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宅結界:點解屯門掃管笏所有政府地都變哂豪宅?】
政府成日話搵唔到公屋地要起到明日大嶼桂山島,屯門市中心嗰邊啲公屋又密麻麻,但點解屯門掃管笏成區就可以係清一色起中低密度豪宅?
簡單翻查掃管笏近十多年的土地發展過程,過往13年就有18塊政府土地都賣出成為豪宅項目,共約30公頃,相等於1.5個維園多。若以鄉郊地積比3.6倍 (12層)保守計算,這些土地資源本來大約能建15,000個公屋居屋單位,今天就被各大地產商完全瓜分。
掃管笏近13年政府賣地成私樓列表(圖中綠色範圍)
TMTL 422,1.5公頃,成交價9.6億,現為永宜(香港)的「The Drake」(2007年)
TMTL 449,1.7公頃,成交價7.8億,現為華懋的「琨崙」 (2007年)
TMTL 423,6.7公頃,成交價27.4億,現為嘉里建設的「滿名山」(2012年)
TMTL 436,0.9公頃,成交價1.8億,現為英皇的「珀居」(2012年)
TMTL 427,2.7公頃,成交價13.9億,現為會德豐的「NAPA」(2013年)
TMTL 435,1.2公頃,成交價5.6億,現為永泰的「The Carmel」 (2013年)
TMTL 490,0.2公頃,成交價1.4億,現為英皇的「畔海」(2013年)
TMTL 495,0.2公頃,成交價0.6億,現由福來發展擁有,未興建 (2013年)
TMTL 512,0.1公頃,成交價1.6億,現由泛海國際擁有,興建中 (2014年)
TMTL 497,0.68公頃,成交價10.6億,現為永泰的「OMA OMA」 (2015年)
TMTL 500,2.43公頃,成交價36.3億,現為「恒大‧珺瓏灣」(2015年)
TMTL 541,2.7公頃,成交價38.2億,現為中資萬科置業的「Lepont」 (2015年)
TMTL 542,0.82公頃,成交價17.3億,現為中資保利置業的「瑧譽」(2015年)
TMTL 523,0.76公頃,成交價9.8億,現為永泰的「OMA by the Sea」(2016年)
TMTL 547,1.54公頃,成交價27.1億,現為香港小輪與帝國集團的「帝御‧金灣 」(2016年)
TMTL 520,1.22公頃,成交價31.7億,現由深圳控股夥拍路勁基建擁有 (2017年)
TMTL 518,1.35公頃,成交價35.0億,現由中資佳兆業擁有,未興建 (2020年)
TMTL 546,2.75公頃,招標中 (2020年)
(屯門市地段第422號 = "TMTL 422")
[原為公屋地今變私樓]
為何會全區清一色私樓豪宅? 翻查規劃署紀錄(註一),現為TMTL 427,500,及520共約6.25公頃的政府地,原來曾計劃提供11棟約15層高的公營房屋,連一個商場及巴士總站(圖中紅色範圍),但最終卻決定做私樓,成今天呎價達$19,000的GRAND NAPA,解決房屋問題的土地資源又白白淪喪。
過程中,政府更刻意塑造對公屋的誤解,指「私人發展較適合當區環境嘅低密度發展」(註二)。但公營房屋的規劃及設計方式基本上由政府主導,不見得公屋居屋發展為何注定就是高密度及與環境不相容。大澳龍田邨及梅窩銀灣邨就是低密度「鄉村式公屋」的例子。相反,往往將行人與環境切割的,正是私人屋苑偌大的圍牆大閘及私人化的人工綠化環境。政府以密度為由將公屋變私樓,實屬誤導。有時更刻意選定綠化帶、民居、村落、休憩用地作公屋選址,故意塑造出當區居民保育與公屋發展的假對立,這些在屯門掃管笏時有發生。
[社區用地照賣]
被變賣為私樓的還有現時相當欠缺的社區用地。2010年,規劃署預留TMTL 546作政府、機構或社區(GIC)發展,而且自2003年起一直為國際十字路會會址(圖中藍色範圍)。但之後又被轉做私樓。2014年發展局將其列為私營房屋發展。城規會也將其由GIC改劃作「住宅(乙類)」(註二至四),有市民曾就此申請提出司法覆核(註五),但隨後政府仍將其加到2015-16年度賣地計劃,一直滾存至今。
[雙重標準的公私比]
當年發展安達臣石礦場作房屋發展,政府曾提出「公私樓平衡」的說法,指當區「已有很多公屋,希望多些私人樓宇,令整個社區的公私營樓宇比例較平衡」(註六)。但在掃管笏,卻不會提當區太多私樓,需要公屋平衡一下,故此13年間眼見將同區公有地資料不斷變賣。
今日掃管笏變成了隔絕公屋的豪宅結界,完整地反映了今日房屋政策問題最真實的一面:政府賣地就年年有餘,用作公屋就說覓地困難,賣到全區豪宅,就來說地少人多,要開發明日大嶼了。這種「掃管笏模式」,近年亦有在其他地區出現的跡象,例如大埔白石角,土地分配決策乏人監察。
要善用掃管笏的土地資源,區內至少仍有3.8公頃的棕地未有落實發展計劃,一直沒有被好好利用,如DD374 521RP及DD375 410等地段。此外,政府預計2016年後發展公營房屋的兩個掃管笏地塊,至今仍未有改劃跡象,將來會否政府會否收回棕地重新整合規劃、改善交通配套、原定公屋計劃會否走數變賣,將一再顯示政府解決香港房屋危機是否有決心。
掃管笏這個房屋案例,一再說出了政府一直有地在手,只是沒有「公地公用」的分配傾斜問題,而是過往誰在定奪全數出賣當區公有土地,一塊不留小市民,才是今日香港土地問題的核心。
2007-2020年9月在掃管笏賣成私人住宅的政府地
https://bit.ly/3jmmdFO
註一:屯門東可發展房屋用地的規劃及工程檢討-可行性研究 公眾諮詢文件,2008年
https://bit.ly/2S94ZzK
註二:屯門東可發展房屋用地的規劃及工程檢討-可行性研究 行政摘要,2010年
https://bit.ly/2EDvLgD
註三:2014年施政報告的150幅具房屋發展潛力的用地
https://bit.ly/2S5skm1
註四:屯門分區計劃大綱草圖(編號S/TM/32)
https://bit.ly/2GfPi7u
註五:屯門前掃管軍營改劃住宅 市民獲批法援 擬提司法覆核,立場新聞https://bit.ly/3ibpVAK
註六:政府平衡公私營房屋土地需求
https://bit.ly/3cE6gZg
----
🐟 月捐支持民間土地研究工作
https://liber-research.com/support-us/
🖥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localresearch/
📸 IG: https://www.instagram.com/liberresearch/
🖨 TG: t.me/liberinfo
🐦Twitter : https://twitter.com/LiberResearch
🎥 Youtube: https://bit.ly/2WOIKTk
🎧 Podcast: https://apple.co/3ly0yfw
🧠 研究義工報名申請表
https://bit.ly/2SbbyT3
綠化社區例子 在 譚凱邦 Roy Tam Facebook 八卦
今天的網絡熱話是梁啟智兄用中原數據(來源為統計處)來反駁「起公屋都係俾晒新移民住」。因為梁啟智兄是以學術推論來行文,我不會當作他是一般網民(當然他一向是KOL),我認為他以五年前是否居港作為是否新移民,這推論方式明顯是太馬虎。
其實真正的命題,應是「因單程證引入的大陸新移民,佔用了多少部份的公屋資源」,而梁兄引用於5年的居港調查與新移民身份未必有直接關係。即時想到的漏洞,是第6及第7年,情況如何?而公屋申請資格是居港7年,似乎亦應計算更久遠的情況,而不是5年。梁的計算方法,會大幅低估因單程證引入的大陸新移民住公屋的人數。
我在梁兄的FB留言後,他反問了一句:「你係咪要由1983年第一張單程證計起?」而我的回應是,若用天水圍北作為例子,那要知道大部份公屋落成的時間,已達10年。然後再加上7年(註:申請公屋資格,還未計算輪候期)。所以,要合理計算因單程證佔用天水圍北的公屋,不需去到1983年的第一張單程證,而可以考慮以約17年前作界線,這會更合理反映,學術上較為站得住腳,而我亦認為已算保守。
其實,單程證及房屋問題,其關係是顯然易見……竟然到今時今日還要爭論……
今天的人口已達730萬,而主權移交後已有超過90萬單程證新移民來港。「起公屋都係俾晒新移民住」當然不是真象,但單程證引來很大的房屋需求,這必然是正確,每年約5萬位新移民來港,他們也要居住。數字上,一個横洲項目,起盡一萬七千個單位,確實不夠處理一年的單程證移民人士。
過往多年,盲搶地已令香港失去很多休憩地、綠化地、機構社區用地、通風廊…..。我同意覓地以棕土優先,而我更認為房屋問題根本就是人口政策問題。若不大幅減單程證,土地爭拗將永無止息。
要處理目前長長的公屋輪候冊,覓地是需要,而源頭減單程證,是可以減輕未來的房屋壓力,亦不要讓香港更加擠逼。
刻不容援,爭取單程證審批權,大幅減配額。完。
綠化社區例子 在 澎湖陳慧玲 Facebook 八卦
103年澎湖縣議員公辦政見6號陳慧玲(澎南鎖港篇)
政見發表內容參考稿
________________
各位鄉親大家好:
慧玲認為從政之路應該要深入基層、傾聽民意、服務鄉親、時時與大家站在一起,2006 年擔任民進黨縣黨部主委,上山下海全澎湖走透透,主委卸任後即選擇投入最基層的市代表選舉,腳踏實地向下紮根,努力打拼往上提升,身為人民託付的民意代表,勤政清廉、扶持弱勢是永遠不變的堅持。而身為澎湖人的我更愛我們的鄉土,慧玲知道鄉親的打拼莫不都是為了下一代,孩子其實就是我們的未來,慧玲一直以這個目標從政願景不斷奮鬥,發揮澎湖特殊價值,期待留給子子孫孫一個永續適合安居樂業的家園,子子孫孫永遠不再流離顛沛。
所以,慧玲在此強調「下一代,幸福」是慧玲的從政願景。
因此
慧玲主張政府應建立以健全社會福利、傳承傳統文化、維護自然生態、復育漁業資源及發展島嶼經濟為核心價值的經營策略,讓澎湖成為永續發展家園,為下一代開創幸福未來。
慧玲在此次選舉更根據以上我的願景及主張提出以下政見,在此向鄉親報告:
一、 推動社區老幼臨托服務的據點,落實社福照護社區化。
二、 爭取婦女家事與職場工作平權,促進友善兩性關係。
三、 要求執行醫療品質改善計劃,以建立良好醫病信任。
四、 推動在地文化定目劇,串連廟宇傳統慶典發展觀光。
五、 推動機位候補系統常態化,徹底解決鄉親機位問題。
六、 推動綠化護樹及自然漁法,檢討法規促進生態均衡。
七、 檢討政府舉債,阻擋財政缺口擴大,以免債留子孫。
八、 推動冬季旅遊,發展澎湖特有海洋文化島嶼經濟。
九、 推動中道力量喚醒對公共議題的關心,創造新價值。
慧玲用十餘年的時間參與治政工作,從1990年代初任民進黨澎湖縣黨部婦女組開始,任二屆縣黨部執行委員、二屆主任委員、二屆全國黨代表,也曾在2000年出面籌組水噹噹婦女會連任總幹事並擔任過二屆理事長,現在是馬公市市代表及澎湖縣婦權會委員,長期為民主奮戰,深入基層積極參與各項社會運動及公共事務,不分藍綠關懷弱勢、服務選民,竭盡心力不求回報。
在擔任民進黨主委期間適逢基層選舉,慧玲為負起地方黨部主任委員的輔選責任,顧全黨內團結,接連放棄爭取馬公市長及縣議員參選的提名資格給同黨同志,雖然這兩位同黨同志已因故離開本黨,但慧玲的為黨犧性不容抹滅,更不容抹黑。
清白參選拒絕買票文化的慧玲此次獲得廣大鄉親的支持,堅持以正面向上的形象及長久紮實的基層服務,參選澎湖縣議員,一直保持不錯的「看好度」。但是有「看好度」並不等於票就能投出來,看好度佳反而會讓支持者鬆懈,而把票分給了別人。台灣選舉歷史上因看好度好而落選的例子非常非常的多,慧玲在此懇請鄉親朋友堅定支持慧玲,並為繼續全力為慧玲拉票,不能讓慧玲落選,讓慧玲般殺出買票賄選的重圍當選縣議員。買票錢照拿,票投6陳慧玲,力拼民進黨縣議員二席全上,所有民進黨提名候選人全壘打。
拜託各位,我是六號陳慧玲
感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