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羨慕的人,藏著沒被滿足的自己』
有次睡前聊天,兒子跟我說起班上兩名同學的事情。
A同學,成績好又熱心助人,是班裡女生、老師愛戴的人物,這學期還擔任班長的職務,最好笑的是有小女生因為太喜歡A了,居然直接壁咚偷親他,聽得我嘖嘖稱奇。
B同學,成績常吊車尾又愛欺負小朋友,是班裡女生、老師眼裡的麻煩人物,可是有少部分的男同學覺得他很有趣,說起他的時候都帶著羨慕的口吻,連兒子也有相同反應。
我把這件事跟雙寶爹分享,他說:「正常啊!男生看人的角度跟女生不一樣,他(兒子)羨慕B讓反而讓我覺得放心,代表他嚮往渴望的是自由和冒險,而不是聽話和乖巧。」
男女生果然不一樣,本來我還擔心自己是不是對兒子限制過多,以致於他苦苦壓抑自己,想要找機會開導他,聽了雙寶爹的話,忍不住崇拜起老公,#兒子的問題果然是要交給爸爸才行。
「唉呀!別擔心,#羨慕某個人不代表孩子就想變成他啊!」雙寶爹又補了這一句。
兒子的事情讓我想起前不久朋友對我說的話。
朋友是高階經理人,工作十幾年換來傲人的職位,每次見面不知是客套之詞還是什麼的,總會說一些羨慕我的話。
不外乎當家庭主婦多愜意快樂,白天隨時想做什麼都可以,關鍵是我還有寫作的愛好,想寫就寫,不寫也不會失去什麼,不像她家庭事業兩頭燒,還常常擔心自己的高薪高職位會是中年失業的高危險群。
以前聽到這種話我可能會試圖解釋,現在多了一種處世的淡然,便以開玩笑的口氣回應她:「你那麼羨慕我?要不要乾脆把工作辭了,回家當全職媽媽呢?」
朋友當下愣住了,之後大嘆了一句氣:「我哪有妳那麼好命給老公養啊!先那樣吧!不工作我擔心自己沒有錢。」由此可見,她一點也不想變成我。
#人之所以羨幕他人的原因
如果不想變成某個人,為什麼還要羡慕?雖然我已經很久不曾羨慕過別人,但根據以前的「羨慕史」,孩子所羨慕的人,往往藏著沒被滿足的自己,也就是說對方身上有孩子缺乏,渴望的東西。而會讓我們感到羨慕的人通常是身邊親近的人。
以一個小學生為例,他不太會去羨慕電視上的童星,但他卻羨慕班上的同學,因為班上同學和他的條件大致相同,卻有某一項特質比自己好,自然會讓孩子產生羨慕的情緒,例如我家兒子為什麼會羨慕B同學,明明同樣是小學生,年紀相同、性別一樣,但他調皮搗蛋大家拿他沒輒,而兒子做錯事情回家卻可能被爸爸嚴厲處罰,多少會產生比較、不平衡的心理。
回想自己小時候,我家的氣氛很不好,是附近警局的高關注家庭,警察伯伯們都是我家的常客,如果放學看到警車停靠在門口,心裡就有了個底。雖然我的父母沒有因為這樣就不照顧我,跟其他的孩子一樣該有的東西都有,但天性高敏感的我,內心一直過得淒風苦雨。
我家對門的鄰居,是典型的溫馨家庭,那家的父母是會擁抱孩子、慈愛看著他們的那一種,小時候我常常賴在他們家不走,連老哥生氣罵我也不走,我還記得他罵我的其中一句:
「再怎麼喜歡,你也不會變成這個家的人」
正因爲知道自己無論如何都不可能變成鄰居家的一份子,才會羨慕吧,也謝謝老哥的話把我打醒,讓我沒有走上怨天尤人的道路,反而把這份渴望放在心裡。結婚生子之後,我用力經營家庭,努力追尋心裡一直渴望的幸福,對我來說「羨慕」是一種動力,趨使我不斷努力向前邁進,如果我「只會羨慕」卻沒做出任何實際行動,也不可能獲得自己想要的幸福,我靠自己的努力和經營,才能彌補內在小時候的缺憾,最終獲得一直渴望的幸福。
#讓孩子分辨羨慕的是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
經過自己這番省思,我突然為兒子產生羨慕的情緒感到開心,因為他已經可以從別人身上,看到他自己缺乏的東西,而且不會人云亦云,不受他人影響,看到每個人的獨特之處。只是他正處在是非觀念建立的時期,無法分辨那缺乏的東西,是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做為父母,這正是我需要教養他的地方。
除此之外,也要引導孩子逆向思考,孩子看到的都是表面上的有趣及好笑,卻沒看到那個B同學的行為已造成其他人的困擾,老師和大部分同學們為什麼把他當成頭痛人物?為什麼都不喜歡他?在孩子不知道的背後,也許他承受的是旁人負面評價的壓力,或是他的父母也常常為了替他道歉收拾爛局,過著卑躬屈膝的生活,這些真的都是孩子想要的嗎?
透過一些問句的引導,讓孩子試著去看到自己沒看到的背後事實,也許孩子可以更客觀、細微觀察到一些自己曾經忽略的地方,如果孩子仍然想追尋對方的腳步,父母也許可以想想孩子的哪些要求是可以承受最壞後果的,如果可以承受同時也不會傷害到別人,那就給孩子自由去嘗試。
越早嘗試孩子越能明白,自己做決定和承擔結果的關係,長大以後越能正確做出選擇,父母過度限制保護孩子,反而使孩子無法獨立,#成長是透過實際去做,並不斷地嘗試,然後領悟方法。
#每種情緒都有價值
我一直覺得自己是被過度正面能量毀掉的一代,成長的過程中,每當產生那些被眾人當成「負面情緒」的時候,就得面臨控制和約束,我被告知不要跟著感覺走,卻沒想到因此壓抑了人性。
人性是什麼?只要是人就一定會產生七情六欲,喜、怒、哀、樂、痴、憎、恨很正常,透過眼、耳、鼻、舌、身、意滿足自身欲望更是不可逆,但我們的教養卻是看到孩子展現人性的一面就要遭到處罰,我們不準孩子生氣,更害怕看到他有欲望,卻忘了人生會有花團錦簇,也同時會有荊棘苦難,生命是透過正反面兩極的體驗才能成長的,每一種情緒都有無法取代的價值。
羨慕是比較這個動作產生的產品,只有當孩子的自信開始茁壯成長,才會停止比較,沒有任何方法可以壓抑控制和改變它,接受它!告訴孩子不需要因為產生羨慕的情緒就感到羞恥,並陪孩子走過那些自我懷疑的成長之痛,這才是父母真正該做的事情。
#順著人性來教養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