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麗君翻唱1948年發行的日本童謠《里の秋》(故鄉的秋天)的國語歌曲《又見炊煙》,收錄在歌林唱片於1978年8月發行的鄧麗君個人專輯《鄧麗君之歌:又見炊煙、儂情萬縷》裡,同年9月香港寶麗金唱片發行的鄧麗君個人專輯《島國之情歌第五集:愛情更美麗》裡亦收錄了此歌。
根據影片中鄧麗君在中華商場的唱片行裡所拿的唱片封套《情花》(1973年發行)與《是否記得我》(1974年發行)來判斷,這段影片拍攝的時間應該是在1974年(當時鄧麗君芳齡21歲),因為唱片行通常都會把最新發行的唱片擺在明顯的地方。
這段影片裡出現的地方都在台北市,包括了艋舺龍山寺、中華商場、跨越中華路(漢口街口)的天橋、故宮博物院、圓山兒童樂園,以及陽明山等地,其中當鄧麗君走在天橋上時,可以明顯看到路口的第一股份有限公司 First Co.,Ltd.(簡稱第一公司或第一百貨)。
1965年10月5日開幕的第一股份有限公司,坐落在台北市中華路與漢口街口,是台北市第一家設置電扶梯的綜合百貨公司,後來於1979年8月改名為「新第一公司」,最終在1981年11月歇業。而坐落在台北市中華路上(北起忠孝西路口,南迄愛國西路口,全長1171公尺)於1961年4月22日啟用的八連棟「中華商場」,則是已在1992年10月底完全拆除。而於1991年更名為台北市立兒童育樂中心的圓山兒童樂園,也在2014年12月14日下午5點吹了熄燈號。
《認識鄧麗君》
1953年1月29日,鄧麗君出生於台灣雲林縣褒忠鄉田洋村,排行老四,上面有三個哥哥,下面還有一個弟弟,是父母親唯一的女兒。父親鄧樞是河北人(職業為軍人),母親趙素桂是山東人,兩人在1943年結婚,並於1949年帶著三個兒子跟隨國民黨撤退到台灣。
鄧父採用軍中袍澤的提議,以清代小說《再生緣》中元朝才女孟麗筠之名為女兒取名麗筠,雖筠的發音應為雲,但家人卻都「有邊讀邊」將之讀做「君」,所以後來唱歌便以「鄧麗君」做為藝名。
在鄧麗君出生後,鄧父從軍中退役,於是舉家遷至台東池上,並在軍營營區附近開麵攤,全家人一起幫忙做生意。
1954年,五弟鄧長禧出生後,又搬家到屏東市的眷村,鄧麗君在這裡展開她的童年時光。年幼的她受到喜歡黃梅調電影的母親影響,對小調及歌仔戲感到興趣;上幼稚園時,她善於舞蹈與朗誦,常常跟著收音機裏的歌聲唱唱跳跳。當時台灣農村裡四處公演的歌仔戲團,也是鄧麗君模仿的對象。鄧麗君五歲時,父母便安排她到屏東市仙宮戲院附近學習芭蕾舞。
1959年,全家再移居臺北縣蘆洲鄉(今新北市蘆洲區)的眷村,就讀蘆州國小。小學時代的鄧麗君常利用課餘時間,隨著駐紮於學校附近的空軍93康樂隊到處勞軍表演,也曾參加僑大先修班的校內晚會演出,其歌唱天分亦嶄露頭角,從流行歌曲到黃梅調,聽過兩三遍就會跟著唱了,並經常參加學校的各類演出活動。在父母親的悉心培養下,鄧麗君在七、八歲時正式接受歌唱訓練。
鄧麗君曾說:「在從前,唱歌對我來說只有一個唱字,站在台上心裡還有點害怕,感情和外型都不敢太過分。但自從到了日本,才明瞭表演是怎麼回事,我學會了放開自己和盡情地表現,這才叫做真正的唱歌。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方法,不過我是覺得不管作什麼事情都好。我今天雖然是個歌星,但是我唱歌的時候把我所有的感情,所有的FEELING,都用我的歌聲表達出來了。內心的感受,不管是歡樂也好、寂寞也好、痛苦也好,我只是用歌聲來表達的。」
鄧麗君是一位在亞洲和全球華人社會極具影響力的歌唱家,也是20世紀後半葉最富盛名的亞洲歌壇巨星之一;她的歌曲在華人社會廣泛的知名度和經久不衰的傳唱度,為其贏得了「十億個掌聲」的美譽,亦被日本藝能界尊為「亞洲歌唱女王」(アジアの歌姫)。
鄧麗君的演藝足跡遍及台灣、香港、日本、美國、東南亞等地區,發表過國語(中文)、日語、英語、粵語、閩南語、印尼語歌曲1000餘首,對華語樂壇尤其是中國流行樂壇的啟蒙與發展產生深遠影響,也為開創日本演歌流行化新曲風和促進亞洲流行音樂文化的交流做出了重要貢獻。
1995年5月8日,鄧麗君因急性哮喘病發作,猝逝於泰國清邁,享年42歲。
鄧麗君被譽為華語流行樂壇裡永恆的文化符號,只要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鄧麗君的歌聲;時至今日,仍有許多歌手翻唱她的經典歌曲,向其致敬。
《又見炊煙》
詞:莊奴
曲:海沼實
又見炊煙升起
暮色罩大地
想問陣陣炊煙
你要去哪裡
夕陽有詩情
黃昏有畫意
詩情畫意雖然美麗
我心中只有你
又見炊煙升起
勾起我回憶
願你變作彩霞
飛到我夢裡
夕陽有詩情
黃昏有畫意
詩情畫意雖然美麗
我心中只有你
詩情畫意雖然美麗
我心中只有你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漁民一般都是居無定所,以海為家。荃灣一帶的漁民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未填海發展前,都驟居於今天近仁濟醫院,即昔日關門口村對出河邊及葵涌。另外亦有漁船集中於青衣門仔塘,即牙鷹洲與青衣東北的小港灣及今天青衣城的位置。這裡多是廢船,殘破不堪,白天如同廢墟,晚上漆黑一片。由於水淺,佈滿船民所丟垃圾及附近的工廠船塢...
職業先修學校香港 在 張哲生 Facebook 八卦
1983年5月在香港由寶麗金唱片發行的《漫步人生路》是鄧麗君的第二張粵語專輯,也是最後一張,共收錄12首歌曲。台灣則是在同年6月由歌林唱片代理發行。
專輯同名主打歌《漫步人生路》是一首勵志歌曲,原曲為日本創作女歌手中島美雪在1980年創作演唱的日文歌曲《習慣孤獨》(ひとり上手)。1983年,香港寶麗金唱片相中此曲,計畫將之改編成粵語歌並交由鄧麗君演唱,當時寶麗金請來香港著名作詞人鄭國江填詞,此為鄭國江與鄧麗君的首次也是唯一的合作。
不過寶麗金一開始對演唱者身份十分保密,並沒有告知鄭國江誰是演唱者,僅表示是一位歌藝成熟的女歌手,並要求詞風要像他為徐小鳳寫的《漫漫前路》那樣。事後,鄭國江曾提到這兩首歌的最大不同處:《漫漫前路》是按照歌手徐小鳳的要求,刻意不寫愛情,而《漫步人生路》則是加入了「牢不可破的愛情觀」。
《漫步人生路》
作曲:中島美雪
作詞:鄭國江
演唱:鄧麗君
在你身邊 路雖遠未疲倦
伴你漫行 一段接一段
越過高峰 另一峰卻又見
目標推遠 讓理想永遠在前面
路縱崎嶇 亦不怕受磨練
願一生中 苦痛快樂也體驗
愉快悲哀 在身邊轉又轉
風中賞雪 霧裏賞花 快樂迴旋
毋用計較 快欣賞身邊美麗每一天
還願確信 美景良辰在腳邊
願將歡笑聲 蓋掩苦痛那一面
悲也好 喜也好 每天找到新發現
讓疾風 吹呀吹 儘管給我倆考驗
小雨點 放心灑 早已決心向著前
《認識 鄧麗君》
1953年1月29日,鄧麗君出生於台灣雲林縣褒忠鄉田洋村,排行老四,上面有三個哥哥,下面還有一個弟弟,是父母親唯一的女兒。父親鄧樞是河北人(職業為軍人),母親趙素桂是山東人,兩人在1943年結婚,並於1949年帶著三個兒子跟隨國民黨撤退到台灣。
鄧父採用軍中袍澤的提議,以清代小說《再生緣》中元朝才女孟麗筠之名為女兒取名麗筠,雖筠的發音應為雲,但家人卻都「有邊讀邊」將之讀做「君」,所以後來唱歌便以「鄧麗君」做為藝名。
在鄧麗君出生後,鄧父從軍中退役,於是舉家遷至台東池上,並在軍營營區附近開麵攤,全家人一起幫忙做生意。
1954年,五弟鄧長禧出生後,又搬家到屏東市的眷村,鄧麗君在這裡展開她的童年時光。年幼的她受到喜歡黃梅調電影的母親影響,對小調及歌仔戲感到興趣;上幼稚園時,她善於舞蹈與朗誦,常常跟著收音機裏的歌聲唱唱跳跳。當時台灣農村裡四處公演的歌仔戲團,也是鄧麗君模仿的對象。鄧麗君五歲時,父母便安排她到屏東市仙宮戲院附近學習芭蕾舞。
1959年,全家再移居臺北縣蘆洲鄉(今新北市蘆洲區)的眷村,就讀蘆州國小。小學時代的鄧麗君常利用課餘時間,隨著駐紮於學校附近的空軍93康樂隊到處勞軍表演,也曾參加僑大先修班的校內晚會演出,其歌唱天分亦嶄露頭角,從流行歌曲到黃梅調,聽過兩三遍就會跟著唱了,並經常參加學校的各類演出活動。在父母親的悉心培養下,鄧麗君在七、八歲時正式接受歌唱訓練。
鄧麗君曾說:「在從前,唱歌對我來說只有一個唱字,站在台上心裡還有點害怕,感情和外型都不敢太過分。但自從到了日本,才明瞭表演是怎麼回事,我學會了放開自己和盡情地表現,這才叫做真正的唱歌。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方法,不過我是覺得不管作什麼事情都好。我今天雖然是個歌星,但是我唱歌的時候把我所有的感情,所有的FEELING,都用我的歌聲表達出來了。內心的感受,不管是歡樂也好、寂寞也好、痛苦也好,我只是用歌聲來表達的。」
鄧麗君是一位在亞洲和全球華人社會極具影響力的歌唱家,也是20世紀後半葉最富盛名的亞洲歌壇巨星之一;她的歌曲在華人社會廣泛的知名度和經久不衰的傳唱度,為其贏得了「十億個掌聲」的美譽,亦被日本藝能界尊為「亞洲歌唱女王」(アジアの歌姫)。
鄧麗君的演藝足跡遍及台灣、香港、日本、美國、東南亞等地區,發表過國語(中文)、日語、英語、粵語、閩南語、印尼語歌曲1000餘首,對華語樂壇尤其是中國流行樂壇的啟蒙與發展產生深遠影響,也為開創日本演歌流行化新曲風和促進亞洲流行音樂文化的交流做出了重要貢獻。
1995年5月8日,鄧麗君因急性哮喘病發作,猝逝於泰國清邁,享年42歲。
鄧麗君被譽為華語流行樂壇裡永恆的文化符號,只要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鄧麗君的歌聲;時至今日,仍有許多歌手翻唱她的經典歌曲,向其致敬。
職業先修學校香港 在 張哲生 Facebook 八卦
1983年5月在香港由寶麗金唱片發行的《漫步人生路》是鄧麗君的第二張粵語專輯,也是最後一張,共收錄12首歌曲。台灣則是在同年6月由歌林唱片代理發行。
專輯同名主打歌《漫步人生路》是一首勵志歌曲,原曲為日本創作女歌手中島美雪在1980年創作演唱的日文歌曲《習慣孤獨》(ひとり上手)。1983年,香港寶麗金唱片相中此曲,計畫將之改編成粵語歌並交由鄧麗君演唱,當時寶麗金請來香港著名作詞人鄭國江填詞,此為鄭國江與鄧麗君的首次也是唯一的合作。
不過寶麗金一開始對演唱者身份十分保密,並沒有告知鄭國江誰是演唱者,僅表示是一位歌藝成熟的女歌手,並要求詞風要像他為徐小鳳寫的《漫漫前路》那樣。事後,鄭國江曾提到這兩首歌的最大不同處:《漫漫前路》是按照歌手徐小鳳的要求,刻意不寫愛情,而《漫步人生路》則是加入了「牢不可破的愛情觀」。
《漫步人生路》
作曲:中島美雪
作詞:鄭國江
演唱:鄧麗君
在你身邊 路雖遠未疲倦
伴你漫行 一段接一段
越過高峰 另一峰卻又見
目標推遠 讓理想永遠在前面
路縱崎嶇 亦不怕受磨練
願一生中 苦痛快樂也體驗
愉快悲哀 在身邊轉又轉
風中賞雪 霧裏賞花 快樂迴旋
毋用計較 快欣賞身邊美麗每一天
還願確信 美景良辰在腳邊
願將歡笑聲 蓋掩苦痛那一面
悲也好 喜也好 每天找到新發現
讓疾風 吹呀吹 儘管給我倆考驗
小雨點 放心灑 早已決心向著前
《認識 鄧麗君》
1953年1月29日,鄧麗君出生於台灣雲林縣褒忠鄉田洋村,排行老四,上面有三個哥哥,下面還有一個弟弟,是父母親唯一的女兒。父親鄧樞是河北人(職業為軍人),母親趙素桂是山東人,兩人在1943年結婚,並於1949年帶著三個兒子跟隨國民黨撤退到台灣。
鄧父採用軍中袍澤的提議,以清代小說《再生緣》中元朝才女孟麗筠之名為女兒取名麗筠,雖筠的發音應為雲,但家人卻都「有邊讀邊」將之讀做「君」,所以後來唱歌便以「鄧麗君」做為藝名。
在鄧麗君出生後,鄧父從軍中退役,於是舉家遷至台東池上,並在軍營營區附近開麵攤,全家人一起幫忙做生意。
1954年,五弟鄧長禧出生後,又搬家到屏東市的眷村,鄧麗君在這裡展開她的童年時光。年幼的她受到喜歡黃梅調電影的母親影響,對小調及歌仔戲感到興趣;上幼稚園時,她善於舞蹈與朗誦,常常跟著收音機裏的歌聲唱唱跳跳。當時台灣農村裡四處公演的歌仔戲團,也是鄧麗君模仿的對象。鄧麗君五歲時,父母便安排她到屏東市仙宮戲院附近學習芭蕾舞。
1959年,全家再移居臺北縣蘆洲鄉(今新北市蘆洲區)的眷村,就讀蘆州國小。小學時代的鄧麗君常利用課餘時間,隨著駐紮於學校附近的空軍93康樂隊到處勞軍表演,也曾參加僑大先修班的校內晚會演出,其歌唱天分亦嶄露頭角,從流行歌曲到黃梅調,聽過兩三遍就會跟著唱了,並經常參加學校的各類演出活動。在父母親的悉心培養下,鄧麗君在七、八歲時正式接受歌唱訓練。
鄧麗君曾說:「在從前,唱歌對我來說只有一個唱字,站在台上心裡還有點害怕,感情和外型都不敢太過分。但自從到了日本,才明瞭表演是怎麼回事,我學會了放開自己和盡情地表現,這才叫做真正的唱歌。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方法,不過我是覺得不管作什麼事情都好。我今天雖然是個歌星,但是我唱歌的時候把我所有的感情,所有的FEELING,都用我的歌聲表達出來了。內心的感受,不管是歡樂也好、寂寞也好、痛苦也好,我只是用歌聲來表達的。」
鄧麗君是一位在亞洲和全球華人社會極具影響力的歌唱家,也是20世紀後半葉最富盛名的亞洲歌壇巨星之一;她的歌曲在華人社會廣泛的知名度和經久不衰的傳唱度,為其贏得了「十億個掌聲」的美譽,亦被日本藝能界尊為「亞洲歌唱女王」(アジアの歌姫)。
鄧麗君的演藝足跡遍及台灣、香港、日本、美國、東南亞等地區,發表過國語(中文)、日語、英語、粵語、閩南語、印尼語歌曲1000餘首,對華語樂壇尤其是中國流行樂壇的啟蒙與發展產生深遠影響,也為開創日本演歌流行化新曲風和促進亞洲流行音樂文化的交流做出了重要貢獻。
1995年5月8日,鄧麗君因急性哮喘病發作,猝逝於泰國清邁,享年42歲。
鄧麗君被譽為華語流行樂壇裡永恆的文化符號,只要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鄧麗君的歌聲;時至今日,仍有許多歌手翻唱她的經典歌曲,向其致敬。
職業先修學校香港 在 Dd tai Youtube 的評價
漁民一般都是居無定所,以海為家。荃灣一帶的漁民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未填海發展前,都驟居於今天近仁濟醫院,即昔日關門口村對出河邊及葵涌。另外亦有漁船集中於青衣門仔塘,即牙鷹洲與青衣東北的小港灣及今天青衣城的位置。這裡多是廢船,殘破不堪,白天如同廢墟,晚上漆黑一片。由於水淺,佈滿船民所丟垃圾及附近的工廠船塢廢水。青衣另一個艇戶聚居地方是青衣灣避風塘,即今天的青怡花園位置,在1958年動工,1961年落成,收容大量本來停泊在荃灣漁船。青衣塘大約有500-600間木屋,居民約有2500人,他們的房舍全部建在岸邊,用一些殘舊的木條支撐著。因為沒有清潔服務,居民都將垃圾倒在屋腳下,臭氣沖天。全區只有三條街喉。政府為了改善環境及方便居民,在區內設立臨時廁所,又在青衣塘設供水管道。政府又透過消防局訓練青年居民成立志願消防員。理民府曾協助青衣塘居民成立居民互助會。七十年代在附近設立新消防局。上世紀六十年代,青衣的漁民漸改在青衣大街對出的海灣設置魚排,養殖海魚。由於當時漁農處只批准漁民在「合適地方」註冊養魚,青衣並未列入合適地方,所以法例上屬於「無證養魚」。1980年由於政府利用魚排位罝作航道讓駁船運從青衣運載填海物料到荃灣,而且青衣亦填海在即,故當局決定清拆青衣灣魚排,漁民需將魚排搬往其他合法養漁區。由於青衣魚排屬無證養魚,政府不打算發放遷徙補貼,漁民則拒絕退讓。最後荃灣理民官許舒作中間人,一方面請求輔政司署向漁民發放補貼,另一方面遊說漁民接受補償安排,最後達成協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有不少漁民由內地來港。教會為了幫助窮人,向漁民派發麵粉和米糧。在1960年代,天主教的「美國經援協會」體恤青衣漁民困境,斥資26萬多元,取得青衣塘未端的官地(即青衣公園的小山上),為漁民建屋,約400平方呎,稱為漁民村,今天名為青衣漁民新村 (Tsing Yi Fishermen’s New Village)。後來美國經援協會撤出香港,改由漁農處轄下的魚類統營處管理,以短期租約方式給予合作社使用。1966年政府設立魚類統營處青衣小學,為漁民及艇戶子女提供教育。但隨著青衣塘清拆,這所學校亦被淘汰。美國經援協會撤出香港後由天主教香港明愛跟進青衣艇戶的徒遷問題,1973年在漁民村旁興建聖保祿村,約300平方呎,容納27戶水上人居住,村內曾有4家士多店舖。初由明愛管理,後來亦由漁農處轄下的魚類統營處管理,讓村民自行組成合作社管理,以政府土地牌照方式給予合作社使用,改名為青衣聖保祿村改善生活有限責任合作社(The Tsing Yi St. Paul Village Better Living Co-operative Society, Limited)。青衣大街是八十年代前青衣舊墟的主要商業街,居民衣食住行所需品都是主要在這裡所得。青衣公小原校也是在青衣大街中的一段。照地理位置,青衣大街應該是位於現時青衣邨與偉景花園的一段位置。踏入七十年代末期,青衣島已進入全面發展,龐大的開山闢地放渠工程趕緊展開,島上的上下涌美村、大王下村、老屋、鹽田角、藍田、新屋村落原有舊村落,經已夷為平地,面目全非。舊墟一向是青衣島居民最重要的集散墟,其後更成為居民的購物中心。設有多種不同行業的商店,如電器、酒家、什貨店、餅家、冰室、藥房等。一九八六年,政府進行搬村收地計劃,將商戶及居民遷移,位置為現時青衣診所與青衣邨宜偉樓之間。原址90年代初興建青衣公園足球場及網球場。大街清拆後鄰近新建屋邨命名為「青衣邨」,以紀念昔日青衣大街及市集,而市中心路牌至今也是指向青衣邨及青怡花園一帶。當年在第一段棚屋的馬路對面,是一個果樹園,地方不算很大,園內主要是石榴樹。果園隔鄰是牛皮廠,每天,一塊塊染成藍色的牛皮掛在對開空地上,地下滿是細碎的「廢料」,廠內可見巨大的木輪在轉動,發出「隆隆」的聲響,也發出陣陣的惡臭。再隔鄰是一間灰窰廠,每天都冒出濃濃的白煙,沒有風的日子,這一帶都給濃「霧」瀰漫著,夾雜著濃濃的氣味。「黑橋」是當時的地標,也是在未興建馬路前,是當時南北的主要通道。每當颱風過後,潮退的時候,海水由港灣流出大海,橋底的水流很急,細心觀看,原來海面有很多細小的蟹隨水流飄出大海,「黑橋」上便站滿棚屋的居民,利用長長的抄網捕捉水面的小蟹,熱鬧非常。
(註:幾十年前青衣天后誕時是可以找到狗肉吃的,亦有賭檔,最刺激當然各堂口搶花炮,過程激烈,常起爭執。)
職業先修學校香港 在 果籽 Youtube 的評價
【專題籽:一周突襲】
屢次代表香港出戰青少年機械人世界盃(RoboCup Junior)世界總決賽的「佛教何南金中學」機械人研發隊,何以能夠設計出自己的機械人,多次於世界大賽奪得佳績?他們努力的成果,見證視為次等的「職業先修學校」教育傳統,在今日流行的STEM、Maker文化下成為優勢。與此同時,今屆賽事主席陸智聰先生談及香港搞科普活動的難處。從這兩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到香港機械人科普教育的現況。
《果籽》 栽種品味,一籽了然。
https://hk.appledaily.com/realtime/lifestyle/
職業先修學校香港 在 快閃香港:職業先修學校 - YouTube 的八卦
May 17, 2021上世紀80年代, 香港 經濟仍然以製造業為主導,當年不少學生選擇入讀工業中學或 職業先修學校 ,學習各種行業技能知識,以便較容易投入就業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