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3/31(農2/19)是觀世音菩薩聖誕,
讓我們一起恭誦「南無觀世音菩薩」聖號,
用善念為自己、為親友、為世界祝福,
祈願一切眾生平安~
------------------------------------------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觀音證覺的慈悲般若
自從宋代知禮和尚制定《大悲懺》懺儀,《大悲懺》法會即成為漢地通常流行,且普受歡迎的觀音法會。然而,雖屬於懺門,它的內容,並不僅僅於消極的懺悔,也不僅止於個人的消災祈福以及現世利益。作為一部「觀音法門」,它指涉了觀音證覺的般若與涅槃,也指涉了觀音的慈悲與方便。行者入懺的十大願文,分別是: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知一切法;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智慧眼;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度一切眾;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善方便;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乘般若船;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越苦海;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得戒定道;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登涅槃山;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會無為舍;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同法性身。
終極的,此懺的意義,仍在自我的悟覺與拔贖。通過個我的證覺解脫,而發起與觀音的慈悲相契相應的廣大菩提心,以種種善巧方便、利益,也協助有情證覺法性。
--本文摘自《聖嚴法師教觀音法門》
#觀世音菩薩聖誕
#南無觀世音菩薩
#聖嚴法師教觀音法門
#觀音證覺的慈悲般若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 在 法鼓山 Facebook 八卦
今日12/31(農曆11/17)是彌陀聖誕
讓我們一起恭誦「南無阿彌陀佛」聖號,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平靜的心理
平靜的心理是怎麼產生?即以一種修養、修行的方法,使我們的心經常保持寧靜。第一個方法就是,當你生氣的時候,或是非常的煩躁,以注意呼吸為方法,注意呼吸在鼻端一進一出,你的心緒就會漸漸平靜下來。就如在演講前,做幾次深呼吸,可緩和緊張的情緒,這也是修禪定的基本方法。
另一種方法是移情作用,藉注意力的移轉,如念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來平緩心理的不平衡。例如面臨忿恨不平的事時,不管信不信佛,念一句「阿彌陀佛」,便可把不平的情緒緩和下來。不要只認為念阿彌陀佛,就是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已,其他無任何用處。所以,在日常生活裡,我們以移轉作用作為解除心理問題的方法,這也就是修行。這種方法平常都可運用。
有人問我說當他生氣時,喜歡罵三字經,一罵氣就消了,所以念佛是不是等於罵三字經?我說不一樣,罵三字經,罵過後心裡還是氣,謾罵對方也使別人生氣,二人氣上加氣,麻煩更多。而念阿彌陀佛,對方認為你是在懺悔,氣也就消了。這不是很有用嗎?
--本文摘自《禪與悟》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 在 法鼓山 Facebook 八卦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不要擔心未來
我常常告訴我的弟子和學生們要有「現在觀」,觀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時間。既然你處在現在這個時間,就不要憂慮未來會發生什麼。如果你老是在憂慮未來,就會把現在的時間都浪費掉了,這不是很可惜嗎?
就好像古人說的:「百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意思是:假如你現在有一隻鳥在手上,就不要擔心該怎麼讓樹林裡另外的一百隻鳥,都飛到你手上來,你只要把手上的這一隻鳥照顧好就好了。如果你能照顧好手上的這隻鳥,或許樹上其他的鳥也會飛來。可是如果你老是擔心手上只有一隻,希望一百隻鳥能通通到手,便放棄眼前的這一隻,而跑去抓另外一百隻,結果不但那一百隻會飛掉,連自己手上這隻也會不見了。
所以,你最好是掌握現在、運用現在,從現在這個立足點,一步一步踏實地往前走。人要進步、要往前走,需要立足點和方向感不斷地互相配合,方向是一定不能變的,但是立足點則可改變;如果立足點不能改變的話,你將不能前進。雖然你現在這一腳踩下去是穩固的,還是要很清楚你當下這一步的狀態是什麼,然後才能再踩出第二步,這就是「步步為營」的一種做法。
如果你能掌握這個做法,那麼無論未來發生什麼事情,你都會有臨機應變的能力;否則,你老是在擔心著未來,那你會連現在的這一步都踩不穩,這就是「落空」,是很危險的事。
像有些人因為擔心台灣的局勢而移民,可是移民到國外後,生活反而不如在國內好。我並不反對移民,移民本身沒有問題,外國人也有移民來台灣的,重要的是移民的心態。如果是因為害怕留在台灣會有危險,這樣的心態是有問題的。只要我們把台灣治理得很好,人民很團結,治安很良好,那就沒有問題。因此,不必對我們個人或者社會、國家有太多的憂慮,只要踏實地把我們自己該做的事做好就可以了。
我們要活在當下,也就是要活得很認真、很踏實。你現在在做什麼就專心去做,如果你在講話就專心講話,不要三心兩意地想其他的事。比方我在接受採訪時,如果心裡胡思亂想,那就會變得語無倫次,當下就出問題。
如果能認真、踏實而用心地生活,那就是活在當下,這是最好的修行,也是克服憂慮和疑慮最好的方法。
---本文摘自《放下的幸福:聖嚴法師的47則情緒管理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