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少做這個步驟 #病人手麻浪費半年時間在復健
很多手麻的病人來門診,都擔心是不是中風或是頸椎壓迫,甚至有人手麻照過頸椎X光有骨刺,神經壓迫就開始做復健拉脖子,結果復健半年效果不明顯。
為什麼?因為定位錯誤❌
控制手感覺的神經路徑(可以想像像電線一般)從大腦到腦幹到頸椎再延伸出來到手,電線的路徑非常長,在那麼長的電線上,有任何地方壓迫或受損的話就有可能導致 #手麻⚡。 所以手麻要治療的話,要先 #定位,到底是哪裡受損,這時候就需要神經學的知識以及適當儀器輔助才能精準定位,對症治療!
上面病人後來經神經學定位診斷,其實他手麻的原因並不是在頸椎,而是在 #手腕。 因此我簡單介紹一下這個其實是很常見的 #腕隧道症候群。
先來和我一起做一個小小的自我檢測📝
👉將雙手平舉到胸前,兩手手腕盡量向內彎曲,手背碰手背維持一分鐘,如果你的手開始出現刺痛或麻木的感覺,你就有可能是腕隧道症候群‼
腕隧道症候群剛開的主要症狀為:大拇指、食指、中指和無名指容易出現單側的麻木、刺痛症狀,比較厲害時麻痛感會延伸到手掌,特別是晚上睡覺時更為明顯💤
一般人聽到腕隧道,應該都覺得很怪,手怎麼會和隧道有關係🤔其實 #腕隧道 是指腕骨和橫腕韌帶所構成的空間,就像一座隧道般,裡面除了肌腱外,還有一條 #正中神經 通過。大家可以想像正中神經就像一條從手腕延伸到手指頭的道路,支配著大拇指到無名指前半的知覺。當手腕過度使用、或腕隧道變窄,都會使正中神經遭到擠壓,出現手麻,痠痛不適的情況。
📍哪些人較容易得到腕隧道症候群?
只要長期、一直重複手部動作的人,就是高危險群🔺
✔經常打字、使用滑鼠的上班族
✔經常做家事、炒菜的家庭主婦
✔機械維修員、收銀員等需要彎曲手指,使用手腕工作的職業
除了過度使用手腕,另外以下三大族群也容易成為腕隧道症候群👇
✔ #女性:女性天生骨頭比較窄,腕隧道比較小,因此得到腕隧道症候群的機率,大約是男性的 #三倍 左右。
✔ #糖尿病:由於高血糖對於神經、筋膜容易造成傷害,容易產生#神經病變,因此也容易成為腕隧道症候群。
✔ #懷孕_肥胖_甲狀腺機能低下:這三個情況下都容易導致 #水腫,也會讓腕隧道變窄。
而我們神經內科最常使用 #扣診槌 來診斷,不知道扣診槌有什麼功用,可以看我的這部影片🎬http://yt1.piee.pw/LGRGU 我們在診斷時會輕敲患者的正中神經區域,看看是否會出現刺痛觸電感⚡要更進一步檢查的話,則會使用神經傳導或肌電圖來檢測。
要治療腕隧道症候群,首先要減少手腕的使用,做短期藥物治療💊或透過復健,局部藥物注射及手部護具來減緩不適。那如果神經壓迫太厲害,已經導致肌肉萎縮,手都沒力的話就要趕快透過 #減壓手術 治療了!
其實會手麻的原因有百百種, 最重要且不能省略的步驟便是「定位」。可以先到神經內科查出原因,看是大腦還是頸椎神經的壓迫,或是臂神經叢壓迫還是腕隧道症候群等等,才能對症下藥治療!
#你也有手麻問題嗎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萬的網紅詹珞瑤 物理治療師 Veronica Rehab,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veronicarehab/ Instagram : @veronicarehab 詳細完整文章來自 https://physicaltherapyclass.com/bonespur/ 骨刺真的可怕嗎? 常常腰酸背痛...
肌電圖 頸椎 在 林志豪醫師 腦神經內科 Facebook 八卦
#因為少做這個步驟 #病人手麻浪費半年時間在復健
很多手麻的病人來門診,都擔心是不是中風或是頸椎壓迫,甚至有人手麻照過頸椎X光有骨刺,神經壓迫就開始做復健拉脖子,結果復健半年效果不明顯。
為什麼?因為定位錯誤❌
控制手感覺的神經路徑(可以想像像電線一般)從大腦到腦幹到頸椎再延伸出來到手,電線的路徑非常長,在那麼長的電線上,有任何地方壓迫或受損的話就有可能導致 #手麻⚡。 所以手麻要治療的話,要先 #定位,到底是哪裡受損,這時候就需要神經學的知識以及適當儀器輔助才能精準定位,對症治療!
上面病人後來經神經學定位診斷,其實他手麻的原因並不是在頸椎,而是在 #手腕。 因此我簡單介紹一下這個其實是很常見的 #腕隧道症候群。
先來和我一起做一個小小的自我檢測📝
👉將雙手平舉到胸前,兩手手腕盡量向內彎曲,手背碰手背維持一分鐘,如果你的手開始出現刺痛或麻木的感覺,你就有可能是腕隧道症候群‼
腕隧道症候群剛開的主要症狀為:大拇指、食指、中指和無名指容易出現單側的麻木、刺痛症狀,比較厲害時麻痛感會延伸到手掌,特別是晚上睡覺時更為明顯💤
一般人聽到腕隧道,應該都覺得很怪,手怎麼會和隧道有關係🤔其實 #腕隧道 是指腕骨和橫腕韌帶所構成的空間,就像一座隧道般,裡面除了肌腱外,還有一條 #正中神經 通過。大家可以想像正中神經就像一條從手腕延伸到手指頭的道路,支配著大拇指到無名指前半的知覺。當手腕過度使用、或腕隧道變窄,都會使正中神經遭到擠壓,出現手麻,痠痛不適的情況。
📍哪些人較容易得到腕隧道症候群?
只要長期、一直重複手部動作的人,就是高危險群🔺
✔經常打字、使用滑鼠的上班族
✔經常做家事、炒菜的家庭主婦
✔機械維修員、收銀員等需要彎曲手指,使用手腕工作的職業
除了過度使用手腕,另外以下三大族群也容易成為腕隧道症候群👇
✔ #女性:女性天生骨頭比較窄,腕隧道比較小,因此得到腕隧道症候群的機率,大約是男性的 #三倍 左右。
✔ #糖尿病:由於高血糖對於神經、筋膜容易造成傷害,容易產生#神經病變,因此也容易成為腕隧道症候群。
✔ #懷孕_肥胖_甲狀腺機能低下:這三個情況下都容易導致 #水腫,也會讓腕隧道變窄。
而我們神經內科最常使用 #扣診槌 來診斷,不知道扣診槌有什麼功用,可以看我的這部影片🎬http://yt1.piee.pw/LGRGU 我們在診斷時會輕敲患者的正中神經區域,看看是否會出現刺痛觸電感⚡要更進一步檢查的話,則會使用神經傳導或肌電圖來檢測。
要治療腕隧道症候群,首先要減少手腕的使用,做短期藥物治療💊或透過復健,局部藥物注射及手部護具來減緩不適。那如果神經壓迫太厲害,已經導致肌肉萎縮,手都沒力的話就要趕快透過 #減壓手術 治療了!
其實會手麻的原因有百百種, 最重要且不能省略的步驟便是「定位」。可以先到神經內科查出原因,看是大腦還是頸椎神經的壓迫,或是臂神經叢壓迫還是腕隧道症候群等等,才能對症下藥治療!
#你也有手麻問題嗎
肌電圖 頸椎 在 阿金的鑄鐵鍋遊記 Facebook 八卦
#天冷就要吃煲
#麻婆白菜粉絲煲
#我不想當人球
冷激激的天來個煲,又是麻婆口味,光聽名字就讓人暖呼呼囉~
這菜是Vermicular鑄鐵鍋粉絲頁裡的創意料理,認真看了一下,去掉花拳繡腿的部分,就是把麻婆豆腐的豆腐代換成白菜粉絲嘛~我們家上川菜館不會點麻婆豆腐,嘻嘻~因為我做的比館子好吃,所以我跳脫食譜用自己的手法去呈現這個煲,如果好吃⋯就有種飛上天的得意喔~
結果,我和兒子差點吃光這一鍋,只留一小碗給晚歸的老爺,沒料到的⋯晚餐後我倆猛灌水,怎麼喝還是渴,明明不鹹呀~可見這菜含鈉量頗高,好吃卻不可不注意。
#我不想當人球(文長慎入)
這個月我在大小醫院來回奔波,從惶恐不安,到疲憊不已,最後仍無解又無奈,繼續靠自己摸索和疼痛搏鬥,當媒體報導醫療資源被濫用,民眾以逛醫院拿藥為樂,我心裏很不是滋味,這其中有多少人跟我一樣的無奈?
上個月,半夜手指抽痛醒來,幾天後雙肩、雙臂、雙手酸麻,平常就在腰椎復健,於是向復健醫生問診,醫生馬上說頸椎壓迫,改做頸椎牽引,我緊張又傷心,怎麼連頸椎都出問題⋯⋯
平時上核心運動的老師是台大治療師,說明病情想請教他,我該做哪些運動,運動老師認為這不像頸椎壓迫,因為通常是單邊痛麻很少是雙手。
我再向另一復健醫生問診,醫生認為不是頸椎壓迫,應是操勞過度,熱敷休息即可。
繼續痛麻,無法入眠,我決定掛新光神經外科確定是否為頸椎問題,醫生很有耐心(是我在大醫院看過最有耐心親切細心的醫生)馬上排頸椎、腰椎x光,肌電圖檢查,目前先吃止痛藥,並要我二週後回診順便帶之前腰椎MRI一併診斷。在肌電檢查時,檢查員好奇問為何不掛神經內科,建議我先去別院看神內,因為內科比較仔細,畢竟我不懂,疼痛無法入眠讓我很苦惱,於是聽從建議再掛馬階神經內科。
大醫院掛診常滿號,等診更是累人,何況我無法久坐、久站的人,看一個診更是折磨到我想哭⋯⋯
馬偕神內,我才開口說病症,醫生立即說,應該去看復健科,我簡述求診過程,醫生他很理解並介紹另一新光神內專門的醫生。
我又回到新光神內,才開口,醫生反應相同,說應該去看復健科,我再簡述一次求診過程,醫生表示同情並聽完我陳述症狀,馬上調出X光片,肌電檢查結果,確定頸椎沒問題,於是再介紹她熟悉的復健診所的醫生。
我向這位復健醫生問診,一間很專門的復健醫院,立即超音波查、疼痛點注射,終於得到一個病名「肩下滑囊炎」。
雖然得到病名,疼痛並沒減緩,我仍吃著神外醫生的止痛藥,終於二週後神外回診,確定不是頸椎、腕隧道症候群,醫生認為吃藥若有減緩痛麻,就繼續服藥,另外他把腰椎MRI看完之後,很有耐心的帶我看片子解釋神經壓迫狀況,與之前國泰醫生建議一樣,開刀幫助不大,不必承擔這種風險。雖然手的問題沒解決,至少讓我更清楚自己腰椎的狀況,這是之前的醫生沒空說明的內容,最後竟讓我有因手得福的想法,非常感謝遇到有耐心的醫生。
現在手不麻了,疼痛仍在,也因止痛藥副作用下,血壓飆高、腸胃不適、失眠、潮紅⋯⋯,最後我在能忍耐的範圍下決定停藥,因為注射不如預期沒有止痛,運動老師認為不是滑囊炎,較像胸廓出口症候群,指導我做尺神經伸展運動。
我很厲害吧!老師所說的症狀,我全都有概念,在這個月裡,為了知道自己的症狀符合哪個病名,不斷搜尋,不斷觀看國外醫療運動治療,什麼腕隧道、橈隧道、正中神經、尺神經、滑囊炎、胸廓出口⋯
深深嘆了口氣~疼痛果然是個禮物,從之前的腰椎到現在上肢疼痛,一步步驅使我探索自己的身體,也為了自我復健,觀看國外運動治療視屏成為必要功課,意外地英文大躍進,只是仍對台灣醫療品質很無奈,雖然看似就醫方便,卻很少有醫生有餘力跟病患良好溝通,除了掛診機會微渺、漫長等診磨人、倉促問診後仍然不知所以,更遑論奔波醫療院所的支出⋯
可笑的是~我到現在還是不確定自己的病名,我不想成為媒體所說的浪費醫療資源的人,只覺得繳那麼多健保費,卻得不到妥善的醫療,疲勞下心中很不是滋味啊~
肌電圖 頸椎 在 詹珞瑤 物理治療師 Veronica Rehab Youtube 的評價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veronicarehab/
Instagram : @veronicarehab
詳細完整文章來自 https://physicaltherapyclass.com/bonespur/
骨刺真的可怕嗎?
常常腰酸背痛的人去醫院求診,醫師請病患拍X光檢查脊椎,總是會聽到:脊椎有骨刺喔~或是再嚴重一點的講法:骨刺壓迫到神經了喔~
這個時候病患腦中都會浮現骨刺的畫面,骨刺到底是什麼東西?為什麼我會長這個東西?那不是年紀大的人才會有的嗎?會有千百個疑惑,但醫師一下子沒辦法跟你解釋那麼多,只好先請你去拉脖子或拉腰,把脊椎拉開看看使否能讓症狀舒緩,於是很多人心中就有脊椎真的被牽引肌拉開的畫面,好像骨刺真的能夠因此消失…….
骨刺到底是什麼?
從字面上來看,骨刺好像是一個尖尖的東西,容易刺破我們的組織,但骨刺這個名稱的由來,其實是因為他在X光上面的形貌,很像骨頭多出來的尖銳面,所以才會有骨刺這個名稱。
但事實上,如果我們從不同的角度觀察,骨刺應該是長這樣…
從圖中可以看到所謂的骨刺,其實是沿著脊椎圓形的形狀在邊邊角角多長出來的小骨頭,因為形狀不平整,讓人看起來好像刺刺的,所以骨刺並不是想像中真的尖尖的好像會傷害我們的身體。
關於骨刺最重要的資訊其實是:每個人都會長骨刺!只是慢或快而已,骨頭的生長是因為壓電效應,如果持續在同一個地方給予壓力,人體體內會感受到局部需要更多的支撐,自然而然會生長更多的骨頭,所以長期從事搬重物的工作者,都會比其他族群較早有骨刺的生成。
骨刺真的會壓迫神經嗎?
骨刺在大部分的時間並不會有疼痛的症狀,有些人可能骨頭已經佈滿骨刺但終其一生都沒有受到因骨刺而產生的疼痛,所以骨刺可以說是正常老化現象。
那什麼樣的情況會壓迫到神經呢?
其實是因為骨刺的生長,椎間盤退化,造成上下兩個脊椎之間的椎間孔狹窄,椎間孔又是神經的通道,通道變小了,自然神經就被壓迫到了。
骨刺會消失嗎?
答案是:不會!已經生長出來的骨頭,就無法再讓它變小,更別說消滅它了,但是其實並不用害怕骨刺的生長,因為它並不是導致腰痠背痛的元兇。
可以進一步思考的是,我們要如何延緩骨刺繼續生長?那就是要多活動!靜止不動的坐姿或是重覆彎腰提重物等姿勢皆是大量施力在腰椎的動作,腰椎壓力大自然就會促使骨頭生長,所以要儘量避免久坐久站或是不斷搬重物;另外,藉由需要訓練核心肌群,強化脊椎附近的肌肉,才能真正減緩脊椎的壓力!
如何與骨刺共生?
避免久坐:坐姿在腰產生的壓力是站姿的2-3倍,現代人長時間坐著看螢幕,當然更容易生長出骨頭,所以能站就不要坐,能走就不要站,是不二法門。
培養有氧運動:有氧運動能夠促使全身血液活化,同時活化脊椎血流量,更重要的是,能夠輕易地激發核心肌群用力,只要有規律的有氧運動,基本上核心就不會太差。
(圖片來自網路)
核心肌群的訓練:肌力訓練須循序漸進,建議核心訓練初期以簡單的肌力訓練為主,或是有專業物理治療師或教練在旁協助,才能真正有效增強肌力。
肌電圖 頸椎 在 詹珞瑤 物理治療師 Veronica Rehab Youtube 的評價
物理治療:https://reurl.cc/6qead
物理治療:https://reurl.cc/ekZEb
物理治療:https://reurl.cc/9nQ5j
常常腰酸背痛的人去醫院求診,醫師請病患拍X光檢查脊椎,總是會聽到:脊椎有骨刺喔~或是再嚴重一點的講法:骨刺壓迫到神經了喔~
這個時候病患腦中都會浮現骨刺的畫面,骨刺到底是什麼東西?為什麼我會長這個東西?那不是年紀大的人才會有的嗎?會有千百個疑惑,但醫師一下子沒辦法跟你解釋那麼多,只好先請你去拉脖子或拉腰,把脊椎拉開看看使否能讓症狀舒緩,於是很多人心中就有脊椎真的被牽引肌拉開的畫面,好像骨刺真的能夠因此消失…….
骨刺到底是什麼?
從字面上來看,骨刺好像是一個尖尖的東西,容易刺破我們的組織,但骨刺這個名稱的由來,其實是因為他在X光上面的形貌,很像骨頭多出來的尖銳面,所以才會有骨刺這個名稱。
但事實上,如果我們從不同的角度觀察,骨刺應該是長這樣…
從圖中可以看到所謂的骨刺,其實是沿著脊椎圓形的形狀在邊邊角角多長出來的小骨頭,因為形狀不平整,讓人看起來好像刺刺的,所以骨刺並不是想像中真的尖尖的好像會傷害我們的身體。
關於骨刺最重要的資訊其實是:每個人都會長骨刺!只是慢或快而已,骨頭的生長是因為壓電效應,如果持續在同一個地方給予壓力,人體體內會感受到局部需要更多的支撐,自然而然會生長更多的骨頭,所以長期從事搬重物的工作者,都會比其他族群較早有骨刺的生成。
骨刺真的會壓迫神經嗎?
骨刺在大部分的時間並不會有疼痛的症狀,有些人可能骨頭已經佈滿骨刺但終其一生都沒有受到因骨刺而產生的疼痛,所以骨刺可以說是正常老化現象。
那什麼樣的情況會壓迫到神經呢?
其實是因為骨刺的生長,椎間盤退化,造成上下兩個脊椎之間的椎間孔狹窄,椎間孔又是神經的通道,通道變小了,自然神經就被壓迫到了。
骨刺會消失嗎?
答案是:不會!已經生長出來的骨頭,就無法再讓它變小,更別說消滅它了,但是其實並不用害怕骨刺的生長,因為它並不是導致腰痠背痛的元兇。
可以進一步思考的是,我們要如何延緩骨刺繼續生長?那就是要多活動!靜止不動的坐姿或是重覆彎腰提重物等姿勢皆是大量施力在腰椎的動作,腰椎壓力大自然就會促使骨頭生長,所以要儘量避免久坐久站或是不斷搬重物;另外,藉由需要訓練核心肌群,強化脊椎附近的肌肉,才能真正減緩脊椎的壓力!
如何與骨刺共生?
避免久坐:坐姿在腰產生的壓力是站姿的2-3倍,現代人長時間坐著看螢幕,當然更容易生長出骨頭,所以能站就不要坐,能走就不要站,是不二法門。
培養有氧運動:有氧運動能夠促使全身血液活化,同時活化脊椎血流量,更重要的是,能夠輕易地激發核心肌群用力,只要有規律的有氧運動,基本上核心就不會太差。
核心肌群的訓練:肌力訓練須循序漸進,建議核心訓練初期以簡單的肌力訓練為主,或是有專業物理治療師或教練在旁協助,才能真正有效增強肌力。
肌電圖 頸椎 在 林林夫妻 Youtube 的評價
#頭痛不是病痛起來要人命
🤮「我的頭好痛、好暈...噁~」
從掛急診🏥的電腦斷層掃描、心電圖、X光、抽血檢驗、止痛針、止暈針...
到神經內科診斷的頸因性頭痛😖...
再到中醫的📍針灸、🔥熱敷、⚡電療、貼膏藥...
醫師認為的原因都是😵我過度疲勞、肌肉太緊繃、壓迫頸椎神經,但看似對症下藥的處方💊,搞了一兩個禮拜,我依然除了躺著沒事之外,其他什麼姿勢都是又頭痛、又頭暈,沒半點好轉的跡象😭,直到我去找了神醫......
🤢卡爾:「醫生我真的很不舒服...」
👨⚕神醫:「(把脈)你這是風寒啊!所以畏寒冒冷汗,這邊痛嘛、這邊脹嘛、這邊又暈又想吐嘛!」
話說完隨即來個三點放血🩸,說也奇怪,前一秒還暈到人生跑馬燈像🎠旋轉木馬般出現,這一秒卻突然緩解,接著再來個從天靈蓋到腳底板的全身針灸,我彷彿看見了一道救贖的光芒☄~
🤔那我前兩個禮拜是在哈囉......
🎙「EP31-頭痛不是病,痛起來要人命!宮廷劇中了風寒的娘娘臥床不起不是裝病,都是真的!」
✅Apple Podcast:https://reurl.cc/3NjE6X
✅Google Podcast:https://reurl.cc/qmOAn3
✅KKBOX Podcast:https://reurl.cc/Gdoy5v
✅SoundOn:https://sndn.link/00ff77/KYzzcR
✅Spotify:https://reurl.cc/Q7jA5q
✅Listen Notes:https://reurl.cc/zbMRp0
🖥YouTube頻道影音版:https://youtu.be/9r_urWfKwoE
#風寒不是感冒
#但我寧可我只是感冒
👉TG頻道網址 https://t.me/lin00ff77
🔺林林夫妻 :https://pse.is/f7
🔺巧鈴Ling : https://pse.is/lingfb
🔺Blog :https://lingmami.com
🔺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00ff77/
🔺 YouTube:https://bit.ly/2xqBRt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