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區清潔隊備勤設施 改建開始!
大溪區的清潔隊以66快速道路橋下空間的貨櫃屋,作為臨時休息空間,但空間小、冬冷夏熱,不能好好休息,所以我們決定改善環境,興建休息備勤室,預計明年8月完工啟用,讓每一位辛苦的清潔隊員,都能好好地休息。
我們從2017年開始陸續完成桃園、新屋、龜山中隊隊部改建,讓清潔隊員有良好的休息及工作環境;接下來也會陸續改建平鎮、蘆竹中隊,希望提升大家的休息環境,儲備更好的精神。
新的休息備勤室,有備勤訓練室、會議室、個人置物櫃、廁所衛浴設備、茶水間及簡易廚房,預計明年8月完工啟用,我們也成功爭取到,明年將新增171位隊員,希望藉此可以提升清潔隊員工作士氣、提升效能,也減輕大家的工作負擔。
我們非常注重清潔隊員的勞動條件和福利,接下來會持續推動「好穿、好洗、好住、好行」政策,改善清潔隊環境、購置低碳垃圾車、加強工作服及設備、提升清潔獎金等,希望讓大家在桃園,都能享有更好的工作環境與福利。
簡易 貨櫃屋 在 八鄉朱凱廸 Chu Hoi Dick Facebook 八卦
【隔離中心冇招標 中資食水特別深?😎】
政府直接委聘承建商建隔離中心的情況愈揭愈多,到2月28日食衛局才透過新聞稿公布,至今總共動用3.4億港元做750個單位,涉及鯉魚門、竹篙灣、西貢和八鄉四處。每單位平均價格為45萬,到底屬平定貴?綜合工程業界消息,鯉魚門和竹篙灣兩項由中資公司負責的工程,造價跟市價有距離,食水甚深。
附表:四個直接批標的隔離中心
1)鯉魚門貨櫃屋隔離中心:私議標價5500萬/352單位/每單位造價15萬/中國建築/3月及4月完工
2)竹篙灣隔離中心:私議標價1.9億/首階段100單位,共600個/只計首階段100單位及全部平整土地造價,每單位造價190萬/中國港灣/5月首階段完工
3)西貢「組裝合成法」隔離中心:私議標價3000萬/100單位/每單位造價30萬/保華/4月首階段完工
4)八鄉「組裝合成法」隔離中心:私議標價5000萬/120單位/每單位造價41萬/協興/4月首階段完工
業界消息指,四個地點的檢疫中心採用了至少兩種做法。首先開工的鯉魚門度假村隔離中心(下圖)採用簡易板式「貨櫃屋」,造價較平,但不耐用;西貢和八鄉(相信也包括竹篙灣)則改用「組裝合成法建築」(Modular Integrated Construction),造價較「貨櫃屋」高,較耐用,使用後應可遷移重新組裝。
😱鯉魚門「港版火神山」:燒鵝價錢蔗渣貨😱
被吹捧為「港版火神山」的鯉魚門貨櫃屋總共352間,第一期118間已完工,第二期234間還在平整地盤。根據現場圖片和傳媒報導,每個單位面積約160平方尺。業界消息指,160平方尺的貨櫃屋,來貨價連廁所裝修約3300美元(約25740港元),加上4500港元運費、3000港元電器、1500元風火水電,每間開支合共34740港元。
352間=1222萬港元。
消息指,就算加上1000萬港元平整工程,和1000萬港元工人薪水,總計也是3500萬元,不明白為何政府要支付中國建築5500萬元?🤑🤑
至於以「組裝合成法」建築的隔離中心,現時本港有兩個數字可作單位造價參考。一是深水埗南昌街正興建的過渡性房屋項目,設計、工地平整連建造90個單位的造價為3570萬,每個約40萬;二是立法會財委會正審議的過渡性房屋建築資助基金,每單位資助上限為55萬港元。
保華和協興兩間香港公司承接的組裝合成工程,每單位造價分別為30萬和41萬,與上述指標接近。唯獨中國港灣的竹篙灣項目(上圖),單單平整600個單位的土地,加上首100個單位的建築費就開價1.9億,每單位的平均造價是南昌街項目的好幾倍。🐷🐷
綜合以上,我們要問政府幾個問題:
1)首間隔離中心2月1日招標(鯉魚門度假村),為何政府一直隱瞞至月底才公布?
2)直接批標缺乏競爭,公眾質疑政府明益「朋友」,幫中聯辦搭台做騷,政府應全面公布四項目的造價明細,樓房的質量要求,讓公眾監察。
3)每間隔離中心構築物需要符合哪些構築物標準,由哪個部門監管?請提供驗收文件。
4)鯉魚門隔離中心在用後如何處理?是否要拆毀丟棄?其餘隔離中心的「組裝合成」建築物是否遷移重新組裝為過渡房屋,並符合屋宇法例要求?
5)竹篙灣其餘500間隔離房屋的工程,是否會公開招標?政府是否還有其他防疫設施打算直接委聘「朋友」承建?
#畀人劏完仲要謝主隆恩
#逃避監察最在行
#行得正企得正怕咩交啲數出黎
簡易 貨櫃屋 在 微笑台灣319鄉+ Facebook 八卦
【花東雙濱|走進山海廊道的第三天】#微編日記
1. #只有一人房的分手巧克力
「每個人皆是一路分手,而後成就了自己。」
靠海很近的分手巧克力民宿,很特別的,房型只有一人房,即使是夫妻來這裡也得分房睡。房間有能輕易看到海的窗戶,睡覺時看著海,或是擁有面海的工作桌;三角形的格局,讓人有被包覆的安全感;小小的幾坪裡,簡易的廚房設備讓你沒有離開房間的理由。一個人、一片海、一段旅程,享受孤獨,然後成長茁壯。
2. #藝術家的海邊秘密基地
大馬路邊一個不起眼的空曠地,裡面搭著的幾座帳篷讓人誤會是營地。原來這是 Laboratory實驗平台 的工作空間,Lafin跟Heidi在這裡創作、跟其他藝術工作者交流,夫妻的作品都有在今年的大地藝術季展出。Heidi不是阿美族人,講起復興阿美族的傳統陶藝,眼神卻閃爍光芒而堅定。
3. #禾多小酒館
開車往小酒館的路上,沒有招牌和其他標示,只有兩側的梯田和前方的金剛山,就連進到酒館前的小徑都相當低調。 禾多小酒館是一家由貨櫃屋組成的餐館,大窗戶正對著太平洋,陽光輕易地照進整座餐廳,讓酒吧增添了不少南洋風情。
4. #金剛大道
最後一個行程,還是要來看看金剛大道。雖是平日,但還是有零散的旅客慕名來拍照。風很大,頓時不覺得熱了。金剛大道筆直伸往大海,兩側梯田無止盡向外擴散,如同印象中一樣美麗。忍不住在心裡默默跟這裡道別:「下次見,長濱」。
打第三天的微編日記時,人已經回到了台北。看著都市裡的建築,才剛回來,卻又想念雙濱的浪潮與無盡梯田。希望大家都能有機會去雙濱生活看看,而不只是快閃旅遊。慢下來之後,會看到更多有趣的事。
大家晚安。
-----
#雙濱生活趣
【Nga'ayho】你好,東海岸
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