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喜堂 Church Of Annunciation
現時中東地區最大的教堂。
教堂外廊展示了不同國家送贈的聖母與聖嬰壁畫。
外牆刻有天使加百列向馬利亞報喜的圖像
教堂正門和兩邊的門也有不少象徵性有關聖經舊約事蹟的雕刻圖案,如亞當夏娃在伊甸園、挪亞方舟、亞伯拉罕獻以撤。
正門則為新約耶穌的生平。
#報喜堂
#Nazarath
#ChurchOfAnnunciation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拿撒勒Nazareth是加利利省南方的一個小山城,耶穌在這裡住了三十年,也是他傳道的起點。天使報喜堂,建於1966年,是當今基督教世界最神聖的禮拜堂之一。該堂已是在同一地點上建立的第五座教堂。“同一地點”是指天使向聖母瑪利亞問安報信的地方,也稱為“聖母領報洞”。1955年進行考古挖掘時,發現了古時的...
耶穌生平事蹟 在 逆嘶亭 Facebook 八卦
真實嘅耶穌都係暴民,香港耶撚睇到,該作何感想?
[衛城本週新書] 革命分子耶穌:重返拿撒勒人耶穌的生平與時代
反抗帝國,反抗權貴,耶穌是搞革命的猶太農民
本書重返歷史現場,還原耶穌的真實面貌,重新詮釋基督教的起源與精神
※耶穌是誰?
他是一位充滿魅力的傳道者,敢於冒犯宗教領袖的權威。
他是激進的猶太民族主義者,勇於挑戰外邦統治者。
他是革命的狂熱分子,四處聚集門徒,計劃在世間建立上帝的國度。
「當我愈瞭解耶穌的真實生平,愈瞭解他身處的動盪世界,
以及他對羅馬暴政的反抗,我愈被他吸引。
耶穌以猶太農民與革命分子之姿,挑戰世界有史以來最強大的帝國的形貌,
在我心中反而比教會塑造的超然絕塵形象更為真實。」
──本書作者雷薩‧阿斯蘭
鄭仰恩(台灣神學院教會歷史學教授、臺灣大學兼任教授)導讀
陳士齊(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高級講師)推薦
※本書介紹
本書試圖考察歷史上耶穌的真實面貌,也就是被基督教神化「之前」的耶穌。藉由羅馬帝國的文獻以及各種歷史考證,佐以聖經的描述,作者顛覆了傳統對於耶穌的許多詮釋。
根據作者考證,耶穌出生在貧窮的小鎮拿撒勒,家族多半從事木工與建築工,屬於底層階級,地位只比乞丐、奴隸高一點。他沒受過多少教育,目不識丁,可能是私生子。在拿撒勒,木工根本沒有工作可做,身為木匠的耶穌必須到城市工作。
年輕的耶穌從農村來到城市,他目睹巨大的城鄉差距。富有的城市公共設施周全、交通四通八達,而拿撒勒連一條道路都沒有。他也感受到巨富與赤貧。白天他為富有的猶太貴族蓋豪宅,晚上自己住的卻是破落的小屋。
農村的人不是跑到城市為富人做牛做馬,就是在農村辛苦耕種,供應糧食給城市的人。而住在耶路撒冷聖殿的大祭司,卻過著極盡奢華的生活,勾結富商和官吏,壓迫底層猶太人,對他們課徵重稅,兼併他們的土地,使窮人陷入徹底的絕望,強盜與叛亂活動四起。
在迦南地區成為革命溫床的同時,有個名叫施洗者約翰的人在約旦河邊,一邊洗除人們的罪惡,一邊宣揚革命的理念。許多對羅馬帝國不滿的群眾慕名前來,耶穌也是其中之一。他接受約翰的教導,並在約翰死後成為他的繼承者。
耶穌回到家鄉,準備傳播上帝國度的到來與末日將近的訊息。他的鄰人不歡迎他,擔憂耶穌的激進主張會讓他們不得安寧。他的家人勸他當個安分的木工,但耶穌拒絕了。
耶穌批評權貴,挑戰既得利益者。他像個社運分子,衝進了象徵權力的堡壘:耶路撒冷聖殿。他堵住聖殿入口、打翻桌椅、趕走攤販,大肆批評時政。
耶穌宣稱在不久的未來,猶太人將擁有屬於自己的國度,既有的秩序將會反轉,富人與有權力的人將會變成窮人與無權力的人。他明知自己的言行將難逃一死,還是四處宣揚理念,直到羅馬人逮捕他,以煽動叛亂的罪名處死他。
耶穌死後,反抗羅馬的行動並未消減,一個革命家被處死,就有另一個革命家興起。加上羅馬派來的總督都是一些無能之輩,只忙著鞏固權力,不僅不理會民眾的不滿,還以殘酷的血腥鎮壓試圖嚇阻,最後民怨累積到極限,終於爆發全面性的革命。
西元六十六年的這場猶太革命十分慘烈,在耶路撒冷,羅馬軍隊殘暴地姦殺擄掠所有人,不管男女老幼,不論貧富,不論效忠羅馬或反抗羅馬,逢人便殺,甚至阻斷水源與糧源,讓人們活活餓死。
屠殺造成猶太人巨大的陰影,導致後世追隨者在宣揚耶穌事蹟時,因為害怕羅馬統治者報復,刻意降低耶穌的政治性與革命色彩,只強調神性與和平的一面。耶穌從此由帶領革命的猶太民族主義者,變成宣揚和平而不關心世俗的精神領袖。
透過本書,不僅可以瞭解耶穌的另一面,也理解一個國家如何導致人民的反抗。而這樣的歷史至今在世界各地仍不斷上演著。
※本書重點
第一部
從耶路撒冷聖殿的獻祭儀式談起,佐以暗殺情節,逐步帶出公元前兩世紀中猶太人的歷史、宗教及社會發展,特別是自馬加比反抗運動讓猶太人從塞琉古王國獲得短暫獨立、卻又在一百年後落入羅馬外來統治的困窘情境。耶穌就在此時出生在卑微的拿撒勒小城。
就在此一階段,出現了「第四哲學」,他們的基本信念是要藉助狂熱的一神信仰讓以色列從外邦的統治中解放,這也是本書原名「狂熱派」(Zealot)的緣由。面對殘酷無情的總督彼拉多以及羅馬統治者,狂熱派分子的憤怒和反抗一步步將猶太族群帶向集體反叛,也就是所謂的第一次猶太戰爭以及悲壯的馬薩達集體自殺行動。
第二部
焦點轉到在猶太群眾的政治期待和想像中以「公開入城」的方式進入耶路撒冷的耶穌。他以憤怒的姿態潔淨聖殿的行動反映出他潛在的狂熱派特質。儘管耶穌不屬於後來和羅馬政權對抗的狂熱黨,但因他的彌賽亞理想對羅馬占領巴勒斯坦構成威脅,且他的狂熱派論點也讓聖殿當局芒刺在背,他最終被羅馬人釘十字架。
第三部
耶穌想在人世間建立上帝國的運動失敗後,他的追隨者如何重新詮釋耶穌的任務與身分,以及猶太彌賽亞的性質與定義?福音書作者為什麼極力淡化耶穌訊息中帶有的革命性質,刻意抹去耶穌運動中帶有的革命色彩?
作者指出,耶穌被釘十字架之後,基督教開始出現兩個不同而彼此競逐的詮釋體系:其中一派的領袖是耶穌的弟弟雅各;另一派則由保羅帶領。這兩個團體彼此仇恨、水火不容,但雙方的競爭反而讓基督教成為我們今日所知的全球宗教。
原本雅各擁有很大的影響力,但伴隨著西元七○年羅馬大軍夷平耶路撒冷,雅各門派在耶路撒冷一切也被殲滅。定義耶穌訊息的任務因此落在另一批新人身上:受過教育、住在城市、說希臘語的離散猶太人。為了使耶穌的訊息更能吸引外邦人,他們逐漸把擁有革命熱忱的耶穌轉變成羅馬化的半神,把企圖帶領猶太人脫離羅馬壓迫的耶穌,轉變成與塵世無涉的彼世之人。
雷薩‧阿斯蘭(Reza Aslan)
伊朗裔美國作家。出生於伊朗,從小跟隨家庭傳統信奉伊斯蘭教。移民美國後,他參加了福音青年營,深受上帝吸引,改信基督教。但在鑽研聖經時,他發現其中有許多矛盾與不合理之處;上大學研讀宗教史之後,對聖經更加質疑。他因此拋棄基督教信仰,重回伊斯蘭教的懷抱。隨後他轉以學者的身分研究耶穌,在經過二十年的嚴謹研究之後,如今他更信從耶穌了,只不過他信仰的是身為凡人的拿撒勒人耶穌,而非做為神的基督耶穌。
阿斯蘭目前為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創意寫作系及宗教系合聘助理教授,長期關注宗教史,擁有哈佛大學神學碩士學位、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宗教社會學博士學位以及愛荷華大學美術系碩士學位。
耶穌生平事蹟 在 跟Craig 藝起逛英國 Craig's Tour UK Facebook 八卦
[感謝文 黃老師倫敦馴獸記 ]
聖保羅的-John Donne (約翰.多恩)
外表是憤青熱血老師的身分,內在卻包著兇猛的文青靈魂 (畢竟是馴獸師阿)
黃老師可以說是我導覽活動的鐵粉,每次導覽後都很慷慨的大肆幫我宣傳
這次終於可以用部落客身份邀請她來
這次分享我的聖保羅導覽心得,對我導覽和藍牌鑑定標準做了深層介紹
但對我來說分享我個人事小,對讀者的閱讀價值更是重要.
來說"最最最"更可貴的是,以前是英文文學系的她,更不吝嗇分享跟大家分享英國詩人John Donne( 16世紀末、17世紀初的「玄學派」詩人)的生平解析
蘋果電腦老闆Steve Job總說 "求知若飢,虛心若愚(Stay Hungry, Stay Foolish)"。說人生要不斷Connect the Dots (點點滴滴的串聯起來),只有努力地創造起點,有天回頭我們才發現他們如何巧妙的串聯起來
倫敦充滿豐富的歷史和文物,能夠透過導覽讓參與的朋友把生命中的點串呈現,我常聽到 "有挖,我以前學過ㄟ! 或, 挖,原來這個東西在這" ,透過小小的導覽技術,喚醒大家過去的人文記憶, 只能說是超棒的感覺
希望大家繼續探索自己,繼續讓每個生命的點成線再成網
感謝黃老師的分享的文學知識!落落長感謝文就想你看繼續分享文學,哈哈哈哈
https://goo.gl/kRC9ib
#文學 #johndonne #求知若飢虛心若愚
#倫敦導覽 #stpaul #聖保羅大教堂
[Bank Holiday Weekend之一—St. Paul‘s Cathedral導覽]
*本文與跟Craig 藝起逛英國 Craig's Tour UK合作*
英國在每年有三個星期一會放假,叫做Bank Holiday(銀行假日)。黃老蘇的媽媽曾經問過我,銀行放假為什麼我們也跟著放,干我們什麼事?問得好,我也不知道🤣🤣 網路上查得到一些似是而非的說法,但我猜大概是英國政府安排公共假日的時候找不到名目,乾脆就叫它銀行假日,因為只要銀行關門,其他公司商家也都無法營業(強迫大家放假的意思,我喜歡❤️)
這次Bank Holiday很罕見地碰到1970年代以來第一次超過25度又萬里無雲的好天氣(倫敦最高溫測量到29度),全國人民都猛虎出閘了!每一個公園、每一寸草地、每一個景點都湧進大量人潮,要在公園找個草地的位置坐下簡直難如登天!黃老蘇也想和一般老百姓一樣,週末偶爾放放鬆(平時的週末都被工作堆滿,實在無法呀⋯⋯😭)趁著這個週末多了一天能休息,黃老蘇安排了參加由對英國人文歷史藝術文化了解十分透徹的官方藍牌導覽Craig帶領的St. Paul‘s Cathedral聖保羅大教堂的導覽。
說來慚愧,我在英國前前後後住了近十年,但從來沒有好好參觀過這個著名的地標,只在去年底進去聽了一場韓德爾彌賽亞的聖誕音樂會。對於裡面有什麼重要的人、事、歷史,完全一概不知,只知道這是查爾斯王儲和黛安娜王妃結婚的地方。剛好我的導覽朋友Craig要開一場St. Paul的導覽,正中我意!
說到Craig就不得不特別介紹一下「藍牌官方導覽」這個頭銜。Craig是全英國極少數官方認可的中文導覽,而此頭銜得來不易。如果你來過英國,不論是在西敏寺、大英博物館、聖保羅大教堂或是倫敦塔這些著名景點,一定能看見一些身配藍色徽章的導覽人員在賣力地為遊客解說,這些人就是菁英中的菁英!要拿到那個藍色小牌子,成為官方導覽,首先要經過嚴格的海選,然後密集受訓兩年(對!兩年!),歷經大大小小的考試篩選,全部通過的人才有辦法得到這個資格。聽起來比唸研究所還累!黃老蘇已經參加過Craig的導覽好多次了,每一次都沈浸在Craig精彩的故事中,完全忘了外在的現實世界,兩個小時後才發現自己腳痠了、肚子餓了、好像還有點尿急!
St. Paul‘s Cathedral是最代表人民的教堂,裡面有好多奇妙的故事,和埋了好多塑造今日世界樣貌的重要人物(整個地下室就是個大墳場)。大部份的故事我就不在這裡說了(想聽的自己去參加導覽,哈!)但我想挑某個人的雕像來說說他的事蹟。
這個人叫做John Donne。
我第一次知道這個人是大三的時候,我選了一堂英美詩選的課。身為一個英國語文學系的學生,雖然我對於文學不是特別有領悟力,但因為我很喜歡「看故事書」,所以還是一頭沈浸在文學的世界。沒想到⋯⋯ 讀詩沒那麼容易呀!
John Donne是個16世紀末、17世紀初的「玄學派」詩人(Metaphysical poet),意思就是他的詩,很!難!懂!基本上這個人也很難懂,他出生時是個羅馬天主教徒,但後來因撰文攻擊天主教,維護新教(基督教)的英國皇室而獲得賞識,瞬間搖身一變變成皇室的牧師,還在1621年成為St. Paul's Cathedral的大老闆!
他的人生還不止這樣,他曾經就讀劍橋和牛津大學,唸了神學、醫學、法律、古典文學,可是一個學位都沒拿到。然後大家知道他最有名的寫作題材是什麼嗎?是情色和死亡!!
你們說,這個人不怪嗎?根本就是沒太大毅力,隨風飄逸又譁眾取寵的牆頭草吧?!而John Donne的雕像也很妙,據說是他像一個蠶蛹一樣裹著一塊布,要求雕刻家雕出他這樣的樣貌(有照片)。嗯⋯⋯ 有沒有覺得他在模仿誰?
對!就是耶穌!耶穌在死後、復活前、裹著裹屍布的樣子!所以這個人竟敢把自己比喻成耶穌嗎?大膽刁民耶!!!
好啦,以上為黃老蘇本人不負責任之個人意見,大家笑笑就好,不用太認真。要知道認真的歷史,還是推薦參加真正藍牌官方導覽的行程喔!
當老師很辛苦的,天氣好的周末不休息出去走走,實在是太浪費了!
ps:教堂內部在參觀時不能拍照,但好險之前我去聽音樂會時拍了幾張留念,放上來給大家瞧瞧。
耶穌生平事蹟 在 Dd tai Youtube 的評價
拿撒勒Nazareth是加利利省南方的一個小山城,耶穌在這裡住了三十年,也是他傳道的起點。天使報喜堂,建於1966年,是當今基督教世界最神聖的禮拜堂之一。該堂已是在同一地點上建立的第五座教堂。“同一地點”是指天使向聖母瑪利亞問安報信的地方,也稱為“聖母領報洞”。1955年進行考古挖掘時,發現了古時的第一座教堂。第二座教堂建於拜占庭時期,第三座建於西元二世紀初,第四座完成於1877年。走進大門。教堂前的空地有點小,只能仰面看著眼前的山牆。牆上有天使、瑪利亞及四福音書作者的雕像。四福音書是分別由耶穌基督的門徒馬太(瑪竇)、約翰(若望)以及彼得(伯多祿)的門徒馬可(馬爾穀)和保羅(保祿)的門徒路加寫的四部介紹耶穌生平事蹟的書,是新約聖經的第一部分。馬太、約翰、馬可、路加也因此被稱為四福音使徒。走進教堂,我們先去天使報喜洞。牆上有天使、瑪利亞及四福音書作者的雕像。大廳裏用欄杆圍著一個下沉式廳堂。參觀者必須沿著圍欄走到另一側才能下到廳堂,走到半圓形圍欄的頂部,可以看到天使報喜洞。以賽亞書十一章一節稱救世主彌賽亞為“枝子”,表徵基督是從大衛的父親耶西所發出的枝條,這枝條在寒微的環境中萌芽成長。希伯來文“枝子”和“拿撒勒”相似,故耶穌是拿撒勒人含有雙關的意思。說出他不是生於顯赫的王室,也不是長於耶路撒冷那樣的名城,而是生於一個貧寒之家,長於被藐視的城。他這位拿撒勒人(枝子),不是莊嚴大樹高聳的枝子,而是看來微不足道的枝條。因著他是如此的低微,他能貼近所有軟弱的人,體會所有遭患難之人的處境,憐恤一切在痛苦中之人的心情。因此被稱為拿撒勒人耶穌。地面大堂是教堂的禮拜大廳,看起來很樸素。祭壇後面是大幅的壁畫,教堂入口處的彩色玻璃牆很漂亮。走出教堂的大門,右側的圍牆上掛滿了各個國家的教會贈送的畫像。畫像的主題是“聖母瑪利亞抱著剛出生的耶穌”。
拿撒勒通往提比利亞路上有個叫“迦拿”的小村莊,在拿撒勒東北約10餘公里,聖經《新約》中共有四次提到迦拿,都稱為加利利的迦拿。耶穌在加利利的迦拿行了第一個神跡。“神跡”,英文名是miracle或sign,指宗教聖經中提到的,由全能者上帝施行的奇事或不可思議的現象。神跡是只有神所特有的權柄,是高出自然律的現象。可以說,神跡是一個永恆的話題。耶穌的第一個“神跡”是把水變成酒。約翰福音中說耶穌和他的門徒一同參加在迦拿舉行的一場猶太婚禮。當主人的酒用盡時,耶穌的母親瑪利亞(在約翰福音中沒有提到名字)告訴耶穌說,“他們沒有酒了。”耶穌回答說,“婦人,這與我與你有什麼相干?我的時候還沒有到。”耶穌的母親對僕人說,“他告訴你們什麼,你們就做什麼。”(約翰福音 2章3-5節)。耶穌命令僕人將空石缸都盛滿水,他們照此辦理,於是耶穌又告訴他們舀出一些水來,送給首席侍應。侍應品嘗時,水已經變成了酒,他並不知道耶穌所做的。然後他對新郎說,新郎違背了宴席上先上好酒的風俗,把好酒留到最後才上(約翰福音 2:6-10)。這是耶穌所行的第一個神跡,用以展示他的榮耀,並且他的門徒就信入了他(約翰福音 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