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體解剖課 Day 1
一直希望能多了解人體構造,
希望多看肌肉、骨骼、筋膜系統,
朝思暮想的課程今天終於展開。
老師先講解今天的內容跟實驗室裡的規矩,
Tom跟大家講述筋膜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圍繞消化系統其他三大系統的重要性。
請大家在白板上寫下想看的部位後,
參與者們換裝進入實驗室。
完全沒拿過止血鉗、手術刀,
一開始完全不知道該怎麼下手,
幸好同一組有強大的組員,
去年就來參加過的王醫師跟Vicky老師,
有他們在安心許多。
今天跟著夥伴們一起把上半部的皮膚去除,
過程中仔細觀察皮膚、脂肪、筋膜之間的關係,
告一段落後還到各組向不同的大體老師學習。
我們的老師做過開胸手術,
肌肉、筋膜很明顯,
有些老師腹部顏色是綠色、有些是藍色,
生前的飲食習慣、腹內殘留物會影響腹部顏色。
SCM鎖骨段的肌腱明顯程度不同,
就算都有一樣的肌肉,
在不同的個體上還是會有些許差異。
以訓練而已,
緊繃、纖維化的肌肉該怎麼鍛鍊?
需要花多久的時間調整?
動作受限或不足的原因是什麼?
該怎麼判斷?
都是我們要去思考的問題。
印象比較深刻的是,
疤痕組織確實會影響活動度,
特別是在疤痕組織下的筋膜,
切劃時沾黏重重,
跟正常健康的組織差異顯著。
刺青也算是一種疤痕,
其中一位大體老師右小腿有刺青,
解剖後發現右邊的淋巴結也被染色,
老師說淋巴結就像是過濾器,
刺青的墨水到這邊會被過濾,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刺青會變淡的原因之一。
雖然沒有研究顯示刺青與運動表現的關聯,
但考慮要刺青的各位可以多想想,
畢竟淋巴結都沾染了色素,
他過濾、保護的功能是否會因此降低?
大體老師們身上脂肪的顏色都不一樣,
甚至同一個個體在不同部位顏色也有差異。
脂肪顏色不同跟血液循環有關,
血液巡迴不好的地方脂肪顏色比較黃,
循環好的地方顏色比較淡。
循環好代表血液容易流進,
廢棄物容易排除,
不容易排除的顏色就會比較黃。
整天下來有幾個想法:
1.由衷佩服開刀的醫師們!
解剖站整天其實很累,
手又要一直拉著慢慢畫,
需要強大的意志力與專注程度。
2.人體真的很奧妙
有位老師有裝化療的中心注射座(port)
為了避免外來物造成刺激,
注射座周圍有需多脂肪增生,
這邊的組織因沾黏的關係特別難移除。
3.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看再多的圖譜、解剖書,
都比不上直接在實際大體上看的清楚、深刻
有些不清楚的關聯性,
直接移動就可以看到。
該睡了,
Preview後好期待明天的課程
同行的Vicky老師心得分享:
https://www.facebook.com/150159165050324/posts/2192866174112936?sfns=mo
肌肉纖維化沾黏 在 豆花藥師 之 身體小教室 Facebook 八卦
一個關於麻的心得---乳癌(上)化療的麻
除了之前提到三個常見會造成麻木感的原因,癌症化放療之後也常常會有四肢麻木的現象,而且這種類型的麻木常常是化療後影響生活品質原因之一,因程度不同會影響情緒、行動不便、干擾睡覺等。老師之前有在FB上說過這原因,文末會附上該篇文章連結,這邊我先節錄會造成麻木的原因:「化療造成局部組織的僵硬或某種程度的沾黏,或許是一些細胞瀰漫性的死亡,進而造成瀰漫性的微細纖維化,組織間的可動性因而大減,壓迫末梢神經而致麻木。所以鬆解終端筋膜後,麻感幾乎消失。」這次的經驗又是另外一次驗證。
病人是2018年8月底來的,自述情形如下:2016年時發現有乳癌,先做了約三個月的標靶治療,讓右胸患部變小之後切除,切除之後做了兩次化療就因為副作用不敢繼續,同時把置放在左肩的人工血管移除。
症狀如下:隨時都可以感到四肢末端麻木,四肢也都有明顯的腫脹,雙手都不是水腫,按了不會下陷,自己覺得左手腫得比較厲害,腳比較偏向是水腫,腳踝上側按壓會下陷不易回復。右手腋下皮膚摸了沒有觸感,要很用力才會有麻木的感覺。肩膀很緊繃,不能放鬆,隨時都像是用力聳著肩膀,活動會有受限的感覺,右手在轉的時候胸大肌二頭肌交界處會有拉扯感。走路的時候腳踝會覺得怪怪的,走久都會痛。
腫脹跟麻木的原因是類似的,都是因為結構上的問題造成的,跟開刀疤痕與化療有非常密切的關係,開刀後身體筋膜被切開再縫起來,就像是布料切開再縫合會變短,縫合也會造成接合面會緊緊皺皺的,再加上癌症會做刮除的動作,等於是把中間的一層肉全部刮除,布等於是變薄又變少,本來有好幾層現在就剩下骨頭皮膚層,縫合的時候又會把不同層縫在一起,可動性會變差;化療有點像是把布料泡到有些微腐蝕性的水裡面,布面會被侵蝕的坑坑洞洞的,修復的時候就是很多很小的補丁,就會讓整個布面非常的彎曲皺褶。換個角度來看"布"其實就像是我們身體裡面的道路,過多的彎曲皺褶都會影響到在移動的順暢性,這樣肌肉就容易處在緊繃狀態,所才會時時看起來是聳著肩膀,如此一來循環就不會好到哪裡去,再加上刮除讓整體的通道又更少了,所以腫脹就很厲害了,而麻木自然就會出現了。
處理的概念是這樣的,全身筋膜都繃得很緊,第一步要先讓最外的皮層能動,先處理右胸切除的疤痕、右胸引流管的疤痕、左胸人工血管的傷口疤痕,正坐後,以牙籤輕輕點在疤痕沾黏點上再配合上半身屈伸到極限以及左右轉動再屈伸到極限,找到可以讓沾黏處鬆開撕開的位置深呼吸,讓黏住皮層活動開來,把三個疤痕這樣處理完之後,聳起的肩膀就比較放下。
接著是橫軸的末端,會選擇橫軸先處理是因為手的麻木是對方比較在意的地方。手的末端因為化療造成的瀰漫性沾黏,整體的連動性差到極點,一手轉動手指頭另外一手搭在手背上時沒有辦法感覺到任何的轉動,對方也是有同樣的感覺的。末端瀰漫性沾黏的處理放是跟前面的不一樣,牙籤輕點的用意是一個刺激喚醒,然後再透過擺位與轉動造出可以活動的道路。牙籤輕輕點在虎口肉多的地方,輕輕地轉動手背與手臂的皮,慢慢去感覺皮層的可動性,當手背的皮能動之後就輪到每一根手指頭,點在指甲的邊緣,因為比較薄會比較痛,然後一樣慢慢地轉動手指頭、手掌、手臂,找到鬆開的角度,而這個角度其實都不會很大,然後等一下,讓身體醒來自己活動開來。手指頭鬆開之後,手背就可以感覺到轉動了,而且手掌的麻也好了一大半,肩膀也就整個鬆開了。
第二次來的時候,肩膀沒有再聳起來,右手消腫很多,但是左手還是腫的,這次主要處理腳上的瀰漫性沾黏,方式跟手很像,正躺腳彎曲讓腳板在床緣,牙籤點在肉多的地方,慢慢轉動腳板的皮與小腿的皮,讓他慢慢變鬆,接著就是腳趾頭,跟手的處理方式是一樣的。調理後腳背能夠感覺到腳趾頭的轉動,腳麻也好了很多,只剩下大拇指側還有結構的歪斜,還有一點點麻,同時腳的腫脹也消除很多,已經可以看的到腳踝消下去的曲線。
之後的處理就是整體結構與深層疤痕的問題,右手抬手時會有拉扯感是因為右側開刀刮除造成的,刮除處與其他位置還沒有順接上,而且疤痕組織黏在骨頭層上,所以會有拉扯感,同時觸摸的時候會有麻木的感覺,好像不是自己的皮膚一樣。左手的腫脹是人工血管的疤痕造成左邊的循環非常的差,而人工血管的疤痕也在比較深的位置,徒手是沒有辦法處理的,需要用針才能夠處理,所以就請他去找永樂中醫的院長詹秭瑜醫師處理疤痕,這樣才能夠繼續處理下去。
#化放療麻腫
#瀰漫性沾黏
永樂中醫診所 詹秭瑜醫生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827836667340888&id=100003436887625a
2018.11.14豆花藥傷科
肌肉纖維化沾黏 在 運動解密 Fitness Leaks Facebook 八卦
啟動深層自癒力密碼──關鍵密碼1:脊椎維護
脊椎牽連全身器官
人類的肌肉系統,有絕大部分功能是要維持骨架和平衡人體姿勢,尤其是左右、前後和上下的平衡。臨床上已發現,諮詢者若前後或左右肌肉失去平衡,整個骨架和脊椎骨會傾斜不正,進而引起全身痠痛和疾病,導致五臟六腑異常,嚴重的,甚至會造成自律神經或免疫系統失調。
好比胃痛和胸椎第三節(T3)到胸椎第八節(T8)的椎間神經阻塞或移位、沾黏有關,而胸椎第一節(T1)至胸椎第五節(T5)的神經也同樣會影響到肺部健康。
總之,整條脊椎骨是不能分割的,任何一節脊椎的移位、分歧、彎曲、旋轉、沾黏,都會波及鄰近的臟器。那是因為人體脊椎中的脊髓連接腦神經和自律神經,具有調節五臟六腑的功能,就像是得了流行感冒,除了影響支氣管系統外,同時也會牽連腸胃、肝臟、腎臟、眼睛、頭,就連耳朵也逃不掉。
當我們脊椎、背骨異常時,肌肉就出現痠痛和僵硬的現象、長久處在備戰的緊張狀態下,導致血液循環受阻。因此,如果能適當激化脊椎神經和活化椎骨周邊的肌肉,就能減輕神經的壓迫。
整脊不是唯一選擇
【報載:中國時報 八公斤物掛脖整椎,二十四歲女癱瘓】
二十四歲薛姓女大學生年初覺得頸部痠痛,前往市區一處復健專科診所求診,醫師研判為挫傷、頸椎間盤突出,進行「頸牽引」整椎療程,孰料卻引發右頸動脈血管剝離,雖緊急開腦減壓仍癱瘓中風。
類似的整脊新聞時而有所聞。很多人問我說,為什麼妳不幫人整脊呢?其實我一直強調,整脊雖然有好處,但就算你找到好醫師幫忙整脊,但歸位的脊椎很有可能不到二十四小時,又回到了原點。
因為肌肉深層已經僵硬、纖維化,或是組織已沾黏、旋轉、壓迫,所以想透過整脊讓神經傳導歸位,並不是短時間就可以解決的。
就像雕盆景,你無法在一天內雕出想要的形狀。整脊也一樣,因為肌肉長期僵硬,如果不先活化纖維化、鈣化的肌肉,就算脊椎整回去,也會因為包覆脊椎外層的肌肉力量太大,最後又變回原來不正的狀態。
所以我認為整脊前,應先舒鬆你的肌肉層,把不要的毒素先排除、代謝掉,讓細胞能夠接受到養分,讓器官能夠呼吸。因此,整脊的第一步是先作氣能導引活化。倘若脊椎藉此主動歸位那就最好了,如果沒有歸位,我們再進一步進行脊椎的調理。
◎ 自癒力DIY:站牆,讓脊椎歸位
你想要脊椎好,不能只是依靠醫生,而是要自己也做功課,除了前面介紹過的甩手功外,我還要教你如何站牆。只要正確站牆兩分鐘,就會讓你感受到不一樣。
為什麼要站牆?由於脊椎被肌肉所包圍,而肌肉有記憶體,因此,透過站牆,就可以慢慢矯正駝背的情形。這比強迫調整脊椎,卻沒調整到肌肉,導致脊椎還是回到原來傾斜的狀態要來得有用。
用站牆功來調整脊椎,可以讓肌肉、脊椎的記憶歸位。要記得,牆不可以有踢腳板。每天最少站個兩分鐘,提醒脊椎要記憶歸位,讓身體挺起來,如能一天站五分鐘以上最好。
(欲知讓脊椎、肌肉歸位的站牆功,請參照吳珮琪博士的《就是要健康:自癒力之升級完整版》)
啟動深層自癒力密碼──關鍵密碼2:微循環暢通
微循環阻塞,身體就生病
自癒力最大的殺手莫過於微循環阻塞了。十多年來諮詢經驗,我發現微循環的血管阻塞了,血流的功能就會產生異常,導致疾病發生。太多年過半百、平時正常運動、飲食有節制、看起來很健康的中年人,突然因為心肌梗塞、中風驟逝。要知道,之所以會導致這種悲劇,就是因為忽略微循環的重要。
人之所以生病,很多都是因為循環、代謝出了問題,舉凡肝、腎、脾、心、肺,五臟六腑都會受到或輕或重的波及。因此人體的任何一個器官,包含心臟,都必須有正常和健全的微循環,不然就會出現相對應的器官病變。
微循環是又細且長的血管,如果不及早預防保護,很容易會故障。一個人的微循環如果發生障礙,其微細循環血流中的水分或某些物質就容易跑到組織間隙,產生水腫的現象。另外,微循環如果阻塞,神經末梢也可感知,讓你出現局部痠痛、麻木、手腳冰冷、畏寒、臉色蒼白等等症狀。
然而,最可怕的是,因血流緩慢而發生血液瘀滯,包括腫瘤、炎症、休克、瘀血、水腫等,所以有太多疾病都和微循環阻塞有密切關連。好比心臟微循環有障礙,則可能會引發心肌梗塞,而腦部微循環有障礙,也許會造成老年癡呆、帕金森氏症等疾病。所以當你發現微循環出了問題,就應該馬上進行活化以平衡代謝。
* 微循環健診DIY
以下就是微循環阻塞常見的症狀,如果有下面症狀達三項以上,那麼提醒你,你的微循環可能出問題了!
□ 1.易有瘀血、水腫。
□ 2.局部痠痛、麻木、發冷、蒼白。
□ 3.手腳冰冷、手腳發麻。
□ 4.頭暈、頭痛、肩頸僵硬。
□ 5.全身肌肉痠痛、腿部抽筋。
□ 6.疲倦乏力、沒有精神。
□ 7.胸悶、心悸、失眠、多夢。
□ 8.走路稍快,則胸悶喘不過氣。
□ 9.眼眶周圍色素沉澱、黑眼圈。
□ 10.身體表淺血管擴張、靜脈瘤。
□ 11.易患痔瘡。
□ 12.唇舌青紫或舌下瘀斑。
□ 13.記性差、健忘。
□ 14.婦女月經疼痛。
□15.肥胖的人。
自癒力DIY:甩手,活化微循環
生病絕對不是一、兩天的事,當你開始感覺到不舒服時,其實身體已循環不良、代謝系統問題叢生。
或許你會說,沒什麼大問題啊,只是常有些感冒、小痠痛!也許這些病痛並沒嚴重到會致命的程度,但你要知道,所有大病都是小病累積成的。當你生重病時,就表示你的大循環、小循環、微循環通通被阻塞了。
生重病的人,通常沒辦法運動,即使運動可能達到大循環,卻達不到末梢、微循環。像中風的人就是微循環出了問題;而心臟病患,即使每天固定時間運動,仍有可能心肌梗塞、心臟病發作,那是因為他們的微循環已經是阻塞的。
因此,如果你只是腰痠背痛之類的小症狀,我建議要選擇適合自己身體的運動,每天定時定量。千萬不要三天捕魚、兩天曬網,要每天多活動筋骨。我就相當建議肩頸常常痠痛的人,每天一定要甩手一千下,早晚各三十分鐘,最起碼也要做到二十分鐘,這是你回饋身體一天辛勞的最佳禮物。
如果你一個星期能夠動個兩次,那麼組織沾黏、纖維化的地方就會開始活化。但如果停了,就又會沾黏回去。所以養成每天早晚最少動三十分鐘的習慣吧!這是對身體最起碼的尊重。
---Wen Kan分享。
【轉自】吳珮琪博士的《就是要健康:自癒力之升級完整版》
肌肉纖維化沾黏 在 五十肩(肩關節沾黏) - YouTube 的八卦
肩關節 沾黏 (俗稱五十肩、冷凍肩)是因為肩關節慢性發炎所引起的關節囊變厚、 纖維化 ,導致關節囊的攣縮。患者會感覺關節活動喪失,導致不便,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