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晴今天要來推薦《美少年的腐歷史:原來我們已經腐了兩千年》,先前在網路購書時一直對這本書很感興趣,因為簡介裡有:
◆◆伊達政宗對「小姓」的忘年之戀;武田信玄寫情書向春日源助賠罪?
以前玩戰國無雙的時候去查過,小姓有一說法是年輕貌美的男性稱謂(請參考「眾道」),亦是隨從>//////<想想比女生美的森蘭丸(織田信長的小姓),再妄想一下伊達政宗跟他小姓忘年之戀,\(´p`)/(快!我需要輸血)戰國時代可說是男色文化的全盛時期!
這本書不僅僅只有這個喔!還有還有(๑˃́ꇴ˂̀๑)
◆◆古希臘時代的少年愛被視為「高尚之愛」,甚至存在著同性戀軍隊?
之前有看過關於古希臘的「少年愛」的資料,太鼻血了><古希臘有成年男子和少年談戀愛的習慣(一種流行?成年男子被賦予教導少年一切的任務,包括那方面的教育XDDD)
◆◆米開朗基羅每次畫作中的女性身體最後都會變成男人體格?
◆◆莎士比亞的成名作竟是獻給俊美少年的戀愛詩!
◆◆西方經典文學《追憶似水年華》,法國童話《藍鬍子》的角色原型是來自於同性戀?
◆◆達文西的學徒都是美少年,甚至連名畫「蒙娜麗莎」都是以少年為模特兒?
總論一句話,其實我們已經腐了兩千年!BL改變了世界、改變了我們的文化!BL萬歲!(快把這人帶走!
想知道更多內容,請大家帶走這本,貼上本書的簡介
★☆★☆★☆★☆★☆★☆★☆★☆★☆★☆★☆★☆★☆★☆★☆
\\\\\\\\\\\\\\\\\\\\\\\\
《令人戰慄的格林童話》 桐生操 又一力作
橫跨兩千多年、最真實赤裸的男男之愛
◆在人類史上,為什麼男性之美令人如此著迷?
◆世界文壇上,有半數以上我們叫得出名字的文學家或藝術家,都是同性戀或雙性戀?
◆古希臘時代的少年愛被視為「高尚之愛」,甚至存在著同性戀軍隊?
◆米開朗基羅每次畫作中的女性身體最後都會變成男人體格?
◆莎士比亞的成名作竟是獻給俊美少年的戀愛詩!
◆西方經典文學《追憶似水年華》,法國童話《藍鬍子》的角色原型是來自於同性戀?
◆達文西的學徒都是美少年,甚至連名畫「蒙娜麗莎」都是以少年為模特兒?
◆日本曾將同性之愛融入社會制度中,還發展成神聖的「稚兒信仰」?
◆美國原住民部落,早在被殖民之前就盛行「第三性」公關 !
◆伊達政宗對「小姓」的忘年之戀;武田信玄寫情書向春日源助賠罪?
這些真實的男男戀,有純粹的愛情交流,也有慾望和變態的控制,更有殘酷禁忌的迫害。BL在歷史上的軌跡不只帶來情欲感官上的衝擊,更深深影響著人類文化。
★☆★☆★☆★☆★☆★☆★☆★☆★☆★☆★☆★☆★☆★☆★☆
\\\\\\\\\\\\\\\\\\\\\\\\
作者簡介 【桐生操】
「桐生操」是堤幸子和上田加代子兩位日本女作家的共同筆名。上田加代子曾於巴黎大學、里昂大學主修法國文學與歷史,在當地結織了堤幸子女士,返回日本後,兩人開始共同創作,陸續著述各種隱藏在歷史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而大獲好評。2003年,堤女士因腎功能不全逝世。主要作品包括《令人戰慄的格林童話》、《世界惡女大全》、《世界性生活大全》、《世界情死大全》等著作。
★☆★☆★☆★☆★☆★☆★☆★☆★☆★☆★☆★☆★☆★☆★☆
\\\\\\\\\\\\\\\\\\\\\\\\
繪者簡介【HAREKO 】
目前是自由插畫的工作者,偶而會做一些平面的設計
但最大的興趣還是在烹飪跟手工的事物上面。
歡迎來雷米記事的粉專玩玩。
★☆★☆★☆★☆★☆★☆★☆★☆★☆★☆★☆★☆★☆★☆★☆
\\\\\\\\\\\\\\\\\\\\\\\\
譯者簡介 【鍾明秀】
文化大學推廣部中日筆譯班(29期)進修結業,因對日本文化深感興趣進而自修日文,並取得JLPT日文檢定一級資格。在看了電影《模仿犯》與動畫《十二國記》之後,深深愛上日本小說與動漫。非常喜歡日本的妖怪、傳說、稗官野史,還有一切天馬行空的神奇故事。譯有多本奇幻小說、架空戀愛小說、以及BL漫畫。BL小說翻譯作品有《流浪貓理髮店》(大風文化出版)等,譯作持續增加中,賜教信箱:mingxu526@hotmail.com。
★☆★☆★☆★☆★☆★☆★☆★☆★☆★☆★☆★☆★☆★☆★☆
\\\\\\\\\\\\\\\\\\\\\\\\
【前言】
夢幻又稍縱即逝的「少年之美」
BOYS' LOVE(BL)、少年愛、YAOI、JUNE、腐女……儘管這只是一時興起的熱潮,但這些詞彙在日本的報章、書籍等各式出版中,已確實地扎下根基。
要是問少女們喜歡BL的哪一點,答案不一而足。例如,「我討厭看到喜歡的男生跟女生卿卿我我的樣子,但如果對象是男的就可以接受。」或是「為了克服困境而掙扎時,所產生的緊張感與懸念很吸引人」等等……
近年來,社會上重視公民權利的意識急遽上升。但事實上,直到數年前為止,想出櫃宣告自己是同性戀者,都還是件非常需要勇氣的事。在西洋歷史上也一樣,自從基督教興盛之後,同性戀被視為是毫無生產力的性事,而有一段漫長且備受迫害的歷史。
不過,若再進一步探究歷史,可以發現無論是西洋或日本,有些時代同性戀是擁有公民權並光明正大存在的。
例如古希臘時期,少年愛被視為一種高尚的行為,並盛讚追崇年輕男子健美勻稱的體魄。如同後來的西歐文明將男女戀愛理想化一般,古希臘的人們也將同性戀視為理想的愛情形式。
而日本,在過去也將同性戀稱為「眾道」或「男色」,以自然的方式融入社會制度中。戰國武將除了擁有眾多妻妾之外,與稱為「小姓」美少年進行性行為也是理所當然的風尚;在禁止女色的佛門寺院中,僧侶就由稱為「稚兒」或「喝食」的美少年侍奉,讓他們打點身邊瑣事,甚至做為解決性需求的對象。
當時甚至還盛行「稚兒信仰」。中世紀的日本認為「稚兒」是神佛的化身,因此人們認為與神佛化身的幼兒肉體交融,是一件很神聖的事。
不過,西歐自從基督教勢力抬頭,同性戀就被視為罪犯或病人,開啟了它的苦難歷史。之後歷經好幾個世紀的抗爭及社會運動,同性戀者才在現今的社會上取回他們應有的權利。
然而事實上,無論是在什麼時代的哪個國家,同性戀始終存在。例如,大文豪莎士比亞(W. William Shakespeare)、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保羅‧魏崙(Paul Verlaine)、亞瑟‧韓波(Jean Nicolas Arthur Rimbaud)、尚‧考克多(Jean Maurice Eugène Clément Cocteau)、安德烈‧紀德(André Paul Guillaume Gide)、湯瑪斯‧曼(Paul Thomas Mann)、勞倫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田納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楚門‧卡波提(Truman Garcia Capote)、尚‧惹內(Jean Genet)等名列世界文壇的大文學家,都是著名的同性戀者。
少年之美不屬於男人或女人,或許可以說,是介於兩者間的美。只要稍微偏向任何一邊,可能就會破壞其微妙的平衡,因此是一種處於邊緣上的危險之美……
此外,少年之美也可說是剎那的美。像是日本江戶時代就有這樣的說法:「小姓的壽命最長三年」;《希臘詩文選》(The Greek Anthology)中,所收錄的古希臘詩人斯特拉頓(Strato of Sardis)的詩作寫道:「十二歲如花朵般盛開的少年雖然甜美,卻不如十三歲的少年更能勾起欲望。(中略)十六歲的少年是眾神追求的對象,而十七歲的少年根本輪不到我,只有宙斯才能享受。」
這種時間短暫、如煙火般燦爛的,就是少年之美。猶如曇花一現,在須臾之間夢幻般地消逝。正因為如此,當時的人們才會將少年之美,視為既是人生的理想,也是真實的純然美麗姿態。
桐生 操
★☆★☆★☆★☆★☆★☆★☆★☆★☆★☆★☆★☆★☆★☆★☆
\\\\\\\\\\\\\\\\\\\\\\\\
【試閱】 古希臘
●少年愛是高尚的「天上之愛」
在古希臘,同性戀是非常普遍的行為,少年愛也被古希臘人認為是一件高尚的事。在當時,少年成長到一定年紀之後,就會脫離母親的保護,送到體育館裡接受體育訓練,以鍛鍊出勻稱的體魄,男性的力與美備受當時人們的崇拜。
古希臘時代認為異性間的愛情,肉欲層面更甚於精神層次,所獲得的只是稍縱即逝的肉體快感,因此被視為低俗之事而受人輕蔑。
相較之下,少年愛則是透過愛情在心中孕育美德,帶來社會的團結與個人名譽,塑造出調和世界的「天上之愛」而受人稱頌。
既是政治家也是大詩人的雅典立法者梭倫(Solon),即曾以詩如此歌頌:「一個人擁有健康的腸胃、腰腹與雙腿,時而享受少年或年輕女子魅力的幸福,肯定不會輸給家財萬貫的大富翁。」
梭倫雖然立法將同性性行為排除於學校及格鬥競技場之外,但根據《希臘羅馬名人傳》(The live of the Noble Grecians and Romans)內所記載,他的目的並非是為了消滅同性性愛,而是為了禁止身分低微的人從事這項行為,讓同性性愛成為上流社會獨有的高尚活動。
●同性戀軍隊
西元前四世紀的希臘,甚至還有一支由同性戀組成的軍隊。
柏拉圖(Plato)在《會飲篇》(Symposium)中,曾敘述「如果誕生了一個由同性戀者組成的國家與軍隊,他們的統治肯定是最優秀的。只要每個人都能與心愛的人一同並肩作戰,即使人數很少,或說得更極端一些,即使與全世界為敵,都還是能夠戰勝敵人。」
換句話說,人們都不會想在心愛的人面前表現出懦弱、貪生怕死的行為,而是想展現自己的高貴情操。甚至心愛的人若身陷險境,自己也會賭上性命去守護對方。這種軍隊就是利用這樣的人性來提升戰鬥力。
實際上,古希臘城邦底比斯(Thebes,也譯作忒拜)就有一支這樣的軍隊,由一百五十對同性戀情侶所組成的,名為「底比斯聖隊」(Sacred Band of Thebes)。他們在戰鬥之前,一定會先向愛神厄洛斯(Eros)獻上供品。
他們總是與情人一起並肩作戰,生死與共,接二連三的勝仗讓這支軍隊名震天下。但到了喀羅尼亞戰役(Battle of Chaeronea),以雅典軍與底比斯軍為主力的希臘聯軍敗給了馬其頓軍,這支軍隊也在此役中被全數殲滅。
戰爭過後,在現場清點戰死人員的征服者腓力二世(Philip II of Macedon),看到這三百具相擁而亡的底比斯聖隊戰士屍首,停下了腳步。當他得知這些人是同性情侶時,不禁感動落淚,並說了這句話:
「任何質疑這些人的行為或經歷是不得體的人,都應該被殺死。」
●連殘酷暴君也感動的同性戀故事
還有一個與同性戀相關的感人故事。這是發生在西元前六世紀,西西里島的阿格里真托(Agrigento),一對名為卡利頓(Chariton)與墨蘭尼波斯(Melanippus)的情侶身上的故事。
當時阿格里真托的統治者是殘暴酷虐的暴君法拉里斯(Phalaris),據說他會把人關在青銅製的牛身裡以火灼烤。
住在此地的美少年墨蘭尼波斯及青年卡利頓,是一對彼此相愛的同性情侶。有一次,墨蘭尼波斯遭到不公平的審判,心生憤慨之餘,偕同友人計畫要暗殺暴君法拉里斯。
當卡利頓得知這個計畫時,對於墨蘭尼波斯的魯莽相當驚愕,於是試圖說服少年打消念頭。然而,墨蘭尼波斯聽不進去他的勸告,意志堅決。卡利頓為了不讓墨蘭尼波斯身陷險境,於是自行前去暗殺法拉里斯。就在他拿著短劍襲擊法拉里斯時,被一旁護衛的衛兵們抓住。
法拉里斯對卡利頓施以殘酷的拷問,要他招出共犯,但卡利頓很有骨氣地承受長時間的拷問,堅決不供出墨蘭尼波斯的名字。就在這個時候,墨蘭尼波斯出現在法拉里斯面前,坦承自己才是這起暗殺的首謀,應該要由他來接受懲罰。
這對戀人捨命互相保護對方的行為,讓殘酷的暴君深受感動。最後,法拉里斯釋放了兩人,並將他們驅離西西里島,下令永遠不得再回到這個地方來。
根據阿特納奧斯(Athenaeus)的著作記載,太陽神阿波羅盛讚兩人「教導生命短暫的人類何謂神之愛」,認為他們兩人的愛情應受人們景仰。
博客來: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33502
金石堂:https://goo.gl/7qh2F8
\\\\\\\\\\\\\\\\\\\\\\\\
★☆★☆★☆★☆★☆★☆★☆★☆★☆★☆★☆★☆★☆★☆★☆
腓 特 烈 二 世 同性戀 在 [問卦] 腓特烈大帝是不是史上最強Gay? - Gossiping 的八卦
十八世紀普魯士王國國王,腓特烈二世,又稱腓特烈大帝,不管從什麼角度來看,都是人類史上最強國王。 據說腓特烈會10種以上的歐洲語言,能作詩作曲, ... ... <看更多>
腓 特 烈 二 世 同性戀 在 [問卦] 當腓特烈大帝的老婆是什麼感覺- 看板Gossiping 的八卦
著名的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一生的時光大都投注在軍事上另外還有建造他的理想小屋忘憂宮和吹笛子這樣他的老婆布倫史威克-貝芬的伊莉莎白克莉絲汀是 ... ... <看更多>
腓 特 烈 二 世 同性戀 在 普魯士國王與馬鈴薯- 看板gallantry - 批踢踢實業坊 的八卦
(https://world.huanqiu.com/roll/2008-04/95170.html 原文見 本篇增修)
離德國首都柏林不遠的波茨坦有個無憂宮,無憂宮裡有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的墓。
令人奇怪的是,這麼一個歷史偉人的墓前很少有人獻花,而總是擺放馬鈴薯。
愛狗勝過愛女人
腓特烈大帝(Friedrich II von Preußen, der Große,1712年1月24日-1786年8月
17日)曾經率領軍隊征戰多年,勵精圖治,使普魯士王國富強昌盛。他順從了父親
"步兵國王"腓特烈·威廉一世的意願,與自己並不愛的公主伊莉莎白(Elisabeth
Christine von Braunschweig-Bevern)結了婚,但是從未和她同居過,事實上,腓特烈
在其父臨終前答應了,發誓不會對伊麗莎白不忠,於是斐特烈大帝被人們稱他為愛狗勝
過愛女人的國王。
1786年8月17日,腓特烈大帝在無憂宮書房的椅子上與世長辭。他一生中多次立
囑,希望死後埋葬在無憂宮。但是他的繼承人腓特烈·威廉二世卻把他葬在了波茨坦
的伽爾尼索教堂。二戰期間,腓特烈大帝的棺槨幾經磨難,三易其地。直到東西德合
併後,國王的遺體才結束了長期的流浪生涯,1991年,腓特烈大帝終於實現了與自己
的11只愛犬安然共眠的願望。
政府下令種土豆
腓特烈大帝的貢獻之一是把馬鈴薯介紹給德國。18世紀中葉,各種瘟疫和災害導
致普魯士王國農業歉收,上百萬人餓死。愛民如子的腓特烈大帝聽說南美洲有種叫馬鈴薯
的植物產量高,營養豐富且易於種植,於是決定在全國推廣馬鈴薯種植。但保守的農民根
本不認同,認為地下的東西與鬼神有關,馬鈴薯屬不吉利食品。還有人認為,馬鈴薯屬
於茄科植物,可能有毒。最後有人竟然提出,《聖經》中從來沒提到馬鈴薯,說明上帝
是不讓大家吃的。
由於當時糧食是關係生死存亡的大問題,腓特烈大帝種馬鈴薯的決心非常堅定,他
還想了一個吸引大家種植的法子。1740年的一天,腓特烈大帝希讓士兵在柏林郊區種植了
一片馬鈴薯田,開花結果後就派重兵把守。農民對此十分好奇,議論紛紛。他們覺得,
國王當作寶貝的這種食物一定不尋常。腓特烈大帝同時命令士兵,如果有人偷挖馬
鈴薯,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裝作沒看見。
這一招果然奏效,有人把馬鈴薯偷挖回家自己種。由於種植容易,味道甜美,人們
百吃不厭。這樣一傳十,十傳百,馬鈴薯的種植慢慢得到了普及。這個故事是否屬實不
能證明,但歷史上,腓特烈大帝的軍隊在戰爭中靠吃馬鈴薯堅持到最後勝利卻是事實。
(按: 腓特烈大帝 普魯士軍神 查閱"七年戰爭")
無憂宮有一份當年政府頒布種植馬鈴薯的政令:「各地區長官,請高度重視
種植一種被稱為馬鈴薯的作物,此植物生長不受地域和自然條件所限,不論對人類還是對
牲畜都有益而無害。所有王公貴族和庶民百姓要充分理解種植馬鈴薯的益處,並把馬鈴薯
作為今春主要食品……」
歐洲人管德國叫「馬鈴薯」
時至今日,德國人的餐桌上離不開馬鈴薯。德國有100種質感及口味各不相同的馬鈴薯
。德國人吃馬鈴薯之多,是出了名的,烹調花樣千變萬化:馬鈴薯條、馬鈴薯泥、馬鈴薯
餅……一些歐洲國家的人乾脆管德國叫「馬鈴薯」。
德國有世界上惟一的馬鈴薯博物館,那裡介紹馬鈴薯的起源、展出各種馬鈴薯造型和
馬鈴薯藝術作品。德國還有好幾個馬鈴薯旅館,提供與馬鈴薯有關的旅遊服務。此外還有
一座馬鈴薯紀念碑,所有為馬鈴薯事業做出過貢獻的歷史人物都被刻在碑上。德國東部和
南部馬鈴薯種植區每年都要選出最漂亮的女孩為「馬鈴薯皇后」。
從德國人對馬鈴薯的鍾情就能理解人們為什麼用馬鈴薯祭奠腓特烈大帝,這位帝王用
馬鈴薯解救了饑荒中的人民,從此也改變了德國人的飲食習慣
補充1:
歐洲在十八世紀之前普通老百姓的基礎糧食是穀類作成的粥( 啤酒和麵包的前身)和「
大鍋菜」 ( " Eintopf" )
十六世紀時西班牙人從美洲將馬鈴薯引入歐洲。 十七世紀傳入愛爾蘭,一開始的時候是
奢侈食品, 很快就變成是一般民眾的基礎糧食。 十八世紀流傳到德國。
補充2:
馬鈴薯戰爭
巴伐利亞王位繼承戰爭(1778年—1779年),是普魯士與奧地利因巴伐利亞王位繼承問題
而爆發的戰爭。因戰爭時雙方都在忙著在波希米亞收穫馬鈴薯,所以這場戰爭又叫做「馬
鈴薯戰爭」。
1777年,統治巴伐利亞的維特爾斯巴赫王朝絕後,應該以近親普法爾茨-蘇爾茨巴赫的卡
爾·泰奧多爾選侯繼承。泰奧多爾對巴伐利亞繼承權興趣不大,提出建議,希望割讓下巴
伐利亞予奧地利,奧地利則把奧屬尼德蘭給他作為補償。年輕的奧地利皇帝約瑟夫二世徵
得太后瑪麗婭·特蕾西婭同意,也想得到下巴伐利亞。普魯士深怕奧地利得到巴伐利亞後
會重新在德意志地區取得霸權,便和薩克森強烈反對,不惜於1778年向奧地利宣戰,巴伐
利亞王位繼承戰爆發。
這次戰爭,普王腓特烈大帝領兵出征,從西里西亞南下,進攻波希米亞。同時,亨利親王
指揮普魯士和薩克森聯軍從薩克森出發,由西向東夾擊波希米亞。奧地利軍隊總司令萊西
元帥指揮易北軍團擋住腓特烈。而勞頓元帥指揮第二軍團向西擋住亨利親王。雙方都有反
對開戰的勢力。普魯士這邊是亨利親王,奧地利那邊是皇太后特蕾西婭。冬天,亨利親王
辭職,換上了年輕的下一代布倫斯威克公爵查理·斐迪南。
巴伐利亞王位繼承戰沒有大的作戰行動,雙方滿足於相互對峙,忙著在波希米亞收穫馬鈴
薯。1779年,在特蕾西婭太后的敦促下,在1779年於法國和俄國調停下召開特申會議,戰
爭結束,奧地利僅佔領了巴伐利亞領土的一小部分,薩克森得到了賞金,而巴伐利亞則仍
然由泰奧多爾選帝侯繼承。
更多斐特烈大帝的介紹
https://tinyurl.com/d9tdpe維基
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85%93%E7%89%B9%E7%83%88%E4%BA%8C%E4%B8%96_(%E6%99%AE%E9%B2%81%E5%A3%AB)&variant=zh-tw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2.116.204.28
※ 編輯: leo87 來自: 122.116.204.28 (04/30 23:09)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