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悼曾文賓教授,兼談台灣砷中毒研究對全球衛生的貢獻
曾經獲頒「醫療奉獻獎」的花蓮慈濟醫院榮譽院長曾文賓教授,前晚安逝家中,享嵩壽98歲。他是台灣烏腳病研究的先行者,也是一位「教學、研究、服務三卓越」的內科教授。我曾經向他請益過烏腳病與皮膚砷癌的研究,他的仁心仁術、誨人不倦令我景仰欽佩,他是享有「立言、立功、立德三不朽」的學者!
烏腳病(圖1)是盛行在台灣西南沿海的北門、布袋、學甲、義竹等鄉鎮的地方病。烏腳病一開始並沒有明顯症狀,只有手腳末端會因血液循環不良,感到麻痺、發冷及發紺等症狀,受到壓迫就會產生刺痛感,有時亦會有間歇性跛行。病情進一步惡化,會產生劇烈疼痛,讓活人生不如死,常會痛到顏面變形、身體扭曲。此時症狀為腳趾發黑、潰爛、發炎,甚至變成壞疽再自然脫落。症狀更嚴重者,腳部可能完全壞死,只能以手術切除。
該地區早從1920年起,就有零星的烏腳病病例發生,被稱為「自發性脫疽症」,當時患者不多而未引起注意。直到1954年才由高聰明、高上榮兩位學者,以「特發性脫疽」發表於《台灣醫學會雜誌》。1956年臺南縣安定鄉復榮村傳出神秘怪病,當時全村553人,有490人出現皮膚色素沉著症、掌蹠角化症,才引起衛生單位注意。當時就把復榮村村民,集體遷至3公里外新建的大同村。
1960年,基督教芥菜種會創辦人孫理蓮,在台南縣北門鄉設立免費診所,又稱「憐憫之門」,治療烏腳病患者。免費診所最初設在王金河醫師診所,由王金河出力,孫理蓮出錢。埔里基督教醫院的謝緯醫師,每週從埔里來為病患免費動手術。他們還教導截肢患者編織草蓆、竹簍,讓他們有獨立謀生的能力。孫理蓮、王金河及謝緯免費醫治病患近25年,被稱為早期烏腳病醫療的「鐵三角」,謝緯和王金河也獲得醫療奉獻獎,表彰他們的仁心仁術、視病如親。
不過,他們三人無法確定烏腳病的病因,對於烏腳病的預防束手無策!於是邀請台大研究團隊(圖2)前去調查。烏腳病盛行鄉鎮靠近海岸,淺井水質過鹹不適飲用,當地居民引進挖掘深井的方法,以粗徑竹筒連接打入地下100~200公尺,汲取低鹽分的深層地河水飲用。陳拱北和吳新英教授調查發現,只用深井的村里,烏腳病盛行率最高;併用深井和淺井的村里,盛行率較低;只用淺井或地面水的村里,並沒有任何烏腳病例發生!
國防醫學院的戚以徵教授和美國海軍第二醫學研究所的Blackwell教授調查353名烏腳病病例和353名健康對照,發現在過去15年間,100%烏腳病病例都使用過深井水,健康對照只有66%使用過深井水。我的研究團隊,比較241名烏腳病病例和759名健康對照的飲用深井水年數,發現飲用深井水年數越長,罹患烏腳病的風險越高。
陳拱北和吳新英教授進一步發現,深井水砷含量的中位數值是0.78 ppm;淺井水砷含量的中位數值是0.04 ppm。曾文賓教授在烏腳病盛行地區,調查了37村里的40,421居民的烏腳病及皮膚癌盛行率,發現飲用水含砷量越高,罹患烏腳病(圖3)與皮膚癌(圖4)的風險也越高。美國環保署引用曾文賓教授的研究數據,修定飲用水的砷含量標準為50 ppb。
從1985年起,我的研究團隊發表慢性砷中毒引起的各種疾病的系列研究,發現慢性砷中毒會引起肺癌、腎癌、膀胱癌、前列腺癌、肝癌等內臟癌,缺血性心臟病、腦梗塞、高血壓、微循環障礙、頸動脈粥狀硬化、小血管疾病、勃起不全等循環疾病,白內障、眼翳等眼科疾病,以及糖尿病、行為發展遲滯、和周圍神經病變等。這些疾病的風險,都和飲水砷濃度、累積砷暴露量,呈現劑量效應關係,砷暴露量越高,發病風險越高!由於台灣砷中毒引起內臟癌的研究數據最完善,美國環保署再次引用台灣數據,進行健康風險評估和成本效益分析,重新訂定飲用水砷含量標準,由原本的50 ppb 降為10 ppb。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患上糖尿病雖然可依賴藥物控制病情,但萬一控制不當,便有機會引致血糖長期偏高,出現血管病變,與心腦血管有關的致命併發症是其中之一;另外,若出現手腳血管病變更有可能須要截肢。 內科及老人科專科醫生曾偉然解釋:「微細血管會先收窄和閉塞,閉塞位置越推越上,後期就連心腦這些中大型血管也會閉塞,增加病人患急性...
糖尿病大血管病變 在 糖寶寶的甜蜜人生-王思予營養師 Facebook 八卦
從糖尿病人到營養師
在18年前的那一天,我被確診第一型糖尿病,那時候只覺得糖尿病是什麼呢?好像就是要控制血糖的疾病,每次回診,醫師總是會看我的糖化血色素,但也發現醫師還會定期抽血看看我其他器官的指數,等到成為了醫療人員,我才真的明白,原來醫師是在仔細的照顧我,避免其他心、腎及神經等併發症的發生。
大家知道嗎?台灣在防疫有成,但是其實在糖尿病照護這一塊也很不錯!糖尿病衛教學會針對1.5萬名的第二型糖友進行調查,發現竟然有一半的糖友血糖控制達標,也就是糖化血色素(HbA1c)是<7%的,但卻也發現,有9成的糖友同時合併至少一項會導致心衰竭、腎病變相關的危險因子,例如高血壓、高血脂、肥胖,甚至已經出現蛋白尿或家族有心血管病史,這真的也讓人更警覺地要提醒更多的糖友,注意血糖的同時也要注意心腎病變!
而「控糖321」則是糖尿病學會推出的控糖新觀念,覺得非常好記也很重要,分享給大家:
血糖監控3指標:監測飯前、飯後血糖、糖化血色素(HbA1c)
腎臟功能2注意:監測微蛋白尿、檢測腎絲球過濾率(eGFR)
心衰預防1定要:早期控制三高,預防心衰竭合併症
遵照醫囑用藥,多監測血糖,了解不同食物對血糖的變化外,如何也兼顧照顧腎臟及心臟的飲食就相當重要。但其實沒有哪一種單一食物吃了能夠避免或預防,而是必須均衡攝取!
「攝取好比例,挑選好食物」一直是我的飲食觀念。
「攝取好比例」是指 2:1:1,也當我今天吃一餐時,我的蔬菜量一定佔我全部進食量的2分之1,而剩下的兩個4分之1,我會分給澱粉與蛋白質。這樣一方面蔬菜纖維足夠時,當餐的血糖不容易升得太快,而適量的蛋白質其實也是對穩定血糖有幫助喔!在門診時,常聽到病人敘述,我都吃菜配飯而已,肉類我都不吃,這麼健康怎麼血糖還是控制不好?其實早就有研究證實,混合性飲食(澱粉+蔬菜+蛋白質)比起單一種類的澱粉攝取,對於血糖反而是穩定的,譬如半碗飯配一大盤炒青菜配一片手掌大肉排,會比我吃一盤炒飯血糖要來得穩定許多!
「挑選好食物」則是指,在六大類食物中,我盡量會去挑選對健康較有益的食物,譬如蔬菜選擇時,我一定會注意的是「多種類」及「攝取不同顏色的彩虹蔬果」,像是可以試著算算看有沒有在一週內吃到10種青菜或是6種顏色的蔬果,就算達標!而豆、魚、蛋、肉都是屬於蛋白質,一週我會盡量只吃到兩天的紅肉,其他五天會以豆腐、魚類海鮮及蛋為主,主要是能夠在生活中做到符合自己生活模式的健康習慣,而不是一開始去在意某幾樣標榜健康的食物是否都有吃到喔!否則飲食習慣這麼難改變的事情,怎麼能夠漸進成功呢?
而若「攝取好比例,挑選好食物」你都可以做到了,再去針對自己是帶有哪一項心腎病變的危險因子,再去加強飲食的調整,這樣不止血糖,連心、腎等其他併發症才能一起預防!
從糖尿病友到營養師,我相信這是一條有意義的路,也是一種使命要告訴更多的糖友,如何控制血糖,避免心、腎等其他病變的發生,多留意這些,並照顧好自己,才有辦法回饋那些一路照顧我們的醫護與愛我們的家人朋友,甜蜜幸福的人生,其實你我都有資格擁有:)
糖尿病大血管病變 在 江坤俊醫師 Facebook 八卦
By 江小編
糖,甜甜的好討喜,但吃多了可就成了甜蜜的負擔
吃太甜壞處非常多
聽聽江醫師怎麼說
歡迎加入我的 Line生活圈 https://lin.ee/3rxyonv
我的 YouTube頻道 https://reurl.cc/mLo997 (歡迎訂閱)
以下是我的 Youtube影片的分類資料 https://linktr.ee/dr.chiang
也誠摯邀請您 加入我太太的 FB 社團 亂買達人 https://reurl.cc/zeZzZy
糖尿病大血管病變 在 果籽 Youtube 的評價
患上糖尿病雖然可依賴藥物控制病情,但萬一控制不當,便有機會引致血糖長期偏高,出現血管病變,與心腦血管有關的致命併發症是其中之一;另外,若出現手腳血管病變更有可能須要截肢。
內科及老人科專科醫生曾偉然解釋:「微細血管會先收窄和閉塞,閉塞位置越推越上,後期就連心腦這些中大型血管也會閉塞,增加病人患急性心臟病及缺血性腦中風的機會。」除了靠藥物,原來做運動也能幫助控制血糖。
果籽 : https://hk.appledaily.com/realtime/lifestyle/
相關影片:
【逃走他鄉】BNO移民英國$12,000租三層獨立屋 銀行中層變餐廳侍應 居英權二代:要接受由低做起!(https://youtu.be/FLFGdaKUtPo)
【逃走他鄉】居英港人移民自白:BNO平權千年一見,蘇州過後冇艇搭 (果籽) (https://youtu.be/qMufEfTaJWY)
【遊嚐假期】11兄弟姊妹守40年士多煮海膽粉絲 剩5居民冇水冇電:東平洲係被政府遺忘嘅地方 (https://youtu.be/VrdwKsjMpfA)
【$100廚神挑戰賽】$100煮到幾多個餸?大廚輕鬆煮三餸一湯+糖水 街坊試食反應係... (https://youtu.be/AXNaRvYvlX8)
【元朗消夜王者】神級鑊氣炒飯檔重開 日賣70盒 $50/盒即叫即炒 老闆炒到手骹移位:冇理由因為賺多啲而一次過炒 (https://youtu.be/-DjDZdrM1o4)
#糖尿病 #血管病變 #心臟病 #中風 #半身不遂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