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擔心你就是愛你
她每次回娘家,就要面對她媽重複的嘮叨,而且還帶著干涉,那是她回娘家最大的壓力,往娘家的路上就感覺腳有千斤重。這次又跟她媽吵架,她媽說了一句話:「我擔心你就是愛你,你不懂嗎?」
她自己當媽的人,覺得她媽講得好像沒錯,可是,又總是感覺不舒服。想找我聊幾句,搞清楚。
我說,這是很常見的迷思與合理化的方式。擔心不等於愛,這放在其他功利一點的關係,可以看得更清楚。像是,老闆擔心我們業績不好,一直干涉我們的做事方式,這是愛嗎?
愛本身包含不少正面的情感,可是擔心又干涉,那常給人壓力。如果今天男女朋友談戀愛,互動過程中,不管哪一方一直只表現出擔心,又干涉對方的生活,我不知道這段關係可以持續多久?
我反問,通常老人家最被擔心的,就是健康問題。我問她,她有這方面的擔心且干涉嗎?
她說,她有跟她媽講,叫她去運動,做健康檢查。她媽很不喜歡聽這些話,有時候還講說「死了就算了,檢查反而知道一大堆毛病,活著也痛苦!」
所以啊,她的擔心就不是愛,她媽媽的擔心就是愛,這是什麼道理?不照顧自己的健康,就很可能給晚輩負擔,為什麼她不多積極面對自己的健康,選擇逃避?真的愛晚輩,就更要照顧自己的健康,不是嗎?
常管別人的人,很不喜歡被別人管,這是很常見的現象。管別人,不等於愛別人。如果「管」變成「尊重」,少了干涉,多了關懷,讓人感受到溫暖,這會比較接近愛。
愛一個人,會怕失去,所以擔心,這很自然。可是,懂得愛自己,愛起家人親友來,才能給人更多的空間與自在,而不是無所不在的壓迫感。
我再繼續請教她,請問她媽媽這樣擔心、干涉,對她的生活有幫助嗎?
她回答,沒有啊,反而造成大家常吵架。
我說,對啊,愛一個人,怎麼會是要讓對方持續受到我們的負面影響呢?
她說,她媽媽還怪她,都是她不聽話,所以害得她老了就一身毛病。她媽媽這句話,讓她很有罪惡感。
哇…,直接把老化常見的身體狀況,全都怪到晚輩身上,這招很經典。我換個方式說,請問她如果聽話,她媽媽的身體毛病就會不見嗎?不管是十年以前,還是現在開始聽話?
她說,應該不會吧!就算她十年前開始,假設事事都聽她媽媽的話,她媽媽還是有很多事可以擔心跟生氣,像是她爸爸、她弟弟,還有她奶奶,也就是他媽媽的婆婆…
我說,所以她剛好是所有人裡面最願意聽她媽媽講的人,她媽媽就把所有情緒的責任放在她身上。好像她沒讓她媽媽開心,就是罪人。最孝順的人,反而最常接受指控,這不知道是什麼邏輯?
我們沒辦法繼續聊,只好講到這裡就說再見了。
有一個想法,我想請她參考—先放棄做一個媽媽眼中的好女兒吧,這太難了,太單向了。把另一個人的情緒都一起承受著過生活,很不容易。這一關過不了,她反而沒辦法用輕鬆的態度,面對她媽媽。有空多看看書,把一些陳舊的迷思理清楚,別被它們纏繞著綁住了。
擔心對方,不代表我們愛著對方,因為愛常包含正向的感受。如果傳達不出正向的感受,擔心、干涉又沒有用。那麼,我們很可能只是繞個彎,要對方幫我們承擔情緒而已。
有時候,過度為別人擔心,是一種逃避。像是不想面對自己的健康問題,所以轉移注意力。
有時候是,不會處理自己的情緒,巧妙地藉著要對方順著我們的意,來回頭安撫我們的情緒。這種情況下,通常雙方都過得不會太如意。
真的愛別人,還是要從愛自己開始。
--------------------------------------------
《我想傾聽你》新書上市
1.金石堂(加贈限量作者簽名書衣):http://ppt.cc/Qv9m5
【贈品書衣解說 : http://ppt.cc/HCG1a 】
2.博客來(簽名款已售完)請至一般版:http://ppt.cc/XpS6Y
3.誠品(限量明信片首刷已送完):http://ppt.cc/p3Inz
4.預購詳細說明:http://ppt.cc/1gqcW
免費電子書借閱平台: 台灣雲端書庫(可借《謝謝你知道我愛你》、《找一條回家的路》、《跟自己和好》)
http://0rz.tw/HJCSM
台北市圖免費講座 : 3/26(六)下午2:30-5:30(自由進場)
http://ppt.cc/NeNn2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7萬的網紅Vicky Ts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真的好久都沒有翻譯影片給大家了 十分抱歉啦😢 也是因為剛經歷了段考和一些比賽 所以現在才有一點時間可以翻譯 大家都說高中忙 原本不以為意 現在經歷了才知道真的很忙啊 要上高中的會考戰士們好好努力呀!!雖然高中忙碌 但是其實還是很有趣的xd 這首歌Kurt也有Cover的版本 但是我覺得Megan的聲...
老人一直問重複的問題 在 nagee Facebook 八卦
這支影片,當年看直播的時候,暴哭
昨天再看,再哭一次
那種真誠,讓人毫無招架
這是2012年
李登輝歐吉桑參加蔡英文在新北板橋的選前之夜
高齡90歲的李前總統,才做完手術不久
最後還是堅持要站出來,和台灣人說些話…
李登輝先生:
「這段日子以來,我一直想要跟大家一起努力,為了咱台灣前途打拼,但身體實在不太好。不過看到我們的台(灣)…我們的國家退步到現在這樣,就算我在家裡休息,但我的心啊,實在來說,也無法休息。
今天,不管他們如何勸阻我,說我身體撐不下去,但我一定要站出來跟大家一起,為台灣拼最後的一場。因為這一場(2012)不只是蔡英文要贏,也是台灣一定要贏。
我已經九十多歲,給日本人管過,給國民(黨)政府管過。看過台灣這塊土地的人,不論是原住民、早期移民、二戰後來台的移民,不管他們的先人如何,都是吃過許多苦難。
因為我們大家共同在這塊土地打拼忍耐,經濟才好一點起來,才有機會,選擇我們自己的總統,選我們自己的生活。我們希望代代子孫都能永遠在這塊土地發展下去,做一個幸福的台灣人,也做一個有希望的台灣人。讓生意人生意興旺;農民收成好,農產品有銷路;做工的人希望有賺錢,不失業;大學生不必借錢讀書,畢業後有工作;年輕人敢娶妻買屋、建立家庭;老人年老後有人照顧。我們也希望台灣有個公正的司法制度(體系),有一個公平的經濟制度,有一個台灣文明的教育制度;我們更加希望,萬一受到災難時,有可以保護大家的政府;我們更希望,建立一個民主、自由、繁榮、有人權、尊嚴的國家,不必煩惱被別人統一、被別人管,可以大聲說:我是台灣人!」
(全場淚崩ಥ﹏ಥ)
最後,李登輝把一旁的蔡英文的手拉起來,高喊「讓蔡英文成為台灣第一女總統,創造台灣民主新典範,好不好?」
「我李登輝這輩子,今天是最後一次,要跟大家拜託。多謝你們。」在主持人高喊「疼席阿輝伯,支持蔡英文」聲浪中,李登輝抱住眼眶泛紅的蔡英文,而蔡英文也靠向李登輝。隨後,李登輝補上一句,「台灣要交給你們了!」。台上、台下有許多政治人物與支持者都哭了。
[新聞]搏命挺小英 李登輝:台灣交給你們了
https://newtalk.tw/news/view/2012-01-13/21333
2012那一場選戰,非常催淚。
不只是這場選前之夜,隔天,號稱史上最有風度最大器的落選感言,蔡英文2012的落選感言,更是讓大家哭成一團。但她沒有哭,她鼓勵大家要勇敢(結果台下就哭得更慘 ಥ﹏ಥ……),她的氣度、她的堅定和堅強,造就了2016,造就了2020的今日。
魔魔嘎嘎說:「體制內走到最強大概就像李登輝那樣。然後他的接班人是蔡英文。」
「體制內」這是很重要的概念。李登輝做了很多對台灣影響深遠的改革,那些改革,不像今天「新政治進步價值」在吵的那些,而是:推翻威權軍權,是差一點就會爆發國民黨黨軍政變,而政治手腕厲害到沒有流血的完成民主革命。但李登輝也對那些舊勢力做了非常多妥協:安置、收編、安排退休俸祿等等等。那時候,在野的民進黨,如果為了爭取席次,成天在鬼叫,罵李登輝沒有一步到位、騙票、打假球。那麼李登輝如果被這樣順勢順風鬥爭下台,在野黨席次增加了,國民黨內投降派也掌權了,1996年就不可能有民選總統,現在台灣應該和香港一樣被分配中共特首。
李登輝先生,用了許多政治手段,解決了極為複雜難解的政治問題,他讓郝龍斌之父,軍頭郝柏村,去當行政院長,解決了軍閥叛變的危機。要說他酬庸、軍人干政嗎?李登輝先生,讓宋楚瑜當台灣省省長(沒錯,就是中(華民)國體制下的台灣省的那個省長),隨即「凍省」,這讓恨他的滯台中國人恨到如殺父仇人,你要說他沒有誠信、手段卑鄙嗎?政治,就是不段的妥協和協商,才能往你希望的大方向前進。
台灣,有些民主時代社運光環出身的人和小黨,總是在體制內玩社運那一套,總是要求體制內接70年爛攤的改革者,凡是要一步到位,否則就給你貼上滿滿的負面標籤。當然,這樣看起來很正義,很清新。但是時間久了,大家還是會發現,裝的再清高,進入體制內,自稱跳脫藍綠新政治,真的也沒有那麼神。官商勾結的、刀叉吃人肉的、壓榨勞權違反勞績法的、和建商友好卻高喊居住正義的、派系鬥爭的、貪污的、舔共的……時間拉長來驗證,都沒有比較清高。
一個人的品格、成就、歷史定位,往往不是當下就能得出結論。政治人物更是如此。不關心政治的人民,對政治的記憶是很短暫且錯誤的。因此很多人一直在重複歷史的錯誤。2012年,李登輝一片肺腑,有一半的人沒有聽進去,當成兒戲。於是台灣人又花了好幾年去容忍馬政權的「政績」,後來在2014年爆發了318太陽花運動。2014年,在一片「民進黨不要太囂張,是國民黨太爛」的主流聲量下,柯文哲崛起了,時代力量成軍了。2016年,馬任滿8年,風光卸任,和陳水扁卸任生涯完全不同。而蔡英文,終於走完總統大選的「最後一哩路」。但這一切,才是考驗的開始。
對政治冷感的人們,又一次輪迴歷史的錯誤。
2018年,再一片「教訓民進黨、滅東廠、滅綠共、統獨假議題、跳脫藍綠」的聲浪下,民進黨慘敗,韓國瑜崛起。至此,我深深體會這個事實:台灣的民主自由,真的是非常非常脆弱。任何對政治冷感的中間清高選民,都可以很潮的喊著勞基法修惡、居住正義、礦業法…喊著藍綠一樣爛、跳脫藍綠,跟風複製貼上一嘴漂亮的議題,然後去支持韓國瑜那種政客……。那種人的票,也是票票等值,這就是民主。但那種人,真的有意識到民主是要為自己作主,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嗎?還是期待一個政治明星,從天而降,就能解決(碾壓)所有的問題?那種價值,期望的是民主?還是獨裁?
經歷過馬英九執政的世代,竟然還有那麼多人,無法比較台灣陣營和中國政黨根本上的差異,竟然還能選出韓國瑜這種不可思議的低級無能的草包當高雄市長。完全無法想像這是經歷3次政黨輪替的社會,會做出這樣的判斷。任何一個在台灣生活的外國人,都會對台灣社會選出韓國瑜、盧秀燕這樣的首長,感到無法置信。
2020年,台灣人懸崖勒馬,守住了。
2020年,香港已經完全沒有民主法制,被自殺成為常態。全世界陷入中國武漢病毒的地獄,美中熱戰箭在弦上。如果這時候台灣是韓國瑜、或任何一個統戰勢力執政呢?而今天騎牆派還在「統獨假議題、藍綠一樣爛」,到處找機會蹭,只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
做政治人物或政治倡議者,會受到的攻擊永遠不會少。但最後他們中就會留下可供世人公評的影響。李登輝、史明、蔡英文,都受過非常多不公平的批評和攻擊,但他們終究會在台灣留下正面的典範和歷史定位。而帶頭恨他們的是哪些人,大家也都會看在心裡。
反之,也有些過譽的、包裝過度的政客,在死後,或失去權力之後,也終究要被拆穿虛偽。
「人什麼時候會真的死去?應該是在世人都遺忘的時候吧。」
沃草王希:
就這點來說,李登輝就不會真的離去。
也許我們並不真的了解他,但我們現今在台灣這塊島嶼上生活的方式,甚至是民主自由的呼吸,都跟李登輝執政時留下的貢獻有關。
台灣的民主政治、本土意識,都是他留下的遺產,也是沒有任何人能夠抹滅的台灣價值。
很多人都會提及他的民主貢獻,但我認為更令人佩服的是,即使到了94歲的高齡,他還有一個「台灣和牛育種計畫」的理想,不論幾歲,他都還有著政治以外的熱誠,都還在想著如何為台灣留下什麼,都還在努力貢獻一分力氣。
謝謝你,台灣的民主先生。」
完整影片連結
https://youtu.be/N_AqEzQjvNI
老人一直問重複的問題 在 麻的法課 - 邱豑慶醫師 Facebook 八卦
#初二
#有人愛的孩子真的很幸福。
昨天我為了我自己的娘,連續第四年包奇數的紅包給孩子們在生氣。
我真的不是計較錢,但我真的很想告訴她,如果真的無心要包給孫子,不如不要包,我真的不會介意。
不管我過年紅包包到多大包(六位數),我娘就是包3000或5000給灰灰他們,甚至拿重複使用的舊紅包袋來裝。
胎胎一直勸我,『老人家節儉,老人家不知道3和5是奇數,沒關係啦,一年就一天而已。』我是真的忍很多年忍到快翻臉。
為什麼生氣?不是錢。
真的有心,包個600給屁孩們都好。我氣是因為她連準備都沒準備,每年都是從我包給她的紅包裡當場抽幾張出來,拿幾個重複使用的舊紅包袋包回來,真的沒有讓人覺得有什麼真心祝福的感覺。
這真的是心意的問題,對從小很缺乏愛的我來說,尤其過不去這種 #細節。
靜下心來想,也許真的不怪我媽,我家自幼家貧,所以她習慣精打細算的過日子,就算現在日子好過了,她也改不掉那些習慣吧。
所以最後還是聽胎胎的,也不要讓胎胎難做,我今年又忍下來了。今天中午就帶著全家,我們閃回自己的租屋處,眼不見為淨。
相比之下,我包給岳父岳母的紅包,每年都要費勁心力,換著各種花招勾心鬥角的塞,最後還是通通都被退回來。
(還附帶了一堆年菜)
有人愛的孩子真的很幸福。
Icu醫生陳志金今天的這個遊戲我真的覺得很有趣。
過年湊個熱鬧搏大家開心以外,我也很想趁這個機會,感謝一下史佳霖喬韓森多年來對我還有對整個家的照顧。
昨天一個粉絲安慰我
『#沒有好的上一代,#我們當父母的可以當優秀的第一代,#共勉!』
跟太太商量過了,4不好聽,所以我從胎胎的戶頭借用了50萬,包了這個安太座的紅包。(我家房子車子銀子都寫好佳霖的名字,我戶頭基本上是空的。)
要不是這個遊戲,我應該這輩子沒摸過這麼多的錢XDD
其中,太太會從她的紅包裡,捐出五萬元到家扶,和另外五萬元的物資到育幼院,希望讓更多的孩子也都能感受到過年的開心,還有感受到被愛。
我自己覺得我成長過程中很缺乏愛,很缺乏溫暖,所以我很珍愛我的家庭、太太和孩子們。
我希望全天下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在被愛中長大。
--
自製大紅包袋教學。
1.買一張4k雲彩紙,對裁。
2.兩張紙錯開1cm,在多出來的地方貼上雙面膠。
抱歉了錢錢,我真的很需要胎胎那個酷東西
老人一直問重複的問題 在 Vicky Tsai Youtube 的評價
真的好久都沒有翻譯影片給大家了 十分抱歉啦😢
也是因為剛經歷了段考和一些比賽 所以現在才有一點時間可以翻譯
大家都說高中忙 原本不以為意 現在經歷了才知道真的很忙啊
要上高中的會考戰士們好好努力呀!!雖然高中忙碌 但是其實還是很有趣的xd
這首歌Kurt也有Cover的版本 但是我覺得Megan的聲音配上這首歌我比較喜歡
所以就把這個版本翻譯給大家~
這首歌貌似是最近經過Faded後最紅的電音歌曲了
雖然歌詞簡單也一直重複 但是就是給人一直很洗腦的感覺
副歌部份真的超級讚的 第一次聽到就有一種說不出的驚喜
之後就瘋狂愛上這首歌了
希望大家也喜歡喔~
❄ VICKY’S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VickyTsai1019/?notif_t=page_fan
❄常見問題回答:
1:使用製作的軟體:Final Cut Pro
2.使用的字體:翩翩體/手札體/金鐘體/綠豆體/雪山體(順序按照使用頻率)
3.怎麼去製作呢:有做教程的影片歡迎大家去找來看~
4.Vicky幾歲:芳鄰16卻如30歲的老人
5.Vicky的FB:https://www.facebook.com/VickyTsai1019/?notif_t=page_fan
(私人的不方便直接公開但是很容易找的😂)
Vicky的instagram:vicky.tsai
⚠ 還有問題的話可以在影片下方留言或是到粉絲專頁私訊我喔~
(一般私訊的話回覆會比較快 因為留言有點多看的會比較慢喔)
*--------------------------
*Original URL: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G2TJzXuqiM
⚠:I didn't do anything about this video.i only doing this chinese subtitle.
if you like this video just give me a thumbs up!!!
⚠:每一部翻譯的影片上傳僅負責參考學習使用
不具有任何商業意義
(如有侵權請留言告知)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ApNxj-Wgqcs/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C4BI8bXAOyvai6mKyThhK2Pvm36A)
老人一直問重複的問題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評價
秋風蕭瑟,掠過了清幽的譚公廟,拂到筲箕灣避風港。洪波湧起,打散了月兒傾瀉的粼光。五更時分的小碼頭,已經有十來人正盼着破曉。陸續見船隻埋岸,漁民將漁獲攤放於海旁叫賣。這一大早,來買海鮮的街坊算不上是絡繹不絕,卻也是湊了個小熱鬧。一名白髮老人正姍姍步至,眾人都抬頭喊聲「喜叔」,啊,他可是筲箕灣最老的漁民,身旁的正是他的髮妻喜嬸。他的白襯衫早已泛黃,於是他套上了一件灰白的風衣,遮蓋着點點風痕浪跡,也擋擋清勁的晚風。畢竟他已年屆七十五,不如壯年襟風,要堅持出海,總得披上護甲。二人與老街坊寒暄一番後,就來到岸邊佇足。望着墨藍的大海,他目光落在汪洋上虛緲的一點,彷彿,那裏有着一塊,至珍的瑰寶。
最美的相知
船舶擊拍着浪濤,浪花的聲音呼喊着他們上船。喜叔兩公婆登船後,就訴說着這是兩人的恆常生活。畢竟上了年紀,二人現時大概一星期出三至四天海,只要是出海日,他們都會於凌晨四時起來梳洗,五時許來到譚公廟這邊,由駁艇將他們送到自己的漁船上,因為漁船怕被損壞或盜取,不能停泊岸邊,故要由水上人稱為「送人艇」的接駁艇接送。不消五分鐘,小艇已停定於漁船旁,每艘船的位置已經分配好,漁民都有協議,不會混淆或佔位。二人利落地跳上船艙,喜叔第一時間執纜﹑泵水,仔細檢查船隻機器是否一切正常;喜嬸則於船身右側位置,拉起繩網堵住入口,防止蟹籠掉到海裏去。確定一切沒問題後,漁船就出發去。見喜叔開船技術之純熟,可知一定是訓練有素。他邊駛船,邊把自己身世娓娓道來。
四十年代,筲箕灣還是個漁灣,打從出生,他們一家人就住在海上。自幾歲起,喜叔一直都跟父母出海捕魚,他記得,那個年代,漁船還是搖橹的。當時因為要糊口,一家人天天出海,開足一星期工。直至八歲時,父親去世,他就跟媽媽出海捕魚,過着相依為命的生活。因此,喜叔自小與海洋打交道,雖然沒有了讀書的機會,目不識丁,卻練得一身好功夫,擔起了男人的責任。
對他而言,自己最幸運的,就是在這片海中,遇到最美麗的她。喜嬸,同樣是水上人,因為爸爸有一艘漁船,故自小就跟着父親出海捕魚。後來喜叔於其漁船打工,二人相戀十年方才結婚。婚後不久,喜嬸誕下大兒子,喜叔於是盤算,沒理由跟岳父打一輩子的工,於是與太太商量,決定考船牌,自己買一艘船捕魚,當時要買小型漁船很便宜,只需三千至四千元,到後來才慢慢換了艘大船,至今,與喜嬸已歷四十四年的風浪。
霎時清風,海水又將日月吞吐,波濤化成一片湛藍。如斯美景,夫妻二人未有閒暇抬頭欣賞。只見,喜叔把船停下來放錨,接着就忙於操作面前的起籠機,顧名思義,就是把前一天丟進海中的蟹籠逐個絞起來。這種捕魚方法叫「浸籠」,把魚餌綁好於蟹籠內,將蟹籠丟入海中,貪吃的魚兒就會從小洞竄進籠內被困,最後漁夫把蟹籠收回,再取出籠中的漁獲。往日,漁民多用排釣的方法,漁獲較多,但放了魚餌後,就要即日去撈起,不然魚兒都會逃脫。浸籠的好處就是沒那麼辛苦,蟹籠因為較難逃脫,故此放籠入海後,隔日再起籠也沒有問題。把蟹籠絞上來後,喜叔起勁地把籠子一個又一個丟往艙內。一旁的喜嬸把大堆魚餌從冰箱舀出,撿起地上的蟹籠,把裏面的魚及蟹倒出分類,蟹不能跟魚放在一起,不然會把魚都鉗爛,蟹放在外面的籃子裏,魚則放在魚倉。
接下來的步驟,檢查籠子有否被雞泡魚咬爛,如有破損就要修補,她邊縫補着邊謂:「蟹籠係我哋嘅飯碗,冇佢邊有魚?呢啲籠唔平㗎,嗰次打風,跌咗了四百幾個,冇咗幾萬銀。」她嘆一口氣,補好破洞後,就換入新的魚餌,舊魚餌多會倒掉,浸過海水鮮味就沒有了,魚兒很聰明,不新鮮不吃,而且魚餌要用新鮮的魚,有黃魚﹑池仔魚﹑鱭魚﹑橫雜魚,有時更會用九棍魚,下冰下鹽醃漬,以前買魚餌大約兩元半一斤,現時則要五元,成本相當高。轉眼間,一百二十個蟹籠已經埋疊了半艘船的位置,喜嫂隨即把籠子逐個舉起,再大力拋進海裏。一個籠有八斤重,一天五百多個籠,一隻手舉上來,十分吃力。喜叔指拉上來還好,丟籠下海更辛苦,更用力:「我習慣啦,唔係太辛苦,我成日叫太太開船,我去丟籠,佢話唔好,佢唔習慣喎!」每完成一百二十個蟹籠稱之為「一壇」,一天約莫做三壇。做了第一壇後,二人就開船往另一邊海域再重複上述工作,
最好的相伴
浪濤上的朝暉,日復日,仍舊美如初。夫妻二人的工作如是,甚至捕魚的季節及地方都有規有律。六至七月時,他們會去蒲台島﹑橫欄島等海域;八至十月風大,則去東龍島﹑石澳等,總之不離開香港。已經做到第三壇,眼見漁獲不算多,亦未見大魚。喜叔解釋,六至七月時,因為風斜,可以把船駛出一點,是捕得最多魚的時節。捉到大魚對他們而言,不是太常見,七至八斤的大魚,一年才得見十次八次,反倒一至兩斤重的魚就十分多,一天能有個十條八條。捉到大魚,足夠讓他們樂上一整天,他興奮地說起:「嗰日捉咗一隻大蟹幾開心,隻蟹重一斤十二両,賣咗一千蚊。」說得眉飛色舞,令他憶起最豐盛的年代。
七至八十年代,科技沒那麼先進,漁民眾多,卻大家都常見豐收。好景不再,現時的漁民並不如以往純樸,年輕一輩為求賺錢,都採用高科技的圍網漁船,他們又稱「燈光艇」。這些大型漁艇會栽一個海車,用海底雷達偵測海魚的位置,將牠們擊暈,魚兒不會動,只好任他們捕捉,一百擔﹑二百擔,全都捉走了,這樣,海洋都沒有魚兒了。說起來,他帶點唏噓:「嗰啲圍網漁船,一年賺二千幾萬,一隻咋!啲漁拖全部都係後生仔,用我哋個方法捕魚好少啦,可以話冇啦,我哋就快被淘汰啦。」歲月匆匆,又豈止慨嘆,還有那些年的驚險,依然歷歷在目。廿七至廿八年前,喜嬸與喜叔於風雨天出公海,二人合力扯桿,喜嬸蹲下來時,一個大浪打過來,把她拋下大海。往事嘛,說起來還可打個小趣,喜叔笑指很多水上人,其實都不懂游泳,包括太太:「咁我咪跳落海捉實佢,我叫她啊,唔好掐我條頸,搭肩頭好啦!你一掐住我就會死,一齊死。」結果船身壓下來,他一把推喜嬸上船,自己則於船底游過對面上船,喜嬸聽着猶有餘悸。年輕時經點風浪不算甚麼,現在年紀大了,倒要看天氣做人,大風反倒沒有所謂,可以如常出海,遇着大雨大多不出,免得冒險。
聊聊昔年,漁船不知不覺已駛到停泊處,駁艇早就在此靜候。他們一般於十一時許上岸,把漁獲推到魚檔賣,如遇到較大的風浪,就要先把魚兒放到水中數小時,好讓牠們先嘔吐乾淨。以往,喜叔都如早上的漁販般,於岸邊擺賣。經常被食環署追捕,被捕的話就要罰款及充公漁獲,損失慘重。終於,一家人於二十多年前上了公屋,決定租魚檔賣魚。說時遲,手推車已經被推進寫着「祥好鮮魚凍肉」的魚檔內,喜嬸接着一個勁兒把海鮮分類放在檔攤上的一個個膠籃內,用水養着活魚。他們賣的魚多是自己捕來,如果數量不夠,就向其他漁民買魚,運來魚檔。
喜叔於筲箕灣土生土長,自小已經捕魚賣魚,很多老街坊光顧。如果捉到六至七斤的大石斑,他會打電話着熟客來買,故大魚通常很快賣出。他半點不認老,賣魚都要親力親為,客人多是衝着他而來:「好多客見我唔喺魚檔就睇一睇,問,阿叔呢?去咗邊度?檔口啲人話阿叔去食飯啊,啲客就話轉頭先嚟買。」也不是浪得虛名,這些魚好不好,是否真的海魚,喜叔一看,全都知道。語畢,他就忙於向檔前的大叔及大媽滔滔介紹今天的漁獲,倉魚﹑金鮕﹑荷包魚,哪一種較清甜,哪一條新鮮得眼睛會滾動,如何煮才好吃。跟街坊聊着,不知不覺已經到了黃昏。足足工作了十四小時,這就是老漁民的一天。
一天很長,一世卻短。喜叔與大海作伴一輩子,沒有因此而富貴,只是過了樸素的七十五載。他倒是看得很開:「生意好難做,我哋幾十歲冇所謂啦,難做都照做。」事實上,他根本離不開這片大海。朋友都勸他退休,他也就試着退下來。只是,休息到第八日,他竟然頭昏腦脹,怎麼說,就是暈船浪的感覺。他覺得奇怪,就試着出海,結果出了海整個人又變得精神起來,頭也一點不暈。他跑回家跟太太說,還是不能退休。一心打算退休湊孫的喜嬸,只得苦笑:「冇辦法啦,佢要出海就陪佢出,辛苦命。」倘若喜叔最大的樂趣,就是捉到大魚,大豐收;那麼喜嬸呢,不就是看到老伴的笑臉嗎。
縱已滄海桑田,他依舊追逐,因為,他早已尋見他的天涯海角。她,亦然。
祥好鮮魚凍肉
地址:筲箕灣金華街57號
營業時間:6m-5:30pm
採訪:黃寶琳
攝影:胡浩賢
===================================
立即Subscribe我哋YouTube頻道:http://bit.ly/2Mc1aZA (飲食男女)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http://bit.ly/2J4wWlC (@eat_travel_weekly)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FYV-fu_RzZM/hqdefault.jpg)
老人一直問重複的問題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評價
白天的太子就如宿醉半夢的人兒。前一晚的醉生夢死,並不如中環的紙醉金迷,她不裝作優雅,只伴着平庸的老街坊、紅妝前的女郎、休更的司機、下班的三行工人、三五知己,豪氣乾杯。翌日酒氣未散,還是支撐半醒的身軀,承托着清晨的工作者,如此貼地、如此豪情。
這裏食肆雲集,但說到最有「佬味」的餐廳,要數這一間坐落於地鐵上蓋,轉角位置的老店。一名髮絲參白,嘴角有一顆毛痣的大叔,踏着急促的腳步來到店前,拉起鐵閘。閘上是一個老招牌,白底紅字刻上「志記海鮮飯店」,往門面一看,左邊是門口,門口之上熱情地寫上「歡迎光臨」,對出位置有幾個老舊的魚缸,裏面幾條大魚局促地蠕動着身體;右邊則是一個明檔,一名白髮半禿的老伯正在檔前舀飯。這二人是甥舅關係,亦是合夥多年的拍檔,經歷四十六個寒暑。如今拖着老軀,照舊開檔,醉翁之意豈在酒。
吃好
午時稍過,招呼過匆匆吃午飯的三行工人及閒來無事的老街坊後,老店的燈都半關。剛才擠身於明檔的老伯,略略收拾一下,就轉身走入陰暗的休息室。他叫「志叔」,顧名而知他就是小店的創辦人,看上去較為冷漠沉默。另一位於店門前擦着魚缸的毛痣大叔,人稱「棠哥」,是志叔的外甥仔。要聽舊故事,就得追着志叔的尾巴走。老人家邊耍手擰頭,又邊坐下來,準備好一個講故的模樣。
說起飯店,就要追溯至一九七三年尾。本來於九龍城擺檔的志叔,因為該區要拆卸而被迫搬遷。當時一個朋友於砵蘭街擺檔做雲吞麵,因為年紀大而找人頂下檔口,於是便找上了志叔。事實上,他人也挺風趣。問他為何不繼續做雲吞麵而改賣海鮮小菜,他直言不諱:「我邊識做雲吞麵?好鬼麻煩㗎做雲吞,咁炒小菜煮海鮮,兜兩兜就搞掂。」當時檔口以大牌檔形式經營,來光顧的都是熟客街坊,而且附近食肆不多,生意好做得多。後來,該區重建,志叔就到附近做冬菇亭,生意依然不錯,不少熟客都稍移腳步繼續光顧,後來因為牌照問題,輾轉就來到現址地鋪,當時是一九八五年,照舊炒小菜、賣海鮮,總之跟現在一樣,一直至今做了三十餘年。
事實上,棠哥在飯店只做了十多年,搬入鋪時他都還未是合夥人。嘴頭上說是簡單功夫,但事實當然不如此。至二零零二年,志叔已經六十有多,年紀大體力下降。當時棠哥在某大集團任廚子,他見外甥懂事又勤力,於是就問對方要不要加入,棠哥說做,就和他一起合作做了。他瞄瞄外面,見棠哥不在,他才開口讚外甥:「佢一直都係做呢一行,冇乜做唔掂㗎!做廚又得,做廳面又可以,總之就樣樣工作都會做。」除了功夫好,他最欣賞棠哥的勤力,甚麼都願意做,幾乎包辦店裏所有雜務。「喂,得未啊?」休息室內傳來粗獷的呼喝聲,原來所謂休息室,就是一眾廚子爭取於落場時間打麻雀作樂。志叔心神早已飄到麻雀枱上,擺擺手便起身離開。
還好,他着一位梳着飛機頭的師傅來應酬,他就是大廚「張師傅」,其實已經六十有多,在飯店工作很久。相傳店裏最聞名的炒糯米飯,就是由他創立。起初,飯店沒有賣糯米飯,入了鋪之後,雜誌常來取材,有一次,有傳媒要求師傅做生炒糯米飯給他們拍攝,於是便成了招牌菜式。所謂生炒,即只浸米,浸完的米落鑊生炒,一直炒到熟,最快都要二十分鐘,現實中根本不可能做到,故此最近這幾十年都是蒸熟飯炒。至於熟炒,首先將米浸幾小時後再蒸熟,蒸熟之後,攤開晾乾水分,飯會較爽身,炒的時候再用水焯。接着爆香臘味來炒,重點是掌握火候,放點心機下去,飯吃下去要軟糯有香味,滲着臘味的香味,香而不油又不黏口。如果是冬季,幾乎每一枱都叫上一碟。
此外,飯店的湯也是招牌,沒有甚麼技巧,真材實料,湯最重要是這樣。海鮮同樣沒甚麼秘訣,最緊要新鮮,如果客人食到不對辦的食物,以後都不會再來。師傅直言,海鮮沒以前賣那麼多,畢竟貴,現在吃小炒的多。還有一味招牌,就是雞。飯店用的,是每日的新鮮雞,都是用本港雞、活宰的雞。做法有沙薑雞、菜膽雞、葱油雞,雞質好的話就好食,冰鮮雞根本不能相比。望望室內,沒有棠哥的身影,外廳則傳出「沙沙」聲。
嘗鮮
收音機宣讀着時已過三,提醒着棠哥一天最忙的開始。對這一家飯店而言,午市只是過過日辰,晚市才是他們的重頭戲。故此,在晚市來臨前,他首先要到街市買菜,而且要走到大角咀一帶,貪其貨品新鮮。途中,他也滔滔不絕:「最辛苦嗰啲嘢,都係我做,喺嗰度做嘢,冇興趣就冇辦法做落去,我因為鍾意先肯勤力做。」的確,他每日過着死板又刻苦的生活。
每日下午兩時多回到飯店,清理一下店面後,接着趕去街市。這個街市,每一檔都是熟悉的臉。他先熟練地跑到菜檔買菜,再到肉檔買肉,基本上他走過去,每檔的老闆都留起了當日最新鮮的貨給他。唯獨是海鮮,他堅持左挑右揀,來到街尾的一檔魚檔,老闆直接將撈網丟給他,他就一個勁兒爬上最高的魚缸打撈出一條大斑,接下來的魚啊、蝦啊、蟹啊、蜆啊,他都細心選擇。他挽着六七大袋的貨物,又匆匆趕回店裏,邊走邊訴着苦:「日日攞住幾十斤四圍跑,隻手啊、條腰啊,都咪話唔痛!」
街市回來後,已經是一個多小時後的事。店面沒有半個人影。反倒是棠哥一點不怠慢。因為接下來要開檔,這是很麻煩的工作。所謂開檔,就是將是日新鮮海鮮放入發泡膠箱,攤放出明檔前,用以吸引客人。海鮮不是倒進箱子放水就好,而是需要打氧進去,棠哥表示若放點心機去養海鮮,就會比較耐養,畢竟海鮮的銷量很難掌握。
打烊後,他蹲在一箱大蝦跟前,挑出數隻死掉或長得不好的蝦丟掉,又解釋:「冇辦法㗎,死咗嘅冇人會吃,一睇就知道,煮出來嘅時候都係一睇就睇得出,呃唔到人!事實上,呃到我都唔會咁做,呃人個良心過意唔去。」食物不好吃的話,賺再多也沒有用,這也是他最自豪的地方,本着良心做人。倏地,見他皺了一下眉頭,原來被蝦刺到指頭,他隨即伸出雙手,又謂:「你睇我對手都係爆坼,始於呢啲濕手濕腳工作,有時抹嘢掂到洗潔精都不知幾痛!」最痛的,莫過於他因為以前斬東西斬斷的半個指頭,已成往事,反正現在不痛了,他倒覺得是閒事一樁。
說着做着,又等到收音機再一次報時,五時正,店內的員工原來已經圍在桌前吃晚飯。只有棠哥還未吃飯,也沒機會吃飯,他笑言打工更好,不過做習慣沒辦法,每天都是這樣,沒有停下來的時候。他寧願擋下了最辛苦的工作,始終做飲食不是個個願做,辛苦又不是說好賺。但這種老店總有一股人情味,員工和老闆之間就像朋友、像家人一樣,吃飯時笑聲不絕。做了那麼多年,大家的的合作溝通,之間的感情都很好,不少員工都顯老態,但仍揚言總之做得到都會繼續做。
談情
報時,六時正,飯店正式營業。棠哥有海鮮單就執海鮮,沒有單就招呼一下客人;志叔則忙於收銀、斬雞、煲飯。做完沒事做就坐在收銀處吹水。對他而言,最開心當然是有生意,他嘆說今晚生意也不是很好,估計十點鐘之後就沒有客人,假期會好一點。飯店的生客不多,熟客居多,有些一進來就叫聲「志記」或「志叔」,逗得老人家開懷:「開心,見到老相識點會唔開心。」說到感情,做了那麼久怎會沒有?堅持回來工作,可以說是捨不得,又是一種習慣,反正沒有去旅行就是回來鋪頭,這樣時間比較易過。只是,再開心也有退下來的一天。今年,他八十有三,差不多了,他嘆口氣:「冇理由七八十歲仲做㗎,我都做咗五十幾年,冇得話捨唔捨得,人老了可以做乜呢?畀外甥打理就得啦。」
基本上,現時店裏所有事務,由發薪水至到所有清潔衛生都是棠哥做,志叔壓根兒沒有理會,也從不會指指點點。問到棠哥有沒有信心保持舅父的金漆招牌,他眼裏有一點光芒:「盡心!攞個心出嚟做,一定做得到,你信我講!如果你肯攞個心嚟做,一定做得到。」重要事要重複,提醒自己,也警醒別人。
庸庸碌碌,或許就是生於俗世的宿命,在這片彈丸之土上,彷彿沒有主角,又,彷彿每位都是主角,醉翁,都各有其意。
採訪:黃寶琳
攝影:胡浩賢
新志記海鮮飯店
地址:太子運動場道1號地下
電話:2380 3768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日11:30am-3pm,6pm-2am
詳情: http://bit.ly/2GYKaCp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OodOmSbZ-XQ/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