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茜的世界周報》找不到的工廠:法國的碳經濟模範—世界周報歐洲特約撰述委員王雅倫、攝影記者彭智宏法國里爾採訪報導
誰會願意和一個製造業的工廠為鄰?
噪音干擾 空氣污染 廢水排放 等公害,令人無不聞之色變。
這是法國北部里爾市的郊區,當我們告訴計程車司機前往的地址,是一個工廠的時候,GPS的導航顯示已經到了目的地,但是司機在這條全是住宅的小路上,卻來來去去找不到工廠。
(Pocheco CEO/Emmanuel Druon)
您走到森林裡看到一個螞蟻窩,為了某個原因 螞蟻們要搬家,他們離開之後,不會留下任何東西,我不希望我們變成螞蟻,因為他們不是一個很民主的系統,但是在使用自然資源和對環境的保護上,他們比我們有效率而且聰明太多了
不帶走一片雲彩,不留下任何痕跡,很難想像這居然是一個老闆的終極願望,其實這個工廠早在20年前,就已經死過一次了。
(Pocheco CEO/Emmanuel Druon)
1997年 我接手的時候,這個公司處於很糟糕的困境,我向股東提出了拯救營運的計畫,我說我必須要有完全的自主權,我不準備向股東們融資,但是也不要冀望我會為股東賺錢,因為我必須重新思考這個行業
這是一個生產紙信封的工廠
在這個連電子郵件都要講求4G 5G的時代
誰還會花錢搶救一個沒有未來的信封工廠
(Pocheco CEO/Emmanuel Druon)
其實救贖來自這個工廠當時已經沒有希望了,就因為是一個終點,我們才有自由
去顛覆了投資報酬的關係,正因為沒有任何短期回收的可能以「人」為核心的計畫才能實現,我們一共有127位同事
最壞的時候,也可以是充滿可能的時候,他接手工廠之後最令他擔心的不是紙信封的末路,而是員工們以健康為賭注的未來。
(Pocheco CEO/Emmanuel Druon)
以前用的墨水有毒性的,必須要戴口罩戴手套,是放在一個保護的區域裡,而且以前他們還在工廠裡抽菸!抽香菸!就在化學溶劑旁邊!他們有時候不戴手套就把手放進溶劑,來清洗墨水用過後的工具,用的是F 級的揮發性油性溶劑,這是毒性很強的,沒有人覺得這樣有什麼問題,這不過只是20年之前
於是從換墨水開始,他花了整整一年找到了新的墨水,是水性而且不含重金屬的天然色素,但是成本當然也相對的提高了。
(Pocheco CEO/Emmanuel Druon)
當我們換成水性的墨水,我們就買了200公升的大桶來自己混合,大桶裡都是原色系,透過電腦所計算的比例,自動調出客戶所的顏色和色度,所以是我們自己調色
,因此當然減少了很多的運輸,但是最重要的是大量降低了用不完的廢料,因為以前我們為了一個顏色,雖然明知用不完,但是還是得要購買一整桶,現在我們自己調配,就算是有剩餘的顏料,我們可以集合到這個大桶裡,我們可以再次使用已經用過的墨水,透過重新調色可以用於信封內部的灰色封底,這樣一來,我們減少了25%的墨水用量,我們一方面換成了水性的墨水,另一方面還省了25%的用量,
這真的是「環保節約的經濟效應」(Ecolo-nomie )
接著是改變信封黏合所需要的膠水,膠水裡原來有揮發性屬於污染性的溶劑,而且殘留物裡有動物骨頭的原料,他們花時間去找非動物性原料改為植物性的膠水,再來就是最重要的原料,每年要消耗掉一萬噸的紙。
(Pocheco CEO/Emmanuel Druon)
我們在芬蘭找到的林木商,他們砍一棵樹種十棵樹,我們從此就和他們合作,現在已經20年了,我們已經種了一共差不多200萬棵樹,我們是砍了20萬棵樹,但是我們種了200萬棵,也就是說如果我計算一下,Pocheco 這個企業在排碳量方面,我們的成績是每年負3萬6千噸的排碳量
改變紙張來源的成本比原來提高了10%,但是高品質的紙張加速了機器的運轉,也減少了丟棄劣質木材的浪費,總結起來反而提高了20%的生產力。
(Pocheco CEO/Emmanuel Druon)
我們可以保護環境,同時進行工業生產,我們證實了製造業可以是零破壞
他在接手十年之後終於重新盈虧平衡,工廠開始賺錢,他於是在2007年金融海嘯的前夕,買下這個沒有人看好的工廠,不僅僅著手進行原料的改變,在工廠運作的每一個環節,他們都極力找出最沒有污染的方法,例如特別在工廠入口處種植了一片竹林,利用竹根來過濾處理剩餘的墨水廢料,同時也接收雨水作為員工洗手間的用水。
(再生能源工程師/Anne-Marie Devey)
我們處理完了,現在是在能源上下功夫,我們除了利用屋頂的太陽能板生產能源之外,我們以作廢的木托盤來取暖,也用竹子來取暖,我們還把機器運轉時產生的熱氣導引為暖氣使用,在廢料上也是一樣,目前為止我們廢料的回收率是98%,我們繼續向100%的回收率努力
他們不只利用屋頂安置太陽能板,他們還把廠房屋頂全部綠化,種上合適於當地氣候的各式草類,不但有調節四季溫度的功效,還得以養殖蜜蜂,甚至生產蜂蜜小量販售給前來參觀的訪客。
(Pocheco CEO/Emmanuel Druon)
我們都知道紙張的產業在崩盤,但是我們每年繼續生產了22億個信封,所以還是有客戶的,但是我們迫切需要開發多元化的業務,新的多元化業務就是我們自身的改造,而改造的成果可以讓大家觀摩,吸引了很多人來參觀,來看看我們是怎樣從一個窮途末路的產業轉身成功
從號稱最污染的製造業之一,到零破壞的重生經驗,不但被寫進書裡被拍成紀錄片
,還成為這個老信封工廠的新業務,為其他的產業提供節能減碳的解決方案。
(Pocheco CEO/Emmanuel Druon)
我們繼續在做的,既然我們可以做到,其他的工廠也應該可以,所以我們現在是幾個大型跨國企業的顧問,例如Danone集團,萊雅集團和香奈兒集團
一個當初被認為沒落崩壞的工廠,竟然十年轉身成立國際大企業的顧問,但是環保不是慈善公益,他沒有忘記工廠是同事們養家活口的經濟來源。
(Pocheco CEO/Emmanuel Druon)
我的同事們需要有工作,他們必須要可以繼續工作,他們的工作環境必須要持續地改善,這成了一個集體的計畫,也成為一個思考的邏輯,我們需要賺錢,因為有了財力才能進行,但是錢不是最終的目的,這就是我們的改變
這是一位罕見的老闆,他不只是把員工的健康擺在第一順位,他對薪水的處理也令人驚訝。
(Pocheco CEO/Emmanuel Druon)
我們的薪水分成四等,一等是法國法定的最低薪資,四等是這個的四倍,不是我
,我們之間只有一個人是四等的薪水,除了這一個人以外,我們其他人的的薪資都是從1到2,8
是什麼樣的力量,讓這位老闆自動放棄高薪,心甘情願的只拿一分最低的保障工資?
(Pocheco CEO/Emmanuel Druon)
我爸爸和我到的時候太陽已經出來了,我記得那是很美的一天,天很晴,工廠門口有一顆很大的樹,這棵樹現在還在繼續長得更大了,我清清楚楚的記得,那天很早,我進來的時候,樹上有百萬隻小鳥,我們只聽到小鳥,小鳥 小鳥 四處都是小鳥,那是春天,我們進了紅磚牆的工廠,太陽照在紅磚上有一種砂土的味道,我們進了工廠是一股油料冷卻之後的味道,工人們有些害羞,我也是,但是他們帶著微笑,這個回憶一直沒有離去,我記憶裡的Pocheco,是我11歲時的Pocheco
十一歲小男孩記憶中與工廠的相遇,一直沒有模糊,遠勝過股利和高薪的吸引,而有多少小男孩長大了,還能清楚的記得自己十一歲的夢。
(Pocheco CEO/Emmanuel Druon)
我們的產品可以百分之百的生物分解,工廠本身沒有任何工業廢物和沒有工業廢物的污漬,這代表我們不掩埋任何廢料,也不燃燒任何廢料,我們再生回收所有的廢料都是原料,沒有例外,在一個原料越來越少而且氣候暖化的環境下,我們還能繼續進行工業生產
零污染和零破壞的核心原則,不但讓這個工廠起死回生,更成為凝聚127名員工的向心力。
(再生能源工程師/Anne-Marie Devey)
我的許多同事都和我一樣,我們在Pocheco,有一種別的地方沒有的驕傲和團結的感覺
這裡的確不像一個工廠,而像一個大家庭,辦公室的牆上掛著每位員工的個人照,廠房外就是綠樹成蔭的陽台,陽台的另一邊是還沒有足夠預算修繕的舊廠房,老闆準備整理出來,迎接5個難民家庭,讓他們可以在這裡就業和上學,工廠的外圍是一個候鳥停留的保護區,計程車找不到的工廠地址,候鳥們應該找的到,20年來沒有令它們繞道或卻步的工廠鄰居。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2萬的網紅Bryan We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節約 資源 的方法」的推薦目錄:
節約 資源 的方法 在 綠角財經筆記 Facebook 八卦
25 Myths You’ve Got to Avoid的作者是Jonathan Clements,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
之前我看過他寫的“How to Think About Money” 、“From Here to Financial Happiness”與”The Little Book of Main Street Money”。這三本都是Jonathan比較近期的著作。
本文分享的這書本則是在1997年發行,距今24年。但是其中有些迷思,仍是生龍活虎的存在21世紀投資人的腦中。
這本書前半部,作者連續討論了幾個迷思與其矯正方法,帶出了投資的正確態度與概念。
譬如,投資的目的是什麼?
很簡單,幫你完成人生重要財務目標。給自己跟家人住的房子、愉快的退休生活、小孩的教育基金。其實就是這樣而已。
這幾個目的你要抓優先順序。這是資源有限時的做法。譬如你要豪華的退休生活,那你可能無法送小孩出國唸書。譬如你要坪數很大、市中心的房子,那你退休生活要節約一點。
但有些人不這麼想。他要”全部都有”,他要投資”翻身”。他要大房子、給小孩子很多錢、還要有很多退休資產。投資的目的是要讓他變得”隨心所欲”。不需要取捨。
這些人往往會發現,最後他需要做出更多的割捨。
這種以”致富”為目標,而不是已完成財務目標為主軸的投資,正是許多投資人走上的錯誤第一步。
然後一步錯,步步錯。
投資致富當然要高報酬啊。哪裡有高報酬?
有幾個似乎顯而易見的途徑,買單一高報酬股票、績效優異基金、或是擇時進出市場。
譬如作者就提到一個迷思,叫做”買IBM不會錯。”
我們現在看會覺得很好笑,怎麼是買IBM?美國股市當然是要買蘋果或臉書,成果很好多啊。
IBM從1997一月初,每股40元,到現在每股143元,這不是特別出色的單一股票報酬。
這就是重點了。1997當時被認為不會錯的股票,二十幾年後回顧,變成不好的選擇。
那你為何會有信心,現在大家說美股買某科技類股,或是台股買台積電就好,過了二三十年後,不會變成一個讓人後悔的決定?
並不是說這些單一股票未來沒有表現持續優異的可能。而是說,當它表現不好,而你的金融資產就全部壓在上面時,會是怎樣的情形?
很多人在講投資的風險。但其實真正懂的人,恐怕比講的人少很多。
致富的另一個方法,就是選到下一支具有優異表現的基金。
作者把這個迷思的標題訂為:”自以為可以找到下一支麥哲倫基金”。
作者提到。彼得.林區的麥哲倫基金,的確在他任職期間,帶給基金投資人優良的成果。
但這個成果,創造了明星經理人現象,讓後代太多基金投資人自以為可以找到下一支麥哲倫基金。這是很糟的事情。
太多人都是基金表現優異之後,才注意到它。投資人捧著資金大舉投入,接下來基金表現就變差了。
作者在書中列出了一長串,明星基金後來沒落的例子。可說是令人怵目驚心。
這是主動投資特有的問題。在主動經理人任職期間,只要時間夠久,總會出現某幾年的時間,市場狀況就是對其投資的證券類別或投資策略,特別有利。讓其績效大放異彩。
在ETF業者開始發行主動型ETF之後,這個問題也延燒到ETF業界。
近期最有名的例子,就是ARKK。去年(2020)創下152%的報酬。
然後你可以看到,現在很多人說:”買美國ETF,就投資ARKK就好。”
你有看到誰在ARKK表現好之前,就在推薦的嗎?
表現好之後才去追,之後會有持續的好成果嗎?
美國股市今年到目前(2021/5/19)為止,有9.7%的正報酬。ARKK則是-17.3%。落後市場27%。
當然今年尚未結束,恐怕言之過早。
但假如你要參考”過去績效”的話,過去績效好的基金未來很難持續好績效的這個”過往紀錄”,恐怕才是真正需要參考的”過去績效”。
這種幻想自己只要使用簡單的方法,就可以取得高超成果的迷思,也常見於對資產配置的批評。
作者在書中倡議,需要成長性的投資組合以股票作為核心主力資產,然後搭配上安全資產作為緩衝。資產配置裡面各資產類別的比重,才是決定投資成果的重點。
有些”特別聰明的人”,就對資產配置嗤之以鼻。他說,很簡單就可以贏過資產配置啊。
何必全球分散,你只要把錢全部放在美國股市,或是全部放在台灣股市,就贏了啊。
或說只要把錢全部放在台積電,你就勝過加權股價指數了啊。
這個狀況類似這樣。
社區中有個人,他對樂透投注很有興趣。整天在彩券行徘徊。有次開獎後,你走路經過。這個人就跟你說:
“哈,你只要買某某某某號,這期樂透得主就是你啊!”
你大概會覺得他有點問題。
投資的時候,有人跟你說,買某某市場,就勝過資產配置。買某某股票,就勝過指數。
你點頭稱是?
開獎之後,誰不知道哪組號碼得獎?
回頭看,誰不知道如何達成最高績效?
不要被這些表面看似高明其實邏輯不通的言論所迷惑。以為勝過市場,贏過全球分散的投資組合很簡單。
完整全文可見今天文章:
https://greenhornfinancefootnote.blogspot.com/2021/05/25-myths-youve-got-to-avoid-if-you-want.html
節約 資源 的方法 在 Mr. Market 市場先生 Facebook 八卦
先思考一個問題:你是否曾經花了很多時間做某些事,但成效卻與花的時間不成比例?
今天市場先生和你分享2個小故事:
➡故事1.
在一間公司裡,一位主管正在跟老闆抱怨:
「為什麼每次交辦某部屬做事,他都要花比別人多2~3倍的時間?」
老闆聽完跟這位主管說:
「你交辦事情時是怎麼說的,說一次給我聽?」
主管說:「我是詳細告訴他要做的細節後,就請他執行。」
於是老闆說:「你下次在交辦時,明確的告知他期限試試看,給的時間可以非常緊也無所謂。」
果然在加上期限後,部屬的執行效率高出2~3倍,甚至提出非常緊繃的時間,部屬也能夠找到方法快速完成。
他們問題的關鍵在於,
如果沒有時間的限制,對於進度往往會覺得還有充足時間,於是慢慢拖、把其他事情往前安排,或是花時間在其他雜事上。
再談談另一個故事
➡故事2.
前幾天和一位自己創業的朋友聊到如何提高工作效率,
她總結自己多年來時間管理方法:
「我限制自己每天只工作3小時。」
這句話乍看之下很輕鬆,似乎代表不大需要工作?
其實該做的事情並沒有減少,
但透過給自己的時間限制,會強迫自己區別事情的輕重、分析每件工作的價值,
聚焦在重要的事情與優先順序,把不擅長與可外包的事情透過購買別人的時間來完成,最後讓效率更高。
-\-\-
從上面這兩個例子,可以學到2件事:
➡1. 「限制」會帶來「效率」
大多數人不喜歡規定或限制,希望最好不會被任何人管、自由自在的做出任何決定。
💡但和許多人認知完全相反的是,「限制」其實可以帶來巨大的力量和價值。
無論是時間期限,或是資源的限制,因為有限制我們才會有創意、才會思考改善的方法。
➡2. 「沒有限制」通常等於「停止思考」
💡在時間或資源沒限制時,我們解決問題時從來就不會有創意,甚至是很自然而然的浪費隨手可得的資源。
一場會議如果安排在30分鐘內,所有與會的人會完全聚焦在議程與重點,
反之如果會議時間沒有限制,常常會主題發散、討論毫無目標。
如果規劃好每個月的生活費,在支出上會思考如何用的更有效率,
反之沒有規劃時,只要感覺銀行有錢自己付得起,很可能就會有購物衝動。
許多高階經理人在安排自己時間時,會把每天切割成1小時甚至半小時為單位來安排工作與會議,這樣一來他就必須強迫自己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達到每一項目標。
➡這裡我要補充一下,
很多人以為浪費是壞事,但其實不一定。
💡如果是浪費便宜的資源,但能換取到其他珍貴的資源,那就是好事。
例如浪費便宜的電力,換到電腦的運算能力或是明亮的燈光,
或浪費便宜的石油,換到快速的交通移動能力。
即使是浪費時間,如果是在對自己人生長期而言有價值的事物上,那也不是壞事。
反之如果單純是無限制的浪費,例如原本2小時可以完成的事情拖到5小時完成,就只是沒效率而已。
總之,
限制的意思並不是要你限制每次上廁所使用衛生紙的張數,也不是要你隨手關燈節約能源,而是對自己的目標給出資源的條件。
💡「限制產生力量,自由導向死亡。」-達文西
💡「不能制約自己的人,不能稱為自由的人。」-畢達哥拉斯
➡最後市場先生幫你快速總結:
1. 如果你覺得自己沒效率,試著幫自己加上一些限制
2. 一但沒有限制,人就會停止思考
3. 浪費不見得是壞事,關鍵是浪費的背後能否帶來更多效益
之前曾經有一個Ted演講,提到人們在拖延事情時大腦是如何運作的,其實關鍵的解決方法也是加上時間限制,透過限制讓大腦回到理性的操作。
我有整理一篇心得筆記,可閱讀:https://rich01.com/52-2/
如果覺得這故事對你有幫助,按讚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