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台灣急診被濫用的現況!請分享出去
當醫師同時在急救
一個心臟衰竭肺積水
一個血癌肺炎併發敗血症
一個洗腎暈厥病人
家長居然同意孩子吵著「順便看急診」!
急診是可以沒事順便看的嗎?
我們的下一代 若是習慣這樣使用急診
台灣急診未來的環境 有可能會改善嗎?
好好教教我們的孩子吧!
感謝學弟柯醫師同意分享這真實病歴
若是你是醫護人員 分享出去吧⋯⋯
讓我們政府長官 和一般民眾
都了解到急診醫療的資源如何被濫用!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說不出口的「泌」密:一本大獲全「腎」療癒實錄」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謝登富 醫師 內容簡介: ──你有說不出口的困擾嗎?!── 下半身紙上健檢,泌尿科健康全攻略 泌尿科權威醫師為你健康揭「泌」,急尿、結石、不舉、睪丸炎、攝護腺肥大、泌尿腫瘤,一本通通有解! ...
「腎積水改善」的推薦目錄:
- 關於腎積水改善 在 急診醫師的眼睛(白永嘉醫師) Facebook
- 關於腎積水改善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 關於腎積水改善 在 貓界影帝 龍媽六寶一家都是戲子 Facebook
- 關於腎積水改善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 關於腎積水改善 在 [心得] 寶寶腎水腫處理經驗分享- 看板BabyMother 的評價
- 關於腎積水改善 在 腎積水吃什麼的原因和症狀,YOUTUBE、PTT 的評價
- 關於腎積水改善 在 腎積水吃什麼的原因和症狀,YOUTUBE、PTT 的評價
- 關於腎積水改善 在 腎積水運動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健康急診室 的評價
- 關於腎積水改善 在 腎積水運動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健康急診室 的評價
- 關於腎積水改善 在 【Baby EasyX吳劭彥伊蘇】@腎積水#新生兒腎臟 ... - YouTube 的評價
腎積水改善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八卦
#最新【台灣一日增3起死亡個案,目前重症率為5%~6%;最年輕死亡病例為40歲奧捷團導遊,該團4人確診、3人重症】
指揮中心今(30日)公布新增3起死亡案例,皆是在昨晚死亡,分別是院內感染指標的案34(50多歲退休婦女)、案108(40多歲的奧地利捷克團導遊)、案170(跟團至西班牙的60多歲旅客),除案170外,皆有慢性病史,台灣死亡案例增至5例。值得注意的是,案108參與的奧捷團,有4人確診,其中3人是重症。
指揮中心統計台灣重症數字,截至3月29日共298例,有15例用過呼吸器,現正使用的有9例,另一種分類則是按照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嚴重肺炎或是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有19例,總計重症比例約5%~6.4%。
今日另新增8例,其中唯一一起本土案例僅5歲,為桃機旅服中心確診人員的小孩。
■台灣累計個案306例,死亡個案多有慢性病、癌症及肥胖因子
台灣累計案例達到306例、5人死亡,目前死亡個案佔比約1.6%。
5名死亡個案中,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疾管署署長周志浩表示,案34入院前心臟就已經非常不好,經醫護人員悉心治療,肺炎有改善,本來想說會比較好,但因這名婦女是末期心臟衰竭,最後因心律不整、心臟衰竭往生。
案34是一名50多歲的台灣婦女,為台灣院內感染指標個案,總計此起院內感染共有9人,至今找不到感染源,因有心血管病史,3月12日因心衰竭急救,3月25日雖然肺炎已明顯改善,但仍因預後不佳,不幸於3月29日病逝
案108是奧捷團導遊,3月25日出現急性呼吸窘迫,3月28日心臟驟停並急救,然而仍因休克、多重器官功能損傷等情形,不幸於3月29日病逝。周志浩表示,他體重比較重,心肺功能較差,3月25後情形變不好,呼吸窘迫,嚴重肺炎。莊人祥則補充,這名病患除了心肺功能較差,也有高血壓,除此之外無其他病史。
莊人祥透露,案108參與的奧捷團有4人確診(案61、72、104、108),其中就有3人是重症,包括案61,50幾歲有高血壓、肥胖狀況,3月18日插上呼吸器。案72為70幾歲女性,有糖尿病、高血壓和肥胖,3月23日插呼吸器。案104則可能因為年輕、沒有慢性病,沒有重症。
案170是3月12~20日跟團到西班牙的男性,3月23日有明顯肺炎病徵,3月24日轉入加護病房、3月25日病情惡化,3月29日出現急性器官功能損傷及嚴重肺浸潤,並因嚴重呼吸衰竭不幸病逝。周志浩表示,這名患者住院前就出現肺炎症狀,有使用羥氯奎寧(hydroxychloroquine)治療,但沒有好轉,轉加護病房後因多重器官衰竭,主要是肺部有非常嚴重浸潤,昨天晚上不幸往生。
莊人祥表示,案170除了癌症病史,沒有其他的病史,他的病情變化快速,在3月23日確診,當天就有明顯肺炎,使用氧氣,24日用羥氯奎寧治療,24日轉入加護病房,25日血氧惡化,插管治療,29日情況惡化,多重器官衰竭死亡。
莊人祥在記者會後補充,這3案都有使用羥氯奎寧,但案34用了之後效果不佳,且有副作用,最後停用。
■短短4天,重症個案增至19例、插管病例増加2人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台大副校長張上淳曾公布,截至3月25日資料,台灣235名個案中,有14名符合WHO重症定義,7名病患正使用呼吸器。但這幾天,台灣整體重症比例及發展狀況,指揮中心未再有更新說明。
由於目前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限時、也限制記者提問數,記者會後,記者再主動追問,指揮中心才補充說明台灣重症比例,莊人祥表示,截至3月29日298例(不計今天增加的8例),其中15例曾用過呼吸器,目前正在使用中的有9例。重症率為5%。但若以WHO重症定義「嚴重肺炎或是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有19例,總計重症比例約6.4%。
自3月26日迄今,僅僅4天,重症病患就增加至19例,呼吸器使用者也增加了2名。周志浩透露,目前30歲以下的重症患者有一例。
不過相較於之前指揮中心詳細說明案34等重症病患情況,指揮中心今天拒絕透露重症患者病情、病程如何、案例號碼,而在指揮中心負責講解病況的張上淳,今也罕見沒有出席記者會說明。
莊人祥表示,公布全部重症資料「有點太過」,有死亡就會提供,因為他們現在還在住院,只能跟大家說over all(整體概況)。不小心透露出奧捷旅遊團病況,「我現在也有點後悔。」
他表示,是否重症還是跟年齡、慢性病、有無及早診斷治療較相關。
■醫師建議:不必公布個資、但應適當公布患者背景及疾病進程,供一線醫護診治參考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蘇一峰表示,肺部症狀常常是導致重症的主要原因,目前台灣確診中6%有嚴重肺炎,從過去面對病毒性肺炎,如流感重症的經驗,一旦病患到了嚴重肺炎、需要插管階段,死亡率會飆升到2至3成。各國在疫情爆發開始,確診個案不多時,按照該國的醫療水平、國民健康水平,有疾病自然的死亡率;但當確診人數飆升,醫療無法負荷,各國死亡率就會有明顯不同,如義大利,死亡率從開始的2、3%一路增加到10%。台灣的確診人數與重症數據算是很合理。
但蘇一峰認為,指揮中心不需公布病患姓名資料等個案,但最起碼應該公布年齡、性別、疾病表現、病人從第幾天變成重症、有沒有相關的共病等,更細微的重症患者資料。「因為目前資料都在疾病管制署手上,但這些資料對我們第一線臨床醫師非常重要,因為我們心裡就會有底,馬上釋出才可以讓醫師預估眼前的病人會不會是重症高危險群、在治療上也會更有方向。」
■台大公衛研究:患者發病前就可能有傳染力,建議往前追溯採檢
對於台灣的防疫措施,台大公共衛生學院也提出了建議,台大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林先和今發表最新研究,COVID-19病患可能在發病前就有傳染力,建議指揮中心追蹤出現症狀前的接觸者。
林先和和同仁吳大洲及疾管署,追蹤了1月15日到2月26日所有確診個案的近距離接觸者,總共有1043名接觸者,其中12名確診,3名無症狀,林先和以剩餘9名出現症狀的確診者(臨床發病者)判斷,整體的平均臨床發病率(有症狀的發病個案/全部接觸者)是0.9%。
研究團隊發現COVID-19在症狀出現早期,甚至是症狀出現前就已經傳播,等到出現症狀一週症狀比較嚴重後,傳染力反而偏低。
林先和指出,這樣的研究跟北海道大學、中國等病毒學、流行病學研究推論一樣,國際間也都推斷症狀出現早期是傳播高峰,香港疫調已經擴大到症狀出現前2天的接觸者,WHO甚至建議調查到症狀出現前4天,建議指揮中心追蹤出現症狀前的接觸者。
這份研究也發現,和病患同住與非同住家人風險最高,此次研究的同住家人接觸者共36位,臨床發病率達到13.9%,非同住家人47名,臨床發病率約6.5%,和整體平均0.9%比起來,機率高出許多。
現在台灣許多境外返台居家檢疫者,林先和強調一定要小心,就算個案本身還沒出現症狀,也要加強防護,在家中戴口罩等,因為症狀出現前也可能傳播。
他也建議指揮中心防治策略要深化,防治措施不要僅聚焦在發燒、典型呼吸道症狀,若疫情升溫,應建議室內密閉空間要戴口罩。
■今日新增8例,案269桃機旅服中心員工幼兒也確診
台灣今天新增8例,7例是境外傳入,一本土案例為案269桃機旅服中心員工兒子(案299),就讀幼兒園,3月26日出現發燒症狀,27日由衛生單位安排接觸者採檢,於今日確診,為一起家庭群聚;目前這名男童已無症狀,這起群聚共3人,掌握接觸者24人,其中一名老師已隔離,17名幼兒園同學停課。
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7例境外移入個案為3女4男,年齡20多歲至70多歲,入境日介於3月2日至22日,發病日介於3月6日至26日;個案發病前活動地包括英國、美國、菲律賓與埃及,其中5人與群聚事件相關。
台灣兒童急診醫學會今天也發布新聞稿,分析兒童病例的特徵。理事長、林口長庚兒童急診吳漢屏指出,根據《新英格蘭醫學期刊》3月18日刊登的兒童感染病例報告指出,在1,391名接受檢測的兒童中,有171名(12.3%)被確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確診兒童年齡的中位數為6.7歲。
171名確診兒童中,有27名(15.8%)沒有病理及臨床症狀,12名病童在胸部放射線檢查已呈現肺炎現象,臨床上也仍無感染的徵狀。在病童住院過程中,有3名病童(1.8%)需要重症照護並給予氣管插管治療;這3名患者都有其他疾病史,包括腎積水、白血病(此為接受化療中之病童)和腸套疊,其中10個月大的嬰兒,因腸套疊併發多重器官衰竭在入院4週後死亡。「確診兒童發燒天數的中位數為3天(最短1天;最長則到16天)。其中,有一些病童有出現腹瀉(7.6%)及嘔吐(6.4%)症狀,可見腸胃道症狀也是兒童在診查上不可忽略的重點,」吳漢屏提醒。
■成人口罩改為2週領9片,不限單雙號天天可領
指揮中心今也公布最新的口罩實名制領取額度,4月9日起,領取口罩週期改為2週,兒童14天可領10片,大人14天領9片,未來也不再分身分證號碼單雙號,改成每天都可以買。
陳時中補充,另外也允許可以寄口罩給國外二等親內家屬,每2個月可寄30片,等於2天可用一片。
不過要怎麼證明是二等親、由誰去核准證明,莊人祥表示,一切還在討論中,有細節會公布。(文/林慧貞、陳潔;攝影/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中央社)
#延伸閱讀
資訊圖表【從武漢到世界──COVID-19疫情即時脈動】http://bit.ly/2HMR2T6
懶人包【10個「為什麼」,看懂COVID-19病毒特性與防疫策略】https://bit.ly/2WDiECP
抗疫時間軸【武漢肺炎大事記:從全球到台灣,疫情如何發展?】http://bit.ly/2twBVtC
★紀錄關鍵時刻,看見事實重要,#贊助報導者:http://bit.ly/2Ef3Xfh
★關注最新疫情,即時接收推播,立刻追蹤 #報導者推特: http://bit.ly/2YeHAOP
#防疫 #2019新型冠狀病毒 #武漢肺炎 #報導者 #COVID19
腎積水改善 在 貓界影帝 龍媽六寶一家都是戲子 Facebook 八卦
謝謝粉絲們的關心~
蘿莉今天有比昨天好一些,目前還是在氧氣室,蘿莉早上有吃一點點,龍媽陪伴蘿莉的時候,蘿莉都一直躺著,還是沒什麼力氣
醫生說~ 因為肺積水,有開利尿劑給蘿莉吃,有傷到腎,目前觀察中,說蘿莉多喝水的話,這個狀況就能改善
今天龍媽有拿,蘿莉最愛吃的雞湯罐罐,去給蘿莉,希望蘿莉的食慾能好些
龍媽先回家PO文跟你們說,龍媽吃完晚餐再去醫院陪伴蘿莉 。
腎積水改善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評價
本集主題:「說不出口的「泌」密:一本大獲全「腎」療癒實錄」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謝登富 醫師
內容簡介:
──你有說不出口的困擾嗎?!──
下半身紙上健檢,泌尿科健康全攻略
泌尿科權威醫師為你健康揭「泌」,急尿、結石、不舉、睪丸炎、攝護腺肥大、泌尿腫瘤,一本通通有解!
動不動就想跑廁所?→漏尿、膀胱發炎,女性切身之痛!
頻尿、血尿、泡泡尿 →泌尿疾病不再是老人家的專利
腎結石一定要兵戎相見?→當心,不痛的最可怕!
攝護腺大小不是問題?→尿不出來問題才大
膀胱癌、攝護腺癌、腎細胞癌→泌尿腫瘤的安心醫療
蛋蛋的哀傷→陰囊積水、睪丸急症微笑處方
腎不好,最後成為剩男?→性功能迷思大揭密
➤完整揭示泌尿系統大小毛病,男女下半身的健康指南
「人有三急!」不管是尿急、屎急、屁急,「內急」都是公認的最緊急!
過去常被視為難以啟齒的下半身問題,如今不應是禁忌,那些困擾日常生活的泌尿道大小毛病,漏尿、頻尿、攝護腺炎、腎結石、睪丸炎、不孕、性功能障礙、膀胱癌、上泌尿道尿路上皮癌……如今,通通有解!
泌尿科權威醫師 精選十大健康解「泌」
Q1:「女性頻尿,是不是膀胱無力?」
→妳不是無力,是太過敏感而已!
Q2:「補鈣過了頭,反而造成腎結石?」
→鈣無辜,不要自己嚇自己!
Q3:「攝護腺變大就要動刀?」
→問題不在大小,有症狀才需要治療!
Q4:「PSA指數過高,就是攝護腺癌嗎?」
→不!PSA高,不等同得到攝護腺癌!
Q5:「男性早洩如何改善?」
→若以生理因素來講,其實「早洩」才正常!
Q6:「經常無痛性血尿,只是泌尿道感染?」
→千萬別輕忽,當心罹患上泌尿道上皮癌。
Q7:「抗生素、類固醇對身體有害?」
→正確時機使用正確藥物,對身體才是最大幫助。
Q8:「尿液氣味重,表示體內毒素多?」
→可能因飲食造成氮氣過多,多喝水即可!
Q9:「睪丸癌最愛找年輕人?」
→僅佔所有癌症0.24%,切勿過度恐慌!
Q10:「腎細胞癌一旦檢出,大多是末期?」
→早期難被發現,若有血尿、腰痛、腰腫塊,趕緊就醫!
──下半身紙上健檢──
泌尿問題一開始多是困擾生活的小毛病,
演變成腫瘤大多沒有明顯徵兆,
因此,一有症狀,趕緊就醫才是王道!
作者簡介:謝登富 醫師
◎現職
台中慈濟醫院外科部副主任、泌尿科主治醫師
台中市大台中醫師公會副秘書長
◎醫療專長
泌尿腫瘤、排尿障礙、尿路結石、腎臟移植、男性學
◎榮耀
2001 年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優良醫師
2016 年台中市大台中醫師公會 第三屆醫療貢獻獎
◎理念
奉獻所學,努力提供因時、因地、因人的治療
腎積水改善 在 腎積水運動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健康急診室 的八卦
提供腎積水運動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腎積水改善、腎積水運動、腎積水看哪一科有關健康/醫療文章或書籍,歡迎來健康急診室提供您完整相關訊息. ... <看更多>
腎積水改善 在 腎積水運動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健康急診室 的八卦
提供腎積水運動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腎積水改善、腎積水運動、腎積水看哪一科有關健康/醫療文章或書籍,歡迎來健康急診室提供您完整相關訊息. ... <看更多>
腎積水改善 在 [心得] 寶寶腎水腫處理經驗分享- 看板BabyMother 的八卦
由於當初寶寶在被檢驗出有腎水腫時
我們四處在網路上爬資料
在媽寶版這邊爬到不少經驗分享
擔心程度也大幅降低
真心感謝媽寶版的各位
也能分享一下我們這次處理寶寶腎水腫的經驗
未來有爸媽遇到類似問題可以作為參考
(內容可能非常瑣碎跟不專業,還請大家見諒)
-----------------------------------------------
因為可能會說到生產醫院一點點的壞話
所以用A醫院來稱呼它好了
我們因為離家通勤較近的關係所以選擇A醫院
包括產檢、生產、坐月子都在這家醫院做
時間倒退到寶寶20週時
寶寶前面檢驗基本上都還算正常
由於我們是超級新手爸媽
老婆看到版上有人分享且為了保險起見
想說去照照高層次超音波
來到醫院後
原本的女醫生沒在做高層次超音波
所以我們這次換了個男醫生
男醫生一邊掃描一邊跟我們說哪邊有一些小問題
照到一半醫生突然眉頭深鎖
然後來回地在同個位置不斷作確認
一個大大的黑影在畫面中
但我們也看不懂
只覺得好像不太妙
男醫生看完後
說小朋友的左側腎腫得很大很大
印象中當時掃出來大約1.4公分
(正常值可能0.3、0.4公分之類的)
腦室的部分量出來也將近1公分
稍微偏大
右腎則是1正常
由於同時有兩個地方異常
所以醫生開始懷疑會不會是有基因異常的狀況
於是醫生跟我們約2週後回來追蹤
看看腎水腫跟腦室的狀況
是有持續擴大還是會改善
走出診間後
老婆眼淚不停流下來
看了好心疼
由於對我們來說一切都很陌生
只能到處上網看看有沒有類似的案例可以參考
我們看到很多腎積水生下來後就自行排出的案例
也只能不斷自我安慰
希望肚子裡的寶寶能夠平平安安
-----------------------------------------------
隔2週後回診
掃一掃狀況還是差不多
不管是腦室還是腎的部分都沒改善
醫生就跟我們說
看我們有沒有想去北部直接找柯P做羊膜穿刺跟羊水晶片
萬一真的染色體驗出有問題
A醫院這邊沒辦法幫我們處理這方面(指拿掉)的事
咦咦咦咦咦咦!聽起來真的很嚴重的感覺
「咦!但我們那時候有做什麼NIPT檢查,報告也都正常」
我們說。
「那個也不到百分百準確,還是要做羊膜穿刺會比較準」
醫生說。
於是他讓我們夫妻倆到外面討論一下
看要在A醫院做羊膜穿刺還是要到北部找找大醫院
說不上來的心情五味雜陳
由於家中還有狗狗要顧
突然之間若要北上過夜有點困難
那時也快超過羊穿最適合的時間
最後我們還是決定先在A醫院做羊膜穿刺
萬一萬一真的有什麼狀況需要拿掉或什麼的
再來決定
記得是當天外面下著大雨
中午吃個飯回來
馬上就做了羊膜穿刺
接下來就等報告吧
-----------------------------------------------
忘了幾週後再回診(好像是2週)
報告出來了
醫生有提早幫我們追報告
其實醫生雖然說話比較直但人還蠻好的
檢查報告結果
染色體沒異常
我們總算鬆了一口氣
不過醫生卻露出了有點苦惱的表情
大概是不知道問題出在哪的心情吧
好難捉摸啊這個醫生....
由於不是染色體有問題
所以醫生也建議就持續追蹤吧
接著持續幾週回來追蹤
腎水腫的情況仍然沒有改善
甚至越來越大
腦室的部分則是持平
沒縮小也沒再擴大的跡象
-----------------------------------------------
過幾天後
有次與大學同學見面
同學建議我們可以去找彰基的陳明醫生(遺傳學專科)
陳明有許多類似的案例
定能給我們一些建議跟方向
回到家後我們就馬上預約
陳明醫生真的非常專業
可能大風大浪見多了
幫老婆掃了掃超音波大概了解一下狀況
接著又去隔壁小房間掃一次
他覺得出生後是可以處理的
要我們不要太擔心
並安排過幾天後回來做核磁造影
來回大概也是1、2個禮拜
這期間我們仍然有回A醫院回診
同時又來彰基做檢查、看報告
陳明推測應該是輸尿管的某個地方堵住了
請我們寶寶出生後幾個個月再處理即可
腦室的部分則是要我們不要太擔心
他的一番話給我們很大的力量
-----------------------------------------------
回到A醫院後
我們跟醫生說我們有到彰基諮詢且有做核磁造影檢查
心直口快的男醫生提到,
「核磁造影我們也有在做,不過做出來結果八成就是輸尿管堵住吧,跟我猜的狀況差不多,巴拉巴拉」
然後一邊檢查又一邊說
「要是我的話..我可能就...」
「這個生出來腎應該也很難有功能了」
之類的
於是我們又默默給這醫生扣了些印象分數
他雖然檢查都還蠻用心的
但講話真的很直
可能是要我們先有最壞狀況的心理準備吧
-----------------------------------------------
滿30週時
由於腎水腫從發現至今也已經好長一段時間
A醫院的醫生覺得寶寶體重夠重了
可以提早讓他出來處理腎水腫的問題
雖然我們還是想讓寶寶足37週生
但有時這種事也很難說
還是得尊重醫生的專業才是
於是在35週時安排剖腹生產
2640g
其實有比一般早產兒還要重一些
大概知道要吃飽飽準備出來了
-----------------------------------------------
坐月子期間
由於A醫院沒有小兒專科
所以A醫院幫寶寶安排一般的泌尿科醫師接手檢查
看了超音波
他認為小朋友雖然腎臟腫得頗嚴重
但體重太輕
麻醉打了怕他承受不住
要我們等到小朋友5公斤的時候再來處理
但也因為他還太小
醫生給我們的感覺是好像還沒想到該怎麼處理
可能每個醫生考量的地方不同吧
即將出月子中心前再次回診
照了照超音波
泌尿科醫生判斷雖然腎腫得很厲害
但這兩次檢查腎沒有什麼擴大
還是建議寶寶體重至少先過10公斤再來考慮手術
並安排一個月後追蹤
(咦!上次不是說5公斤嗎)
走出醫院後跟老婆討論了一下
決定到有小兒腎臟專科的醫院諮詢看看
-----------------------------------------------
同樣是在版上爬文
看到有人推薦成大的小兒腎臟科邱元佑醫生
於是馬上上網預約
邱醫生給我們的感覺很專業
同時拿出一些案例跟我們分享
並拿出一張圖給我們對照
說如果腎水腫的腫脹程度分為四個等級
寶寶目前已經是最嚴重的第四級
大概就想像一個塞很滿很滿內餡的包子吧
由於塞很滿所以也導致應該有功能的腎臟壁被擠壓得很薄
大概想像一下
邱醫生看完超音波
認為要趕快動手術把積水排掉
現場就直接安排寶寶住院
於是才剛回到家2個禮拜的寶寶又得開始住院了
前面會先安排2-3種攝影檢查
記得也是有核磁照影、顯影劑還有什麼來著
整個過程大概估要15天
-----------------------------------------------
手術部分是由小兒泌尿科的鄭鴻琳醫生執行
之後追蹤則是換小兒腎臟科一位陳醫生追蹤
(這裡因為現在還在追蹤
指名到姓有點害羞,就不打全名了)
檢查做完後
醫生說會先放一根管子把水放出來
然後會再從管子注入顯影劑
去觀察說到底是哪個部分堵塞住了
(我的理解比較不足大概只能解說一下)
後來先是執行放管子的手術
需要全身麻醉
過程一切順利
接著過幾天做顯影劑檢查後
發現其中一段輸尿管比較狹窄
所以造成水排不出去
鄭醫生跟我們說
必須把那段窄的截斷
然後裝個導管把它撐開固定著
這段醫生雖然畫給我看
但其實還是有點難理解
總之會先放一根導管進去撐開輸尿管??
過兩三個月追蹤後後再拿掉管子
手術等待過程有點煎熬
不過一切都還算順利
醫生護士們也都很謹慎
留意術後有沒有什麼發炎的狀況
-----------------------------------------------
13、14天過後
醫生評估寶寶差不多可以出院了
沒想到出院當天早上接到電話說寶寶前晚有點發燒
醫生評估後需要再幫他做血液跟尿液檢查
等他好轉才能出院
落空了..有點難過
不過這樣也好
如果回來真的有什麼狀況
我們也是得趕快帶回醫院處理
後來寶寶的確有一些發炎
得吃一陣子抗生素
然後又過了一個多禮拜
眼看過年要到了
加上當時桃園醫院有肺炎的消息傳出
台南的醫院即日起不開放探視
心裡想著沒關係
反正再過個2天他就出院了
所以每天都只能在門口把母奶拿給護士
然後默默回家
-----------------------------------------------
接著終於等到第二次的出院通知
滿懷欣喜地把家好好掃了一下
幫寶寶的出院衣都挑好了
結果出院當天早上又接到電話QQ
看到成大打來我們夫妻直接對看
該不會又回不來了吧...(苦笑)
果不其然
寶寶這兩天持續小燒
2位醫生討論後
認為可能是外來的導管造成寶寶發炎
決定先將導管拿掉
且也放了兩個多禮拜了
醫生認為先拿掉也好
於是寶寶又被推進手術室
當下突然覺得最近怎常來手術室的感覺
變很熟悉這樣
後來導管拿掉後
寶寶有比較不燒了
雖然還是得再吃一陣子藥
不過也趕在過年前成功出院
在醫院待了一個太久
手術的三個洞洞都已經癒合得差不多
已經可以泡澡了
(表示真的住太久啦...)
目前小兒科跟泌尿科兩邊都會持續回去追蹤
雖然腎臟不會一下就馬上消腫好了
不過年後回診醫生幫我們安排腎臟超音波檢查
提到狀況有在慢慢恢復
再定期回去追蹤就好
我們都笑說
寶寶出生至今滿三個月
但有一半的時間都在醫院
故事雖然有點又臭又長
不過希望能給一些若是遇到同樣問題的爸爸媽媽們參考
建議大家高層次雖然自費但還是一
個很重要的指標
有什麼狀況可以提前知道後續該怎麼處理
出生後寶寶有狀況建議還是要去找小兒專科的醫師會比較有案例
故事裡很多不專業的地方還請多多見諒啊...
畢竟很多專業名詞記不太起來
最後也希望寶寶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長大
-----
Sent from JPTT on my LGE LM-V409N.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36.45.204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abyMother/M.1613717441.A.C13.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