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本版第二多讚數的貼文。謝謝大家捧場。
88本書的國家心路歷程
(這是我對台灣文壇50年的總答覆。原文很長,只摘要其中三分之一。)
(略)
思想和情感交織出品味。傳統文學還在雅字中浸淫,引經據典。馬克吐溫用最簡白的少年語彙,和既生動又無厘頭,充滿想像力的鬼心思,創造新的文學語言風格。文學審美的新里程碑。
「第一位真正的美國作家,我們都是繼承他而來。」威廉福克納說。福克納是194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所有的美國文學,都來自馬克吐溫的哈克貝利芬恩的冒險。」海明威說。海明威是195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史坦貝克在「俄羅斯紀行」A Russian Journal中說,美國和英國的優秀作家是社會的監督者,批判者,質疑者。「這正是美國社會和政府都不怎麼喜歡作家的理由。」幽自己和美國一默。史坦貝克是1962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美國文學名著幾乎都充滿強烈的社會批判。
1850年,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的「紅字」The Scarlet Letter,像用強力水柱洗臉波士頓Boston。這是個當年集美國光榮於一身的城市,也是歐洲移民夢想建立的許諾之城。
1852年,史托夫人Harriet Elizabeth Beecher Stowe的「湯姆叔叔的小木屋」Uncle Tom's Cabin,或譯「黑奴籲天錄」,敘述黑奴的悲慘生活和命運,被譽為「替美國南北戰爭鋪設好舞台」。1854年,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的「瓦爾登或林中生活」Walden; or Life in the Woods,拒絕繳人頭稅的三十幾歲青年男子的「公民不服從」,反都市,反政府,反奴隸制度。
1926年,費茲傑羅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的「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犯罪致富的大亨費盡心思,奢華營造,想重拾早年的愛情美夢,終不可得。一場豪華,虛偽,墮落的夢碎。批判美國東部腐敗的都市價值。
1929年,福克納的「喧鬧和憤怒」The Sound and the fury,控訴黑人受歧視。
1940年,海明威的「鐘為誰響」For Whom the Bell Tolls,呈現戰爭的荒謬。
1951年,沙林傑Jerome David Salinger的「麥田的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男主角霍登被退學的故事,批判教育的教條和守舊。
1957年,傑克凱羅亞克Jack Kerouac 的「在路上」On the Road。幾個美國年輕人,橫貫美國東西部,自由自在做各自想做的事,反傳統價值。美國「垮掉的一代」,嬉皮運動的經典代表作。
1960年,哈波李Harper Lee的「殺了一隻仿聲鳥」To Kill a Mockingbird,美國南方小城的種族歧視,塑造一位反歧視的公正白人英雄。
「麥田的守望者」台灣譯為「麥田捕手」,好像是在麥田苦練棒球。「告別武器」A farewell to Arms,譯成「戰地春夢」。海明威鮮明的反戰意識和直白風格,竟宛如文藝小說。「瓦爾登-林中生活」強調簡單simplicity,回歸自然。把「公民不服從」的梭羅,譯成「湖濱散記」的優雅修飾風格。跨文化的風格謀殺。
「信雅達」的翻譯準則早就過時。現代小說充滿常民思想,情感和語言。俚語,髒話,口頭禪都有。雅則不信,雅則難達,信達已足。該雅則雅,該俗則俗。
殖民地的統治者鼓勵人民拼經濟,思想和品味跟著母國走。文學是表達思想和情感的技術和藝術。風雅是殖民地統治者,謀殺殖民地人民思想和情感的招數。
殖民地時代的文學價值,貴重在反抗統治體制。潘恩的「常識」稱英國和歐洲的貴族是「一種從腐敗社會生長出來的霉菌」。「先烈的熱血和天理之聲在召喚,獨立的時刻到了。」「常識」成為美國獨立革命的聖經。華盛頓深受震動。民間和軍中都在讀。識字的讀給不識字的聽,長官對著部隊朗誦。
「紅樓夢」是中國在大清帝國殖民時期臣服的經典顛峰。殖民風的舊文學價值和品味已在中國終結,卻在台灣成為文學主流的傳承。從文學就可洞悉台灣的殖民地本質。殖民地的品味和性格,就是風雅和馴服。
批判是現代文學的核心價值,帶來獨立思考和反省。批判是起點,原創是核心。原創就是對傳統批判的最具體表現。批判和創新同時進行。
跨領域和跨界的緊密結合,從二十世紀下半葉就開始,已是二十一世紀美國文學主流。小說和非小說,虛構和非虛構的傳統界線已被打破。非虛構小說中充滿真人真事的成分,以及科學和歷史等知識。創造性非虛構Creative Nonfiction或稱文學性非虛構Literary Nonfiction,使用文學性的風格和技巧表現知識,閱讀趣味像在讀小說。
文學之旅就是國家心路歷程。人生不是朝露,人生從母親最勇敢的那一天開始。
(摘自新書「磅礡美國」序篇 88本書的國家心路歷程)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Healthy Brains,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BGM: Faithful @ THAIBEATS *背景音樂非原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pnEv... - 曲: Yi Yan 詞: Yi Yan 歌詞: 遇上就遇上並沒什麼過問 某夜某地仿若碰面舊情人 眼神裡犯禁每秒為誰抖震 熟悉觸感 體溫再對...
紅樓夢 新 舊 版 在 黃越綏 Facebook 八卦
社會新聞剪影一
1.兩軍交戰兵不厭詐,但再詐也不能笨到居然會讓罷韓四君子為首的尹立,竟然收不到選舉公報,已乏力的韓營只能再被重打臉。
2.具有代表性的台大畢業典禮,配樂播放的竟然是中共軍歌,如此滲透也未免真的太荒謬了,難道只因管中閔當校長的關係嗎?
值得欣慰的是中國義勇軍的歌詞「起來,不要當人民的奴隸!」早已被香港人改成「起來,不要當中共的奴隸!」
3.七月將開始啓動的3000元三倍振興券,還沒有上路就被批得體無完膚,像台灣諺語說的「行未到就喊不孝」。
前一波的紓困發的不就是現金?而振興方案豈能再依樣畫葫蘆用馬英九的版本,因為消費券是敗筆。人民不在乎新舊政府是否有心魔,而是比賽看結果,效益最重要。
4.柯文哲的命真的比紅樓夢中的賈寶玉還好,遇到了委屈找媽去,遇到了不爽有妻代出征,遇到了麻煩有蔡壁如擔,現在又多了黃珊珊替他擋,看來民眾黨可以考慮改名女眾黨了。
5.種族歧視釀成美國暴動內亂,真的應驗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而星星之火足以燎原。
但對於夾在美中複雜關係以及政治氛圍嚴峻的台灣而言,也是一種警訊。
因此唯有國人對內多包容而對外更團結,才能避免虎視眈眈的中共,有機可乘並搞分化。
紅樓夢 新 舊 版 在 Facebook 八卦
【黃大米x 苦苓巴拉巴拉】
距離上一次採訪苦苓大哥大概兩年,短短兩年的時間他搬了家、換了房子,採訪時他凝視著窗外的景色,神情淡然,人生這門功課,他應答巧妙,走過風光也嚐過低谷,如今也無風雨也無晴,篤定且淡然,每次到他家採訪,空氣中都會墊襯著音樂,那是他的品味也是待客之道,苦苓談起當年幫侯文詠、吳淡如出書的過程記憶猶新,「那時候有個紅唇族,我在出版社做顧問,就想也來弄個小說族,一次推出六個作家,出版社在行銷上也能省點錢。」數大便是美,人多就是眾,氣勢夠話題足,早期的作家不曾以自己的照片當封面,苦苓開創風潮,讓吳淡如、彭樹君等文壇新銳拍封面,即便到現在依舊風行。
每一代的老一輩,都會看不順眼新一代的作為,當年的文壇新秀因為書籍暢銷,慘遭學院派大老批不入流,六個新手作家只有吳淡如嗆辣回嗆,「西廂記、紅樓夢、當時也是通俗小說,現在是經典,沒有通俗暢銷,怎麼會流傳下來。」吳淡如一路走來始終犀利,鮮少勉強自己,文壇新秀逐漸開枝散葉,各領風騷二十年。
昔日苦苓寫書、演講、主持節目拍廣告,日進斗金,人生的大浪來襲,他沒有死在沙灘上,隱姓埋名到山上當導覽員,生性勤儉的他,對於收入銳減不以為意,倒是旁人心生不忍,苦苓低潮時,少與人聯絡,于美人頻頻送暖,引起一段暖心的烏龍事件,「當時于美人就在電視上說,苦苓現在很辛苦,一個月只花一萬元,當時我一個月開銷大概兩萬,于美人講錯了,後來我連去吃麵,一碗麵八十元,麵攤老闆娘說我很可憐,收入這麼少,堅持不肯收。」所有的狂風暴雨都會過去,如今平淡過日,他覺得物質的快樂都不持久,買了任何東西也不過快樂三五天,只有精神的快樂,才會得到長期的滿足,他覺得生活裡面只要有書、音樂相伴就足夠了,生活上基本的開銷其實不多。」
苦苓走過人生的悲歡離合、陰晴圓缺,對於人生30、40、50的體悟,透露出一種智慧,「30歲你要想的是,你要變成怎麼樣的人,40歲的時候你要知道自己可能變成怎樣的人,到50歲的時候,你要接受你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全部訪談內容,請收聽黃大米的Podcastt :https://reurl.cc/m9D10j
Google Podcast:https://reurl.cc/3LXWyM
紅樓夢 新 舊 版 在 Healthy Brains Youtube 的評價
BGM: Faithful @ THAIBEATS
*背景音樂非原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pnEv...
-
曲: Yi Yan
詞: Yi Yan
歌詞:
遇上就遇上並沒什麼過問
某夜某地仿若碰面舊情人
眼神裡犯禁每秒為誰抖震
熟悉觸感 體溫再對分
Hey 由九月份既某一日係凌晨四點開始起
大腦已經逐漸慢慢麻痺 再都諗唔起你身體既氣味
編寫一段段紅樓夢記 每個人都最終難逃醉生夢死
大概我所謂愛情既傳記只有兩個字叫做逃避
賈寶玉既故事 想同你重新開始
淪落至此 曖昧不明既意義 喪失理智
你係我今晚 既情非得已 唇亡齒寒既相依
滴答滴答 時鐘追溯歷史
但偏偏 一天天 掛念一早化作煙
煙草味道停留指尖
用興奮代替新鮮
一個接一個 已經麻木既感覺
情感套上枷鎖
肉體此刻顯得赤裸
我右你左 將不快同過錯
拋諸腦後令自己再全然好過
每個人都總會犯賤
所以我地值得有共同既下落
情緒已擱淺 再沒有懷念
整夜纏綿 共誰逃避這目前
愛上你如同放棄了自己
愛上你如同加劇這自卑
愛上你如同天天在自欺
愛上你 愛上你
遇上就遇上並沒什麼過問
某夜某地仿若碰面舊情人
眼神裡犯禁每秒為誰抖震
熟悉觸感 體溫再對分

紅樓夢 新 舊 版 在 Dd tai Youtube 的評價
(更新版)早於四、五十年前,社會沒那麼富庶,父母根本沒多餘金錢買玩具給小朋友。他們玩的多是一些自製玩具、簡單小玩意或集體遊戲等,好像聚在一起拍公仔紙、看漫畫書、下康樂棋,甚至是吹竹葉、養「金絲貓」、玩「何家公雞何家猜」等。那些年,雖然沒有豐裕物質、沒有電子遊戲機,但小朋友卻多了創意空間,只要動動腦筋,甚麼東西又可變成新的「玩具」。這種簡單的快樂,相信令不少「老友記」懷緬。說到懷舊玩意,「公仔紙」必定榜上有名。其實「公仔紙」可說是歷久不衰的玩意,說它是現時還流行的明星閃卡、角色卡、遊戲咭的前身準沒錯。當時的「公仔紙」由一張很大的卡紙併成,每賣一張士多老闆就會沿著卡紙虛線剪下一格,大小與火柴盒相若。「公仔紙」一般印有色彩豐富的圖案,有的是卡通漫畫,有的是民間或歷史人物如三國誌、水滸傳、紅樓夢、封神榜等,還有電影明星、飛機大炮照片等,而每張咭背後均印有卡中圖案的介紹,題材相當多元化。 「公仔紙」的玩法很多,較為流行的有兩種。其一是兩人各自選一張放於手掌裡,跟著一起擊掌,如跌落地時向天的那張就算勝方,可將「公仔紙」收為己有。另一種就是大家同時拿出多張「公仔紙」疊在一起,然後輪流拍桌,被拍出的「公仔紙」而沒疊在一起的就算合格,歸拍桌者擁有。「麵粉公仔」於五、六十年代曾十分流行,街頭巷尾都會見到售賣「麵粉公仔」的攤檔,後因政府打擊小販,令這門藝術在香港好像消失了般。其實「麵粉公仔」已有二千年歷史,與草蜢編織、繩結等一樣,同屬中國的民間工藝。猶記得那時候的「麵粉公仔」攤檔,師傅們均會攜帶一個裝滿五顏六色麵粉團的行李箱,經過一輪熟練的搓圓、壓扁、拉長等步驟,數分鐘已完成一個栩栩如生的公仔,並插在滿佈小孔的木版上,供小朋友選擇。大部分公仔造型圍繞歷史或經典故事人物,如西遊記的孫悟空、豬八戒等,也有一些廣為人知的卡通人物。遺憾的是,「麵粉公仔」的存放時間很短,天氣潮濕,公仔會發霉;天氣乾燥,麵粉過乾又會裂開,一般只能存放兩至三星期。對於五、六十年代成長的香港人來說,總會曾經擁有過鐵皮玩具。鐵皮機器人、鐵皮飛船、鐵皮青蛙、鐵皮直升機......多不勝數的款式,成為了小朋友的成長夥伴。事實上,鐵皮玩具的歷史非常悠久,從十九世紀初已從歐洲出現,不過全為人手製作,結構較為簡單,而且上色技術所限,顏色也不夠耀目。其後日本銳意發展工業,製作大量色彩豐富、價錢合理的鐵皮玩具,令鐵皮玩具大行其道。再後期內地也擁有自己的生產線,令鐵皮玩具正式成為香港舊時代的主流玩具。 鐵皮玩具的主題系列繁多,好像有太空系列、動物系列、交通系列等。好像於六、七十年代,鐵皮玩具就多以登陸月球為背景,出產了一系列的太空飛船、機械人、火箭等,俘虜了不少小朋友的心。及後,香港人口激增,鐵製的日用品已不能應付需要,所以開始生產塑膠用品,連玩具也開始步入塑膠和電子時代,令鐵皮玩具最終成為了歷史。玩具槍一向是小朋友鍾愛的玩具,鐵皮玩具時代也已有鐵皮槍。有些手工精緻的金屬左輪手槍,更可將火石圈裝上彈匣位置,一扣板機便發出火光及聲響,相當逼真。不過隨著玩具安全條例的實施,與及塑膠玩具的興起,這些玩具已統統銷聲匿跡了。到了六十年代後期至七十年代,正值香港玩具業的黃金時期,不少海外玩具商來港投資,再加上特務系列電影在港掀起熱潮,令市面上推出了很多不同款式的玩具手槍,並成為不少男孩子心目中的珍品。其後塑膠玩具槍亦演變成水槍、氣槍,直到今天,玩具槍依然是不少小朋友最愛的玩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