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這個時間
就是公布生日粉絲會的時間段
早幾個月前就已經跟經紀人擬好幾個方案
演講時碰到你們
我還胸有成竹這次一定真的超好玩
(當然好玩在整大家的部分🙈😅)
雖然離八月還有時間
但畢竟就算解封我們都還是謹慎面對疫情😷
所以⋯⋯⋯⋯⋯
就請大家stand by 吧!
本宮再來想想其他方案😉
無論如何
還是會希望跟你們一起曬曬太陽
(沒錯就是戶外的意思)
往這方向努力並祈禱著
#生日會
#standby8/7
#朝戶外努力
#也想著備案中
#大不了大家各自陽台雲端見🤣
胸有成竹的意思 在 Facebook 八卦
遇見16,000 %的賺錢奇蹟!
(哈哈這個標題看起來就很像闖進詐騙集團裡頭不是嗎)
讓我來寫週末人生實用商學院的實際課。
今天我騎車到淡水去,因為下雨,於是就搭了捷運回來。
捷運上,有一位大概60多歲頭髮花白的先生,講話一直很大聲。
而且沒有斷過。
也許他聽力不好,還開麥克風所以就算隔了半個車廂,我也可以清楚聽到他們的對話。
「借150,000 ,今天晚上要,下禮拜五,會還你200,000!天底下就是有這麼好的事⋯」
「你沒有錢?你去問你們家老人家,一定有私房錢,這種錢不賺可惜喔!」
他有一種最佳業務員的口氣,就是一副包在他身上,一切都沒問題,不買可惜,不買錯過天機⋯
車程有一點長所以半個小時內,他大概跟五六個人打電話,說話胸有成竹。
哇一個禮拜還50,000!用年利率算起來,你拿150,000過了一年,利息是2,400,000。年利率高到我都不會算,16000趴⋯拍拍手
我想你跟我一樣大概知道他在做什麼。
也知道借他錢的人大概會有什麼下場⋯⋯
一,他消失了
二,搞不好你真的會賺到50,000。不過他第二次一定會來借更多的錢。你怎麼好意思不借他?然後⋯
三,電話那頭和顏悅色借他錢的人,也是在跟他演戲,他講話那麼大聲,就是希望捷運車廂裡面有人自投羅網⋯同一車陌生人得到他身邊說:先生,我有150,000 ,你要借嗎?
在這樣的低利率時代,任何高利息都很吸引人,不過您一定要想:為什麼會這麼好康?如果他真的能夠一個禮拜內還你這麼多錢?為何他現在要來向你借?連這點應急的費用都沒有?下禮拜是怎麼還你?
歷史上所有的詐騙集團,高利貸最管用,羊毛出在羊身上。你可能會收割一點羊毛。然後你買的羊不見了。雷曼丶馬多夫丶台灣版馬多夫⋯還有鴻源集團還用同一個方法。
告訴你是好賺的錢。告訴你是睡眠財。的確如此,當你睡覺的時候,你的錢被偷走了。
不然就是叫你投資。然後說會固定付你利息。或者說他的股票即將要上市…。
前不久我有一位朋友,跟我說他的同事創業要給他15 %的利息,而且還簽下保證書⋯他想到曾經聽我說:有人如果要付你利息超過銀行的兩倍,肯定是詐騙集團。她沒借。那個人還笑他傻說:難怪你現在還過得苦哈哈的,連這點錢也捨不得拿出來投資!
有時候你不拿出來很為難,比如你的女婿(這是我認識的人的例子)加入某連鎖集團,公司缺錢,就跟他們說,去跟老人家要投資,而且我給你們特別優惠的利息:只有公司員工有,年息六%!多麼好的被動收入!
如果這家公司真的有前途,他應該可以跟銀行借到不到兩趴的利息,也可以得到大企業的投資,幹嘛來付你六%!又不是慈善事業?

總之,不管你會不會理財,不會理也沒關係,能夠做到的第一步是不要輕易把你辛辛苦苦賺到錢交到任何人手上。
如果那件事情聽起來實在是太好康了,那一定是撒旦來騙你搭的那輛車是要上天堂!
圖文不符,真實故事
胸有成竹的意思 在 剛剛好醫師-兒童內分泌 Dr. 黃世綱 Facebook 八卦
【因為,我們在台灣】
看到第一線醫護人員染疫的消息,讓我想起當年醫學系推甄入學時的一段往事。
那是2003年,和平醫院封院,SARS鬧得人心惶惶。我通過資格審查,進入第二階段的入學口試。
「想像一下,你是值班醫師,因為某種原因,被困在一間病房中。」
「病房裡,只剩下你和一個感染SARS的病人,他心肺突然停止,沒有生命徵象,你會怎麼做?」考官問。
「請問,我當時有穿防護裝備嗎?」我問。
「沒有。」考官答。
「快速穿好防護裝備,開始CPR!」我胸有成竹的說。
「沒有,你身邊沒有防護裝備。」
啊?沒有防護裝備?
「那......穿好隔離衣戴緊口罩,開始急救?」
我有點慌了。
「沒有,沒有隔離衣,也沒有口罩,你幫他急救,口對口人工呼吸,有很高的機率感染SARS。」
我愣住了。
「沒有關係,這是隔離房,房間裡發生的事情,不會有別人知道。」
怎麼辦呢?其實我很清楚,今年考官會一定問到SARS,我剛剛才順利回答出了SARS的全名。
但是,這樣的情境,我從來沒有想過。
「你會怎麼做?」
我該怎麼回答?
救他?心臟按摩加上人工呼吸?將自己暴露在風險中,會不會太不專業了?
不救他?是不是也沒關係?反正房間裡只有我,不會有人知道。
「嗯?同學,你的回答是?」
啊,好煩,不管了......
「我會幫他急救!」我回答。
我很慌,我真的不知道這樣回答對不對。
「為什麼?這樣你也會感染SARS。」考官問。
是啊,但是,但是......
「因為,我沒有辦法眼睜睜的,看著一個人在我面前受苦,而我明明有能力,卻不去救他......」
那年,我十七歲,高中考生。在醫學系入學甄試的口試考場,最緊張的時刻,慌亂之中,我給出了這樣的答案。
※
十幾年過去了,當年的高中生,變成了主治醫師。
回想當時的答案,自己真是太天真了。
這種愚昧無知的勇氣,英雄式的回應,心靈雞湯似的故事,說給旁人聽,甚至寫出來,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
如果讓我重新面對這樣的情境,因為有了自己的家庭,牽絆更多,掛念更深,可能有著更多的遲疑了。
不過,這題似乎沒有標準答案。
救,或是不救,都對,卻也都不對。
從醫學專業角度切入,實施急救,醫生可能受到感染,也可能不會,一切都是機率。有可能病人活了下來,醫生也沒有受到感染。就算感染了,也不見得會併發成重症。何況,在CPR的在「叫叫CAB」的準則中,並沒有要求施救者一定要給予人工呼吸,受過訓練且有能力的人,可以依自己的意願決定,少了人工呼吸,被感染的機率更低。
不過,站在更宏觀的角度來看,在平時,醫護人員已經是相當珍貴的醫療資源,而大型傳染病爆發時,更是有可能隨時折損的珍貴人力,必須審慎的分配工作內容,給予妥善的保護。保護好自己,不逞英雄,才能發揮身為醫護人員最大的價值。冒然施救,折損醫療能量,似乎不是明智之舉。
然而,醫學專業,可以慢慢累積;綜觀全局的分析能力,也可以慢慢培養。
我想,當年口試委員很清楚,他眼前的這位十七歲高中生,沒有醫學專業,也沒有什麼綜觀全局的視野。
他想看的,或許是一個人面對染疫患者時,當下的遲疑與慌亂;那在掙扎的過程中,如冰山般漸漸浮現,與價值觀緊緊相扣的,最原始的人格特質。
「你,會不會救他?」
※
「我要救他!」
進入隔離室前,正在著裝的你,心裡想著的,是這句話嗎?
當我看到新聞上說,你是這場戰役中,台灣第一個染疫的醫護人員。他們大肆報導關於你的事情,沸沸揚揚,各種傳聞都有,正面的、負面的、鼓勵你的、檢討你的。
新聞上描述了你的行蹤,吃飯、工作、值班。幾乎是所有年輕醫師生活的樣貌:關心自己被賦予的責任、勝過關心自己,以至於和工作無關的記憶、是那麼容易被遺忘。身為同行,我們知道,有些難處,實在不足為外人道。
然而,我想到的是,在你成為住院醫師之前,在你成為見習醫師之前,在你進入醫學系之前,十七歲那年,會不會你和我一樣,被問過一樣的問題?
你有想到,會有這樣一天嗎?當年的SARS,換了一個名字回來了,這次叫 Covid-19,當年的口試中描述的情境,如今是我們深陷的戰場。
踏入隔離室時,你想的是什麼?
是你今晚的職責?是醫師誓詞?還是我們十七歲時,涉世未深,那個純粹而天真的答案。
「我沒有辦法眼睜睜的,看著一個人在我面前受苦,而我明明有能力,卻不去救他」
你可能想著,有那麼一點機會,你也會受到感染。
你可能會傳染給你摯愛的對象。
你的行蹤將被放大檢視,人們會從你前往的地點,窺探你的生活,
如果真的被感染了,一定會被檢討,
你的醫學知識、專業技術、感染控制措施、防護觀念,全部都會被一一質疑。
你將沒辦法上班,被隔離,連帶使得醫院要重新分配人力,啟動輪班計畫。
但是,你還是走到了病人身邊。
你不覺得自己多麼偉大,也不覺得自己的舉動多麼勇敢。
或許,你只是想完成自己的職責,不想辜負十七歲時的自己。
※
然而,我想,會不會還有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
我們在台灣。
你知道當自己不幸染疫,這裡的醫療水準世界一流,你會得到最好的照顧
「我以同事為兄弟」這是披上白袍時,師長帶領我們一起禱念過的醫師誓言,你知道,當自己不幸染疫,在同一個教育體系下將你選為醫者的師長不會棄你於不顧,因為
我們在台灣。
比我們更早進入醫業的前輩們,累積了寶貴的防疫經驗
你知道,即使發生了院內感染,傳染會被控制在最小的範圍,
因為,我們在台灣。
這裡的防疫策略超越全球。這裡住著的人,有著共同的經歷。
為了同一件事,我們已經守了幾乎整整一年。
世界倒退,而我們繼續前進。
因為,我們在台灣。
在台灣,少不了酸民、流言、耳語
當然,也少不了掌握了話語權,在媒體上高談闊論卻不知自己正被整個年輕世代「開除」的退位者
說出令人心寒的話語,雪上加霜
但是,你知道,有人會跳出來替你說話
因為,我們在台灣。
而有更多的人,沒有發聲、也不評判,
他們在指揮中心,在機場,在醫院門口,在車站剪票口,
在每一個,我們日夜經過的地方,善盡職責,
默默地,跟你一樣,為了一個堅定的理由。
因為,我們在台灣。
因為這個簡單的理由,不夠完美的我們
才有了站上第一線的勇氣。
※
隔著螢幕,我不認識你
但我知道,你也有一件
白色的戰甲
被你暫時脫下的白袍
如果會說人類的語言,那必定是
早日康復
平安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