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長,請慎入,難得的真心話😂
這幾天一直在思考要不要分享這篇報導
不過難得被採訪了,還是分享給大家看吧!
看完文章後,我覺得還需要再補充一下。
可能採訪的時候,我沒有說得很清楚,所以我想在這邊跟大家說得更詳細一些。也感謝數位時代的採訪,很高興有這次的合作😊
「柴犬Nana和阿楞的一天」
這名字快邁入第六年,已經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名字了。
這一路走來,高潮低潮都經歷過,也從這些過程中慢慢學習與成長,正向的帶給很多人歡樂。
也因為知道我們有影響力,所以會以自身的力量宣導一些理念,如:終養不棄養、一年一次毛孩健檢等⋯
或許,可能還有很多人不知道,其實我們是全職創作者,這樣子工作型態下也快四年了。
當初選擇這條路,有亦師亦友的鼓勵,有對未來憧憬的期待,再來就是報導沒有寫到的,可以無時無刻的跟奈奈24小時黏在一起。
如果當初選擇升遷的路走,可能我跟奈奈就無法像現在這樣隨時黏在一起。
選擇這條路,說真的讓我不後悔,因為在奈奈的狗生當中,「等待主人」的時間就會少掉非常多。
也因為天天黏在一起,讓我們的默契與感情真的非常好,這也是我常說的,有空多陪毛孩多跟他互動,就可以慢慢培養默契,也會建立彼此的信賴。
當了全職創作者後,收入來源就真的很重要了。每個全職創作者的收入來源都不一樣,
最常見的就是YouTube廣告分潤,但我們真的無法靠影片廣告分潤來維持生活(非常有自知自明😂)
所以只能「業配」維持生計啊QQ
業配沒有對錯,但看對不對起自己的良心
所以我所選擇的業配,一定都是我們會用到,還有奈奈用下來是真的適合的,或者是有意義的公益合作案,有時候有些案子很有趣好玩的也會考慮(例如少女手遊,經典的奈奈親艾倫王子😂)
每個業配對我來說都是挑戰!
因為從腳本發想到最後拍完剪輯,都是我一個人包辦。
這些影片企劃發想,讓我真的很有成就感,每次都能想出一些天馬行空,或非常難拍的劇情,但最後總能克服拍成功。(一堆莫名其妙的小劇場😂)真的很謝謝你們願意看🙏🏻
在這篇受邀採訪時,胖胖還沒收編,那時是發現他眼睛有皰疹病毒,擔心症狀惡化所以趕緊誘捕送去醫院,也萌起了正式收編的念頭。
住院期間只知道他有貓愛滋,跟異常腎指數高,所以才會如報導所說,暫時會以貓愛滋科普宣導優先。
想藉由胖胖的狀況告訴大家,「貓愛滋不可怕,不會傳染人跟其他動物,只是天生的免疫不好,也多給其他貓愛滋的貓機會。」
但正式收編後,回到家沒多久,卻有些狀況,獸醫師發現是第四期腎衰⋯
老實說,狀況真的很不穩定,能做的檢查都讓他做,能吃的藥就吃,能打的針就打,只要能讓胖胖身體舒緩些的醫療我都讓他做,只是獸醫們都不建議洗腎,就怕有個萬一⋯
目前指數還是在第四期腎衰(之前吃中藥有降到第三期過)
後來更一步確診,胖胖右邊腎臟天生構造異常,目前沒有作用,有可能天生器官結構影響,也有可能是後天被快速破壞掉(流浪階段時期),還有左邊腎臟雖然發炎腫大中,但還可以正常使用。
還能正常吃喝,精神不錯,醫生們都傻眼覺得神奇(正常到第四期的腎衰貓通常會不吃不喝)
所以這也是我想快點給胖胖不一樣的回憶
因為不知道還能陪我們多久。
反正,現在就是繼續吃中藥調養。
我有一位朋友告訴我,她去上課的講座有提到中醫對腎貓能維持不錯的生活品質(即使指數不好看) 。
說這麼多,做這麼多,是希望透過我的經歷告訴你們請好好愛護動物,跟養了之後發現生病請不要棄養。
最後真的謝謝大家的關心與支持!
希望我們未來能越來越穩定😊
「柴犬Nana和阿楞的一天」會持續的發揮自身的影響力,投入寵物的公益相關活動,也讓更多人重視毛孩,學會尊重生命!
P.S.報導的最後,我說了「狗就是要撿大便,沒有時間拍片。」這邊是開玩笑說著的嘿!養貓也是要撿大便😂
但最近我發覺Youtube已經慢慢開始有新的「犬系」創作者出現!請大家一定要多多支持這些新的創作者們哦!
#終養不棄養
#給毛孩一個家
#不管是奈奈還是胖胖我都愛
#裡面兩張照片都是劉智豪大哥拍的
「腎發炎一定要住院」的推薦目錄:
- 關於腎發炎一定要住院 在 柴犬Nana和阿楞的一天 Facebook
- 關於腎發炎一定要住院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 關於腎發炎一定要住院 在 財務管家 Facebook
- 關於腎發炎一定要住院 在 腎發炎一定要住院的原因和症狀,DCARD、PTT、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腎發炎一定要住院 在 腎發炎一定要住院的原因和症狀,DCARD、PTT、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腎發炎一定要住院 在 腎發炎一定要住院的原因和症狀,DCARD、PTT、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腎發炎一定要住院 在 憋尿少喝水陳菊腎發炎送醫-民視新聞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腎發炎一定要住院 在 【急性腎小球腎炎問題】請進!【購藥】請進!答案都在這裡 ... 的評價
腎發炎一定要住院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八卦
《41萬劑AZ疫苗,28日開打 5萬警消列優先》
https://news.tvbs.com.tw/life/1516552
【紐約市公立醫院擔任內科住院醫師---張凱銘分享,5-14-2021】附上分享:
其中AZ副作用:1)亞洲人比白種人少:2)國際因多起經驗,血栓可監控、醫治請參考:
現在已經不是2020年3月了,對於COVID知識,我們了解更多了,很多過去錯誤的做法,都可以調整,有新的東西,也應該嘗試使用,這就是與時俱進。不要害怕病毒,我們可以克服。
●傳染力:
為什麼COVID-19傳染力驚人?
因為無症狀也可以開始傳染,這跟2003年的SARS不一樣,SARS原則上要病人有發燒或咳嗽症狀才會傳染,所以當年很快就可以擋下來,現在的COVID可以沒有症狀也傳染給別人,所以各大出入口體溫篩檢其實不一定很有用。因為可以無症狀感染,所以疫情才會這麼難以控制。
COVID原則上出現症狀前兩天到發病後一天內傳染力最強,發病後七天內逐漸減弱傳染力。
病人多久還有傳染力確切時間很難告訴你一個數字,但是大致上7-10天後就沒有什麼傳染力了,這也是美國CDC的隔離時間是訂在10天的原因,當然不是說十天後就一定不會傳染,這邊是說傳染力越來越弱,機率越來越低,一個概率的問題,醫學到最後都是統計的問題,極端值先不討論。
●什麼叫確診?
在此次疫情爆發之前,時常看到境外確診者,常常沒有症狀,也許在國外一陣子前染過病,到台灣篩檢陽性,或甚至是隔離14天後期滿然後自主申請檢驗然後被確診,那些人的通性都是CT值很高(>30),抗體早就已經產生陽性,這代表,他們早就被感染了,他們某種程度已經免疫了,PCR測出來的只是死掉的病毒片段被檢驗出來,其實沒有什麼傳染力不用太擔心。
CT值代表要複製病毒片段多少次才能被檢驗出來,所以CT值如果很高,代表病毒片段實在是太少了,要一直複製到30次以上才有辦法被檢驗出來,有個小篇的NEJM韓國研究指出CT值在28.4以上病毒培養都培養不出來,所以CT>30其實根本不用擔心。
這種沒有什麼臨床意義的病例,是否有需要每個人都送去負壓病房隔離,我認為是很需要商榷的,我很難想像這些人既沒有症狀,也沒有傳染力,到底是要住院做什麼治療?如果疫情不嚴重就算了,但國內疫情持續升溫,這可能占用醫療資源讓有需要的人無法住進醫院,那問題就大了。
現在已經是2021年五月了,早已不是2019年12月或2020年一月,COVID已經不是神秘的病毒了,我認為需要用科學方法對待隔離這件事。
然而此次境內社區感染,很多都是有症狀且CT值低(10-20幾),這些人就是剛被感染,這些才是真正有意義的確診者,這些是最要小心的族群。
●檢驗:
PCR是1980年代就發展出來的一種檢驗技術,這不是什麼酷炫的科技也不是昂貴的檢查,任何一個檢驗,結果是死的,判斷是活的,如果有偽陽性或偽陰性問題,都可以再重複檢查。臨床判斷不能忽略。如果覺得重複檢驗費太貴,那問題應該是為什麼此項檢查會這麼貴,而不是懷疑其檢驗的必要。COVID都可以無症狀,如果懷疑COVID,不要用猜的,要用驗的。
●Variant (變異病毒):
COVID病毒跟其他常見流感病毒一樣,越多人被感染,病毒一直複製,外膜就容易產生片段的變異,所以本質還是同一個病毒,因此我不喜歡用變種病毒這個名稱,我比較喜歡講變異。
不管是英國或南非病毒,他們並不會使感染後的病人變嚴重,但是變異病毒的傳染力確實比較強,也可能讓疫苗效果比較不好,但是目前看來疫苗對英國變異病毒還是有效的。我認為未來的世界可能會需要每年都打COVID疫苗,就像流感每年都會變,每年都該打流感疫苗,任何人終究都需要打COVID疫苗,在這地球村就是不可能不打,除非你永遠關起來不要跟外界的人接觸。
阻止病毒繼續傳播的最好方式就是疫苗。如果可以,我希望全世界70億人現在都注射好疫苗,一兩個月後COVID大流行就會終結。為什麼COVID一直流行,就是因為全世界疫苗施打太緩慢,太多人猶豫不決。越慢打疫苗,病毒一直在複製,一直複製的結果就是又產生變異,到時候疫苗又漸漸失去效果,大流行又要重來一輪。
●疫苗:
現在全世界有四家有效的疫苗:Pfizer和Moderna是mRNA疫苗,AZ和JNJ是腺病毒載體疫苗。這四種都非常有效,重症死亡率保護都非常的好。疫苗最重要的是防止死亡,不是打了就一定不會被感染。
實際上COVID大部分的人被感染了只有輕度或無症狀,但是有些有危險因子的人(COVID特別喜歡攻擊老年人,肥胖,糖尿病者)可能產生嚴重肺部纖維化而至死亡。
如果今天全世界的人都打滿疫苗,有些人也許還是會有感染或輕微症狀,但是到時候就不會有人擔心,因為跟感冒一樣,沒什麼大不了的!今天還在擔心那些輕微副作用(發燒、疲憊、肌肉痠痛這些真的是無關緊要1-3天就會消失的副作用),那你就失去了大局觀。
99.99%的人都沒有出現嚴重副作用,甚至在國外都有過敏案例用漸加劑量還是把第二劑疫苗打齊的記載。打疫苗很多人當然會有不舒服反應,但是這些是可以接受的,因為打疫苗本來就不是要打舒服的,打了針會不會舒服一直都不是打疫苗的考量點,就跟你終究要買歐洲車,你這輩子終究是要打COVID疫苗的,早打就早有保護力,就不會一直擔心會不會被感染。
我認為能早點打疫苗就是好事,任何上述四種疫苗都非常的好,真的不需要挑,沒有打就是沒有防護力,與其思考70-95%的差距,不如想0-70%的差距,沒有打疫苗病毒可以長驅直入,有疫苗你平常沒有太多病史或免疫問題,你要死於COVID的機率會非常非常的低。
打疫苗不是大學聯考,去計較一兩分的差距,每個疫苗臨床試驗的基準點都不一樣,沒辦法拿純數字去比較。美國人做事慢,非常沒有效率,有在美國生活過一定知道這點,然而美國疫苗是在FDA星期五通過,星期一就開打,這點就非常有效率。看到很多人因為疫情爆發終於願意趕快打疫苗了,這也算好事,雖然在過去兩三個月早就可以做的事,真的是有點可惜。我真的很希望疫苗覆蓋率可以再高一點。
●疫苗副作用:
常見副作用就不說了,發燒疲憊肌肉痠痛等,這些不應該是你不打疫苗的理由。有些人可能淋巴腫大但是不嚴重且看運氣。立即過敏反應極度罕見。
現在要談談血栓。AZ或JNJ(嬌生疫苗)腺病毒載體疫苗有一個非常罕見(約十萬到百萬分之一),但可以是嚴重的副作用就是血栓問題。這邊的血栓並非腿部因久不動而產生的靜脈栓塞(DVT)或肺栓塞(PE),而是會產生類似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HIT)的原理,身體產生platelet factor 4 (PF4)抗體跟heparin結合消耗血小板導致的血栓問題,然而這些人都沒有接觸過heparin類藥物,所以因為疫苗導致的血栓病有一個新的病名叫做Vaccine-induced immune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a (VITT),這比較類似自體免疫反應,常發生在年輕女性,過去可能沒有什麼明顯病史或血栓問題,在打了AZ或JNJ疫苗,一般在兩個禮拜左右發作(時間相對短,長一點可能一個月),血栓產生部位有可能是在splenic vein or cavernous venous sinus,所以病人也許會有肚子痛、頭部腦神經異常,動眼神經異常,視力異常,等問題。
*如果是腦內血栓影像診斷甚至要靠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 (MRV),血液檢查要驗HIT panel (PF4 or serotonin release assay)。
*相信很多台灣醫師可能根本沒有驗過HIT,因為東方人血栓問題不大,這對我們來說也是好事所以更加肯定疫苗風險是很低的。
*臨床醫師警覺性要很高。疫苗副作用通報系統要很完善才行。治療方式不可以用傳統heparin類的抗凝血劑,enoxaparin這些常見的都不行。可以使用argatroban,fondaparinux,或DOAC (apixaban, rivoraxaban)這類。還可以用IVIG治療。所幸國外的案例多半治療後無大礙。
●COVID的治療,現在有什麼?
- 剛確診沒多久,最好前48小時內,如果屬於高危險族群(病人本身身體比較差者),打單株抗體(monoclonal antibody)效果最好,可以預防病情的進展,在美國有很多infusion center,或有些急診也可以打,抗體趕快中和病毒。美國現在有Regeneron藥廠的Casirivimab/imdevimab跟Bamlanivimab/etesevimab。
-
Hydroxycholoroquine奎寧在2020年三月美國疫情剛爆發甚至世界各地都很常用,多個研究出來結果就是沒有用,希望以後不會有人再提這個了。
*慎用抗生素:在2020年三月幾乎每個人因為COVID住院都會給azithromycin等抗生素,因為臨床上病毒性肺炎跟細菌性肺炎都很類似。但是發現COVID剛發病很少有細菌感染,如果病人只是乾咳,沒有痰,CXR或CT很典型就是bilateral GGO沒有局部consolidation(局部細菌肺炎感染),其實可以不用上抗生素。
一般細菌性感染多半發生在ICU病患、插管者、住院住兩三個禮拜以上者,這些再好好考慮。
不應該每個人得到COVID就給抗生素。
*Remdesivir IV for 5 days(200mg*1 day, then 100mg*4 days)在美國算最常用的抗病毒藥物,如果有氧氣需求患者一般都會給,注意肝指數可能升高需要檢測,攜帶remdesivir的cyclodextrin需要靠腎臟清除所以如果eGFR<30可能不能使用,但是洗腎可以清除所以洗腎患者又可以使用
*Dexamethsone 6mg IV or PO for 10 days: nejm上大名鼎鼎的recovery trial顯示,對於重症患者(需氧或插管者)有助於降低死亡率,特別是插管者幫助最大,因為可以避免免疫風暴過度激化導致急性呼吸窘迫症(ARDS),如果病人不需要氧氣輕症患者,給dexamethasone是無用的,請勿濫用類固醇。
*氧氣目標不一定要100%,如果病人沒有特別覺得喘,SpO2維持在92-96%左右其實也可以。
跟2021年3月做法不一樣的事,避免早期插管! 插管可以避免最好,一旦插管就很難拔管。
*俯臥(肚子貼地臉朝下)prone position對於血氧維持還是非常有效,high flow nasal cannula (HFNC)高速鼻氧氣管對於維持血氧也很有效,這些都可以避免走入插管這一途。
*Tocilizumab: 2020年3月很多人用,後來研究說沒有用,最近又捲土重來越來越多研究看似有用。Toci(這樣簡稱才不會念太長)是IL-6 inhibitor,可以抑制免疫反應也是想避免走入cytokine storm,先前研究結果會失敗可能跟使用時機最有關,因為不是每個病人都可以給,而是建議在氧氣需求量一直增加,已經到只用HFNC或BiPAP這種階段隨時要被插管這種階段可能會比較有用,而且至少給過類固醇(上述的dexamethasone)24小時還是一直惡化再給。
-*小心菌血症甚至黴菌感染:這些是指ICU重症患者,他們可能產生MRSA or MSSA bacteremia, Candidemia等,如果住院有發燒,該做的blood culture還是不能少。甚至有些病人肺部產生mucormycosis or Aspergillosis的關聯性世界各國有越來越多的paper報導 (我也有一篇相關論文)。
●後記:這算是一年後的一篇心得文章,在美國紐約2020年3月我們走過最可怕的多次融斷潮,紐約當時宛如空城,時代廣場空無一人,空氣中彷彿都有高濃度的病毒,ICU要擴張三倍,整間醫院只有COVID病人相比,現在怎麼樣台灣情況都好得多,而且現在有疫苗,有更多對病毒的認識,少了很多未知,我們現在更多知道什麼藥物有用,什麼沒有用,可以少走很多冤枉路。
*我對台灣人高水準的國民素質很有信心,多半人都很願意戴口罩也配合,疫情肯定不會太差。
*冷靜準備,有疫苗趕快打。
*看著歐美在疫苗施打後疫情逐漸散去,台灣也不可能永遠用高壓圍籬,非常”old school”的”2020年”防疫方式一直下去,最有效控制疫情還是要靠疫苗,希望全球大流行可以趕快結束。
●補充:
#兒童:
小孩子也會得到COVID,他們症狀多半比較輕微,但是說小孩子得到都不會有事也不是正確的。有部分小孩得到病毒急性感染也可能會嚴重到插管,因此不能因為多半無症狀或症狀輕微就掉以輕心。小孩子常常造成家長或成人的感染來源,就算小孩子沒什麼事但是如果傳染給家裡長輩可能導致長輩嚴重生病,因此這部分公衛預防也很重要。
另外小孩比較可能因為COVID的併發嚴重疾病叫做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 (MIS-C),在美國我們讀MIS-C為”Miss C”,MIS-C並非病毒急性感染導致的疾病,實際上多好發兒童感染後一個月後,其症狀表現如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這些病人說不定COVID PCR都已經陰性,因此不需要給remdesivir等抗病毒藥物,這比較像免疫發應引起的全身發炎反應,處置方法類似Kawasaki disease,給IVIG、Aspirin,要做心臟超音波Echo。成人也可能會有MIS-A (A=adult),但是成人科醫生對川崎病經驗不足也許比較容易漏掉。
目前僅有美國Pfzier、Moderna 疫苗降低施打年齡到12歲以上,其他疫苗還沒有開放讓兒童施打。
#孕婦:
孕婦如果感染到COVID多半還是輕症為主,但是部分病人會有比較糟的預後。所以如果能盡早接種疫苗,還是多一點保護。目前沒有證據疫苗會對流產或胎兒有不良影響,實際上很多新生兒的血液可以測得對抗COVID的抗體,意思是說如果媽媽有打疫苗,新生兒也會間接打到疫苗,其實對兩方都是好事。如同之前所說AZ有可能導致某些罕見血栓,而這個又比較好發較年輕的女性,是一個要衡量的點,但各大婦產科醫學會偏向鼓勵孕婦施打疫苗,病人需要知道潛在風險,孕婦打了疫苗也不用太恐慌,如果疫情嚴重施打可能還是Z>B。
#COVID後遺症:
有部分人得到COVID後,儘管已經康復沒有病毒感染的跡象,但還是有持續的症狀特別是疲憊、思慮不清、運動一下就很累需要停止、焦慮、嗅味覺異常等甚至到六個月以上之久,此為“Post-acute sequelae of SARS-CoV-2 infection” (PASC)。
PASC是一個真實的疾病國外很多人都有類似的問題,多半好發年輕女性30-40歲左右,可能跟免疫反應有關,一系列的血液或抽血檢查多半都正常,卻有持續的症狀且都得過COVID,他們一般都沒有嚴重COVID疾病,多半輕症且不需要氧氣。目前沒有特別好的治療方式,症狀治療為主,時間久了多半慢慢改善緩解,可能需要多方專科(包含精神科)一起幫助病人。
#COVID傳染途徑:
還是以空氣、飛沫傳染為主。接觸傳染似乎沒有想像中常見。勤洗手、環境清潔當然很重要,但是不用過度恐慌而反覆一直消毒等,接觸傳染沒有那麼容易傳染。
#疫苗副作用處置:
不需要預防性吃退燒藥,如果有發生發燒或疼痛等再吃止痛退燒藥就好(acetaminophen or NSAIDs)。免疫力不全者或老人、安養院居民,其實是最需要施打疫苗的對象,因為他們一旦得到COVID死亡率最高,這些人施打疫苗反而最不會有任何症狀因為他們免疫反應力弱,就算是施打了mRNA疫苗還是可能無法產生足夠的抗體,因此「還是要戴口罩」等,特別小心。
*他們是所謂”breakthrough infection”(突破感染)最常見的族群。這也是為什麼我建議一般人有什麼疫苗就先打什麼,因為對一般人來說現有疫苗保護力其實就很夠了,根本不用區分保護力高低。基本上打滿了都可以非常有效預防重症,至於高危險族群,他們更不能承擔沒有疫苗保護的風險下,總之就是建議趕快施打。
Thank you for this most interesting consultation, allowing me to participate in the most difficult and challenging case. I shall continue to follow up with you.
腎發炎一定要住院 在 財務管家 Facebook 八卦
[ 善待你的膀胱 ]
✰‿分享给朋友,你可能會幫助很多人╰✰
http://www.facebook.com/jyh.shann88
一般來說,正常的膀胱當尿液達到 150cc 時,就會有初步的尿意,這個訊息,大概只在大腦停留 1 秒 ,一閃就過了。而當尿 液增加到 200c c 時,尿意就會顯得比較強烈,大部分的人如果沒有特別留意,選擇不去上廁所,膀胱還是容許繼續憋著。
不過,當膀胱尿液容量增加到 400cc 時,就到了非 解不可的地步。但膀胱這個容 器可是有伸縮彈性的,雖然是非解不可,但如果你強忍著尿意,膀胱可允許的容量甚至可以達到 80
0cc 、甚至 1,000c c 。
通常,如果要給「憋尿」下一個定義,必須要將相當富彈性的尿 液數量化,一般來說,有 200cc 以上的容量,就算是在憋尿了。善待自己 的膀胱 !
應付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上班環境,許多上班族都在不知不 覺中養成憋尿的習慣,上班族 一定要善待自己的膀胱,千萬不要養成憋尿的習慣,否則年紀日漸增長之後,膀胱將會 把你所有的虐待「連本帶利」還給你。
現代人因為來自社會的壓力大增,每個人面對不同的工作型態,也有不同的工作環境,大家也各 自發展出自己的生存法則, 但是在與時間競爭下,能省一段時間就是一段時間,當然廁所也是儘量少上為宜, 甚至還有人! 以自己能長時間憋 尿沾沾自喜, 以為自己很有「力」。
其實憋尿 對自己的泌尿系統多少會造成傷害,狀況輕微的話,會造成尿道、膀胱發炎,小便會有 灼熱感,甚至會出現刺痛的狀況;
再進一步會讓自己產生強烈的殘尿感,敏感的尿意會讓自己不斷的想上 廁所,甚至連膀胱都已排空還會想上廁所,如果狀況嚴重,將會導致腎臟發炎,甚至長期住院。
因此,上班族千萬不要刻意憋尿;但也不要矯枉過正、過猶不及 都不好,一有尿意就要上廁所也沒必要;如何找出一個「憋與不憋」的平衡點。
此外,雖 然泌尿科醫師建議每天要喝 2 千到 3 千 cc 的水,但是為了避免憋尿,也要依照 自己的工作性質調整自己喝水的節奏,才能讓自己喝得健康。
記住,膀胱也算是消耗品,如果年輕時沒有好好地對待它,濫用膀胱的收縮與感覺,一旦年紀增長,膀胱就會將你年輕時對它的虐待,「連本帶利」的還給你,讓你飽受「少年不努 力 、老大徒傷悲」之憾。
~~ 看完了嗎? 先去尿尿吧 ~~
[資料來源: 網路文章]
❝ 喜歡就按讚,看過就分享 ❞
這裡是財務管家 http://www.facebook.com/cfp119
[ 善待你的膀胱 ]
✰‿分享给朋友,你可能會幫助很多人╰✰
一般來說,正常的膀胱當尿液達到 150cc 時,就會有初步的尿意,這個訊息,大概只在大腦停留 1 秒 ,一閃就過了。而當尿 液增加到 200c c 時,尿意就會顯得比較強烈,大部分的人如果沒有特別留意,選擇不去上廁所,膀胱還是容許繼續憋著。
不過,當膀胱尿液容量增加到 400cc 時,就到了非 解不可的地步。但膀胱這個容 器可是有伸縮彈性的,雖然是非解不可,但如果你強忍著尿意,膀胱可允許的容量甚至可以達到 800cc 、甚至 1,000c c 。
通常,如果要給「憋尿」下一個定義,必須要將相當富彈性的尿 液數量化,一般來說,有 200cc 以上的容量,就算是在憋尿了。善待自己 的膀胱 !
應付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上班環境,許多上班族都在不知不 覺中養成憋尿的習慣,上班族 一定要善待自己的膀胱,千萬不要養成憋尿的習慣,否則年紀日漸增長之後,膀胱將會 把你所有的虐待「連本帶利」還給你。
現代人因為來自社會的壓力大增,每個人面對不同的工作型態,也有不同的工作環境,大家也各 自發展出自己的生存法則, 但是在與時間競爭下,能省一段時間就是一段時間,當然廁所也是儘量少上為宜, 甚至還有人! 以自己能長時間憋 尿沾沾自喜, 以為自己很有「力」。
其實憋尿 對自己的泌尿系統多少會造成傷害,狀況輕微的話,會造成尿道、膀胱發炎,小便會有 灼熱感,甚至會出現刺痛的狀況;
再進一步會讓自己產生強烈的殘尿感,敏感的尿意會讓自己不斷的想上 廁所,甚至連膀胱都已排空還會想上廁所,如果狀況嚴重,將會導致腎臟發炎,甚至長期住院。
因此,上班族千萬不要刻意憋尿;但也不要矯枉過正、過猶不及 都不好,一有尿意就要上廁所也沒必要;如何找出一個「憋與不憋」的平衡點。
此外,雖 然泌尿科醫師建議每天要喝 2 千到 3 千 cc 的水,但是為了避免憋尿,也要依照 自己的工作性質調整自己喝水的節奏,才能讓自己喝得健康。
記住,膀胱也算是消耗品,如果年輕時沒有好好地對待它,濫用膀胱的收縮與感覺,一旦年紀增長,膀胱就會將你年輕時對它的虐待,「連本帶利」的還給你,讓你飽受「少年不努 力 、老大徒傷悲」之憾。
~~ 看完了嗎? 先去尿尿吧 ~~
[資料來源: 網路文章]
[魚樂] 年終大清掃.健康.省錢專案
❤ ‿ 商品全面 買 2 送 1 ╰❤
✰ 1000ml買 2 送 1,單組免運費,現省490元。
✰ 4000ml買 2 送 1,單組免運費,現省1300元。
❉買得越多,省得越多 ~ 全家健康,價值無限❉
✰ 優惠網址: http://goo.gl/5rJMX
腎發炎一定要住院 在 【急性腎小球腎炎問題】請進!【購藥】請進!答案都在這裡 ... 的八卦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請聯繫我們醫師,進一步解答您的問題!本頻道話題討論範圍:[1]急性腎小球腎炎[2]腎小球腎炎[3]腎炎[4]腎臟發炎症狀[5]腎發炎[6]腎發炎一定要住院[7] ... ... <看更多>
腎發炎一定要住院 在 憋尿少喝水陳菊腎發炎送醫-民視新聞 - YouTube 的八卦
【民視即時新聞】高雄市長陳菊因為急性腎盂 發炎 ,9日晚上 住院 接受抗生素 ... 才會讓陳菊緊急掛病號,她也透過幕僚提醒女性朋友, 一定要 多喝水、少憋尿。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