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的存摺》
近日我畢業🎓1980年那一屆的台大法律系慶祝四十週年。
同學們相聚,一眼望去,白髪細紋,歲月雖留下了痕跡,但也讓大伙再過了人生至少70%後,變得柔軟惜情,變得比較不尖鋭,彼此之間真情流露。
我從生出來即罹患罕見免疫系統疾病,疾病不斷:這是同學們對我的深刻印象之一。大學大一時我包著紗布考試,滿手汗皰診,其他大小毛病也特別多。我19歲時曾創下台大醫院紀錄,割一個扁桃腺,不斷出血,每日大吐血,之後住院約一個月,還不准出院。我快瘋了,醫生卻不肯放人,我直接勾結朋友,從台大醫院後門溜了:之後通知我媽媽去辦出院手續。
醫生說的話,只能當參考。我十歲時,醫生已經告訴外婆,這女孩活不長,過了三十歲一定要坐輪椅。我把它當作馬耳東風,吃玩白日夢照做,從沒放在心上。
三十歲不到,我的免疫系統攻擊腎臟,之後此起彼落,攻擊各不同器官。
42歲我在飛碟電台工作時,因為疼痛而昏倒休克,沒有脈搏。當時我在台大醫院的好朋友還在,他直接告訴救護車,從腳盤打強心針,否則送到台大急診室,可能人已經腦死,沒有了。昏迷那天近午,兩家晚報放頭條,電視台跑馬:陳文茜休克昏迷,生命跡象微弱,送醫急救。
我活下來了,靠當時的強心針。
這全然是幸運。
之後醫生朋友教我的家人、祕書,如何拍打大腿內側,取代CPR,等救護車來時再打強心針,否則送醫也來不及。
我後來又休克了一次⋯⋯那一年台北下雪,免疫系統攻擊我全身,疼痛劇烈超過我的忍耐範圍,血壓開始下降,全身冒冷汗,我自己通知醫師,快要昏倒前,拿起皮包裡的Epipen ,撐到救護車🚑抵達。
從此我的急救針Epipen 即不離身。身上帶著急救包,有各種緊急藥物⋯⋯幾次關頭時,自救一命。
我的其他同學處境和我不同,他們多數都很健康,近日還跑馬拉松,登玉山。只有一位不幸年輕時罹患癌症,沒想到癌症,我今年也跟進了。
近日一名在台中的法官同學,突然昏迷,送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急診室時,已經心肺衰竭,腦部昏迷指數三:目前還住在加護病房。
同學們都非常關心,我自己熟識醫院高層,於是主動打電話了解病情。他之前只有一個病史:免疫風濕關節炎,心臟、肺、血壓都沒有什麼大毛病。突然陷入生命垂危,令人吃驚。
醫院第一時間懷疑他的免疫系統攻擊心臟,以及全身肌肉:目前雖已甦醒,仍然插管,但狀況不好,因為當時的心肺衰竭倒致腎功能衰竭,於是尿毒成為威脅他生命的未來危機。
我聽完醫院簡報,居然自己告訴醫生,他可能未必是免疫攻擊心臟,只要攻擊肌肉超過可忍受的範圍,血壓即會快速下降,之後人昏迷、休克。一旦沒有即時打強心針,就可能形成目前狀態。
而且我還轉述自己當年在美國腎臟就醫的狀況,使用大量類固醇,洗腎只有一時,之後靠著類固醇把腎功能完全拉回來。
院長聽了一個老病患的自述,覺得頗值得參考,「久病成良醫」,他説。
過去人們常說:人要有挫折的存摺,遇到大逆境時才能面對。
我則是累積了一生的疾病休克存摺,好幾次靠著自己把命救回來。
儘管從出生到現在,我不知道「健康」活著是什麼意思,但我一直很快樂,一直很知足,也一直很任性。吔,我這條命活下來本來不容易,怎麼可能拿來取悅別人,交換折磨,求取虛名浮利?
這一生,病下來,日日夜夜,週週月月,我因此比多數人懂得捨與不求,懂得情與珍惜,必要時還常常成為別人的醫療顧問。
瞧!沒有一種苦,是白吃的!
同時也有4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3萬的網紅早安健康,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許多人把吃米飯與肥胖畫上等號,不少糖尿病患更認為吃飯是禁忌,但新陳代謝科洪建德醫師則說:恰恰相反。他解釋,我們就是因為飲食西化,少吃米飯,卻吃了太多其他升糖指數更高的食物,導致糖尿病流行病學發生率上升。 推薦吃白米飯的原因? 白飯最美味且能多元搭配 洪建德醫師表示,因為全球的衛生部、糖尿病專家、...
腎癌症狀 在 羅智強 Facebook 八卦
台灣目前手頭上有七百多萬劑疫苗,但實際施打的只有三百餘萬劑,原因很簡單,「要保留給第二劑」。
大家覺得,七百萬劑疫苗,是要給350萬人打兩劑,還是先給七百萬人打一劑?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說:「同島一命、先打一劑」,呼籲政府先建立最大程度的族群保護力
陳文茜也呼應:「一人一劑,先建立防疫網。當人們知道自己的防疫保護能力仍有20%缺口,繼續戴口罩,但也同時心安自己已經可以免於重症或是死亡」。
陳時中知道,為什麼自己的「微解封」,連鄭文燦、陳其邁都打臉嗎?
因為現在真正有工作力與消費力的族群,絕大多數打不到疫苗,那麼就算開放內用、電影院、健身房,沒有疫苗的消費者,敢上門嗎?
長輩抵抗力低,當然應該要先打疫苗,但社會各行各業要能正常運轉,也少不了疫苗。70歲,已經退休的父母打兩劑,結果需要上班的40歲子女染疫了,那不如父母與子女各打一劑,這才是對整個家庭,整個社會最有利的。
當然,根本之道還是疫苗,因為疫苗不夠,才有這種「弱弱相殘」的無奈。現在永齡、台積電好不容易跟上海復星簽約,但是交易要執行「還受制於疫苗在當地的使用獲批、捐贈完成等條件」,民進黨,不要再卡疫苗了!
陳文茜呼籲全文
《一人先打一劑,建科學防疫網》
這是一則新聞,標題如下:50歲女,醫院群聚感染病逝 。
仔細閲讀,她們其實是兩個女性:依據指揮中心措詞,「確診死亡案例有40多歲女性,本身慢性病史,有洗腎、癌症及糖尿病,6月6日發燒咳嗽,6月11日到醫院採檢確診新冠,6月13日住院後,X光發現右側肺炎,後續肺炎惡化於6月17日住加護病房,出現呼吸衰竭需使用呼吸器,住院三週後,病況惡化於7月5日過世。」
「另外一例50多歲女性,本身有慢性精神疾病史,五月底骨折住院,因醫院群聚確診案例,6月11日乾咳三天後篩檢確診陽性,肺炎併發呼吸衰竭於7月3日過世。」
他們的死亡日都在七月七日。一個奇特的日子,生命停了。
死亡的原因在醫學上很自然。
她40,已經百病叢生,癌症患者,免疫低下,曾經洗腎,糖尿病。一染上病毒,在美英加拿大,這樣的人不論年齡都叫Vulnerable Patient ,台灣稱為重大傷病患者,她一旦感染病毒,走出醫院的機會本來就不多。
她才50,骨折,只好在醫院緊急開刀,住院期間醫院院內感染,她不幸被感染了,折騰了快一個月,還是走了。
她們是7/7日病例通報中九例之二,累計死亡數字715中第714. 715。
如果以近日全球新冠死亡人數已超越400萬人 ,印度死亡人數已經超越英美占26% ,巴西死亡人數占18%。台灣的715人,實在微不足道。
這兩個不幸女孩,只是未來歷史中統計數字中的最小零頭。
不過看待生命如果是這樣的角度,極為恐怖。你看到一個跳樓的人,不攔住他:你見到一個躺在地上因車禍血流滿身的人,不送他去醫院。你喃喃自語,這世界上,每分每秒都有人誕生,有人死亡:衆生眾相各有其命運。
他們只是大流行期間兩起生命消逝的故事嗎?
冷眼看待,走過。
有錯嗎?
真的正確嗎?
如果歷史可以重來,台灣政府多一點人道,少一點特權「立法」,得癌症的重大傷病患者可以先施打疫苗,即使感染,可能不會成重症,可能免於一死。
如果政策多一點合理性,凡疫情期間,被迫必須住院者皆先打一劑疫苗,而不是醫院美食街工作人員「依規」可以打疫苗,病患卻不能打。那個50歲的骨折病人,七月七日死亡者,可能早已經康復出院。
她們不是2。她們代表台灣打不到一劑疫苗的許多人,皆有可能的風險。
英國在今年初疫苗生產不足時,由傳染病學團隊建議,每個人皆先打一劑,建立防護網。加拿大後來跟進,新加坡也是所有年齡層皆施打一劑疫苗之後,再回頭打高齡第二針。
許多目前已經輪到第二針的人,可能相當憤怒我的主張,他們會有被剝奪感。好像人生最後一哩就要拿到安全錦標,我卻鼓吹:交出第二劑。
但這不只是愛心捨得,而是科學研究的結果。根據牛津大學及美國33個醫護中心調查:不論是mRNA或是AZ,第一劑即可達到80%-70%防護力。而且AZ一劑免疫力的持續力可以一直不變,維持甚至長達48個禮拜,等於一年。
所有疫苗第二劑的效力,通常只會提高免疫力10-15%,比第一劑弱很多,副作用大,意義有,但它不是關鍵。
關鍵是第一針。
台灣現在買的,捐贈的,全部到貨合起來約621萬劑。台灣要達到群體免疫,若堅持一開始即打醫療人員外,排序先的中央及地方政府機關、兩劑一輪都需要打滿,這些疫苗只能打300萬人左右。
未來若加上民間慷慨且慈恩的捐贈BNT(1500萬),從天而降全交貨的泰國生產剩餘的AZ(約923萬劑),COVAX(約剩440萬劑),Moderna (約剩430萬劑),我們年底居然全部到貨3400萬劑,一個人堅持打兩劑,也只夠1700萬人可以施打。約5歲以上人口500萬人,一劑疫苗也無法接種。
他們不只是被疫苗政策遺棄的人,也會成為台灣防疫的破口,以及經濟很難恢復正常運作的核心因素。
何況疫苗姍姍來遲,這樣的如神算盤,可能根本不會出現。
我們必須在有限疫苗內,做最科學、最有效率、最能保護大多數人的防疫戰略。
這不需什麼大膽的實驗,其他國家的狀況,早已指引方向:當疫苗不足時,一人一劑,先建立防疫網。當人們知道自己的防疫保護能力仍有20%缺口,繼續戴口罩,但也同時心安自己已經可以免於重症或是死亡。
疫苗快速的往70歲以下施打,60、 50、 40、 30、 20、 12歲⋯⋯一人一劑,每個人只要改變一下生活習慣,多帶口罩,多洗手:社會就可以中度運作,菜市場、夜市、各行各業,⋯⋯慢慢恢復。疫情之下沒有收入的人,終於可以喘口氣,求一條生路。
當疫情與窮困綁在一起時,那些可以打得到疫苗的老人以為把自己保護好了,事實上是Delta病毒年輕人感染力非常強,老人的兩針BNT,遇到Delta病毒也只有64%防護力(以色列最新數據)。
這樣的老人,上不了市場,去不了醫院,當然更無法在餐廳好好吃一頓。
搶先打第二劑的思維,也當然和打不到疫苗的青壯年直接衝突。
你活了,他們卻得死。
或許你會覺得不買足夠疫苗是領導人一意孤行的大錯誤,但批評心靈木頭人本來浪費時間,也救不了人。
疫苗不足,逼青壯者、年輕人當敢死隊,這樣的老者,自己多打一針,免疫力増加了10%。
但剩下的88%沒有打疫苗的人,將成為風險破口。他們一旦感染Delta,你本來盤算心安的兩劑Moderna 94%,瞬間掉到64%。
年輕人在變種病毒之下,感染了也會死。國家無視,他們可以換政權,但老一輩完全獨善其身的疫苗思考,會使年輕人寒心。
憤怒之餘,他們的反社會、反老一輩的情緒,不會隨疫情消失。而他們還在上班,在打拚,他們的積蓄那麼有限⋯⋯一場疫情,剝奪了他們的一切:也赤裸了人性的自私。
一人一劑,同島一命。
等年底或明年初,疫苗更多了,回頭打老人(麻煩依年齡順序,指揮中心滾動一下自己,把正常的國家滾回來,還給我們)。
否則,台灣只會危機四伏,同島皆半條命。
腎癌症狀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八卦
《一人先打一劑,建科學防疫網》
這是一則新聞,標題如下:50歲女,醫院群聚感染病逝 。
仔細閲讀,她們其實是兩個女性:依據指揮中心措詞,「確診死亡案例有40多歲女性,本身慢性病史,有洗腎、癌症及糖尿病,6月6日發燒咳嗽,6月11日到醫院採檢確診新冠,6月13日住院後,X光發現右側肺炎,後續肺炎惡化於6月17日住加護病房,出現呼吸衰竭需使用呼吸器,住院三週後,病況惡化於7月5日過世。」
「另外一例50多歲女性,本身有慢性精神疾病史,五月底骨折住院,因醫院群聚確診案例,6月11日乾咳三天後篩檢確診陽性,肺炎併發呼吸衰竭於7月3日過世。」
他們的死亡日都在七月七日。一個奇特的日子,生命停了。
死亡的原因在醫學上很自然。
她40,已經百病叢生,癌症患者,免疫低下,曾經洗腎,糖尿病。一染上病毒,在美英加拿大,這樣的人不論年齡都叫Vulnerable Patient ,台灣稱為重大傷病患者,她一旦感染病毒,走出醫院的機會本來就不多。
她才50,骨折,只好在醫院緊急開刀,住院期間醫院院內感染,她不幸被感染了,折騰了快一個月,還是走了。
她們是7/7日病例通報中九例之二,累計死亡數字715中第714. 715。
如果以近日全球新冠死亡人數已超越400萬人 ,印度死亡人數已經超越英美占26% ,巴西死亡人數占18%。台灣的715人,實在微不足道。
這兩個不幸女孩,只是未來歷史中統計數字中的最小零頭。
不過看待生命如果是這樣的角度,極為恐怖。你看到一個跳樓的人,不攔住他:你見到一個躺在地上因車禍血流滿身的人,不送他去醫院。你喃喃自語,這世界上,每分每秒都有人誕生,有人死亡:衆生眾相各有其命運。
他們只是大流行期間兩起生命消逝的故事嗎?
冷眼看待,走過。
有錯嗎?
真的正確嗎?
如果歷史可以重來,台灣政府多一點人道,少一點特權「立法」,得癌症的重大傷病患者可以先施打疫苗,即使感染,可能不會成重症,可能免於一死。
如果政策多一點合理性,凡疫情期間,被迫必須住院者皆先打一劑疫苗,而不是醫院美食街工作人員「依規」可以打疫苗,病患卻不能打。那個50歲的骨折病人,七月七日死亡者,可能早已經康復出院。
她們不是2。她們代表台灣打不到一劑疫苗的許多人,皆有可能的風險。
英國在今年初疫苗生產不足時,由傳染病學團隊建議,每個人皆先打一劑,建立防護網。加拿大後來跟進,新加坡也是所有年齡層皆施打一劑疫苗之後,再回頭打高齡第二針。
許多目前已經輪到第二針的人,可能相當憤怒我的主張,他們會有被剝奪感。好像人生最後一哩就要拿到安全錦標,我卻鼓吹:交出第二劑。
但這不只是愛心捨得,而是科學研究的結果。根據牛津大學及美國33個醫護中心調查:不論是mRNA或是AZ,第一劑即可達到80%-70%防護力。而且AZ一劑免疫力的持續力可以一直不變,維持甚至長達48個禮拜,等於一年。
所有疫苗第二劑的效力,通常只會提高免疫力10-15%,比第一劑弱很多,副作用大,意義有,但它不是關鍵。
關鍵是第一針。
台灣現在買的,捐贈的,全部到貨合起來約621萬劑。台灣要達到群體免疫,若堅持一開始即打醫療人員外,排序先的中央及地方政府機關、兩劑一輪都需要打滿,這些疫苗只能打300萬人左右。
未來若加上民間慷慨且慈恩的捐贈BNT(1500萬),從天而降全交貨的泰國生產剩餘的AZ(約923萬劑),COVAX(約剩440萬劑),Moderna (約剩430萬劑),我們年底居然全部到貨3400萬劑,一個人堅持打兩劑,也只夠1700萬人可以施打。約5歲以上人口500萬人,一劑疫苗也無法接種。
他們不只是被疫苗政策遺棄的人,也會成為台灣防疫的破口,以及經濟很難恢復正常運作的核心因素。
何況疫苗姍姍來遲,這樣的如神算盤,可能根本不會出現。
我們必須在有限疫苗內,做最科學、最有效率、最能保護大多數人的防疫戰略。
這不需什麼大膽的實驗,其他國家的狀況,早已指引方向:當疫苗不足時,一人一劑,先建立防疫網。當人們知道自己的防疫保護能力仍有20%缺口,繼續戴口罩,但也同時心安自己已經可以免於重症或是死亡。
疫苗快速的往70歲以下施打,60、 50、 40、 30、 20、 12歲⋯⋯一人一劑,每個人只要改變一下生活習慣,多帶口罩,多洗手:社會就可以中度運作,菜市場、夜市、各行各業,⋯⋯慢慢恢復。疫情之下沒有收入的人,終於可以喘口氣,求一條生路。
當疫情與窮困綁在一起時,那些可以打得到疫苗的老人以為把自己保護好了,事實上是Delta病毒年輕人感染力非常強,老人的兩針BNT,遇到Delta病毒也只有64%防護力(以色列最新數據)。
這樣的老人,上不了市場,去不了醫院,當然更無法在餐廳好好吃一頓。
搶先打第二劑的思維,也當然和打不到疫苗的青壯年直接衝突。
你活了,他們卻得死。
或許你會覺得不買足夠疫苗是領導人一意孤行的大錯誤,但批評心靈木頭人本來浪費時間,也救不了人。
疫苗不足,逼青壯者、年輕人當敢死隊,這樣的老者,自己多打一針,免疫力増加了10%。
但剩下的88%沒有打疫苗的人,將成為風險破口。他們一旦感染Delta,你本來盤算心安的兩劑Moderna 94%,瞬間掉到64%。
年輕人在變種病毒之下,感染了也會死。國家無視,他們可以換政權,但老一輩完全獨善其身的疫苗思考,會使年輕人寒心。
憤怒之餘,他們的反社會、反老一輩的情緒,不會隨疫情消失。而他們還在上班,在打拚,他們的積蓄那麼有限⋯⋯一場疫情,剝奪了他們的一切:也赤裸了人性的自私。
一人一劑,同島一命。
等年底或明年初,疫苗更多了,回頭打老人(麻煩依年齡順序,指揮中心滾動一下自己,把正常的國家滾回來,還給我們)。
否則,台灣只會危機四伏,同島皆半條命。
—圖片為新加坡各年齡皆施打的圖表。
腎癌症狀 在 早安健康 Youtube 的評價
許多人把吃米飯與肥胖畫上等號,不少糖尿病患更認為吃飯是禁忌,但新陳代謝科洪建德醫師則說:恰恰相反。他解釋,我們就是因為飲食西化,少吃米飯,卻吃了太多其他升糖指數更高的食物,導致糖尿病流行病學發生率上升。
推薦吃白米飯的原因?
白飯最美味且能多元搭配
洪建德醫師表示,因為全球的衛生部、糖尿病專家、保健專家及營養專家等,所組織的國家與醫學會推薦的都是主張均衡營養,也就是說每天熱量的50%至60%要來自澱粉,而這之中白飯最好吃。
「我到過很多國家、認識很多文化,不會看輕任何一個文化,但假如要說好吃,我覺得白飯才是最好吃的。」洪建德醫師也說,白飯很適合與肉類、海鮮及蔬菜等各式各樣食材搭配。
白飯食物里程數低
洪建德醫師說明,米飯在台灣的可近性較高,以食物里程數而言,我們本來就應該吃當地的食物。
食物里程數(Food Miles):食物從生產出來,直到運送至消費者手中(或口中)的運送距離。
升糖指數低
三餐均衡進食,是最不會引起血糖及三酸甘油脂上升的方式,洪建德醫師指出,白飯與肉、蔬菜搭配的一餐,人體需要花6小時消化,血糖穩定度很高。
價格低
洪建德醫師說,若想吃米飯,在南部可以便宜到用40元就買得到一個均衡營養的便當。「當然最好的是自己在家裡做。」
無麩質
米飯不像燕麥、小麥及大麥製品有麩質過敏的問題。「麩質就是麵筋,用來塑形、做出形狀。」洪建德醫師說明,因此所有烘焙類的食品都含有小麥,吃米飯就完全沒有這個問題。
無添加物
洪建德醫師分享,在自己的研究中,光德國麵粉中的添加物就很多,但台灣烘焙有更多的自由,規定相較德國而言來得更少,所以基本上我們麵粉製品可能含有更多的添加物,吃米飯同樣可避開。
過敏問題少
洪建德醫師指出,由於現代人已脫離細菌及寄生蟲的時代,環境非常乾淨,所以我們從小時候開始大概二分之一的人都有過敏,「但吃米飯是不會過敏的,吃米飯再去配其他料理也不會過敏。」
洪建德醫師說,他沒有其他理由排除米飯,可是有千千萬萬個理由接受米飯,既能兼顧營養、升糖指數又低,再加上價格便宜,也不會得糖尿病,「為什麼不買來吃呢?」
推薦用餐順序:先吃肉再吃菜,最後吃飯
除了要注意飲食均衡外,進食順序也是一個關鍵。洪建德醫師建議,按照「蛋白質→蔬菜→米飯」的順序進食。他引研究指出,糖尿病不單純只是血糖或胰臟的問題,而是整個腹部內分泌的問題,腸胃道荷爾蒙是關鍵因素。
洪建德醫師進一步解釋,我們若是先吃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例如魚、肉類,此時胺基酸在15分鐘就會進入到血液,讓身體有時間準備分泌胰島素,「肉類剛開始的時候不太會上升血糖,」他說明,這樣等到後面在吃米飯時,血糖會比較穩定。
洪建德醫師說,在美國及日本都有研究證實,所以日本一般醫師在幾年前就開始遵循這套用餐順序。「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所以我在今年就大量、全面要求我們的病人這樣做。」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早安健康12月號《名醫的餐桌》,全台各大超商書店熱賣中,早安健康嚴選商城免運特惠中!
https://shop.everydayhealth.com.tw/product_detail.php?product_sn=1496
【更多"名醫的餐桌"影片】
不吃米飯反而引發糖尿病?醫師5點分析【洪建德醫師】
https://youtu.be/JaMqzAapQjA
腎臟科醫師早餐必吃6好食 同場加映:小心6大早餐地雷【江守山醫師】
https://youtu.be/tZMSeSMQNHY
遠離骨質疏鬆、肌少症,骨科醫師教你怎麼吃【蔡凱宙醫師】
https://youtu.be/BS6OhJgiieo
【相關文章】
新陳代謝科醫:跟著我吃米飯,已有數千糖尿病患緩解!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20629
血糖失控竟會掉髮!新陳代謝科醫:防胰島素阻抗這樣做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4091
名醫的餐桌!遠離高血糖、腎病、癌症、骨鬆、脂肪肝、失智,名醫身體力行的飲食法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20634
#洪建德 #糖尿病 #血糖
----------------------------------------------------------------------------------
早安健康網站: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
早安健康FB:
https://www.facebook.com/Everydayhealth.Taiwan
早安健康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EverydayhealthTw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qD6z7_BLLq8/hqdefault.jpg)
腎癌症狀 在 新聞挖挖哇! Youtube 的評價
【癌症不要來 20180522】
完整版請點▶▶http://26097.psee.io/v-4780953
精華版請點▶▶http://pse.ee/5PTNK
每周二到周六凌晨00:30準時上傳最新節目!
支持正版,尊重版權請訂閱【新聞挖挖哇】官方 Youtube 頻道喲!
臉書請搜尋【新聞挖挖哇粉絲團】http://www.facebook.com/newswawawa
【東風衛視CH37頻道】
【單身行不行】周一至周三晚上十點
【單身行不行】完整版播放清單▶▶http://pcse.pw/5ZLGB
【單身行不行】精華版播放清單▶▶http://pcse.pw/6UZME
【單身行不行】臉書粉絲團按讚▶▶https://www.facebook.com/37LadyGo/
【名偵探女王】周四至周五晚上十點
【名偵探女王】完整版播放清單▶▶http://pcse.pw/5ZLJ3
【名偵探女王】精華版播放清單▶▶http://pcse.pw/72XFK
【名偵探女王】臉書粉絲團按讚▶▶https://www.facebook.com/QueenDetective/
【全球WoW新聞】每週六晚上七點
【全球WoW新聞】完整版播放清單▶▶http://pcse.pw/7BDZA
【全球WoW新聞】精華版播放清單▶▶http://pcse.pw/7C3U5
【全球WoW新聞】臉書粉絲團按讚▶▶https://www.facebook.com/globalwownews/
【JET綜合台CH45頻道】
【大尋寶家】周一至周五晚上七點
【大尋寶家】完整版播放清單▶▶http://to.piee.pw/5ZLHM
【大尋寶家】精華版播放清單▶▶http://pcse.pw/75JU9
【大尋寶家】臉書粉絲團按讚▶▶https://www.facebook.com/treasure94888/
【新聞挖挖哇】周一至周五晚上八點
【新聞挖挖哇】完整版播放清單▶▶http://pcse.pw/73J9L
【新聞挖挖哇】精華版播放清單▶▶http://pse.ee/5PTNK
【新聞挖挖哇】臉書粉絲團按讚▶▶https://www.facebook.com/newswawawa/
【命運好好玩】周一至周五晚上九點三十分
【命運好好玩】完整版播放清單▶▶http://26097.psee.io/7B27F
【命運好好玩】精華版播放清單▶▶http://pse.ee/5Q2PD
【命運好好玩】臉書粉絲團按讚▶▶https://www.facebook.com/mysuperlucky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Y5aB1sHTV_U/hqdefault.jpg)
腎癌症狀 在 蒼藍鴿的醫學天地 Youtube 的評價
*日常生活中的化妝品、染髮劑與洗髮精常含有PEG,此外大腸鏡檢查瀉劑、核磁共振(MRI)顯影劑也含有PEG,若已知對這類物質嚴重過敏,建議避開mRNA疫苗如莫德納、BNT,以免注射後產生嚴重之過敏反應。
蒼藍鴿精選作品及健康好物推薦▶ https://campsite.bio/bluepigeonn
加入Youtube會員支持科普頻道▶ https://reurl.cc/j7lLdn
訂閱LBRY頻道以備不時之需▶ https://ppt.cc/fNJ2px
#過敏性休克 #新冠疫苗 #莫德納 #AZ #過敏 #過敏體質 #抗過敏藥物 #腎上腺素
「Kevin MacLeod」創作的「Breaktime - Silent Film Light」是根據「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授權使用
來源:http://incompetech.com/music/royalty-free/index.html?isrc=USUAN1100302
演出者:http://incompetech.com/
【蒼藍鴿的熱門影片】
關於『癌症』的真相!
► https://youtu.be/tYKIhSoBIrg
大胃王吃了這麼多為何不會胖?網路真相揭密!
► https://youtu.be/StGteShJaLM
為何早餐店奶茶是「地表最強瀉劑」?網路真相破解!
► https://youtu.be/B37Dek2u1lY
實測挑戰!你看得懂醫生寫的病歷嗎?
► https://youtu.be/mgxRuDbSV88
失眠淺眠怎麼辦?這幾招讓你一夜好眠!
► https://youtu.be/28fdCrV6EKo
念醫學系真的好嗎?一路上的心境歷程有什麼變化?
► https://youtu.be/a9z4YK1qH38
癌症新療法「免疫治療」有多貴?原理是什麼?
► https://youtu.be/TJduprv5uhQ
【追蹤蒼藍鴿】
▶FB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bluepigeonnn/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bluepigeon0810/
歡迎蒞臨討論,別忘了按讚跟追蹤!影片也歡迎分享!
【關鍵字】
蒼藍鴿/醫師/醫生/醫學/醫學系/台大醫學系/健康/保健/工作細胞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1RIK5O_TeOQ/hqdefault.jpg)
腎癌症狀 在 經常默默生長、不易察覺的– 腎臟癌(懶人包) - 照護線上 的相關結果
腎臟癌 早期很少會讓人感到不舒服,通常都是等到癌症愈長愈大時才會出現症狀。常見的症狀如下: ... 血尿:尿液顏色可能變成深咖啡色、血色、或淡粉紅色。但 ... ... <看更多>
腎癌症狀 在 腎臟癌早期很少讓人感到不舒服6常見症狀要注意| 其他癌症 的相關結果
要討論腎臟癌,還是得先來看看腎臟在哪裡。腎臟是一對如豆子型狀的器官,大小約莫拳頭一般,分別位在脊柱的左右兩邊,腰部附近,因此台語 ... ... <看更多>
腎癌症狀 在 什麼是腎臟細胞癌?-泌尿外科 - 三軍總醫院 的相關結果
腎臟癌的症狀 出現較晚,多半在無意中被發現的。腎臟癌的臨症狀現變化多端,有時無任何症狀。最常見的症狀為貧血、惡體質、虛弱、體重減輕、發燒。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