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人文研究是近幾年台灣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一個新興領域,透過文書、檔案的數位化,配合資料庫與關鍵字檢索,可以讓過去各種耗日費時的研究假設,以更快的速度進行驗證。台灣複雜的族群歷史關係,常常被隱藏在家族的故事背後。目前常用來挖掘家族故事的方法,依舊是調閱家族的日治時期戶籍資料。從家族內的故事、結合日治時期戶籍資料,最後配合一般數位資料庫或google檢索,或許就能將埋藏已久的歷史與故事挖掘出來,讓不為人知的過去再次呈現在我們的眼前。
------------
「北投坪頂山上的老舅公們都長得很像原住民…」每次過年全家聚在一起談起家族往事時,大舅總會啜一口老人茶,眼神放遠,不忘一提。
但是,真的有嗎?大台北地區的原住民應該是平埔族(中國清朝政府泛稱居住在台灣西部平原地區的原住民),後來在日治時代被日本學者稱為凱達格蘭族。那麼,我們家族可能是屬於凱達格蘭族的哪個部落嗎?
自2008年起,我帶著種種疑問,在現代台北都會中,尋找失落的家族記憶。
我對照著戶籍資料裡的內容,外婆可能一輩子都沒見過的生母叫閩石廷。閩石廷的種族欄裡,本來寫著「福」,後來被塗改為「熟」。閩石廷的生父叫閩德和、生母叫潘熟,他們的種族欄也都被註記為「熟」。而潘熟的父母叫潘正房、丁密,其中丁密比較長壽,她的種族欄也註記為「熟」,而丁密的娘家居然就在北投。
實在太巧了,丁密應該沒想到,後來她的外曾孫女(我外婆),又嫁到了北投。就現代台北都市內的交通距離看起來,從松山到北投似乎還頗遙遠,但是根據我們家族的紀錄,十九世紀當時兩邊的平埔族部落仍在通婚。翻過大屯山就到的距離,顯然對我們的祖先來說,根本就是去自家後院。戶政資料上,一群被家族遺忘百年的熟番祖先名字與通婚紀錄,都被清楚紀錄。
正在想可能查不出什麼東西時,咦?!輸入潘熟的爸爸-「潘正房」三個字,居然出現數筆資料!第一筆就是這份典藏於台灣國家數位檔案系統中的一份光緒十九年(1893)的古婚約書,我好奇地點開這份檔案一看,發現潘正房正是立約人。
這份書寫著百年偕慶、良辰完婚、洞房花酌、鄰趾呈祥(應為「麟」趾呈祥,喻子孫良善昌盛)、螽斯衍慶 (舊時用於祝頌子孫眾多)等文字敘述優美的婚約書內,載明著新人姓名、結婚日期、女方父母名字、男方叔叔的名字等,同時內容說明新娘是父親的獨生女、一家住在水邊等地理訊息等,所有資料都與我手邊已有的家族戶政紀錄吻合。
但是,裡面有個嚴重的問題,新娘的名字和戶籍資料不同!婚約書上的新娘,名字叫潘「贖涼」,而不是家族戶籍資料上記錄的潘「熟」。這是怎麼回事? 難道這麼巧,有兩個同齡的女孩,住在台北市內同一個地理區域、兩人的結婚年代、新郎的名字年齡、新娘親生父母姓名,都完全吻合?
帶著疑惑,我立刻寫信聯絡館藏這份古婚約書的台大人類學系,也許研究學者們已經有了答案?為了要證明我可能是這份婚約書男女主角的直系後人,我把所有的戶籍資料全部掃描一併寄出。
沒多久,就收到台大人類學系助教的回函表示,讓這份古婚約書重見天日的史料專家胡家瑜教授,同意擇期讓我調閱這份應該是屬於我們家族的古文書。抑制不住興奮,和台大訂下日期後我立刻請假,當天直奔台大人類學系。
進入人類學系館典藏庫房辦公室時,胡教授特地從博物館庫房裡面幫我調出的古婚約書,已靜靜地躺在一張古樸的大木桌上。我倒抽一口氣,無法抑制全身顫抖地看著這份歷經一個多世紀,已褪成淡粉紅色的紅棉紙古物,被小心存放在專門保存紙類的無酸盒裡,雖然部分字跡已模糊,但是大部分的內容還是相當清楚。
胡教授告訴我,這份婚約書是台大一位已過世的歷史系教授,前中研院士-方豪神父的私人收藏。方教授從大陸來台之後,是第一位開始研究台灣史的外省籍歷史學家。這份古婚約書和其他多份凱達格蘭族的古文書,都是這位方教授到台灣之後收藏的。
不過,方神父過世後,這批文獻被送至台大圖書館,後來才輾轉進入人類學系館藏。古文書的資料一直靜靜地躺在庫房裡,直到胡教授學成歸國任教,才逐步將這批幾乎被遺忘的凱達格蘭古文書整理出來。
「這一份古婚約書從未公開展示過,目前也應該是凱達格蘭族存世的最後一份婚約書。」胡教授特別告訴我。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27070?fbclid=IwAR0Ix_z4MbKxBcKgmanBsvaEo6hV18rvKo9v7kVsv4mRtrKDeSLsmYTuR60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