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明兩天,是紐約今年第一場暴風雪。我有出門,耳朵快凍掉(班長現在都叫我「阿莓」,🍓 的莓)。
某前客戶在大病一場後決定提前退休加入了一家社福機構,服務賓州的聽障者(他本人也有一隻耳朵失聰)。兩天前傳來簡訊請我緊急協助英翻中,他們要廣發問卷予服務對象,方便統計家中缺少物資者人數。
統計完他好奇問我:「我們有 15% 服務對象是華裔,但是只有 2 人表示缺物資。妳是不是沒有翻譯正確...」
「偶不僅翻譯正確還有附上小圖示!水、電、麵包、蘋果。華裔普遍有積草囤糧的習慣,不會等到下雪天才開始煩惱家裡缺這少那。且你沒有給對物資啊,可以試看看在問卷裡問大家缺不缺火鍋湯底料理包,你將收到熱烈回應。」
昨天我娘來我家送炸雞,我叮囑她沒事待在家注意保暖。她問我下雪天打算做點什麼正經事,與班長口吻一模模一樣樣。這個嘛~ 我只聽梅宗主的!下雪了,最適合殺人了(locate 老公 I-N-G)。
✻
今天我出門的時候,聽見地鐵站裡的工作人員在討論這兩日如果看到街友睡在車廂裡該不該把他叫醒請走或叫警察來處理。其實這題,我一直無法堅定立場。
紐約地鐵坐過的人都知道,一到冬天街友很多。我身邊許多人會說車廂給他們睡沒關係呀,但他們身體很誠實地移到下一節車廂。多移幾次,他們就開始飆髒話了。基於保障乘客權益,我是傾向於請走街友去收容所,那裡更安全也更適合睡覺。
但我應該比任何人都清楚紐約收容所的居住環境有多糟,我在其中兩間服務過,還是有被市長點名表揚過的兩間。但基本上都一樣,各家收容所長期缺錢缺人力,要管理一群不受控的人類,是很困難的。
當中不乏精障者、毒癮者、更生人,並不是他們有多可怕,而是貧窮養成了諸多「習慣」,其中包括了偷竊。我遇過一個人,他被隔壁床的指控偷鞋子和襪子。他坦承那陣子所內丟失的鞋子都是他偷走的,他不缺鞋子,另一家機構月初才給他送過兩雙鞋子。但他之前流浪久了每天很擔心沒有鞋子穿會凍死,養成了愛偷鞋子的癖好,看到鞋子就要拿走囤起來。
被偷鞋子的那位受害者一直嚷嚷著要我們報警把竊賊抓起來,我身旁站著一人說:「警察和牢房才不可能改變我們的習慣呢。不然,how did we end up here?」
唉,收容所的故事集我可以講個大半年。我只想讓大家知道,收容所的環境短期內很難改善、未來也不可能有大轉變。但至少,大家都在努力著。
疫情期間,如果你在地鐵看到街友請注意幾件事:
1. 不要辱罵他。他如果有更好的選擇,相信我,他會跟你一樣,洗個熱水澡睡在溫暖的床鋪上。但他沒有這樣的選擇,他只能睡在車廂的硬椅子上,等到脊椎出了問題一直呻吟被挪去其他地方繼續呻吟,直到某年某月某日的寒冬凍死在街頭成為 John Doe。
2. 如果沒有發生疫情,我自己會上前詢問是否需要麵包或水。但現在,我建議每個人不要跟陌生人正面接觸,保護好自己。若你見到他身邊有紙杯或帽子,請在裡面給點零錢讓他買杯熱茶。
3. 年底到了要報稅的要節稅的要當聖誕老公公廣發禮物的,我想向大家募個款。以下幾家紐約街友服務機構真的很棒,也很缺錢缺物資。如果住美國的你有多餘的錢財或物資,請考慮捐給他們:
- Coalition for the Homeless
- Bowery Mission
- Housing Works(他們的慈善二手店很好逛)
✻
有粉絲私訊跟我說本宮是她見過唯一在社福工作的右派,我說其實社福界右派比例不低只是都很安靜。右派我實在是做不到跟著左派群眾一起喊「街友有權睡車廂、睡銀行、睡哪裡都行」。這不僅損害他人權益,也對公共衛生和他們自身安全造成隱憂。
問題的根源,是街友們沒有更適合的去處。我能做的,是協助比我更有經驗的前輩們打造一個更好的環境。讓他們不需要每天早上四點排隊領床位牌、隨身物品被偷光光、被跳蚤咬、浴室噁到不敢進。短期內我們做不到這些,疫情更是令情況雪上加霜,但至少有很多人在 doing something。
祝雪花飄飄的今天,我們都能平安渡過。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萬的網紅飲食男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小時飲廿四味,苦到打冷顫,嘉應子得先剝去包裝候命送茶;但今天再遇,怎麼稀淡不苦,甚至有點甘? 「同一碗廿四味,有客人說以前飲苦些,現在沒那麼苦。我就覺得可能是你的人生歷練多了。」春回堂老闆林偉正說。哦,即是人到一定年紀了! 一個人,口味會變得成熟;一間老店,像這藥材鋪,涼茶賣過百年了,仍然存活,...
統益紙杯 在 經驗/無可取代 陳建銘 Facebook 八卦
防疫!抗疫!環保?
北市自105年4月起於市政大樓實施禁用一次性及美耐皿餐具政策以來,也逐步推動各餐飲業者減少各類免洗餐具與吸管的使用,今年初起也擴大到台北市54處百貨公司及購物中心,但是....受到疫情影響,餐飲業者生意直直落,為降低民眾疑慮,許多餐飲業者又開始將重複性餐具改為免洗餐具,但在疫情期間還沒完全控制下這應該也只能便宜行事。
而環保署統計,列管不得使用免洗餐具的公部門、學校、百貨公司及購物中心、量販店等場所的業者,自3月15日至4月15日,已有377家業者申請恢復使用免洗餐具。
環保局今天上午至議會警政衛生委員會進行工作報告,除聚焦防疫作為,也有說明防疫作為,消毒工作、加強稽查亂丟口罩、強化公廁清潔等....,環保局也和環保署溝通建議推動茶飲店禁用一次性塑膠杯。
今天會議環保局也起帶頭作用準備與會的議員每人一個可重複性使用的粉紅色咖啡杯,看到這環保咖啡杯.....前年我開記者會在推動四大超商能比照德國採用押金制咖啡杯,既衛生又環保,但這需要全民共識,推動起來問題多多。
台灣人一年喝掉6億杯外帶咖啡,所使用的紙杯可繞地球1.35圈,但拋棄式紙杯可回收卻難回收德國這個方法真的很好,自己帶杯子的確是有點麻煩,就是出門會忘了拿。
如果全國各大超商都有共識同一個尺寸押金制杯子,不管在哪家超商都能預付押金與退押金,相信這政策對環保頗有助益,臺灣也可以試試嗎??但如果能趁著這波疫情來推動.....讓防疫!抗疫!環保都能雙贏!
德國之聲
https://www.facebook.com/dw.chinese.traditional/videos/340825886420061/
#咖啡杯設計很醜但粉紅色很好看
#全民防疫齊努力
#你我一起監督市政
#幫忙按讚與分享
統益紙杯 在 Z9 的看板 Facebook 八卦
2020年第一季,全家獲利、營收、盈餘創新高;但統一反而衰退。
去年有一篇行銷人寫的文章談全家做跨店寄杯是錯的,統一才是對的。【小7或許是對的,全家才應該回頭檢討咖啡寄杯】朋友轉連結給我,一笑置之。
https://www.storm.mg/article/1512572
。。。
當時我是這樣回答的(現在有再稍作潤飾):
全家便利商店的單店年營額是 7-11 的一半不到。(這是2019年當時的資料)
什麼概念?小7可能佔據較多的區域獨佔市場:比方說高鐵沿線車站的便利商店標案,比方說國道高速公路,或是特定道路上/區域裡唯一的便利商店。
.
這是先行者優勢。
.
選點的好壞都會影響平均店年營業額。在選點展店這方面,統一的能力至少是全家的兩倍以上。
.
這真的是先行者優勢,全家只能接受現實。
.
.
但是全家殺APP咖啡寄杯的目的可能是什麼?我認為是搶客源、搶潛在的單。
.
兩年前我們(指的是我和我朋友)都不會走進全家拿咖啡,也不會因此順道帶麵包、茶葉蛋。
.
因此,咖啡寄杯的概念,是帶路雞。重點不是算咖啡本身的毛利,而是算整體的營業額、來客量、均消有沒有提升。
.
再來,寄杯儲值這條帳,一向不是算毛利啊。
.
經濟學裡面都會教到,儲值最大的效益在「預收現金」,你的公司平白無故增加幾億的預收現金,然後平均在未來的兩個月內實現給客戶;假設每個月增加的儲值跟實現的杯數相同,那它的帳戶就是永遠多了幾億的流動現金。
.
這麼多的流動現金多好用!
.
如果持續加大力道,讓更多人預付,讓儲值杯數大於實現杯數,那帳上額外增加的流動現金會持續增加。企業可以運用的籌碼更多,比方說加大對上游的投資、併購、增加非預期的商業模式實驗。
.
最後,要評論全家此舉的價值,應該看過去至今連續幾年的財報有沒有正增長,而不是同年與小7比較。
.
企業的所有行為,都是在跟過去的自己比較,而且是用整體進行比較。整體而言,現在跟過去相較來說有沒有比較好?營業額有沒有提高?毛利有沒有提高?EPS有沒有提高?股價有沒有提高?
.
所以,原文的論述基礎,有根本上的錯誤。
.
.
對全家來說,我認為他們的命題是「如何在 7-11 幾乎壟斷式的壓力下找到長大的空間」。
.
幹這真他媽超難。
.
對全家來說,人家單店營收是兩倍耶!這意味著「人流X平均每單」都大贏全家。假設,平均每單的消費額一致,那 7-11 每間店的平均人流就是全家的兩倍!這個受限於展店選點的現實,全家要突破根本不可能。
.
所以全家才必需繞道,從手機這個入口,用一個APP切入,展開搶人大戰。
.
https://histock.tw/stock/financial.aspx?no=5903&st=4
.
從上面的圖表可以看到,全家每年營業額、毛利、稅後淨利都是逐年提高的。這代表他們的創新策略,可以在 7-11 強大的展店能量下突圍。
.
(以下是今年增加的內容)
.
若拿今年全家2020Q1 與2019Q1同期比較,你會發現營收和毛利都增加!
.
但2020年第一季因為疫情,人們減少外出,到店人流一定是全面大幅下降。因此 便利商店業 顯示巨幅衰退毫不意外,對股東也很好交待(反正大家都很差)。
.
但 全家不減反增,表示之前的零售通路複合電商的轉型策略完全正確。這會給 小7 空前且巨大的壓力。
.
而全家在 2020Q1 的好成績,更顯示出全家用「咖啡寄杯跨店領取」練出來的內功可以發揮的綜合效益有多大。
.
為什麼說這是練內功?以下依問題依我認為的難度列舉:
.
1.克服跨店拆帳問題。
2.培養用戶使用APP習慣。
3.準備串接衍生金融服務:FamiPay支付、零錢包。
4.培養與訓練加盟主及其員工。
5.訓練內部的電商團隊。
。。。
1.克服跨店拆帳問題。
A店買多杯(收費),總部(APP)登記寄杯數量,B店領取(支出)。
登記寄杯的行為,算是預售,會計科目是「預收貨款」屬於負債,在國際會計準則 IFRS 15上,已經被改為「合約負債」,意思是「企業欠客戶咖啡」,只有在交貨後才能認列為收入。
這裡面的三方在會計上的拆帳與認列,我光用想的就頭皮發麻,更不用講APP操作與店面POS機的界面、總部雲端、會計認列的多方同步。
小7一直採用「A店買/A店換」,而且寄杯的憑證是登錄在那張薄薄的銷貨明細上,擺明是不想克服這個複雜的金流,把「欠貨」的責任丟給消費者和加盟主。我個人光是「搞丟明細 + 懶得再回去換」的寄杯明細就不知道平白貢獻幾杯營業額!
.
2.培養用戶使用APP習慣。
便利商店賣的是「#走出門 就能買/付/取」的便利。這個商業模式的利基是建立在「便利/快速的實體消費情境上」。
要把這群「習慣用實體互動的客戶」引導到電商,是極其困難的。它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 #用戶訓練。
要讓他的客戶習慣新的流程,需要有強大的誘因之外,還需要有量體極大(或是幾乎是剛需)的消費品項。
誘因當然是大量的折扣;但是折扣會損害毛利,因此必需先聚焦毛利高的單一品項。
咖啡自然是首選。
咖啡對於某些人來說是剛需(比如像我,一天不喝會不開心),銷售的量體大(比如像我,一天至少一杯),成本低毛利高(豆子、紙杯、蓋子、咖啡機稼動率越高攤提越低)。
因此從「買大量咖啡」開炲,訓練用戶習慣開APP、習慣用APP預購、習慣開APP兌換,最後達成「提高APP的開啟頻率、拉長APP的開啟時間(找預售商品)」的預期目標。
一個企業讓一個新的APP長期佔據消費者的時間和開啟率,是極困難、也需要時間的門檻。
更不消說,2016年迄今,全家的會員數量已經到達1300萬之譜,人口覆蓋率已經超過 50%。再加上使用習慣的培養,這是非常驚人的成績。
.
3.準備串接衍生金融服務:FamiPay支付、零錢包
電商,真正的金礦在「金流」。FamiPay比較好理解,我想談專注談「零錢包」。
馬雲光是用支付寶的「餘額」就搞了個新的消費者投資理財工具「餘額寶」。原因是消費者透過支付寶的儲值與消費,讓支付寶帳上的「餘額」總值一直是數億人民幣。
以台灣來說,一個會員在全家有10元的餘額,若1300萬會員打對折以700萬帳號計算,就有7000萬元的零錢放在全家!
想像一下,這麼大量的帳上現金(都算是合約負債)、和養成習慣的消費模式,會創造多大的金流?這麼龐大的金流,就像是你創造了一條大河流,光是水流過去的力量就足以發電。
以我個人為例,我每買30杯大美式,一方面為全家固定一個月提供1000元現金;二方面,我帶著杯子兌換的退款3元,儲存在全家零錢包,又再次成為全家的預收貨款,可以透過跨店消費再次促進店家提貨率之外,這些零錢也再次加入全家的金錢之河。
而習慣了APP,習慣了「線上+線下混合消費」的消費者越多,才能啟動這條金錢之河,綜效越大。
.
4.培養與訓練加盟主及其員工。
數位轉型最麻煩的問題是「企業習慣與員工慣性」。
轉型最需要的是 #有感,最具體的做法是縮短「行為改變」與「實現成就」的週期。最好是我一改,今天的營業額就提高了,我就有成就感,明天就能繼續改。
這樣櫃台的員工有信心,加盟主就有信心,才會願意繼續加強改變,後面更多的APP銷售才推得動。金錢之河就會越大、越寬。
.
5.訓練內部的O2O電商團隊。
APP只是工具,重點是用APP做什麼。
全家的APP,除了上述功能,還負責行銷活動,要有文案、圖片設計;還要規劃O2O(app到店面)的促銷活動;整合店面的POS界面、與總部的ERP;要實現即時的全島店面與全APP的金流與銷貨管理…
這些都是極其複雜、成本極高、要每天優化服務流程的硬功夫!!!要蹲馬步、下苦功、花大錢!!!
我拿 iRent 為作為比較。
iRent 是和泰下的漂亮的棋,作為拒絕買車族,我是他們重度用戶。
#但我現在超期待有第二家出來,#用更好的服務把_iRent_幹掉!
和泰到現在還是不肯花大錢強化他們的電商團隊。
頻繁的伺服器故障、車機連線故障、緩慢的連線反應時間、雞肋醜陋的APP介面、低落的APP更新頻率、連不同手機的版本都沒有照顧好……,再再顯示和泰還是沒有意識到 iRent 應該一間科技公司,完全還是一間「汽車生產商」的傳統思維 。
。。。
相較於 和泰的數位弱智、統一的數位顢憨,全家在數位轉型的投入和努力,力搏大哥的拼勁就顯得非常可貴。
。。。
6/26 後記
有網友補充全家拿到台鐵標案,以此說明全家並非全無選點展店優勢。但我認為這樣讀訊息太片面,我補充新聞消息如下:
2019年6月,全家便利商店發布重大消息,表示已拿下台鐵局開出的標案,從統一超商(7-ELEVEN)手上搶下25個車站、共32個據點的超商經營權。這也是2003年台鐵局釋出商業空間招標以來,首次更換廠商。
#小7佔據台鐵32個超商經營權長達16年
以台鐵這種僵化的組織,他們的標案通常是發給Credit最好的投標廠商,以確保不會出問題被噹。所以當然只會給小7。
但2019年會有所改變,肯定是全家的實力在台鐵來說已經可以跟 7-11 一拼高下。拿下台鐵這是全家長期努力拼搏厚植實力的成果,絕不會只是權利金比較高或是回饋項目寫比較多就能拿下來。
統益紙杯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評價
小時飲廿四味,苦到打冷顫,嘉應子得先剝去包裝候命送茶;但今天再遇,怎麼稀淡不苦,甚至有點甘?
「同一碗廿四味,有客人說以前飲苦些,現在沒那麼苦。我就覺得可能是你的人生歷練多了。」春回堂老闆林偉正說。哦,即是人到一定年紀了!
一個人,口味會變得成熟;一間老店,像這藥材鋪,涼茶賣過百年了,仍然存活,大概苦盡了;甘味自然來?掌門答曰:未敢放鬆。
沒有「墩起個款」的掌櫃,沒有踢踢撻撻算盤聲,作為香港碩果僅存的百年字號,春回堂不似預期的老氣,加之地利——位處中環登山電梯腳,賣涼茶一樣有格。中環的午飯時間,中國人、南亞裔、白人、黑人,高官名流、地盤工、闊太、OL絡繹不絕,隨手放下十元抄起涼茶,或骨碌骨碌一飲而盡,或歎咖啡般慢咽細嘗。甜花茶、廿四味、參茶,不停飲不停斟,流量大,當中廿四味,是招牌貨,日賣過千杯。林偉正說:「阿爺以前推着木頭車和阿嫲在街上賣涼茶,到可以租鋪置業都靠它。」1916年祖父林少泉入鋪,創辦「回春齋」,接着有「回春堂」和「春回堂」分號。雖是自己鋪,但到了80年代因為人手實在難找,三間藥材鋪乾脆合成一間,即成今天的春回堂。
賣了多年的廿四味,顧名思義有24種藥材,清熱解毒,夏天固然熱賣,原來秋冬一樣暢銷,因為香港人鍾情打邊爐、燒烤,厚味下肚需要解解內熱。林老闆透露,他會跟節氣而增減藥材比例,「例如近來暑天,我們水翁花、榕樹鬚的分量會多些;譬如新年後屬於春瘟容易有流感,青蒿那類藥材就會放多點。」
煲茶過程三小時,藥材必須按特性分階段下煲:「好像崗梅根、救必應等硬身藥材就早點煲;去到中段放水翁花、金錢草,最後紫蘇葉、千層紙那些比較輕清的藥材就最後放。」費心用神,一直遵循着祖父父親的做法。
「街外有的下黃連、黃柏令茶很苦,又添色素令茶有掛碗現象,讓人感覺足料濃郁。」他的廿四味天然煮成,色褐而清,潤喉回甘,但無甘草;不下黃連,怕有些人吃了會頭暈。
無認識就自強不息
47歲的林偉正對中藥瞭如指掌,以為幼承庭訓,原來是個誤會。小時候,藥材鋪是他的禁地:「因為有火爐有鍘刀,爸爸媽媽不許來玩,最多是等爸爸放工一起去食消夜。」
家有四兄弟姊妹,他是孻仔,1992年回來接手。「哥哥姐姐都做西醫,三家姐和我現在留下來幫手。」當年,年過60的父親想退休,而且在搞移民,必須到澳洲居留,恰巧他在當地讀完工商管理,「爸爸說,與其你幫人打工做生意,那你幫家裏也是一樣。」父親說退就退,完全放手,「阿爺當年交給他時,也不在場發聲。」番書仔管藥材鋪,接手的更是百年老號,壓力自然有。林家四代是中醫,太爺清朝時已行醫,年輕林偉正惟有向前人學習,好的要保留,壞的要清除。幸好當時有個老夥計叫三叔,由阿爺年代從紅褲仔訓練出身,雖然出外打拼過,退休前還是回巢坐鎮,是他第一個師傅。
他又深知自己不足,就和三家姐一起讀港大中醫課程,03年考獲中醫牌。不過,姊弟倆主力店鋪運作,只偶然替熟客開藥方;日常把脈問症都交由三位坐堂醫師。細節上,他作出適當的改革。首先,捨棄傳統玻璃杯、茶碗盛載藥茶,用即棄紙杯代替。「一次性使用可以杜絕流感、幽門螺旋菌等傳播風險。」林偉正闡釋。紙杯裝茶,今天尋常不過,但在十多年前是新鮮事。那時為免垃圾工人拿來重用播菌,他甚至特別叫夥計將紙杯鎅爛才丟棄。
親自落場便知艱辛
「做藥材鋪,工作時間長又一陣味,收工坐巴士隔籬都即刻走開。」初期他不習慣,但比較棘手還是要定好店內的制度;改革第二件要做的事,就是搬回來一部收銀機。「好搞笑,大家收銀後,錢就掉落一個竹箱,難免有人監守自盜。爸爸對很多東西都不緊張,可能阿爺交了一盤生意給他,有一定生意量,不蝕錢他就不理。」
貪婪的夥計,補錢急急送走;留下來的、新請的,客客氣氣。執藥補位,凡事親力親為,因他深信,親自落場才知利弊。
話說春回堂是一幢自置物業,祖父由木樓重建成石屎樓,現今佔用了三層:地鋪是門市,閣樓煲涼茶及做龜苓膏。
「涼茶用水喉運下來,在爸爸的年代已經有了。因為他怕夥計燙傷。」以前煲茶是燒火水的,店內有個火水缸,林偉正覺得危險,而且煙大,就改了電爐。
「以前起藥渣真是找個大笊篱,好似人家炸鹹水角一樣取藥渣上來。」某次涼茶師傅請假幾天,他做替工,撈完茶渣腰骨好似斷了一樣。於是研究出起重裝置吊一整桶茶渣,「師傅又舒服,操作時間又短了。」
除了腰力,這年輕老闆還關心夥計的腳力:一樓是替客人煮藥的地方,和地下往來要兩層樓梯,「如果每次煲好藥都用人力運送,膝蓋一定勞損。」就造了微型升降機,由地下直達一樓,方便藥包藥壺的傳送。
他又添置了一個大雪房去儲存藥物,盡量少用有硫磺的藥材,例如茨實,坊間一般都是紅皮的,皆因有硫磺;他賣的是「無磺」茨實,皮是黑的;玉竹打過硫磺會變白,但味道變酸,沒有了原來的香甜。「硫磺對神經系統有影響,有些人吃了喉嚨會受刺激。」不少藥材如沒燻過硫磺,很容易生蟲發霉,低溫就能避免。
珍貴價值流傳百年
雖然變革眾多,但百年老店最珍視的價值,林偉正一一保留。
祖父的涼茶秘方沿用至今,他只應客人要求加添參茶、感冒茶和龜苓膏。原來從前父親還經營藥材批發行「昌利成」,保存了很多藥方。林偉正研究其中變化,加上父親指點,配成自家龜苓膏,秘方是不落黃連,以免寒底人士吃完頭痛,又真的下足土伏苓,用來凝固,不像人家用魚膠粉頂替。只是土伏苓易燶底,故煉膏時,每十五分鐘就攪拌一次,極花時間和工夫。
但推出至今一直大受歡迎,平均日售200盅,人家賣50元,他賣35元,「我們有個宗旨就是價錢便宜些許,希望人人受惠。」
店子裝修,他一樣保留從前味道,裝潢稍作翻新,但百子櫃、老藥壺、水磨石磚,全皆留下。藥材在百子櫃內的安放位置,也甚考究,相同藥性的放在接近位置,以免相沖,那是古人智慧,一直沿用至今。
春回堂亦不像外面涼茶店般,設中央工場,老遠運送涼茶來,他們天天在店內鮮製,每次少量煲,煲好即賣,不像外頭的,放隔夜,流失藥性。
凡此種種,生意老實,重視人情,只因林偉正當年接手家業,爸爸向他說了一句話。「爸爸說:做涼茶藥行,唔係淨做生意,千萬!就算吃不好人也不要吃壞人。要識醫先好去醫!所以一定要賣真貨,不可以賣『流口水嘢』。」
假貨重重小心為上
那是做藥行,賣涼茶必要有的良心。年月過去,艱辛的日子大概都過去,該到收成期?林偉正倒還是不敢放棄。近年藥材世界變化甚多,假貨多,價錢飄忽,要老老實實做生意,賣正貨,原來都不易。
皇后大道西和高陞街是本港藥材批發集中地,有「藥材街」之稱。每星期林偉正至少去走一圈,跟批發商戶了解行情,「大陸有沒失收、有沒囤積居奇呢?我們經常用的就買多一些,以免起價時要配藥跟着起價。」
藥價愈來愈貴,有些藥材鋪用平價的「代用藥」:譬如用荃皮代替地骨皮。「正地骨皮即是枸杞的皮,可以清熱退燒化痰,批發價70元一斤;荃皮主要是跌打用,活血止痛,價錢不到一半。兩藥效用完全不同,後者只是食你唔死。」
又如川貝,一向昂貴。「有些人來春回堂問價即刻彈開,以為你在中環一定貴,或者字號老咬人一大啖。想不到我的是真貨,我賣川貝200元一両,早前入貨3,000元一斤;別人入280元一斤的平貝,收你80元一両你就覺得便宜。」
一般一個醫師常用藥有六七十種,由於春回堂有坐堂醫師和街外來配藥的處方,藥種比較齊全,共有約600種。很多藥材如果沒經過加工炮製,如刀刃未開,藥性不能發揮。例如益母草用薑汁、黃酒濕潤後再炒,溫經散寒;牛膝在沙裏加鹽熱炒,製後歸經入腎。林偉正承襲父親,至今仍堅持在店內製藥,保證品質。
幸好,識貨的人還是有的,看春回堂店內店外,到處是墨寶,就知名人客眾多。
「春日芝蘭茶香遠送 回天有術正藥活人」一副對聯懸在店外,出自六七十年代大笪地有名的睇相師傅黃掌源,是父親醫好了他的頑疾。店內,有董橋題的字,也有韓國領事的墨寶。而最多人看不明的要數掛在店面正前方、紅底金漆的牌匾「遵法依韓康」。
「韓康是一個古代賣藥的人,賣藥的意念就是真不二價。」林偉正解釋,由父親到自己,都跟隨韓康作風,希望做生意,頂天立地。
接手四分一世紀,他最記得當年沙士未開鋪已有人在等候,「要配報紙刊出的沙士驗方,我們忙到連飯也沒空吃,收工很晚也回不了家,同事逗都唔識笑,大家很徬徨。」那時表面上生意多了,但藥材來價如金銀花、板藍根炒到瘋癲,一入一出,賺不了多少,「我寧願正正常常過日子。」在今天的世道,有此平常心,原來不容易,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大概是因這態度,才能令一家百年老店,走得更遠。
撰文:韓潔瑤 拍攝:周易安
春回堂
地址:中環閣麟街8號地下
電話:2544 3518
詳情: http://bit.ly/2LUdFFJ
========================================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即like《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即刻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
http://goo.gl/KwjNOE (@eat_travel_weekly)

統益紙杯 在 when the cake talks 蛋糕說話時屑屑請閉嘴 Youtube 的評價
Fa Gao is one of the traditional Lunar New Year cakes in Taiwan. In Mandarin, Fa 發 means getting rich and there is a popular idea that the bigger the crack on the top of the cake, the richer you will be this year.
I hope it's not too late to share the recipe of Fa Gao. It is really simple, delicious, vegan, and oil-free!
為了證明發糕真的很容易做,這次就請從來沒做過發糕的小英下海來試試看,雖然他一開始似乎不情不願,但剪片的時候發現他其實很樂在其中哈哈哈。
影片裡小英的發糕沒有發的很大(雖然他覺得很成功哈哈哈),但這食譜是沒問題的。(可以去我IG看我做的版本)
👉🏻 材料 Please prepare:
- 150g 低筋麵粉 flour (the flour for cakes and pastry. I use the "extra fine sponge flour" from Waitrose).
- 100g 黑糖 brown sugar (I prefer to use a Taiwanese brand, but anything goes)
- 130g 熱水 hot water
- 8g 泡打粉 baking powder
- 模具 cup cake cases and similar size cups/moulds etc.
👉🏻 步驟 Steps:
1. Mix the sugar and water until the sugar has dissolved 混合熱水與黑糖,直到黑糖完全溶解
2. Mix the flour and baking powder, and sieve them into the syrup 泡打粉與麵粉過篩加入黑糖水中
3. Pour it into the mould (I used cupcake paper cases and put them into a teacup of the same size) 麵糊倒入模具 (有些食譜說可以靜待一下讓泡打粉作用再蒸,我自己實驗結果是立刻蒸與靜置過後再蒸沒有太大不同)
4. Use a knife/needle to draw a cross on the top 用針沾油在麵糊上畫十字
5. Use a steam pot to steam the batter for 15 mins (high heat) 放入蒸鍋蒸15分鐘
傳統上發糕要加入比例不等的米粉或米漿,蒸出來之後的糕點散發出迷人的米香。但我這次分享給大家的是純麵粉的食譜,原因是我暫時沒有合適的機器或石磨把米打碎,外面買的現成米粉味道也不是很好,所以乾脆只加麵粉。
堅持要有米粉的讀者,可以嘗試在以下食譜粉類的部分改成25%米粉+75%的麵粉,一樣會成功。
由於我第一次製作發糕的時候就發的蠻成功的,裂口開開看起來很療癒。我就一直認為這是一道非常容易製作的糕點。我爸拿去家族群組分享我的發糕成果,長輩稱讚做得很好,我當時很疑惑這到底有什麼好稱讚的,不是大家隨便做都會成功嗎?
後來我發現,原來還是有蠻多網友跟朋友有製作發糕失敗的經驗,這一個多月收到很多訊息問我是怎麼做的(其中不乏專業人士)
那我就來分享一下我的幾個心得:
科學方面,我受益於民雄高級農工的科展研究〈發糕膨發條件之探討〉良多,裡面把發糕的膨發原理描述的很清楚。 我想做發糕為什麼不膨,真的有許多眉角需要注意。
心靈方面,做發糕其實也是蠻看人品,就算是一樣的食譜與操作工具,做了這麼多次,也還是無法做到百分之百都膨得很美。掌握科學原理之餘,我想做發糕也是需要心誠則靈。我入鍋蒸之前都稍微祈禱一下,用念力請發糕開花。
幾個製作發糕的重點整理給大家:
1.麵粉的選擇:
我使用專門製作海綿蛋糕的低筋麵粉,裡頭有添加微量膨發原料。在英國的大家我推薦購買等待玫瑰Waitrose的 "extra fine sponge flour" ,其他地區我就不知道要用什麼粉比較好。 提醒一下,每款麵粉的吸水性不同,所以就算完全照我的比例,使用不同麵粉,可能也會有不同的結果。
2.開十字花秘訣:
要讓發糕開的美美的十字花,入鍋蒸之前我會用烤肉串針(或牙籤)沾油在麵糊上畫十字。你不畫發糕也一樣會發,但想要爆裂的整齊,有畫十字的通常比較好看。(等同磅蛋糕製作會在麵糊上畫一條線,讓烤出來裂痕更美觀一樣道理)
以前在餐廳工作,跟著主廚做麵包,麵包發酵前他一定會在麵團上畫十字,說這樣是保佑麵團發得起來。發糕沾油畫十字除了實務面真的有幫助,心靈面上也有喔。
3. 蒸鍋:
我使用蒸鍋不使用電鍋。蒸鍋蒸發糕比起電鍋更能掌握火力,加上透明的蓋子也可以觀察發糕內部的狀態。
請務必注意,蒸發糕前的水最好是已經沸騰(烤箱預熱的概念),蒸煮過程的火力也不能太小。火小發糕不會開花。
4.泡打粉:
發糕沒有添加雞蛋,要讓他膨脹的關鍵就是泡打粉(也有人用酵母)。泡打粉請注意不要過期變質,不然你的發糕是完全發不起來的。
還有小蘇打粉不能代替泡打粉製做發糕,不然會有很可怕的鹼味。
5.發糕的模
我使用杯子蛋糕的紙杯,外層再套上相似大小的茶杯,若只有紙杯會被蒸汽弄的軟爛。 單純使用一般容器的話也不是不行,但請注意可能會有沾黏的問題。
你也可以使用矽膠材質的杯子蛋糕模,這就可以直接入鍋蒸,不用擔心材質軟爛的問題。
#發糕 #fagao #getrichcake #happylunarnewyear #lunarnewyear #vegan #純素甜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