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修正前一篇圖文,
一開始是因為看到社會新聞氛圍有些緊張,
所以希望用一些有趣的梗圖來緩解開個玩笑,
但沒想到有點不恰當,不好意思。
這次與兒少保護的社工配合重新繪製這篇圖文,
與大家分享正確的觀念。
各位父母家長們:
停課期間,身處疫情、工作跟家庭照顧的多重負荷,
也沒辦法出門讓孩子放放電或是自己放放風,真的辛苦了!
整天在家面對與孩子的朝夕相處,
相信一定有很多時刻瀕臨崩潰邊緣,
孩子不聽管教的時候、孩子無法溝通的時候、失去耐心生氣的情緒湧上來的時候,
到底該怎麼辦呢?
負向的打罵跟威脅,不僅沒辦法解決問題,
還有可能讓孩子在身體、心理留下長久的傷害,
讓親子的距離越來越遠。
或許你可以試試看這麼做:
(1)深呼吸、停止動作
(2)離開戰場,讓自己或孩子到家裡其他安全的空間冷靜一下
(3)冷靜過後再來處理孩子的行為,聽聽孩子怎麼說,
(4)適當的給予鼓勵或懲罰,例如罰站15分鐘、停止可以玩手機、電腦的時間
(5)抱抱孩子
你也可以嘗試相關的協助資源:
(1)當發生家庭暴力時,
請撥打113全國保護專線或110尋求協助
(2)內心感到焦慮難受時,
可以撥打衛生福利部1925安心專線
(3)爸媽call-in教養專線:
0800-532-880(週一至週五14時至17時)
在親職的道路上你絕對不是一個人,
我們一起讓家成為最安全的地方。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萬的網紅hketvideo,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聽聽孩子怎麼說 在 Facebook 八卦
溝通的是為了達到目的,而非一昧情緒宣洩。
有效的溝通,包含以下幾個秘訣:
一、避免指責。
例如:你怎麼又把房間搞得亂七八糟!
二、避免貼標籤。
例如:你就是懶/笨/愛說謊。
三、罵人時不要超過十個字。
例如:收拾房間(手指著亂的地方)。
比起一直叨唸,孩子更可能聽進去。
四、停頓。
溝通的時候不要單方面一直說,適時使用停頓,
給孩子思考的時間,並鼓勵孩子表達。
五、詢問孩子意見。
例如:你闖禍了,打算怎麼處理?
六、孩子求助再給建議。
當孩子自己來尋求建議,
此時父母給的意見,孩子才會聽進去。
當孩子認為自己不需要協助,
父母硬把自己的看法塞給孩子,
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強迫。
七、摘要孩子說的話。
摘要孩子說話的重點,
可以讓孩子覺得父母有在聽他說,
同時可以澄清孩子想要表達的,
跟父母接收到的是否一致。
八、區分評論和觀察。
在對話時多用觀察,而非評論,
避免對方感覺被誤解、貼標籤,
激起情緒對立。
剛開始改變溝通方式的時候,孩子很可能變得更難搞。
對孩子來說,他們會看不懂父母在演哪齣戲,
不知道父母是真心誠意還是另有所圖,
所以孩子可能變得更壞,逼迫父母回到舊有的溝通模式。
對孩子來說,舊有的溝通方式,
即便不喜歡,卻擅長應對,
知道如何讓父母拿自己沒輒。
新的溝通方式,孩子反而不知所措,
這時候,一定要堅持下去,
久了孩子就會從父母的身教中,
學習到新的溝通模式。
改變,從我們這代做起,
不讓錯誤的表達方式,阻擋了愛。
.
摘錄自《#青春不是突然就叛逆》
作者:陳雪如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晚安:
作者提到了一個溝通常見的誤區:不少人把宣洩情緒,當成自己正在溝通!
在自我表達的時候,談到情緒,那很重要。然而,進入溝通,要有清楚的方向性,通常在親密關係中,溝通是要讓彼此更靠近。
此外,有傾聽、有表達、有善意,才能形成順暢的溝通。只可惜,受限於篇幅,沒辦法完整呈現作者對溝通的看法。
傳統上,喜歡對孩子指責、貼標籤,也不太聽孩子說。還好現代的父母,不少都願意學習,也願意自我反省。
祝願您,能多聽聽孩子怎麼說,而不是只要孩子照著我們的話做!
.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posts/290705709084632
.
以上文字摘錄自
《#青春不是突然就叛逆》
校園心理師第一手觀察,看懂青少年憂鬱、難相處、無法溝通背後的求救訊號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4880
3/14(日)14:00 #新書分享會 免費報名中
>>https://cplink.co/rVE6fOjL
校園心理師跟你面對面,聊聊孩子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台北📍台中📍高雄,僅此三場!
立即免費報名
>>https://reurl.cc/OXMq03
親子天下
@陳雪如Ashley心理師
https://www.facebook.com/AshleyPsychologist/
.
贈書直播_情緒覺察與同理,是一個人幸福的關鍵
https://www.facebook.com/100044356153061/videos/234424651487504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聽聽孩子怎麼說 在 黃暐瀚 Facebook 八卦
聽聽,孩子怎麼說?
1888年,一百多年前,日本福井縣鄉下,有個小男孩出生了。
由於不是長男,男孩無法繼承家業。爸媽送他去寺廟當過和尚,去米店賣過大米,還在蔬菜店打雜打工。不管做什麼,男孩都只有三分鐘熱度,做事拖泥帶水,不負責任,每次闖禍後,都被趕回家裡來。家裡的長輩看了,無不嘆氣。
這個讓爸媽頭疼不已的孩子,叫秋山德藏。
14歲那年,因為送菜的機會,他在一個軍營中,見識到了西洋料理的神奇!當時的日本還很少有人吃豬牛,秋山在小廚房裡體驗了從未嘗過的美味。於是他決定:【我要當料理人】!
一百多年前的日本,廚師並不是甚麼令人羨慕的職業。秋山喊著要當廚師,家人都不看好,總以為又是這孩子一時覺得有趣。沒想到這次秋山堅定意志,努力苦學。16歲那年他到東京開始學做菜,十年之後,已經到宮內省工作,當上了日本皇室的御廚。入宮之後五年,他升上主廚長,這一做,就做到了84歲,橫跨日本大正昭和兩位天皇,當了長達53年的天皇御廚。
這個【天皇御廚】的故事,在日本人人知曉。秋山德藏代表的,是一種只要用心做,做一輩子,把一件事情做好,就能有成就的【達人精神】。如果那年他的父母不讓他去學做菜,堅持只能窩在鄉下做生意,秋山德藏,不會成為日本廚師界的精神導師。
剛滿20歲的林冠華,因為反課綱,選擇用激烈的方式離開。
之前他闖教育部,交保那天,校長上門關心。爸爸痛罵:【你有病就要吃藥】!媽媽說:【你以為你是誰?人家建中的學生衝完,明年還有台大可以念,你呢?你有甚麼】?
對啊,媽媽問的真好:【你有甚麼】?這個【甚麼】,說盡了萬千父母的心。
其實父母親將孩子辛苦拉拔長大,求的念的,並不是將來子女要如何出人頭地?而是擔心孩子能不能照顧自己?求個溫飽。
為了讓孩子將來工作無虞、衣食無虞,爸媽總是希望孩子,乖乖念書,少惹麻煩。這個要求的出發點,是因為愛,卻不知這份愛,往往成為阻礙。
一樣米養百樣人。孩子的發展,何止萬千?一味的要孩子走【爸媽選的路】,不只愚蠢,甚至殘忍。
大部分的爸媽希望孩子在念好書,上大學,期待將來好收入。過程也許平淡,也沒追求甚麼夢想,但至少不要餓到。爸媽們小心翼翼,把孩子送上同一條道路,卻不知,追求夢想的過程,並不會因為飢餓,阻止他們擁有成就。
喜歡開車的,想著畫畫的、熱愛烹煮的,這世界有數以千計的工作,等著孩子去發現,讓孩子做他喜歡做的事情,最好又能養活他自己,是幸福的。
先聽聽孩子:【想做什麼】?別急著告訴他:【該怎麼做】!衝入教育部,我一直不贊成,但我願意聽聽,為什麼孩子們會覺得,他們非得這麼做?
林冠華走了之後,原本嚴厲的爸爸,晚上邊睡邊喊:【我的兒子啊】!痛徹心扉。媽媽則是以淚洗臉,夜夜失眠,一一翻閱林冠華生前寫過的文章,拍過的照片。媽媽這才發現,那個讓他操心,從不肯乖乖念書的寶貝兒子,原來不是個蠢材。
不要煩惱孩子為什麼不按你規畫的道路走,先聽聽孩子,怎麼說?或許聽完之後,你還是覺得他的路,沒有你的好走,但這是他的人生。你已經選了你走的路,現在輪到孩子,要選自己的路。
暐瀚 2015-8-4 de 台北
聽聽孩子怎麼說 在 5歲都要懂的國際觀 Youtube 的評價
哈囉!大家好,我是Lara!
這是一個老少咸宜的國際觀拓展頻道!
透過生活化的用語,讓五歲的小朋友也能對國際事務略知一二;
若是親子一同收看,
不但能夠即時回應孩子的疑問,
更是為彼此增添了討論的話題,以及互動的空間!
就讓我用短短幾分鐘,跟你們分享最近發生的國際事務吧~
#聽聽孩子怎麼說
#全球氣候危機
#柏林圍牆三十週年
#全球森林大火
*若喜歡我的影片,可以幫我點「讚」,並且「分享」給你的朋友們~
也別忘了「訂閱」我,並「開啟小鈴鐺」唷!
訂閱Lara的頻道:https://reurl.cc/e5n8LR
追蹤Lara的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LaraGlobalpe...
(FB搜尋:Lara的多語繪本世界-英俄日德)

聽聽孩子怎麼說 在 我們都看《未來兒童》!聽聽孩子怎麼說 - YouTube 的八卦
我們都看《未來兒童》! 聽聽孩子怎麼說. 868 views · 4 years ago ...more. Try YouTube Kids. An app made just for kids.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