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ffy:其實哥發現有很多人其實不知道
狗狗跟人會共通傳染的疾病總共
有五種喲!
今天爲大家說明是哪五種⋯
如下:
在臨床動物醫療中,最常被詢問的,便是狗狗的哪些疾病會傳染給人類?應該為家中的寵物進行哪些檢驗?這裡將介紹常見的人畜共通傳染性疾病。看完這些說明,或許飼主們會驚慌,但是不用擔心,只要做好預防措施,且居住環境衛生良好,其實很少會感染的。但是某些必要的檢驗,確是不可免的。
★病毒性人畜共通傳染病
狂犬病 Rabies
病原:狂犬病病毒為桿狀病毒科(Rhabdoviridae)中的Lyssavirus,為單股RNA病毒。本病毒對酸、溫 度及大部分消毒劑均相當敏感。宿主範圍包括整體溫體動物。
症狀:感染時會出現狂躁期及痲痺期。臨床症狀主要出現行為異常,咽喉痲痺,叫聲改變,張口流涎,最後共濟失調、痲痺、抽筋死亡。潛伏期平均3-8週,發病後5-7天死亡。人類發病時會有焦慮、頭痛、發燒、咬傷部位有異樣感,之後會出現痲痺及飲水時有吞嚥困難現象,見到水即誘發喉部肌肉之痙攣,此即恐水現象,俗稱恐水症。併有精神錯亂及抽搐之情形,最後因呼吸痲痺而導致死亡。
預防:A.從事狂犬病相關高危險群的工作人員(獸醫、研究人員、野生動物研究人員、捕狗人員)應事先接受預防注射,並每年確定抗體力價,以確保本身安全。B.赴狂犬病疫區洽商及旅遊應避免被動物咬傷或舔舐傷口。C.為寵物定期注設動物用狂犬病疫苗,勿隨意棄養寵物,另進口的動物需經檢疫,切勿飼養走私動物。
處理:疫區及非疫區發生應採撲殺為原則,故畜主應每年確實做好犬貓預防注射。本病主要經由動物咬傷傳染,遭動物咬傷時應視咬傷情況送醫治療,依據醫師診斷,施予預防破傷風及其他細菌感染的防護措施。如果被貓、狗咬傷,依現行法令,可要求畜主將該動物送合法之動物醫院繫留關察十天,取得證明,如果動物未發病,人就不會感染狂犬病毒。台灣是非狂犬病疫區,原則上不必施打人用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或疫苗。如果被狂犬病動物咬傷,應先以消毒水洗清患部,再在患部注設免疫球蛋白,同時進行不活化疫苗注射。
犬愛利希體症 Ehrilichiosis
病原:為立克次體,壁蝨和跳蚤是為立克次體病原保毒者。犬艾利希病(Ehrlichia canis) 只有在狗有自然感染;人類的感染是由受感染之壁蝨的叮咬所引起。但是感染率很低。
症狀:發燒,腦炎引起之頭痛,肌肉疼痛,發疹。
預防:避免天然體表寄生蟲病媒的叮咬。
★細菌性人畜共通傳染病
布氏桿菌症 Brucelosis
症狀:本病傳播途徑為動物體液、乳汁、排泄物、子宮分泌 物及流產胎兒,經口、呼吸道、皮膚、黏膜及交配各種途徑均可感染。為一高度危險的傳染病。在動物引起流產、胎盤炎、睪丸炎、關節炎及膿瘍。人引起發燒、頭痛、肌痛、惡寒、頸部淋巴 結腫脹、肝炎及骨髓炎。
預防:本省乳牛飼者及研究人員宜多加注意,照顧處理動物的人員應穿著適當的保護衣物及落實良好個人衛生以預防感染。牧場應定時採血檢驗,陽性者進行撲殺。大多數的人類布氏桿菌症之病例是由於接觸感染犬布氏桿菌之母犬和胎盤所致。
診斷與預防:病原分離和血清學測試顯現之抗體力價上升是主要的診斷方法。預防措施應瞄準在排除設施中感染之動物,一旦發現感染動物應迅速移除。
鉤端螺旋體症 Leptospirosis
症狀:本病帶原為囓齒動物。動物感染引起貧血、腎炎、黃疸、血紅素尿及流產。 不顯性感染的動物 (如老鼠)及耐過病程之動物會經尿液持續性排毒。 感染途徑為經皮膚、 黏膜及傷口侵入。人類的臨床症狀差異性極大,從不顯性感染到劇烈的 急性全身性症狀都有。常見症狀有突發性發燒,頭痛,寒冷,肌肉疼痛,和結膜發炎。其他症狀有睪丸炎,發疹,皮膚和黏膜出血,溶血性貧血,肝腎衰竭與黃疸,腦炎和肺炎。
預防:鉤端螺旋體存於保毒動物的尿液中,因此避免直接接觸到尿液或感染動物的組織,並保持良好衛生習慣,才是預防的重點。犬及從事研究本病人員可以疫苗預防。
處理:疫區應撲滅鼠類感染源。陽性家畜應予撲殺。
萊姆病 Lyme Disease
病原:病原為Borrelia burgdorferi,屬於螺旋菌(Spirochaetace)的一種。經壁蝨媒介,多發於哺乳動物包括人、狗、馬。目前全台民眾篩檢血清抗體陽性反應盛行率已高達4.6%。
症狀:狗感染的病症包括關節炎,突然的劇痛及跛行,發燒,昏睡,食慾不振及抑鬱,甚至侵害心、腦及腎功能。人類感染嚴重時亦可能致命。
預防:施打疫苗及杜絕壁蝨。
所以大家花一點錢跟時間定期帶自家寶貝去施打預防針 提早預防勝於治療喲❤️
結膜下出血治療方法 在 陳映庄醫師的育兒資訊站 Facebook 八卦
可能是暖冬的關係,都已經11月中旬了,每次的門診居然還可以看到一大堆腸病毒的小朋友來求診
把這篇文章翻出來讓大家複習一下:
腸病毒為一群病毒的總稱,包含小兒麻痺病毒、克沙奇病毒A型及B型、伊科病毒及腸病毒等60餘型,近年來又陸續發現多種型別,臺灣全年都有腸病毒感染個案,以 4到9月為主要流行期。
關於這個疾病很多新手爸媽有個誤解,常常看到家長帶著嘔吐腹瀉的孩子來看診時詢問: 這是腸病毒嗎? 大家只是被它的名字誤導,雖然它的名字有個”腸”字,但只是代表它主要經由腸道感染而已(呼吸道也行),但它的並不是以明顯的上吐下瀉等腸胃症狀來表現。
腸病毒可以引發多種疾病,其中很多是沒有症狀的感染,或只出現類似一般感冒的輕微症狀。最常引起之症狀為 手足口病 和 疱疹性咽峽炎,造成喉嚨或口腔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的痛!!!
1. 泡疹性咽峽炎:特徵為突發性發燒、嘔吐及咽峽部出現小水泡或潰瘍,病程為4至6天。
2. 手足口病:特徵為發燒及身體出現小水泡,主要分布於口腔黏膜及舌頭,其次為軟顎、牙齦和嘴唇,四肢則是手掌及腳掌、手指及腳趾,病程為7-10天。
有些時候則會引起一些較特殊且嚴重的臨床表現,包括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心肌炎、肢體麻痺症候群、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等。
腸病毒目前沒有疫苗或是特殊治療方法,和一般感冒一樣以支持性療法為主,仰賴病人自身抵抗力清除病毒,照顧上需特別注意的地方為:
1. 是否有脫水現象: 想像一下你的咽喉佈滿了好幾顆不小心咬破嘴唇造成的白色小潰瘍,疱疹性咽峽所造成的疼痛是非常厲害的,小病人常常因為口腔疼痛導致食物以及水分攝取不足,加上發燒增加水分的散失,所以很容易脫水,簡易觀察重點為: 排尿次數明顯減少、哭泣時沒有眼淚等。
2. 是否有重症前兆: 某些少見的情況,病毒會攻擊腦部或心臟等重要器官,所以要請家屬留意是否有以下重症前兆a.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b.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c.持續嘔吐 d.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若有以上任一症狀須立刻就醫。(以前的重症三前兆現在改成四前兆囉)
處置方法: 預防脫水 + (止痛)
為了預防脫水,建議可以給一些比較冰涼的水或流質的食物(例如:布丁、冰淇淋,沒錯!!只要不是氣管敏感的孩子就可以吃冰!!)等,吞入冰涼的食物相較熱的食物比較不痛容易下嚥;也可以視情況給予口服或外用的止痛藥增加進食量。但以上方法無效且病童有脫水症狀時,則可能需要由靜脈補充水分甚至住院直到症狀改善囉!!!
特別叮嚀: "多洗手" 是預防腸病毒的不二法門,此外本病毒 #不怕酒精 且傳染力強,若家中有孩童感染時,請用"稀釋後的漂白水"或特殊抗病毒清潔劑消毒門把扶手等常接觸的位置唷!!!
結膜下出血治療方法 在 鐘珮禎醫師 愛眼專頁 Facebook 八卦
《眼白紅通通,小心留意6項警訊-上篇》
「醫師啊~我的眼白突然爆紅,我是不是眼中風了呢?」
最近的天氣忽冷忽熱,令人捉摸不定!這一兩個月以來,有好多好多病人因為這個問題而來門診就診!
臨床上這叫做「結膜下微血管出血」,看起來雖然很可怕,但並不是眼中風!
發生的原因可能是什麼呢?
🧐1.自發性,也就是沒有明確的原因。
有時候只是突然用力拿個東西、打個噴嚏、咳嗽、嘔吐,甚至只是生氣吵個架,眼白就突然整片出血了!
這是結膜下出血「最常見」的原因。
🧐2.揉眼睛。
忽冷忽熱的3到5月同時也是過敏的高峰期,當眼睛很癢的時候,實在忍不住想揉眼睛。有不少民眾就是因為揉眼睛導致結膜下微血管出血。
🧐3.戴隱形眼鏡,尤其軟式隱形眼鏡。
軟式隱形眼鏡的直徑比黑眼珠大,隱形眼鏡的邊緣容易摩擦到結膜下的微血管。偏偏軟式隱形眼鏡也是過敏原之一,如果眼睛癢揉眼睛,眼白更容易出血。
🧐4.出血性結膜炎。
是病毒感染所造成,具有傳染性。
🧐5.頭部或眼部外傷。
🧐6.近期有接受眼部手術治療。
🧐7.服用抗凝血藥物,譬如阿斯匹靈。
🧐8.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凝血功能異常、血液科疾病⋯等。
大部份的結膜下微血管出血患者,尤其是自發性原因的,並不會感到疼痛,也不會影響視力,大約一兩周的時間,紅色血塊會慢慢吸收,消失不見。
那什麼情況下需要特別小心留意,要趕快就診呢?有6項警訊!💢
下一篇告訴你有哪6項警訊和保養方法喔~❤️
結膜下出血治療方法 在 眼球表面紅通通,結膜下出血勿須驚慌 - YouTube 的八卦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