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茜的世界財經周報》德國能源政策系列報導:記者李怡慧、彭智宏德國採訪
【德國2000年推出《再生能源法》 四家國營電廠民營化除獲利外更負擔企業社會責任 配合京都議定書節能減碳目標 立法要求民營電廠發展再生能源並保證20年收購民間綠色能源 務實結合智慧電網“穩定基礎電力” 當綠能電力不足時仍有核電.煤電與天然氣電力適時補上】
在德國,身處在各地的綠電發電設備中,你會開始體會德國人正經歷的,"分散式地方發電",逐漸取代"集中大電廠發電"的趨勢。
像是在德國中部,這個古老又富裕,被聯合國列為世界遺產城鎮的邦堡Bamburg,當地最大的體能娛樂中心Bambados,它的電和熱能,由隸屬市政府的能源公司,自己來發電供應
Bamburg在20平方公里大的,集水區種楊樹,將木材高溫,燃燒,產生發電效率達80%的電和暖氣。
Bamburg蓋一個發電廠,花了100萬歐元,靠著發電廠賣電和地方稅收,這整棟斥資500萬歐元,能智慧節能的體能中心,要等20年才能回本。
「因為能源轉型,是德國社會共同面臨的挑戰,我們也想自己發電,想貢獻一份心力,(Bamburg民眾知道 節能一投資下去),(要二十年才能回本嗎),(當地民眾沒有人反對嗎),沒有,沒有人反對被動屋這樣的做法,」邦堡公用事業發言人吉爾斯柏。
這就是德國人所謂的"電力市場革命",未來的電力供應,將走向分散,不再倚賴大型的傳統電力公司,而是,自己用的電自己發。
德國境內,目前有超過150萬座的太陽能發電系統,就是去集中化,分散發電最好的例子。
尤其售電市場開放,分散發電,帶來的好處是電價透明。
「接著,它會問"選擇綠電"嗎,我們勾"是的",然後按OK,開始計算,」德國工程師Alexander Brujic。
德國人可以利用電費比價的網站,在目前1151家售電業者,所提供近15000種的電力方案中,選擇你想用的電力組合。
「目前(選擇綠電)的話,最便宜方案是437.32歐元/年,」德國工程師Alexander Brujic。
綠電比較貴嗎,比較一下,綠電最便宜方案是,437.32歐元/年(約台幣15,690元),一個月電費約1300元(台幣),而Alex家一年用電1700度,等於一度電約9.22元。
如果選擇一般電力(含核煤電)的話,最便宜方案為419.75歐元/年(約台幣15,060元),等於一度電約8.85元。
兩者一年價差是17.57歐元(約台幣630元),綠電和一般電力的價差,正逐漸縮小。
我們不禁想問一個問題,德國大型能源集團,是如何面對轉型,分割,結果最後,大電力公司也走上綠能供應商之路的呢。
過去,德國是由四大集團,壟斷電力供應長達數十年,其中包括,E.ON、RWE、Vattenfall和EnBW,他們的前身,和台灣的台電一樣,屬於政府經營的公用事業,核電和火力發電加起來,超過八成。
然而,隨著歐盟開放電力市場,德國的電力公司,在1998年開始走向自由化,發電,賣電,輸電權力,都開放民營,且彼此獨立。
大型能源集團和公營的電業公司,也逐步分拆,整併,上市,並且放棄原來的輸電業務。
再加上,1998年上台的綠黨和社民黨政府,於2000年推出了<再生能源法>EEG,德國立法強迫民營電廠,以20年高於市場的價格,保證收購綠電。
這和1999年"台灣電業自由化",政府把好處給了民營電廠,責任由台電來承擔完全不同,也和民營電廠至今,仍大多為煤炭發電的結果,完全不同。
在"有利可圖"以及"負擔責任"之下,德國等於以政策,鼓勵更多民間業者,投資再生能源,使得德國目前就有超過一千家的,發電或供電業者。
然而相較之下,也轉型為民營的德國四大集團,營收和市場佔有率,卻逐年大幅下滑。
以E.ON為例,2014年,虧損達31.6億歐元(NTD1264億),2015年,虧損更增一倍,約62億歐元(NTD2500億)。
<經濟學人>當時分析,德國大型能源集團的虧損在於,過度仰賴核電和煤能,無視民間反核聲浪越來越大,仍繼續遊說公眾,核電和火力發電的重要。
結果,2011年日本福島事故後,德國反核民意成為不可逆的浪潮,梅克爾政府決定2022年前,關閉所有17座核電廠,並先迫使8座運轉年限尚未屆滿的核電廠,先行關閉,造成傳統電力公司大失血。
不耐虧損之下,德國最大能源集團E.ON,2014年12月突然宣布,"放棄過去經營模式","將核電火力等傳統業務分割出去","轉型為綠電和電網系統整合的服務"。
「再生能源是一個趨勢,一個目前還不明顯,但將迅速發展的趨勢,這場"再生能源革命",不只攸關能源發電,更與科技創新相連,我們體認到再生能源,將讓消費者變成發電者,」E.ON執行長約翰泰森。
E.ON總裁這番話,英國金融時報當時形容,為"為能源業投下核彈"。
「然後是RWE也轉型,成立了綠電部門Innogy,不過,RWE本身有多座褐煤火力發電廠,仍在運轉當中,對它們來說轉型很困難,公司內部仍有爭議,」德國綠黨科學政策研究員葛利波斯佩。
E.ON和RWE,開始轉向發電成本比其他綠電都高的"離岸風電",海上作業的難度和風險,卻成了大型能源集團的專業強項。
短短兩年,以離岸風電的累積裝置容量而言,德國的E.ON,RWE,Vattenfall,成為全球排名第二,三,四位,僅次於丹麥的丹能集團。
這些歐洲大型電力公司,正積極要在2020年前,將離岸風電的成本,降到每度電(新台幣)4元以下,盼能成為取代核電的新藍海。
德國的能源轉型,不是一蹴可幾。
而是緩步走了二十年,才逐步發展為,傳統電力公司慢慢轉向為,"研發綠電 以系統導向的電網服務",而"民間發電業者",則是專攻"自行發電儲能"。
傳統電力公司和綠電互補,在燃煤火力尚未結束前,先改變經營心態,亦即,如何逐步放棄,大電廠,基載和集中化的概念。
於是,我們懂了嗎,德國能源轉型,不只是電力公司民營化的過程,更是"思維和心態的調整之戰"。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2萬的網紅朱學恒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經濟學人這一個主題出來之後 在台灣出現兩種不同反應 一種就是 I told you so我早就跟你講了 那另外一派就是非常台派的反應 就是這個標題殺人啊沒有啦 台灣沒有那麼不安全 經濟學人國際的流通量大概130萬份 那至少是英語系的重要的人一定看 所以你不要以為他是要影響台灣啦 他根本不在乎台灣...
經濟學人2022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八卦
本周經濟類期刊重點摘要
Economist(經濟學人)
封面故事(亞太版):你的國家需要我 疫情下的權力爭奪
全球頓失方向且人民亟需拯救 獨裁者在災難中看到機會
封面故事(北美版):疫情後的債務
要處理因應疫情所做的龐大支出 各國政府必須在刺激經濟和克制用度上找到正確途徑
新冠疫情恐讓富裕國家深陷債務負擔 且被迫做出監難的抉擇
汽車產業短期面臨危機而長期面臨衰退 如果有對的解決方案還是可以起死回生
波灣國家應該把外籍移工照顧的更好一點 不只為了人道也是實際需要
比爾蓋茲:新冠病毒會加速三大醫學突破 疫苗 自我檢測 抗病毒藥物
Barron's(巴倫周刊)
封面故事:新冠病毒帶領醫藥界進入數位革命
吉利德藥廠新冠藥物瑞德西韋臨床試驗報告 意外被WHO在網上公布
新冠藥物瑞德西韋臨床試驗結果不佳 吉利德股價重挫拖累大盤
新冠病毒疫苗問世時間恐比投資人想像的更久 專家稱最快2022到2023才有可能量產
失業補助請領的數字沒有動搖股市 期指在數據公布前或後都沒有太大波動
連鎖平價超市Target四月線上銷售大爆炸 但數字低於華爾街預期使得投資人也不滿意
疫情影響供給需求蘋果早預警三月季度表現不會太好 但六月季度的獲利可能更糟
美國的石油需求已經平穩 但供應量還沒有調整過來
美聯準會數據顯示經濟下行要結束為時尚早 金融機構工商貸款停擺 車貸與信貸都在下滑
商業活動即使解封也沒那麼快恢復正常 "我也得替我的員工和顧客著想"
Fortune(財富雜誌)
封面故事:疫情下的經濟
後新冠疫情時代 追蹤監視增加與隱私的減少將成為新常態
中國下一場新冠危機 全面封鎖經濟活動後的國家該怎麼恢復正常?
新冠疫情全球英雄25人 李文亮第一 馬雲第三 佛奇第五
向西雅圖和舊金山學習 這兩個城市抗疫成效遠比美國其他城市來的好
世界衛生組織稱 還有其他三種新冠病毒疫苗已經進入人體實驗階段
美國實際的失業率已經超過20% 如今全美已經有2650萬工作崗位消失
別再提水產市場或蝙蝠 科學家認為環境政策的失敗為疫情爆發創造了溫床
德國汽車銷售據點"一早上一個人都沒有" 解封後商業活動正常化還要一段時間
經濟學人2022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八卦
《8/1今晚九點至十一點TVBS文茜的世界周報預告》
*3度的世界。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封面以2100年全球升溫3度為封面,想像八十年後的地球。南極州的企鵝,在冰融的海水中,看到一個漂浮的沙發,沙發上的電視還在播放新聞,全球各地森林野火。目前地球比起工業革命前,已經升溫攝氏1.2度,預計14年後,即使所有的排碳承諾皆落實,仍將升溫至1.5度。南太平洋島國淹沒,低於海平面的地區如台灣屏東沿海低窪地區及彰化以南低窪地區,佛羅里達海邊:及紐約、倫敦⋯⋯都將面臨危機。洪災、旱災交錯,比現在更乾旱,每個城市都可能成為河南鄭州,每條河流岸邊社區都可能成為西萊因河災區。加州年年野火燎原,面積約現在數倍。
聯合國第26屆氣候變遷高峰會,11月1日在英國格拉斯哥召開。G20環境部長會議7月22、23日在義大利拿坡里召開,會後公報同意努力全球氣溫和工業革命前相比,上升限制在攝氏1.5度以內,會加速行動達到目標,是首度G20承認增溫1.5度的緊急性,但就逐步淘汰燃煤發電,或刪除補助化石燃料上,因為中國、印度、俄羅斯和沙烏地阿拉伯反動,未能達成共識。7月24、25日51國在倫敦召開的氣候會議,同樣未能在淘汰燃煤上達成共識。
*歐氣候政情:綠黨可能首次執政。曾經是丘吉爾撰寫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的地點,著名景區義大利北邊度假勝地科莫湖,歐洲最富裕的地區,依山而建的都是最漂亮的別墅,但是在7月27日的暴雨與山崩之後,阿爾卑斯山腳下美麗的湖光山色不再,滿目瘡痍 ,慘不忍睹。
同一天在米蘭卻突如其來下起了冰雹,摧毀了高速公路上數百輛的汽車窗戶。
法國發展研究所所長氣候專家 Françoise Vimeux:大氣層的溫度只要增加(攝氏)一度,它就會增加7%的水蒸氣儲量,於是水蒸氣儲量就上升到另一個階段,這個時候如果這個潮濕的熱氣團碰到了低溫的冷氣團,就像我們在德國看到的情況一樣
,熱氣團碰上了高海拔的冷氣團,冷熱氣團的碰撞使得大氣層中原有大量的水蒸氣儲量,即會一瀉而下。三天下一年的雨量。
根據歐洲氣象專家的分析德國冷熱氣團交鋒的危險帶,還會持續南下朝克羅西亞推進,但是這些毀滅性的暴雨洪水並沒有為歐洲帶來充分的雨水。
義大利北邊發生暴雨洪災的同一時間,義大利在地中海上的薩丁島卻面臨著夏日乾旱與強風煽動引起的山林大火。
德國總理即將換手,德國綠黨總理候選人貝爾伯克,她是德國綠黨角逐總理大位的候選人,貝爾博克首次在的洪災後發表演說:呼籲開展歐洲跨境合作,並設立一個中央機構來應對氣候災難,她還表示綠黨將公佈他們一旦勝選組閣上任的100天之內的:氣候保護即時行動計劃,我們不僅承諾氣候保護政策,而且要實際執行落實。
*美國撒軍伊拉克。中東政策上拜登選擇延續川普遠離中東戰事,本無心戀棧伊拉克戰場。去年統計報告出爐,這場美國打了18年的海外戰事,已令美國納稅人支付了
共兩兆美元的開支費用。事實上拜登任內
駐紮伊拉克的美軍人數早已從川普時代的五千人,再進一步下滑到僅剩下2500人左右。一場美伊華府巨頭會宣告,時代的告終
美國知名政治評論網站Politico道破華府算盤,想用稱不上撤軍的紙上談兵,替現任伊拉克總統哈德米「重塑品牌」,以協助親美伊拉克政府贏得三個月後國會大選。
*美國會山莊聽証。53名共和黨眾議員支持民主黨提案,對1/6國會山莊暴動事件舉行聽証會:幾位警察出席,內容震驚美國政壇。
*梅克爾最後夏季記者會。十六年以來
她的暑假總是從這個夏日記者會之後
才正式開始,16年以來她也從來沒有對任何問題感到厭倦「每一個問題都是一個值得驚喜的新問題」。
今年夏季梅克爾的最後一場夏日記者會,一個16年以來從來沒有出現過的新問題:未來她要做什麼?當被問及9月26日大選結束卸任後會做什麼?梅克爾說她還沒有時間思考這個問題。即使她說了兩次「關係密切」,卻始終不願意提及基民盟的名字:因為以她認為聯邦總理的身分高於一切的前提。她是德國總理,不是某個黨派的領袖。
*布林肯訪印。在印太地區,美國眼中的假想敵,就是中國。美國白宮從上一任的川普開始,就開始積極推動所謂的「四邊安全對話」機制,也就是由美澳日印,四個印太地區的主要大國,來協調和主導此區議題和政策的一個對話機制,雖然現階段,這個機制並不是常態性的機構,美方也從未明說他們的目的,就是要對抗北京,但華府的外交官現在很顯然就是在慢慢地朝這個方向,在籌備和醞釀當中,事實上,今年初,拜登上台之後召開的第一個領袖級峰會,就是這個「四邊安全對話」機制的虛擬遠端會議,而美國國務卿布林上周的印度訪問,則是更進一步要為這個概念性的聯盟,投石問路,因為在美日印澳四國當中,印度很明顯是與華府往來最少,關係也最疏遠的一個,要如何化解新德里現在可能還存有的剩下的疑慮,是這個太平洋抗中聯盟,目前最需要排除的障礙,和最重要的工作,而在印度這邊,新德里之所以會選擇緩步靠向美國,最大的動機,就是中印邊界衝突。
*杜特蒂臨別演説。
當傳統政客勢微,靠著提倡正義、平等與自稱會為人民帶來更好生活獲取支持的民粹興起,在2016年選出了美國川普總統,在亞洲,則有菲律賓的杜特蒂。這個菲律賓有史以來第一位出身於南方民答那峨地區的總統,挾著「轉型正義」的訴求,並善用熱情粉絲組成網軍,滿嘴髒話,鼓勵私刑殺人,卻能在菲律賓享有高人氣。
而菲律賓總統6年一任,本週,杜特蒂發表他任內最後一份國情咨文,洋洋灑灑講了兩小時又45分鐘,創菲律賓史上最長的記錄。
據統計,菲律賓在過去5年間,至少6000人死於涉毒案件,但其中不少是冤假錯案的槍下亡魂。國際刑事法院(ICC)已就杜特蒂的掃毒政策,以涉嫌危害人類罪,正尋求授權展開調查。但杜特蒂在國情咨文中,為自己辯護,堅持要殺光所有毒販,並訴諸民粹,強調這是愛國行為。
菲律賓憲法不允許總統連任,杜特蒂明年將卸任,但他害怕任內的私刑遭到追訴,因此宣布要競選副總統(菲律賓正副總統並非搭擋參選,而是分開投票),並推出他的女兒,現任民答那峨首府納卯市市長莎拉杜特蒂參選總統。
最新的民調也顯示在有意參選2022年菲律賓總統大選的人選中,莎拉杜特蒂以28%遙遙領先,杜特蒂在副總統人選中,也以18%暫居首位。曾經,杜特蒂以清理家族政治的群帶關係獲得選民的認同,但如今的菲律賓一個更大的政治家族可能正在成形。
*巴西疫情,群眾連續抗議四週,要求彈劾總統。巴西反對黨指控輝瑞公司已經批准出售數千萬劑疫苗予巴西,巴西總統卻因涉嫌拿印度藥廠回扣,買入印度僅做二期疫苗COVAXIN:導致疫情失控。巴西目前為全球確診病例及死亡人數排行第三的國家。巴西總統大選明年十月才舉行,目前民調前總統魯拉遙遙領先現任總統波索納洛。
—-7/30日(星期六)TVBS文茜的世界周報YouTube
https://m.youtube.com/watch?v=oky3ATLgDJ4
經濟學人2022 在 朱學恒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 Youtube 的評價
經濟學人這一個主題出來之後
在台灣出現兩種不同反應
一種就是 I told you so我早就跟你講了
那另外一派就是非常台派的反應
就是這個標題殺人啊沒有啦
台灣沒有那麼不安全
經濟學人國際的流通量大概130萬份
那至少是英語系的重要的人一定看
所以你不要以為他是要影響台灣啦
他根本不在乎台灣怎麼想
他是要影響美國的看法
因為美國拜登1月20號上任之後
已經100天了喔
他說大概6月
6月他國防部要出一個
軍事戰略報告針對中國的
那你可以看到經濟學人就認為
拜登一直舉棋不定
因為經濟學人這個文章
要配合外交事務季刊那篇文章
要合在一起讀這樣才會看得比較準確
那個外交事務季刊那個是直接把棄台論重提
就是意思是說美國不要打一個6千英里之外的戰爭
我們既然一切回美國生產
那幹嘛去在人家門口
你跟人家打仗就划不來不值得不支持
經濟學人就是
他就是在講說美國如果在軍事上
或者是對台灣的態度一直這麼模模糊糊
這樣呼攏呼攏
那事實上未來的情勢是越來越險峻
那他講到幾個部分嘛
第一個就是中國對台灣的部分
就是軍力差距越拉越大
實際上中國的軍事預算可能是接近4千億左右
也就大概是約莫是目前的兩倍到三倍
是美國的三分之二 差不多
所以就是說不要低估他
那他的軍事預算向來大概就台灣的十六倍
十六倍
那所以這個軍力差距是越拉越大
第一個當中國對台灣問題
他認為要解決
大家都認為2022到2027就是危險期間
就是說從2022到2027可能兩岸的軍事差距
會讓中國認為他做出軍事冒進
那代價他可以承受
那第二個就是當中國的軍力在崛起
那美國要介入台灣就第一島鏈來幫助台灣
他的代價也會越來越大 是
他講了這個問題的現實兩難之處
他就說他說美國你現在如果真的要介入第一島鏈
坦白說你如果真的兩岸發生軍事衝突
你如果不把中國的陸基的雷達跟陸基的飛彈摧毀
你美國的軍艦
根本沒有辦法進第一島鏈
因為會馬上就被打沉 會被打掉嘛對不對
這個很現實嘛 然後這個
可是你如果去打
因為你如果真的要幫台灣
你勢必要處理陸基的中國沿岸的陸基的雷達跟飛彈
可是你只要打了你就是宣戰
尤其是那是人家的領土
對對對那是海外那是公海
所以經濟學人就問了這個問題就是說
那這個事實上就是外交季刊
另外那個人
外交事務季刊他也是提到這個問題
他說你勢必要做這個動作
那你跟中國宣戰打起來那個代價你想清楚了嗎
你計算好了嗎 對對對對 你能夠承擔嗎
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
事實上美國就要想
我覺得經濟學人就是發出這個問題啦
就是說你現在還在搞戰略模糊
那這樣拖下去的結果就是使得你
2022之後越來越處於被動
而且根本就不敢表態了嘛
因為人家越來越大
所以簡單來說經濟學人這個立場
跟之前講的棄台論的立場 不一樣
算是是鷹派嗎
那個經濟學人是比較偏鷹派
他就認為你這個時候
就要趁你還領先的時候要表態
早做決定 要明確化
為什麼現在我們說會有經濟學人這種鷹派的言論出來
他說你要及早站起來表示強硬
我覺得真正還是扯到那個過程
你去想一想以美國來講
美國把菅義偉日本人的首相
拉到美國去搞了一個聯合聲明對不對 對
然後菅義偉一回到日本
4月28號就通過RCEP你這是幹嘛
就加入RCEP 是嘛
那請問你在幹嘛
就是表面上應付一下老大哥
但實質上商業還是很重要
那你有什麼好抱怨我美國
所以我就說嘛
我就說到時候我們所講說美國在亞洲的credibility
威信會下降
誰來指責這件事 請問你
沒有人可以指責了
我是覺得美國目前他要對中國做強硬的表態
時間跟機會還是有的啦
可是拜登真的要走這樣的路嗎
但我要問另外一件事情
就是Antony Blinken最近要開始到處飛
然後拜登也想要去歐洲
請問他們的目的是不是就是要拉結盟
布林肯是幫拜登的6月11日12日要去搞G7先做鋪路
等於先去踏勘就對了 對對對對對對
那我覺得有幾個議題可能就是他要搞的啦
第一個就是對新疆
新疆想要大家統一出來都說這是
他還是要新疆跟香港
我認為新疆跟香港他還是要搞啦
但是這兩個都動不了啊百分之百動不了
所以就要從這邊連帶出來就是
要不要抵制冬奧這種議題 對啊
但是他這個東西也要攤在G7裡面談喔 是
G7...因為沒有歐洲真的搞不來
不是沒有歐洲你一下子少了幾十個國家去抵制
美國不願意單幹
他連抵制這種事都不要單幹
然後還有第二個就是要鞏固半導體供應鏈
包括對華為的抵制
那坦白講這個時候去剛好是德國的尷尬時間
因為德國9月要選舉 對
那目前到底是Laschet那個基民黨
基民黨或者是綠黨
哪一個人會變成多數聯盟現在看不出來 不知道
那如果是綠黨那個變成多數聯盟
那德國就要轉彎
對就往另外一邊轉以前親中
現在要往完全另外一邊轉
所以現在看不出來
所以我認為反正拜登就去那邊
表達一下想法大概就這樣
我覺得歐洲會逐漸發展出他的獨立自主的外交路線
即使有時候跟美國一樣
也不是說配合美國是我們剛好重疊
我們剛好重疊
也就是他不是同盟關係他是利益共生關係 對對對對
就有時候是跟你利益一致 對
有時候也會跟中國利益一致
阿宅萬事通語錄貼圖上架囉 https://reurl.cc/dV7bmD
【加入YT會員按鈕】 https://reurl.cc/raleRb
【訂閱YT頻道按鈕】 https://reurl.cc/Q3k0g9
購買朱大衣服傳送門: https://shop.lucifer.tw/

經濟學人2022 在 豐富 Youtube 的評價
主持人:陳鳳馨
來賓:丁學文
主題:一週國際經濟趨勢
📌《經濟學人》Biden’s new China doctrine 拜登的新中國主義
📌《經濟學人》從金融產業的獲利新高與 Fintech 的投資熱潮看金融產業發展
📌《經濟學人》Why investors are worried about a profits squeeze in 2022 為什麼投資者擔心 2022 年的利潤縮水
📌《經濟學人》China’s「dreamchild」is stealthily winning the battery race 談中國電池巨頭寧德時代的崛起
節目時間:週一至週五 7:00-9:00am
本集播出日期:2021.07.21
#陳鳳馨 #TheEconomist #一週國際經濟趨勢
🔔 圖片取自:The Economist
https://www.economist.com/weeklyedition/2021-07-17
📣 更多 #財經起床號 專題影音:https://bit.ly/2QvBR55
🔍 馨天地
Apple Podcast:https://apple.co/3uVbXdQ
Google Podcast:https://reurl.cc/O0VrrA
KKBOX:https://bit.ly/3bezcYP
-----
▍九八新聞台@大台北地區 FM98.1
▍官網:http://www.news98.com.tw
▍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News98
▍線上收聽:https://pse.is/R5W29
▍APP下載
• Apple App Store:https://news98.page.link/apps
• Google Play:https://news98.page.link/play
▍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user/News98radio
▍Podcast
• Himalaya:https://www.himalaya.com/news98channel
• Apple Podcast:https://goo.gl/Y8dd5F
• SoundCloud:https://soundcloud.com/news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