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母親節的人,為什麼最後終其一生都在對抗它]
#商人推崇母親節為的是錢
#納粹推崇母親節為的是延續人種
#真的媽媽其實只希望孩子回到她身邊
好的大家~~今天母親節過得如何啊?
大家去餐廳吃飯了嗎?送花了嗎?給媽媽糖果餅乾了嗎?
雖然這些活動現今看起來蠻正常的,不過當年也恰好就是這些行為
讓母親節的發起人花了她整個後半輩子,一直在嘗試取消母親節。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母親節到底變質成什麼樣子呢?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
[母親的願望]
事實上和大家想像中「母親節有悠久歷史」不同,
一直到一個世紀前的1908年,人們才開始在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送花給老母。
這一切的創立者是美國的安娜・賈維斯(Anna Jarvis)
而她做這件事的原因,就是為了紀念自己的母親。
.
事實上她的母親的確也是個蠻了不起的人物。在那個大部分女性都還是家庭主婦的19世紀
她母親就開始關注起家庭婦女的工作環境。1858年,她籌組了一個社團
開始幫助受肺結核之苦的地方媽媽。
隨後美國爆發了南北戰爭,賈維斯他們所處的西維吉尼亞剛好處於兩邊邊界,
她就帶領自己的社團,同時為兩邊的士兵提供食物和治療。
.
在戰爭結束後,賈維斯便開始投入衛斯理公會教會的建設,並辦起了講座及授課
事情的發生就是在1876年的一次講座裡。那天年僅12歲的小安娜・賈維斯
聽見自己母親祈禱:希望有一天,有人會創造「一個紀念母親為全人類帶來的貢獻」的日子
.
關於這個祈禱,她一直記得。
.
[變質的母親節]
1905年安娜的母親去世了。40多歲的安娜在墳墓前向母親承諾:她將達成母親當年的祈求。
在接下來的幾年時間裡,安娜便開始了一場沒日沒夜的請願運動,
請求政府將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在各國文化圈內的母親節裡,這個日子最接近母親過世的日子)作為「母親節」
他的努力終於收到了效果。1914年5月8日,母親節成為全美的國定假日。
母親節看起來是成功了,但是就跟所有紀念日一樣,很快的這個日子也跟著變樣
變得與安娜的初衷,完全不同----
.
那就是商業化~~(想想我們的二二八,你就懂了)
是的,整個母親節迅速擴展,立刻變成花商、卡片商、糖果商的血腥戰場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紅色康乃馨」。原本一開始
安娜送的花一直都只有白色康乃馨,根據安娜自己的說法:
.
「它的雪白象徵母愛的真實、純潔與寬廣;
它淡淡的馨香則象徵她的記憶、與她的期盼。
康乃馨在枯萎時花瓣不會落下,而是會圍繞著自己的花蕊,就像母親懷抱自己的孩子一樣,
她們的母愛不會消亡。當我選擇這種花時,我就想起我母親那粉紅與白的床.....」
.
不過到了1920年代,白色康乃馨整個供不應求,
聰明的商人便把腦筋動到紅色康乃馨身上,甚至創造出「紅色康乃馨是送給還活著的媽媽、白色康乃馨送給過世的母親」這種說法
氣的安娜崩潰大喊:靠杯我沒有啊啊啊~~
.
搭上熱潮的卡片商和糖果商也讓安娜非常不爽,毫不諱言的抨擊:
「(送媽媽)一張印好的卡片什麼也不代表,只代表你懶到懶得親自寫一封信
給一個為你做任何事、做得比全世界都多的女人。
還有糖果!你送給媽媽一盒糖果,然後自己吃掉大部分!」
.
她開始打官司、請願取消母親節,不過這些風潮完全沒有平息的意思。
隨著戰爭開打,整個母親節在大西洋另外一端的德國
意義變得更為詭異。甚至到最後
母親節變成一種打壓女權的東西。
.
[納粹的發明]
最有趣的是,最推崇母親節的,就是在歷史上一直被唾罵的納粹德國。
美國母親節風潮很快就燒到德國去,當然也變成德國商人的戰場
不過除了商業利益以外,德國的母親節還多了一層政治意義
原來在德國,母親節的宣傳與「傳統女性角色的定位」息息相關
.
作為把「優秀人種」當賣點的納粹黨,他們非常重視家庭傳統價值
希特勒甚至還把婦女解放視為「只是猶太人發明的一個說詞」而已。(反正什麼都推給猶太人就對了)
1933年納粹一上台後,立刻就把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定為「德國母親榮譽日」。
.
在納粹大力宣傳下,母親節開始在全德各地風起雲湧
包括納粹詩人的吟詩活動、聖歌、和各種表演,但是在這些頌揚母親的表象下
德國女性的選擇越來越少,因為從納粹上台後
德國政府就開始有意無意把女性,從工作崗位上「逼」回家庭:
.
1933年6月30日的一項法律規定,當丈夫的收入足以謀生時,必須解僱已婚女公務員。
同年底,德國內政部長頒令,將女性新生的比例壓在全體新生總數的百分之10。
也因此在隔年的1萬名女性高中畢業生中,只有1500名能進入大學就讀。
1936年,希特勒規定:「女性不得擔任法官或律師」......
.
而成為母親的女子,則會受到讚揚。
二戰爆發後,兵源的需求使得德國甚至頒發給生足夠多小孩的母親勳章。
這款「母親十字勳章」(Mutterkreuz)總共分為三個等級。生超過4個可以拿銅勳章
生6個則拿到銀勳章,致於生到超過8個,
就可以拿到黃金製成的母親十字章。
.
不過呢,商人推崇母親節為的是錢,而納粹推崇母親節為的則是延續人種。
但在無情的戰火中則發生了一則真實的小故事
顯示一個平凡的媽媽到底希望的是什麼:
.
故事是在1947年的奧地利開始的。一位名叫恩斯特・赫斯的26歲攝影師
正好在維也納取材。
那時戰爭結束才不到兩年的時間,維也納的日子很不好過,
根據當時目擊者的說法,街上的人們悲痛的顫抖著。
舉目所見都是破碎的巴洛克外牆。不管哪裡的草地,上面都布滿著十字架的墓碑。
.
此外更煎熬的是,整個城市沒人知道自己位於前線的親人是死是活
一直到戰爭結束後整整兩年,維也納才收到蘇聯送回來的第一批戰俘。
無數的妻子及母親等待著,有些人面無表情、似乎已經不抱著希望
還有些人受不了這無盡的折磨,在現場崩潰大哭。
.
總算運送戰俘的火車過來,一時之間幾家歡樂幾家愁
就在這一刻,攝影師看到了一位母親
也許是因為已經沒有其他尋找兒子的方法了,她拿著一張照片
不斷的走向每個歸國士兵,四處詢問:
.
「這是我兒子,請問您有看到他嗎?」
.
據說,這張照片的編輯在幾十年後,
仍然可以回憶起看到照片時,一股寒意沿著脊椎上升的震撼。
也許,就在整個世界轟轟烈烈慶祝母親節一個多世紀後
這張照片顯示了許多普通的媽媽,真的想要的
其實就只是孩子回到自己的身邊、然後陪陪她,就這樣而已。
總之在週日晚上寫了這樣一篇長文,就是希望大家能多陪陪自己的家人、關心他們
畢竟在這個世界裡,我們會遇到很多很多人
.
大部分的人,都關心你飛的高不高;
但跟你最親的人,只在乎你飛的累不累。
納粹推崇母親節為的是延續人種 在 海獅說 Facebook 八卦
[創造母親節的人,為什麼最後終其一生都在對抗它]
#商人推崇母親節為的是錢
#納粹推崇母親節為的是延續人種
#真的媽媽其實只希望孩子回到她身邊
好的大家~~今天母親節過得如何啊?
大家去餐廳吃飯了嗎?送花了嗎?給媽媽糖果餅乾了嗎?
雖然這些活動現今看起來蠻正常的,不過當年也恰好就是這些行為
讓母親節的發起人花了她整個後半輩子,一直在嘗試取消母親節。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母親節到底變質成什麼樣子呢?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
[母親的願望]
事實上和大家想像中「母親節有悠久歷史」不同,
一直到一個世紀前的1908年,人們才開始在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送花給老母。
這一切的創立者是美國的安娜・賈維斯(Anna Jarvis)
而她做這件事的原因,就是為了紀念自己的母親。
.
事實上她的母親的確也是個蠻了不起的人物。在那個大部分女性都還是家庭主婦的19世紀
她母親就開始關注起家庭婦女的工作環境。1858年,她籌組了一個社團
開始幫助受肺結核之苦的地方媽媽。
隨後美國爆發了南北戰爭,賈維斯他們所處的西維吉尼亞剛好處於兩邊邊界,
她就帶領自己的社團,同時為兩邊的士兵提供食物和治療。
.
在戰爭結束後,賈維斯便開始投入衛斯理公會教會的建設,並辦起了講座及授課
事情的發生就是在1876年的一次講座裡。那天年僅12歲的小安娜・賈維斯
聽見自己母親祈禱:希望有一天,有人會創造「一個紀念母親為全人類帶來的貢獻」的日子
.
關於這個祈禱,她一直記得。
.
[變質的母親節]
1905年安娜的母親去世了。40多歲的安娜在墳墓前向母親承諾:她將達成母親當年的祈求。
在接下來的幾年時間裡,安娜便開始了一場沒日沒夜的請願運動,
請求政府將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在各國文化圈內的母親節裡,這個日子最接近母親過世的日子)作為「母親節」
他的努力終於收到了效果。1914年5月8日,母親節成為全美的國定假日。
母親節看起來是成功了,但是就跟所有紀念日一樣,很快的這個日子也跟著變樣
變得與安娜的初衷,完全不同-\-\-\-\
.
那就是商業化~~(想想我們的二二八,你就懂了)
是的,整個母親節迅速擴展,立刻變成花商、卡片商、糖果商的血腥戰場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紅色康乃馨」。原本一開始
安娜送的花一直都只有白色康乃馨,根據安娜自己的說法:
.
「它的雪白象徵母愛的真實、純潔與寬廣;
它淡淡的馨香則象徵她的記憶、與她的期盼。
康乃馨在枯萎時花瓣不會落下,而是會圍繞著自己的花蕊,就像母親懷抱自己的孩子一樣,
她們的母愛不會消亡。當我選擇這種花時,我就想起我母親那粉紅與白的床.....」
.
不過到了1920年代,白色康乃馨整個供不應求,
聰明的商人便把腦筋動到紅色康乃馨身上,甚至創造出「紅色康乃馨是送給還活著的媽媽、白色康乃馨送給過世的母親」這種說法
氣的安娜崩潰大喊:靠杯我沒有啊啊啊~~
.
搭上熱潮的卡片商和糖果商也讓安娜非常不爽,毫不諱言的抨擊:
「(送媽媽)一張印好的卡片什麼也不代表,只代表你懶到懶得親自寫一封信
給一個為你做任何事、做得比全世界都多的女人。
還有糖果!你送給媽媽一盒糖果,然後自己吃掉大部分!」
.
她開始打官司、請願取消母親節,不過這些風潮完全沒有平息的意思。
隨著戰爭開打,整個母親節在大西洋另外一端的德國
意義變得更為詭異。甚至到最後
母親節變成一種打壓女權的東西。
.
[納粹的發明]
最有趣的是,最推崇母親節的,就是在歷史上一直被唾罵的納粹德國。
美國母親節風潮很快就燒到德國去,當然也變成德國商人的戰場
不過除了商業利益以外,德國的母親節還多了一層政治意義
原來在德國,母親節的宣傳與「傳統女性角色的定位」息息相關
.
作為把「優秀人種」當賣點的納粹黨,他們非常重視家庭傳統價值
希特勒甚至還把婦女解放視為「只是猶太人發明的一個說詞」而已。(反正什麼都推給猶太人就對了)
1933年納粹一上台後,立刻就把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定為「德國母親榮譽日」。
.
在納粹大力宣傳下,母親節開始在全德各地風起雲湧
包括納粹詩人的吟詩活動、聖歌、和各種表演,但是在這些頌揚母親的表象下
德國女性的選擇越來越少,因為從納粹上台後
德國政府就開始有意無意把女性,從工作崗位上「逼」回家庭:
.
1933年6月30日的一項法律規定,當丈夫的收入足以謀生時,必須解僱已婚女公務員。
同年底,德國內政部長頒令,將女性新生的比例壓在全體新生總數的百分之10。
也因此在隔年的1萬名女性高中畢業生中,只有1500名能進入大學就讀。
1936年,希特勒規定:「女性不得擔任法官或律師」......
.
而成為母親的女子,則會受到讚揚。
二戰爆發後,兵源的需求使得德國甚至頒發給生足夠多小孩的母親勳章。
這款「母親十字勳章」(Mutterkreuz)總共分為三個等級。生超過4個可以拿銅勳章
生6個則拿到銀勳章,致於生到超過8個,
就可以拿到黃金製成的母親十字章。
.
不過呢,商人推崇母親節為的是錢,而納粹推崇母親節為的則是延續人種。
但在無情的戰火中則發生了一則真實的小故事
顯示一個平凡的媽媽到底希望的是什麼:
.
故事是在1947年的奧地利開始的。一位名叫恩斯特・赫斯的26歲攝影師
正好在維也納取材。
那時戰爭結束才不到兩年的時間,維也納的日子很不好過,
根據當時目擊者的說法,街上的人們悲痛的顫抖著。
舉目所見都是破碎的巴洛克外牆。不管哪裡的草地,上面都布滿著十字架的墓碑。
.
此外更煎熬的是,整個城市沒人知道自己位於前線的親人是死是活
一直到戰爭結束後整整兩年,維也納才收到蘇聯送回來的第一批戰俘。
無數的妻子及母親等待著,有些人面無表情、似乎已經不抱著希望
還有些人受不了這無盡的折磨,在現場崩潰大哭。
.
總算運送戰俘的火車過來,一時之間幾家歡樂幾家愁
就在這一刻,攝影師看到了一位母親
也許是因為已經沒有其他尋找兒子的方法了,她拿著一張照片
不斷的走向每個歸國士兵,四處詢問:
.
「這是我兒子,請問您有看到他嗎?」
.
據說,這張照片的編輯在幾十年後,
仍然可以回憶起看到照片時,一股寒意沿著脊椎上升的震撼。
也許,就在整個世界轟轟烈烈慶祝母親節一個多世紀後
這張照片顯示了許多普通的媽媽,真的想要的
其實就只是孩子回到自己的身邊、然後陪陪她,就這樣而已。
總之在週日晚上寫了這樣一篇長文,就是希望大家能多陪陪自己的家人、關心他們
畢竟在這個世界裡,我們會遇到很多很多人
.
大部分的人,都關心你飛的高不高;
但跟你最親的人,只在乎你飛的累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