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我創作〈小情歌〉,寫下這句歌詞:「我想我很適合/當一個歌頌者」,2019年,我引申創作了〈歌頌者〉這首歌,「歌頌者」三個字我自引〈小情歌〉歌詞。今天,他卻表達「歌頌者」三個字,是他給的建議,讓我不可置信。
從兩年前這件事發生以來,除了法庭上,我從未公開談過此事。我一直不懂為何會發生這樣的事,一直希望是一場誤會,也一直覺得或許不談論,是對心中那位曾視為父親的人,最後的尊重、寬容與一點保護。但事實上,這樣的盼望落空了,一次又一次,我終究心死了,也覺得必須好好對關心我的你們交代一次這些事。
【事件經過】
我和林先生在2008年有簽署一份詞曲授權合約,原訂2014年底結束,而因我信任對方,一直自動延續到2018年底。
2018年的9月20日,我跟林先生約在他家開會,我向他表示,覺得自己快40歲了,一直以來感受到人生無常,我擔心自己要是突然死掉,家人什麼都沒有,希望詞曲版權拿回來自己處理,他也同意。
我認為依照我們十多年來互相信賴的關係,當面口頭講是比較尊重的方式。我10月26日寄發存證信函提及此事,怕嚇到他,我也先用LINE知會他,他也表示沒問題。
接著在12月6日,我們簽署「合約終止協議書」在雙方律師見證下,確認詞曲合作終止,也將10月26日的存證信函寫進終止書,以「全部遂其所願」表示同意。林先生也親自在電話裡跟環球版權總經理確認以後我會自己處理版權,也發訊息給我「12月31日前這些轉移的對象都會知道你即將自己做」。
原先我想讓一切靜靜落幕,而林先生要求我擬稿,必須在12月31日公開聲明,對外表示以後我將自己處理自己的工作。我記得他一直告訴我要「妥善處理、好聚好散」,並且希望我們能「樹立典範」,告訴大家,不是每一個藝人跟經紀公司結束都要撕破臉。後來也公開聲明結束合作,沒有一點點讓我懷疑我們還有存續任何合約的可能。
一直到2019年4月,我突然收到他的存證信函,我非常錯愕,何況中間我多次在節目上演唱自己創作,他從未有任何反應。收到存函後我不斷跟他聯絡,好幾天他不接電話、我用各種通訊軟體訊息他也不回,最後用email,他才回覆宣稱詞曲授權還在他身上。
沒多久,林先生開始對我提起假處分、民事訴訟、甚至到刑事,還把我所創作的歌名搶註商標。我的律師苦笑地說:「他送給你全餐耶」。
10月,在被告後第一次見到林先生,記得檢察官希望能促成和解而問他「如果要和解,你的條件是什麼?」我記得他表示「我希望他把寫給蘇打綠的所有詞曲都給我,我想keep住我跟蘇打綠的美好回憶!」我記得檢察官當場回應他「這要求已經超出案件範圍,你告『吳青峰』,現在卻要求『蘇打綠』,連我都覺得強人所難,你怎麼能要求他接受,不要講得很漂亮說是美好的回憶,但其實你是想要某些東西。況且現在都告了,也不美好了。」後來我嘗試庭外再約他和解,他提出的條件依然是「繼續授權所有蘇打綠發表過的詞曲,要使用不需經我同意」,並告訴我「只有他知道我的歌怎麼用最好」。當時訴訟的開端是〈歌頌者〉這首歌,和解條件卻是「蘇打綠過去和未來的歌」,過去近百首歌曲,甚至未來我還沒寫的歌?難道不令人懷疑這才是目的嗎?
【一次又一次的死心】
經過幾次出庭與報導,很多人漸漸發現這件事,但你們不知道的是,你們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兩年多來,我不斷收到無數書狀,幾週一次,一次動輒數十頁。應該談法律的書狀,卻成為一次比一次荒謬且攻擊性、情緒性的字眼。你們偶然看到報導覺得氣憤的,卻是我的日常心碎。
合意不續約,安分守己唱自己的歌,卻被形容成「無視法紀,不斷膨脹放大自身之權利。」;
為了承接他瞞著我簽的合約,卻被說成「違約在先,企圖霸王硬上弓」;
一個創作者、著作權人反被「被授權人」稱為「不潔之手」;開庭被往事勾動而難過,卻被描述為「其妄尊自大、不可一世的霸道心態與作法,與其前次開庭時的楚楚可憐形象,根本南轅北轍、判若兩人。」;
在高雄演唱會前被觀眾質疑我不能唱自己的歌,卻說我是「利用『創作者不得演唱自己的作品』之悲情訴求,企圖博取大眾之同情,以炒作演唱會熱度之宣傳手法」;
說一個中文系畢業生「曲解電子郵件文字到這種程度」;
連林先生當時委任的律師,都出庭作證所有人都很清楚三份合約皆已結束。對方卻可以寫成是林先生「隱忍退讓,百般之退讓與成全」,說我「令人瞠目結舌」;
當對方提出假處分,要求法院令我四年四個月內不能使用自己作品,他們說凍結我的作品「影響不大」。為了抗辯,我們提出《太空人》的銷售,以及過往歌曲紀錄,這時對方回應「辯稱因為銷售量大所以就應該容忍其侵權云云⋯⋯然還以此沾沾自喜⋯⋯豈非財大氣粗者就可以任意侵權而可以不負法律責任」、「小情歌歌曲並非著名,亦未與『吳青峰』有密不可分的連結。小情歌歌曲僅有1619萬次之觀看次數⋯⋯實難謂其非過於膨脹自身之評價」、「無與倫比的美麗僅有1019萬次之觀看次數」等等辯稱凍結我的作品,對一個創作歌手影響不大。
這樣的言語已歷時兩年,在此所提也只是冰山一角,我真的分不清,到底是寫書狀的林佳瑩律師、張志朋律師的言語,還是林先生本人的意思,但無論如何,就算是律師的意思,肯定也經過林先生同意;就算是林先生的意思,也是律師下筆的。
一次又一次,我真的不敢相信,這些話是從一個,我曾視為父親的人口中說出。一直以來盲目相信他、永遠感恩報答的我,為什麼要這樣被對待?就因為不合作,十幾年的情誼都不重要了嗎?那些他曾說是家人、是partner,口口聲聲的好聚好散,都是假的嗎?
網路上看到許多擷取片段發表意見的法律人說「青峰犯的錯是沒有在三個月前以書面表明不續約」,但他們不知道我的經紀合約包含了著作權條文,2018年12月我與林先生新簽署的〈合約終止協議書〉終止了「詞曲版權、經紀、唱片三份合約,終止書的副本公開聲明即是不續約的書面文件,這點民事判決書也說:「以後約修正或取代前約,致無須在該年12月31日前3個月為之」。
上一次開庭,林先生當時的委任律師有一段證言讓我很驚訝,她說2018年終止合約時,她詢問林先生三份合約,林先生回答她:「版權早就談好了,是沒有爭議的部分,其他兩份因為有工作需要交接,所以要特別寫清楚。」林先生給了她經紀合約與唱片合約,並表示「詞曲合約找不到。」我驚訝的是,我知道林先生全部合約都交給會計張小姐保管,他告訴律師找不到合約的同一禮拜,我也曾向會計張小姐要過詞曲合約來看,不可能找不到。這句話讓我不免驚嚇地懷疑,難道一開始就別有用心?
上一次開庭時,我沒有想到我會哭出來,在證人的證詞中,勾起太多我早已不願回想的往事細節,包括「林先生很擔心我不願意承接騰訊這份合約,他會違約」;但連證人都很訝異我「全盤接受林先生要我承接的」;我曾詢問林先生「是否能聘請你當製作人」卻被林先生拒絕「要斷就斷得乾乾淨淨」;協議結束後我甚至「挽著林先生的手,告訴他:『你不願意一起工作沒關係,我們還可以是家人』」⋯⋯這種種,實在讓我一時沒忍住情緒。
我哭,不是因為我想博取同情,是因為我有真感情。我哭,是因為我至此徹徹底底死心,如同第二次經歷「失去父親」的過程。我哭,是因為我一切都為他著想,但最後換來了什麼,而這一切,竟然是由當時的「對方律師」替我見證的,真是諷刺。
【我對每一個創作者想說的話】
事件開始時,我正面臨《歌手2019》決賽演唱〈歌頌者〉的掙扎,我沒有告訴周遭的人發生什麼事,自己每天回到飯店默默流淚。
坦白說,最開始我問律師:「我們能不能乾脆認輸?他要錢,就照他說的賠,當花錢學教訓、認清一個人,也就不用浪費生命在他身上了。」我很心痛,但我實在不想花費心思在這件事上,依照我們對他以往與其他對象諸多訴訟的了解,他總是纏訟到底,而對我一個創作者而言,我一開始希望版權在自己身上,就是有感於人生無常,就是因為珍惜生命、珍惜時間,而現在我卻要浪費這麼多生命訴訟,這些時間如果我能拿來寫歌,該有多好?
但律師說:「你是第一個唱自己寫的歌被告的,沒有前例。如果你不力爭到底,你會害到以後有一樣遭遇的創作者。」正因如此,我一直在為了未來我不認識,但可能面對一樣事情的創作者,拼命面對著。同時,一旦看清蘇打綠的歌曲是被搶奪的目標,我也必須為了蘇打綠六個人十多年的心血奮戰。
我們從小的環境、教育,一直被教導要「尊師重道」、「忍耐是美德」,但就是這些教導,讓過猶不及的我,因為懷著感恩,所以一路以來從不懷疑、盲目相信,最後變成這樣。對於「尊師重道」、對於「感恩」,我自認我一直以來都是做到最好,絲毫無愧於心,於情感、於實際收益,我相信我已報恩百倍萬倍。但遇到錯的事,無止境「忍耐」並不是美德,只會縱容、寵壞他人,最終不但會反過來吞噬自己,更有可能害到他人,甚至親眼看著自己最愛的母親、家人陪你難過。
我希望每一個年輕的創作者,記得一開始就要看清楚合約。常懷感恩、努力回報,這些都是理所當然,但一方面,保護自己更理所當然。如果你合作的「長輩」是正直的,就不會因為你「合理」地詢問自己的權益而惱羞成怒。我希望有所有創作者一定要保護好自己,不要像我一樣遭受這樣的打擊,讓生命如此虛擲。
我從未想過會遭逢如此巨變,也驚覺有時法律保護的,並非對的人或善良的人,而是「懂得怎麼利用法律的人」。我沒想到,創作有時變成一種原罪,為了自己的作品不被奪走,需要浪費這麼多生命、花這麼多心力。我也從未想過,其實有時律師會力挺的,不是法律、不是真相,也不是正義,而是付錢給他的客戶,如此而已。
【結論:我於理、於情都毫無虧欠,更是合理合法、仁至義盡】
我相信我今天一番話,一定會再被對方以各種曲解和利用法律刁難,畢竟對方連我私人臉書的發文都要自行對號入座、要求我登報道歉。但我不怕,因為我沒有一句話是謊言。我也知道這件事還有一段很長的路得走,我相信對方會不斷想辦法繼續纏訟,而閉上眼睛寫寫書狀就有錢領的好差事,亦有很多律師趨之若鶩。我也希望每個要興訟的人多想想自己的家人、孩子,你怎麼忍心讓他們查詢自己的家人,都是這些新聞。
面對這件事到後來,不只是我,書狀中的無端攻擊,從針對我,也變成針對六個個別團員,更沒想到,連馨儀也遭受這樣的對待。看著身懷六甲的馨儀接著被告,跟看到吳媽媽要面對一樣令我心痛不已。
我是一個創作者,還在努力創作著,我深知,音樂一旦失去靈魂,就只剩下技巧;而法律一旦忽略人心,產生漏洞,就只是文字罷了。
蘇格拉底曾言:「不只要活著,還要良善地活著。」活在這世界上,我相信我期許自己擁有的,不只是作品、名字,而是良善。我一向問心無愧,沒有一絲虧欠,於情,於理。
同時也有1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3萬的網紅什麼意思,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真的不要再給我們摸到娃娃餒:) 我們是人稱公主破滅殺手 還是破公主殺手??😎 快點追蹤我😤: 謙IG📸https://www.instagram.com/da_chien_huang/ 儒IG📸https://www.instagram.com/peng_yan_ru/ 謙FB📖 https:/...
第二人稱意思 在 李進勇 Facebook 八卦
昨天晚上西螺「農民最大」造勢晚會,蔡英文主席、前農委會主委蘇嘉全、前西螺鎮長林中禮、前台南縣長蘇煥智、立委許添財、立委劉建國、前立委尹伶瑛及縣長蘇治芬等都親臨會場演講力挺李進勇,會場擠滿五千名群眾場面熱烈,氣氛高昂,溪北鄉親誓言守護濁水溪,贏回全台灣!
選舉只剩最後四星期,雲林人就要決定雲林未來的命運,一個城市的改變需要很多人的努力和歲月的累積,就像讓台灣人羨慕的宜蘭經驗就經過陳定南、游錫堃、劉守成三位縣長,連續24年的時間的政績累積,第一個八年陳定南縣長建立清廉勤政的基礎,建立公共建設和設施的國際化標準;第二個八年游錫堃縣長發揚光大才讓台灣人和世界的人看到宜蘭的驕傲。
雲林經過蘇治芬縣長九年的堅持,已經變得和過去不同,最重要的改變有兩點:第一點,黑道的故鄉這個惡名已經離我們而去,絕對不能再回來,雲林人有免於恐懼的自由。第二點,雲林已經找到農業首都的定位,也已經在發展太陽能,農業首都,綠能首都的雙都定位,正是最佳拍檔,是咱雲林的未來,雲林不能再走回砂石王國的罪惡,河川和土地是咱代代子孫的,不是任何一個人、一個家族的私人財產。
這一二十年來,台灣也在改變,我們看到一些成功的故事,都有一個共同的理由,宜蘭經驗的成功是傳賢不傳子,郭雨新傳給林義雄,林義雄傳給陳定南縣長,陳定南縣長傳給游錫堃縣長,接著劉守成縣長,現在的林聰賢縣長,過去的窮縣宜蘭縣,由於地方政治領袖不把持既有的勢力,開放給所有有能力有品德的人共同競爭,開創出人人稱讚的宜蘭奇蹟。
另外兩個成功的城市發展經驗,大台南市,陳唐山縣長傳給蘇煥智縣長,張燦鍙市長傳給許添財市長,再傳給現在的賴清德市長,「傳」真正的意思並不是說地方首長的權力當作是私人的,而是把地方首長的權力當作是公共資產, 開放給大家去競爭,有競爭才有進步,才不會絕對的權力,絕對的腐化。大台南,大高雄的進步也是傳賢一棒接一棒。成功都有共同的理由。
而蘇治芬縣長嚴格限制自己的親人介入雲林的政治圈,這種精神 就是雲林的新精神,就是咱雲林要發展成功經驗的新價值,最值得珍惜的寶貝,這就是天下為公。另外一種天下為私是不可能長久的,是敗壞城市和國家的開始,
這次選舉就是一個轉捩點,許許多多的人支持我們,特別是年輕人非常高比例地和我們站在一起,搓圓捏扁的政治已受到雲林人的唾棄,雲林人從蘇治芬縣長開始,已經塑造出傳賢不傳子女,傳賢不傳手足的新傳統,任何人違背這個基本原則,雲林人一定要站出來反對到底。
選舉已經快接近尾聲,我們絕不能大意,要特別嚴防買票行徑,懇請鄉親踴躍提供情資,競選總部有律師群可協助處理,絕不能讓賄選歪風決定雲林的未來。
第二人稱意思 在 香港作家王迪詩 Facebook 八卦
昨晚8.31太子港鐵車廂內,從多條新聞影片目睹警暴的可怕。但也有人稱警察到場之前,「暴徒連老人家都打」,「暴徒先在車廂內打阿伯,警察才到場平亂」。我多次翻看了不同影片,嘗試整理出一些facts,然後基於這些facts去提出我的看法,供大家參考,有獨立思考的人自然能作判斷。
為方便理解,稱作「上下」兩集。下集是警察在港鐵太子站月台及車廂的行為,影片很多,這條清楚反映過程:
♦️下集:https://www.facebook.com/Pakkin.Cousin/videos/652549298568774/
♦️我在9月2日凌晨1:46看見立場新聞post了一位醫生拍到的影片,我寫這篇文章時仍未看到的,影片很清楚看見警察的暴戾:https://m.facebook.com/story/graphql_permalink/?graphql_id=UzpfSTcxMDQ3Njc5NTcwNDYxMDoyNDE5MzkyNzUxNDc5NjY0
上集則是警察到場之前車廂內藍絲跟黑衣人衝突的情況:
♦️上集:https://www.facebook.com/LostDutch/videos/1232159630319881/
我從以上兩條及其他影片整理出以下facts:
1. 衝突起初是幾個藍絲大叔跟黑衣人發生口角。雙方不斷問候對方娘親,並且用長遮互相篤下篤下,偶爾互擲雜物 (如水樽),但基本上只是「互拋」,雙方都沒有真的作出肢體上嚴重攻擊。當然,也可能有些畫面是眾多新聞片都沒有一條拍到的,我只能基於我從影片所見去歸納事實,我看了上集多次,發現這場衝突並沒有導致乘客或藍絲大叔受傷,到上集尾段,那幾個藍絲大叔仍龍精虎猛,其中光頭穿短袖灰衣那位大叔臉上掛著一個勝利者的微笑,泰然自若在車廂內行來行去,有網民甚至嘲笑成班黑衣人唔夠幾個大叔打。至於黑衣人,從影片也不見他們有嚴重受傷,可能個別人士會被藍衫大叔用鐵鎚擊傷,但從影片並沒有看見有人頭破血流。多人嚴重受傷是警察到場之後才出現的,場面之血腥我不想重複了,相信大家已在社交媒體看到。
2. 從照片看見車廂內煙霧彌漫,那是示威者噴滅火筒所致,並非由於警察施放催淚彈。
3. 很多人傳一張藍衫大叔向黑衣人揮動鐵鎚的照片,這是真的,並非改圖,可在上集4:47看見他揮鎚近距離襲擊黑衣人,他並一直手握這個鎚直至影片尾段 (上集8:30)。同時,站在車門外的黑衣人當中也有人持鎚 (上集6:19)。從影片所見,一名黑衣人曾在月台上向身處車廂內的大叔揮鎚,但沒有近距離用鎚擊向任何人。同樣,從影片也看見一名站在月台上的人拉恆一個丫义 (上集3:26),但沒有發射。我個人觀察是他們欲作勢拋窒藍絲大叔,從影片並沒有看見他們作實質攻擊。
4. 情緒起伏關鍵點發生在上集2:35,白衫大叔突然撲向一名記者 (梳著長辮子,從背影推斷是女記者),用雙手推撞記者,使她往後跌出車廂外 (月台上多人扶著她,並沒有跌倒在地),黑衣人開始大罵:「你打記者!」雙方繼續口角,但除了擲水樽並無動手。直至4:49,藍衫阿叔突然手握鐵鎚向黑衣人砍下去,激起了黑衣人的怒火,朝大叔一擁而上,這時一個示威者擋在大叔前(7:02)試圖勸黑衣人不要動武,但阿叔也不用幫忙,(7:13)藍衫阿叔瘋狂揮鎚砍向黑衣人,令黑衣人退到車廂外。在這裡提出兩點可以思考:第一、阿叔揮鎚砍擊黑衣人算不算「自衛」?他自衛所用的暴力是否合乎比例?如果他身上除了鐵鎚就沒有其他可以保護自己的武器,那他以此砍擊示威者是否合理?第二、黑衣人當中也有人持有鐵鎚,但即使被阿叔用鎚砍揮也沒有以鎚還擊阿叔,這是我觀察到的。人數:十幾個黑衣人,阿叔三至四人。
5. 很多藍絲說,沒有上集,就不會有警察拉人的下集,示威者在被捕過程中嚴重受傷是抵死。「抵死」是什麼意思?一個人為了名利而出賣家人,跟江湖人士夾計來打劫自己屋企,連孕婦也不放過,完事後卻不守信用,拒絕按原定協議分錢給有份賣力者,然後祖先山墓遭到破壞,這叫抵死。在沒有受到安全威脅下,一個人純粹為了自high或發洩而去將另一個人打至重傷,最後經獨立調查委員會查明屬實,受法律制裁,這叫抵死。三個已經沒有抵抗力、惶恐地瑟縮在車廂一角的男女,警察還向他們射胡椒水,誰抵死?多個已經被警察亂棍打至頭破血流按在地上的示威者,警察還不肯停手繼續亂棍毆打他們,誰抵死?警察有權使用的暴力,只限於合乎比例的暴力。對毫無抵抗力的人,警察繼續亂棍毆打、兜面射胡椒水,這叫濫用私刑。太子站內並非所有人都是示威者,但任何人只要看來年輕、「貌似」反對警黑勾結,不問情由立即已被警察無差別亂棍毆打。
6. 多條影片顯示警察禁止救護員入站內搶救傷者,有救護員在一個半小時後才能進內救人,藍絲話「抵死!自己攞嚟!(意思:活該!自找的!)」。讓我解釋一下「自己攞嚟」是什麼意思:到現在仍稱讚警察開槍打盲示威者的人,有天心臟病發但警察覺得不要緊啊39分鐘後才到場,這叫自己攞嚟。聲大大喊「我行得正企得正怕咩送中」的人,上大陸工作變「被嫖娼」,這叫自己攞嚟。有那麼難懂嗎?
7. 警方稱,警察有權在港鐵站內執法,這個當然,我等著看警察拘捕8.31在太子站用鐵鎚砍人的藍衫阿叔,我等著看警察拘捕7.21在元朗站無差別襲擊市民那幾百個白衣人。
8. 黑衣人當中有沒有人揮舞鐵鎚?有。黑衣人有沒有使用鐵鎚去進行攻擊?從影片沒有見到,但看見藍衫阿叔多次拿鎚向黑衣人砍擊。那我是偏幫黑衣人,認為他們都是對的嗎?不是。如果狗吠你,你會蹲下來吠回牠嗎?這三個月來,喪盡天良、邏輯錯亂、無知智障的野蠻言論充斥香港大街小巷,跟這種水平的生物作口舌之爭是浪費生命。就算在口舌上贏了這幾個連自己都唔知自己做緊乜嘅阿叔,對爭取五大訴求有幫助嗎?「咩呀!條氣唔順呀!」我知道。但世上還有比「條氣唔順」更重要的事情,比如有黑衣人仍保持理性,不斷努力去勸,有人說「唔好理佢啦!阻住架車下個站啲手足走唔到呀!」請記住我們正在爭取什麼,牢牢記住,除此以外,不要被情緒或任何東西成為我們的絆腳石。良知是我們最強大的力量。
9. 最後,想澄清一個在影片中顯而易見的fact:請不要說「示威者連老人家都打」,在影片中沒看見「老人家」,只看見幾個強悍壯碩、聲如洪鐘的大叔,其中一人被起底是全職巴士司機,還未到65歲退休之齡。不要自恃有幾根白髮、頂著個大肚腩就抬出「全世界都要遷就我」的老人免罪金牌。73歲的陳伯為了守護香港而絕食,一群公公婆婆穿上寫著「守護孩子」的衣服,年輕人說「頭先伯伯一路上gear一路叫我走先」(圖:https://www.facebook.com/FixingHK/photos/a.608452522619273/1695370873927427/?type=3&theater ) 他們才擔當得起「老人家」這象徵智慧和福氣的三個字。在惡人橫行的世代,我們仍有榜樣,仍有值得我們尊敬仰望、擁有高尚人格的守護者。所以,不要絕望,耐心點,我們一定可以一起挺過去。
第二人稱意思 在 什麼意思 Youtube 的評價
真的不要再給我們摸到娃娃餒:)
我們是人稱公主破滅殺手
還是破公主殺手??😎
快點追蹤我😤:
謙IG📸https://www.instagram.com/da_chien_huang/
儒IG📸https://www.instagram.com/peng_yan_ru/
謙FB📖 https://www.facebook.com/HuangDaChien/
儒FB📖https://www.facebook.com/YenRuHateWorld/
歡迎邀請我們 ❗什麼意思❓
頻道合作信箱|負責人"Cora"
💌allblowhlhs@gmail.com
00:00 開頭
00:10 粉粉電鍋
3:11 萌萌鴨飲水機
4:53 絕代風華 豪華包裝組 公主組
8:09 你先玩
10:40 公主跳舞
12:48 上集回顧

第二人稱意思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評價
舊鏡面折射着晨光下的元朗大馬路,人潮如螻蟻四竄,車龍不絶,紛紛擾擾。
稍稍遷移目光,鏡中風景截然不同,映入眸底的,是一家老店。白色的瓷磚牆,偶偶滲雜着橙啡色的紙皮石。鏡子、掛畫、舊日曆及菜單,都亂糟糟地散佈於牆上,木製的卡枱及方桌擺放得井然有序,硬木櫈的腳丫踏於粉肉色的磚地板上,老派得不行。往上一瞥,是一個古舊的長方鐘,隨逐秒每分,滴答滴答地洗滌了繁喧。
平心細瞭,方才發現粉褪的殘鏡角落,鑲製了「好到底麵食專家」七個銀字。哈,好直接的名字。
起步皆難
暗忖之際,一塊白布倏然伸到銀字之上拭抹。抬頭一看,是位戴着金絲眼鏡的大叔,頂着青銀參半的側分短髮,一臉穆然。店裏的收銀姐姐見大叔,即禮貌地點點頭,稱他作事頭。他,是陳祺欽,老店的第二代,人稱「大哥」。他拍拍抹巾,說起這「好到底」,正是他已過身老爸陳波,即第一代事頭所起的名字。他先拭起第一個「好」字來,「好」就是品質好的意思,店裏的所有食材,都由陳波親自挑選研製,一直沿用至今;輪到第二個「到」字,意思很簡單,就是招呼周到;布子擦到第三個「底」字,他噗哧一笑:「底咪就係抵食囉!攞個諧音呀嘛。」語一出,他收起笑意,把餘下數字都一一抹淨,甚是疼惜。
時針踏正八時一刻,一名老婦步進店內。問起店子歷史,大哥即指一指老婦,着她解畫。眼前嬌小的老人,白髮蓋頂,燦笑如花,正是他的媽媽,人稱「好姨」。她自四十年代起,已經與陳波一同擺街邊檔賣雲吞,她笑言:「我個名冇個好字㗎!好字係代表好到底,元朗老街坊好多都識得我。」其實不止元朗,香港九龍各區,都見小店影子,但都一律只賣乾麵,要吃一碗煮好的生麵,就只此元朗一家。一直生活於元朗的好姨,瞬間陷入了思憶。她說,那個年代很艱苦,住木屋,食米碌。陳波跟隨兄長入行做麵,及後合力開麵檔,擔擔挑到圍村賣雲吞麵,當時好姨剛好申請來港,就於麵檔幫忙。奔波兩年,在現時合益街市的位置租地鋪,正式經營麵店,並取名「好到底」。最初只賣生麵,並無乾麵餅出售,至五十年代,陳波見港九地區客人眾多,他們投訴太遠,於是就想到做乾麵餅,讓客人買回家保存。如此一來,生意漸佳,終於一九六一年,將店鋪遷往現時的三層高唐樓。偌大地方,地下及二樓為堂食,三樓作廚房。那時候,孫子還未出世,好姨包雲吞、收錢、賣麵、寫外賣,可謂一腳踢。一做,就做到一九九一年,才正式交由大兒子祺欽接手。今時今日,她年已八十七,退休、退休,退而不休。當初為何偏做飲食業?她呆住了,彷彿從未遇此一問。那年頭,根本沒有選擇餘地,一切只為生活。
本心續行
說着說着,不自覺尾隨着兩位上了二樓。同樣是木枱木櫈,但四面牆則換上了淡淡然的黃,配以舊式的鐵窗花。看着看着,大哥也就掉進憶潮。他記起了小時候,因為讀書不成,老早就到店裏幫忙學做廚房。以前主賣雲吞麵、水餃麵,當時爸爸陳波教他做麵,但對於淥麵,他更具心得,強調要水滾方能煮麵,並且要看麵的粗幼,濕還是乾,濕麵不能煮太久,要拿揑。這一來講經驗,二來講心,自己研究如何煮才好吃,就是用心來做麵:「最用心嗰個就係我囉。」沒有丟爸爸的臉,他一臉自豪。
一陣馥郁喚回思緒,「香哩?我個仔喺樓上廚房炒緊蝦子。」大哥開腔,遂領頭步上三樓,看來,第三代即將出場。腳踏樓梯之時,見其腳步有點不穩,他即搔搔頭坦言自己將近七十,現時已交棒予第三代,自己則從旁指導。甫至廚房,就見一個大爐頭,一男子手執鑊鏟,使勁地炒起蝦子來。一頭清爽黑髮沾上濕汗,同樣是戴着眼鏡,一臉敦厚之人,就是老店第三代,陳仕傑,阿傑。看他年約四十五,功夫卻已十分熟練。原來早於廿來歲時,已經到店裏工作,對於廚房一切,甚是了解,如今所有師傅,都由他親自調教,但這裏的所有調味之方,都只可由陳氏親自落手,不傳外人。大哥教其炒蝦子,蝦子一定要炒過才夠香,最重要不能猛火炒,感覺到有香味上升就可。一旁的大哥,忽而講起蝦子麵的由來。以前蝦子很便宜,一百幾十元一斤,初初用來煮湯,後來陳波覺得熬完湯後,把蝦子丟掉很浪費,於是想到把蝦子混入麵內,變成蝦子麵:「阿爸叫做蝦子麵嘅起源人,好受歡迎,鮮味之餘又唔使自己熬湯,後來愈嚟愈多人跟住做。」由陳波那代開始,他們一直用同一種蝦子,縱使現時蝦子要一千元一斤,都不改用廉價貨。又堅持親力親為,麵類全都自己製造,有粗麵、幼麵、伊麵等。做麵不能有鹼水味,於是他們一直用優質鹼水,走鹼時間亦足夠,味道十年不變。
炒畢蝦子,阿傑走到後廚房,開始做小店的靈魂——雲吞。每日用新鮮豬肉,先把豬肉起筋,再於切肉機絞碎,雖用機器,但仍需人手過機十遍八遍,再加入肥豬肉,方有口感。處理好肉類,把蝦脫水,加入調味混合,秘訣是加入蝦子。餡料一做好,好姨與一眾女工已坐於長桌旁,包起雲吞來。好姨年紀最大,手卻巧得很,其他人根本追不上她的速度,而且粒粒大小勻稱,一口一粒,這是他們的堅持,她解釋傳統雲吞麵是一個小食,一啖雲吞一啖麵,爽。她又續指自家雲吞麵的好吃之處,在於喝湯後不會口渴,她直言:「冇落味精係呃人嘅,只係我哋用好啲嘅,落少少就夠,我講真話㗎!」一旁的阿傑聞言,即為奶奶的直率大笑,又邊笑謂:「整嘢邊呃得到人?最緊要用心製作,過到自己,過到人。」朗笑背後,是一腔熱誠。說他是否一直如此生性,倒也不是,十來歲開始落鋪幫忙,及後開始跟爺爺學整麵,只是後來好玩,畢業後就到懲教署打工,兩年後,陳波想退休,他就回來幫忙。起初,做廚房學得慢,嫌其又熱又髒,甚至會中途離開崗位。當時,他心態是父母必然照顧自己。不久後,陳波過身,又有師傅辭職,他才硬着頭皮奮發,不讓爺爺失望。
大哥聽畢,臉帶淺笑地離開廚房,似乎是放下心來。邊走,他邊呢喃着,這份本心,外間難尋,幸而兒子繼承下來。
穩步就好
回到地下食堂,已經滿座,牆上舊時鐘指向十二,正值午市。這又是大哥最開心的時刻。雖能退休,但大哥仍然天天回到老店坐鎮,以為是他不放心兒子一人,其實是捨不得一眾街坊熟客,畢竟有些客人從小吃到大,現在還會光顧,十分熱情及支持。故此,他都特意保留傳統裝潢,讓人懷舊一番。他不忘本,記得自己都是靠街坊才有今日:「唔會忘記街坊,街坊賞面,搬走咗都返嚟,為咗食碗麵,又見我哋一面。」說起遠道而來的街坊,他又想起一件往事。九十年代,他曾經於旺角豉油街,試過開一間分店,好讓客人不用特地來元朗進餐。只是,附近太多食店,大多用低價錢賤賣,他們成本高,實在辦不到。結果,分店只維持一年左右,就沒有再經營下去。
回過頭來,一頂銀絲穿梭於人潮之間,原來好姨也下來湊熱鬧了,步經大哥,她即接話:「好到底呢,由我嗰代開始都冇諗過賺大錢,我哋腳踏實地,足夠開銷就得。」扔下一句話,她就走到樓面姐姐跟前,打着哈哈。此時,阿傑也來到麵檔幫忙,他負責淥麵,大哥則於對面盛湯放配料。明顯地,二人默契雖有,卻沒甚話題,因為自他小時候,爸爸就於店裏做主力,二人聚少離多。然而,一碗雲吞麵對阿傑而言,依然是快樂的回憶,他壓低了聲線道:「爸爸煮麵我食咪開心囉。」大哥還是聽見了,雙方尷尬一笑,又把話題牽扯到麵上,大哥說到自己的表現,他毫不忌諱地自誇比爸爸做得好,亦覺得兒子保持到九成水準,希望長江後浪推前浪。一旁的阿傑頗感壓力,低喃着要保住爺爺的金漆招牌,真的不易。「好到底」嗎?「好」,他說做到了九成;「到」嘛,由於請人艱難,請到好招呼的阿姐不易,如若自己,招呼一定好;「底」,以新界區而言,他認為這個價錢對得住人。前來捧餐的好姨聽着,又搭訕:「係咁解咩?我就話好到底意思係一路做落去,好到底!」三人面面相覷,終於嘻哈大笑。
時針又轉兩圈,人潮依舊未減,看來這一家老店,確實被三代好好守護着。閒來,又注目鏡中似遠非遠的大馬路,你看這啊,到底是人走得比車慢。只是,生生不息,跬步終究千里。
採訪:黃寶琳
拍攝:胡浩賢﹑謝本華
好到底麵家
地址:元朗阜財街67號地鋪
電話:2476 2495
營業時間:10am-8pm
詳情: http://bit.ly/2Pn2433
===================================
立即Subscribe我哋YouTube頻道:http://bit.ly/2Mc1aZA (飲食男女)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http://bit.ly/2J4wWlC (@eat_travel_weekly)

第二人稱意思 在 我要做富翁 Youtube 的評價
1) 本週活動,正式接受報名:
免費試堂分享會:https://moneyttab.wixsite.com/site/sharing-trial
入門班&初班:https://moneyttab.wixsite.com/site/course
其他活動:https://moneyttab.wixsite.com/site/activity
2) 我要做富翁APP下載:http://onelink.to/mtapp
3) 緊貼我們社交平台,不錯過任何免費分析/教學:
訂閱YouTube頻道:https://youtube.com/channel/UCdWNwPuaS1o2dIzugNMXWtw?sub_confirmation=1
讚好Facebook專頁:https://facebook.com/203349819681082
==============================
全民皆股?今年股市暢旺,不少投資者都有所斬獲,亦開始發覺街上愈來愈多人談及到股票的走勢。我們利用了四個訊號,包括了一些統計,揭示牛市在爆煲前的瘋狂訊號。想知道是甚麼跌市先兆?快快去片,跑到市場的前方,繼續領跑大市!如喜歡我們的分析,緊記Share給朋友啊!
首先跟大家回顧2007年牛市的情況,當時不論是甚麼公司上市,相信亦被超額認購。到正式上市的時候,股價隨即被炒起,不少投資者因此獲利,在多次成功取得利潤後更辭去工作,全職炒買股票。街上亦不論在乘坐交通工具或是其他公眾場合時,身邊不少人都談及到股市及股票的走勢,這是第一個訊號。當時幾乎所有股票都上升,隨便選中一隻股份就被稱為股神。另一方面,被港人稱為「四叔」的李兆基也成傳媒的追訪對象,不時被追問恆生指數的目標,在命中三萬點後更把目標推到四萬點左右,樂觀情緒顯而易見。在賺錢十分輕易的時代,市民出外用餐的時候亦見闊綽,當時到酒樓會見到顧客點叫魚翅撈飯或是鮑魚撈麵等較為貴價的食品,反映出熾熱及瘋狂的程度。
而以上的一點,環顧近半年來的市場及投資者的情緒,暫未見有非理性的時刻出現。例如到業績公佈後,投資者並非亂炒一輪,反會理性分析其表現,謹慎行事。
除了以上的軟證據,還有三個硬證據,是確實的數據比較。
第二個訊號是PE,市盈率。這個是評估股市價值的其中一個重要的指標,以香港恆生指數來說,當爆煲出現時大約要20倍左右,如2007年的熊市則21.5倍,科網股時代更是28.8倍,亞洲金融風暴時較低,但亦有18.7倍。以現時來說只有14-15倍左右,距離20倍仍遠。加上筆者去年已提到,本年的恆指是多年低增長以來,首次得到雙位數的增長,在盈利增長引致價格的升幅下,PE並不算高。當然,如果未來增長減慢,市場反不停炒作向上,泡沬才會出現。
第三個是每月波幅,這個是反映出市場的瘋狂程度的指標,如短時間內甚至是數個月出現較大的升幅,反熾出市場十分熾熱,或會出現不理性的時候。我們利用ROC (Rate of Change)來顯示恆指每月的波幅,發現每當股市不理性地炒作時,單單一個月的升幅已可達20%之多,如熾熱程度維持,亦會見到接近時間內多月的升幅高於10%,如1993年的小陽春、科網股股爆破前及2007年海嘯前的波幅均大。相反今年的升幅未見十分瘋狂,未曾有一個月升超過10%之上,最近一次已是2015年之時。
最後是成交額的分析,反映升幅之餘還需要資金的承托,從交易額可得知這個證據。不過單單以成交額來看是沒有意思,因為三十年前並沒有現在的成交額,原因是通脹令價格升高。有見及此,我們利用了統計學的理念來分析,從每月成交金額的數據中,以12個月的平均值加上一個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作比較。結果發現,大牛市的時候成交量會出現連續數月成交額大於以上的基準。其中2007年出現了連續6個月的大成交,而其餘牛市的時段均可取得連續4-5個月高成交的紀錄,反映出交投熾熱。而今次的升市只出現了一個月的大成交,其他月份未能突破平均加上標準差的基準,未算是全民皆股的情況。
留意以上的四點判斷市場的熾熱情況,便可大概了解投資者的心態。到下次市場瘋狂昤可拿個這些證據,拆開大時代的真面目。
撰文:施宏毅

第二人稱意思 在 【不要用あなた!】日本人為你講解日文「第二人稱 ... - YouTube 的八卦
日本人為你講解日文「 第二人稱 」的真實使用方法. 30K views · 3 years ago ... 【日本人用中文解釋】表示地方的「で」「を」「に」到底怎麽分!?一次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