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是從經驗中學習,有時也是從錯誤中學習…
疫苗施打量大,特別是短時間切換數種疫苗時,錯誤難免,要能從錯誤中學習並試著改善流程,更重要的是開誠佈公講出原因, 讓他人能避免犯同樣的錯誤,懲處第一時間不是那麼重要。
打錯針事件可大可小,印象中最嚴重的就是嬰兒室把「肌肉鬆弛劑」誤認成「B肝疫苗」打入嬰兒體內,造成數名嬰兒呼息衰竭死亡,這事件後,院內危險藥品就規定分開保存,打針前也務必「三讀五對」。
也聽聞有疫苗多打一劑、口服小兒麻痺疫苗意外被打入肌肉事件,最近也發生本要打「莫得那」,卻意外打成AZ, 慶幸看到醫院都是用很負責的態度出來面對,也負擔起後續病人的追蹤責任,而非把犯錯完全推給第一線人員。
1987年剛畢業當住院醫師時,某天有個小娃娃尿液中白血球>100 /HPF而住院,診斷很明確,就是泌尿道感染,那時order都是用筆寫的,我下筆開抗生素前沒寫「請做完尿液培養再給抗生素」,結果打完第一劑抗生素後, 再也培養不出細菌來了,第二天向主治醫師報告自己的疏失,主治醫師是大我10歲的學姊, 她說從病人的尿液常規判斷,幾可確定是泌尿道感染,要我先用48小時抗生素,看看燒退沒, 燒退代表抗生素有效,再持續用一個療程即可。
老師全程沒責怪我這菜鳥學生,但卻讓我牢記30年,永不再犯!
不是每個醫療事件都如此happy ending,2010年我也因一個從急診入院的泌尿道感染的幼兒而發生醫療爭議,原由是急診誤寫小孩的體重,我按錯誤的體重多開了些微劑量的頭袍菌素抗生素,雖然此抗生素的安全範圍極大,但我還是第一時間承認錯誤,抽血監控病人的肝腎功能,也責成科內改善流程,但家長堅持不原諒我們,當下請了律師寫存證信函要我保證小孩終身健康無虞,要去向議員和X果日報投訴我等等,那段日子,被叫到病房,聽人罵我「沒醫德、開錯藥的醫生」是家常便飯。
事情過了將近十年了,我記得一位優秀的阿長才50歲就因這事件退休不做了, 我是苟延殘喘做下去,但那段日子惡夢連連,工作幾乎做不下去,常在睡夢中莫名狂吼被叫醒,醫生工時長,但最大壓力還是來自醫療爭議事件吧!
(疫情趨緩, 假期和先生在近郊微旅行,美麗的風景,猜猜在哪裡?)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9萬的網紅觀點,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主持人:詩瑋 來賓:長庚醫療體系運動醫學總召集人 林瀛洲醫師 主題:幫助奧運選手的運動醫學讓你更健康! 什麼是運動醫學?為什麼醫師開立的不只是止痛藥和肌肉鬆弛劑,還有運動處方簽?受傷不是就要多休息嗎?我們不是頂尖運動員,但是熱愛運動,或是工作屬於勞動性質,運動醫學能有效幫助一般民眾嗎?如何有效預防肌...
肌肉鬆弛劑藥名 在 麻的法課 - 邱豑慶醫師 Facebook 八卦
傳送門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309451919769378/posts/316504692397434?sfns=mo
剛剛又有人半夜私訊我,
而且問了一個很多人問過的問題。
本來我一向對於這種沒禮貌沒時間觀念的私訊都是採取無視大法啦。
但今天一整天迎接了很多新生兒的出生,雖然很累,但也讓我整天心情很不錯。
所以找出了舊文重發。
--
#我是麻醉專科醫師
#再叫我麻醉師的我選擇通通無視你(怒)
讀者留言,這問題被私訊問了好幾百次,回覆到板上讓大家一起看好了,不然我還不知道要回多少次私訊XD.
今天的文章偏專業,不太有趣,大家見諒。
#我也是偶爾會專業一點
#不能只會說幹話而已
我們今天來談談這個好了。
看過電影《#索命麻醉》嗎?
想像一下,你躺在手術檯上全身都不能動,但是意識卻保持清醒,看著醫生一刀一刀把自己剖開。
『哦哦哦哦哦,好痛!』
不對,你被麻醉了,#連喊痛都做不到!
相信大家一定有疑問,電影裡演的是真的嗎?
邱醫師負責任的告訴你們,這是真的!電影裡演的劇情,現實生活中是真的有可能會發生的。
曾經去台東偏鄉支援的時候,遇過一個阿婆,糖尿病足來開清創手術。
阿婆是個老菸槍,所以肺不太好,因此我選擇使用半身麻醉,只麻下半身,讓她維持自主呼吸。
一般來說,半身麻醉是從脊椎打針,只麻下半身而已,病人上半身是清醒的,會講話也會自己呼吸。
但阿婆很緊張,術前一直在擔心碎碎念,北漂的小孫子還沒回來,會不會手術開完就天人永隔,見不到最後一面。
我不忍心她一直緊張(X)
骨科醫師受不了阿婆碎念(O)
所以骨科醫師要求我除了半身麻醉,打點藥物讓阿婆睡一下好不好?
所以我給了一些鎮靜的藥物,想說讓阿婆放鬆舒眠一下。
#誰知道阿婆身分證字號是V開頭
#誰知道阿婆喜歡喝小米酒
所以給了一般劑量,我預期藥物能撐20分鐘。。。
結果阿婆才安靜了10分鐘,突然眼睛睜開大喊,『#我的子孫們有都來嗎?』
嚇了所有人一跳,害我差點大聲回答她『屋喔~』
後來,長期去偏鄉行醫,才體認到一件事。。。
#身分證字號V開頭的都需要加重劑量
還好,那天阿婆本來就是麻半身麻醉,下半身本來就不會痛,讓她睡一下只是為了放鬆,就算醒過來也只是繼續嘮叨而已!
如果是全身麻醉術中清醒就很糟糕了!
(詳情看下面專業 詳細解釋)
====以下專業分隔線====
《Anesthetic awareness》指的是麻醉中發生意識清醒的情形。
這是一種全身麻醉下罕見但非常可怕的意外事件。
通常是因為給的麻醉藥物不夠多,或是患者本身對於麻醉藥物有抗性造成的。
要了解這個可怕的併發症,首先要從什麼是麻醉說起!
#麻,就是不痛。要給予病人適當的止痛藥物。(讓病人不痛)
#醉,就是不醒。要給予病人足量的鎮靜藥物。(讓病人睡著)
再加上 #肌肉鬆弛劑, 讓病人不動。
【不痛、不醒、不動,就是全身麻醉】
會產生很多誤解,其實是中英文翻譯的差別。
◎局部麻醉藥物,阻斷周邊神經的痛覺,比如說拔牙用的局部麻醉藥。 #不痛
◎嗎啡類的「止痛」藥 #不痛
◎牛奶針之類的「鎮靜藥」 #不醒
◎吸入性的氣體麻醉藥 #不醒
◎長效或短效的肌肉鬆弛劑 #不動
這些東西,其實都是完全不同的藥物,用英文來看完全不會搞混。
但中文環境之下,常常都被稱呼為麻醉藥。
不要不管什麼情形都說是麻藥過敏
不要不管什麼情形都說是麻藥沒作用
其實完全是要分開來看的!
以下來自是好友 吳紹群 麻醉專科醫師 的專業回覆
『有高血壓(尤其是沒在量或自認為沒有的,但其實住院或等侯室量都很高的那種),心臟病,糖尿病或腎臟病或自體免疫疾病(如洗腎病患,腎功能不佳,類固醇)等等,導致血管硬化,心臟收縮/舒張機能很不好。
肩膀手術又因為採垂直坐著的姿勢(重力關係,水往低處流,血積在下半身回不了心臟,故坐姿是手術中低血壓發生率的第一名),妳婆婆應該是麻醉前血壓超級高,但坐起來後血壓狂洩不止,低到保命要緊,故麻藥無法上到足夠無意識劑量(保命,保血壓比其它還重要)。
這個要三方配合,只是低廉健保環境下有其難度...(自費市場可能有較好的品質,但萬惡健保省錢第一絕難有好的品質)
1.病人開始認真好好開始量/吃藥/控制血壓
2.麻醉可建議自費麻醉度監測,適當給水,下肢抬高,適量血管收縮劑...(這是我們的專業)
3.外科,考慮改採坐高45度即可,不要垂直90度坐。姿勢變換要慢慢來(不要下一秒立馬就從平躺變坐著)』
我幫忙懶人包白話文一下好了
【發生麻醉中清醒的原因,通常就是 #不醒 的藥物劑量或濃度不夠的原因造成的。】
【因為很多的麻醉藥物都會造成病人血壓下降,在病人有高血壓控制不良或是沒有控制的狀態下,沒有辦法給予太多 #不醒 的藥物,否則血壓太低會中風。】
【如果沒有給予 #不動 的肌肉鬆弛劑,病人醒來還會亂動會有反應,麻醉醫師就能適時的趕快追加麻醉藥物,但很多手術是必須給予肌肉鬆弛劑的,所以萬一因為病人血壓下降,有可能就必須調低麻醉藥物的深度,而這種情形下就有可能會造成術中清醒了】
【預防方法:好好控制血壓,使用監測麻醉深度的監測儀(但機器和耗材都不便宜,病人須自費)】
肌肉鬆弛劑藥名 在 麻的法課 - 邱豑慶醫師 Facebook 八卦
不想幫這位聯合重工的李大記者衝流量,所以不附上連結。
這篇文章的槽點太多實在吐不完。
很多麻醫看了都很氣憤,在生氣之前,我倒是建議一下大家冷靜一下,搞不好又是一篇外行記者製造出來挑撥分裂的文章呢。
文中幾大看似業內人爆料,其實卻充滿謬誤的錯誤,根本是外行人寫的文章。
防疫當頭,我們沒有內亂的本錢,醫界應當團結,不要自亂陣腳。
📌不易插管,使用「內視鏡導引插管」
麻醉科不是最後一道防線。胸腔內科也會做支氣管內視鏡,急診每年在辦ACLS,訓練並考核醫師的插管能力,連麻醉科醫師也要去接受他們的考核,最後,外科手術建立呼吸道,氣切才是最後一道防線。
📌被問這些問題會覺得被奚落,心裡很受傷?
『為什麼病人要插管?』
『你們試過了嗎?』
『有打鎮靜藥物嗎?』
『為什麼病人要插管?』這會決定我是否要使用RSI,要打那些藥物,那些藥物不能打。休克的病人我需要使用的藥物種類也不一樣。
『你們試過了嗎?』被反覆試過多次的病人,可能喉頭軟組織會腫起來,被弄斷的牙齒在流血,這些都會影響到我插管要使用什麼工具,會不會影響視野,是不是要帶什麼插管武器到現場。
『有沒有打鎮靜藥物?』記者大概要多讀點書,除了鎮靜藥物,其實我們比較關心打過肌肉鬆弛劑了沒,打了哪些藥,會不會讓病人不呼吸了,這都影響到我得評估還有多少時間可以把呼吸管插上。
以上每個問題都關係著整個急救插管的決策,在跟死神爭分奪秒的戰場,插管的人不管是哪一科的醫師,他是指揮官,當然需要足夠的敵方資訊,才能建立合理的戰術,帶夠適當的武器。
這些說法恰恰佐證了寫這篇文章的人的外行,如果記者想證明不是他製造出來的說法,我倒是很歡迎他口中那位『年輕內科住院醫師』出來具名討論交流一下,不過我很懷疑是不是真有其人啦。
📌新冠肺炎?那是殺小?我只知道 #中國武漢肺炎。假定你聯合重工講的新冠肺炎,是指中國武漢肺炎好了。
📌『中國武漢肺炎的病人都需要內視鏡導引插管』,不好意思,武漢肺炎的病人最建議的方式也不是內視鏡導引插管。詳情可以見麻醉醫學會的建議指引。
📌院內最會用內視鏡的醫師我也從來不覺得是我或是麻醉科,雖然我不否認我自己覺得我技術還不錯。所以相對於其它公費生下鄉的學弟,或是替代役的醫師,我覺得我來插沒有問題啊,我早就跟院方說過,為了降低他們的風險,保護其它學弟妹,覺得有問題就叫我,我OK。
📌內外科,或是其它科醫師,本來就是我們的同袍。這種粗糙的言詞就想要挑撥,實在太拙劣了。
https://www.ftvnews.com.tw/API/MetaInfo.aspx?id=2019311U06M1
哪一次緊急困難插管不是爭分奪秒?
可以問問被我支援過插管的內外科醫師,有人覺得麻醉科很奚落,讓他們很受傷嗎?
時窮節乃現,倒是一點也不錯。
媒體人的風骨該拿出來,如果你有的話。
肌肉鬆弛劑藥名 在 觀點 Youtube 的評價
主持人:詩瑋
來賓:長庚醫療體系運動醫學總召集人 林瀛洲醫師
主題:幫助奧運選手的運動醫學讓你更健康!
什麼是運動醫學?為什麼醫師開立的不只是止痛藥和肌肉鬆弛劑,還有運動處方簽?受傷不是就要多休息嗎?我們不是頂尖運動員,但是熱愛運動,或是工作屬於勞動性質,運動醫學能有效幫助一般民眾嗎?如何有效預防肌少症?只有補充優質蛋白質有效嗎?簡易的肌力訓練方式有哪些?讓林瀛洲醫師告訴你!
節目時間:週一至週日 11:00 am-12:00pm
本集播出日期:2019.09.23
-----
按讚【觀點】FB: https://www.facebook.com/AllTheBestVi...
訂閱【觀點】YouTube頻道: https://goo.gl/4us9AL
九八新聞台@大台北地區 FM98.1
官網: http://www.news98.com.tw
線上收聽: https://goo.gl/8NA4vB
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News98
Apple Podcast: https://goo.gl/Y8dd5F
SoundCloud: https://soundcloud.com/news98
肌肉鬆弛劑藥名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評價
別在乎 到底是 梨狀肌綜合徵 還是 坐骨神經路徑痛
或是骨質密度太低 髖關節朝向退化壞死 粉碎性骨折碰瓷的加速過程
病名是一種 MRI 的說法 反正都是肌肉鬆弛劑與止痛藥
秩邊 環跳 電到 比楊玉環還會跳 針幾次 電幾次
痛就是痛 電不會把痛趕跑
髖關節退化的趨勢 比醫院半年打一次的補骨針還快
欠栽培的髖關節
只是欠栽培
找一個 能操作 單鞭右吊手 能單手操作 反擒拿 的吊臂
患者側躺
讓髖關節 可以 360度 全視野 全裸露
用單鞭右吊手 來操作 單鞭右吊腿
阿姑 阿舅 生芒果卡死的叮噹腳步
800年來 生鏽卡死 翹臀的髖關節 開始微動
流下了 感動的眼淚
髖關節 仰躺推不到的 俯臥推不著的
要側躺 獨臂環旋 單鞭右吊腳
患者 肚子挺出去 腳往後反向
生鏽的髖關節
只是欠栽培
肌肉鬆弛劑藥名 在 濫用肌肉鬆弛劑恐抑制呼吸 - YouTube 的八卦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