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倫敦成為「移工」快滿一年,我難道也成了英國人眼中的「Ching Chang Chong」嗎?#我們都是瑪麗亞
(版面整齊的網站版:https://weihongtseng.com/2019/03/07/ukracism/)
韓國瑜說「怎麼瑪麗亞變成了我們的老師 ?」這句話讓我想起某些英國人向移民們嘶吼著「滾回你們的國家去!」的嘴臉,也讓我回憶起研究所畢業前夕,剛開始在倫敦求職時所遇到的一個小插曲。
-
2016 年英國脫歐公投以贊成 51.9% 大於反對 48.1% 通過,震驚全世界。而當時剛申請上研究所的我心中則多了些忐忑,深怕這個右派趨勢會影響了我這個國際學生兼求職者。不過後來我還是順利前往倫敦唸書、生活,在一年以後的夏天如火如荼地連夜寫論文,同時不忘要準備履歷表、開始找工作。炎炎七月天,在沒有空調的房間內我接到一通面試邀請的電話,讓我的內心隨著炙熱空氣沸騰了起來。那是一間英國知名電視製作公司,要找的是英文流利、曾從事媒體業的中文母語人士。我依照要求,花了短短三天時間,準備了一份 10 分鐘英文簡報,順利地通過第一階段的英文翻譯筆試和面試,並從面試官口中得到許多讚賞,於是隨即安排最終階段。
到了最終面試,緊張、冒汗、面對更多公司高層,但還是順利完成了簡報。結束後我搭著誤點的地鐵,漫漫長路回到家裡,才剛踏進門馬上接到電話:「很抱歉,你沒有錄取。」傷心難過是必然,但更想知道落榜理由。於是我求助 google 大神 ,確認「詢問工作未錄取原因」在英國屬於常態,因此我便鼓起勇氣寫了信詢問面試官之一。不到十分鐘後,收到一封內容讓我匪夷所思的信:「你的簡報很美、很有創意、想法很好,但你的英文不夠好。你應該去跟你的英國朋友、英國同學或是跟你一起打工的英國同事多多練習吧。」
我十分震驚,一面回想自己面試過程時英文的流利度、文法是否正確、應對有無遲鈍等,一面強迫自己摸摸鼻子下了個結論:「你的英文就是不夠好,承認吧。」不過無法安心的我還是把那封信給了幾位英國朋友看,結果他們一致表示,這在英國職場上,是相當程度的歧視,如果我有心力,是可以走法律途徑的。我再度感到震驚:歧視?噢,原來這就是被歧視的感覺。不知道為什麼,現在回想起來,這種感覺比起前幾天在地鐵上被人叫 Chink 還要惆悵。
-
原來這就是那些被人當面喊著移民回家的英國上千萬移民內心百分之一的感受。英國人認為這些外來移民盡是搶走他們的工作、歐盟其他國家拖累英國經濟,移民們又英文不好、名字難發音、英文有口音等等(別懷疑,這些理由我都聽過),於是啊,脫歐發生了,過了三年,到現在還沒解決,還拖垮了英國經濟,絲毫沒有起色。
同理韓國瑜認為菲律賓裔白領人士不配來台灣成為我們的典範,臺灣人民內心會「不平衡」。我想他說得對也錯,對的是確實很多臺灣人看不起東南亞人民,錯的是身為口口聲聲拼國際化的市長,根本不該有這種想法及顧慮。
-
因為韓國瑜這件事,我再度把兩年前買的一本書拿出來,重新讀了一遍。這是 2017 年英國暢銷書之一《Why I'm no longer talking to white people about race?》(翻成中文:為什麼我不再跟白人談論種族議題?) 。作者 Reni Eddo-Lodge 是一名倫敦土生土長的記者,曾得過許多新聞獎和文學獎。她在 2014 年以同名文章(http://renieddolodge.co.uk/why-im-no-longer-talking-to-whi…/)在網路上大放異彩,句句鏗鏘有力、字字擲地有聲,她以身為英國有色人種後代寫出對種族歧視的深刻體悟,也同時希望能與英國白人達成有效溝通。出書後增添了好多精彩的篇章,裡頭有好幾個段落想跟大家分享,可以套用在某些臺灣人對東南亞人的種族歧視問題:
2016 年 British Social Attitudes 一份問卷調查指出,英國有高達 60% 的人認為自己是勞工(working class),更令人訝異的是,這其中有 47%的人其實根本不屬於勞工階級,而是管理職位或擁有高知識專業技能。研究團隊稱這群人的身份認同為 ‘working class of the mind’,也就是他們只是「感覺」自己像勞工罷了。如果再深入剖析,這群人也就是真正的中產階級,通常有所謂的 ‘anti-immigrant politics「反移民政治傾向」。
在英國,大多數低技能工作(low-skilled job)由巴基斯坦裔、孟加拉裔、非洲裔等族群從事,但是這些中產階級、菁英階級所厭惡的「新移民」們究竟佔了多少呢?市場調查公司 Ipsos MORI 在 2014 的一份問卷調查結果中指出,多數英國人認為外籍人口(foreign-born)佔了全英國 31%,然而實際上呢?只有 13%,連一半都不到。另一項出自經濟學人雜誌的調查則顯示,根據英國政府統計資料,時常被人們詬病的全民健保系統 NHS 其實花在英國白人白領階級的支出是最多的,完全推翻了人們常有的「這些移民拖垮了我們的健保」這一論調。
-
以上我從書中截取的段落我稍微濃縮了一下,但只是短短兩個篇幅其實可以看出,有很多相似點與臺灣對待東南亞國家的人民十分雷同。英國廣播電視公司 BBC 及許多英國政府單位或大企業近幾年推出了 BAME 計劃,這也是我來英國後學到的新詞彙。BAME 全名為 black, Asian, and minority ethnic,意指在英國的黑人、亞洲人等非白人少數族裔。為了提升種族及階級的垂直流動,許多單位推出如此計劃,以保障長期以來飽受歧視、資源不多的有色人種,希望能提高他們在金字塔頂端的能見度。臺灣呢?光是一個邀請菲律賓白領階級,這位直轄市市長就趕緊說不。
-
美國曾經選出了第一位非裔總統,許多人天真以為種族問題就此落幕。試想臺灣有一天選出了越南裔、印尼裔等新移民後代的立委、市長、甚至總統,難道你要說不嗎?說不,臺灣人心理不平衡,我們重新投票?
在倫敦,我與一群來自世界各地的夥伴們工作,我們都是移工。出了門坐上公車、搭上地鐵,有千千百百位不同種族的司機及站務人員扶持著大都會的繁忙系統。在家裡肚子餓了,懶得煮飯,可以向豐富多元的異國餐廳點外賣。好幾次搭著 Uber,穆斯林司機親切問候、提領行李。這些無論種族、膚色、宗教、國籍的移工、移民,或甚至他們是土生土長的英國人,無論努力多久還是無法抹除菁英主義者內心存在的偏見。就如同在台灣離鄉背井、辛勤工作的「瑪麗亞」們,儘管再怎麼努力,還是有人會瞧不起妳,覺得妳就是應該一輩子待在藍領階級。
最後套一句 Reni 在書中面對青少年黑人小女孩的提問:「這樣的種族歧視何時會結束?」,她無奈地答道:「沒有結束的一天,而且我們才正要開始。」
-
註:Ching Chang Chong 是英文使用者用以嘲弄中文使用者的歧視詞語,以中文姓名或中文字聽起來像這三個詞的讀音一樣為切入點。
-
_《FOTO PASEO 倫敦漫遊與生活日常》
.
追蹤 Instagram:https://instagram.com/fotopaseo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VINEM,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字幕可自行開啟/關閉* "The Swamp EP" OUT NOW! 現已發行! Stream/Support: https://vinem.fanlink.to/TheSwampEP ⬇️Follow VINEM 社群網路 ⬇️ https://www.instagram.com/vin...
美國英文全名發音 在 Facebook 八卦
【 演員的自我收養 】
2021年4月20日,本地網絡界有大事發生,仲要唔止一單!
第一單,是四大YouTube頻道,包括「試當真」、「小薯茄」、「啱Channel」以及「熊仔頭」聯合發起世紀合體,於當天晚上七點半開始,跨平台分時段接力聯播,播足四小時,未知內容,但齋睇演出陣容,只能說:超級堅,超級黐線,難怪一眾年輕網民得知此事後,無不熱烈討論,拍手叫好。 (https://bit.ly/3sutreN)
第二單,是另一條名為「拾陸比玖16:9」的YouTube頻道,亦將於同一天推出六短劇《演員的自我收養》(An Actor Prepares to Starve),跟許廷鏗於三年前推出的單曲、由朱栢康與韋羅莎主演MV的《演員的自我修養》乍看撞名,其實只撞了六個字 ── 劇名是「收養」,不是「修養」,所以兩者完全沒有關係。據導演蔡康凝(Trevor)指,《演》劇每集長15分鐘,合共6集,由Billie Chow、陳海寧、柯煒林、馮海銳、周祉君主演,另外尚有陸駿光、岑珈其、陳漢娜、龔志業演出。
請問誰是Billie Chow?2021年新人?非也!其實是新一代文青女神,早前參演《YOLO的練習曲》、經常演出MV的郭爾君(Alma)!Trevor解釋:「郭爾君喺劇中叫做Billie Chow,可以話係佢嘅一個Alter Ego(第二自我)。」唔明,即係點?「即係好似《波叔出城》咁!」咩話?《波叔出城》,全名是《波叔出城:哈薩克鄉下佬去美國搵著數》(Borat: Cultural Learnings of America for Make Benefit Glorious Nation of Kazakhstan),Borat是由英國演員Sacha Baron Cohen的另一個身份,他會在現實世界裏出現,Billie Chow亦然,「想佢第日有機會用呢個身份接受訪問,或者喺我哋Channel嘅節目出現。」
沒有聽過會有這套劇?沒有聽過郭爾君有這個身份?不知道有「拾陸比玖16:9」這條頻道?因為他們才開檔一星期,訂戶數字才剛過1000人,不足為奇。
既然咁大件事冇人講,咪我講囉。
先講故事大綱。一班演員,分別是Billie Chow、柯煒林、陳海寧、周祉君和馮海銳(Yoyo),有天收到一位性格蠻不講理、名叫Ivan(老凱麟飾,Ivan是其真實洋名)的導演以高薪邀請,參演一系列以電影為主題的網片,豈料雄厚的「筆直」背後,原來是一間大麻工場!
Billie Chow在預告裏說:「我哋嘅導演Ivan,佢就喺2021年嘅某月某日,無啦啦拍拍下嘢,佢就話頂唔住,想出去食支煙,然後佢出咗去,就再冇返過嚟!」唔係蛇王,係畀一個神秘組織綁架,留下來的給演員的,是一個吊吊揈的爛攤子,他們一方面要解決眼前荒謬的境況,另一方面卻無辜辜捲入一場不知名的危機。根據兩分鐘的預告片,可以肯定這場危機跟大麻有關。
其中一個鏡頭,見到Billie Chow與Yoyo一同包裝攤在桌上的大麻草。Yoyo以下一段對白為觀眾提供線索:「大麻呢一門生意就好似保險傳銷咁,分咗十八區,每一區有一個大拆家,大拆家負責嗰一區嘅營運,拆家仔之間嘅鬥爭都係由佢哋負責,冇人知呢三個Manager係邊個,淨係知佢哋勢力好大。」幾個演戲的,突然涉足大麻經銷,這個設定實在頗為踩界。但Trevor坦言,Billie Chow不會變壞,「陳海寧壞啲,但有幾壞,就要留待劇中等大家發掘喇。」
第一集已於4月20日下午4時20分首播 (https://bit.ly/3szYpSS) ,為何不避開四大頻道聯播?不擔心會遭對家的風頭蓋過?Trevor承認,選擇4月20日上架是因為這一天跟大麻文化有直接關係。4.20,英文發音為Four-Twenty,是「大麻文化」俚語,代表大麻或大麻消費,尤其是說吸食大麻的時間為下午4時20分,而放諸美國,這一天亦有另一重意思,就是作為慶祝大麻文化作為全國假期的大日子。
原文刊於《香港01》 ——
標題:「演員的自我收養︱郭爾君改名Billie Chow? 4.20首播有重要考慮」https://bit.ly/3dwEWh
(20042021)
_
#游大東 #游大東影視筆記 #演員的自我收養 #郭爾君 #柯煒林 #周祉君 #陳海寧 #馮海銳 #岑珈其 #龔志業 #陸駿光 #陳漢娜 #港劇 Alma Kwok 郭爾君 A.Chow 周祉君 馮海銳 Yoyo Fung 陳海寧 Isabella Chang Ning One Cool Artist Management 天下一藝人管理 KaKi Sham 岑珈其 Hanna Chan 陳漢娜 陸駿光 Alan Luk 做乜膠睇電視 港人講電視 快樂的 港女講劇 抵制tvb戰線 - 鍵盤救港 我睇咗啲乜嘢
美國英文全名發音 在 護台胖犬 劉仕傑 Facebook 八卦
《 關鍵評論專欄 l 敦睦艦隊與太平洋的風 》
隨著台美關係日趨緊密,美國國務卿龐畢歐(Mike Pompeo)多次釋放友台訊息,美國國會包括「台灣保證法」等友台法案一個接一個出爐,網路上瞬間支持蔡英文政府外交政策的聲量大增。身為一位外交人員,我當然是感到開心的。但振奮歸振奮,外交這檔事還是得回歸事實(facts)再來評論,方不致於失真。
例如這幾天新聞上說:美軍在帛琉進行軍事演習,我國敦睦艦隊訪問帛琉剛好巧遇美軍(有的新聞媒體用「見證」一詞)。好幾個中文新聞媒體,以及臉書上幾個有關國際事務的粉專同溫層(例如「美國政治觀察」粉專),都提到了這個新聞。霎時間,感覺好像台灣跟美國即將在帛琉進行聯合軍事演習,真是興奮!
相信我,我也很希望這是真的,但事實上卻不然。美軍的確在帛琉進行演習(4月14日至19日),我國敦睦艦隊的確也將造訪帛琉(4月18日至20日),兩者時間的確重疊,但,很抱歉讓各位失望了,這兩者之間沒有任何關聯。
2015年至2017年期間我在駐帛琉大使館服務,兩年期間跟著大使努力鞏固邦交,其中印象深刻的是協助敦睦艦隊(Fleet of Friendship)的造訪。「敦睦艦隊」的全名是「敦睦遠航訓練支隊」,它事實上就是高雄海軍官校的畢業航訓,也就是讓大四的應屆畢業生,實際藉由這趟遠航驗收四年的學習成果。這趟畢業航訓可不輕鬆,除了環島之外,也會造訪拉丁美洲或太平洋等地的邦交國。我國敦睦艦隊造訪帛琉,正是這個背景的產物。
有看到重點了嗎?大四應屆畢業生。如果真的是台美聯合軍事演習這類何等重大的演訓,怎麼可能派還沒正式掛軍士官階的大四學生上場呢?
但可別誤會我說敦睦艦隊不重要,它事實上有一定重要性。第一,它代表軍艦進入他國12浬內的領海停泊。以這次帛琉為例,我國三艘軍艦分別是磐石號、武昌號以及田單號,一共約有750名軍官士兵。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UNCLOS)規定,軍艦進入他國領海必須連續(continuous)且快速(expeditious)通過,這稱為「無害通過」(innocent passage),至於要不要事先跟當事國報備在實務上則有不同。敦睦艦隊代表著我國軍隊進入並使用帛琉港口(Malakal港)設施,當然有政治及軍事上的意義,其中最重要的當然就是友誼及信任。這也是敦睦艦隊的造訪被稱為「親善訪問」(goodwill visit)的原因。根據記錄,這次將是我國敦睦艦隊第十四次造訪帛琉。
第二個重要性很特別,大概沒幾個人知道。位在高雄的海軍官校從2016年起每年提供帛琉學生兩個全額獎學金名額,照時間推算下來,2019年的四月這些學生正就讀大三,換言之,如果沒意外的話,明年(2020)如果敦睦艦隊再次造訪帛琉,就會看到我國軍艦上有兩名帛琉大四應屆畢業生光榮返國(帛琉)。想想這該是多麽令人感動的畫面啊!(大概類似早期我國南部家境清寒學生考上台大,四年後光榮畢業的畫面吧!)
談完敦睦艦隊,讓我們回過頭談美軍在帛琉的聯合軍事演習。
沒錯,這的確是重要的。但先釐清一下,所謂「聯合軍事演習」,指的是「美國軍方」跟「帛琉警方」,因為帛琉沒有軍隊。
讓我們先簡單回顧一下帛琉歷史。帛琉在1994年正式從美國託管地獨立為一個國家,但在1982年時帛琉、馬紹爾群島(Marshall Islands)及密克羅尼西亞聯邦(Federal States of Micronesia, FSM)這三個國家與美國陸續談判並簽署「自由聯合協定」(Compact of Free Association, COFA)。在COFA之下,帛琉的國防由美軍協防,所以帛琉自己沒有軍隊。COFA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國際協定,例如藉由這個建制,每年美國內政部的島嶼事務辦公室(Office of Insular Affairs, OIA)提供可觀的財務援助給帛琉。
當我在帛琉服務時,的確見過美軍在島上行動,但嚴格來說,是比較接近工兵團的性質,負責一些基礎建設的維修。這個美軍工兵團人數不多,直接向美國駐帛琉大使館報告。有時候我會在餐廳或酒吧遇到他們,也會閒聊幾句。
而這次真正的美軍回到帛琉進行軍事演習,事隔三十七年,上一回得追溯到1982年(彼時這三個太平洋國家正在跟美國談判COFA條件)。從這個意義上而言,的確顯現它的重要性。一個合理的解釋是,在美國川普政府的印太戰略下,美軍藉此展現對帛琉或第二島鏈的重視,才會在三十七年後的今日再度派駐美國陸軍造訪帛琉。
而這次的美軍演習,事實上是美軍「太平洋通道」(Pacific Pathways)的五場演習之一,另外四場為美泰的年度陸軍演習「哈奴曼衛士」(Hanuman Guardian)、美泰大型軍演「金色眼鏡蛇」(Cobra Gold)、美菲的Salaknib演習及美菲「肩並肩」(Balikatan)。這次帛琉軍演的地點在Ngeremlengui州,約有200名美軍及50名帛琉警力參加,另外美國陸軍第十八醫療司令部也會在帛琉的兩個主要離島貝里琉(Peliliu)及安佳(Anguar)執行人道援助。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美軍的說法,這次演習的目的為:增加美國陸軍的存在,得到位置優勢,重新確保美國的安全承諾,並增加美軍太平洋司令部(USARPAC)在此區域的存在。我個人認為,重點正是最後這句話:增加美軍太平洋司令部在此區域的存在。這句話說給誰聽?我想是中國。
(原文為:The focus of these events is to increase U.S. Army presence, gain positional advantage and reassure U.S. security commitments while increasing the USARPAC presence in the region,”)
順帶一提,美軍演習的地點為Ngeremlengui州(帛琉共十六個州),這個州發音很難,我兩年還念不標準。它位於帛琉大島(Babeldaob)的西岸,人口三百多人,距離帛琉市區科羅(Koror)大概車程40分鐘。為什麼要特別提它的地理位置呢?因為我國的敦睦艦隊停在Malakal港口,跟Ngeremlengui相較,位於科羅的另一邊。從Malakal港開車到科羅市區,大概十分鐘車程。意思是,敦睦艦隊跟美軍演習的地點,完全不相干。
爬梳完了這些新聞的事實,回過頭想想,敦睦艦隊有巧遇或見證在帛琉演習的美軍嗎?我想是沒有的。這兩件事情,一個代表台帛邦誼穩固,一個代表美國強化區域安全角色決心,兜在一塊很牽強。不過退一步想,太平洋的風很怡人,也許有時候,我們也不必那麼追究了吧!
以上資訊來自公開的新聞媒體,大家有興趣可以看看原文。
Island Times:
http://islandtimes.us/taiwan-naval-fleet-to-visit-palau-while-us-army-holds-military-exercise/?fbclid=IwAR0nqR3DimoPDyOHXPRHTrsacxQg2bpkaLxXseTpbDaRPooX9xSfJ41jO3k
https://www.stripes.com/news/pacific/us-soldiers-return-to-palau-for-exercise-after-37-year-hiatus-1.576150
Marianas Variety:
http://www.mvariety.com/regional-news/111917-us-soldiers-return-to-palau-for-exercise-after-37-year-hiatus
#青年外交官劉仕傑
Line : https://line.me/R/ti/p/%40jerryliu
Instagram : old_dog_chasing_ball
YouTube : https://www.youtube.com/user/JerryLA0209
美國英文全名發音 在 VINEM Youtube 的評價
*字幕可自行開啟/關閉*
"The Swamp EP" OUT NOW! 現已發行!
Stream/Support: https://vinem.fanlink.to/TheSwampEP
⬇️Follow VINEM 社群網路 ⬇️
https://www.instagram.com/vinemofficial/
https://www.facebook.com/vinemofficial/
http://www.youtube.com/VINEM/
https://soundcloud.com/vinemofficial/
備註:
Acronym 即「首字母縮略字」,又稱「頭字語」,是將相關詞句的第一個字母組合成一個新字,如 NASA (美國太空總署)便是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的縮寫; AIDS (愛滋病)則是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的縮寫。
Initialism也是「首字母縮略字」,國家名如 USA 和 UK ;傳媒名如 BBC 和 CNN ;大學名如 UCLA(洛杉磯加州大學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MIT(麻省理工學院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等,都是取其全名每個字的首字母構成。
Acronym 和 Initialism 的差異在於,前者已組成一個新字,必須整個字一起發音;後者並非一個新詞,必須逐個字母唸出來。
美國英文全名發音 在 america發音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 ... 的八卦
美国 英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美国英语... 美式英語發音保守的主要原因是它混雜了來自不列顛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