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修正《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簡稱輔導管教注意事項),一時之間引起各方論戰。
「制服」向來是校園不能戳的爭議之一,為了讓討論更聚焦,以下簡單釐清幾個與《輔導管教注意事項》相關的問題。
長期被關在籠中的鳥兒,可能會暫時忘了怎麼飛。從威權走向審議式、參與式民主,難免會讓人無所適從,只能透過更多討論、溝通,尋求共同的未來。校園民主的課程,我們一起來補課。
#修正重點是什麼?
《輔導管教注意事項》第21點明確增訂「學校不得將學生服裝儀容規定作為處罰依據」。https://goo.gl/KUhEox
#這代表制服被廢除了嗎?
《輔導管教注意事項》並未否定制定服裝儀容規範的可能性。只是要求制定服裝儀容規範的「程序」必須涵蓋適當比例的學生、教師、家長、行政人員代表(辦法二、學校訂定之程序),並應以舉辦校內公聽會、說明會或進行全校性問卷調查等方式,廣納學生及家長意見,循民主參與程序訂定(辦法二十一、訂定校規、班規之限制)。
只要經過正當程序制定,學校仍然可以有制服相關規範。
#管得到私校嗎?
全國公立及已立案之私立學校都必須遵守教育相關法規。
#學校就是不甩教育部規定照樣處罰該怎麼辦?
根據教育部頒定《高級中等學校學生申訴評議委員會組織及運作辦法》,如果高中學生因違反服裝儀容規定被處罰,可依申訴評議辦法向學校提起申訴。不符評議委員會決議者,可向教育部提起訴願(申訴評議辦法11條)。
申訴評議辦法全文:http://goo.gl/IZF0Zz
#違規卻不能處罰規定豈不是形同虛設?
嗯,確實,無法排除沒有處罰就不願遵守規定的可能性。
例如,2007年6月,教育部在《輔導管教注意事項》就清楚寫明「學校不得限制學生髮式,或據以處罰」。但頒布近9年來,因為髮禁而被學校處罰的學生還是多不勝數;全國許多學校(尤其國高中)明目張膽違反規定處罰學生,還振振有詞。這就是典型的「沒有處罰,不願意遵守規定」的案例。
如果學校都不願意遵守教育部訂定的《輔導管教注意事項》,又要基於什麼理由,主張應該以處罰的方式要求學生遵守不符合《輔導管教注意事項》規定之程序所產生的服裝儀容規範呢?
#學生不穿整齊制服不統一要天下大亂啦
關心(別人的)品格道德教育頭髮鞋子襪子的人們有福了,這裡有教育部2003年的《世界各國推動品格及道德教育與學生行為規範概況》調查,供您參考:
http://goo.gl/CLqa7g
第6頁以下是「有關中小學學生服裝、髮式及儀容相關規定」,歡迎舊雨新知留言前多加點閱。
#可是穿制服有很多好處.....
這次修正,並沒有禁止制服規定。重點是,制定服裝儀容規範的過程,必須是符合民主參與的正當程序;同時,不能以處罰的方式強求學生遵守繁瑣的服裝儀容規定,以避免侵害學生的身體自主與人格發展。
制服存廢的辯論,不是非黑即白的是非題,而是價值取捨的申論題。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什麼能力?寫標準答案、服從權威的能力?還是在基礎知能之上再思考、創新的能力?我們的校園文化,到底應該是崇尚統一、服從、上對下的權威指導?還是開放、參與、民主讓師生教學相長、互信的校園文化更有助於培養具備更強競爭力的人才?
教育部已經透過訂定《輔導管教注意事項》確認不得以處罰為手段強求學生遵守服裝儀容規範。但還有很多問題留待校園民主的方式解決。「要不要有制服」是一個層次的問題;有制服,要規定到多細(有必要包括鞋襪、外套、配飾、內衣、襯衫下擺、裙裝長度、褲裝款式嗎?)是另一個層次的問題。
我們現在知道的是,不能再用命令、威權、處罰的方式,強制學生犧牲身體自主、人格發展權。而其餘問題的答案,需要由學生、教師等一起生活在校園的人們一起找出來。
#民進黨上台就反了學生們要幹啥都可以了在搞文化大革命嗎?
如果你真的了解文化大革命,你就會知道很多文革參與者都是愛國愛黨、崇拜領袖、守規矩愛穿制服。
基於2007年後的經驗,我想,很多學校還是會延續不甩教育部的傳統,服裝儀容處罰爭議勢必繼續延燒。這裡有兩篇哲學哲學雞蛋糕老闆
的文章,給大家參考。
《制服戰爭中 自以為是的好人》
http://goo.gl/h6cw9s
《穿運動短褲進校門會讓成績變爛嗎?》
http://goo.gl/hEaV8v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590的網紅段宜康,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段宜康今日(25)針對身障學生恐成「應該退場的私校苟延殘喘的工具」,質詢教育部長蔣偉寧。段宜康指出,身障學生不但要繳學費,教育部還有或多或少的業務費補助,沒想到有些私立大學為了收學生、避免倒店,還能得到教育部補助,就直接到高中、高職的特教班或特殊學校招生,更嚴重的是還以招收「智障生」為主。 段宜康質...
管得到私校嗎 在 段宜康 Youtube 的評價
段宜康今日(25)針對身障學生恐成「應該退場的私校苟延殘喘的工具」,質詢教育部長蔣偉寧。段宜康指出,身障學生不但要繳學費,教育部還有或多或少的業務費補助,沒想到有些私立大學為了收學生、避免倒店,還能得到教育部補助,就直接到高中、高職的特教班或特殊學校招生,更嚴重的是還以招收「智障生」為主。
段宜康質問教育部長蔣偉寧,「你覺得私立學校到特教學校招生,他的動機是什麼?是善意的嗎?是要照顧這個身障的孩子嗎?」蔣偉寧當場允諾,瞭解後會謹慎處理。段宜康說,私立學校經營困難,甚至要求教授必須找學生入學,所以教授想要到學校教書,必須先變成拉保險的業務員。部分私立大學希望招收身障學生,獲得教育部補助,有些學校還會選擇負擔較輕的障別,顯然並非教育部提供身障學生升學多元管道的本意。
段宜康提到,未來教育部應該朝向鼓勵各校身障名額得以留用的機制,「如果視障生沒來唸,是不是可以提供給聽障生?或是其他障別」,如此身障學生才能有機會進入想要的學校、科系學習,提供他們更多、更開放的學習機會。教育部長蔣偉寧表示會朝向這個方向,修正身障生升學入學政策。
段宜康認為,身心障礙的招生管道、名額合理性跟必要性是必須重新檢討。不要讓這些身障孩子,成為這些應該退場的私立學校勉強生存、苟延殘喘的工具,這樣就完全背離照顧身心障礙學生的本意。
立法院 立法委員 段宜康網路服務處 http://yktuan.org

管得到私校嗎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評價
本集主題:「這就是英國人:從食衣住行育樂了解英式生活」介紹
訪問作者: 胡蕙寧
內容簡介:
英國皇室禮數繁瑣眾所周知,而人民卻堪稱歐陸最幽默、最愛搞笑開趴的族群。
第一手的社會觀察資訊、揭露38個英國人的真實面貌,讓你一掃對英國人的刻板印象,
深度了解這個有趣、多元化、具備包容性與多重面向的國家。
本書特色:
[食] Eating
「來杯茶嗎?」英國人不只愛喝茶,也有各種以「茶」來與人溝通的話語。他們也很愛三明治,在英格蘭、威爾斯稱為「sandwich」,在蘇格蘭卻叫做「pieces」,而北英格蘭還有地方風味三明治「butties」或「sarnies」。酒館是他們的社交中心,客群不分男女老少,許多地方還會在22:55撞「酒鐘」,提醒記得去買當晚最後一輪酒!
[衣] Clothing
英國上班族上班穿套裝和西裝是尊重工作的象徵,但下班後,英國男人喜歡把上衣外放,女人變身性感辣妹,即使冷冬寒天,也照樣短衫肚兜就出門。沿襲貴族服飾傳統,英國人相當重視帽子,從散步扁帽、大宴禮帽、女皇帽到擋風帽等,在婚喪喜慶時戴上是為了顯示特別的尊重。
[住] Housing
如果你認為倫敦是英國的一切,那就錯了!真正的英國在村莊小鎮,到那裡才聽得到正統英文、看得到英國的「原樣」,也更能發現真正具有階級性的英國風情跟品味。修繕自宅不是英國人的強項,但以低價買入舊房子、改裝後轉賣卻大有市場;當地租屋一定要知道terrace house、detached house、bungalow等差異,且讓作者為你解析。
[行] Transport
英國的火車鐵道系統、倫敦的地鐵都是全球最古老的「交通史蹟」,裡面滿載著英國人對過往緬懷的驕傲。英國人開車算猛,最令人吃驚的是公車也拼高速,這在歐盟國家裡可不多見。在英國一遇球賽街頭就不安寧,走在街頭,除了要小心左駕跟左走之外,好心人還會警告你:「小心足球迷。」
[育] Education
英國家長到學期末都會接到一份孩子的年度報告,報告內容凸顯出英國早教尊重每個孩童不同的特色,裡面沒有分數評比,通常也不會列等級。英國的私校系統發達,不少家長為了孩子的前途,也會讓孩子補習說話、儀態、數學等等,一些權貴父母無暇照顧,就喜歡把孩子送去提供住宿的「全居教育」學校當哈利波特。
[樂] Entertainment
蘇格蘭話的新年叫「霍格莫內」(Hogmanay),是每年固定在西曆除夕舉行到元旦的年度慶典,除了用火光迎新外,他們也很重視「跨年第一步」(First Footing),這習俗也傳至英格蘭,成為一種希望來年昌榮好運到的習俗。英國人很能、也很愛開玩笑,非常具有幽默感,電視上不只有很多優質搞笑劇,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也很喜歡重金製作各種主題的好節目。
作者簡介:胡蕙寧
德國慕尼黑大學法學博士與台灣首位台大經濟、法律系雙學位畢業生。曾獲勞工文學獎、寰宇旅遊文學獎。通中、德、英、台語,旅居德、英25年。曾任教職、採編、特助、德國法院暨各大特展口譯、駐歐洲特派記者。德文著有《競爭自由在德國憲法上的保障與原則》論文集,中文著《這就是德國人》、《開始當記者就上手》、《法律企業家──林敏生傳》。合著《胸有成竹說成語》、中研院《管制革新》論文集。譯有《大法官之旅》。現任台媒駐歐特約作家、英國社區義工太極拳老師、老人院活動、藝術畫課、社區園丁等特助,獲頒2018年英國義工組織最高榮譽女王獎義工狀與國家鑑定社區發展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