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天的夢想驛站》30歲決定拒絕華爾街安逸生活的貝佐斯
【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被巴菲特稱為“天才” 30歲已經是華爾街收入豐厚的金童 但貝佐斯想改變世界走向電子商務創業 同時邀集雲端軟體人才.結合人工智慧趨勢 創造極佳又價格低廉的商務應用平台 這一切的故事都要從30歲那年 他離開華爾街的安逸說起】
1994年,年輕的華爾街上班族貝佐斯(Jeff Bezos),來到職業生涯的十字路口。他思索自己的下一步,究竟是在金融業賺大錢,還是掉頭走人去賣書呢?
萬萬沒想到,一個人單純的轉業決定,竟然為電子商務、出版、影視、新聞、甚至太空產業,帶來革命性的變化。這個發展,正好反映出貝佐斯畢生奉行的人生哲學:絕不安於現狀。
把不起眼的車庫,幻化成地表上最大的市場。這究竟是如何辦到的?
1964年一月十二日出生於新墨西哥州,貝佐斯自小就是點子王,不但把父母的車庫變成自己的實驗室,還在1982年高中畢業演說中大談人類殖民外太空夢想。自普林斯頓大學資訊系畢業後,他選擇了一條和同學都不一樣的道路。
通常一個人除非是對累積財富和權力具有無窮盡慾望,否則不會成為億萬富豪。但我想他純粹是以一種與其他人不同的方式看待決定。他總是受成功驅動,而華爾街對大多數畢業生來說就是成功的頂峰。
貝佐斯在金融界大放異彩,二十六歲就成為Bankers Trust公司史上最年輕的副總裁。二十八歲成為DE Shaw & Co史上最年輕的資深副總裁。也正是在這家公司,他發現網際網路驚人的潛力。
他看到網際網路以每年百分之2300的速度成長。在華爾街混了那麼久,他從未看過這樣的成長機會。他把所有產業過濾了一遍,想到了書,包裝簡單,不易受損,還有網際網路提供無遠弗屆的書庫。
無奈DE Shaw & Co對他的點子不感興趣。為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貝佐斯毅然和華爾街告別。
不管你想做什麼,人生都會碰到風險,而風險是進步所需的成分。
貝佐斯打包走人,一路開車橫跨到西岸,一段傳奇故事,就從他邊開車邊寫營運企劃書時展開。
1994年,貝佐斯在車庫開起了書店,最初取名為:CADABRA。後來改成CADAVAR。
這個名字出師不利,讓律師誤聽成「CADAVER(屍體)」。貝佐斯最後用了「Amazon」。最大的理由是這個名字以字母A開頭,在網際網路上按字母檢索時會出現在最上方。其次這讓人聯想到亞馬遜河,這是世界上流域面積最廣的河川,而貝佐斯希望Amazon成為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公司。
1995年公司正式營運。貝佐斯放了一個鈴,每賣一本書,鈴聲就響一次。頭一個月,Amazon的書就賣到了全美五十個州、全球四十五個國家,不到幾星期,鈴就壞了,銷售速度遠遠超過預期。在1995年九月之前,Amazon平均每月經手兩萬美元銷售金額。到了1997年發行IPO時,Amazon市值為四億美元。1999年,貝佐斯個人身價達一百億美元,成為時代雜誌年度風雲人物。但不久之後爆發網路泡沫化,外界開始懷疑Amazon還能撐多久。
結果一向擅長做長期規劃的貝佐斯,不但沒有被擊敗,還藉機逐一打敗市場其他競爭者,穩坐電子商務龍頭寶座,同時開拓書本以外的領域,包括Kindle、Alexa、Amazon Studios、以及Amazon Prime。貝佐斯的策略是讓消費者透過Amazon生態系統一次購足,這帶動了公司營收一路飆升。但Amazon獲利表現始終平凡,原因在於公司持有現金量太多。
貝佐斯並未發放股利,反而是用來再投資,除了用在核心業務,也投資月球計畫。
我對Blue Origin的期許,是讓數百萬人在太空中生活和工作。Amazon改變了遊戲規則,併購了Whole Foods。
貝佐斯如今是全球最有錢的人。
Amazon以兩億五千萬美元收購華盛頓郵報。
貝佐斯收購華郵的舉動不只引發關注,也為他和另一位知名億萬富翁的關係蒙上陰影。
「他為了擁有政治影響力而買下華盛頓郵報。等我當上了總統,他可就麻煩了。他就會有麻煩了。」時為美國總統候選人川普。
貝佐斯和川普是兩個極端不同的企業家,川普反動且情緒化,而貝佐斯通常不太回應,唯一的一次,是他說他很樂意把川普送上太空。
「你知道的,我有火箭公司,所以我可以的。」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說。
很少有商人會願意得罪總統。但對一個從車庫起家、建立電子商務王國的人而言,貝佐斯絕對有本事應付各種對手,尤其是臭屁自大的傢伙。
網際網路泡沫原因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八卦
《文茜的世界財經周報》
【2018年全球經濟趨勢看好 彭博社標題稱“除非有人做了什麼蠢事” 而比特幣暴漲暴跌或許就是一個可能 在CME宣布年底將發行比特幣期貨合約後 價格一舉突破6000美元 後因比特幣社群對升級意見不一遭拋售 一天內又暴跌29% 辛巴威政變比特幣成為避險工具 周五逼近8000美元歷史天價 而辛巴威交易平台更高達13499美元】
遠在非洲辛巴威的一場政變,竟然意外牽扯出金融市場中,一連串的案外案。
「讓我驚訝的是,辛巴威也有比特幣交易,而且價格還在這幾天衝破了高點。比特幣被當作避險工具,這個發展給了我們什麼啟示?」Bloomberg主持人。
「在某種程度上,比特幣可比現代版的黃金。」產業策略分析師Bob Sinche。
辛巴威通膨嚴重,法定貨幣辛巴威元早已名存實亡。在實體金融體系提供服務有限、加上網際網路無遠弗屆的情況下,虛擬加密貨幣交易在非洲大陸變得炙手可熱,其中比特幣甚至擠進一籃子貨幣組合中,和美元與南非幣同列為流通最頻繁幣別。
2016年,此地比特幣的全年交易量還只有十萬美元。但光是今年十月份,整體交易量就衝破了一百萬美元,市場胃口驚人。隨著政治動盪加劇,更多民眾搶進保值且不受政府監管的避險商品,同時又向境外挪移資產,推升比特幣在辛巴威Golix交易平台上的價格在本周暴漲一成,站上13499美元,幾乎是國際市價的兩倍。
「撇開保值貨幣功能,這還顯示出在動盪時刻,投資人之所以湧向比特幣,是因為不希望身分曝光、不希望有任何資訊被發現。就比特幣演進的角度來說,我不認為這是好事,但這就像當時中國大陸發生大量資本外流,推升價格的情況一樣,透露出在大環境壓力下,比特幣提供投資人另一種途徑,將資本外移卻又可以不被發現。」產業策略分析師Bob Sinche。
引人注目的比特幣新聞還不只這一項。在虛擬加密貨幣(crytocurrency)法律定位仍妾身未明之際,全球最大期貨交易中心、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hicago Mercantile Exchange, CME),出乎意料於日前宣布,將在年底前發行比特幣期貨合約,震撼市場。
「若你問起何時能做空比特幣?我想大約十二月第二個星期,你就會看到我們的比特幣期貨合約上市了。(今年嗎?)對,今年十二月。」CME執行長Terry Duffy。
虛擬加密貨幣自問世以來,交易價格動輒暴起暴落,沒有一顆強心臟,還真不是當玩家的料。按照CME規劃,比特幣期貨合約以現金結算方式進行交割,同時規定每日價格漲跌幅,不得超過前個交易日結算價上下的百分之二十。這項安排相當於為充滿風險的比特幣交易撐起一把保護傘,只待金融監管機構核准後就會正式上路。
「我們的用意並不是要遏制比特幣的波動。我們只是希望提供大家一個地方去追逐風險、或者說是直接攤開這些風險。」CME執行長Terry Duffy。
CME讓比特幣交易進入實體經濟體系的決定,遭許多保守派人士抨擊為自殺舉動。然而消息公開後,比特幣價格果然受到激勵,一舉衝破六千美元關卡,並進一步於上週站上一枚七千七百美元的歷史高點。不過這波漲勢只維持了數天,又在本周上演戲劇性震盪後的大跳水,一口氣崩跌超過一千美元,跌幅百分之二十八,三百億美元市值就此憑空蒸發。
究其原因,竟是比特幣社群對預定進行系統升級的意見擺不平,最後臨時取消計畫,導致憤怒的投資人大舉拋售,轉而購入八月份分裂出來的新貨幣「比特幣現金(Bitcoin Cash)」,讓上市後一路風光的比特幣,終於踢到大鐵板。
「過去一年多來,比特幣一直存在著可擴展性的問題。現有技術如何處理所有下單需求?比特幣社群在七月份的時候,曾針對如何提升處理規模有過討論,因為現在的電腦每處理一筆比特幣交易,就要花上十分鐘。在2017年的今天,尤其是華爾街開始對比特幣表示興趣時,這樣的效率根本不適用。於是很多資訊工程師提出各式各樣的建議,因而催生了上百萬的比特幣現金。」Bloomberg記者。
傳統比特幣的交易缺陷,在於目前的電腦系統運算速度有限,又太過消耗能源,因為每出現一筆交易,整個區塊鏈就得跟著修改,一旦交易繁忙,就意味著計算能力的消耗變大,採礦難度也跟著增加,除非保證比特幣升值,否則系統成本將拖垮獲利。比特幣社群鬧政變,家族內訌後自立門戶的Bitcoin Cash,號稱能提供更大的區塊(blocks),讓礦工加快交易處理速度,頓時躍升投資人新寵,帶動價格一路飆升。
比特幣周五止跌回升,戲劇性衝破八千點大關,創下歷史新高,先前損失完全回補。這又引發許多分析對虛擬加密貨幣市場泡沫化的警告,嗓門再次響亮。
網際網路泡沫原因 在 陳奕齊 - 新一 Facebook 八卦
審計風雲:「美式vs.日式」資本主義之戰下的台灣思考?
2008年夏,NHK電視台推出以註冊會計師為主角、連續六集的電視劇—「監查法人」(台灣譯作「審計風雲」)。儘管日劇主角跟故事設定,跟常抽空社會脈絡、宛如漫步在雲端的台劇不同,反倒常扣合著現實上的職業角色為舞台,但以專業度高的會計師職業為展演的日劇,還是少見。
當然,日劇長於以主角的「熱血」性格,沖淡不同職業角色的生疏隔閡,以此拉高娛樂休閒觀眾的收看意願。一如預料,「監查法人」則以若杉健司此位高中畢業、以半工半讀方式考上註冊會計師執照,並且進入擁有4,200位會計師的「日本會計事務所」執業,更努力地想在現實中實踐會計的最終理想。然而,驚喜的是,劇中所設定的理想與現實的天平二端,反倒不是黑夜與白天的截然二元,更像是一種以「文化」為表現的理念戰爭—一種日式跟美式的資本主義之戰。
進入千禧年之後,資本主義在網際網路的普及背景下,經濟動盪與風暴的週期,更形難測。2001年的美國德州能源企業安隆公司(Enron Corporation),因其系統性的財務造假,短短幾週內讓此間擁有上千億資產的公司,一夕破產。於是,會計師便以「嚴格審計」方式,杜絕任何因缺乏嚴謹稽核所可能造成的假帳、呆帳漏洞,及其派生的公司詐欺問題。日本的會計師,也必須到全日本超過4,000家的上市櫃公司,進行稽核,一方面讓投資人可依據會計師稽核的財務報表,進行買賣決定;同時,會計師更可針對報表嚴重瑕疵的公司,出具否定意見,造成公司下市的嚴重後果。
劇中主角健司在上司小野寺的帶領下,以「嚴格審計」形成對日本會計師事務所「準一下」(差不多即可)的傳統稽核風格的嚴峻挑戰。當然,傳統的「準一下」審計,則是由篠原勇蔵此位事務所老所長擔綱領銜,並以「歹郎」的姿態登場。最終,曾以榜樣之姿砥礪主角健司報考會計師的篠原勇蔵,終因「準一下」稽核所衍生的詐欺風暴,牽連入獄。
儘管如此,篠原在面對檢察官的一席話,卻讓原本處於截然黑白的人物界線,開始有了越界的可能:
檢察官:「那個年輕的會計師健司,是受你影響才走上會計師這道路的。何故呢?」
篠原勇蔵:「哦!可能是和以前的我很像吧。差點都忘了,我曾和他一樣是一位很活躍的會計師,從公司的決算書裡找出破綻,讓他們承認作假帳,把經理跟社長叫來,使他們跪下求我,真是快活極了。面對與自己父親差不多年紀的男人們,卻一邊哭著一邊叫著『老師、老師』。自己就像是給被告宣讀判決的法官,但很快就被上司叫去,我們註冊會計師沒有那樣做的權力,我們不是抓犯人的警察,不過是一條警犬而已。做好本分就行了。無論能多精確的演算這些數字,也無論能多準確地從決算書裡發現破綻,只有這樣算不上是一位會計師。會計師不是計算機,是人,如果沒有人情就沒有審計的意義!」
正當壞人可憎的面目開始模糊之際,主角健司也從鐵面無私的「嚴格審計」執行中自省到:「根據國際規格的嚴格審查,歸根究底是要培養出經得起嚴格審計的企業,還是幫助仍存在可能性的企業,摸索出重生的道路呢?」於是,篠原出獄後與健司的最後對話,更讓來自國際「嚴格」與日本「傳統」審計稽核,有了彼此詰問的深長意味:
篠原:「我做的事情不是犯罪…。還記得石油危機吧,那時日本就像整個跌到了谷底,所以我說泡沫經濟的破滅沒甚麼大不了,誰也不會挺不住。因為我們不僅奇蹟般地跨過了石油危機,還積累了經驗。學會逆境中把國家建設成世界級的經濟大國。」
健司:「是怎樣跨越危機的呢?」
篠原:「因為那時,這國家的經營者們,不僅沒有降低員工的工資,還不斷的加工資。」
健司:「為什麼?和現在的作法完全相反啊?」
篠原:「這是一種精神力,好像在說,我也盡力了,請大家也一定要努力。最近,一旦不景氣,大家馬上說要裁員、減薪甚麼的,但這究竟正確嗎?當然正確與否並不能簡單判斷的。因此,除了數字之外,我們還要關注那些看不到的地方。最終,還是要你親眼去看。充滿自信地去作出判斷!」
原來,不論號稱接軌國際的「嚴格審計」,抑或被視為放水式稽核的日本「傳統審計」,其實在各自的「時代」,都曾是「王道」,有著屬於其時代的精神意義。當美式不講情面的嚴格審計,倚著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的笛音前來,高亢的音量分貝,壓垮了各種不同審計方式的可能,當然背後對應的則是不同款式資本主義的可能。
誠如,法國經濟學家Michel Albert曾倡言,立基於共產主義廢墟上的資本主義體系,也依舊有著「新美國模式」與「萊茵模式」的區別。腫繼其後,英國經濟學家Ronald Dore,則提出「英美vs.日德」資本主義的差異。換言之,財務撙節、私營化、去管制、裁員減薪等新自由主義的政策藥方,更可能只是美式資本主義的文化表現,而非內嵌於日式的傳統。
於是,回顧紐約時報於2012年《失落的日本僅是個傳說》一文時,才發現縱使以GDP為計而處於經濟失落的日本,不僅底氣還在,生活品質也依舊可觀的上升時,才赫然發現,縱然經濟不景,日本仍舊不輕言拋棄以「人」為問題本位的核心呢。但反觀20年來GDP數字遠高於日本的台灣,到底遺落了甚麼,其實早已不言而喻啊?!
《#薰風 vol.02 2017.04 出刊》
感謝戰友─謝忠霖設計師提供圖片設計,設計師IG: l2376353
網際網路泡沫原因 在 什麼是網際網路泡沫化? - Mobile01 的八卦
一種因國內游資過多,所造成的經濟景氣繁榮假象。此現象絕非由於產業興旺所造成,純由資金大量進入房地產與股市,促進經濟活動熱絡。一旦游資抽離,景象將逐漸冷卻,故稱為 ... ... <看更多>
網際網路泡沫原因 在 回顧與今天相似的2000年網路泡沫,破裂跟世界末日有關? 的八卦
近期的科技股暴跌,有人說像是看到了千禧年的 網路泡沫 ,那2000年 網際網路泡沫 到底是怎麼發生的?# 網際網路泡沫 #科技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