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裡。城外]
香港人經歷了驚心動魂的一星期,11月17日(星期日),九龍紅磡理工大學裡,逾千名黑衣人已連續幾天以校園為根據地,封鎖附近的交通要塞,紅磡過海隧道被堵塞,收費亭被燒焦,不少記者想起《拆彈專家》這套電影,炸掉了過海隧道,卻不是電影橋段,而真是出現了。封掉紅隧如同切斷香港交通大動脈。
當天下午,我身在理工大學校園。相比起中文大學一役,這裡的地理環境,更像一個作戰的堡壘,國際媒體稱理大為fortified campus(城堡化的校園)。校園像一個四通八達的平台,平台有通道連接多楝建築物。
示威者遊走於校園內,隨時移動到不同出入口作戰,有人會喊:「尖東橋要人!紅火橋要人!」黑衣人像流水衝向不同作戰點。理工之戰,有多個作戰點,漆咸道南有水炮車、天橋有裝甲車,當然還有無數防暴警察與他們的槍。
早前中文大學被佔據,校園仍有職員及學生居住,老師、中大學生仍留守學校,跟示威者保持溝通,還有人辦「討論會」讓大家冷靜下來反思前路。
相反,在理工大學,那個打得厲害的下午,我遇到立法會議員鄺俊宇,他說來校園想找「理工大學學生會」談一談,但找到門號卻找不到人(後來始知道,學生會有成員留守校園多天,但那天找不上)。我遊走校園,只見年輕人圍坐製作汽油彈、掘磚、義務教護員替中了水炮車的人沖身,還有人設計了一間「記者室」,把抗爭現場直播畫面投射到螢幕上。
校園裡除了作戰、備戰、戰爭後勤,沒有其他任何其他活動,可以把氣氛鬆動。那得熾熱時,談話也顯得乏力。「現在在打仗呀!」是抗爭者用的口頭禪,意思是,談這麼多幹甚麼?
入夜,衝突加劇,警方在天橋上以裝甲車衝過障礙物,示威者以海量汽油彈扔過去,有一刻,整架裝甲車起火,校園內眾人歡呼,意志激昂。有人喊:「把橋也炸掉!」然後,兩條天橋先後著火,支架也燒通頂。那一刻,大家雄心壯志,似乎沒有想過,更大危機在後頭。
大家的手機,先後響起了通知。「有警員小腿被射中了箭」「警方表示理大為暴動現場」「警方表示若暴力升級,會以實彈回應」「有記者已拍攝到有警員手持AR15自動步槍」「警方宣佈所有人離開現場均會被控告暴動罪,包括記者」。
作為一個記者,知道這些訊息代表事態嚴重,但現場氣氛熾熱,黑衣人都忙於作戰,似乎沒有人預視到,示威者的撤退之路已被封掉。
全香港市民在那一夜,都想起1989年的六四事件,後來街頭的塗鴉也寫到PolyU= Tiananmen,我也收到訊息,警方前線已經未能完全受管理層所控制,事情有可能變得很壞。
凌晨時分,香港記者協會聯絡我,表示跟警方溝通了,希望我帶着數十名「學生媒體記者」離開理工大學封鎖線。我們一行人也被搜身搜袋檢查証件,即使我持有有效記者証。後來知道,有些沒證件的記者被拘捕,有持證件記者被要求下跪,被槍指着才能離開。我知道,這夜,不是說笑。
警方佈了嚴密的警力,把整個理工大學校園重重圍封,運動以來,除了中大一役以外,一直奉行Be Water流水戰的策略,從沒有打過陣地戰,千計示威者一夜之間被圍困校園。
周一(11月18日)凌晨時五時半,警方主動攻入校園正門,第一批示威者被警方揮棍壓在地上拘捕,黑衣人衝入校園內躲避,正門陷入一片火海,漫長的圍城消耗戰開展。校園內還有千人被圍困,全城,全球震驚。
***
圍城之外,整個香港像瘋掉了一樣,清晨我回家淺睡,窗外有人大喊:「救救理大!」大白天大家都不去上班,不用上學(停學之中),人人都想盡辦法走到街上,越接近理大的位置越好,有人只是在尖沙嘴聚集,就被大舉拘捕。
被困理大學生的家長哭着走上街頭向警察下跪,拿着「救救孩子」的紙牌申冤,一時像在看國內的維權人士新聞,只不過這一刻在香港上演。被困的人,用各種方法逃走出來,爬牆、爬渠、游繩,有人成功有人失敗,接濟他們的司機又再被拘捕,一椿一椿的消息,駭人聽聞,香港人也消化不來。
香港社會那一天陷入一種憤怒,如溶岩式、噴泉式、高壓煲式的,躁動不安,大家都不知道可以如何「救理大」。那個晚上,我處身九龍鬧市採訪,那一條彌敦道,五個月來已經迎接了多次的警民衝突,但這一夜,就是不同,不只是汽油彈的數量,不只是汽油彈物理上設計的進化(除了玻璃瓶加了壓縮汽體罐),不只是你會看到穿着恤衫西褲的上班族或主婦會加入支援和後防,而是你感受到那種人群的憤怒,超越了之前所有的晚上。
警察那邊也省掉了過去一貫的表面功夫,這一個晚上,大家就是來開打。有一段佐敦的街道,只有記者可以經過,關掉了街頭的燈,全黑的馬路上,防暴警察脫掉了裝備,席地而睡,從他們的身體語言,你可以看到他們已經作戰了多個回合,那個畫面,黑影幢幢,和電影裡二次大戰的戰場畫面無異。
旺角的路面,爛到不可再爛,沒有完好無缺的一支交通燈,無辜的店鋪,也因為汽油彈太厲害,店面也會自我焚燒,不知是誰的汽車爛掉了或燒掉了。記者跑在路上根本隨時跌倒,因為地面上的磚全被挖掉,有人放了大頭針,希望把水炮車的車呔毁掉(已有一輛爆了呔)。
雙方攻防沒有止息,空氣裡除了各種槍聲碎玻璃聲,瀰漫着一種各種化學品混合的酸臭,地面總是在冒煙,燒焦了的東西可以反覆再焚燒。
在油麻地,警方的自動步槍彈匣掉在地上,被記者拍攝得到。基本上,除了實彈槍未開,任何武力都沒法令人群後退。
那個晚上,群眾的作戰意志是空前的,斯斯文文的市民站在後方,製作汽油彈,前方的勇武拿着木板撐傘擋橡膠子彈, 步步進逼警方防線,有一刻,是群眾從三面包抄,反圍攻警方防線。有人說,「大家反攻去營救理大裡面的人」,但事實是,靠近理大防線的機會也沒有,那已經不是實際上成效有多少,而是群眾的怒火有多大。
每一個路口,最後就是由拘捕終結。警方大舉跑前,按下制服抗爭者,把他們帶走。我看過的拘捕場面過百次,但這一夜,就是不同。被捕的不只是黑衣少年,而是有壯年男人,中年女士,而他們的臉上,沒有以往被捕者那種誠惶誠恐,不只一張臉上,我看到被捕者被警察帶走時,他們昂首闊步,臉上帶着的是一種從容就義、倔強不屈的表情,這一個畫面,一直震懾着我。
那個晚上,在街道上拘捕的規模是空前的。對峙到了油麻地,依然膠着,警方放軟了手腳,原來他們部署了這夜最厲害一著。忽然,警察的防線左右分開,原來在後面慢駛的警方小型貨車,高速衝進示威者之中,人群急忙後退,但同時警員從旁包抄,近百人被擠在小巷之中。多個目擊證人包括香港消防當局表示,當時出現「人疊人」情況,是為「碧街人踩人事件」。
不一會,我走進了現場,被警方大力驅趕,我看到大量示威者被擠在極小的空間裡,他們的眼神絕望無助,但拿着武器的警察唬嚇我們,我們唯有慢慢離開。凌晨時分,大量救護員在場治理人疊人事件的傷者,我看到被救上擔架牀的人清醒的。
後來知道,這條小巷「碧街」拘捕了逾二百人,全部立即提堂控告暴動罪,是反送中運動以來,涉及最多被告的一次暴動案件。
事情讓人悲慟在於,理工大學被圍困的逾千人,未成年學生獲准暫時登記後離開,數百人則被告暴動罪。然而,有法律界人士指,若當時人從校園離開而身上沒帶險品,要舉證證明該人參與暴動也要更多實質證據。相反,走到街上支援理大的人,在衝突現場被捕,則承受更大風險。
有人問,反包圍、救理大、有效嗎?我看到的,卻是群眾那一夜,沒法捨棄被圍困者的急逼感,那種堅決的意志,無怨無悔,那種如海一樣的仇恨,要透過飛蛾撲火式的自我犧牲,要讓自己也捲進去,即使意味自己會被淹沒,始能停止下來的躁動情感。
紅隧八達通收費 在 譚蕙芸 Facebook 八卦
[城裡。城外]
香港人經歷了驚心動魂的一星期,11月17日(星期日),九龍紅磡理工大學裡,逾千名黑衣人已連續幾天以校園為根據地,封鎖附近的交通要塞,紅磡過海隧道被堵塞,收費亭被燒焦,不少記者想起《拆彈專家》這套電影,炸掉了過海隧道,卻不是電影橋段,而真是出現了。封掉紅隧如同切斷香港交通大動脈。
當天下午,我身在理工大學校園。相比起中文大學一役,這裡的地理環境,更像一個作戰的堡壘,國際媒體稱理大為fortified campus(城堡化的校園)。校園像一個四通八達的平台,平台有通道連接多楝建築物。
示威者遊走於校園內,隨時移動到不同出入口作戰,有人會喊:「尖東橋要人!紅火橋要人!」黑衣人像流水衝向不同作戰點。理工之戰,有多個作戰點,漆咸道南有水炮車、天橋有裝甲車,當然還有無數防暴警察與他們的槍。
早前中文大學被佔據,校園仍有職員及學生居住,老師、中大學生仍留守學校,跟示威者保持溝通,還有人辦「討論會」讓大家冷靜下來反思前路。
相反,在理工大學,那個打得厲害的下午,我遇到立法會議員鄺俊宇,他說來校園想找「理工大學學生會」談一談,但找到門號卻找不到人(後來始知道,學生會有成員留守校園多天,但那天找不上)。我遊走校園,只見年輕人圍坐製作汽油彈、掘磚、義務教護員替中了水炮車的人沖身,還有人設計了一間「記者室」,把抗爭現場直播畫面投射到螢幕上。
校園裡除了作戰、備戰、戰爭後勤,沒有其他任何其他活動,可以把氣氛鬆動。那得熾熱時,談話也顯得乏力。「現在在打仗呀!」是抗爭者用的口頭禪,意思是,談這麼多幹甚麼?
入夜,衝突加劇,警方在天橋上以裝甲車衝過障礙物,示威者以海量汽油彈扔過去,有一刻,整架裝甲車起火,校園內眾人歡呼,意志激昂。有人喊:「把橋也炸掉!」然後,兩條天橋先後著火,支架也燒通頂。那一刻,大家雄心壯志,似乎沒有想過,更大危機在後頭。
大家的手機,先後響起了通知。「有警員小腿被射中了箭」「警方表示理大為暴動現場」「警方表示若暴力升級,會以實彈回應」「有記者已拍攝到有警員手持AR15自動步槍」「警方宣佈所有人離開現場均會被控告暴動罪,包括記者」。
作為一個記者,知道這些訊息代表事態嚴重,但現場氣氛熾熱,黑衣人都忙於作戰,似乎沒有人預視到,示威者的撤退之路已被封掉。
全香港市民在那一夜,都想起1989年的六四事件,後來街頭的塗鴉也寫到PolyU= Tiananmen,我也收到訊息,警方前線已經未能完全受管理層所控制,事情有可能變得很壞。
凌晨時分,香港記者協會聯絡我,表示跟警方溝通了,希望我帶着數十名「學生媒體記者」離開理工大學封鎖線。我們一行人也被搜身搜袋檢查証件,即使我持有有效記者証。後來知道,有些沒證件的記者被拘捕,有持證件記者被要求下跪,被槍指着才能離開。我知道,這夜,不是說笑。
警方佈了嚴密的警力,把整個理工大學校園重重圍封,運動以來,除了中大一役以外,一直奉行Be Water流水戰的策略,從沒有打過陣地戰,千計示威者一夜之間被圍困校園。
周一(11月18日)凌晨時五時半,警方主動攻入校園正門,第一批示威者被警方揮棍壓在地上拘捕,黑衣人衝入校園內躲避,正門陷入一片火海,漫長的圍城消耗戰開展。校園內還有千人被圍困,全城,全球震驚。
***
圍城之外,整個香港像瘋掉了一樣,清晨我回家淺睡,窗外有人大喊:「救救理大!」大白天大家都不去上班,不用上學(停學之中),人人都想盡辦法走到街上,越接近理大的位置越好,有人只是在尖沙嘴聚集,就被大舉拘捕。
被困理大學生的家長哭着走上街頭向警察下跪,拿着「救救孩子」的紙牌申冤,一時像在看國內的維權人士新聞,只不過這一刻在香港上演。被困的人,用各種方法逃走出來,爬牆、爬渠、游繩,有人成功有人失敗,接濟他們的司機又再被拘捕,一椿一椿的消息,駭人聽聞,香港人也消化不來。
香港社會那一天陷入一種憤怒,如溶岩式、噴泉式、高壓煲式的,躁動不安,大家都不知道可以如何「救理大」。那個晚上,我處身九龍鬧市採訪,那一條彌敦道,五個月來已經迎接了多次的警民衝突,但這一夜,就是不同,不只是汽油彈的數量,不只是汽油彈物理上設計的進化(除了玻璃瓶加了壓縮汽體罐),不只是你會看到穿着恤衫西褲的上班族或主婦會加入支援和後防,而是你感受到那種人群的憤怒,超越了之前所有的晚上。
警察那邊也省掉了過去一貫的表面功夫,這一個晚上,大家就是來開打。有一段佐敦的街道,只有記者可以經過,關掉了街頭的燈,全黑的馬路上,防暴警察脫掉了裝備,席地而睡,從他們的身體語言,你可以看到他們已經作戰了多個回合,那個畫面,黑影幢幢,和電影裡二次大戰的戰場畫面無異。
旺角的路面,爛到不可再爛,沒有完好無缺的一支交通燈,無辜的店鋪,也因為汽油彈太厲害,店面也會自我焚燒,不知是誰的汽車爛掉了或燒掉了。記者跑在路上根本隨時跌倒,因為地面上的磚全被挖掉,有人放了大頭針,希望把水炮車的車呔毁掉(已有一輛爆了呔)。
雙方攻防沒有止息,空氣裡除了各種槍聲碎玻璃聲,瀰漫着一種各種化學品混合的酸臭,地面總是在冒煙,燒焦了的東西可以反覆再焚燒。
在油麻地,警方的自動步槍彈匣掉在地上,被記者拍攝得到。基本上,除了實彈槍未開,任何武力都沒法令人群後退。
那個晚上,群眾的作戰意志是空前的,斯斯文文的市民站在後方,製作汽油彈,前方的勇武拿着木板撐傘擋橡膠子彈, 步步進逼警方防線,有一刻,是群眾從三面包抄,反圍攻警方防線。有人說,「大家反攻去營救理大裡面的人」,但事實是,靠近理大防線的機會也沒有,那已經不是實際上成效有多少,而是群眾的怒火有多大。
每一個路口,最後就是由拘捕終結。警方大舉跑前,按下制服抗爭者,把他們帶走。我看過的拘捕場面過百次,但這一夜,就是不同。被捕的不只是黑衣少年,而是有壯年男人,中年女士,而他們的臉上,沒有以往被捕者那種誠惶誠恐,不只一張臉上,我看到被捕者被警察帶走時,他們昂首闊步,臉上帶着的是一種從容就義、倔強不屈的表情,這一個畫面,一直震懾着我。
那個晚上,在街道上拘捕的規模是空前的。對峙到了油麻地,依然膠着,警方放軟了手腳,原來他們部署了這夜最厲害一著。忽然,警察的防線左右分開,原來在後面慢駛的警方小型貨車,高速衝進示威者之中,人群急忙後退,但同時警員從旁包抄,近百人被擠在小巷之中。多個目擊證人包括香港消防當局表示,當時出現「人疊人」情況,是為「碧街人踩人事件」。
不一會,我走進了現場,被警方大力驅趕,我看到大量示威者被擠在極小的空間裡,他們的眼神絕望無助,但拿着武器的警察唬嚇我們,我們唯有慢慢離開。凌晨時分,大量救護員在場治理人疊人事件的傷者,我看到被救上擔架牀的人清醒的。
後來知道,這條小巷「碧街」拘捕了逾二百人,全部立即提堂控告暴動罪,是反送中運動以來,涉及最多被告的一次暴動案件。
事情讓人悲慟在於,理工大學被圍困的逾千人,未成年學生獲准暫時登記後離開,數百人則被告暴動罪。然而,有法律界人士指,若當時人從校園離開而身上沒帶險品,要舉證證明該人參與暴動也要更多實質證據。相反,走到街上支援理大的人,在衝突現場被捕,則承受更大風險。
有人問,反包圍、救理大、有效嗎?我看到的,卻是群眾那一夜,沒法捨棄被圍困者的急逼感,那種堅決的意志,無怨無悔,那種如海一樣的仇恨,要透過飛蛾撲火式的自我犧牲,要讓自己也捲進去,即使意味自己會被淹沒,始能停止下來的躁動情感。
紅隧八達通收費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八卦
#捷運黃線公聽會三民場結束
#轉乘與路網整合問題仍大
市府於9/18日晚間在三民公園舉行了第三場輕軌黃線說明會,好過日亦派出觀察員紀錄。本次發言中,民眾提出不少深入意見,甚至比議會質詢更一針見血,也讓我們觀察到,黃線在進入「#綜合規劃報告」後,目前仍有許多問題要解決。
1.#路網整合破大洞
捷運局今日一樣照本宣科,強調黃線可增加轉乘站,並讓捷運系統(紅橘黃輕軌)運量達到66萬人。然而,最大的Bug當然就是,經過人口密集東三民區域的輕軌被韓國瑜蓄意破壞擱置,根本無法轉乘,也就無法達到上述的路網效益。
另外,原本黃線在民族建工路口銜接民族高鐵線,這條路線在2016年高雄捷運後續路網規劃中效益位居前列,然而目前毫無進一步下文,捷運局反而是奉承上意推動效益較低的林園延伸線。這種沒有路網整體思維的結果,就是無法確立民族線的系統,也不知道要不要預留隧道延伸銜接口。
對民眾提出的質疑,捷運局則回應輕軌會在「年底」公布方案,至於民族線要如何預留轉乘介面要再研究。但在前案、後案都未定下,黃線「綜合規劃相關部分」就將繼續拖延,無法定案!
2.#台鐵輕軌轉乘不便
市民要求,除了紅橘線以外,台鐵民族站、正義站希望可以地下聯通,站外(出票口)轉乘。而輕軌則希望可以做到同月台立體轉乘(例如慕尼黑Karlsplatz站,在輕軌月台上就有通往地鐵站的電扶梯)。
然而,捷運局回應,由於和台鐵無法達成協調,民族與正義站,確定將採「站外、平面」轉乘,且轉乘步行距離恐怕不會太近。另外輕軌也無法有共構可能,甚至C28站直接被韓市府砍了,連站外轉乘都免了。而長距離電動步道的概念,則未獲交通部同意,這也都影響轉乘便利性。
3.#效益執行仍堪慮
本次公聽會中,中國黨議員黃伯霖,以及少數民眾,仍不斷強調高雄負債三千多億的誤導假消息。這顯示韓國瑜抹黑高雄,洗腦高雄人多成功!
然而,當中國黨議員只不斷要求中央多出錢時,卻無視監督捷運如何發揮效益,提升TOD開發收入,也就是中國黨議員大人,比路邊路過的民眾程度還不如!
就有民眾也提到,捷運黃線地方出資637億中,有約287億是根據大捷法第7-1條設定土地開發基金,用土地作價挹注。對於民眾詢問的這八塊土地,捷運局表示目前未有新增,這八塊土地以公有為主,也有私有部分,會先開發公有土地。
民眾進一步問到:是否會根據大捷法第7條1-3款,辦理場站土地和毗鄰地區土地開發,甚至動用徵收。捷運局則回答,這是辦理方向,會持續和周邊地主洽商。然而,這部分的公私合作關係,捷運局過去一向缺乏積極度,執行效益堪慮。能否強化以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方式進行周邊TOD綜合發展,仍待監督。
而在民眾詢問中,捷運局也表示三多商圈站並無和周邊百貨洽商新增聯通道計畫,也不會新增出口。少數的好消息應是捷運局表示已和旅運中心與長庚醫院洽談地下聯通,成功機會較大。
4.#營運效率有賴整體市政思考
民眾也有詢問到,捷運黃線為Y型路線,但重疊區間位在郊區,營運上恐造成郊區班次密,市區班次疏的奇怪狀況。捷運局則回應未來將有區間車營運模式,避免此種情況。
至於黃線捷運成敗一大重點,也就是如何達成私有運具到大眾運輸的轉移,捷運局仍只有老調重彈,強調站區停車收費與公車接駁機能。而對於整體都市結構如何調整,如何以「推-拉」政策誘導市民改用大眾運輸,多年以來,一直未有長期、宏觀的政策,較為可惜。
最後一場公聽會將在本週六下午兩點於苓雅區行政中心舉行,雖然從市府今年以來對民意的態度,很難期待有大破大立的作為,然而還是希望大家能踴躍給予市府壓力,將黃線規劃做好,好過日也會和大家一起參與追蹤!
*底圖為捷運局官網圖片,部分站名編號已有調整。
黃圈圈為規劃站內轉乘站點,黑色虛線圈圈為站外平面轉乘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