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人 #小鬼 疑似因為跌倒猝逝,讓人非常惋惜。但他的意外也提醒了我們: #跌倒 是會死人的。不分年輕人或老人。希望大家協助分享一下的知識,保護自己和親友。(更新:有跌倒的部分是確定的。至於跌倒的原因,是滑倒、還是因為心臟問題導致滑倒?還是腦部問題導致滑倒?還是單純因為地滑?目前還無法確定。確切的死亡原因也要等解剖結果。)
跌倒的時候,如果撞擊到頭部,可能造成昏迷,如果伴有顱內出血,不管是瞬間大量,或者是慢慢滲血,都可能在沒有救援的狀況下死亡。
如果割到動脈,瞬間的大量出血也可能導致休克,然後昏迷、死亡。
如果是骨折,骨折的部位在大腿骨這類會造成大出血的位置,即是外表沒見到血,在皮下的血也可能快速累積到上千毫升,讓你陷入休克。
如果是肝臟、腎臟、脾臟的出血,也可能讓你很快休克昏迷。
因此能救命的方式,就是:
1. #避免跌倒的可能。
2. #讓跌倒後被救援的機會增加。
根據健康署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3,280位65歲以上老人中,約每6人,就有1位在一年內有跌倒的經驗(占15.5%),而在108年死因統計中,跌倒高居65歲以上事故傷害死亡原因第二位。
所以針對老人家一定要營造一個不容易跌倒的環境,同時也要和醫師確認用藥,訓練肌力,讓老人家降低跌倒風險。國民健康署有完整的衛教檔案,大家可以下載取用:
https://health99.hpa.gov.tw/educZone/edu_detail.aspx?Catid=21746
另外,年輕人也會跌倒,只是風險比老人家低。一旦發生跌倒,重點就是要取得救援的可能。這部分最有機會的其實是行動裝置。
現在有一些行動裝置可以在跌倒的時候發出求救的訊息,其實很重要。搭配其他的生理監測,準確度會更高。
舉個例子,如果行動裝置偵測到你跌倒了,就立刻發出救援訊號可能會有非常多的假警報。
但是如果行動裝置偵測到你持續沒有站起來,然後心電圖和血氧發現異常的變化,這可能就代表你遭遇了嚴重的跌倒,必須立刻求救。
有關這些行動裝置,我們都非常期待各家廠商能夠推出更有效、更便宜的解決方案。這可以用低的成本挽救一條人命。
今天晚上請大家對照國民健康署的衛教資料,好好檢視一下家中的環境吧!希望大家的警覺,可以讓這樣的憾事越來越少。
p.s 有人可能覺得找個伴,不要獨居就沒事了。但這頂多就是降低風險,伴侶也不可能隨時隨地都在你身邊。而且你有想過單身狗的感受嗎?有效、便宜、精準的行動裝置目前看起來還是最好的解法之一。希望科技可以趕快進步,大家也要有充足知識才能避免意外啊~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9萬的網紅觀點,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主持人:詩瑋 來賓:好心肝門診中心 肝膽腸胃科 蔡育霖醫師 主題:鐵路勇警李承翰爸爸過世,胃出血恐致命? 鐵路勇警李承翰遭刺殺殉職,嫌犯一審因精神問題獲判無罪,孰料李爸爸還沒等到判決結果,6/4日晚間即因胃出血離世。新聞報導李爸爸患有胃出血宿疾,但很能忍痛,好幾次妻子要他就醫都被婉拒,4日上午因胃出...
肝昏迷原因 在 林靜儀醫師 Facebook 八卦
[讀書]
這本書特別建議醫學院的老師們、期待孩子唸醫學系的家長們,還有醫學生、醫師和醫師家人閱讀。
很高興可以看到這樣的書籍,也謝謝出版社讓我直接貼上推薦文(實在沒力氣再寫一篇哈哈😅),希望這是醫學訓練過程更人性思考的開始。
推薦序:
提供從醫者所需的韌性訓練與心理支持
這是一本慎重看待、省思醫學界中各種現實面向的著作。我們常常說,醫師也是人,意思是醫師不可能像神一樣無所不能,醫師也會無助、也有失敗、更常常自我質疑,或是有許多無法面對的時刻。醫師不是神,但是醫師的日常所承擔的悲傷、挫折以及挑戰,卻是一般人的數倍,原因在於,醫學訓練是嚴苛的,醫學服務過程看到的多數現實是殘酷的,提供醫學照護的人自己也時常面對衝突、掙扎甚至反覆質疑,而且,通常不知如何紓解或不敢求助。
我是大學聯考之後填志願分發的年代,那時候進醫學系的條件就是書讀得好、考試能考到夠高分,且當時還未實施健保,醫師收入與社會聲望都明顯優勢,社會的職業價值也尚未多元,所謂第三類組的第一志願,就是當醫師,有不少學校有醫科專班,或以每年醫學系上榜人數為招生強項;因此,除非非常洞察自己特質,並得到家庭的支持,或許有機會不依著各校系志願排名填志願;不然,「考得上就去唸」,是最多數醫學系學生入學的原因。
我一直記得大學一年級體檢時,有同學在被抽血的時候暈倒了。那個同學後來在學校時如何面對把活青蛙的心臟剖出來,如何克服實習時的注射工作,和值班清晨睡眼惺忪之時,趕在晨會前要抽完的數十管血液檢體,沒有人知道。
我們倒是都知道,每年,會輾轉聽到,某一個學校的醫學生,本來是數理天才,但在家庭期望下念了醫學系,然後,罹患精神疾病,退學了;或者,某個剛進入臨床的實習醫師,跳樓自殺。而我們只有提醒自己,要更強一點,要撐住。
我的實習同學在主治醫師跟家屬講解末期肝癌病情的時候忍住淚水,回到值班室才感同身受的掉眼淚;我們都想關心那個爛了一條腿的癱瘓病人,但又怕他的環境困難超出了我們的能力;本來是來看陰道炎的病人因為她加護病房中昏迷不醒的兒子,在我診間嚎啕大哭,為了不想影響「專業形象」,我強忍眼淚,顧左右而言他;一直到多年後我自己接受了心理諮詢課程,才學習如何平衡同理心與專業。
醫院是一個很少有好消息的地方,即使診斷出疾病,治好了病人,病人終其一生也可能很難擺脫復發的陰影,或是留下住院過程的痛苦回憶。
而這些充滿負面能量的場域,就是醫師的工作日常。
面對那些難以治癒的病痛、已經缺乏求生意志的患者、難以忍受治療痛苦的病人、掙扎著呼吸的早產兒、先天疾病早夭的嬰兒,醫師怎麼可能不沮喪、不難過、不懷疑自己?但是,如果醫師自己被情緒擊垮,又要怎麼保持最專注且不受情緒干擾的診療程序?本書作者在她執業與研究的觀察中,發現了醫師的逃避,也發現醫師透過專注在情境的枯燥、事實和理性的細節,而忽略或壓抑它對一個人的感覺造成衝擊的可能性,對此作者稱之為理智化(intellectualisation)的過程。作者也留意到,醫師會有潛抑(suppression)和壓抑(repression)的雙防衛策略,藉由專注於提供安全照顧,潛抑他們想停止在病人身上施加痛苦(診斷與治療)的欲望,以及把難以承受的情感從意識裡完全排除;甚至當醫生情緒變得難以負荷時,他們會完全停止感受(頁37、38)。而這,不是與我們一再認為醫師應該「同理」病人感受、溫柔且敏感的陪伴病人除了疾病之外的其他情緒感受,是矛盾的嗎?
這也是我自己從實習開始,一直到現在執業近20年,認為對於臨床醫療人員甚至其他助人工作者最嚴苛的試煉:如何能夠永遠保有同理和最溫柔諒解的那一面,以維持說來其實殘酷的醫療照護現場。
作者也討論到了醫師在職涯上可能會面臨的困境。不少醫師因為自己身心罹病,或是發現自己並不適合臨床執業之後,無法面對「失敗感」,或不願與家人同事坦承自己希望轉換選擇;尤其是,若抱持著自身或家庭對於某些疾病治療的「使命」而進入醫學領域,卻在受訓之後體認到醫療專業的現實面,或自己擅長的並非原先所預期的專科時,必須痛苦地承認自己選科錯誤、甚至考慮是否停止臨床執業,這都是漫長而矛盾的掙扎。這部分,在台灣幾乎還未有討論;然而每年對於新科醫學生的報導,總有「因為親人罹病所以想當醫生」這樣的年輕孩子,醫學生也總是承擔了家裡最高的期盼與肯定,那些最後發現自己對這個職業與期待不同的準醫師們,我們都還未產出支持或諮商的系統。另外,因為種族、性別,或先天疾病,在受訓與職業過程可能遭受的不平等對待,也在此書的討論之中。
近幾年,台灣的高等教育入學方式改變,在擔任醫學系的甄試口試委員過程中,我與其他老師們,往往一邊帶著十分矛盾的情緒,既有對健保制度的各種抱怨,又有咬牙讀完醫學系、撐過專業醫師訓練之後的職業榮耀感,一邊聆聽著面前的高中畢業生試圖說服我們,他們「有哪些特質適合就讀醫學系,未來適合擔任醫師」。其實,我們多數能分辨,哪些年輕孩子是真心期待進入這個行業,哪些是因為家庭期待而來;也多少能發現,有些孩子對於挫折的耐受度,其實不太適合這個行業。
透過這樣的面試,篩選適合從醫的學生或是排除極端不適合的孩子,比以前僅靠成績分發,是稍微好了一些。本書中詳述了其他國家在醫學生訓練或投入專科醫師之前,有適性或心理諮商評估協助,也有對情緒衝擊或倫理挑戰的「多站迷你面試」評估,這些措施都有助於協助醫學生或年輕醫師在受訓過程中,了解自己或得到協助。
這是一本誠實窺見醫師內心矛盾衝突的書,書中關於眾多醫師無助沮喪、甚至孤立無援的真實紀錄,值得所有醫師閱讀,發現自己壓抑或不敢直視的困境;這更是一本所有醫學教育者應該閱讀與思考的書──我們有責任支持與協助年輕從醫者。
肝昏迷原因 在 台灣之光 Facebook 八卦
從北一女到台大外文系, 史丹福MBA畢業...擔任過數家知名外商公司的高階主管,目前是Google台灣、香港區的業務總經理,張成秀,這位業界人士眼中的傑出女性,攤開她的履歷表,就像是一幅台灣企業菁英的完美速寫...然而頂著卓越成就的光環背後,張成秀卻有一段令人意外的坎坷童年,父親破產自殺,哥哥送進精神病院,很難想像這樣慘綠的成長歲月,居然造就出她開朗正面的處事態度...她的故事充滿動人的淚水,而透過她的積極向上,如今淚珠都幻化成一顆顆美麗的珍珠...
張成秀出生於香港,一歲來台灣,父親是玩具貿易商,還曾當選過工會理事長,小時候的她家境優渥,是個令同學羨慕,擁有各式新奇玩具的小公主。未料一場石油危機的浩劫,讓父親公司周轉不靈,甚至破產入獄,家裡的經濟狀況頓時急轉直下,小公主從雲端掉到了泥沼,開始過起欠債、躲債,被親友瞧不起的悲慘童年
玩具公主變打工妹
我印象很深刻,那時爸爸被關在龜山監獄,我和媽媽哥哥先坐了很久的公車到火車站,再坐火車到龜山,然後又搭好久的黃包車才到,我和哥哥們那時都很小,一路上睡得亂七八糟,口水流滿地。」
出獄後的父親,事業仍然不見起色,就在張成秀11歲那年,父親選擇在美國總統福特造訪大陸,台灣面臨空前危機之際,留下遺書死諫抗議美國的背叛,然後從中華路的商場樓上一躍而下,留給家人許多未解的難題。
父親驟逝隔天,債主就上門討債。為了經濟,媽媽得去洗碗、掃廁所,一肩扛起養家育兒的重擔,時常忙到半夜還要替人洗衣,洗到手都潰爛發腫。「那時我們家前面有家雜貨店,每次媽媽要米或是醬油、鹽巴,都會要我去拿,那位老闆看我是小女孩,也知道我們家的狀況,就很好心的讓我賒帳,等到爸爸過世後,別人都來我們家要帳,但唯獨他沒有,他知道我功課還不錯,就讓我成為他兩個低年級小孩的家教,用這個來抵債。」就這樣,小學五年級的張成秀已開始當家教,還立志要進北一女和台大外文系。
人家考上北一女是放鞭炮慶賀,張成秀卻被第一學期五千元的學費陷入長考,親戚們要她選擇念免費的師專,但她的心中一直有一個聲音告訴自己“I can do more.”。「我很感謝當時我國中的老師,他一直很關心我,考完高中時他特地跑來我家,告訴我媽媽說我可以讀書,就把一個信封交給她,裡面正好是五千元,那是一個國中老師要存好幾個月才能有的錢,他就把它給了我。」
天使在身邊
張成秀一直覺得上帝總會在她身旁安排許多貴人,就像天使一般,無論碰到多艱難的環境和狀況,總會有出路。「隔了好多年,當我有能力可以把學費還給那位老師的時候,他堅持不收。他也是一位基督徒,並告訴我說:『當年我做在妳的身上,就知道有一天妳一定也會做在別人身上。』」為了順利求學,她還利用暑假期間去電子工廠當女工,大學時代也當家教,申請助學貸款支付學費。
不曉得他們家狀況的人看到張成秀,總會認為她一定是出身名門望族,才有如此優秀的學業成績和優雅談吐。其實父親的自殺,一直是心中最大的陰影,諸多的疑問與不諒解,從此伴隨著她成長,「面對父親」這件事,成為人生中極艱難的課題。父親的死讓大哥沈迷小說、二哥精神出問題,張成秀則選擇努力做個讓人看得起的人。「我有幸在高中的時候認識上帝,一個用完全的愛來愛我們的主,所以無論碰到何種困難,都是靠著對上帝的信心,才能走下去。」
張成秀的母親也是位愛主,並始終以丈夫和孩子為重心的傳統女性。張成秀能一路從頂尖學府到擔任外商公司高階主管,母親熱心且榮神益人的身教,扮演著不可抹滅的重要角色,也造就她從不因理想遙不可及而放棄追求。「我母親真的是一個非常棒的媽媽,即便我家的經濟狀況有多差,她還是每天早晨四點鐘起來幫我們準備早餐,別的家庭可能就是吃個稀飯、麵包什麼,但我媽媽堅持一定要煮三菜一湯,所以我和哥哥們都長得高高大大,我想這就是原因吧!」張成秀特別懷念每天晚上陪媽媽洗衣服的日子,她認為媽媽規律地用洗衣桿拍打衣服的聲音,就像是大自然撫慰她們心靈的樂章,陪伴她們走過無數個夜晚。
不服輸一路打拚
「我母親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總有辦法可以想。」她遺傳到母親樂觀積極的個性,她的同事最喜歡她親切的笑容和正面積極的工作態度。念史丹佛申請實習工作面試時,主考官問她
:「妳的學經歷看起來一路平順,是什麼動力驅使妳勇往直前?」原本準備好要談論自己豐功偉業的她,在聽到主考官突如其來的問題後愣住了,接著母親的臉浮現眼前,張成秀忍不住在主考官面前哭了出來,因為她一切的努力,就是希望有一天能讓母親過個好日子。
和母親有如此親密關係的張成秀,在聽到母親出車禍變成植物人時,毫無考慮立刻就訂了機票,從美國飛回台灣。「當時我移民到美國,很希望媽媽能過來享享福,但她始終放心不下生病的二哥,總是來美國住了一個月就飛回台灣,當我聽到這個消息,真的是好害怕,深怕再也沒有孝順她的機會。」
化妝的祝福
當時張成秀媽媽的情況非常危急,有十幾處骨折,昏迷指數是3,但她卻不放棄,還跑到北京去找當年醫治主播劉海若的醫生,並辭掉在美國高薪的工作,舉家遷台,全職照顧母親。為了讓母親得到完全的陪伴與照顧,她親自研究看顧病人的方法,甚至由日本引進可以幫助媽媽開口說話的氣切器,每天在媽媽的病床邊和她說話,就像是小女兒撒嬌,一點一滴地協助母親恢復意識。歷經三年的努力,原本插在母親身上的胃管及尿管一一拔除,最後順利拔掉母親身上所有的插管。
母親的病除了讓張成秀意外多了很多和母親相處的機會,也解開了和父親心中的結。因為要照顧母親,她和哥哥有很長的時間待在醫院,有一次哥哥向她吐露父親過世時,她從不知道的事。「原來爸爸要自殺那天早上,還跟大哥一起到公車站,在人生的最後旅程,邀請大兒子共乘一段公車,其實他對家庭是十分不捨的。」這段往事讓張成秀哭成淚人,這才發現自己其實是懂父親的。「我回想起父親當年的創業精神和勇於挑戰的個性,就跟自己一樣,父親當年會選擇走上這條路,有很大一部份原因是因為知道自己的肝有問題,可能不久於人世,所以才選擇用這樣的方式結束生命,除了對國家做一點貢獻之外,也希望這樣子能讓我們往後的日子好過一些,能夠申請補助什麼的,爸爸眷顧家人的心,也和現在的我一樣。」
家,永遠第一位
張成秀事業上的傲人成績,無須贅言,包括拿下微軟「遠東區Windows95最佳上市獎」,或是加入台灣大哥大推出「兒童Fun心預付卡」,不僅造成其他電信業者紛紛跟進,現在台灣有一半以上的市場,仍然來自兒童預付卡……這一切都比不上她對家庭的愛和重視,只要家人有需要,她會毫不留戀自己的舞台,選擇與家人站在一起。
「我記得很清楚,小時候我爸爸好像只有一次牽著我去上學。我爸爸很高,有一百八十公分,我那時候是幼稚園吧,我牽著他就像是在吊單槓一樣。後來自己當媽媽,我就下定決心,一定要讓我的女兒有數不清的記憶,是媽媽牽著她的手,帶著她一塊兒上學。」
過了一段時間的家庭主婦生活,張成秀選擇Google重返職場舞台,還出了本自傳,但其中不是講她的豐功偉業,而是她原本認為自己最不堪和破碎的過往。「這些原本都是碎片,是我生命中不可碰觸的禁忌,但藉由這次出書,我把它重新整理拼湊起來,目的只有一個,希望它能榮神益人。」
肝昏迷原因 在 觀點 Youtube 的評價
主持人:詩瑋
來賓:好心肝門診中心 肝膽腸胃科 蔡育霖醫師
主題:鐵路勇警李承翰爸爸過世,胃出血恐致命?
鐵路勇警李承翰遭刺殺殉職,嫌犯一審因精神問題獲判無罪,孰料李爸爸還沒等到判決結果,6/4日晚間即因胃出血離世。新聞報導李爸爸患有胃出血宿疾,但很能忍痛,好幾次妻子要他就醫都被婉拒,4日上午因胃出血就診,血壓不斷下降,一照胃鏡發現內部全是血,還吐血2次,隨後昏迷過世。什麼樣的原因會導致胃出血?胃潰瘍該如何治療?精神壓力大缺乏睡眠會導致惡化嗎?胃痛的病人應該少量多餐?喝白粥最能養胃?胃潰瘍可能轉變為胃癌嗎?讓蔡育霖醫師告訴你!
節目時間:週一至週日 11:00 am-12:00pm
本集播出日期:2020.06.22
-----
按讚【觀點】FB: https://www.facebook.com/AllTheBestVi...
訂閱【觀點】YouTube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觀點
九八新聞台@大台北地區 FM98.1
官網: http://www.news98.com.tw
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News98
蘋果APP下載: https://news98.page.link/apps
安卓APP下載: https://news98.page.link/play
線上收聽: https://pse.is/R5W29
YouTube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user/News98radio
Apple Podcast: https://goo.gl/Y8dd5F
SoundCloud: https://soundcloud.com/news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