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茜的世界財經周報》德國能源政策系列報導:記者李怡慧、彭智宏德國採訪
【德國2000年推出《再生能源法》 四家國營電廠民營化除獲利外更負擔企業社會責任 配合京都議定書節能減碳目標 立法要求民營電廠發展再生能源並保證20年收購民間綠色能源 務實結合智慧電網“穩定基礎電力” 當綠能電力不足時仍有核電.煤電與天然氣電力適時補上】
在德國,身處在各地的綠電發電設備中,你會開始體會德國人正經歷的,"分散式地方發電",逐漸取代"集中大電廠發電"的趨勢。
像是在德國中部,這個古老又富裕,被聯合國列為世界遺產城鎮的邦堡Bamburg,當地最大的體能娛樂中心Bambados,它的電和熱能,由隸屬市政府的能源公司,自己來發電供應
Bamburg在20平方公里大的,集水區種楊樹,將木材高溫,燃燒,產生發電效率達80%的電和暖氣。
Bamburg蓋一個發電廠,花了100萬歐元,靠著發電廠賣電和地方稅收,這整棟斥資500萬歐元,能智慧節能的體能中心,要等20年才能回本。
「因為能源轉型,是德國社會共同面臨的挑戰,我們也想自己發電,想貢獻一份心力,(Bamburg民眾知道 節能一投資下去),(要二十年才能回本嗎),(當地民眾沒有人反對嗎),沒有,沒有人反對被動屋這樣的做法,」邦堡公用事業發言人吉爾斯柏。
這就是德國人所謂的"電力市場革命",未來的電力供應,將走向分散,不再倚賴大型的傳統電力公司,而是,自己用的電自己發。
德國境內,目前有超過150萬座的太陽能發電系統,就是去集中化,分散發電最好的例子。
尤其售電市場開放,分散發電,帶來的好處是電價透明。
「接著,它會問"選擇綠電"嗎,我們勾"是的",然後按OK,開始計算,」德國工程師Alexander Brujic。
德國人可以利用電費比價的網站,在目前1151家售電業者,所提供近15000種的電力方案中,選擇你想用的電力組合。
「目前(選擇綠電)的話,最便宜方案是437.32歐元/年,」德國工程師Alexander Brujic。
綠電比較貴嗎,比較一下,綠電最便宜方案是,437.32歐元/年(約台幣15,690元),一個月電費約1300元(台幣),而Alex家一年用電1700度,等於一度電約9.22元。
如果選擇一般電力(含核煤電)的話,最便宜方案為419.75歐元/年(約台幣15,060元),等於一度電約8.85元。
兩者一年價差是17.57歐元(約台幣630元),綠電和一般電力的價差,正逐漸縮小。
我們不禁想問一個問題,德國大型能源集團,是如何面對轉型,分割,結果最後,大電力公司也走上綠能供應商之路的呢。
過去,德國是由四大集團,壟斷電力供應長達數十年,其中包括,E.ON、RWE、Vattenfall和EnBW,他們的前身,和台灣的台電一樣,屬於政府經營的公用事業,核電和火力發電加起來,超過八成。
然而,隨著歐盟開放電力市場,德國的電力公司,在1998年開始走向自由化,發電,賣電,輸電權力,都開放民營,且彼此獨立。
大型能源集團和公營的電業公司,也逐步分拆,整併,上市,並且放棄原來的輸電業務。
再加上,1998年上台的綠黨和社民黨政府,於2000年推出了<再生能源法>EEG,德國立法強迫民營電廠,以20年高於市場的價格,保證收購綠電。
這和1999年"台灣電業自由化",政府把好處給了民營電廠,責任由台電來承擔完全不同,也和民營電廠至今,仍大多為煤炭發電的結果,完全不同。
在"有利可圖"以及"負擔責任"之下,德國等於以政策,鼓勵更多民間業者,投資再生能源,使得德國目前就有超過一千家的,發電或供電業者。
然而相較之下,也轉型為民營的德國四大集團,營收和市場佔有率,卻逐年大幅下滑。
以E.ON為例,2014年,虧損達31.6億歐元(NTD1264億),2015年,虧損更增一倍,約62億歐元(NTD2500億)。
<經濟學人>當時分析,德國大型能源集團的虧損在於,過度仰賴核電和煤能,無視民間反核聲浪越來越大,仍繼續遊說公眾,核電和火力發電的重要。
結果,2011年日本福島事故後,德國反核民意成為不可逆的浪潮,梅克爾政府決定2022年前,關閉所有17座核電廠,並先迫使8座運轉年限尚未屆滿的核電廠,先行關閉,造成傳統電力公司大失血。
不耐虧損之下,德國最大能源集團E.ON,2014年12月突然宣布,"放棄過去經營模式","將核電火力等傳統業務分割出去","轉型為綠電和電網系統整合的服務"。
「再生能源是一個趨勢,一個目前還不明顯,但將迅速發展的趨勢,這場"再生能源革命",不只攸關能源發電,更與科技創新相連,我們體認到再生能源,將讓消費者變成發電者,」E.ON執行長約翰泰森。
E.ON總裁這番話,英國金融時報當時形容,為"為能源業投下核彈"。
「然後是RWE也轉型,成立了綠電部門Innogy,不過,RWE本身有多座褐煤火力發電廠,仍在運轉當中,對它們來說轉型很困難,公司內部仍有爭議,」德國綠黨科學政策研究員葛利波斯佩。
E.ON和RWE,開始轉向發電成本比其他綠電都高的"離岸風電",海上作業的難度和風險,卻成了大型能源集團的專業強項。
短短兩年,以離岸風電的累積裝置容量而言,德國的E.ON,RWE,Vattenfall,成為全球排名第二,三,四位,僅次於丹麥的丹能集團。
這些歐洲大型電力公司,正積極要在2020年前,將離岸風電的成本,降到每度電(新台幣)4元以下,盼能成為取代核電的新藍海。
德國的能源轉型,不是一蹴可幾。
而是緩步走了二十年,才逐步發展為,傳統電力公司慢慢轉向為,"研發綠電 以系統導向的電網服務",而"民間發電業者",則是專攻"自行發電儲能"。
傳統電力公司和綠電互補,在燃煤火力尚未結束前,先改變經營心態,亦即,如何逐步放棄,大電廠,基載和集中化的概念。
於是,我們懂了嗎,德國能源轉型,不只是電力公司民營化的過程,更是"思維和心態的調整之戰"。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5萬的網紅豐富,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主持人:陳鳳馨 來賓:丁學文 主題:一週國際經濟趨勢 📌《經濟學人》Biden’s new China doctrine 拜登的新中國主義 📌《經濟學人》從金融產業的獲利新高與 Fintech 的投資熱潮看金融產業發展 📌《經濟學人》Why investors are worried about a...
經濟學人2022全球大趨勢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八卦
【BBC中文網】中共五中全會解讀:2035年中國經濟全面超越美國?
10月29日,中國的年度政治大戲——十九屆五中全會——落下帷幕,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一個事關中國未來五年發展的規劃,一個事關中國未來十五年發展的目標,成為本次五中全會的重點。多項關於改革、經濟、政治和國際局勢的新提法浮出水面。
在疫情揮之不去,中美關係持續交惡的大背景下,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中國如何保持發展,尤其是近年來被反覆提及的2035年遠景目標,屆時中國經濟是否會全面超越美國?以及為了達到這一目標,中國面臨哪些困難和挑戰?
BBC中文網從剛剛發佈的中共五中全會公報出發,梳理和解讀這一問題。
人均GDP中等發達國家水平=超越美國?
中共五中全會公報提出,到203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
「(公報)沒有制定增長目標,但有一個隱含的目標,即將人均GDP提高的與中等發達國家相當的水平——這比鄧小平當年設定的目標要宏偉得多,鄧小平的目標是在2050年實現該目標。這意味著,儘管中國政府可能放棄設定年度目標,但對於高增長率的追求依然重要。」經濟學人智庫(EIU)經濟學家蘇月向BBC中文表示。
如果2035年實現這一目標,中國經濟總量將是什麼水平?是否能超過美國?
世界銀行數據顯示,中國2019年人均GDP為10262美元,剛剛超過1萬美金門檻,從今年開始努力進入高收入國家階段。
天風研究發佈報告認為,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可能指發展中國家中相對比較高的水平,上限可能是高收入國家中的較低水平。具體對應當前對應現價15000至20000美元。為實現這一目標,根據測算,未來十五年可能仍然需要4%-5%的增長水平。
而按照2019年兩國GDP計算,中國要在10年內超過美國,需要保持每年GDP增速快於美國3.5個百分點左右;如果15年內超過美國,則需要保持2.3個百分點左右的增速優勢。
IMF最近的預測為,2020年中國將增長1.9%;相比之下,美國將下滑4.3%。這意味著,在疫情影響下,中美經濟增速差距從2019的3.8個百分點,可能擴大到6.2個百分點。疫情進一步增添中國在2035年,甚至2030年超過美國的可能性。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和北京大學國發院共同研究出版了一份報告,得出了類似的結論。該報告名為《中國2049:走向世界經濟強國》,認為中國將在2025年達到世界銀行的高收入經濟體標凖,2030年之後經濟總規模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三大挑戰
中國彎道超車的路上不是毫無阻礙。上述報告認為,中國將面臨三個新挑戰:
- 高人均GDP使中國喪失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中國經濟面臨劇烈的轉型;
- 人口快速老齡化;
- 以及逆全球化趨勢下中國能否繼續保持高增速。
對於第一個問題而言,這種趨勢已然顯現。中國在改革開放後,利用人口紅利,搞大規模低水平的製造業,以及大量基礎設施建設,經濟總量不斷走高,然而這些"低垂的果實"已被摘完。
此時,擺在中國面前的中等收入陷阱裏,有深陷其中的墨西哥、巴西、馬來西亞;也有已跨過陷阱的台灣、韓國、新加坡。
能不能跨過去,成為中國最近兩年的經濟主題——「一帶一路」在地域上擴展中國以外的需求;「中國製造2025」是科技含量上向更高層級發展;加大服務業比重是在結構上優化。三個維度不同,但都為創造新動能,邁過中等收入陷阱。不過,國際關係惡化,再加上疫情打擊,讓這三個維度的努力都放緩腳步。
對此,蘇月提到,(公報中顯示)未來五年,通過增加國家創新能力來帶動經濟增長,成為中國的首要任務,而這也是與美國競爭的關鍵領域。中共領導層表示,創新需要更好地服務經濟發展,國家戰略需求,以及人民的生活和健康需求,提出國家將支持在電子信息、國防和醫療等領域的創新。
對於第二個問題「老齡化」,在「十三五」規劃中,老齡化就已成為熱點議題。實施多年的獨生子女政策變為全面開放兩胎,但是並未迎來生育潮。中國老齡化的趨勢進一步加深。
按目前數據預測,2022年左右,65歲及以上人口將佔總人口的14%以上,中國將由老齡化社會進入老齡社會,速度遠快於發達國家。「十四五」期間是中國應對這一問題的關鍵時期。
因此,公報中也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蘇月注意到,落實「把計劃生育作為基本國策」沒有列入公報,這表明可能取消計生政策。此前,已有多位中國學者呼籲不僅要全面放開計劃生育,還要推出鼓勵生育的政策。
對於逆全球化的浪潮,公報中再次重申「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分析人士認為,這是中國面臨幾近冰點的地緣政治環境,提出了重心轉移的策略。能否真正實現,在於中國能否通過改革,打破城鄉二元鴻溝,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激活消費能力。
#國際 #經濟 #政治 #貿易
經濟學人2022全球大趨勢 在 豐富 Youtube 的評價
主持人:陳鳳馨
來賓:丁學文
主題:一週國際經濟趨勢
📌《經濟學人》Biden’s new China doctrine 拜登的新中國主義
📌《經濟學人》從金融產業的獲利新高與 Fintech 的投資熱潮看金融產業發展
📌《經濟學人》Why investors are worried about a profits squeeze in 2022 為什麼投資者擔心 2022 年的利潤縮水
📌《經濟學人》China’s「dreamchild」is stealthily winning the battery race 談中國電池巨頭寧德時代的崛起
節目時間:週一至週五 7:00-9:00am
本集播出日期:2021.07.21
#陳鳳馨 #TheEconomist #一週國際經濟趨勢
🔔 圖片取自:The Economist
https://www.economist.com/weeklyedition/2021-07-17
📣 更多 #財經起床號 專題影音:https://bit.ly/2QvBR55
🔍 馨天地
Apple Podcast:https://apple.co/3uVbXdQ
Google Podcast:https://reurl.cc/O0VrrA
KKBOX:https://bit.ly/3bezcYP
-----
▍九八新聞台@大台北地區 FM98.1
▍官網:http://www.news98.com.tw
▍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News98
▍線上收聽:https://pse.is/R5W29
▍APP下載
• Apple App Store:https://news98.page.link/apps
• Google Play:https://news98.page.link/play
▍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user/News98radio
▍Podcast
• Himalaya:https://www.himalaya.com/news98channel
• Apple Podcast:https://goo.gl/Y8dd5F
• SoundCloud:https://soundcloud.com/news98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ZXPflYN3Yw0/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