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蒐尋了網路,確實與放榜相關的新聞少了很多。
佩服這群學生的智慧與勇氣,更難得的是,論述的能力與實踐的毅力。
遺憾有高中的校長,對教育的理念如此空白,說出「民眾有知的權利」,這樣的歪理!
顯現這位高中校長,連教育的目的,都不曾深入思考。
先不論成績本是個人的隱私,與「知的權利」無關,當學校強調且主動對媒體發送某些新聞,便是在說:對學校而言,這些事情最重要,這些學生好棒!也就是在影響社會的風氣。
整個社會瀰漫「考滿級分是學校最高榮耀,是學生終極目標」的氛圍,是對誰好?是有益於國家文明社會進步嗎?是會產生更多利他思維的好公民嗎?還是只是學校想要炫耀?只是鼓勵更多在學測競爭下,圖自己考試成績好就好棒棒的學生?
我有一位親戚的小孩,十年前,就讀高雄女中時,就曾忿忿不平地向我抱怨:「校運會要到了,就我們幾個同學忙著場地佈置,練跑,排大隊接力的順序....。有一些同學根本都不管,她們說校運會何必在乎,還會影響她們讀書的時間,只管拼自己的學測成績就好了,那才是最重要的事!她們的成績也真的都很好......」
我當下聽了感慨萬千。
這些學測考高分的學生,未來可能無論興趣專長是什麼,百分之八十都會去考醫學系(台灣好奇怪,會考筆試的孩子,恰巧興趣都是當醫生?!),然後學校和媒體也會競相報導哪一間學校考上幾個台大醫學系⋯⋯
這樣特質的孩子,真的適合當醫生嗎?
而他們的興趣真的是行醫嗎?
大學的科系,照理應該是依照個人的興趣與專長來填,考上哪一科系多,有什麼值得驕傲的?為什麽不報導考上體育系的?考上資訊系的?考上社會系的?考上.....?
就有學校,不知道為什麼學生的興趣都是愛當醫生,這有什麼值得報導的?!難道學校帶頭做職業的階級區分嗎?
我有外國朋友就無法理解:為什麼在台灣,女醫生和健身教練結婚,可能會鬧家庭革命?到底醫生在台灣是有什麼了不起?因為在他認為,最了不起的應該是奮勇作戰保家衛民的軍人。
這是一個偏差已久,從日本統治時期,想升學的台灣人,只准讀醫的歷史來的,(否則,醫師在過去只是個郎中罷了!)卻延續到2019年,仍不曾改變!何其可悲!
我有朋友的孩子想讀經濟系,老師ㄧ再苦勸他:請讀醫學系吧!(讓學校多一個考上醫學系的學生?)
這樣的思維,不僅扭曲了教育的目標,也讓社會發展,喪失各種可能的人才,利他與著重團隊合作的公共意識也無法提昇。
看到這位校長,更是曲解「多元」。
如果是多元的價值觀,請問貴校會像表揚學測滿分的學生般表揚為了辦好校運會,一整個月都在校園忙碌而考不好試的學生嗎?還是回家需要照顧生病的父親,年幼的弟妹,但是學業成績不佳的學生呢?
台灣要走向國際化、現代化,卻仍緊抱著千年前的「科舉」「放榜」思維不放,仍然不重視五育(德智體群美育啊!這喊了多少年了啊!也喊假的,喊很久了!校長可能也忘了!),只強調學業考試分數,會讓台灣停滯不前啊!
學校,請擔起重拾教育目標的使命,與學生一起讓台灣的明天會更好!
經濟系學測分數 在 林建甫 Facebook 八卦
人生不是這樣就定了江山
2018年03月06日 04:10 中國時報 林建甫
大學學測成績放榜,又是幾家歡樂幾家愁的時刻。最近有則新聞,1名女大生發文表示,弟弟考了71級分,想念理工科,但父母堅持要他考醫學系,不僅要他立刻開始準備考指考,甚至連補習費都準備好了,讓他弟弟壓力大到忍不住暴哭。
能夠知道自己性向的學生其實比較少。相反的是另外一種茫然,不但時有耳聞,而且近年特別嚴重。現在的考試設計,學測考的是基本能力:國文、英文、數學、自然、社會等5考科。申請時用這5科的成績來當基礎,只是有些科目給予加權,或者採用高低標的認定來篩選學生。因此學生及家長發現可以選填的學科範圍相當的多,但一個學校又僅能填數個,因此最後該如何填,常拿不定主意,可謂天人交戰。
原因是一般學生雖然已經高中要畢業,但是對於自己的性向依然模糊,所以選填志願的順序往往就是按照過去的分數、排名來做選擇。雖然也是因大數法則,把誤差給平均掉了,但也因為大部分的人都是按照既定的遊戲規則來做選填,最後也造就了「落點分析」往往有一定的準確度。
對於這些舉棋不定或是感覺不能順遂地上自己期望的科系學校而感到天崩地裂的學子,我倒是要告訴你們,事情沒有那麼嚴重,人生也不是這樣就定了江山。
首先,現在大學系所課程的設計,必修學分已經大量減少,給學生很多選課的空間可以自己去選擇,適性去發展。專業知識的界線也愈來愈模糊,傳統分割專業的規則已經被打破,很多國內外大學有大一不分系,甚至整個學院不分系,打破科系的藩籬。例如「史丹佛2025」計畫中就明確指出,希望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能夠自主學習,按著個人的目標,自行選取合適的課程,決定每個階段的學習內容與深度。
其次,現今社會需要跨領域的人才,需要懂更多通識的人才,因此只要在大學能熬過來,多學點,學得雜,也是好事。耶魯大學教授Richard Levin說,通識教育才是本科教育的核心,目的不只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批判能力,更在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因此,給予考生選填志願的參考原則是「無適也、無莫也」,也就是沒有絕對「是」,也沒有絕對「不是」。人生的路很長,變化也很多元,縱使不合,未來還是有很多的機會去做變更,把明天的煩惱留給明天去煩惱,不要杞人憂天。
最理想的狀況當然是知道自己的興趣在哪裡,然後又如願上了自己期望的科系。因為興趣是動力的泉源,有興趣去做的事情,往往可以吃苦耐勞,事半功倍;相對地,沒有興趣的東西,讀起來可能意興闌珊,需要勉強。但興趣也可能因為集中精神而燃燒起來,年輕人應該大膽去享受廣泛的知識教育,摸索創造及培養出個人的喜好。一開始如果沒有讀到自己想要的科系,再迂迴前進,也不是什麼壞事。
大學與高中最大的不同,就是大學的科目廣泛,而且期中、期末考試可能就是大半本書。所以上了大學要以理解的方式來讀書,而不是像高中時為考試的背誦填鴨。在大學很重要的就是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對於各類知識都有基本的了解,等到了研究所,再去追求專業的知識,也就是大學時要自由地探求未知和養成摸索求知的習慣,作為一輩子的生活方式。
大學有些科目非常有趣,可能是從未接觸者沒辦法想像的,例如經濟學暢銷教科書作者哈佛大學教授Gregory Mankiw就說:經濟學是一門令人開眼界(eye-opening)的科學。而眾所周知,理則學教人邏輯思維,了解話術陷阱,避免被騙;哲學的思辨、心理學的透析,甚至電影欣賞,顧名思義讓你了解第七藝術等,都很有趣。念文科的也要懂一點人工智慧,也要了解App的程式設計。任何科系學生都需要強化軟體資訊能力,共同迎接新的數位經濟時代。
總之,大學的教育是一個廣泛的教育。英文university所代表的就是宇宙廣泛的知識。高中生不要為了不能讀自己心目中的科系而垂頭喪志。大學是人生一個很重要的學習起點,大學是知識的寶山。時間過得非常快,4年時間可能一下就過去了,千萬不要入寶山而空手返。
(作者為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國立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
經濟系學測分數 在 林建甫 Facebook 八卦
中時專欄:林建甫》學測求公平 15級分制已不夠
2018年04月30日 20:57 林建甫
最近一群朋友的聚會,大家不約而同都在抱怨帶小孩轉戰各大學進行推甄的過程。我們老一代參加過大學聯考,比較子女這一代的甄選,我們覺得升大學的壓力並沒有減輕,考試仍然決定一切,而且現在的制度並沒有比較公平。多元入學,變成多錢入學。三級貧戶絕不容易上好的大學。更嚴重的是考試這把量尺,15級分制比起以前的原始百分制也高明不到哪裡去。由於目前的制度牽涉問題很多,我就集中在量尺與級分問題的討論。
級分制立意良善,將各科考試原始分數轉為模糊化的級分,擺脫分數斤斤計較的悲哀。15級分制的作法先將原始分數依高低排名,以最前面1%考生的原始平均分數除以15作為該科的級距;原始得分0分者為0級分,每增加1個級距,增加1級分,最高為15級分。例如前1%考生平均分數為90分,90除以15得出級距為6,因此原始分數0.01分至6分為1級分,6.01至12分為2級分,依此類推84.01至100分就是15級分。級分制的標準化差距,也矯正考科難易不同產生的偏差。當年的聯考,某一科太簡單或太難,大家都拿相對的高分或低分,造成總分受該科影響很大,搞混了考試的鑑別度。
但現在的15級分制,還是有很多問題。首先,每一個級分的影響力變大,1個級分可能代表幾千人,鑑別度就很有限。其次,原始分數位於兩級分間隔附近,差距反被拉大。以前述例子為例,若有2考生其中1人考了84分,另1個人考了84.01分,結果前者是14級分,後者為15級分,原本只差0.01分,但在級分制下卻差了1個級分,公平性變差。
再者原始分數如出現明顯的集中,級分更無法分出高下。104年度國文頂、前兩標,竟然同為13。頂標位於第88百分位數之考生,前標是位於第75百分位數之考生,這表示前25%的考生都沒鑑別度。又例如大多數人分數集中在高分區,此時級分能反映的資訊也很少。例如從過去10年學測級分分布來看,國文、英文及社會科的高標大多落在13級分,均標都落在10至11級分,底標在7至8級分,換言之,大多數人的分數集中在7至13級分之間,只用7到8個級距要區分所有考生的程度,無疑是相當困難的事。即便是分布較為平均的數學及自然2科,要在15級分下區分考生的程度,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而且如果倒楣的人每科都差一點可以躍上更高級分,那5科就差了5個級分,就落到很後面的志願。報上有1個案例,105年學測5科原始分數,總和為580分,滿級分之原始分數最低分,加總約為495分。若甲生各科表現平均都過門檻,總分496分,總級分即為75分;乙生總分505分,4科略低於15級分門檻,1科高過門檻甚多,卻僅得71級分。乙生原始總分較高,級分卻遠不如甲生,校系選擇落差極大,難以令人心服?
現在的甄試入學,第1階段的篩選步驟全是依靠級分,先是檢定篩選,其次是倍率篩選,再透過加權計算將總級分比序挑人。但級分本身的鑑別度都有問題的情況下,又要加權放大,會造成更不公平的結果。而學校以此舉才,真是盲人騎瞎馬,不知何去何從。
級分是一種標準化的量尺排序。量尺越粗,就越難細量。民國84年學測開辦,當時甄選名額極少,各科滿分為10級分,足以應付篩選所需;到了88年以後,甄選名額日益擴增,為了滿足篩選需求,滿分增為15級分。現在學測申請入學占6成多,指考分發只剩3成多。看似「學測制度」成效彰顯,但其實很多的高中表示,是愈來愈多的高三生不想熬到指考。先求有學校念、入學再轉系或重考。因此級分的量尺應該更細。
現在級分的標準化用分數等距切割,因試題難易不一,每年分數起伏不定,造成各級分人數不均,也造成篩選的困擾。級分標準化也可用人數切割,讓各級分的人數固定,這樣的排序更有意義,也就不會受考題難易影響。
縮小量尺,每科30級分、50級分,甚至恢復100級分都可以。畢竟大學入學考試在台灣還是社會非常重視的關卡,一個有鑑別度的考試,公平公正,還是大家期待的。
(作者為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國立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
經濟系學測分數 在 #107學測輔大東吳經濟系 - 考試板 | Dcard 的八卦
#107學測輔大東吳經濟系. 考試. 2018年2月24日09:09. 借朋友的帳號發文學測成績出來了,有問題想要請教各位學長姊國:11(均標) 英:11(均標以上) 數:9(均標 ... ... <看更多>
經濟系學測分數 在 台大爆跌19級分!?學測個人申請入學爆跌校系選到賺 ... - YouTube 的八卦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許多大學校系因為110 學測 數學很難,申請入學級分都大暴跌!111 學測 數學分成數A、數B,數A又是歷屆最難,這樣會不會影響111申請入學的志願選填?6志願 ... ... <看更多>
經濟系學測分數 在 [問題] 臺大經濟是學測比較好上還是指考呢? - 看板SENIORHIGH 的八卦
如題
小弟我的志願是臺大經濟
雖然說
指考的名額超過學測的兩倍
但實際上來說
到底是學測比較好上還是指考呢?
我高中事蹟不多
也沒參加過什麼比賽
而且讀的是自然科學實驗班
也不是社會組
這樣會在二階的地方產生不利嗎?
還是說就如某些大大所言
只要過一階就幾乎保證可以上?
謝謝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01.8.197.227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ENIORHIGH/M.1508573322.A.241.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