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 #東京大學兩岸關係研究小組 的日本朋友們一起晚餐,我4月時才與東大校長在東京見面。東京大學兩岸關係研究小組是日本研究對臺政策的權威智庫,今天他們問了不少問題,尤其當我宣佈要投入總統初選時,在日本非常受到關注,有許多以我和中國大陸關係為題目的報導。
我的回答是:
➡️了解中國大陸,並不代表會受到中國大陸官方控制,鴻海是30年前台商開始到大陸設置生產基地的代表,不僅總公司一直都在台灣,而且對中國大陸而言,鴻海是增加出口,提供當地平均超過80萬工作機會的外資企業,這和要依靠中國大陸政府的內需型企業完全不同。
➡️從我與SHARP舉辦國際記者會仍同時懸掛中華民國🇹🇼與日本🇯🇵國旗,就可以知道我一向以來的立場是非常堅定的 #中華民國派,而當時我完全沒有要選總統。
➡️再加上鴻海早已 #全球化,在全世界投資,包括日本都設有公司及生產基地,再加上現在工業互聯網的發展,關燈工廠自動化,燈塔工廠,掌握數據使得遷移生產的難度降低,我已辭去鴻海董事長,未來財產信託後,相關的疑慮會減到最低。
反觀40年來,我擁有包括對 #美國、#中國大陸 以及 #日本 等科技與產業經驗,在現今 #中美貿易戰、日韓產業競爭、台日經貿與科技合作等重大議題,我有足夠的經驗與判斷為台日未來20年的合作方向提供實質做法。
日本現在也非常重視中國大陸的市場,在對科技合作有疑慮,及國情不同等障礙上,台日長久以來的關係,可有助於三方市場的合作。
席間,團長 #松田康博 教授特別提出了對於擔任總統的問題,他想了解關於對弱勢者的照顧,這和商業上的競爭思惟完全不同。
我同意松田先生所說,就算我不是總統,過去數十年來,我對慈善及弱勢的照顧捐款在亞洲僅次於香港的李嘉誠先生,因為我知道 #人生並不公平,#錢只有用在對的地方 才能發揮它的價值。
我們也分享了日本導演來台拍攝因為 #八八風災 而捐贈興建的永齡農場記錄片,而在311日本地震海嘯後,我捐款7億日幣,參與重建了受創嚴重的志津川醫院,如今命名為「南三陸醫院」並啓用。另外,我在初選時也曾提出要為台灣身心障礙者建立專屬的100億保險基金。
一個國家的治理,最重要就是要 #興利除弊,提供公平可競爭的社會基礎,並且對弱勢者提供照顧,我想 #知易行難,就是長年由傳統政客把持政治對台灣造成的困境。
日本朋友最喜歡 #鼎泰豐小籠包,再加上 #台灣啤酒,今晚我想日本朋友們除了更加瞭解台日關係在外交、經貿上能夠有何發展空間以外,美食外交,賓主盡歡。
#永齡農場有機水果製成珍珠水果茶
#歡迎東京大學兩岸關係研究小組
#台日友好誤會都可以迎刃而解
#雙方都準時到達就能賓主盡歡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30的網紅Angela Charlotte Che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開始訂閱我的頻道➔https://www.youtube.com/user/angelacheng1993 我是前黑澀會甜兒Angela 在紐約 喜歡分享 紐約和台灣的文化交流 和國外生活點滴!非常感謝你的收看? 有想看什麼都可以下面留言喔! ❤️也特別感謝以下鼓勵我的人: 玉兔:https...
美國當地美食 在 羅智強 Facebook 八卦
台灣目前手頭上有七百多萬劑疫苗,但實際施打的只有三百餘萬劑,原因很簡單,「要保留給第二劑」。
大家覺得,七百萬劑疫苗,是要給350萬人打兩劑,還是先給七百萬人打一劑?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說:「同島一命、先打一劑」,呼籲政府先建立最大程度的族群保護力
陳文茜也呼應:「一人一劑,先建立防疫網。當人們知道自己的防疫保護能力仍有20%缺口,繼續戴口罩,但也同時心安自己已經可以免於重症或是死亡」。
陳時中知道,為什麼自己的「微解封」,連鄭文燦、陳其邁都打臉嗎?
因為現在真正有工作力與消費力的族群,絕大多數打不到疫苗,那麼就算開放內用、電影院、健身房,沒有疫苗的消費者,敢上門嗎?
長輩抵抗力低,當然應該要先打疫苗,但社會各行各業要能正常運轉,也少不了疫苗。70歲,已經退休的父母打兩劑,結果需要上班的40歲子女染疫了,那不如父母與子女各打一劑,這才是對整個家庭,整個社會最有利的。
當然,根本之道還是疫苗,因為疫苗不夠,才有這種「弱弱相殘」的無奈。現在永齡、台積電好不容易跟上海復星簽約,但是交易要執行「還受制於疫苗在當地的使用獲批、捐贈完成等條件」,民進黨,不要再卡疫苗了!
陳文茜呼籲全文
《一人先打一劑,建科學防疫網》
這是一則新聞,標題如下:50歲女,醫院群聚感染病逝 。
仔細閲讀,她們其實是兩個女性:依據指揮中心措詞,「確診死亡案例有40多歲女性,本身慢性病史,有洗腎、癌症及糖尿病,6月6日發燒咳嗽,6月11日到醫院採檢確診新冠,6月13日住院後,X光發現右側肺炎,後續肺炎惡化於6月17日住加護病房,出現呼吸衰竭需使用呼吸器,住院三週後,病況惡化於7月5日過世。」
「另外一例50多歲女性,本身有慢性精神疾病史,五月底骨折住院,因醫院群聚確診案例,6月11日乾咳三天後篩檢確診陽性,肺炎併發呼吸衰竭於7月3日過世。」
他們的死亡日都在七月七日。一個奇特的日子,生命停了。
死亡的原因在醫學上很自然。
她40,已經百病叢生,癌症患者,免疫低下,曾經洗腎,糖尿病。一染上病毒,在美英加拿大,這樣的人不論年齡都叫Vulnerable Patient ,台灣稱為重大傷病患者,她一旦感染病毒,走出醫院的機會本來就不多。
她才50,骨折,只好在醫院緊急開刀,住院期間醫院院內感染,她不幸被感染了,折騰了快一個月,還是走了。
她們是7/7日病例通報中九例之二,累計死亡數字715中第714. 715。
如果以近日全球新冠死亡人數已超越400萬人 ,印度死亡人數已經超越英美占26% ,巴西死亡人數占18%。台灣的715人,實在微不足道。
這兩個不幸女孩,只是未來歷史中統計數字中的最小零頭。
不過看待生命如果是這樣的角度,極為恐怖。你看到一個跳樓的人,不攔住他:你見到一個躺在地上因車禍血流滿身的人,不送他去醫院。你喃喃自語,這世界上,每分每秒都有人誕生,有人死亡:衆生眾相各有其命運。
他們只是大流行期間兩起生命消逝的故事嗎?
冷眼看待,走過。
有錯嗎?
真的正確嗎?
如果歷史可以重來,台灣政府多一點人道,少一點特權「立法」,得癌症的重大傷病患者可以先施打疫苗,即使感染,可能不會成重症,可能免於一死。
如果政策多一點合理性,凡疫情期間,被迫必須住院者皆先打一劑疫苗,而不是醫院美食街工作人員「依規」可以打疫苗,病患卻不能打。那個50歲的骨折病人,七月七日死亡者,可能早已經康復出院。
她們不是2。她們代表台灣打不到一劑疫苗的許多人,皆有可能的風險。
英國在今年初疫苗生產不足時,由傳染病學團隊建議,每個人皆先打一劑,建立防護網。加拿大後來跟進,新加坡也是所有年齡層皆施打一劑疫苗之後,再回頭打高齡第二針。
許多目前已經輪到第二針的人,可能相當憤怒我的主張,他們會有被剝奪感。好像人生最後一哩就要拿到安全錦標,我卻鼓吹:交出第二劑。
但這不只是愛心捨得,而是科學研究的結果。根據牛津大學及美國33個醫護中心調查:不論是mRNA或是AZ,第一劑即可達到80%-70%防護力。而且AZ一劑免疫力的持續力可以一直不變,維持甚至長達48個禮拜,等於一年。
所有疫苗第二劑的效力,通常只會提高免疫力10-15%,比第一劑弱很多,副作用大,意義有,但它不是關鍵。
關鍵是第一針。
台灣現在買的,捐贈的,全部到貨合起來約621萬劑。台灣要達到群體免疫,若堅持一開始即打醫療人員外,排序先的中央及地方政府機關、兩劑一輪都需要打滿,這些疫苗只能打300萬人左右。
未來若加上民間慷慨且慈恩的捐贈BNT(1500萬),從天而降全交貨的泰國生產剩餘的AZ(約923萬劑),COVAX(約剩440萬劑),Moderna (約剩430萬劑),我們年底居然全部到貨3400萬劑,一個人堅持打兩劑,也只夠1700萬人可以施打。約5歲以上人口500萬人,一劑疫苗也無法接種。
他們不只是被疫苗政策遺棄的人,也會成為台灣防疫的破口,以及經濟很難恢復正常運作的核心因素。
何況疫苗姍姍來遲,這樣的如神算盤,可能根本不會出現。
我們必須在有限疫苗內,做最科學、最有效率、最能保護大多數人的防疫戰略。
這不需什麼大膽的實驗,其他國家的狀況,早已指引方向:當疫苗不足時,一人一劑,先建立防疫網。當人們知道自己的防疫保護能力仍有20%缺口,繼續戴口罩,但也同時心安自己已經可以免於重症或是死亡。
疫苗快速的往70歲以下施打,60、 50、 40、 30、 20、 12歲⋯⋯一人一劑,每個人只要改變一下生活習慣,多帶口罩,多洗手:社會就可以中度運作,菜市場、夜市、各行各業,⋯⋯慢慢恢復。疫情之下沒有收入的人,終於可以喘口氣,求一條生路。
當疫情與窮困綁在一起時,那些可以打得到疫苗的老人以為把自己保護好了,事實上是Delta病毒年輕人感染力非常強,老人的兩針BNT,遇到Delta病毒也只有64%防護力(以色列最新數據)。
這樣的老人,上不了市場,去不了醫院,當然更無法在餐廳好好吃一頓。
搶先打第二劑的思維,也當然和打不到疫苗的青壯年直接衝突。
你活了,他們卻得死。
或許你會覺得不買足夠疫苗是領導人一意孤行的大錯誤,但批評心靈木頭人本來浪費時間,也救不了人。
疫苗不足,逼青壯者、年輕人當敢死隊,這樣的老者,自己多打一針,免疫力増加了10%。
但剩下的88%沒有打疫苗的人,將成為風險破口。他們一旦感染Delta,你本來盤算心安的兩劑Moderna 94%,瞬間掉到64%。
年輕人在變種病毒之下,感染了也會死。國家無視,他們可以換政權,但老一輩完全獨善其身的疫苗思考,會使年輕人寒心。
憤怒之餘,他們的反社會、反老一輩的情緒,不會隨疫情消失。而他們還在上班,在打拚,他們的積蓄那麼有限⋯⋯一場疫情,剝奪了他們的一切:也赤裸了人性的自私。
一人一劑,同島一命。
等年底或明年初,疫苗更多了,回頭打老人(麻煩依年齡順序,指揮中心滾動一下自己,把正常的國家滾回來,還給我們)。
否則,台灣只會危機四伏,同島皆半條命。
美國當地美食 在 東森新聞 Facebook 八卦
美國男唐人街點餐!狂噴流暢中文驚呆眾
#丸仔編:在美國看當地人講中文很神奇吧?XD
●華裔攝影師鏡頭裏中餐館和懷揣「美國夢」的中國勞工
https://news.ebc.net.tw/News/world/191177
影片授權:小馬在紐約
完整影片:https://bit.ly/2uqj6Ze
#中文 #美食 #紐約 #驚呆
美國當地美食 在 Angela Charlotte Cheng Youtube 的評價
❤️ 開始訂閱我的頻道➔https://www.youtube.com/user/angelacheng1993
我是前黑澀會甜兒Angela 在紐約 喜歡分享 紐約和台灣的文化交流 和國外生活點滴!非常感謝你的收看? 有想看什麼都可以下面留言喔!
❤️也特別感謝以下鼓勵我的人:
玉兔:https://www.instagram.com/bellayutu/
媽媽胡文英:https://www.facebook.com/paulinahu0308/
鄭靚歆Jin: https://www.instagram.com/jinjin_c/
FutureTwinz: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9oiXZIJ00hxTyne2l-k_4Q
還有一些朋友....謝謝你們讓我完成了第一集!
Angela Charlotte Cheng is an actress based in New York who likes to share the excitement of life and cultures through BraidsMission Video Channel.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braidsmission/
WIKIPEDIA: https://zh.wikipedia.org/zh-hant/%E9%84%AD%E5%80%A2%E4%BC%83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braidsmission/
工作請洽Work Inquiry: Angelacheng1993@gmail.com
Please SUBSCRIBE/ LIKE if you like my videos.
美國當地美食 在 美國人最愛的50種經典美食,哪種是你的最愛? - 壹讀 的相關結果
根據美國農業部的數據,在美國,超過9000萬英畝的土地專門用於種植玉米。這種玉米面包就是用玉米面製作的,它幾乎可以搭配任何肉類、沙拉等。 ... <看更多>
美國當地美食 在 【美國】紐約10大必吃美食推薦,擋不住漢堡、牛排 的相關結果
Luke's Lobster這家店的招牌是他們的龍蝦三明治,雖然在全世界都有分店,甚至台北信義區也有店舖,但是到了紐約,可以常常用當地捕撈、新鮮的龍蝦製成的 ... ... <看更多>
美國當地美食 在 美國十大特色美食,吃過三樣算你厲害! - 每日頭條 的相關結果
美國 十大特色美食,吃過三樣算你厲害! · 1、特大啃. Turducken是最具創意的美國本土食物。 · 2、布法羅辣雞翅 · 3、科布色拉 · 4、冰激凌 · 5、果塔餅乾 · 6、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