所幸疫情中不用社交,尚無困擾,等疫情趨緩後一定直奔服飾店大挑衣服。利用這段疫情時間,除了放慢腳步讓身心靈調劑一番,同時也調理身體至最佳狀態,感謝學員們對我的關心,這段時間我也想著一些未來的課程規劃,期待之後跟學員們在教室相見!
膽結石術後飲食 在 傅志遠 Peter Fu Facebook 八卦
醫療上有很多處置,被定位為「可做可不做」。不過認真看待這些處置的本質,「可做可不做」其實就是「不用做」。
很常見的例子就是膽囊切除後,三到六個月再追蹤腹部超音波。
病人會覺得開完刀一段時間了,是不是「檢查些什麼」?醫療常規上也似乎有這樣的習慣,術後三到六個月,再「排個檢查看一下」。病人有意願、醫師不反對、健保給付也沒意見,這件事就這樣安排了~
可是這些年來,我幾乎沒有遇過半年以上追蹤有問題的。
很簡單的道理,膽囊炎或膽結石這種「一次性疾病」,切掉之後沒有復發或擴散的疑慮;如果有什麼併發症(例如流血、感染,甚至很嚴重的膽道與腸道受損),術後幾天就會出狀況了。如果病人半年來,都可以正常飲食起居生活,基本上不需要擔心和手術相關的問題。
以前我還會試著跟病人分析這些道理,不過常遇到的狀況是,當我講了一堆之後,「嗯...那還是排個檢查好了~」或者「你確定不用做檢查嗎?」
後來我就按照常規幫他們排檢查。
然後就會發生幾個狀況:
病人開完刀之後就沒再回來門診,想幫他排檢查也沒法子。
病人幾個月後回診,排了檢查時段卻沒有去做。
做了檢查之後,沒有再回診看報告。
這些狀況都指向,這其實是一個「可做可不做」、或是「不用做」的檢查,病人與醫師在某些習慣、習俗、常規之下妥協的產物。
前天門診有個病人,掛號號碼在前三號。(基本上前面幾號的病人,多是幾個月前就先掛好,也多是長期追蹤的病患。)在他還沒進診間之前,我把資料調出來看:一年前切除膽囊,四個月前做了超音波,中間卻沒有回來。
一如預期的,超音波檢查無異常。
病人大包小包地走進診間,開始卸下背包、提袋、把手機錢包擺桌上,拿出健保卡給護理師,然後喘噓噓地說:「我來看上次檢查的報告。」
「沒事!一切正常!可以不用回診了。」
「都正常?」病人聽我這麼說,都還來不及坐下來。
「你隔了四個月才來看報告,就算有問題也被你拖到來不及了~」
「我最近很忙,都沒空過來,不過沒事就好。」
前後沒幾分鐘,病人拿了批價單,完成這個診次,可能比他卸下行李的時間還短。
其實我打從心理,就是相信病人自己也不當一回事,在可做與不做之間,醫病雙方試圖尋求一種平衡。
膽結石術後飲食 在 膽結石患者術後飲食8大準則! | PTT新聞 的八卦
膽結石 患者術後飲食8大準則! · 1、控制熱量減體重. 每餐應七八分飽(特別是晚餐),保持體重在理想範圍內。 · 2、減少脂肪和膽固醇. 平時,要多食用植物油,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