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57年(1968年)的台灣,各項建設突飛猛進,不僅是亞洲最堅強的反共保壘,也是亞洲最安定富足的地方,正朝著三民主義模範省的目標邁進。這段由台灣省電影製片廠在民國58年(1969年)出版的《今日台灣》影片,介紹當時台灣的重要政策與建設,以及社會進步的景況,其內容共包括14個單元如下:
(1)推行九年國教
民國56年(1967年)6月27日,蔣總統召示加速推行9年國民教育,於1年內實施。台灣各縣市都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大的努力來推行這項政策。在政府和民眾合力之下,各項工作進展迅速,台灣省政府主席黃杰更到各地督導各項工作與巡視興建中的校舍。
新的國中校長和教師須要大量人才,台灣省政府展開審慎的儲備和訓練計畫。教師訓練特重實習和工藝等科目。新的教材也是經過很多專家的編纂研定,如期完成。
民國57年(1968年)9月9日,全省四百多所國民中學,同時舉行開學典禮,九年國教正式實施。第一屆的國中生依著學區的劃分免試分發,就讀附近的國民中學。
台灣省共新建了144所國民中學新校舍,甄選了208位國中新校長,訓練了兩千多位新教師。第1學期開設了一年級新生3,969班,容納新生21萬8千多人。
新制國民中學教學原則,是升學與就業並重。有職業訓練的課程和生活教育的科目,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重為國民中學的特色。
台灣省政府也補助各縣市,興建國民小學教室,並推展電視教學,使小學生可在教室裏視聽兼顧,提高了學習的興趣也加深學習的印象。
為了給發育中的孩子足夠的營養,國民小學特別供應營養午餐。
總統夫人宋美齡特別關切兒童福利,經常探望兒童的教育生活。可看到蔣夫人和華興育幼院童歡渡耶誔的畫面。
(2)推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
培養國民良好的品德和現代化生活,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特別倡導推行國民生活規範,台灣各地掀起一片熱潮,到處舉行國民生活示範觀摩表演。把這個運動從學校、社會、深入到每一個家庭,使每一個國民的生活能符合現代社會的需要。
(3)交通建設
航空方面。國際機場(松山機場)每天都有各國的飛機起飛和降落。
鐡路方面。觀光號火車整潔舒適,深得中外旅客稱讚,每天客運量達45萬人次之多。為配合台灣經濟快速發展,台灣鐵路設施正在進行更新計畫,以適應日益增加的客貨運輸量。
公路橋樑方面。公路客運四通八達,每天客運量達250萬人左右。公路建設亦有良好的發展,宽廣的高級路面和橋樑在台灣各地不斷地興建,公路的營運量在民國57年(1968年)大幅增加到9億4千7百萬人,貨運量達26,342,000噸。馳名中外的東西橫貫公路,有很多新的建設,觀光旅客欣賞到壯麗風光。北段橫貫公路的完成,使台灣的公路建設再向前邁進一大步,南部橫貫公路也開工興建了。興建中的澎湖跨海大橋和中部大肚溪橋對日益擴張的工商業和不斷增加的交通流量將負起更大的使命。影片中可見華江大橋、長虹橋等畫面。
港務方面。為配合遠洋航業的發展和港口輪船的停泊,台灣的高雄港、基隆港等港口都在擴建中。台灣的各港口貨物吞吐量每天都在4萬噸以上。
(4)水利建設
廣建水庫。各型水庫已建有20多處,多數具有灌溉、防洪、發電、公共給水等多目標功能。後龍水庫和曾文水庫工在積極興建中。曾文水庫完成後,可灌溉農田85,464公頃,每年可增產糙米14萬公噸,砂糖7萬公噸,供水人口可達925,840人,發電能量平均每年可達2億5千6百多瓦特,將是台灣最大的一個水庫。已完成的水利灌溉系統密佈田間,適當供應著農業和工業用水需要。
(5)農業建設
農地重劃。是綜合性土地改革的一環,意義在改善農業生產環境、改良農業結構、結合水利及農業技術,配合農業金融與地政,以促進土地的高度經濟利用,達到減低成本,增加生產的目的。經過重劃以的後的農地,原來分散的小塊農地集中,經過重劃以後的農地,原來分散的小塊農地集中了,原來畸零不整的農地都整齊畫一了,許多原來的旱地廢水溝廢路也都變成良田。
糧食增產。台灣今日的農業已邁入機械化和科學化,民國57年(1968年)生產總值高達新台幣477億4千多萬元。尤其是水稻的產量高達251萬公噸,刷新歷年的生產紀錄。
(6)海埔地開發和山坡地的開發
海埔地的開發。為了適應台灣工業發展和農業增產的需要而推行,開發極有成效,原來满佈泥沙的海灘,現在都成為有用之地,不但增加了耕地面積,也增添了沿海居民的財富。
山坡地的開發。原來一片片的荒山,也都開闢成一層層的良田,種植各種果類。在政府技術指導下,品種改良,生產增加,大大改善了山地居民的生活。現在台灣製造的農產品加工罐頭極為國際人士所歡迎,外銷數量極為可觀。
(7)漁業
發展漁業是近年省政施政重點。民國57年(1968年)的漁獲量高達50萬公噸,超過了美、法、西德、日本。遠洋漁船在政府貸款下,還在大量增加,近海漁業產量亦不斷地提高。
(8)畜牧業
畜牧是本省農村主要的副業,在台灣省政府有計劃的輔導下,發展快速。對家禽家畜的飼養和疾病防治都採用最新、最科學的方法。
(9)林業
政府為保護森林資源,涵蓄水土,不斷從事林相改良,績效卓著。最近台灣省政府計畫要擴大林地25,500公頃,預計將來林木成長,每公頃的集材量可以比目前增加4倍。同時可增加1萬3千人的就業機會。
(10)工業建設
開發工業區。在農工業的相輔相成下,各項經濟建設都有輝煌成果,台灣的經濟結構正快速走向工業化,新型的各種工廠像雨後春筍一座座地興建起來,也成立了新型態的加工出口區。可看到高雄加工出口區等畫面。
發展中的各項工業。介紹包括肥料工業(氮肥工廠)、機械工業、鋼鐵工業、汽車工業、電子工業、造船工業等發達的現況。
(11)社會福利
設立就業輔導機構,解決民眾失業問題。
廣建國民住宅和平民住宅。以長期低利貸款方式分配給低收入的國民購買,解決國民住的問題。
社區發展。在市郊和鄉間不斷地新建和改建社區,目前為止已完成3百多個社區的整建工作。國軍在整建社區工作亦出了極大的貢獻。社區整建特重環境衛生和家戶衛生,使居民生活舒適健康。
低利農民住宅貸款。政府進一步以最低利息貸款給小農蓋自用住宅,一幢幢堅固實用的住宅,不僅提高了農友的工作情緒,並帶農村一派新氣象。
建設離島及偏遠地區。政府為照顧及改善離島及偏遠地區居民的生活,在這些地區做各種建設,包括建漁港、國宅、水庫(大河水庫)、闢建風景觀光區等。
(12)衛生保健
公立醫院及衛生機構偏佈各地,經常為民眾服務,依時令實施各種疾病的預防,國民的平均壽命也提高到70歲左右。
(13)政治建設
戶口普查。釐定國家經濟建設計畫、推行國民教育、施行國民衛生保健、和實施地方自治、人口資料非常重要。台灣的戶政工作是由基層做起,並定期舉行全面普查,保持人口統計數字的正確。
兵役。服兵役是國民的義務。凡役男經身體檢查合格、抽籤決定兵種,就到各訓練基地服兵役。
推行地方自治。台灣從民國39年(1950年)起實施地方自治,已辦理了多屆的各項民意代表及地方首長的選舉。當選的代表們也都能為民喉舌,協助政府造福地方,樹立了民主政治的基礎。
(14)結語
今天的台灣到充滿了蓬勃的朝氣和青春的活力,民生樂利社會繁榮,不但一天天接近三民主義模範省的目標,並且成為復國建國的基地和世界反共的前哨。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82的網紅Fernando Chiu-hung Cheu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張超雄議員:主席,早前政府表示,現時在政府土地儲備中有二千一百多公頃規劃作住宅或商業/住宅用途,當中包括約一千二百多公頃屬"鄉村式發展"用地。政府進行新界東北新發展區規劃("規劃")的目的是增加土地供應。有受規劃影響的馬屎埔村村民(當中包括數代的農民)反映,政府遠於十多年前已表示會發展新界東北,之後...
耕地面積統計 在 林聰賢 Facebook 八卦
世界環境日-70億人的夢想 - 一個地球 謹慎消費
上周末與關懷在地環境的宜蘭民眾在員山內城,由內城社區耆老和環保局環教志工帶領,沿清澈見底的水圳探尋現今水資源匱乏的台灣,沒有水庫的宜蘭水從何處來?別具有「飲水思源」之意涵。
鄉間小路上一望無際的友善耕作綠色稻田、沿途清澈的水圳,讓人不得不讚賞內城農村之美;農地是農業發展的命脈,農業則是宜蘭發展的根基,自農發條例修正開放買賣農地15年來,宜蘭縣的農地上已興建約7,600棟農舍,流失約1,900公頃的農地,自雪山隧道開通以來,每年更以平均700棟的速度增加,而這些農舍多做為渡假別墅或經營民宿餐廳等,不僅破壞完整的田園地貌,也造成環境污染的隱憂。
農地承載著糧食生產、生活文化、水資源涵養,以及生物多樣等多重價值,但據統計,宜蘭已因農舍興建,失去約12%的優良農田面積,同時其所排放的廢水也早已超過農地及農水路的污染承載力,減損農田灌溉水溝渠功能,破壞宜蘭的農業生產環境。縣府團隊為解決農舍問題,落實『農地農用』政策,已提出4項具體對策,希望能夠遏止農地流失問題,保障農地永續使用。
最後,我與魏國彥署長及參加民眾蓋掌印環繞稻田地景合照共同宣示「保護宜蘭,守護耕地」;蓋掌印源於清朝乾隆時期,原住民與漢人的地契買賣,是以原住民的畫押手印作為買賣證明,意為「甘愿為憑」,這次宣示沿用古法,以蓋用掌印宣示「手」護宜蘭農地,不再任其炒作。
耕地面積統計 在 Facebook 八卦
https://unews.nccu.edu.tw/unews/%E9%9D%92%E8%BE%B2%E5%A4%A2%E6%94%8F%E6%98%AF%E5%81%87%EF%BC%9F%E3%80%80%E8%BF%94%E9%84%89%E5%B0%91%E5%B9%B4%E4%BB%94%E5%9C%A8%E7%94%B0%E9%96%93%E7%9A%84%E7%94%A2%E9%8A%B7%E5%9B%B0%E5%A2%83/
這篇不錯,可以先把這篇看完,我點出裡面幾個我覺得值得評論的橋段。
國立臺灣大學園藝暨景觀學系碩士班畢業的劉育昌,眼睛閃閃發亮地講起他的「青農夢」,他對於有機農業的憧憬,來自大學的課堂。當時,教授甩著畢業學長種植的有機葡萄,直接摘一顆放進嘴裡,說:「這才是真正的農產品。」劉育昌聽完教授的話,當下熱血沸騰,想要種出同樣令人安心的農產品。
現在青農以小農居多,其中有高比例選擇有機耕作,卻仍在摸索生存之道。根據農委會統計資料顯示,截至民國106年,全台耕地面積約79萬公頃,有機農田卻佔不到1%面積,在農業中只屬極少數,相對地,銷售通路也面臨不夠完善的困境。
一般的農產品就不令人心安嗎?要有機才令人心安這是一種很弔詭的說詞,看到新聞內容講的教授在說有機葡萄才是真正的農產品,這我真的不禁為現在的農學教育擔憂了起來。
台灣要有機生產不是不能,而是困難,國外在推有機有些地方的氣候就很適應,要有機管理也沒多困難,我看過一些國外農場的管理沒有拿有機只是因為人家有用化學肥增產,至於施藥因為太麻煩還有需要跟通路溝通的部分,乾脆不用藥。
但台灣不是這種環境,台灣氣候熱、濕度高、氣候穩定度低,自然衍生出許多的病蟲害,在有機管理上更加的困難。
我認識一些經營穩定的有機農民,例如交Costco有機火龍果、交通路有機空心菜、有機九層塔的農民,過去都是慣行的農民。
這些成功的農民都是由於自身多年的種植經驗的精進,逐漸達到減藥、不用藥、有機,慢慢精進生產技術的途徑,而不是一開始就投入有機。
新農直接投入有機生產就像剛離開新手村就直闖魔王的迷宮一樣。
非農相關轉農當然是很辛苦且艱辛的路,之前農委會喊出10年30000青年返農,我就覺得很好笑,其實在多數的農產業缺的不是農民,而是農工,不是沒有人願意投下去生產種植,而是缺少農工來從事農務工作。
持續輔導青年轉農,完全不會解決缺少農工的問題,新進從農者也因為規模跟缺農工,多數經營的品項都很相似,借個幾百萬小夫妻搭個溫網室開始種小黃瓜、小番茄、哈密瓜、甜瓜、短期葉菜等。
有部分成功的案例作為標靶人物宣傳,但多數都是經營失敗的悲慘從農之旅。
一般人不會知道這些,但每一個閒置的溫室正述說著經營者的苦痛。
耕地面積統計 在 Fernando Chiu-hung Cheung Youtube 的評價
張超雄議員:主席,早前政府表示,現時在政府土地儲備中有二千一百多公頃規劃作住宅或商業/住宅用途,當中包括約一千二百多公頃屬"鄉村式發展"用地。政府進行新界東北新發展區規劃("規劃")的目的是增加土地供應。有受規劃影響的馬屎埔村村民(當中包括數代的農民)反映,政府遠於十多年前已表示會發展新界東北,之後他們不斷受到地產商收地及迫遷的威脅。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 撇除"鄉村式發展"用地及不適合發展的土地外,上述二千一百多公頃的土地中,預留作公屋、私人發展及已列入勾地表的土地面積分別為何;該等土地的具體地點及預算可興建的各類房屋的單位數量為何;以及一千二百多公頃的"鄉村式發展"用地的地點為何;
(二) 根據1996年、2001年、2006年及2011年的人口統計資料,受規劃影響的3個地區(包括古洞北、粉嶺北及坪輋/打鼓嶺)的住戶統計詳情(包括住戶數目、住戶人口分布、住戶收入狀況、住屋類型及住戶數目),以及現時的估計人口為何;及
(三) 在發展一個新地區的時候,政府根據甚麼原則選擇採取公私營合作模式,還是傳統新市鎮發展模式;鑒於上述村民表示,政府最初計劃以公私營合作模式發展新界東北,受影響的3個地區內有很多耕地因此被收購及破壞,自1996年以來,該3個地區的土地買賣情況(包括地段、面積、收購者、價值及買賣年份)為何?
2012年10月24日立法會大會
新界東北新發展區規劃質詢
日期:2012年10月24日星期三
時間:上午11時正
地點:會議廳
議程:
http://www.legco.gov.hk/yr12-13/chin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gNGy0o3hY7g/hqdefault.jpg)
耕地面積統計 在 農業經營現況(國情簡介-農業建設) - 行政院 的相關結果
110年臺灣農耕地積78.7萬頃,全年農作物種植面積73.5萬公頃,作物種植面積中稻米為22.4萬公頃,雜糧7.4萬公頃,特用作物3.0萬公頃,果樹18.0萬公頃,蔬菜14.2萬公頃,花卉 ... ... <看更多>
耕地面積統計 在 臺灣五十年來統計農業概況 的相關結果
臺灣五十年來統計農業概況 · 表194-1 歷年農業戶口(戶口數) · 表194-2 歷年農業戶口(百分比) · 表195 歷年農業聯合團體及農業團體數 · 表196 歷年耕地面積 · 表197 各地土壤成分. ... <看更多>
耕地面積統計 在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 農業統計資料查詢 的相關結果
資料期 表號 表期 編製機關(單位)
110年 1113‑01‑01 年報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
110年 1113‑04‑01 年報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
110年 1113‑05‑01 年報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