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在一位追蹤一段時日的高人臉書,看到他的分析,背後數據是怎麼收集和推算的我並不清楚,但是你只要知道這個高手是台灣第一個駭客,1999年造成世界影響的CIH電腦病毒的創造者,就甭懷疑他的能力了。
他分析昨天在網路分享或觀看黑洞消息的「黑洞粉」,同時也與哪些粉絲團有關連,以大概側寫出黑洞粉的輪廓。
我常說的一句話:「要了解某人是什麼樣的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去看他臉書加入哪些粉絲團和社團。」那麼,昨晚關心黑洞消息的民眾,都是與哪些粉絲團相關的人呢?
「中央研究院」、「 研之有物」等直接相關機構(中研院)排在最前面。因為此研究是台灣與外國共同合作,「美國國會台灣觀測站」和「外交部」亦名列前茅。「數感實驗室」和天文學都是理科相關,排在前面也完全不突兀。
然後活水來冊房排在第八名。
台灣這麼多人,臉書這麼多粉絲團,活水來冊房與黑洞的相關程度,居然擠上第八名!?
我只能說,諸位書友們,你們的興趣真廣,求知慾真旺盛啊,我以各位為榮!昨晚有看黑洞直播的喊聲有吧~
人類史上第一篇超大質量『黑洞粉』輪廓
輪廓果真有『NASA』~
<數字代表權重>
204.4 中央研究院 Academia Sinica
84.8 Taiwan Watch: 美國國會台灣觀測站
52.8 研之有物
43.8 外交部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ROC(Taiwan)
35.4 NONEws 不新聞
33 數感實驗室 Numeracy Lab
31.8 法律白話文運動 Plain Law Movement
28.5 活水來冊房
26.9 苗博雅 MiaoPoya
26.5 視網膜 Retina
25.6 PNN 公視新聞網
25.2 沃草 Watchout
23.8 Ri Xing Type Foundry
23.3 [我是學生,我反旺中] 反媒體巨獸青年聯盟
22.9 g0v.tw 台灣零時政府
22.8 眼球中央電視台
22.6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22.4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22.3 肯腦濕的人生相談室
22.1 Initium Media 端傳媒
21.9 文化銀行 Bank of Culture
21.6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on Children
21.6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21.5 故宮精品
21.5 二師兄
21.4 美感細胞_教科書再造計劃
21.4 報導者 The Reporter
20.8 獨立特派員
20.7 台灣回憶探險團
20.6 特急件小周的人渣文本
20.6 Appendectomy Project 割闌尾計畫
20 香港獨立媒體網
20 字戀
19.9 厭世哲學家
19.4 鳴人堂
19.4 新聞e論壇
19.3 謝東霖 Hsieh Tung Lin
19.1 怪奇事物所 Incrediville
18.9 想想論壇 Thinking Taiwan Forum
18.7 敏鎬的黑特事務所
18.4 地球圖輯隊 情報總部
18.1 文青別鬼扯
18 島國前進 Taiwan March
17.9 圖文不符
17.5 台灣農村陣線
17.4 紀錄觀點
17.3 NASA -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17.3 美國在台協會 AIT
17.3 上下游 News&Market
17.1 平權前夕.彩虹起義
16.9 設計發浪Designsurfing
16.9 綠黨
16.8 The New York Times
16.8 MPlus|云閱讀
16.8 全國廢核行動平台
16.7 地球公民基金會
16.5 BIOS monthly
16.3 厭世動物園
15.9 王丹网站 Wang Dan's Page
15.8 文化部
15.6 林淑芬
15.5 蠢羊與奇怪生物
15.5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Green Citizens' Action Alliance
15.3 The Big Issue Taiwan 大誌雜誌
15.2 幹幹貓
15.2 The New York Times Chinese -Traditional 紐約時報中文網
15.1 The Economist
15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15 草東沒有派對 No Party For Cao Dong
15 FlyingV
14.8 舊文化復新事
14.6 鄭宜農 Enno Cheng
14.5 teamKP 改變成真 持續發生
14.4 金馬影展 TGHFF
14.4 PanSci 科學新聞網
14.3 劇評可以毒舌,待人必要親和。
14.2 公視粉絲團
14.2 nagee
14.2 臺灣吧 - Taiwan Bar
14.1 TAAZE讀冊生活
14.1 國家兩廳院 NTCH, Taipei
14 為台灣而教 Teach For Taiwan - TFT
14 《科學人》粉絲團
13.8 呱吉
13.7 不禮貌鄉民團
13.4 立法委員 黃國昌
13.3 RE-THINK 重新思考
13.2 齊柏林的飛閱台灣
12.8 CNN International
12.8 荒野保護協會
12.7 換日線 Crossing
12.6 老外看中國、老外看台灣 A Laowai's View of China & Taiwan
12.6 BBC News
12.4 上報
12.4 小日子
12.3 MedPartner 美的好朋友
12.2 我們的島
12.1 聶永真 Aaron Nieh
12.1 國立故宮博物院 National Palace Museum
12.1 TEDxTaipei
12.1 TIME
11.9 ifilm/傳影互動
11.9 滅火器 Fire EX.
11.8 時代力量 New Power Party
11.8 林昶佐 Freddy Lim
11.7 晚安詩
11.6 學學 Xue Xue
11.6 National Geographic
11.5 Taipei Arts Festival
11.4 靠北就可
11.2 BBC 中文網(繁體)
11.1 TED
10.8 Hypesphere狂熱球電影資訊網
10.8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10.8 醫勞盟
10.6 黑色島國青年陣線
10.6 我是小生
10.5 正港奇片
10.4 熊讚Bravo
10.4 Joan Cornellà
10.4 段宜康
10.3 馮光遠
10.1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10.1 公民1985行動聯盟
10.1 黑貓老師
10.1 Coldplay
9.9 小百合的學醫隨筆
9.8 消極男子
9.8 理科太太 Li Ke Tai Tai
9.7 那我懂你意思了
9.7 PTT Gossiping 批踢踢八卦板
9.6 看見台灣
#CIH #黑洞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5萬的網紅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成為七七會員(幫助我們繼續日更,並享有會員專屬福利):http://bit.ly/shasha77_member ✔︎ 體驗志祺七七文章版:https://blog.simpleinfo.cc/shasha77 ✔︎ 購買黃臭泥周邊商品: https://reurl.cc/Ezkbma 💛 ✔...
「端傳媒ptt」的推薦目錄:
- 關於端傳媒ptt 在 活水來冊房 Facebook
- 關於端傳媒ptt 在 US Taiwan Watch: 美國台灣觀測站 Facebook
- 關於端傳媒ptt 在 粘拔的幸福碎碎念 Facebook
- 關於端傳媒ptt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 關於端傳媒ptt 在 [新聞] 當「新媒體」都不再新《報導者》《端傳媒 的評價
- 關於端傳媒ptt 在 PTT - 端傳媒 的評價
- 關於端傳媒ptt 在 端傳媒付費ptt的推薦與評價 - 最新趨勢觀測站 的評價
- 關於端傳媒ptt 在 [問題] 有無端傳媒的訂閱者否? - 看板Fiction - PTT 學習區 的評價
- 關於端傳媒ptt 在 [臉書] Initium Media 端傳媒- 看板Gossiping - PTT網頁版 的評價
- 關於端傳媒ptt 在 nownews政治立場ptt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 ... 的評價
- 關於端傳媒ptt 在 nownews政治立場ptt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 ... 的評價
- 關於端傳媒ptt 在 報導者、PTT、Dcard、沃草都算新媒體?把Media 分成「內容 ... 的評價
- 關於端傳媒ptt 在 報導者、PTT、Dcard、沃草都算新媒體?把Media 分成「內容 ... 的評價
- 關於端傳媒ptt 在 社群公共領域的性別思考:以PTT 八卦板為研究案例 的評價
- 關於端傳媒ptt 在 長榮前10大股東驚見PTT神人「航海王」張濬安靠航運股大賺逾 ... 的評價
- 關於端傳媒ptt 在 獨霸台灣鄉民界的PTT,是否適用「沒有競爭 - 報橘 的評價
- 關於端傳媒ptt 在 PTT、Facebook跟LINE等社群網站將怎麼影響我們選舉? 的評價
- 關於端傳媒ptt 在 我反共背後不為人知的心路歷程!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端傳媒ptt 在 AI時代的數位傳播素養教育 - 第 63 頁 - Google 圖書結果 的評價
- 關於端傳媒ptt 在 罔兩問景 II:中間物 - Google 圖書結果 的評價
- 關於端傳媒ptt 在 烏克蘭危機 - Google 圖書結果 的評價
- 關於端傳媒ptt 在 假新聞政治:台灣選舉暗角的虛構與欺騙 - 第 18 頁 - Google 圖書結果 的評價
- 關於端傳媒ptt 在 [討論] 是毅傳媒還是壹傳媒? - PTT評價 的評價
- 關於端傳媒ptt 在 漫遊金馬:被凝固的兩岸邊境 - Google 圖書結果 的評價
- 關於端傳媒ptt 在 鄭捷父母ptt 的評價
端傳媒ptt 在 US Taiwan Watch: 美國台灣觀測站 Facebook 八卦
有點意外觀測站居然排名第二僅次於中研院粉專😳!看來我們的粉絲不僅有國際觀🌏,還很有宇宙觀🛰呢。小編受寵若驚啊!!
你們平常休閒嗜好是看paper嗎XD?以下開放粉絲留言解釋一下這是怎麼回事!
人類史上第一篇超大質量『黑洞粉』輪廓
輪廓果真有『NASA』~
<數字代表權重>
204.4 中央研究院 Academia Sinica
84.8 Taiwan Watch: 美國國會台灣觀測站
52.8 研之有物
43.8 外交部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ROC(Taiwan)
35.4 NONEws 不新聞
33 數感實驗室 Numeracy Lab
31.8 法律白話文運動 Plain Law Movement
28.5 活水來冊房
26.9 苗博雅 MiaoPoya
26.5 視網膜 Retina
25.6 PNN 公視新聞網
25.2 沃草 Watchout
23.8 Ri Xing Type Foundry
23.3 [我是學生,我反旺中] 反媒體巨獸青年聯盟
22.9 g0v.tw 台灣零時政府
22.8 眼球中央電視台
22.6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22.4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22.3 肯腦濕的人生相談室
22.1 Initium Media 端傳媒
21.9 文化銀行 Bank of Culture
21.6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on Children
21.6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21.5 故宮精品
21.5 二師兄
21.4 美感細胞_教科書再造計劃
21.4 報導者 The Reporter
20.8 獨立特派員
20.7 台灣回憶探險團
20.6 特急件小周的人渣文本
20.6 Appendectomy Project 割闌尾計畫
20 香港獨立媒體網
20 字戀
19.9 厭世哲學家
19.4 鳴人堂
19.4 新聞e論壇
19.3 謝東霖 Hsieh Tung Lin
19.1 怪奇事物所 Incrediville
18.9 想想論壇 Thinking Taiwan Forum
18.7 敏鎬的黑特事務所
18.4 地球圖輯隊 情報總部
18.1 文青別鬼扯
18 島國前進 Taiwan March
17.9 圖文不符
17.5 台灣農村陣線
17.4 紀錄觀點
17.3 NASA -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17.3 美國在台協會 AIT
17.3 上下游 News&Market
17.1 平權前夕.彩虹起義
16.9 設計發浪Designsurfing
16.9 綠黨
16.8 The New York Times
16.8 MPlus|云閱讀
16.8 全國廢核行動平台
16.7 地球公民基金會
16.5 BIOS monthly
16.3 厭世動物園
15.9 王丹网站 Wang Dan's Page
15.8 文化部
15.6 林淑芬
15.5 蠢羊與奇怪生物
15.5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Green Citizens' Action Alliance
15.3 The Big Issue Taiwan 大誌雜誌
15.2 幹幹貓
15.2 The New York Times Chinese -Traditional 紐約時報中文網
15.1 The Economist
15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15 草東沒有派對 No Party For Cao Dong
15 FlyingV
14.8 舊文化復新事
14.6 鄭宜農 Enno Cheng
14.5 teamKP 改變成真 持續發生
14.4 金馬影展 TGHFF
14.4 PanSci 科學新聞網
14.3 劇評可以毒舌,待人必要親和。
14.2 公視粉絲團
14.2 nagee
14.2 臺灣吧 - Taiwan Bar
14.1 TAAZE讀冊生活
14.1 國家兩廳院 NTCH, Taipei
14 為台灣而教 Teach For Taiwan - TFT
14 《科學人》粉絲團
13.8 呱吉
13.7 不禮貌鄉民團
13.4 立法委員 黃國昌
13.3 RE-THINK 重新思考
13.2 齊柏林的飛閱台灣
12.8 CNN International
12.8 荒野保護協會
12.7 換日線 Crossing
12.6 老外看中國、老外看台灣 A Laowai's View of China & Taiwan
12.6 BBC News
12.4 上報
12.4 小日子
12.3 MedPartner 美的好朋友
12.2 我們的島
12.1 聶永真 Aaron Nieh
12.1 國立故宮博物院 National Palace Museum
12.1 TEDxTaipei
12.1 TIME
11.9 ifilm/傳影互動
11.9 滅火器 Fire EX.
11.8 時代力量 New Power Party
11.8 林昶佐 Freddy Lim
11.7 晚安詩
11.6 學學 Xue Xue
11.6 National Geographic
11.5 Taipei Arts Festival
11.4 靠北就可
11.2 BBC 中文網(繁體)
11.1 TED
10.8 Hypesphere狂熱球電影資訊網
10.8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10.8 醫勞盟
10.6 黑色島國青年陣線
10.6 我是小生
10.5 正港奇片
10.4 熊讚Bravo
10.4 Joan Cornellà
10.4 段宜康
10.3 馮光遠
10.1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10.1 公民1985行動聯盟
10.1 黑貓老師
10.1 Coldplay
9.9 小百合的學醫隨筆
9.8 消極男子
9.8 理科太太 Li Ke Tai Tai
9.7 那我懂你意思了
9.7 PTT Gossiping 批踢踢八卦板
9.6 看見台灣
#CIH #黑洞
端傳媒ptt 在 粘拔的幸福碎碎念 Facebook 八卦
好文分享,原文下方留言有彩蛋。
|藍營初選想法速記
註:本文經大幅增補後,以〈國民黨初選落幕,前方的政治地景〉為題刊於《端傳媒》。這裡保留原初的速記。
https://theinitium.com/…/20190718-opinion-albert-tzeng-kmt-…
1. 初選民調
初選民調真正比拼的是「粉動員」——看誰家的粉願意揪人守電話,而且珍惜每個接到的民調電話,耐心回答所有問題完成「有效樣本」。
看公布數字,完成的有效樣本平均是「使用樣本數」一成左右。這一成完成的樣本中,越是狂熱的粉會有越高的再現率;統計數字也必有系統扭曲,不代表社會真實民意。只要對比藍綠初選民調數字,這點非常清楚。
但同樣的,初選落幕後出現的各種「網路民調」,也只是另外一個同溫層的自爽。講白了,會在臉書上晃蕩投票的人,跟會在晚上六到十點能從市話接電話的人,根本是不同的母體。拿後者來酸前者,牛頭不對馬嘴。
所謂「有魚吃魚,無魚吃菜」的綠營灌票動員,從最後結果數字來看,其實無關宏旨。臉書上「限期假韓粉」成為一種時尚流行,我也寫過貼文批評過這個態度;但在真正統計出的民調數字中,藍營換將,蔡的支持率只有浮動2%左右。
我反對「全民調」提名的真正理由,來自我對「政黨」角色的理解。我認為政黨應是政治理念的集結,並依循該黨理念「替民眾推薦」過去有可驗證成績,未來有前瞻性的候選人。你政黨責任是要基於政治專業去推薦,結果反過來問全民「我該推薦誰?」這是對政黨責任的推卸外包,是只求勝選不計理念價值的邏輯。
我當然相信民主,但民主是「選舉」階段的事,不是「政黨推薦」階段的事。政黨基於政治專業推薦,人民經過投票表達偏好,這才完成民主。要罵「民粹」,必須正視台灣兩大政黨本身對政治專業的棄守。
2. 國民黨
國民黨棄守政治專業,只用民調勉力維持一個「公平公開」的形式價值,根本原因,是因為該黨已看不到清晰的理念價值。
國民黨在後蔣時期有過四個正當性支柱,垮了三個:國民黨本來堅持的「中國國族主義」,內有本土認同挑戰,外有PRC對「中國」一詞意義的壟斷,進退失據。國民黨本來也代表「更能維持兩岸和平」的選擇,但先是太陽花後北京「跳過國民黨」姿態趨於明顯(所以投資柯、韓),後有中美對峙升高下的兩難,近期更有香港「反送中」的衝擊,徒顯尷尬。國民黨第三張牌是「經濟發展主義」,但之前馬總統的執政,留下「只圖利財團,全民無感」,黨打這張牌也效力打折。
國民黨僅餘的一張牌是「保守主義」,其社會基礎則是(對過去威權年代的)懷舊世代、茅頭則指向蔡政府代表的進步自由主義陣營,近年推動諸多改革時引起的社會紛擾。弔詭的是,背靠保守主義的國民黨老人,多數忘記國民黨百年前源於「青年革命政黨」的出身。
當代的國民黨,欠缺理念論述的開創能力;然後黨產一被扣,更讓這個黨趨於孱弱,難怪成為各方勢力(包括庶民梟雄、首富資本家)借殼上市的標的。
其實以國民黨的歷史,與所背負的符號,不管對於台灣未來的戰略、兩岸斡旋、大陸自由派追求的政改,或對更廣泛的華語文化圈,都可能存在一些能被活化的角色,能做的貢獻。遺憾的是,目前國民黨中央,似乎完全沒有看見。
3. 韓流
去年韓陳辯論,我有一篇貼文指出「陳展現市政專業,但韓的言語能打動庶民」,結果被某些人幹翻。批評者說我在「替韓護航」,然後直言韓選不上,嘲笑「潮水退了就知道誰沒穿褲子」。結果幾個禮拜後,我們真的知道誰沒穿褲子了。
同溫層中,我應該算是很早開始正視韓流的。去年我曾在幾個私下場合,談過「韓流的階段進程」——當時我從最初 PTT 政黑版的「反建制粉」,youtube 上追影片的海外「中華民國僑民粉」,在農業區的「草根韓粉」(那時候除了吳音寧也談過巴拉划),談到三山造勢國民黨本土派系的投靠,「韓風的 touch down」。
但回頭來看,當我只從「庶民」角度去談韓時,也低估了韓流的深厚。
怎麼意識到?是從我父親大學同學的LINE群——這群人,1963年從台大畢業的學長學姊,當中有三分之二移民美國,留台的也多有擔任國內學界、業界領袖的菁英。幾週前,我注意到,當中竟然一堆韓粉,忙於追逐韓總巡迴全台的造勢,並且感動莫名。
此刻,我不打算更深入去談這些動能的社會心理基礎。只想說,韓流基底結合反建制民粹、階級政治、中華民國懷舊世代幾股力量,遠比許多人初估強勁。之前吳敦義拉韓打朱弄假成真,已經錯算;目前綠營盛傳「韓比較好打」,也顯過度樂觀。以過往政治崇拜的半衰期去看,韓流動能很可能會撐上三四年,也必然能延伸到明年。
這是台灣此刻的社會現實,像是一段必須去經歷的過程。嘲諷(像稱韓粉為喪屍部隊),只會添火加柴。
4. 郭與朱
這場初選如果有個值得高興的理由,就是「結果不是能用錢砸出來的」。郭董過去以「狐與虎」的霸氣聞名,一輩子是 ground breaker 或 rule creator,從來不是乖乖牌。看他拿下夏普的耐心與決心,這次初選的投入力度,很難想像就此放棄。
初選剛落幕,郭先神隱盤整是必然。是否堅持選下去,也不急於短期表態。他大可以其他形式維持能見度與想像(例如出資成立智庫,或金援藍營國會參選人),等著看韓是會自爆或聲勢走跌。同時,他可能試圖與柯結盟,爭取中間、青年選民,並藉著喊出 「由國會最大黨組閣」爭取藍營非韓勢力相挺,以提供「第三選擇」之名,徐圖在後期操作棄保。
韓要化解郭的威脅,首要之務是爭取朱立倫加盟支持——今天韓中午也先去拜訪朱,很可能也意識到這點。
韓朱特質反差很大,但這也代表彼此能互補。朱對政治專業的嫻熟,能修補外界對韓 「有口號無政策」的批評;朱相對穩健務實的性格,可以減少韓陣營爆衝的風險;朱對知識藍、青年藍的號召,也可能補強韓在這塊的缺口。
談朱立倫我無法客觀,畢竟他是我過去在新北市府的老闆。主觀地說,如果未來地平線上會出現韓政府,我會希望朱立倫能有關鍵角色。朱今天說自己要扮演藍營的黏著劑;若未來韓勝出,我則希望朱能扮演政府的穩定劑。
不過這個畫面,又可以牽動到後續從選戰團隊組織,到憲政運作上,很多不同層面的「風險想像」。只是事仍遠,先不多說。
5. Coda
最後記一筆。多年後回看這一天,林飛帆、呂家華加入民進黨,可能會有不下於本次國民黨初選的重要性。
端傳媒ptt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評價
✔︎ 成為七七會員(幫助我們繼續日更,並享有會員專屬福利):http://bit.ly/shasha77_member
✔︎ 體驗志祺七七文章版:https://blog.simpleinfo.cc/shasha77
✔︎ 購買黃臭泥周邊商品: https://reurl.cc/Ezkbma 💛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來看志祺七七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 如果不便加入會員,也可從這裡贊助我們:https://bit.ly/support-shasha77
(請記得在贊助頁面留下您的email,以便我們寄送發票。若遇到金流問題,麻煩請聯繫:service@simpleinfo.cc)
#勝利 #判決
【 製作團隊 】
|企劃:歡歡
|腳本:歡歡
|編輯:土龍
|剪輯後製:憨吉
|剪輯助理:憨吉
|演出: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 端傳媒|晚報:BIGBANG前成員勝利仲介性服務、海外賭博等,被判即時監禁三年:https://bit.ly/3iPMa2V
→ 中央社|韓星勝利涉性招待等案 遭判3年徒刑當庭逮捕:https://bit.ly/37IYpI3
→ 聯合報|BIGBANG勝利遭判3年 第一時間反應曝光:https://bit.ly/3skIaKK
→ Vouge|勝利確定遭判刑三年!流淚向BIGBANG、粉絲和家人道歉:「對不起因為我過得很困難」:https://bit.ly/3ySieIX
→ ETtoday|「受害者替他求情」只判入獄關3年 勝利聲音顫抖接受:好...:https://bit.ly/2VWD0bQ
→ Dcard|BIGBANG前成員 勝利被判三年有期徒刑 罰款11億韓元:https://bit.ly/37S4RfT
→ FaceBook|KSD - 韓星網 粉專討論串:https://bit.ly/3iNeQcH
→ Dcard|勝利 / BIGBANG 宣布退出演藝圈:https://bit.ly/3iNfgzL
→ KSD|勝利案終於落幕!判刑3年&追征11億韓元:9項指控全部成立,當庭逮捕:https://bit.ly/3xQ8g9F
→ Ptt|[新聞] 勝利把性交易推給同夥:聊天室不是人生:https://bit.ly/2Xwu65N
→ ETtoday|勝利把性交易推給同夥:聊天室不是人生全部! 找援交妹辯手機誤打:https://bit.ly/3ySpYdY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七七仔們如果想寄東西關懷七七團隊與志祺,傳送門如下:
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111號8樓
🟢如有引用本頻道影片與相關品牌識別素材,請遵循此規範:http://bit.ly/shasha77_authorization
🟡如有業務需求,請洽:hi77@simpleinfo.cc
🔴如果影片內容有誤,歡迎來信勘誤:hey77@simpleinfo.cc

端傳媒ptt 在 PTT - 端傳媒 的八卦
台灣知名網路公共論壇PTT,自2018年九月暫停開放註冊新帳號,至今整整一年。曾如香港「連登」一般自由開放,能號召社運參與、促進公共討論、開放使用者天南地北閒聊 ... ... <看更多>
端傳媒ptt 在 [問題] 有無端傳媒的訂閱者否? - 看板Fiction - PTT 學習區 的八卦
嗨各位書友~想請問大家對端傳媒的觀感如何?特別是有付費訂閱的讀者們,是不是都認為花錢花得很實在值得呢? 會這樣問是因為最近起心動念很想訂閱該 ... ... <看更多>
端傳媒ptt 在 [新聞] 當「新媒體」都不再新《報導者》《端傳媒 的八卦
當「新媒體」都不再新,
那《報導者》、《端傳媒》、《臺灣吧》怎麼在媒體之路繼續走下去?
https://www.inside.com.tw/2016/11/19/road-of-new-media Chris
在網路平台架設簡易、資訊傳播快速、內容大爆炸的發展下,連「新媒體」都已經不再是
新的現象時,那麼,我們到底還需要怎樣的「媒體」?-《泛‧知識節》
在 2016《泛・知識節》上,主辦方邀請到了《報導者》總編輯何榮幸、《端傳媒》主編
李志德、《臺灣吧》共同創辦人謝政豪(DJ Hauer)等三位,召開了一場以「新媒體已經
不新」的論壇。從組織型態來看,這三個媒體各自代表了一種特定媒體型態:《報導者》
號稱號稱台灣第一家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非營利媒體,而《端傳媒》可說是目前相當受歡
迎的跨境外媒之一,《臺灣吧》則是以動畫為主,致力往智慧財產(IP)路線走向的新媒
體。這三間內容與商業模式都十分迴異的新媒體,再加上主持單位《泛科學》之間會擦出
什麼樣的火花?
自介:他們為什麼各自選擇了這條路?
DJ Hauer:臺灣吧是大部分從企劃到劇本完全自製內容的一間新媒體。在 2014 學運剛結
束完那種劍拔弩張的社會對立氛圍下,我們發現需要一個媒體能專注在促進社會溝通,並
在不同族群間建立起議題連結這件事,因此想用「內容」與「故事」的力量,好好的做這
件事。
李志德:我這 20 年來只做新聞這件事,但經歷過地方版、國會線與兩岸線等不同崗位,
也從第一線記者、半第一線當到主管。會進到端傳媒,比較大意義是《端》希望在國際、
中國與香港這些地方裡,努力做出跟主流不一樣但重要的新聞。從目前所有的讀者來看,
台灣讀者大約佔了 40%,這也讓老闆很意外,因為事實上兩岸三地很多人其實是把台灣看
得比較邊緣的地方,但 相對來說,台灣讀者對知識與高品質報導卻是非常強烈的 。另一
個會進端傳媒原因是明明當初想找張鐵志,但結果他跑去報導者只好找我(笑)。
何榮幸:很清楚我就是一隻明知前路不可行,但還是要闖新媒體的老白鼠(笑)。在我們
年輕,大概 2000 年時也創了鬥陣網這個媒體,所以當初也有跟 DJ Hauer 一樣的網路花
名叫 Turtle(烏龜)。不過我們想創辦了《報導者》是察覺到了幾個趨勢:現在的年輕
世代都不看舊媒體了。而且現在記者這一行也逐漸不受尊重,相信大家有聽過「小時不讀
書,長大當記者」。這讓我聽了就很生氣,而且不甘願看到台灣媒體品質下降。所以抱著
「自己的新聞自己救」的心態開始了《報導者》這條路,因為 年輕世代不信任媒體是民
主最大的危機之一 。
為什麼叫新媒體?到底什麼是新媒體?
何榮幸:其實很多人都說過新媒體的定義,但我認為要有 跟讀者「互動」、「分享」、
「參與」三個要素 。不管電視或紙媒,舊媒體事實上是把這些都跟讀者隔開的。所以不
是以媒體本身是否網路有關,而是要看這間媒體有沒有徹底體現這三個要素。只要這個媒
體有這三個要素,也有一定的公共性,能與社會貼切互動,不管它是不是商業媒體都稱得
上新媒體。
DJ Hauer:我可能要講政治不那麼正確的一個觀點。臺灣吧某種程度上並沒有那麼完全與
社群緊密互動。我認為不管政治商業層面,主體自身都必須要做大眾不知道,具不可期待
性的東西。在商業領域裡面,業者只做讀者喜歡東西的話,那它可能只能賺到一時的收入
,但若要想要更多利潤,就必須挖出別人想像不出的東西。
這的確有點菁英主義。但現在是個沒什麼人聽你內容的年代,而原因只有一個:資訊太多
,太繁雜。以經濟學角度來說,資訊自然就會變得越來越不值錢。所以現在應該是「引起
興趣」的年代。 新媒體該做的,不是用五分鐘全部讓讀者看懂全部的事情,而是接下來
願意讓你花五個小時喜歡探討這個問題 。
李志德:我們自己就有 一篇文章 在探討新媒體在台灣有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現象,把所
有同業都盤點了一遍,這也讓不少同業不爽就開始反擊:「你好意思說我們?端傳媒自己
才舊!字數都超過三千,還有一萬的。」後來內部自己想也對,端傳媒有個很古老的內核
。例如我們點擊最高文章一篇是超過一萬字,有關台南割喉案的深入報導。
某方面來我很認同 DJ 的說法,新媒體該用 5 分鐘引起讀者接下來願意投入五個小時的
興趣。媒體很大程度被網際網路這個結構改變了產製方法以及讀者間關係,而在其中不斷
嘗試做法試圖找出路的,才能叫新媒體。另一方面現在也因為網際網路出現了 Google 跟
Facebook 這種超級托拉斯,所以要拼命想其他商業模式的出路。泛知識節本身就是泛科
媒體集團的因應方式之一。同時新 媒體也是一場重建大眾對媒體信心的運動,也是對舊
媒體的反擊;但要注意的是,這也可能被拉到很墮落的一面,很多被利益團體,甚至被政
治影響而偏頗的路線也會大舉出現 。
新媒體需要什麼樣的組織文化?
何榮幸: 傳統媒體是不理會讀者意見的,老闆的意識或廣告主才是最重要的事。這會讓
新聞報導受到很多來自老闆人情或廣告主方非專業因素干預,但又卻包裝了一層專業外皮
。不過現在年輕世代不吃這一套,他們會很在意你的新聞到底有沒有被受影響。另一個
更大的挑戰是在新媒體內部文化與溝通。傳統媒體依照傳統科層組織運作,但新媒體大多
數都非常扁平化,沒有官大學問大這件事。雖然需要比較長的磨合期,但這才是新媒體該
有的面貌。像我《報導者》第一場編輯會議,所有人都拿電腦開會,就只有我拿筆記本被
笑。所以中年大叔馬上改造自己,才能迅速的快速反應,並好好跟外部溝通。
DJ Hauer:其實整間公司我最年輕(笑)。但臺灣吧在處理第一線製作時,執行長未必比
其他管理層或資方權力大很多。但我覺得目前的組織架構,變化還不夠劇烈,不夠快。新
媒體更可能轉向專案的方式合作,也就是只剩下編輯、導演這些核心內容創作者,但其他
工作用專業分工,以合約的方式進行。新媒體的管理者只要能認知到這件事,就會是好事
情。
李志德:在《端傳媒》基本上只要厲害記者說什麼,我都會說好啊(笑)。不過端傳媒可
以特別拉出來談的是, 它是一個連翻譯都無法統一的媒體。像 Trump 就有川普、杜林普
,特朗普等等翻法,所以也常被人罵(笑)。但這是有原因的,因為《端》要面向全球華
人,甚至會牽扯到各地背後的政治角力。更嚴重的例子就像馬習會,到底該叫馬習還是習
馬?所以最後決定,記者本身是哪裡人,就照他所身處地區的習慣下去寫 。從這還可以
延伸另一個問題就是,不同地區的主編,檢查其他地區的文章到底有沒有意義?就像中國
寫出來的,對台灣香港來說意義在哪?例如端傳媒談論醫師過勞最早是從中國開始的,但
後來就逐漸讓台灣與香港意識到,原來他們社會也有類似的狀況,這也是我認為《端》有
意思的地方。因為《端》的讀者有三分之二是來自不同地區,所以就算在寫本土的議題,
就必須從頭說明社會脈絡,並暗示這議題對你的社會以有意義。
從事新媒體,非得來自新聞傳播科系?
DJ Hauer:《臺灣吧》有(新聞系畢業生),但只有一兩個。我們在找人的時候其實最重
視作品集,也不會用那些 104 的格式。我個人認為是不是科班出身其實也還好,像我自
己就台大農經(笑)。但我覺得像是娛樂或教育這種內容產業,可以越來越回到「敘述事
情的本質」,因此大學教育中,大一不分科的通識教育非常重要,他能讓學生們以多元角
度去觀察事物。
何榮幸:《報導者》多一點,大概四五個。他們有新聞背景又有對新媒體有濃厚興趣,也
很擅長以數位新方式講新聞。但其實我們也相信背景跟資歷都不重要,像去年的海選記者
行動其實被內部稱為在找海鮮,無非只是想找不同性質的人,產生多元觀點,也不迷信傳
統業界做法,探聽其他公司的好手去挖角。雖然《報導者》中第一批員工很多都是老時代
的記者,但我們要求新記者只要能用新的手法,把故事好好講出來就可以了。像急診人生
新聞遊戲,就是徹徹底底,從頭玩到尾的一個小遊戲;原本我期待是那種十秒鐘就會停下
來,補充你知識的遊戲,但我們的年輕人就打槍:「每十秒就停下來,誰要玩啊!」他們
希望遊戲就不要被任何資訊打斷,之後在自然引起看長篇報導的興趣。
李志德:目前《端傳媒》一級主管都還是相關科系出身。但我們這邊想談另外一件事,那
就是我們到底需不需要新聞科系?如果你把視角稍微放大一點,很多新聞人員的生涯,他
們都會在第一線比較低階的部分度過一段長時間,我認為這是必要的一段專業養成時間!
同時社會也不能沒有新聞學院。我提到新媒體運動有所張力,一端是重建媒體公信力,但
另一端新媒體也被政黨或組織使用,作為宣傳工具。這是兩端在鬥爭。
回顧報紙出現的歷史,一開始它就是政治團體的宣傳工具。人類花了一百多年擺脫這種色
彩,讓媒體變成公器的一部分,但沒想到一百多年新媒體出現後有走回頭的傾向。我認為
要解決這件事應該回到學院,需要老師或學生討論,想清楚這件事。尤其現在出現更弔詭
的現象,像 Google 推新演算法刪掉壞網站、假新聞,某種程度上違反網路自由的精神。
但這次美國總統大選,又有那麼多人受到假新聞之苦,該怎麼辦?另外也要提泛科學的「
林鳳營」事件,原生廣告也是需要畫紅線的部分。這些都需要新聞學院作為大腦,去深入
討論。
Google 與 Facebook 用演算法掐住了媒體的喉嚨,怎麼辦?
何榮幸:今天很嚴峻的狀況是大家都必須屈服。《報導者》自己來自 Facebook 的流量少
則六成,多則七八成。媒體現在只能搶 Google 跟 Facebook 吃剩的部分,甚至文章還必
須下贊助經費給 FB。Facebook 也創造另一個同溫層的問題,讓議題只在社會特定的小圈
圈發酵。其實,也的確需要新科技與工具去展現網路民主的時候了。在新主流出現之前,
對媒體來說只能做好防禦性策略,做好典範轉移的準備。
DJ Hauer:這其實就像拉曹操打董卓,再拉劉備打曹操,結果全盤被司馬懿端走的狀況
。當新競爭者出現時,初步一定會盡量吸引大家,但當他自己變成壟斷者時,也會做一樣
的保護策略。你還是要假設這個新進者是混蛋,從商業角度來說我不會去批評他邪惡,但
也不覺得他會永遠壟斷。
李志德:《端傳媒》在防禦手段上主要採取 APP。現在《端》的流量,來自網站跟 APP
都各一半,網站中 Facebook 也佔了一半,所以 Facebook 佔整體流量差不多是四分之一
再多一點。我認為媒體還是要培養讀者的品牌忠誠度,透過很多做法,讓讀者在想看新聞
的時候第一個想到你。
那新媒體的商業模式到底在哪裡?
何榮幸:我算是最糟糕的示範(笑),作為一個聯考數學考 18 分的人,我完全沒商業頭
腦。我認為現階段一方面也無法扭轉 Facebook 的狀況,所以最後選擇了一條完全跳脫的
路,以非營利的方式經營,現在《報導者》唯一的老闆就只有董監事。當初成立之際就已
經評估過要發揮小而美的精神,現在一年的經營成本約 3000 萬,人事佔七成,而目前最
大的捐贈來源是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每年的兩千萬。
但我們現在很努力提高中小企業、定期個人小額捐款的佔比部分,目前已經有一百多位固
定的小額捐款人。在發展策略中透過前三年凝聚品牌,盡量降低大捐款佔比到一半以下。
此外,非營利不代表沒有收入壓力,仍然要靠各種努力增加收,像是透過跟今周刊跟傳統
媒體合作,共同分攤採訪經費,這會是未來努力的方向。
李志德:其實媒體的商業模式可以分兩塊講。第一就是靠文章得到點擊量換成廣告,但《
端傳媒》從文章來看是成本非常高的一個媒體。我們一個比較的正規打法就是找到商業投
資,但要注意,這些投資者投資你,就是要獲得商業性的回報。追逐利益是人類天性,但
我們該做的,就是讓他發揮到在對的事情上。新創 95% 在兩年內就會死掉,我們盡力跳
出來。第二是建制付費牆、群募或打賞的做法。同時也有點像泛科把媒體做為一種綜效,
讓大眾相信品牌建立信賴感,再去承接其他案子衍伸出其他商業模式。
DJ Hauer:很開心我們撐過兩年,成為了那 5%。《臺灣吧》從第一天就是盈利媒體,其
規模成本也跟報導者差不多。而我們最後是想要走到智慧財產的路線。我們反思過除了霹
靂,台灣內容產業沒有比較強的 IP,但如果你要去學日本 ACG,美國影劇的路線,我們
已經晚了人家 20-30 年,不過新媒體與教育等是個台灣適合的新切入點。像米老鼠大概
是全世界最強的 IP,但他是一個幻想色彩強,讓人娛樂的 IP,而我們選擇教育是因為它
是長時間的硬需求。你可以看到在這一塊巧連智、芝麻街都很強,但他們是學齡前的產品
。真正要成為大眾流行文化,就必須鎖定青春期作為主力,這件事看起來全球沒有太強的
角色出現。
QA 集
Q:新創媒體與公共電視的關係?
何榮幸:我們當然比較像公視,但最重要的是公視是國家立法所成立。我們當然是希望當
「網路的公共頻道」,所以我們不接受任何政黨與政治人物捐款,自己畫下了這條紅線,
除此之外民間捐增有超過 100 萬,需董監事三人組審核的規定。我認為任何想走公共化
路線媒體不可能對所有收入都照單全收,每個人都要設下自己的紅線。
Q:對媒體來說,使用者付費是有希望的商業模式嗎?
李志德:當然可能!現在已經很多成熟的支付工具或平台,可以損害更多成本來實現這件
事。對媒體來說可以跟讀者產生意見與經濟上互動回饋,可能是最好的模式。
Q:《端傳媒》怎麼回應中國的審查壓力?
李志德:其實非常多。最早在成立之際就碰到一個問題:要不要進中國?我們找了一條不
算正面回答的路:先不管它,做自己想要的新聞。因為中國意見審查那個牆事實上是浮動
的,果然過不久就被放到牆外了(笑)。其實對我們影響最大的事件就是天津爆炸案,在
那之後我們申請進中國採訪都很不順利,而來自中國的同事是沒遇到直接暴力迫害,但像
關說、寄信這種軟性的壓力一直沒少過。
Q:新媒體怎麼配合台灣人每天習慣?
DJ Hauer:現在台灣收視習慣早就劇烈改變了!以前固定每天等八點連續劇一天看一部,
但現在網路出現以後,大家會一天只看一部嗎?《臺灣吧》不會想一昧滿足你每天的需要
,而是回到商業本質去思考這件事。想迪士尼拍了《冰雪奇緣》,重點之一是要賣周邊商
品,那它會關心你是在飛機或房間裡看艾莎嗎?回到媒體本質就是做好內容,並可以找到
好平台商一起承擔風險。好的內容品質被策展到對的地方就能發揮價值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192.168.82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edia-chaos/M.1479698034.A.177.html
※ filmwalker:轉錄至看板 Media-work 11/21 11:1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