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藻礁、三接、核能與政治 - 想邀請大家共同理解「三接再外推方案」】(怕jpg)
首先,要po這個文我是真的相當惶恐跟掙扎,畢竟我只是一個創作者,不是學者也不是政治人物,當然創作者與社會有連結是一個選擇,我也一直都這樣選擇,但我主要的工作,依然是創造藝術與娛樂方面的服務,再度發聲有超越這個身份的壓力,以及折損商業價值的危機,也擔心造成合作對象的困擾,老實說就是,我真的超怕再參與的啦!但,看到周遭關心這件事情的朋友,以及在不同角色立場中間,不願放棄建立溝通的各方志士,最終明白無法置身事外,如果還能為此盡力,用自己的方式開啟對話空間,那還是得去做完它的,所以在這邊,希望借用大家一點點時間,閱讀一篇有點長的文章。
關於「桃園大潭觀塘區工業園區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的建設,與保護藻礁生態的拉鋸,週一行政院提出新的「再外推方案」,從目前已經避開潮間帶藻礁區的作法,再往外推455公尺,等於離岸將近1.2公里左右。而先前我們關心是否還是會破壞到礁體的部分,政府的方案認為:因為已離岸近1.2公里,水深也超過需要浚挖的範圍,所以不用浚挖,也不用填方,並不會破壞到礁體,可以說是最大程度避開藻礁的工法。
當然,新方案有其需要付出的代價,包括時間成本與預算成本的增加、燃煤期限延長等。但整體而言的成本跟時間,都比台北港、林口港節省上許多,因為台北港等方案至少都是十年以上的工程,成本也是打掉重練的計算。
一個月前,我曾經po過一篇希望大家共同參與藻礁公投連署的文章,當初的初衷,是不願藻礁生態受到難以回復或被滅絕式的影響,而面對地球生態,應該謙卑互動是我一直以來的態度,所以在陸續收到幾個主推護藻礁的網友私訊請求之後,閱讀完資料,覺得可以幫忙推廣。
不過,當初我應該要做的事情,是呼籲大家一起「思考」,一起理解這整件事情。我太心急於為藻礁盡力,用很簡略的方式要大家跟隨支持,而實際上,這整件事情比我當初所接收到的都複雜很多。
其後湧進的大量留言,無論好壞,我其實都花了很多時間去理解跟消化。我很感謝多半都是好的,是善意並且能夠互相理解的,即使針對我個人予以指正,也都是以「資訊交流」為前提,我是真的有因為那些留言,很認真地反省了自己的做法。但是,對於部分「不理性」,甚至有到「惡意」的攻擊,朝我來就算了,主要是開始傷及底下所有有心參與討論的網友,最終因為擔心這些爭執已經無法收拾,恐將造成更大的撕裂,於是把文章刪除。但是在那之後,其實依然一直持續關注著這個議題的發展,包含各個面向的社論、各方新聞報導的觀點,以及,也感謝長期關注環境議題的朋友不吝撥出寶貴時間接受我對話的懇求,讓我盡量不遺漏任何重要資訊。
這段時間,看到除了部分民間環團很積極地舉辦各種對焦會議討論,很努力的促成民間跟政府的對話,我想大家也都逐漸了解到,這個議題並非只是單純的藻礁生態保護議題,而是降低燃煤的能源轉型與藻礁保護的權衡議題。
能源轉型為什麼重要?其一是,面對當前迫切的全球暖化問題,世界上的許多國家都開始致力於往減碳之路邁進,而大家在討論的「核能重啟」議題,這是「絕對不可行」的!這是安全問題,是核廢料處理的問題,是很大、很大,大到人類的力量無法解決的問題。
藻礁保育始終非常重要,但這與同等重要的能源轉型之間,必然有權衡找出平衡點的必要。理解這件事是痛苦的,不過這陣子,無論是政府和民間,都有許多人在為求取「雙贏」方案和共識做努力,知道這件事,我個人是覺得很感激的,也很肯定政府與民間的對話,做出更大調整的方案,努力降低大家的疑慮。
這是很關鍵的時刻,好的對話空間和品質,是很重要很重要的。反過來說,「無論基於哪一種政治立場」過度簡化、標籤式的網路攻擊現象,不僅對事情沒有幫助,還可能造成更大的傷害,因為失去對話空間以後,我們又倒退回政治對立,讓「政治」這個東西,沒有辦法往更健康的道路發展。政治本應該是與你我息息相關,可是它被二元化了以後,大家不僅覺得離自己遙遠,更甚至討厭這個東西的存在,這樣我們的社會是沒有辦法前進的。衷心希望,也真的相信我們能夠用理性對話,理出最大共識,找到對這塊土地上包含人類的每一種生物而言,最好的選擇。
回到個人的立場問題,首先再次感謝因為看到我的發文而連署的朋友,因為大家共同的關心,讓藻礁這個議題被社會看見並且重視,現在公投已經成案,我知道目前有部分團體,基於「公投發起人」的責任,以及長期致力於藻礁保育的心思,不能夠接受新的方案。但我自己這樣了解下來,想要在這邊邀請大家,我們一起來關注這個新的方案,一起思考怎麼樣可以達到生態保育與能源轉型之間,最好的平衡,當然,也希望政府同時能夠跟所有人民詳細溝通和說明,讓大家可以理解:這是一個「對減煤期程」影響最小和「更大程度保護藻礁」的方案。
另外,因為8月又要重啟核四公投,全國廢核行動平台從三月開始繼續反核四五六,每個月第四個週五的晚上六點,在自由廣場集會,有演出與短講。5/28當天,我會到現場進行演出。詳細活動內容和時間會在近一點的時候再另行公佈,不過大家可以先把日期記下來,並且近日有空的話,繞去自由廣場看看。
以上謝謝大家的耐心閱讀,希望我們都能夠做真的為這塊土地好的選擇,因為反過來說,那也就是對我們好的選擇。謝謝。
—
(話說,關於那些積極中傷的,不管是留言或者特別tag我的發文,其中有看到幾個網友批評我「不藍不綠」(明明我的文章內容就不是這個意思),一開始覺得很生氣,好像被意指為牆頭草,但仔細想想他們說的確實也沒錯,永遠希望立場、觀點能夠全面,就是我生來便必須面對的核心性格吧,大家要說兩面討好的話,那大概也是吧,這樣講的話,我不僅不藍不綠,還「不男不女」,很複雜的(?)。
那麼,如果說不同性格承擔不同的社會角色,那我會在我的角色之上去盡力開啟對話的。
以上博君一笑,再次感謝大家的閱讀。)
-
針對文章裡沒有說清楚的地方進行補充,以及對目前前來洗版的憤怒的大家,有一些話想說:
我在文章裡面說,當初「太急著保護藻礁」,應該呼籲大家思考,而不是直接說出希望大家怎麼做,那一部分,就是因為這違背了我對於自身角色責任理解的初衷,但,我「並沒有任何一絲後悔」對於能夠參與開啟討論,督促政府與民間協商的過程,所以,這並不是一篇「贖罪」的文章,這是一篇把重點放在新的「再外推方案」,呼籲大家一起關注的文章。
為什麼要關注「再外推方案」,是因為我們不得不面對三接的急迫性,所以,如何對藻礁生態損害最低,同時達到能源轉型,這真的很重要!
真心希望大家能理解,我們現在要做的事情是邀請還不理解的,或是當初參與藻礁公投連署的大家「認識」再外推方案,了解它做了哪些權衡,對藻礁、能源轉型各自帶來什麼樣的好與壞,並且持續關注這個議題。
如果我想要大家「認識」一件事情,我的態度就不能是「不管怎麼樣,你聽我的就對了」,不能是這樣的。在大家都花時間、心力去了解了以後,我們再來討論「那我怎麼選,理由是什麼」,那這個選擇,才會是最完整並堅定的選擇。
如果每一次在面對重大的議題,我們都要急著要求他人做跟自己一樣的選擇,這樣,其實就是對於他人判斷能力的不信任。我相信我的對話對象,這很重要。
可能很多人覺得我在說漂亮的話,但實際上,我一直以來都是這樣說話的,我說過最不漂亮的話,大概就是覺得一直被叫左膠很煩,所以大喊「我就是左膠!」,但針對這件事,我也並不後悔。
當然,我想大家有各自的堅持,就像你們堅持這整件事情都是環團的陰謀,以及藻礁是一片死掉的石頭,這可能確實短時間內不可能有共識,在這個部分,我們是在天秤的兩端,我想不管任何事情勢必得要以這樣的方式達到平衡。
我覺得最悲傷的只是,部分過去對於當前政府大力支持的朋友,沒辦法相信除了自己的方法之外,其他人用他們的方法,也可以在你們看不見的角落,為讓事情變好盡力,我不知道這題怎麼解,什麼時候開始台灣人民彼此之間產生這麼大的信任危機?
如果要讓事情變好,真的,不能再吵了!!!
最後要說,我不會刪文的,因為這很重要,這真的很重要,重要到我必須下定這個決心出來讓大家砲,所以大家不用擔心。
以上,我真的盡力了。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5萬的網紅傑斯特Jest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Monster Hunter 魔物獵人》《侏羅紀世界:殞落國度》《侏羅紀公園》 《侏羅紀世界 Alive》《Jurassic world alive》《方舟:生存進化》 冰河時期是指地球大氣和地表長期低溫 導致極地和冰河大幅擴展甚至覆蓋整個大陸的時期 地球形成以來 至少出現過5次的冰河期 在恐龍...
第四次生物大滅絕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八卦
《我們走過了疫情高峰期?專訪何大一:答案:No!千萬別樂觀!//財經雜誌》
我的Summary :麻煩大家認真看:
1)以全球疫情而言,我們還在初期。
2)沒有一個國家可以鬆口氣,稱自己成功抗病毒,那正是危險的開始。
3)印度、非洲、南半球、伊朗⋯⋯如果陷入疫情,死亡人數及病毒🦠會再反撲全球,因為防不勝防,太多無症狀感染者,還有隱瞞者。無症狀感染者攜帶的病毒和感染者一樣,日本剛剛通過的法律修正為隔離21天,愈來愈多人16-17天才有呼吸、血氧下降、體溫升高的現象。無症狀感染者可能佔25%-50%。
4)義大利和西班牙死亡率這麼高,説不定不只是篩檢率,啟動慢,也可能和人種基因有關。
5)為什麼有人會死?有人會自動痊癒?年輕患者也出現了零星死者?目前還是一個謎。一般科學界認為主要可能的原因是:免疫系統。如果單純感染病毒,會痊癒,如果誘發免疫系統攻擊,即造成肺功能及全身器官衰竭,病人極容易死亡:而老人的免疫系統往往比年輕人不健康:但年輕人也有免疫系統疾病患者。
6)完全殺死病毒的疫苗最快18個月才能生產成功。就算明年初FDA快速批准了嬌生公司的疫苗,其過程及功能可能不夠嚴謹,這種不得不,可能無法達成如肺結核、虐疾等疫苗注射後完全抗病毒功能。
7)中國應該再堅持一個月,現在太快復工了,輕易解封武漢,湖北,復工,那些無症狀感染者可能會給中國帶來第二波疫情。
美國更是。如果四月底即解除禁足令,狀況更糟。中國至少封城了二個半月。
8)如果全球在武漢封城後,一週內,整個二月全部封城,禁足,今天我們可能已經脫離險境。但這只是後見之明。
以下為何大一專訪內容:
*美國當地時間2020年4月5日,全球已有120萬例新冠病毒病例,其中約有25%在美國。紐約州是受新冠病毒襲擊最嚴重的州,病毒已經奪去這個經濟繁榮之州3500多人的生命。醫學專家們公認,要想控制住此次流行病,必須截斷大約三分之二的感染鏈。
由於迄今為止尚未出現有效的疫苗,人們無法完全保護自己不受感染,因此要有60%-70%的民眾感染新冠病毒有抗體後,病毒才會難以蔓延。公共衛生專家說,情況將變得更糟,不僅對紐約,對美國其他地區未來也是如此。
所以重點在:隔離,截斷2/3感染鏈。
何大一是亞倫·戴蒙德艾滋病研究中心(Aaron Diamond Aids Research Center)的創始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教授,早在冠狀病毒從新世紀初開始出現,他和研究團隊就投入求索與抗衡的研發之中。
* 在2003年SARS疫情期間,何大一曾擔任北京、香港和台灣地區的專家顧問。17年之後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自2020年2月起,何大一負責一個關於新冠藥物及抗體的研發項目,用四種方法來開發藥物或抗體。馬雲基金會提供了210萬美元資金供何大一領導的4個團隊分享,另一家中國互聯網巨頭企業實際控制人的家族基金,承諾再提供100萬美元的研究資助。哥大的科學家將與中國學術研究人員合作,目前相關研究正在有序推進中。
*關於新冠病毒感染,為什麼近80%感染者沒有症狀?
何大一表示,儘管自2003年SARS疫情暴發以來,他的團隊已經非常詳細地研究冠狀病毒,但直到現在有關新冠狀病毒的許多基因COVID-19科學家們還是沒能完全瞭解。目前為止,仍然不知道為什麼在這個冠狀病毒攻擊下,有些感染者沒什麼事,有些人卻病得很嚴重?對肺部的損害有多少是由病毒導致的?有多少是由免疫系統的過度反應導致的?這些都是非常關鍵的問題。
如果病毒具有破壞性,那麼我們就應對病毒進行更加猛烈的攻擊;如果是免疫系統的內部炎症反應導致了肺部長期損傷,那可以採取不同的應對方法。科學家需要理解這些基本的科學問題,然後才能制定出最好的對付新冠病毒的策略。
*關於中國大陸目前無症狀感染者,是否會帶來另一波疫情?
何大一認為中國要想讓無症狀感染者徹底消失,至少應該要堅持一個月。目前武漢解封,太快了。
*關於歐洲、美國太晚封城
如果借鑒中國的抗疫模式,全球皆可做到嚴厲的封鎖和隔離措施,就會壓平美國紐約、加州和西歐很多國家的疫情增長曲線。
何大一指出,如果放任疫情一波一波地蔓延,然後才啓動實施「禁足令」(shelter-in-place)、保持社交距離,這樣已經毫無意義。坐等疫情一波波地蔓延,只能不斷拖長防控疫情的時間線。現在需要的是全球同步行動,仿效實行抗疫的中國模式,尤其是「武漢式隔離」,那樣疫情才會更早被控制住,它能輓救更多生命,也有助於我們恢復正常的經濟生活。
*全球疫情是在早期階段?還是已經到了高原期?
何大一認為現在疫情還在早期階段。一切發生的太快了。一個月前紐約州宣佈第一例確診病例,現在紐約市的累計確診病例已經超過武漢市。他從未見過(疫情)發展如此之快。艾滋病這種全球性的傳染病規模巨大,(自1981年發現首例艾滋病以來)全世界已有2000萬人死於艾滋病,但這是一個緩慢積累的過程。它是一種慢性病,不像新冠肺炎病毒來勢迅猛。
中國之後,疫情已經帶來了好幾波衝擊。伊朗和韓國大約在同一時間疫情暴發,然後是意大利,其它西歐國家緊隨其後,沒過多久就輪到了美國。
美國國土如此遼闊,疫情不會多地同步發生——最先疫情在西海岸暴發,然後進軍東海岸,現在紐約成為重災區。美國另一些城市,包括底特律、紐奧良、芝加哥等則正在邁向更大的危機,而也有很多地區尚未發生疫情的嚴重暴發。所以疫情波動的狀態是:快速交替,持續行進。
現在最讓人擔心就是疫情蔓延到那些資源貧乏的地區—— 例如非洲、南美洲的一些國家、還有印度—— 最近印度已宣佈封國的應對,這很好,但考慮到其資源匱乏的程度和人口的可怕密度,新冠肺炎疫情在這些國家會帶來怎樣的災難,讓人憂慮。
就整體而言我想說的是,在全球範圍內,現在疫情仍處於早期階段,很多國家甚至還未開始經歷新冠病毒的社區擴散和指數增長。令人不安的是那些國家會陸續觸發警報。
雖然中國、韓國等一些國家疫情已開始得到控制,但新冠病毒在全球各地此起彼伏,很難完全實現完全的正常化。這是我們所陷入的境地,它隨時可能反撲失控。
*經濟活動及復工、旅遊如果恢復正常,會不會功虧一簣?
幾周前,中國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很好的效果,包括武漢和整個湖北都只有零星的社區病例。這一成就值得稱道。
問題是,中國經濟如此依賴全球貿易和全球互動,當中國的周邊鄰國都還在生病、身陷疫情時,中國如何復工?經濟如何回歸正常?更何況中國境內確診案例仍未禁絕,如果過於放鬆,中國絕大多數人仍容易染上新冠肺炎,因為只有小部分曾經感染的人可能已經產生了免疫力。因此,在與中國互動的世界大部分地區疫情得以控制之前,中國似乎無法放鬆。
對無症狀感染者的傳播,如果中國能繼續採取嚴厲措施,那些殘存的無症狀感染者的數量將會逐漸減少。但問題是,還要等多長時間?中國人已然熬過了兩個月非常嚴苛的時光,人們渴望恢復常態。
每個人都想重返正常的經濟之中。
但要徹底讓無症狀感染者消失,中國必須再繼續堅持一個月,至少一個月。為了這一小部分無症狀感染者,如此大動干戈非常困難。中國經濟非常依賴全球互動,總會有人入境,也會有人逃脫篩查,非常棘手。
想當初,如果這個地球上的人更有智慧也更有緊迫感,就會在武漢封城時,把整個世界也都封上,這樣的話,現在這個大流行病可能就接近滅絕了。
當然,沒人能夠預測未來。
現在,眼看著疫情從第二波到第三波、第四波,送走一波又迎來一波。我認為,不僅美國應該好好地隔離一個月或六個星期的時間,整個世界都要隔離封鎖起來,這樣疫情不同步的現象就不再存在。
如果借鑒中國的抗疫模式,武漢「封城」,隨後湖北也實行嚴厲的封鎖和隔離措施,再擴大到全國。在六至八周後中國新冠肺炎確診數字有效降低,壓平了疫情的增長曲線,中國的確診病例與歐美相比,數量很少。武漢、湖北直至整個中國的其他地區,疫情都得到了控制。
如果現在全球鋪開這樣的措施,實行嚴厲的「武漢式隔離」,就會壓平美國紐約、加州和西歐的疫情增長曲線;那些疫情尚未開始暴發的國家和地區,其疫情增長曲線也將保持水平狀態,就像中國江蘇或山東等省份一樣。
*封城、隔離不是指現在疫情最嚴重的地區。而是「我們」,全世界。
「我們」現在要共同忍受、渡過難關,提早結束黑暗的日子。「我們」不僅指美國,同時指全世界。任疫情一波一波地蔓延,然後啓動實施「禁足令」(shelter-in-place)、保持社交距離,這樣毫無意義。尚未被疫情嚴重打擊的地區也一定不能讓疫情增長曲線上升。如果患病者的數量不大,疫情增長曲線變平就更快捷容易。雖然是事後諸葛亮,但現在有所作為還為時不晚。
我們不能再犯同樣的錯誤,一個州接著一個州,一個國家接一個國家。我們坐等疫情一波波地發生,只能不斷拖長疫情的時間線。假設現在全球同步行動,那麼疫情會更早被控制住,它能輓救更多生命,也有助於我們恢復正常經濟生活。
*川普對此事該怎麼做才對?
兩個月前,人們大約要借助「神力」才能預測未來。但現在我們一遍遍地看到疫情蔓延的同一劇情在世界各地反復上演。因此,全球應該如何應對是顯而易見的。但對我來說,問題在於,過去美國似乎一直是全球的領導者,而現在這已不復存在了。我們的總統甚至不能領導他所在的國家。因此,必須由其他人填補這個空白,或者由一群世界級領導人一起扮演這個角色。但這一點現在也沒有體現,每個國家都忙於應對自己境內的疫情,擔心自己的經濟。若從全球角度來看,很明顯世界應該共同努力,但這個聲音是缺失的。
何大一說美國總統的麥克聲最大。他現在呼籲本國公民戴口罩,又說他本人決定不戴口罩,他傳遞的信息是混亂的。在疫情已然在美國全面暴發之際,他告訴美國人民這個病毒會奇跡般地消失,這顯然沒有可信度。但是他的麥克聲最大,還有他的追隨者。因此,整個美國採用了各種實際上行不通的策略。
在危機時刻,人們需要條理清晰,需要領導力,需要有專業人士做指示。這不是美國,也不是世界其他許多地方的現實情形。比如巴西和其他一些國家目前仍然不認真對待,所有人都會為之所累。幾個月後,巴西重蹈美國覆轍,那時隨著北半球天氣變化對消滅毒更為有利,情況因之好轉,在南半球的巴西疫情則會變得更糟。
新冠病毒也有可能性季節性流感一樣,在南北半球之間流竄。那麼我們就要面對這樣的現實:冠狀病毒永不消失、一直與我們共存。明年秋天,北半球再面臨另一次病毒的威脅……因此,全球同步行動至關重要。
*這次病毒會不會比1918年大流感死了近2000-5000萬人還嚴重?
何大一:那就真是太糟糕了。1918年的大流感最終造成了四、五千萬甚至更多的人死亡,更多的人被感染。
現在的希望在於,醫學技術已如此先進,讓我們能有辦法讓一些重病患者延續生命,維持下去,這樣死亡率並不高。最為重要的是,科學團體和科研機構都在致力於找到解決方案。幾乎每個生物制藥技術公司、每個醫學學術中心都在努力開發解決方案。我們能做的就是採取必要的措施來減緩病毒的傳播,以時間換空間,最終找到科學的解決方案,兌現人類這一史詩級的榮譽。
我們需要在疫情的攻擊中找到至少18個月到24個月的喘息時間。鑒於科學界對解決方案的執著追求,我想他們會有所發現,有所應用。但不要寄希望於接下來的一年左右時間會有特效療法。他們會找到一些能提供幫助的東西,但特效解決方案要等上更長的時間。
*疫苗研發需要18個月以上的時間
在疫苗開發之前,檢測非常有幫助。我一直說,沒有全面檢測就是盲目操作,看不清其傳播的真實路徑就無法應對疫情的蔓延。美國過去一段時間檢測能力嚴重不足,現在仍然需要大幅提升檢測能力。除了用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檢測方法來查找病毒之外,還需要新冠肺炎抗體的檢測技術來瞭解哪些人被感染,哪些人康復了。所有這些有助於更具體地分析梳理各國在疫情中的不同走勢。通過全面的檢測能力可以掌握疫情的全景從而制定策略、實施隔離和接觸者追蹤,這些都至關重要。
*英國提出的群體免疫60%,是什麼意思?
我認為我們應該採用所有的策略和方法,但是如果靠「群體免疫法」的策略,那就意味著在特定的人口中已有足夠多的人被感染。
實際上我們要努力避免的正是出現大範圍的確診案例。如果在10個人中只有一個人有免疫力,而你是另外那些沒有免疫力的一員,你就不會受到保護;但當10個人中9個人有免疫力,你就受到那9個人的保護。就是這個辦法的概率是約百分之六七十的人口會被感染,它意味著在接下來的一兩年內,會有很多人染病、病例數量攀升,急診室告急、醫院的重症監護室告急,醫療資源不堪重負。
哪怕人口中只有15%的住院比例、只用約5%的ICU病床需求,那也太多了。
所謂「群體免疫」,可以花20年的時間慢慢地、一點一點地發展群體免疫力,其餘的人要麼被感染,要麼靠疫苗救治。但想要在一兩年內培養出足夠的群體免疫力是不可能的。死亡率會居高不下。疫情如此急迫,不會給你那麼長時間去培養群體免疫力。
但我認為我們對英國推出的這個策略可能有些誤解,也許他們是發出的信號,號召大家努力降低峰值或延緩峰值,以使更多人對這種疾病有免疫力。
*無症狀感染者,美國是25%,冰島是50%,為什麼差距這麼大?
何大一:非常好的問題。目前已經有一些解釋,但還不夠全面。毫無疑問,在各國蔓延的基本上是同一種病毒,有很少的變異造成的差異,但不足以解釋新冠病毒任何性質的變化。無症狀感染的比率和新冠肺炎的死亡率,反映了每個國家如何應對和管理疫情。
韓國的新冠肺炎的死亡率很低,因為韓國開展了大規模檢測,收集了許多無症狀或者症狀輕微的病例。很多檢測是在年輕人中間進行的,死亡率肯定要低。再看意大利,他們的新冠病毒檢測主要是在醫院進行。檢測也主要集中針對那些疾病纏身的患者和重病患者。這樣意大利就有非常低的無症狀感染的比率,非常高的新冠肺炎死亡率。
美國也是一樣。在紐約,如果有人出現了咳嗽和發燒的症狀,懷疑自己得了新冠肺炎,但是卻不能去檢測;或者有人接觸了確診的新冠肺炎患者,懷疑自己也被感染了,但沒有什麼症狀,但也不能去做檢測。這樣紐約的無症狀感染的比率非常低。同樣,紐約傾向於對住院病人進行檢測。這樣的話,當地的新冠肺炎死亡率現在雖然不高,但會逐漸上升。
所以,它不是對病毒本身的反映,而是對每個國家對檢測的態度和方法的反映。
它解釋了其中的一些因素,但是也有一些其他因素,我們至今還無法理解。
比如意大利和西班牙的新冠肺炎死亡率都非常高。是因為這兩個國家人的基因有我們不太瞭解的地方嗎?現在我們還不知道答案。這些都是科學家們會考慮的方面,是他們可能會去尋找的線索,或者已經在尋找線索了。
因此我們並未忽視這樣的事實,即可能存在一個重要的基因組成部分,它解釋了種群差異對生死機率的影響。比如年齡段在20歲到40歲之間的人群中,為什麼98%的人在此次疫情中不受影響,其餘2%的人卻病得一塌糊塗?這裡面可能有遺傳因素。你我都看過一些報導甚至非常年輕的人也有死於新冠肺炎的。但答案還沒有出現,估計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基因在疫情中起的作用會被重視,也許我們會找到答案。
還有很多東西我們不知道。儘管自2003年非典疫情暴發以來,我們就已經非常詳細地研究了冠狀病毒,但直到現在,冠狀病毒的許多基因我們還是沒能完全瞭解,這次疫情會讓這方面的工作得到加強。我們仍然不知道為什麼在這個冠狀病毒攻擊下,為什麼有些感染者沒什麼事,有些人卻病得很嚴重?對肺部的損害有多少是由病毒導致的?有多少是由免疫系統的過度反應導致的?這些都是非常關鍵的問題。
如果病毒具有破壞性,那麼我們就應對病毒進行更加猛烈的攻擊;如果是免疫系統的內部炎症反應導致了肺部長期的損傷,那可以採取不同的應對方法。我們需要理解這些基本的科學問題,然後才能制定出最好的對付新冠病毒的策略。
敢材自:https://mp.weixin.qq.com/s/BQ6Az0o04CufhVSVMXvfNQ
第四次生物大滅絕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八卦
0721紐約時報
*【川普威脅向更多城市派遣聯邦執法部隊】
川普總統計劃將聯邦執法部門部署到芝加哥,並週一威脅要派遣探員前往其他主要城市,這些城市均由民主黨人控制。州長和其他官員對總統的舉動表示憤怒,稱其為選舉年的策略,因為他們對從奧勒岡州波特蘭市蔓延到美國的犯罪,公民自由和地方控制進行了整頓。
https://www.nytimes.com/2020/07/20/us/politics/trump-chicago-portland-federal-agents.html
*【三位新冠疫苗研發者報告了成果】
根據週一發表在《柳葉刀》上的兩項研究,來自英國牛津大學團隊及中國公司康希諾的兩款潛在疫苗已在數百人中誘發了免疫反應,且沒有危險的副作用。上周的一項研究顯示,美國生物技術公司Moderna研發的疫苗也已誘發了45人的免疫反應。目前這三款疫苗都將進入III期臨床試驗階段,以證明疫苗的有效性。
https://www.nytimes.com/2020/07/20/world/covid-coronavirus-vaccine.html
*【治療Covid-19的新方法顯示出了希望,但科學家們強烈要求謹慎】
英國製藥公司Synairgen週一稱,一項小型研究表明,吸入型干擾素β製劑可以降低新冠患者發展為重症的機率。干擾素β是人體自然產生的一種蛋白質,用於協調其對病毒的反應,目前已成為英國、中國和美國試圖治療Covid-19研究的焦點。但由於服用干擾素β有可能引發嚴重副作用,科學家們呼籲謹慎使用該治療方法。
https://www.nytimes.com/2020/07/20/world/covid-19-treatment-synairgen-interferon-beta.html
*【冠狀病毒實時更新】
#隨著美國經濟前景的黯淡,有關新一輪刺激方案的討論正在進行。
#教師工會控告佛羅里達州州長,因為他要求儘管病毒激增也要學校重新開放。
#美國病例激增,川普宣佈將恢復每日疫情簡報。白宮於4月開始停止舉行每日簡報,但目前美國每天報告的病例數量是簡報舉行期間疫情峰值的兩倍以上。恢復簡報的舉動意味著總統默認,這場他試圖置諸腦後的公共衛生危機仍在席捲全國。川普在推特上張貼了自己戴口罩的照片,寫道:“許多人說當您無法與他人保持距離時,戴上口罩是愛國的。”
#肯塔基州州長Andy Beshear 週一將社交聚會限制為10人,該州報告了新的冠狀病毒新病例數最多的一天。
#明尼蘇達州週一報告了900例新病例,創單日記錄,還報告了其首例與病毒有關的兒童死亡。該部門表示,這名孩子5歲或更小,但未列出確切年齡。
#芝加哥市長Lori Lightfoot取消一些重新開放規定,以“幫助限制社區的進一步擴散”。
#堪薩斯州週一宣布了超過1,000例新病例,創下單日記錄,而阿拉斯加則報告了自己的單日記錄,其中包含137例新病例。
#世界衛生組織對週美洲土著社區中的情況日益增多表示震驚。截至7月6日,已報告了70,000多例病例,其中2,000多例死亡。
#印度週一宣布了創紀錄的40,000例。
#Tati關閉,巴黎的折扣百貨商店比艾菲爾鐵塔的參觀者更多。
#沙灘上沒有遊客,巴厘島的工人正重返農業和漁業。
#對英國住院的病毒患者進行的一項小型研究確定了一種有希望的新疾病治療方法。
#1400名學生到達ACT大學入學,但站點已關閉。
#亞特蘭大的三所歷史悠久的非裔學院和大學決定取消到校授課。
#NFL球員說#WeWantToPlay,但對訓練營的安全性提出了質疑。
#令政府感到驚訝的是,谷歌病毒應用程式有望實現隱私保護,可以收集位置數據。
#紐約州長古莫威脅,某些對群聚執法不嚴的地區,將再關閉酒吧和餐館。紐約市週一進入開放的第四階段。
https://www.nytimes.com/2020/07/20/world/coronavirus-cases.html
*【大的民意調查結果往往會被削弱。拜登的優勢不同嗎?】
拜登在競選白宮方面的優勢絲毫沒有減弱的跡象。在周日的ABC新聞/《華盛頓郵報》(ABC News / Washington Post)對註冊選民的調查中,他領先15個百分點,而且在過去一個多月的平均民意測驗中,他一直保持近兩位數的領先優勢。候選人最後一次獲得如此長的優勢這麼長時間是近25年前Bill Clinton與Bob Dole的競爭。目前拜登的民意調查領導力是數十年來任何候選人中最大的。
https://www.nytimes.com/2020/07/20/upshot/biden-trump-poll.html
*【民主黨人警告可能有外國針對國會造謠的陰謀出現】
最高國會民主黨人在週一發布的一封秘密信中警告說,外國勢力利用虛假資訊試圖干預總統大選和國會的活動,並要求聯邦調查局及時通報情況。他們擔心與俄羅斯有聯繫的一項潛在陰謀,正通過參議院專家小組對拜登進行抹黑。
https://www.nytimes.com/2020/07/20/us/politics/congress-disinformation-biden-russia-ukraine.htm
*【英國宣佈暫停與香港引渡條約】
外交大臣多明尼克•拉布提到,暫停引渡是出於根據新國安法,任何從英國引渡至香港的人都可能被送往中國大陸的擔憂。他同時宣佈,將把自1989年以來針對中國實施的武器禁運令擴大至香港。此舉顯示出英國對中國立場愈加強硬,並幾乎肯定會激化其與北京的關係。該消息宣佈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回應稱,中方敦促英方“不要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https://www.nytimes.com/2020/07/20/world/asia/extradition-treaty-hong-kong.html
*【美國因新疆人權問題制裁11家中國企業】
川普政府宣佈,禁止11家中企在沒有特別許可的情況下購買美國技術和產品,並稱這些企業配合中國政府侵犯了新疆穆斯林少數民族人權。此舉將影響到蘋果、拉夫•勞倫和湯米•希爾費格等主要國際品牌的供應商,可能會迫使這些企業切斷與中國的一些聯繫。
https://www.nytimes.com/2020/07/20/business/economy/china-sanctions-uighurs-labor.html
*【“抗疫模範城市”香港迎來新一波感染浪潮】
政府週一報告了73例病例,這是自近七個月前新冠病毒在中國大陸出現以來,香港單日確診病例數最高的幾天之一。病毒在短時間內已蔓延到全城,感染者包括一家政府開辦的眼科診所的辦事員、一家老年中心的居民,以及機場的清潔工。更糟糕的是,儘管該市擁有強大的接觸者追蹤系統,衛生官員仍無法確定其中許多病例的來源。在世界各國都在嘗試重啟經濟之際,香港的經驗為人們提供了警示。
https://www.nytimes.com/2020/07/20/world/asia/hong-kong-coronavirus.html
*【研究人員說,全球變暖正促使北極熊走向滅絕】
關注氣候變化:一項新研究顯示,如果全球變暖趨勢持續不減,受北極海冰減少的影響,北極熊可能將在本世紀末瀕臨滅絕。
https://www.nytimes.com/2020/07/20/climate/polar-bear-extinction.htm
*【為了資料安全,我專門找了部手機刷TikTok】
TikTok讓人著迷,但我還是不想在常用的手機上安裝它。中國政府的數位監視行為以及對該國公司的控制,都讓我們有理由對它保持懷疑。
https://cn.nytimes.com/opinion/20200720/tiktok-ban-china/
第四次生物大滅絕 在 傑斯特Jester Youtube 的評價
☆《Monster Hunter 魔物獵人》《侏羅紀世界:殞落國度》《侏羅紀公園》
《侏羅紀世界 Alive》《Jurassic world alive》《方舟:生存進化》
冰河時期是指地球大氣和地表長期低溫
導致極地和冰河大幅擴展甚至覆蓋整個大陸的時期
地球形成以來 至少出現過5次的冰河期
在恐龍時代以前出現了4次
而恐龍滅絕後的第5次冰河期
又稱為第四紀冰河時期
開始於258萬年前
此次冰河時期中
地球處於冰期與間冰期交替出現的循環
其中末次冰期是距今時間最近的一次冰期
發生於第四紀的更新世晚期
開始於約11萬年前 終於1.2萬年前
末次冰期的最盛期發生於約1.8萬年前
當時地球有三分之一的陸地被冰層覆蓋
冰層的厚度已經達到了240公尺厚
恐龍時代後的冰河時期
還是孕育了許多生物在這時代生存
今天我們來介紹恐龍時代後
冰河時期的十大巨獸
☆披毛犀
☆大角鹿
☆美洲擬獅
☆短面熊
☆恐狼
☆大地懶
☆雕齒獸
☆板齒犀
☆劍齒虎
☆猛獁象
【本影片內容圖片取自網路或電影及遊戲照片,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 大家好,我是調查員JESTER,如果喜歡我的頻道,麻煩請您訂閱與按下小鈴鐺,您的支持是我最大動力。 訂閱 JESTER頻道 https://reurl.cc/oDrmXV 合作信箱 jesterdancing666@gmail.com

第四次生物大滅絕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評價
本集主題: 石雕創作展 林冠君專訪
▲以紅酒象徵,具象欲望的表面張力
人們展現欲望的時刻幾乎填滿了所有生活,林冠君以欲望為創作的原點,希望以此往深處挖掘更多藝術無限的可能性,透過作品傳遞給觀者。並藉由這次展覽,讓大家看見一位藝術家對於自身創作的思考過程以及脈絡。
▲踏入藝術運動領域
在成長的過程中,林冠君的父親為體育老師,影響他甚多。選擇進入台藝大雕塑系前,林冠君的興趣是體育活動,國小與國中參加了各種體育校隊,像是田徑、躲避球校隊,以及鐵人比賽,造就他對於熱愛運動的興趣。直到升學時考慮到行業的發展性,因此轉而進入藝術領域。問起為何選擇石雕,他說石雕創作的過程常需要使用到力氣,那種鑿敲的過程就像是進行一種運動,在完成作品時像剛運動完一樣滿身大汗。這種有趣的類比令人會心一笑,也感受到他體現藝術行為的多功能。
▲關於欲望
「欲望」一直是人類所探討的議題,像是哲學、生物學,心理學等,常以欲望作為學術發展與探討的論點,乃至文學和藝術持續有前人以其為題材作各面向的創作與發表。其中心理學家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提出的心理動力論「本我、自我與超我」,「本我」(id)即代表人最為原始、滿足本能衝動的欲望,像是饑餓、性慾等,代表著無意識的唯樂原則。在我們的生活當中除卻本能與滿足生理需求的部分,人們「想要」更多物質與心理的額外滿足,造就各種行為。
關於本次展覽,林冠君「欲望」系列創作可追溯自2013年,他認為「欲望是驅使成長的動力,卻也是無盡的災難。人類的文明與歷史已經證明了一切」。各國為擴展領土與滿足自身對於統一世界的欲望,因此自古各國間戰爭不斷、與兩次世界大戰。同時欲望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動力,為了像鳥一樣飛翔天際,而發明了飛機、為了增加生產效率有了兩次工業革命,生活因此而便利。然而在文明的發展過程,人類也因欲望驅使選擇破壞自然環境來滿足自身的利益。
▲系列作品發展脈絡
「人類與自然環境,到了現在則擴展為人類跟自然的爭鬥,我的作品想要處理的就是人跟自然生命的關係。人類欲望會如何影響自然界的生物?」。林冠君提到他去過幾次動物園,以往對於動物園沒有什麼太深刻的體悟,直到有次見到園內被豢養的大象,面對著灰色水泥高牆不斷踱步,驚覺這些生命長時間困在人為的環境當中,造成牠們重複著同樣的動作,即便雙眼失去靈魂、仍嘗試著衝出生命的枷鎖。
「動物園中的動物們不過是全球化之下產生的物件,滿足了我們對新奇事物的欲望。」林冠君第一件以欲望為題的創作〈慾望性的愛〉因此而生。作品以大理石為材,刻劃象的揚鼻姿態,象牙處以人手代之,企圖阻止牠揚起鼻子,代表人類因欲望擺弄動,此系列「手」象徵掌權者的姿態,在地球上有權的物種更能自由實現他們對欲望的幻想。
▲自身欲望的象徵
在幾件作品之後,林冠君開始思考作品與作者之間的關係「做為一個創作者,我期望作品與藝術家能夠產生更緊密的連結,或許是情感上的、經驗上的,或是生活中的,於是試圖將自己對欲望的想像化為作品的一個素材。」喜愛偶爾小酌幾杯的林冠君,選擇了對紅酒、酒瓶和酒杯的迷戀,作為自身欲望的展現與象徵。
紅酒不僅是象徵了創作者的欲望,在聖經中紅酒象徵著耶穌因犧牲而流的血,有著犧牲奉獻的寓意。希臘神話中酒神戴奧尼索斯(Dionysos)為古希臘人欲望的具象化,象徵著潛意識的欲望與非理性的感官。紅酒也代表著身分與地位,酒標賦予了紅酒身分與品酒者的地位高低,在這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紅酒對一個人的身分、地位、權力的暗示。
▲人類與自然界的動物
2014年10月17日,在肯亞奧佩傑塔自然保護區(Ol Pejeta Conservancy)世界上僅存兩隻具有繁殖能力的公北白犀之一「蘇尼」(Suni)被發現死亡於圍場中,令北白犀距離滅絕又更近了一步。林冠君表示看到這則新聞,想到人類常因自身的欲望而進行盜獵,也許是為了那美麗的象牙或是珍貴的犀牛角作為藥材,更甚者為了紀念與娛樂而進行獵殺。啟發林冠君對於血腥、欲望與動物之間,新的創作聯想。
犧尊為古代《周禮》六尊的其中之一,是古代盛酒的禮器「刻為犧牛之形,用以為尊」,以木質與青銅為材。到了明清,工匠們直接以犀牛角為材料,雕刻出酒杯的器形供權貴飲酒作樂,人們忽略血腥殘忍的獵殺過程,反而不停歌頌酒杯的華美。藉由創作林冠君想翻轉觀者的視角,以動物的頭部作為酒杯刺激觀者反思,結合自身欲望的象徵「紅酒、酒杯、欲望、權力、犧牲」相互連結,創作出紅酒系列的作品。
▲紅酒系列X大理石
〈所謂血腥的觀點〉為紅酒系列第一件作品,犀牛頭部角被取走、掏空留下的傷口成為盛裝紅酒的器皿,紅酒代表未癒合的傷口與血腥,期望觀者對動物所受之苦感同身受。在這件作品中紅酒不僅止於表現鮮紅的血液,更象徵了人類的欲望造成這一切的開端,以及動物的犧牲、物種之間不對等的狀態。在完成這件作品後,林冠君發現紅酒的酸性侵蝕大理石碳酸鈣成分,使得石材染上紅酒的色澤。人為釀造的葡萄酒去侵蝕自然生成的大理石,這樣一個化學作用下恰巧符合人與自然的現況,與創作的理念不謀而合,讓他更確信此系列以大理石呈現作品更能展現層次。
〈酒器系列-犀樽〉為此系列的第二件作品,呈現方式更加接近酒杯的功能和造型,其中同樣以犀牛頭部作為造型,掏空了整個頭部的空間,當紅酒倒入其中,觀者會以為可被裝滿,但酒水卻會從被掏空的犀牛角流出,以至酒杯呈現無法填滿狀態。代表著意圖測量人的欲望,但卻發現沒有被填滿的一天。而流出的紅酒在大理石檯桌上留下酒漬痕,與在桌緣因表面張力維持住的狀態,引發他去思考表面張力是否能夠為作品帶來新發展。
▲表面張力的寧靜感
這次展覽展出的作品與裝置,以表面張力、與紅酒痕跡作為創作的新嘗試。林冠君認為「表面張力給人一種寂靜、飽滿與物理學臨界點的危險感受,我很喜歡這樣寂靜的氛圍。在紅酒系列中,我所刻劃的動物頭像沒有誇張的動態和神情,我認為這和我在面對這一些關於動物盜獵、屠殺的事件時,呈現的狀態是相符合的。身處遠方的我們無論如何激烈的去表達自己的情緒,都無法真實的接觸到牠死亡當下的孤獨與寂靜,只能透過文字、影片來了解事件的過程,來召喚自己的情緒。」希望大家透過此次展出作品,從中找到對於欲望的共鳴與反思。
▲林冠君以石雕與紅酒形塑了欲望的形體與張力,衝擊觀者視覺感受。
林冠君簡歷:1993年生
學歷:台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
研究所:台灣藝術大學-雕塑所
得獎經歷:
2013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第四屆國際袖珍雕塑展 優選
2014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第五屆國際袖珍雕塑展 金賞
2014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第五屆國際袖珍雕塑展 複製獎
2014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獎 金雕獎
第九屆台中大墩美展 優選
2015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獎 銀雕獎
2015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獎 金雕獎
展覽經歷:
2013草山行館-初草聯展
2014台藝大大漢藝廊-刻刻聯展
2014金車藝文中心-非常人聯展
2015科技與慾望林冠君創作個展
2016彩雲間2016雕塑計畫聯展
2016「石之道 台北」台藝大vs東藝大石雕聯展
策展單位粉絲頁: 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
展出日期:2017/01/14-2017/03/05
開放時間:每日11:00-18:00(周一休館)
金車承德館地址:台北市承德路三段131號4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