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報導」支持與反對特定候選人?】
📰 新聞:泛藍支持者通訊群組近日廣傳一張圖片,該圖以外媒《國家利益》(The National Interest)報導為主要內容,批評蔡英文不應該繼續連任總統。之後,該篇文章的作者被發現是親國民黨智庫「台美關係研究中心」(The Institute for Taiwan-America Studies)的董事、前僑務委員王福權,因此被認為不公允。
這則新聞以及許多事後反應,有很多地方可以當成媒體識讀的教材(文長,可直接文末看重點)。
▍報導、評論不一樣
首先,「評論」(opinion)跟「報導」(news/reports/analysis/story)是不同的事情。評論代表的是個人立場,不是報社立場,通常評論的內容就是論理以說服讀者某個政策或某個行動是好的或壞的。而報導則是針對人事物去做客觀描述。
報導是報導,評論是評論,兩者完全不同!
以這次的事件為例,可能許多台灣的讀者並不清楚,但《國家利益》這份刊物的主要目標就是提供關於國際局勢和外交政策的「辯論」(根據其官網的自述),因此文章絕大多數都是評論為主(當然,評論的同時也需要有事實基礎,所有有時也會參雜新聞報導),也就是說這裡就是學者們打筆仗的地方啦!基本上它是一份頗有威望的討論平台,很多國關政策圈的學者會去投稿。
要注意的地方是,《國家利益》網站上面並不會像其他媒體平台一樣,會標明這篇文章是評論還是報導(或分析),所以不熟悉的人可能一時難以查辨。不過若我們去看文章內容(拜託不要只看標題),具備一定閱讀能力的人大概都還是能分清楚「個人評論」和「事實報導」的不同在哪裡。
近期對台灣大選的「報導」滿多的,畢竟兩岸關係是世界矚目的焦點之一。以下列舉兩家大媒體對台灣的選舉報導(從內容來看他們大概會被打為韓黑或1450,因為內容關鍵字包括:親中,厭女,奇怪政見,奇異的承諾等等):
➤ 彭博社:「台灣親中總統候選人的機會渺茫」
Bloomberg:Odds Look Long for Taiwan’s China-Friendly Presidential Contender
https://pse.is/MG4AU
➤ 時代雜誌:「台灣的總統選舉與此攸關」
Time:Here's What's at Stake in Taiwan's Presidential Election
https://pse.is/JM9VH
▍個人評論並不代表媒體立場
一個媒體上面刊登的評論,並不會代表該媒體的立場,而只代表作者的立場。即使我們知道該智庫的立場明顯,作者王福權先生的立場也很明顯,但每個人投書媒體都是很正常的事。一個媒體的立場會顯示在以「主筆室」或主編為名義發布的評論,或像是聯合報的「重磅快評」雖說是由很多不同作者所寫,但是以報社整體的名義發出的評論,它就代表報社擁有者和經營團隊的立場。
▍不因媒體立場廢言,但要明辨資訊
事實上,即使一個報社或媒體的立場明顯,也不代表所有的文章都不能讀。每一家媒體底下都還是會有很認真的記者,也通常會有很認真的專題報導產出。所以,我們想再強調一次,報導是報導,評論是評論;可能還要加上一個,廣宣是廣宣。身為閱聽者的我們,在擷取資訊時,應該要提醒自己保持這樣的判斷。
然而,這個時代麻煩的是,很多廣宣會偽裝成報導,增加其辨認難度。這樣就算了,若這些「添加物報導」是刊在主流媒體上,通常都還不會離譜到哪裡去。但要是我們把鏡頭拉到內容農場,那裡才更是驚心動魄。內容農場之所以用「內容」(content)稱之,就是因為裡面的東西既非報導,也非評論,有時候其實根本也稱不上廣宣,就只是一個吸引你點擊和注意力的一段文字或影音內容罷了。裡面大多是半真半假的訊息,或拿現有新聞加工變成半評論半報導,更糟糕的是,可能很大比例都還來自境外,這都讓台灣的資訊媒體生態受到嚴重挑戰。
所以,不管政治立場如何,投書媒體是很正常的,投書政策類期刊也是很正常的。不正常的是那些把「評論」當「報導」的內容農場以及宣傳手段。更不正常的是,「熱情」轉傳的人都沒發現那個圖上面,簡轉繁都沒轉好,這蠻明顯的就是跟中國資訊戰有關。
▍智庫也有立場
「台美關係研究中心」被報導寫成「親國民黨智庫」,這是沒錯的。很多人誤以為是黨官方成立,事實上不是,而是親國民黨的「僑團」為主力。執行長陳以信(不分區立委候選人)事實上也不是黨中央派去的。
不過提出這點並不是說我們要去批評一個智庫寫的文章立場怎麼樣,因為每個智庫本來就會有立場。檢視智庫的方式應該是看他們有沒有定期的運作、開研討會、提出政策建議,以及這些建議到底好不好、有沒有好的經驗研究基礎來支撐。
對我們來說,台美關係研究中心網頁上發的文章,一定程度可以反映出現在泛藍群眾,或說泛藍政黨對於外交政策的思維,從這方面來看,不管我們同不同意(如果長期追縱本站,就會知道我們都蠻不同意那些看法,但這也不是重點),還是有很高的參考價值。當然,從邏輯論證的嚴謹度來看就….算了這其實不是本文重點。
▍小結
我們在先前的文章當中已經提到:美國對中國的政策在這兩三年來是超級大轉彎,從以往的「合作關係」轉向為「競爭關係」(注意,競爭關係不見得是「敵對」關係)。而在此一背景之下,我們觀察到了台灣內部政黨意識形態也出現了奇妙的變化:以往算是親美路線的國民黨,這次則是非常清楚地站在美國的不同邊。
前陣子我們就有提到台美關係研究中心這個親國民黨(但非國民黨官方成立)的智庫,其網站上面所列的文章標題與內容隨意舉例:「美國不應該把台灣當成抗中前線」、「美中衝突讓台灣失去邦交國」、「美國軍艦航行台灣海峽讓兩岸緊張情勢維持高檔」、「中美貿易戰讓台灣經濟損失」、「台北不應該依靠美國」。再搭配韓國瑜國政顧問群們的發言,例如蘇起說「美國若與中國開戰,美國100%會輸」,或者像陳以信強調「台灣外交政策應和中美競逐脫勾,和兩岸關係掛勾」,這些發言幾乎都是站在美國外交政策的對立面,並且還提倡台灣要「親中遠美」。即使表面上國民黨一直說自己是親美,但公開發言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
➤ 韓國瑜取消赴美「面試」,等同國民黨放棄跟隨美國外交政策
https://pse.is/P9824
對許多研究台灣的學者來說,史上首次國民黨公開地反對貼近美國外交政策,對台灣來說其實是一大危機,這代表了過去半世紀以來的國家安全結構受到了挑戰。先前在馬英九時期,即使台灣對中國親近,但那非常符合美國的政策。現在美國的政策已經大轉彎了,但國民黨的人們還在九二共識,顯然是時間軸還停在好幾年前。(連馬英九都公開地講說美國的幫助無實效,等於是直接否定掉先前曾幫助過台灣的人們)
從這個史上首次台灣主要政黨政治人物轉向把美國當塑膠的事件來看,接下來的大選真的是中華民國/台灣(不管稱呼的排列組合怎麼樣,非本文重點)所面臨非常重大的路線抉擇。
▍後話閒聊
本站小編及顧問群當中也剛好有人投稿到像是National Interest、Diplomat、Pacific Forum這些國際關係政策類期刊雜誌的經驗,甚至也有數篇刊登過的經驗,所以我們變成外媒認證的大師了嗎!?(快別這麼說~)
例如我們小編曾經邀請川普來台灣(https://pse.is/PR972)喝珍奶(誤XD),然後也有好幾篇其他主題,這邊就列幾篇翻譯改寫後的版本給大家參考:
➤ 美國對台軍售案謠言大破解
https://pse.is/PPY9J
➤ 台灣的軍事訓練有實際效益嗎?
https://pse.is/PAVTV
➤ 美國的安全承諾會影響台灣人們自我防衛的決心嗎?
https://pse.is/P9AD3
➤ 九二共識到底是什麼?我們到底該不該(重新)承認它?
https://pse.is/MP2S5
大家若有讀原文應可發現,每篇文章開頭和最後一段都會強調一下這篇文章對美國來說的政策意涵是什麼,到底該不該支持或反對什麼政策,或者是要對某方面政策做出調整。這就是《國家利益》這類雜誌上面最常看到的政策討論。(是說,王福權先生這篇文章的目標觀眾似乎是台灣選民而不是國外政策圈讀者,這個設定是有點奇怪的)
#上外媒噎
#跪求群組瘋傳
▍重點整理
最後,如果覺得本文太長,我們只希望提醒讀者們幾件事:
1、請分清楚什麼是「事實陳述」(報導或數據分析),什麼是「評論」。
2、每個人都會有立場(包括本站),沒有什麼無色、OOXX一樣爛、理性中立這種事。
3、要評論一個公共事務或者是他人評論,應從論點和邏輯來評論。要評論一篇報導,應從合不合乎事實來評論。
4、轉傳訊息前最好先做一點點基本的查證和確認。尤其現在資訊戰、假訊息的程度相當氾濫,這是我們長期必須面對的課題。
5、接下來的大選,無疑地是台灣在美國與中國兩大陣營之間的路線選擇。我們可以選擇要面向太平洋走向世界,或者是要走向中國。
網頁重新整理英文 在 US Taiwan Watch: 美國台灣觀測站 Facebook 八卦
【外媒「報導」支持與反對特定候選人?】
📰 新聞:泛藍支持者通訊群組近日廣傳一張圖片,該圖以外媒《國家利益》(The National Interest)報導為主要內容,批評蔡英文不應該繼續連任總統。之後,該篇文章的作者被發現是親國民黨智庫「台美關係研究中心」(The Institute for Taiwan-America Studies)的董事、前僑務委員王福權,因此被認為不公允。
這則新聞以及許多事後反應,有很多地方可以當成媒體識讀的教材(文長,可直接文末看重點)。
▍報導、評論不一樣
首先,「評論」(opinion)跟「報導」(news/reports/analysis/story)是不同的事情。評論代表的是個人立場,不是報社立場,通常評論的內容就是論理以說服讀者某個政策或某個行動是好的或壞的。而報導則是針對人事物去做客觀描述。
報導是報導,評論是評論,兩者完全不同!
以這次的事件為例,可能許多台灣的讀者並不清楚,但《國家利益》這份刊物的主要目標就是提供關於國際局勢和外交政策的「辯論」(根據其官網的自述),因此文章絕大多數都是評論為主(當然,評論的同時也需要有事實基礎,所有有時也會參雜新聞報導),也就是說這裡就是學者們打筆仗的地方啦!基本上它是一份頗有威望的討論平台,很多國關政策圈的學者會去投稿。
要注意的地方是,《國家利益》網站上面並不會像其他媒體平台一樣,會標明這篇文章是評論還是報導(或分析),所以不熟悉的人可能一時難以查辨。不過若我們去看文章內容(拜託不要只看標題),具備一定閱讀能力的人大概都還是能分清楚「個人評論」和「事實報導」的不同在哪裡。
近期對台灣大選的「報導」滿多的,畢竟兩岸關係是世界矚目的焦點之一。以下列舉兩家大媒體對台灣的選舉報導(從內容來看他們大概會被打為韓黑或1450,因為內容關鍵字包括:親中,厭女,奇怪政見,奇異的承諾等等):
➤ 彭博社:「台灣親中總統候選人的機會渺茫」
Bloomberg:Odds Look Long for Taiwan’s China-Friendly Presidential Contender
https://pse.is/MG4AU
➤ 時代雜誌:「台灣的總統選舉與此攸關」
Time:Here's What's at Stake in Taiwan's Presidential Election
https://pse.is/JM9VH
▍個人評論並不代表媒體立場
一個媒體上面刊登的評論,並不會代表該媒體的立場,而只代表作者的立場。即使我們知道該智庫的立場明顯,作者王福權先生的立場也很明顯,但每個人投書媒體都是很正常的事。一個媒體的立場會顯示在以「主筆室」或主編為名義發布的評論,或像是聯合報的「重磅快評」雖說是由很多不同作者所寫,但是以報社整體的名義發出的評論,它就代表報社擁有者和經營團隊的立場。
▍不因媒體立場廢言,但要明辨資訊
事實上,即使一個報社或媒體的立場明顯,也不代表所有的文章都不能讀。每一家媒體底下都還是會有很認真的記者,也通常會有很認真的專題報導產出。所以,我們想再強調一次,報導是報導,評論是評論;可能還要加上一個,廣宣是廣宣。身為閱聽者的我們,在擷取資訊時,應該要提醒自己保持這樣的判斷。
然而,這個時代麻煩的是,很多廣宣會偽裝成報導,增加其辨認難度。這樣就算了,若這些「添加物報導」是刊在主流媒體上,通常都還不會離譜到哪裡去。但要是我們把鏡頭拉到內容農場,那裡才更是驚心動魄。內容農場之所以用「內容」(content)稱之,就是因為裡面的東西既非報導,也非評論,有時候其實根本也稱不上廣宣,就只是一個吸引你點擊和注意力的一段文字或影音內容罷了。裡面大多是半真半假的訊息,或拿現有新聞加工變成半評論半報導,更糟糕的是,可能很大比例都還來自境外,這都讓台灣的資訊媒體生態受到嚴重挑戰。
所以,不管政治立場如何,投書媒體是很正常的,投書政策類期刊也是很正常的。不正常的是那些把「評論」當「報導」的內容農場以及宣傳手段。更不正常的是,「熱情」轉傳的人都沒發現那個圖上面,簡轉繁都沒轉好,這蠻明顯的就是跟中國資訊戰有關。
▍智庫也有立場
「台美關係研究中心」被報導寫成「親國民黨智庫」,這是沒錯的。很多人誤以為是黨官方成立,事實上不是,而是親國民黨的「僑團」為主力。執行長陳以信(不分區立委候選人)事實上也不是黨中央派去的。
不過提出這點並不是說我們要去批評一個智庫寫的文章立場怎麼樣,因為每個智庫本來就會有立場。檢視智庫的方式應該是看他們有沒有定期的運作、開研討會、提出政策建議,以及這些建議到底好不好、有沒有好的經驗研究基礎來支撐。
對我們來說,台美關係研究中心網頁上發的文章,一定程度可以反映出現在泛藍群眾,或說泛藍政黨對於外交政策的思維,從這方面來看,不管我們同不同意(如果長期追縱本站,就會知道我們都蠻不同意那些看法,但這也不是重點),還是有很高的參考價值。當然,從邏輯論證的嚴謹度來看就….算了這其實不是本文重點。
▍小結
我們在先前的文章當中已經提到:美國對中國的政策在這兩三年來是超級大轉彎,從以往的「合作關係」轉向為「競爭關係」(注意,競爭關係不見得是「敵對」關係)。而在此一背景之下,我們觀察到了台灣內部政黨意識形態也出現了奇妙的變化:以往算是親美路線的國民黨,這次則是非常清楚地站在美國的不同邊。
前陣子我們就有提到台美關係研究中心這個親國民黨(但非國民黨官方成立)的智庫,其網站上面所列的文章標題與內容隨意舉例:「美國不應該把台灣當成抗中前線」、「美中衝突讓台灣失去邦交國」、「美國軍艦航行台灣海峽讓兩岸緊張情勢維持高檔」、「中美貿易戰讓台灣經濟損失」、「台北不應該依靠美國」。再搭配韓國瑜國政顧問群們的發言,例如蘇起說「美國若與中國開戰,美國100%會輸」,或者像陳以信強調「台灣外交政策應和中美競逐脫勾,和兩岸關係掛勾」,這些發言幾乎都是站在美國外交政策的對立面,並且還提倡台灣要「親中遠美」。即使表面上國民黨一直說自己是親美,但公開發言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
➤ 韓國瑜取消赴美「面試」,等同國民黨放棄跟隨美國外交政策
https://pse.is/P9824
對許多研究台灣的學者來說,史上首次國民黨公開地反對貼近美國外交政策,對台灣來說其實是一大危機,這代表了過去半世紀以來的國家安全結構受到了挑戰。先前在馬英九時期,即使台灣對中國親近,但那非常符合美國的政策。現在美國的政策已經大轉彎了,但國民黨的人們還在九二共識,顯然是時間軸還停在好幾年前。(連馬英九都公開地講說美國的幫助無實效,等於是直接否定掉先前曾幫助過台灣的人們)
從這個史上首次台灣主要政黨政治人物轉向把美國當塑膠的事件來看,接下來的大選真的是中華民國/台灣(不管稱呼的排列組合怎麼樣,非本文重點)所面臨非常重大的路線抉擇。
▍後話閒聊
本站小編及顧問群當中也剛好有人投稿到像是National Interest、Diplomat、Pacific Forum這些國際關係政策類期刊雜誌的經驗,甚至也有數篇刊登過的經驗,所以我們變成外媒認證的大師了嗎!?(快別這麼說~)
例如我們小編曾經邀請川普來台灣(https://pse.is/PR972)喝珍奶(誤XD),然後也有好幾篇其他主題,這邊就列幾篇翻譯改寫後的版本給大家參考:
➤ 美國對台軍售案謠言大破解
https://pse.is/PPY9J
➤ 台灣的軍事訓練有實際效益嗎?
https://pse.is/PAVTV
➤ 美國的安全承諾會影響台灣人們自我防衛的決心嗎?
https://pse.is/P9AD3
➤ 九二共識到底是什麼?我們到底該不該(重新)承認它?
https://pse.is/MP2S5
大家若有讀原文應可發現,每篇文章開頭和最後一段都會強調一下這篇文章對美國來說的政策意涵是什麼,到底該不該支持或反對什麼政策,或者是要對某方面政策做出調整。這就是《國家利益》這類雜誌上面最常看到的政策討論。(是說,王福權先生這篇文章的目標觀眾似乎是台灣選民而不是國外政策圈讀者,這個設定是有點奇怪的)
#上外媒噎
#跪求群組瘋傳
▍重點整理
最後,如果覺得本文太長,我們只希望提醒讀者們幾件事:
1、請分清楚什麼是「事實陳述」(報導或數據分析),什麼是「評論」。
2、每個人都會有立場(包括本站),沒有什麼無色、OOXX一樣爛、理性中立這種事。
3、要評論一個公共事務或者是他人評論,應從論點和邏輯來評論。要評論一篇報導,應從合不合乎事實來評論。
4、轉傳訊息前最好先做一點點基本的查證和確認。尤其現在資訊戰、假訊息的程度相當氾濫,這是我們長期必須面對的課題。
5、接下來的大選,無疑地是台灣在美國與中國兩大陣營之間的路線選擇。我們可以選擇要面向太平洋走向世界,或者是要走向中國。
網頁重新整理英文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八卦
[#沈旭暉隨緣家書]林鄭月娥訪日賀禮之「東洋戰線」:日本也會醞釀《香港民主與人權法案》嗎?
上週應日本學者谷垣真理子教授邀請,到東京大學演講分享香港最新形勢和國際地位,連同同場的倉田徹教授、阿古智子教授,都是日本的香港通,當日出乎意料的座無虛席,足見近年日本學界、政界、社會對香港的關注越來越多。期間谷垣教授派了她一位來自香港的碩士生接待我們,交談下,深感後生可畏,他研究日治香港如何影響今天的香港身份認同,正正填補了當下理解的空白,顛覆可期。眾所週知的是我一直不鼓勵朋友讀博士,但總有個案例外,他是很適合讀博士的特例,目前的研究方向,也十分切合香港的需要,因為此時此刻的亂世,正是香港涉外關係研究開花結果之時。須知在眾議院已通過的美國《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草案,最新版本有這樣一條:美國應鼓勵一眾盟國訂立類似保護香港的法案,其中一個被點名的盟友,正是日本。談及日本會否走向這一步,不少認識的日本學者都覺得不太可能、也研究不多,唯獨來自香港的錢君早著先機,認為無事不可能。當美國的《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也是在他的同齡人大力游說下才成氣候,「日本戰線」如何開打,自然應該多了解屬於新時代的視角。
美國鼓勵各國盟友訂立《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
「其實日本版的《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並非無中生有,也不是美國最新版本的草案出現後才有人回應,而是早就有團體提出。該日版法案是由Youth Democracy Promotion Agency、Pnika、Code for Japan的代表理事共同提出的,三個組織的成員都相當年輕,當中以YDPA規模最大,以八、九十後的青年議員、專業人士和知識份子為骨幹,標榜跨黨派、政治中立,以網絡原住民身分,關注政治議題和人材培養;至於Pnika、Code for Japan,則較關心地方自治體議題。」
坦白說,這些團體,即使是日本人當中,除了關心政治的一群,大概也留意不多,但在政壇當中,他們對香港的關注,原來已掀起不少迴響:「6月13日,YDPA已發起聯署,要求日本外相表態反對香港的逃犯條例、及警察對群眾的暴力鎮壓;8月中,三個組織的代表理事共同發起聯署,要求國會議員就『日本版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展開討論。直到9月2日,共有62名現職地方議員、7名前地方議員、10名知識份子及團體代表簽署,他們提到港日間也有《促進和保護投資協定》,或許能仿效美國,訂立日版的人權民主法案,雖然聲音還未正式到達國會,但『地方包圍城市』,正是日本政壇的常見操作。」
那具體而言,他們提議的日版法案是怎樣操作的?「這些團體其實未有詳細說明,因為在現階段,重點是令日本領袖更關注香港,比起具體執行,輿論效果和姿態似乎來得重要。但當然,他們為港人拋出議題,我們也應努力想想。首先,我想1992年的美國《香港政策法》是框架性法案,配合現在的人權民主法案,令操作變得靈活,但仍是以取消政策法為殺手鐧;但日本沒有相關的對港框架性法案,只有航空、投資、刑事共助、租稅等協定,以及給予特區護照優待等零散的雙邊協議。透過日本政府的研判、該些協定和日常行政運作,香港才得到實然區別。假設制訂日版人權民主法案,而終極手段是取消各種協定,放棄對港實然區別,即使沒有框架性法案,也是可以的。但實際上,美國才是國際社會龍頭,她不承認香港,諸國跟隨,對方扣血;日本貿然行動,卻不見得各國會附和,對手無恙,反而自己扣血。」這觀察,正是上月我在這裏分析美國法案為何重要的佐證:一旦美國立法,其他盟友才有了仿效的框架,日本政府屆時無論是否願意、對自身利益有何影響,起碼也不得不回應。
「另一個日本立法的考慮是歷史包袱。假如日本國會高調討論、甚或通過法案,中國大陸恐重掀反日浪潮,按近期中日關係走向,和越來越對華低姿態的安倍晉三,日本是不會冒險的。不過從另一角度看,『香港牌』在日本,可以成為繼釣魚台、靖國神社、南京大屠殺後,一張右翼政客有力製造嫌中情緒的功能卡,而且對日本及國際社會而言,『香港牌』本身沒沾上歷史的血腥和硝煙味,純是法治、民主、自由、現代合約精神的象徵。假設日本有謀士在選舉或想進一步修憲的情況下,以保障僑民、日資、自由、法治等名義打出『香港牌』,刺激中國反日情緒,製造國內一時嫌中的效果,政治家吃『人血饅頭』,那麼『香港牌』便確有其用處。」只是此法凶險,危及中國大陸的日僑和日資的安全,以此刻日本政客的老化和保守化,大概不會、也不應輕易鼓吹。背負歷史包袱的日本如要立法,還得先看美國,並須各國同時制定類似法案,以作掩護。
日本也是香港重要持份者
既然美國做才有效,日本跟隨又有風險,日本還有何動機考慮立法?「中共是何種性質的政權,香港是不是西柏林,中共在香港的行動跟日本在東亞、東南亞,以至世界的利益有何關聯等,他們必須有了研判,才能決定是否在可行範圍內幫香港,還是坐視不理。另一點是金融及企業據點的存活:雖然日本在香港的直接投資額僅佔其亞洲投資的4%,但日資銀行在香港的數量,差不多等於中韓台加起來的,在港日資企業數自2013年大概都排第一。這還未談檯底交易,像近年的《信用詐欺師JP:香港浪漫篇》、《馬賽克日本》等影視作品中,還是經常出現借香港『週轉』的想像,某程度上仍反映現實。假如日本朝野覺醒,明白到香港的真正功能,還是大有可為。」
然而不少對日本官員有第一手了解的朋友,都發現他們對香港的情況不太了解,知華派近年也是親北京專才主導,期待他們改變,會否緣木求魚?「微觀而言,官員及國會議員在公式場合發言拘謹是可以理解的。安倍在G20的關心大家都知,之後如公明黨眾議員遠山清彥,在北京見到中共中宣部副部長黃坤明,都只能說香港議題希望盡快和平解決之類的說話。不過在非正式場合,用一下香港議題,卻會有利部份政治人物增加人氣。像自民黨的眾議院議員長尾敬,其實已在網台節目討論香港情勢,雖然看來他未有掌握足夠資訊,但他在節目中得知元朗白衫人的存在後,已即時說要把這類電視台不大敢播的資訊擴散開去,亦表示想支持香港抗爭。有趣的是,他本身支持參拜靖國神社,還會親自去釣魚台海域視察的。還有幸福實現黨,他們在國會沒有議席,是小政黨,但早於六月已遊行聲援香港。而他們的宗教背景也是耐人尋味的。當然不只是右翼,連左翼的日共也很關注香港,他們亦有搞聲援運動。地方級別方面,像神戶市會議員,自民黨的上畠寛弘,曾在Twitter批評中國駐日大使館的『香港暴力』影片,『香港』一詞都不用提,就足夠旺場了。若遇上日本選舉,而香港抗爭仍未止息,日版法案的討論,或概括的撐港言行,都有機會令少數候選人加分的。」
日本打「香港牌」的四點建議
假設日本真的有你所說的動機去推動法案,那麼法案具體應如何操作?「我認為即使有日版法案,操作都會跟美版差很遠。首先談雙邊協定,譬如那條《促進和保護投資協定》,香港的對日直接投資餘額是世界第八位,日資在香港又有大量業務,林鄭說美版法案損人損己,很易反駁;但如果說日版是損人損己,則不無道理。該《投資協定》是97年6月簽的,日本在1989年亦跟中國簽署同類協定,比較之下,日本跟香港的條約寫明雙方享有知識產權保障,還有仲裁方面,兩份協議都說如一方先授權本地司法機關處理,便不能交予國際仲裁。但明顯若遇爭端,香港司法比大陸的可靠得多。免簽待遇亦然,按2019年6月數據,香港訪日旅客數,除中韓台外,比任何國家都多。貿易懲罰方面,即使港日2018年簽訂AEO(Authorized Economic Operator)制度相互承認協議,方便部份出入口貨物通關。但取消這類協議,在對港維持貿易順差的情況下,恐怕日本損己多於損人,而且港府夠膽的話也可以耍小手段。2004至17年間,香港是日本農林水產物的最大出口地,港府可用行政命令,重新禁止茨城、栃木、群馬、千葉的農產品進口,相反又可解禁福島農產品。還是那句,玩雙邊協定的話,龍頭美國損己可以大大損人,日本損己則不會有相同效果,很不划算。凍結資產方面,日本不是英美澳加,效果不大,但此項具針對性,仍有象徵意義。接著是取消對港輸出敏感技術。按日本政府分類,香港與中國同屬group C,並非『白名單』26國之一,故未見香港之特殊地位。假如執行上對香港的規管較寬鬆,有實然區別的話,那政府內部當然可以調整。」
如果分析正確,那日版法案即使能通過、又要無損自身利益,只能隔靴搔癢,那麼日本還能做什麼?「日本如果想保存香港,或在國內外打『香港牌』取利,現時應化整為零,不拘泥於一條法案:
第一, 民間團體及地方議員要持續討論法案。展示討論姿態也是行動一種。由民間智庫做研究報告,找出可行方案,再向國會議員游說。國會議員可按時機設立超黨派聯盟和研究會,甚至提上國會。除姿態外,亦須實際地預備當各國跟隨美國立法,日本不會落後於人,不跟隨是一回事,但想跟卻缺乏準備的話則未免狼狽。
第二, 禁止違反人權的香港公務人員入境,其親屬於留學、工作等長期在留,以及申請移民時,須跟一般人分開審核。此措施不牽涉整體經濟,針對性強,『香港少數公務人員不能去日本浸溫泉』這點,也難以刺激大陸民眾反日吧,而且「不去日本」本身就非常愛國了。即使日本不敢處罰,領事館及情報組應搜集和整理相關人物資料及其違反人權的證據,建立自己的情報庫。
第三, 向香港長期發出旅遊警示。日本人去不了香港,只會有點『殘念』,卻可刺激國內消費,振興地方觀光產業。
第四, 在留卡『國藉・地域』一欄,在『中國』(特區護照情況)或『英國』(BNO情況)後加括弧『(香港)』或直接改成『香港』,這是支持一國兩制的表現。外務省網頁在『港日關係的基本考量』中寫明,香港須要保持高度自治,貫徹法治精神,港日關係才有望繼續發展。故以『地域』去描述『香港』,政治正確,又彰顯日本對一國兩制的支持。而且據說97後初期,一直有寫『香港』的,卻不知何時被刪走了,你懂的。」
那些年的日港關係
比起游散的平民組織及其偶發聲援,除了發起聯署要求討論日版法案外,他們的具體行動,則要更宏觀的視野。「假設一般團體、公益財團,或大型企業研判,完整履行一國兩制有利自身長遠利益,他們須跟港人同步甚至要有超前的視野。坦白一點,就是萬一本土抗爭失敗,香港失去原有功能後的考量。所謂視野,也包含對香港內涵的理解,則支撐著制度的文化和現代倫理,如果他們明白這些內涵的移植和傳續對日本有利,那也是香港求存的其中一條小出路。初步可以增加專為港人學生而設的獎學金,吸引中層及基層人材來日。長遠應考慮設立港人國際學校。以朗誦背記教習中文的嶺南傳統、粵語跟漢文的言文分途、因粵語公用化、實然標準化而產生的,貼近書面語的雅正口語,都是漢字文化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該是擁有深厚漢學傳統的日本所能珍惜的。香港傳統英文學校的現代性格,也能吸引一定的國際系或本地日本人。最後,那天我們在東大的講座,有學者建議以日本為中介平台,供各方對話。如果做到,當然樂觀其成。但親北京的愛國人士願意放下面子,接受日本這外國勢力的介入嗎?香港青年又是否會在明知跟對家講多無謂的情況下上大台呢?感覺在日本建立東亞的香港支援基地,反而貼合近代中日淵源。」
作為新生代學者,就整體的「日本戰線」,他百感交集。「我無疑是傾向同情及支持抗爭的,明白日本內閣官僚只能說些門面話,國會議員不敢多言,但地方議員可較自由表達,學術界盡可能把真實一面呈現和紀錄。日本民間有遊行、捐款、座談會,也有活動家上東京都廳展望層演奏《願榮光》,右翼的櫻花頻道也播出重編後的日語女聲版《願榮光》。無論如何,今次是重新令日本人了解香港的機會。一般平民無意識中感覺中港是有點不同的,但可以說他們對香港毫無認知。牙醫姑娘可以天真地問我香港不是國家嗎,很多人則無故問我台灣的事,因為你講自己是香港人,下一秒會被記錯成台灣人。東大精英也可以覺得港日關係研究好有趣,因為他覺得城市怎麼會直接跟國家比較呢。最普遍的,是直接當你是中國大陸公民。駐港日本領事明知很多港人不喜歡『被說普通話』,但我們每次入境,都被普通話同簡體字招呼,一般商戶更不用說。日本政府各部門有溝通嗎?企業有做市場調查嗎?還是入境旅客排第四的香港仍不足以獲得注意?以待客之道見稱的日本而言實在奇怪,當然跟日本接洽的香港部門也難辭其咎。日本政府應培養更多香港問題專家,遇上像今年的大事,總不能期待單憑中國問題專家,就能提供什麼真知灼見,畢竟香港是另一次元的問題。我想其他國家其實也是相差無幾的,只是我對日本抱有期望,總覺得他們是有能力和優勢,成為東亞中最了解香港的國家。」
後記
曾幾何時,登陸日本是香港、台灣各界的夢想,陳美齡、鄧麗君、翁倩玉在紅白演出,彷如今日GEM走上春晚,但隨著香港回歸、中國經濟崛起、韓劇也取代日劇,日本熱似乎早已淡卻。據說日本駐港領事館本來對林鄭政府頗有好感,乃至幾乎支持《逃犯條例》,幸好有一群新興日本「香港通」出現,才能令官員沒有那麼離地。「我們雙方都沒甚麼邪門的動機,日本需要高質素、具潛力,又擁抱文明價值的年輕人材,香港也需要能保存『香港人血脈』的地方。中國人材很多都能融入文明的日本,善良守法,但部份人有其心中的『國情』,政治人口學而言,畢竟仍拖著中共的長影。香港卻是台灣以外,最能符合日本知識型人材要求的地域:懂漢文善英語,學日文快,價值觀近,學歷及專業資格認受性高。在日本高等教育機構升學,要具12年正規教育學歷,香港轉三三四學制後,來日升學銜接更為方便。日本如能趁機開發人材供應源,現在對香港抗爭的各種善意表態,都能成為精神上的賣點。假如香港立法會全面直選,日本是否能透過支持某些黨派或議員,使自己在中國掌握下的領土中唯一一個普選議會有話語權,現在便是關鍵時刻。牌面上,當然說是為了兩萬多個僑民和千幾間日資的利益,但實際上,也要考慮一下作為東亞民主大國的戰略定位吧。」說來,我也曾在日本的大學短暫交流工作,一直相信日本也是香港身份認同的同路人,漫漫長路,裝備自己,學好日文,也是其時,香港に栄光あれ。
答:錢俊華,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學系畢業,東京大學大學院綜合文化研究科地域文化研究專攻修士二年,正研究港日關係中的戰爭記憶問題及表象文化。
星期日明報 2019年10月20日
網頁重新整理英文 在 別急著崩潰:先來學學『YouTube 掛掉了』英文怎麼說 ... 的八卦
享受我的傍晚時光。然後,我想要載入的這部有關人面獅身像的影片竟然沒辦法播。我按了重新整理,一次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