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眼表現,刻劃歷史。
恭喜Carmelo Anthony成為美國國家男子籃球隊史上得分最多球員。 #WeAreJORDAN
美國國家男子籃球隊 球員 在 動網 DONG Facebook 八卦
K教練說得好。當然可以學Curry,但不能只是空學...
Stephen Curry Mike "Coach K" Krzyzewski 美國國家男子籃球隊
http://www.dongtw.com/nba/nba-news/20160324/000283539.html
(鬍鬚張伯倫)
美國國家男子籃球隊 球員 在 阿扁們俱樂部 Facebook 八卦
作者: 楊惠君
228這天,中正紀念堂前依舊騷動起來。但連這樣的騷動,都未掀太大漣漪,台北,因連假大批外地人返鄉而被清空,顯得安靜。70年過去,不再是禁忌話題,但人們仍分站歷史的兩端,拿不定主意的人,保持沉默。面對歷史態度上的曖昧,讓國家的意識愈見模糊。
228這天,還有棒球。過去說:「棒球是我們國家認同的最大公約數。」這天,有兩支「台灣球隊」和「日本球隊」戰鬥。一輸、一贏。兩場都是為了將開打的世界棒球經典賽(WBC)而進行的熱身賽,不是正式的比賽,正牌國家隊輸給了練靶的日本業餘隊;當靶子的中職明星隊反倒擊敗了日本國家隊,還創下台灣首度擊敗全日職一軍國家隊的紀錄。
球迷也開始一邊一國。穿上國家隊球衣的那隊,不是被奚落就是直接被冷落。
2017年經典賽國家隊徵召,落得有史以來最不堪的一回,幾乎至「找不到球員」組隊的狼狽。雖然肇因於職棒聯盟和棒協兩組織利益惡鬥,也有自里約奧運由謝淑薇退賽、戴資穎羽球鞋事件以來,運動協會令人反感厭惡,「相忍為國」亦被歸檔於遭唾棄的「威權」詞性,在選手個人與國家隊之間、人民寧挺不穿國家隊球衣的選手,也無法支持代表威權的體制。
陽岱鋼好好在巨人隊打出成績、陳偉殷在馬林魚投出身價,「柏融大王」快點被美職、日職簽走吧!專業球迷當然要說,職業運動本如此,在世界最強、最高的地方打出成績,才是實力證明,一樣是「台灣之光」,運動本身即享受。世界,在他方。
如此這樣,梅西大概不會因為未能捧起大力神盃而與阿根廷球迷老鬧彆扭,「夢幻一隊」不會成了美國國家男子籃球隊最大的心魔,而陳金鋒也不會如此成為台灣人的「終極信仰」。
▋中華隊與台灣隊的左右為難
人們,需要認同與被認同。這是生存的原始需求。運動比賽不僅是為了比賽本身、而是讓認同感能有投射。你不是一個人、你有所屬,你的身後有一群人,牽絆著、也推促著,榮辱與共;身後的人,撇開個別的喜惡朝向同一個目標努力,沒有前提但書,歡喜心碎都一起,每一個個體融成一個「我們」,創造共同的價值。
國家代表隊,是最具象化的「我們」。如今,「我們」是什麼?
場邊敲打加油棒吶喊的口號,都要開始猶豫,「中華隊」與「台灣隊」互不相溶;舉的加油旗子,也左右為難,國旗不再代表感動、台灣旗連在自己地盤都會被没收。球迷分站認同的兩邊,誰也擺渡不了誰,忘了其實支持的明明是同一隊的球員。還是或許在旗、號未塵埃落定前,根本失掉看球的興緻。誰是真球迷?誰又真愛國?幾成近來國際賽上場前的「開幕戰」,場上對外作戰前,場外自己人先打成一片。
解構過去歷史的同時,也在建構新的歷史。過去的瘡疤揭開來就要勇敢清創、治到底,否則傷害只會持續擴大,大家既找不到認同、也不被別人認同,更大的危機還不是對立,而是「保持沉默」,毫無意願「參與其中」。既然找不到可以認同的「我們」,只要維持「自己」就足矣,世界,反正在他方。
▋我們這個國家
年初,日本媒體人本田善彥一篇〈台灣「這個國家」終自我解體?〉在台灣引發極大波瀾,一個局外人有沒有資格來對「我們」說長道短,這地方累積出的民主體制是何等不易與珍貴,人民當家作主是不假的事,裡面關於政策的方向與國際情勢,各有不同的見解。但唯有一個事實說得「我們」啞口無言。
第三次政黨輪替後,「我們」已失去了一個通用的名號、成了總統口中的「這個國家」。「我們」處於中華民國以上、台灣未滿狀態的「這個國家」,情感上支持「中華民國」和「台灣國」者都無比空虛惆悵。
繞道關鍵字眼的虛詞在當下已令凝聚力渙散,原本台灣最具高度共識的棒球國家隊球衣,都成了一個燙手山芋,直接代表「國家」的代表隊選拔,私人及團體利益都完全無法為「這個國家」而稍為收斂,那麼民間的各行各業中,還有多少人能把「這個國家」共同的前途放心上?
每個時刻都有它無可迴避的歷史之重,因為人民賦予轉型正義高度期待而上台者,必得正視轉型與正義不能只以「這個國家」避重就輕,淡化「國家」的意象,在糊模的空間中閃避關鍵抉擇的行動。「這個國家」要從「中華民國」轉型到「台灣」,必得有積極的說服、溝通決心與決策,和解不是演講稿,是行動。
▋好好為你的國家加油
曾經遭舉世唾棄的南非,400萬白人統治2,000萬黑人,實施種族隔離讓南非也長年被隔離在國際賽事之外。因為種族隔離坐了27年牢的曼德拉,成為首位由民主選舉選出的南非總統,1995年透過南非首度主辦世界盃橄欖球的機會,促成「族群和解」,積極奔走讓全民支持白人為主的球隊,另一方面也要白人球員去教黑人孩子打球。自己代表黑人主動釋出和解善意、同時解除白人對民主化的抗拒,讓甫擺脫種族隔離制度面臨分裂的南非能夠團結。
族群和解之路當然不只靠一場球,但目標純化的運動比賽將「和解動作」,在全國人民及全世界的眼光之下呈現,強大的渲染性與宣誓性,黑白相斥的南非,在過往仇恨的族群同心為同一個目標、同一個國家效力下,真正成為了「彩虹之國」,令這次比賽被永世銘記。
當時,南非球隊的白人隊長法蘭索瓦.皮納爾將世界冠軍的獎盃獻給曼德拉時,曼德拉對他說:「謝謝你為南非所做的。」皮納爾則對他說:「謝謝你對南非所做的。」
向以寡言酷臉為標幟的郭泰源,在血淋淋鬥爭與抵制之中出任本屆WBC總教練,行前卻對球迷喊話:「可以對我或中華棒球協會不爽,但請好好為國家隊加油!」一肩扛起頭牌的「大師兄」林智勝,為宣傳比賽拍攝的影片說得更心酸:「棒球不是誰不能打、是沒有人不能打!」
球賽,我們輸得多了、也沒有什麼輸不起的。但國家,只有一個,也必須只有一個,讓每一個人都感受到,在這裡沒有人是不被需要的,才有可能讓每個人都能以代表「這個國家」為榮、為「這個國家」謀圖。國家隊組隊的空前無力感,某方面也正是此刻台灣整體國家認同的無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