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發生過一次的事件,我今天想到十次,就彷彿增加了十次的心理痛苦。我們並不需要否認那真實的情緒壓力,但要小心避免過度放大。
當自己感到很受傷和困頓時,不妨練習接納自己的情緒感受並表達出來,也嘗試敘說自己對於苦難的想法。別擔心自己的感覺或想法對不對,光是表達出來(可能是找個適合的對象說一說,也可能是自己寫下來、畫出來)就會有效果。
在面對困境時,愈願意表達自己的情緒,分享自己對困境的觀點,也會愈有機會促進創傷後成長。
取自《與情緒相伴的新生活提案》
……………………………………………………………..
各位朋友,晚安:
嚴格來說,「困境」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因為牽涉到我們怎麼定義困境?還有,後續如何因應?
譬如說,他人無心講的一句話,但我們一整天放在心上,那我們顯然把「困境」放大了。如果我們當時狀況好,說不定那句話,根本左耳進、右耳出。
還有,他人的表達,常常最主要是反映對方的感受與需要。至於我們內在因此的起伏波動,我們也可以連結到我們的需要,深一層來認識自己。
有些「困境」的類型,則似乎沒什麼模糊空間,心理再健康的人,也容易感受到衝擊。健康是其中之一,像是癌症。
「這本書的誕生,來自於癌症希望基金會榮譽董事、加州大學舊金山醫學院榮譽流行病學教授李明瑱。明瑱老師多年來鑽研癌症與營養生活習慣的關係,同時也是相關機構的義工,她接觸許多癌友,同理癌友面對的疼痛與哀傷,因而結合東西方哲學思考、設計完成並出版了《10堂愛與療癒的體驗課》一書,以期協助癌友面對悲傷、進而改善心靈。」~王正旭
我身邊有些癌症的朋友,包括老人家、中年人,他們的生命力驚人。作者之一是我的學弟,在很年輕的時候,就罹患淋巴癌,當初知道的時候相當驚訝,因為他身形比我壯碩,運動、體力都優於我許多。
我看的書多,印象中也看過癌友寫的書。當我們把每一天當成生命的最後一天,生命的視野因此不同,更願意珍惜與把握時光,更勇於做自己。
「本書四位作者,各有心理、藝術、文字專業,他們在癌症病友、癌友家屬的角色經歷了人生的失去、傷悲,不過他們真正最大的共通點,是藉著從經歷及轉念、成長過程中,將癌化成愛,並且成為助人者。」~王正旭
我常提到「痛苦是禮物,別輕易剝奪」,因為痛苦常帶來成長,只要我們妥善應對。所以,痛苦是動態的,我們可以決定痛苦的意義,並在其中學會自愛愛人,如同這本書的四位作者。
「面臨失去、壓力、傷痛、挫折⋯⋯這些不僅是癌友的人生經歷,也是身而為人難以避免的情感記憶,甚至可能深深影響各人的生命樣貌。」~王正旭
人們的需要,常常大同小異。癌症所引發的心理狀態,大部分人都會經歷。所以這本書並不只適用癌友,更可以是每個人走在暗黑低谷的良伴。
書裡面有眼球先生的作品,色調溫暖如春,讓人心安。我們也可以跟著這本書的引導,寫下我們的省思,帶著我們向內走去,去認識不熟悉的自己。
「物來順應,未來不迎,當時不雜,既過不戀。」—《曾國藩文集》
最近常跟版面上的朋友們聊,當我們臣服與接納,只過當下的生活。每次只走一步路,每次只過一秒鐘,那我們便能好好跟過去道別,我們刻刻失去,時時擁有,又寧靜又好奇,眼前天地遼闊。
或許,這種過於飄渺的說法,難以掌握。但這本書的文字親切,好讀易懂能舒心。
祝願您,能看見新的苦悶,也能同時感受新的美好!
.
ps. 這本書在明天7/21(二)晚上8點會跟作者一起進行贈書直播,歡迎參與
……………………………………………………………..
【文/ 劉惠敏, 周子勛, 葉北辰】
談了這麼多生活中的苦難、困境或惱人的狀況後,身邊的人們有時會出現一些安慰的說法。像是引用名人的名言,告訴你「那些殺不死我的,使我更堅強」,然後鼓勵我們要往好處想:
「這是你現在的人生功課之一,完成之後你的人生會變得更好。」
「這些苦難是你生命中的養分,會讓你更茁壯。」
但人生一定要正能量嗎?
老實說,如果這些話是當事人自己的領悟,那非常有正向能量,但若是旁人鼓勵的話語,在受苦當下、情緒低落的聽者,多會覺得這些是「沒有意義的風涼話」。 正能量的金玉良言告訴我們,經歷了苦難、創傷後,就得要成長、茁壯……例如在癌症病友的成長團體中,當心理師提到「創傷後成長」這個概念時,有些病友很委屈地說,「為什麼一定要成長?難道我不能經歷癌症後沒有成長嗎?這樣壓力好大!」
其實,「創傷後成長」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並不是我們要或不要的問題!就好像腳掌常常踩在地上承重,腳底會長繭;常常需要舉重物,肌肉就會變得比較有力氣;又或者身體在生病後,會學習及記憶、產生抗體後,再次面對時更能夠有效和快速的反應,抵禦外敵。這些都是在壓力事件之後,自然發生的成長。
▍自然而然的心情免疫力
不用懷疑,心理狀態一如生理機制,當我們面對高度挑戰性的生活危機時,人們會自然而然產生正向改變。這樣的改變有時會被說這是正能量,而在心理學上的用詞,則是「創傷後成長」:也就是在重大壓力後的真實改變。
面對生活中顯著的威脅時,我們會有重大的心理痛苦。所謂的「創傷」,不只是天然災害、意外或暴力事件等急性創傷,也包括重大傷病、關係決裂、被霸凌等形成的心靈創傷。
而經歷創傷後成長,主要的表現途徑包括:
■ 全面性地增加對生活的感恩(appreciation of life),例如很多人在經歷過自己或身邊親友的生死交關,變得更珍惜生命,並改變生命中重要事物的優先順序;
■ 更有意義的人際關係(relating to others),與他人關係變得更溫暖、與他人更親密,例如父母、伴侶、子女……等親朋好友;
■ 對個人力量有更多的感知(personal strenth),覺得個人力量變強或更能掌握、自我價值感提升,像是發現自己比想像中更加堅強;
■ 新的可能性(new possibilities),更願意、積極拓展生活中新的可能性及新的生命路徑;
■ 靈性轉變(Spiritual change),在靈性層面的發展或對存在的發問,以及更豐富的存在感受和靈性生活。
經歷生命中的苦難與創傷,有些人會持續感到無助、害怕、生氣等情緒壓力,但也有人可以從中獲得正向改變,讓生命更圓滿或幸福。
可能有人以為後者是天生的或運氣好,但心理學研究發現,創傷後的正面改變有幾項重要的影響因素,提醒我們更認真的思索個人特質、個人處理情緒痛苦的方式。
但也有些癌友常不由自主地想到癌症復發、擔心自己會不會死、反覆閃過治療或檢查時的痛苦畫面……猶如牛吃草的反覆咀嚼一般,有些人會「反芻」自己的負向經驗和負向念頭。
這樣的「負向反芻思考」,會降低人們的創傷後成長。並不是說不能想到這些,而是每天反覆地思索,是很痛苦的心理經驗。我們的情緒無法區分這是真實經歷,還是它只是腦中的一個念頭?
只發生過一次的事件,我今天想到十次,就彷彿增加了十次的心理痛苦。我們並不需要否認那真實的情緒壓力,但要小心避免過度放大。
當人有機會藉由各種方式將這些擔憂或負向念頭表達出來,例如在自己的信仰中禱告、祈求,與家人或朋友分享,甚至向醫護人員訴苦,藉此獲得社會支持,便能夠有效避免「負向反芻思考」,減少創傷後成長的阻礙。
更進一步,我們可以嘗試增進面對苦難後的正向改變,研究者發現個性比較外向的人,因為較能面對和接受新的經驗,就更有機會從創傷事件的後果中發現正向意義或行動。
無論自己是不是外向的人,如果願意練習做點不一樣的事,增加生活中新的經驗。 例如回家時換一條從來沒有走過的路、去一個沒有去過的地方、參加從來沒有參加過的活動,更簡單的,花一點時間嘗試本書中的各類方案,都有機會促進自己的創傷後成長。
在面對困境時,愈願意表達自己的情緒,分享自己對困境的觀點,也會愈有機會促進創傷後成長。
當自己感到很受傷和困頓時,不妨練習接納自己的情緒感受並表達出來,也嘗試敘說自己對於苦難的想法。別擔心自己的感覺或想法對不對,光是表達出來(可能是找個適合的對象說一說,也可能是自己寫下來、畫出來)就會有效果。
當然,若能獲得家人或朋友等重要他人的建設性回應及情緒支持,也更讓我們能從苦難中找到力量和希望。
然而,這些都要你願意嘗試,才有可能發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你現在開始的第一小步會是什麼呢? 祝福你,也希望你能夠在遭遇的困境中,逐漸發現你的正向改變。
.
簽書會FB活動頁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649530538967306/
圓神FB的貼文 https://www.facebook.com/ehopetw/posts/3130126710402637
《與情緒相伴的新生活提案》博客來購書連結 https://bit.ly/S0100184-B
圓神出版.書是活的
.
7/25高雄公益免費_善牧第五屆爸比媽咪節-親子有話好好說(高雄場)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50194072308694/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萬的網紅MPWeekly明周,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很多人都聽過「筋長一寸,壽延十年」,研究顯示中年以後,肌肉力量急速下降,肌力不足和關節僵硬,增加了跌倒的風險,老人家亦會經常抽筋,晚上瞓覺雙腿也因抽筋痛到醒,物理治療師梁惠紅(Joey),針對大肌肉羣以靜態伸展為主,設計四式拉筋運動,讓長者在家也能保持活動力,只要每星期做兩至三次,每個動作維持三十至...
老人靜態活動 在 陳菊(花媽) Facebook 八卦
「3心5老2.0~善用長照快樂老化在社區」據點成果展暨音樂饗宴,是高雄一年一度重陽節系列活動的大盛事,今年共有150支隊伍、約6,100人參加,與會者都是我們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的長輩與志工們。
截至10月底,高雄共有228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約2萬6千位長輩接受我們的服務,要感謝社區志工及生活輔導員長年提供長輩服務、關懷,社區也結合多元的資源提供各種健康促進活動及靜態的學習課程,以及在課程結束後與長輩共同用餐,這樣溫馨、快樂的感覺,讓據點宛如長輩「第二個家」。
也因為所有人的努力,讓高雄歷年來參加衛福部舉辦的全國性競賽皆屢獲佳績,包括這個月11日所舉辦的「第三屆社區金點獎~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表揚」也榮獲4面獎牌,是所有縣市之冠,非常感謝各據點、各區公所積極投入據點業務,為高雄爭光。
今年10月底,高雄市65歲以上老人達39萬餘人,將正式進入「高齡社會」,所以如何給長輩關心、使長輩開心、讓家屬放心的「三心」,一直是市府推展老人福利政策的目標,所以我們努力推展長照2.0升級服務,持續拓展社區長期照顧資源,期望長輩能夠在地生活、在地照顧、在地老化,讓所有需要長期照顧服務市民都能找的到、看的到、用的到。
我也期待更多民間團體以及65歲以上長輩,都能加入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的行列,一同實踐預防延緩失能及在地老化的精神,讓高雄成為更適合老人安養、快樂生活的宜居城市。
老人靜態活動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八卦
【7/9 連續8天+0 高雄微解封方式公布 #餐廳內用不開放 】
■今日高雄+0,觀察期是6/29鳳山大樓群聚感染後+14天(到7/13),如果14天都是+0,高雄社區應該就是零社區感染,希望能繼續維持。目前包含診所社區監測、醫院入院監測、高風險單位(長照)等定期監測每天都會做相當數量的PCR,近日陽性率都是0,顯示相對沒有疫情流行。
■7/12-7/14開放67-69歲疫苗接種,共49站社區接種站,請攜帶同意書、身分證、通知書、健保卡。今天到明天會發通知書,請務必按照通知書時間分散施打。
■即日起到7/12下午5點以前,開放9-10類疫苗施打意願登記。
■感謝高流音樂加油站眾家藝人齊聲聲援抗疫!因此接種站會聽到音樂和歌手祝福的話。
#所謂微解封開放的原則,莊教授和林教授公布專家小組結論:
■1.積極管理、有效開放 2. 戶外靜態優先 3.室內積極管理才能開放
■維持帶口罩、保持社交距離、提升疫苗接種率
■運動健身(運發局):1.公立開放田徑、戶外羽球、網球場 2.私立開放戶外羽球、網球場、高爾夫球場、戶外棒球打擊場。 3.選手訓練專案處理 4.教練授課需進行自費抗原快篩7天1次 5. 廁所更衣室需每15分鐘清消 6.公園設施無法清消不開放。
■風景觀光:1.戶外原則開放:如岡山之眼、蓮池潭、觀音山等 2.室內限制流量:如貝殼館限80人、蝴蝶園限80人、月世界服務中心限50人 3.公廁全開放 4.兒童活動、戲水等區域不開放、風景區仍不開放。
■圖書館:開放單一窗口借還書,採線上預約,閱覽區不開放。
■社教館:開放戶外園區,籃球館等不開放,演藝聽開放彩排直播,展覽廳人流管制。
■學校:開放戶外操場,校方可管制人流總量,暑假時間0600-0800,1600-1800,入內禁止飲食、戴口罩、實聯制。
■美術館、駁二等室內展覽空間:總量管制每人3坪為原則,禁止飲食、互動裝置不開放。
■大東、至德堂等表演館:不對外開放,開放錄影彩排直播,若不能全程戴口罩需有檢驗陰性證明。
■劇組:依文化部指引,檢驗陰性可以脫口罩(每7天一次),接觸需有演員同意。
■電影院:1.從業人員:加強健康管理,從業人員每7天自費快篩一次、環境清消如廁所15分鐘一次 2.民眾:預售、分流、全程戴口罩、禁止飲食、禁止互動裝置、落實實聯制、梅花座。
■宗教:1. 鼓勵線上直播、室內最多4人、室外9人。2.登記立案宗教團體需提出防疫計畫核准後才能提供民眾入內參香或禮拜。 3.其餘如進香遶境等實體活動仍然禁止,沒有核准防疫計畫場所禁止開放。
■職訓:單一班級40人以下恢復,需提出防疫計畫、梅花座、戴口罩、禁止飲食。
■公寓大廈:1. 禁止外送外賣進入,但技術人員(瓦斯等)不在此限 2.非住宅大樓不受限,獨居老人或需照顧老人小孩者不受限。
■餐廳內用部分,高雄已有串門子群聚染疫等前例,可見風險相對較高。因此經過專家會議討論後,#建議暫不開放,還是等等看這兩個星期的狀況,隨時來討論指引是否能落實。
Q&A:
■AZ接種219490劑,使用率98.6%,Moderna接種118224劑,使用率51.7%,72歲以上,高雄累計接種率72.07%。高雄策略是把高齡人口盡量打滿再往下開。
■因此其他縣市有些已經開到65歲了,市長說明高雄開放相對慢,先反覆鼓勵較高齡民眾打滿。(目前高雄72歲以上覆蓋率比較高,65-70歲接種覆蓋率較低)市長希望能讓打得快的縣市先領滿份額內的疫苗,中央表示可配合。
■室內打麻將活動維持原來規定是禁止。
■媒體詢問全台只有高雄捷運是民營,因此獲得交通部紓困補助,引起公營的北捷不滿。市長說明目前高捷因運量和廣告收入在疫情間大幅下降,因此希望中央基於救急救窮原則給予補助,不過目前中央還沒正式給予高捷補助,希望有影響的公司都能同等受到補助。
■最愛偷打疫苗的藍營,有一位前立委陳宜民(就是曾經動手毆打女警的那位)說高雄有「疫苗特權基地」。潘技正希望不要抹黑影射辛苦的第一線醫護。
老人靜態活動 在 MPWeekly明周 Youtube 的評價
很多人都聽過「筋長一寸,壽延十年」,研究顯示中年以後,肌肉力量急速下降,肌力不足和關節僵硬,增加了跌倒的風險,老人家亦會經常抽筋,晚上瞓覺雙腿也因抽筋痛到醒,物理治療師梁惠紅(Joey),針對大肌肉羣以靜態伸展為主,設計四式拉筋運動,讓長者在家也能保持活動力,只要每星期做兩至三次,每個動作維持三十至六十秒,每天重複做兩至四次,兩星期左右,柔軟度及抽筋情況已經有很大改善。全文:https://bit.ly/3qWcNEg
-----------------------------------------------------------------------------------------
立即訂閱《明周》電子版:
https://bit.ly/3t1Jmmx
明周娛樂 Web/ https://www.mpweekly.com/entertainment/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entertainment.mpw
Mewe / https://bit.ly/39s8vgS
明周文化 https://www.mpweekly.com/culture/
想食明周 https://www.facebook.com/foodiempw/
INNER https://www.facebook.com/innermpw/
https://www.instagram.com/in__ner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5Fy3pXCCJ70/hqdefault.jpg)
老人靜態活動 在 2022適合老人的活動-房地產相關影片討論,精選在Youtube上 ... 的八卦
高標準眼光、完美主義者的人,習慣給人普評差評的人,請勿下單!請繞道~謝謝購買活動價適合老人玩的益智玩具套柱配對積木中老年人解悶娛樂用品預防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