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九點半FB、YT有片上映>你以為建商或專業的植栽廠商,就比較聰明?並沒有,大家都笨得跟豬一樣,哪一種流行就種哪一種,哪一種漂亮就搞哪種,甚至,哪一種又便宜又占綠化大面積,就種哪樣。
建商笨到如此還不願承認,黑板樹本來就不適合種在社區,他只是綠化面積很大,輕易達到面積計算的要求,可是那個根之恐怖的,你以為鐵板可以阻擋,結果根會從鐵板的接縫中穿過去,更別提往旁邊長大面積根系的能耐,萬一防堵根系長成功,就是等著一陣風就把樹吹倒,住戶被砸死。
海檬果很扯,大家罵了那麼多年居然還敢用,有的社區還會種莢竹桃,是安陵容毒殺甄環的最愛,因為漂亮所以有些園藝公司照用,可是小孩會吃了玩了,真是恐怖。你以為建商及園藝公司都很聰明?
其實,社區連種草皮都有學問,很多都會一直長根,你要看起來漂亮綠滿地,卻會塞死排水孔。想要在水泥地上變成森林,學問很多,卻不能跟流行。就像櫻花樹要種很簡單,四季有三季平凡無奇,冬季就美在開花那一下下,其他就枯枝一堆。
前幾天我又看到興富發大打A7有落羽松的廣告,想到這些社區的下場都差不多,我只能為住戶捏把冷汗。
回頭看看我的薄荷,不要以為澆水及日照就可以滿足,你不定期疏根或換盆,再綠再漂亮的辛苦照顧,他還是會枯死給你看。
至於房子,過保固之後你家變成吳哥窟的塔普倫寺,那就是你的事了,古墓奇兵的蘿拉都救不了你。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葵涌邨Kwai Chung Estate是香港的公共屋邨,位於新界中葵涌,大窩口以東及葵興以西,現由香港房屋委員會管理,是荃灣新市鎮及葵青區最大公共屋邨。葵涌邨於1991年起分4個階段重建,重建工程由房屋署總建築師(採購)作總體設計,而其中部分期數更外判給幾間不同的大型私人建築師事務所作詳細設計,第...
綠化面積計算 在 姚松炎 Edward Yiu Facebook 八卦
【郊野公園建屋是騙局】
梁振英指示政府部門研究用郊野公園用地建屋,施永青又說環保人士霸住郊野公園⋯事實是,郊野公園是我們用擠迫居住環境換回來的公共空間,在郊野公園建屋,是騙取市民的血汗付出!
香港的市區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24,000人,是世界上市區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接近不宜居;但以整個城市的土地面積計算,我們的人口密度大約是每平方公里7,000人,算是勉強宜居;以城市發展的邏輯,郊野公園是我們以較高密度的市區而換取的公共空間。就好像一些屋苑會把樓宇建高一點,以換取部份地方作居民共用的綠化空間。
如果再貿然發展郊野公園,以求容納更多人口,這直接會到香港的宜居度下跌。
環保和住屋不應是互相矛盾,這不是問題核心我對梁振英製造這不必要的紛爭,感到遺憾。
#郊野公園 #住屋 #環保 #宜居 #施政報告
綠化面積計算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八卦
《文茜的世界周報》氣候變遷系列報導:治沙變綠海
【庫布齊沙漠是中國大陸第七大沙漠 現任億利資源集團董事長王文彪從小生長在此 兒時記憶就是沙子與饑餓 發願回到故鄉創業造林.打造沙漠經濟 30年的時間 庫布其沙丘高度下降一半 六千平方公里荒漠變綠州.佔總面積1/3 2017年並獲聯合國授予最高環保獎項“地球衛士終身成就獎”】
「我從1998年開始拍攝沙漠,當時我去了撒哈拉沙漠,我遇到了一個在阿拉善沙漠工作的科學家,他給我看了一些照片,我意識到我一定要來這裡,我第一次來大陸,差不多是2001年,2002年,幫<國家地理>雜誌,拍攝戈壁灘和沙漠的主題,這是我在大陸第一次用機動滑翔傘。」
喬治是國家地理雜誌的攝影記者,15年前他曾經記錄下庫布其沙漠,15年後他舊地重遊,再次按下了快門,展現在他眼前的不再是黃沙蔽日的景象,「他們一直在保護基礎設施和鐵路,似乎在不斷努力下他們真的築起了牆,擋住了沙子。」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的庫布其沙漠,是大陸第七大沙漠,這裡距離北京800公里,是京城沙塵暴的源頭,在這大漠之中有一條刻度尺,紀錄了過去30年來,庫布其人,如何苦心打造出這片綠世界,「我們現在看到這兩根標桿,最上頭那跟標桿,那是1988年這個沙丘的高度,到目前現在降到2016年,2017年的還沒有,現在已經降了5米多,在沙丘的3/4處進行造林,1/4高處就先不造,這樣的話樹在長起來的時候,沒有種樹的這個沙丘,一年一年(沙粒被風)推到這個下邊,坑子裡面,所以你到了庫布其沙漠現在一看,站在沙丘高處上一看,多生了一片綠色的海洋。」
30年的時間,庫布其沙丘整體高度下降了一半,六千平方公里的荒漠變成綠州,佔到荒漠總面積的1/3,沒有人能想得到,曾經風沙漫天,一眼望不到邊的死亡之海,竟然真的能變成一片片綠洲,「我們這個水瓶法就是八九十年代,比較先進的種樹方法,它就是找一個廢棄的玻璃瓶,然後沙柳放在這裡面,把那個灌滿水,挖一個坑,把苗子放進去,然後拿這個沙把這個口封住,」「埋在乾沙裡一點濕土也沒有,它不生根 在酒瓶子裡面它是生根的,吸水,吸得快乾的時候,這個時候可能要有一定的降雨,在沙漠裡頭的濕土進行濕潤,濕潤以後,它就從瓶口的上面發根,這時候瓶子裡頭這部分,它就退化了,就開始長上面,現在路兩側的楊樹,基本上就是用這個辦法種的,它的成活率大約在80%以上。」
決心要將荒漠變綠海的推手就是他,現任億利資源集團董事長的王文彪,「我生在庫布其沙漠(邊緣)的一個小村莊,應該說在我的童年記憶中,就有兩個東西是刻骨銘心的,應該說睡覺吃飯,包括讀書,處處都是沙子,第二就是飢餓,總是每天有一種幻想,能不能這沙子不要有,我門前是一片綠洲。」
1988年,29歲的王文彪放棄了鐵飯碗,回到祖祖輩輩都想逃離的庫布其創業,為了挽救瀕臨倒閉的鹽場,他不得不與沙對抗,就此開啟了他的治沙之路,1999年,他獨排眾議,投資過億興建了一條川沙公路,繼而又在黃河邊,大規模種植鎖邊林,向沙漠腹地進軍,「用水管的水壓在沙地沖出一米深的細孔,將樹苗插入孔內,使樹苗與沙土層,緊密結合,挖坑,栽樹,澆水,三步驟一次性完成,僅需10秒鐘,這就是在大規模治沙過程中的法寶之一,水沖植樹法,成本從傳統方法的每畝1千元降到200元 ,成活率則在90%以上。」
1988年至2016年,庫布其沙漠降水量,從每年不足100毫米,增加到456毫米 ,沙塵暴從每年50次減少到每年一次,生物種類也從不足10種增加到530種,他修復的不只是生態,還創造了經濟,「我們通過技術創新,讓甘草順著長而不是豎著長,那麼我們把甘草的綠化面積,由0.1平方米,擴大到1平方米以上,這樣的話它的綠化面積擴大了,甘草是一個固氮的植物,那麼它能夠大量固空氣中的氮,通過固氮根瘤菌的作用,我們把沙子變成土地。」
「甘草可以入藥賣錢,多年種植甘草的黃沙,還被改良成了釐米級厚的黑色土壤,種出了黃瓜,聖女果,密瓜等,經濟價值高的有機瓜果,順著這樣的思路,有機農業,飼料加工和養殖業,光伏(太陽能)發電,以七星湖為代表的沙漠旅遊產業,發展起來,」庫布其這種企業聯合政府,和當地牧民治沙的PPP模式,也向外推廣複製,「應用"光伏+"的模式,就是,板上發電,板下種草,板間養殖,帶動精準扶貧模式,就是2017年我們周邊,建檔立卡57個貧困戶,這樣每個貧困戶2017年,平均收入是3.5萬元,」內蒙古阿拉善盟的烏蘭布和沙漠,6年前就沿黃河成立了,面積1千平方公里的,大陸第一個沙產業示範區,示範區成立的第一件事,就是政府以經濟手段補償游牧民,將要治理的荒漠認定為國有未利用地,並以50年為期,租讓給企業,目前已經有30多家發展沙漠經濟的企業,政府利用企業的治沙技術跟經濟實力,企業則享受到更優化的行政服務,繼而為農牧民提供更多個就業機會,與致富途徑。
「通過發展產業來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然後這種經濟效益再回哺治沙,它就容易形成一種良性的循環,」庫布其生態修復項目,可估算的生態資產總值達5千億人民幣,開展期間,項目區10萬人口,人均年收從人民幣747成長為1萬7,共為當地創收84億元人民幣,在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13次締約大會上,由聯合國環境署起草,最終推出的,<中國庫布其生態財富報告>當中,生態跟財富被放在一起,因為兩者相輔相成,「精神回報的數字是無法計算的,因為我認為它是關於整體的,如果你沒有受到良好的激勵,你就不能很好地工作,所以你看,它們可能沒有被計算,但它們都是相關的,這些關係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們會成為你總的,經濟計畫的一部分,也就是我們所說的GDP,這並不是很好的指標,儘管GDP增長3%,4%,5%,但是這並不精確,如果你把森林的損毀數量計算進去,那應該是負數,GDP並不計算你有多幸福,你有多健康。」
目前全球大約有20億公頃的土地,出現退化,60%的生態服務功能受到威脅,沙漠就是嚴重退化的生態系統類型,截至2013年全球有2/3的國家,1/5的人口受荒漠化影響,但在大陸2009年到2014年間,大陸的沙漠卻以,平均每年2424平方公里的速度縮減,這其中庫布其的治理效果尤為顯著,王文彪也因此在2017年底,被聯合國授與最高環保獎項,地球衛士終身成就獎,「我從開始就知道,治理沙漠,發展沙漠經濟,周期會很長,投資會很大,見效會很難,但是我也很清楚,只要能立得住,站得穩,它一定會走得很遠。」
更多內容,請看影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wt1aanVMoPYUt_CQYCPQg
綠化面積計算 在 Dd tai Youtube 的評價
葵涌邨Kwai Chung Estate是香港的公共屋邨,位於新界中葵涌,大窩口以東及葵興以西,現由香港房屋委員會管理,是荃灣新市鎮及葵青區最大公共屋邨。葵涌邨於1991年起分4個階段重建,重建工程由房屋署總建築師(採購)作總體設計,而其中部分期數更外判給幾間不同的大型私人建築師事務所作詳細設計,第3期由ARCA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第4期由馬梁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第5期及第7期則由巴馬丹拿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和協興建築有限公司承建,外牆顏色以米黃色作主調,搭配白色及墨綠色,與近年的私人住宅發展選色相近。全邨於2008年4月完成後,共18座住宅樓宇,合計13,742個單位。據立法會文件披露,葵涌邨共居住約4萬人,如以單一屋邨計算,葵涌邨現為全港居住人口最多的公共屋邨。葵馥苑Kwai Fuk Court共有兩座新十字型樓宇,名為安葵閣及樂葵閣;原設計是居者有其屋屋苑,後來因為政府決定停售居屋,於2002年改為紀律部隊宿舍。葵涌邨重建前屬徙置區,分為上邨(1-26座)和下邨(27-42座)。葵涌邨於1960年興建,1964-1965年入伙,屬荃灣區第三個房委會公共屋邨,亦是荃灣區第三個大型公共屋邨。重建前的葵涌邨分別有42座住宅大廈及4座工廠大廈,住宅大廈稱為葵涌徙置區,通稱「葵涌新區」或簡稱「新區」,全部均屬第三型七層高共用廁所的徙置大廈,葵涌邨部份徙置大廈全黑色的外牆在當時一直是屋邨的特點;而工廠大廈稱為「葵涌徙置工廠大廈」,屬第二型徙置工廠大廈。1973年前均由徙置事務處管理,後交由房委會管理。雖然徙置區現已消失,但區內的居民仍以「新區」來稱呼葵涌邨,而途經的荃灣旺角線紅色小巴仍以「新區」來標示葵涌邨站。而位處大窩口道與禾塘咀街交界、第三期對出的公園亦命名為「葵涌新區公園」。該邨的徙置大廈在興建時沒有獨立廁所,居民需使用設在大廈中間或末端的公共廁所。其後一些樓宇加裝獨立廁所,中間的公共廁所拆去。葵涌邨於1991年起分三期重建,新樓宇分別於1997年、2000年和2005年落成。葵涌工廠大廈於2002年拆卸,原地納入葵涌邨並興建兩幢新住宅大廈——百葵樓和合葵樓,於2008年入伙,百葵樓和合葵樓也是房署首個項目試驗性採用全預製組件,連結構性部份都採用預製組件。葵涌邨重建後園林設計圍繞「城中綠洲」概念,重建時保留了逾百棵大樹,並種植了16萬棵植物,休憩面積由重建前4.8公頃,增至7.5公頃,全邨綠化面積高達30%,面積是全港公屋之冠。邨內有4個公共空間,其中第3期平台種植葵樹 ,地面鋪上藍色地磚代表河流,與葵涌之名相呼應。葵涌邨獲2008年優質建築大獎的住宅類別優異獎。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Kj36x8fChbA/hqdefault.jpg?sqp=-oaymwEZCNACELwBSFXyq4qpAwsIARUAAIhCGAFwAQ==&rs=AOn4CLD6p9dmKiQDlPYSb_e9yA4CvagWpQ)
綠化面積計算 在 技術檢測-01.法規樣版_法規面積規則與面積檢討 - YouTube 的八卦
樣版下載網址新北市-建築執照電腦輔助查核系統http://www.bim.ntpc.gov.tw/index.aspx.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