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濤駭浪中的經典全民防疫】
自從2019年12月31日以來,臺灣在COVID-19防疫的表現,一向受到世界各國重視,也被公認為是2020年自由民主國家的防疫典範。在疫苗開發成功上市以前,臺灣透過邊境管控、加強通報、隔離治療、深入疫調、精準檢測、密切接觸者居家隔離、國外入境者強制檢疫、全民遵守防疫規範等措施,維持相當長期的零確診,透過經濟紓困和振興方案,臺灣更是少數在2020年GDP正成長的國家。
直到今年四月中旬,由於Alpha變異株病毒的入侵,發生一系列的群聚感染鏈,從華航機組人員及諾富特員工群聚、獅子會會員群聚、宜蘭遊樂園群聚,到萬華茶藝館群聚,每日確診病例逐漸增加。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在5月15日宣布雙北地區進入三級警戒,緊接著全國進入三級警戒,直到7月27日才會降為二級警戒。在這三級警戒期間,臺灣已經發生超過14,000位本土確診病例,以及超過700位的死亡。
幸賴全民與政府的合作戮力防疫,才能夠順利在驚濤駭浪中,渡過了高傳染性Alpha變異株病毒帶來的難關。這段期間有人唱衰臺灣、也有人喪失信心,但是大多數人都堅守防疫措施,不僅阻斷病毒傳染鏈,更踴躍接種疫苗。臺灣在這最艱難的時刻,防疫的表現仍然是可圈可點。
首先讓我們先來比較二十個重要國家,從5月15日到7月23日的七十天裡,COVID-19每日每百萬人發生率的7日滾動平均值。從圖一可以看到,在這七十天當中,臺灣的每日每百萬人口COVID-19病例發生率,相對低於多數國家。6月中旬以後,多數國家的發生率都在上升,臺灣卻已經開始下降。
如圖二所示,臺灣的每百萬人COVID-19病例發生率在5月15日是1.75,排名是最低的第5名;到了7月23日是0.94,排名是最低的第1名。
從圖三可以看到,臺灣的每百萬人COVID-19病例累積發生率在5月15日是61.93,排名是最低的第2名,僅次於越南;到了7月23日是652.27,排名是最低的第2名,僅次於紐西蘭。
如圖四所示,臺灣的COVID-19病例有效複製率(R值),在5月15日是2.13,排名是最高的第1名;到了7月23日R值是0.64,排名卻成為最低的第1名。
再從圖五可以看到,臺灣發現每名確診病例的篩檢人數,在5月15日是75.6,排名是最高的第8名;到了7月23日是977.9,排名是最高的第2名,僅次於澳洲。
讓我們再來比較二十個重要國家,從5月15日到7月23日的七十天裡,COVID-19每日每百萬人死亡率的7日滾動平均值。如圖六所示,在七十天期間,台灣的每日每百萬人口COVID-19死亡率,相對低於多數國家。6月下旬以後,多數國家的死亡率都在上升,臺灣卻已經下降。
從圖七可以看到,臺灣的每百萬人口COVID-19病例死亡率在5月15日是零,和新加坡、紐西蘭和澳洲同屬最低的第1名;到了7月23日是0.15,排名是最低的第6名,次於新加坡、紐西蘭、澳洲、南韓、日本。
如圖八所示,臺灣的每百萬人口COVID-19病例累積死亡率在5月15日是0.5,排名是最低的第2名,僅次於越南;到了7月23日是32.92,排名是最低的第4名,僅次於越南、紐西蘭、新加坡。
在過去的七十天裡,臺灣經歷險峻的防疫挑戰,藉著全民團結一心、堅守防疫準則,中央與地方政府的通力合作,美國、日本、立陶宛與斯洛伐克的慷慨捐贈疫苗,讓臺灣透過提升社區篩檢人數、阻斷病毒傳播途徑、提高疫苗接種覆蓋率,使得R值很快的下降。台灣不僅繼續維持相對偏低的COVID-19累積發生率與累積死亡率,也持續保住防疫典範的地位。
天佑臺灣,臺灣加油!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2萬的網紅Bryan We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立陶宛gdp排名 在 王定宇 Facebook 八卦
#台灣南波萬 #taiwanNo1
#昨天還有個連公子說為德不卒耶
牛津大學馬丁學院研究:武漢肺炎衝擊,台灣毫無懼色,經濟衰退率、死亡率,台灣都是全球最低
武漢肺炎爆發至今,已持續9個月,重創全球經濟,許多人認為對抗疫情必須犧牲經濟嗎?從牛津學者研究看出,台灣兩者兼顧,低經濟衰退率及低死亡率,都排名全球第一。
牛津大學馬丁學院(the Oxford Martin School)專案研究員(Research Project Manager)Joe Hasell撰寫Which countries have protected both health and the economy in the pandemic?一文,提及一般人會認為對抗疫情,可能要犧牲經濟發展,但實際研究之後發現,台灣不僅對抗疫情,也保護了經濟發展。
Joe Hasell比較了38個國家疫情狀況跟2020年第2季GDP表現(和2019年第2季比較),在考量通貨膨脹的情況下,這38個國家都呈現經濟衰退的情況,但台灣-0.6%最低,韓國-3%,美國-9.5%,日本-10%,衰退最多的是秘魯-30.2%。西班牙、英國、突尼西亞衰退也達到-20%。
進一步分析,經濟衰退與疫情掌控之間的關係,台灣不僅GDP表現好,每百萬人死亡率也最低(台灣為0.29人),且南韓(6.3人)、立陶宛等國家,也有這樣的趨勢;秘魯(867人)、西班牙(620人)、英國(611人),不僅死亡率高,經濟衰退也大。
還有,美國、瑞典、丹麥、波蘭,經濟衰退情況差不多,約8%到9%之間,但每百萬人死亡率美國552人、瑞典577人、丹麥107人、波蘭54人,兩者相差5到10倍之多。
Joe Hasell認為透過這些分析,可以得知有些國家採取的有效的政策,不僅控制了疫情,也保護了經濟發展,至於更完整的原因,仍有待未來疫情結束之後,累積更多的資料,進行更深入的分析。
註:新聞引自自由電子報
立陶宛gdp排名 在 王伯達觀點 Facebook 八卦
這幾天拍了個影片,講到人口負成長對房價的影響,收到很多回饋,最多重複的意見大概就是講到,台灣很多民代都有房地產,所以政策都偏向地主,比如持有稅,其它國家都沒有之類的....
例如連結這一篇。
我在影片中講到,德國房地產從2010年開始到現在,漲了快 50%,而以過去五年來看,房價漲幅更是超過了台北市....
而這篇文章講到:
"德國屬於歐元區內的「低房產稅負國家」。德國長年來為人稱道的穩定房價,並非從稅負上降低投資者的經濟誘因,而是透過繁複且嚴格的法律規定來降低其動機。
於是在實質需求增長時,德國馬上就產生了投資不足的問題。低持有稅也同時導致囤地現象的產生,使得房屋供給的增加更困難。"
啊,這段的意思不就表示低房產稅負也不見得會影響房價? 那討論台灣房產稅太低的議題是?
文中又提到有實質需求增長,房價才會漲?
那不就是人口因素嗎?
而文中又提到:
"房價下降的希臘與義大利,都屬於歐元區內的「高房產稅負國家」,其2017年的房產稅(持有加交易)稅收已經達到該國GDP的2.5%-3.5%上下,這比率大約是德國的2.5到3倍。"
但,這又怎麼解釋義大利的房價,可以從2000年漲到2011年? 這段時間,義大利的房產稅制有明顯變化嗎?
好吧,評論就到這邊,誰對,誰錯,不是重點,討論出個方向比較重要。
就我個人的看法,我認為人口、稅制、貨幣,甚至有更多的因素其實都可能會有影響,只是有影響力的區別。就我個人的看法,貨幣與人口會是決定性的關鍵,不然你怎麼解釋台北市過去五年房價是下跌的?
台北市的房地產稅制有大幅改變嗎?
最後,講個政治不正確的。
很多人認為地主民代是萬惡淵藪,只要地主民代在的一天,房價就沒有合理化的可能...
但,大家知道, 20 年前,有一群銀行家民代嗎? 當年開放了一堆新銀行,如今安在?
如果民代真能扭轉經濟的運作,現在銀行業應該都是民代在掌管了吧....
當然,打擊有土地的民代,自然就能讓沒有土地的民代更有機會上位.....
但對我個人來說,
有沒有土地,並不構成你能不能成為一好民代的資格,
有沒有能力,才是。
真要改變台灣的房地產/經濟問題,應該從央行開始。
(房貸利率創歷史新低,你不從央行開始檢討? 當然啦,檢討地主比較簡單,檢討央行困難多了,是吧?)
https://www.facebook.com/…/a.15326267702…/1532624916869373/…
人口與稅制:老化與負成長後的房價
王伯達觀點「人口負成長後,台灣房價怎麼走?」
https://youtu.be/F4qyArzsJYs
王伯達最近在Youtube上發佈了影片,談人口負成長對房價的影響。由於台灣很快會面臨人口老化與負成長,房價的走勢自然是大家關心的。但每次有人提到這個議題,我腦海中就不禁浮現一首軍歌:
「莫等待,莫依賴,房價絕不會天上掉下來。莫等待,莫依賴,建商絕不會自己垮台…」
以邏輯上來說,人口代表實質上的居住需求,但價格乃由「供給」與「需求」共同決定。因此不能單單注意需求,必須同時了解市場上的供給狀況。而房屋做為一種資產而非短期的消費品,其價格又受到其他總體因素(如稅制,貨幣甚至政治信心)所影響。因此光靠人口負成長就想要房價自己從天上掉下來,倒不如去祈禱有生之年能看到因緣具足的那一天。
先來看看在王伯達的影片。他在其中舉了歐元區的德國希臘與義大利為例子。這三個主要國家在聯合國2015的人口老化排名中名列前茅。其中大家熟知的德國,因為新移民遷入扭轉了人口下降的趨勢,使得房價在2010年以後大幅上揚。相反地,根據他的說法,希臘義大利兩國「沒有人口的支持,就算有寬鬆貨幣,也沒有辦法支持房價上漲」。
聽起來很合理,但若把視野放寬到整個歐元區,故事就不一樣了。王伯達沒有告訴你的是:房價下降的希臘與義大利,都屬於歐元區內的「高房產稅負國家」,其2017年的房產稅(持有加交易)稅收已經達到該國GDP的2.5%-3.5%上下,這比率大約是德國的2.5到3倍。
沒錯,德國屬於歐元區內的「低房產稅負國家」。德國長年來為人稱道的穩定房價,並非從稅負上降低投資者的經濟誘因,而是透過繁複且嚴格的法律規定來降低其動機。於是在實質需求增長時,德國馬上就產生了投資不足的問題。低持有稅也同時導致囤地現象的產生,使得房屋供給的增加更困難。
參考文章一:土地轉型:德國的民宅用地不多了(http://tinyurl.com/yyngp9mh)
事實上,德國雖然有大量移民湧入,但其總人口的增長幅度,卻只屬於歐元區國家的中段區。例如法國在同一時間內的人口成長幅度,幾乎是德國的四倍,卻沒有發生和德國一樣的問題。根據OECD的統計資料顯示,在人口增長約兩百萬人的情形下,法國扣除物價因素後的實質房價,從2010至2017不增反減。
就算是被王伯達認定為人口老化的義大利,從2010年以後迄今也增加了140萬人,人口增幅甚至是德國的2.7倍,房價卻義無反顧地一路下跌。
參考文章二:義大利房價大跌 德國人趁機買度假屋(http://tinyurl.com/y3b2nylk)
相反地,人口外流與老化超級嚴重的前蘇聯國家,包括拉脫維亞,立陶宛與愛沙尼亞,「沒有人口的支持,就算有寬鬆貨幣」,照樣狂漲亂飆。而這幾個歐元區國家都有個共同的特點:房產稅負超低。後兩個國家的房產稅佔GDP比例,甚至只有德國的1/3到1/4。而拉脫維亞的房產稅負與德國接近,在七年間縱使少了1/12的人口(在台灣就相當於六都之一的台南市民全數不見),扣除物價因素後的實質房價卻狂增27%。
為了更能解釋房產稅的影響,我把歐元區17國家在2010-2017當中,人口增長的幅度與實質房價的增幅繪成圖表。人口的資料來自Eurostat。實質房價與房產稅負的資料來自OECD Data。其中房產稅負高低,我是直接將17個國家依照其「平均房產稅收佔GDP比率」加以對分,前8個國家為高,後9個國家為低。選擇歐元區(而非以歐盟或OECD)為範圍,自然是希望排除貨幣政策帶來的影響。歐元區還有馬爾他與賽浦路斯兩個小國,但OECD沒有他們的相關統計故捨棄。
幾個簡單觀察如下:
第一:同樣的人口增長(或減少)幅度,高房產稅負的國家,其實質房價增幅會少於房產稅負低的國家。所以,正如一般人知道的,高房產稅負確實可以壓低房價。
第二:高房產稅負的國家,人口增長對房價的影響比較明確。如圖所示:如果我們不區分稅負高低,人口變化與房價漲跌其實看不出來有什麼關係。以統計術語來說,就是人口對房價變動的解釋力很薄弱。一旦依照房產稅負區分,就很清楚地看出:足夠高的房產稅能讓實質需求的變化更能夠反映在房價上。低房產稅則會讓房價更容易受到非實質供需的因素影響而暴漲。
所以不要以為人口負成長,就能讓房價自動從天上掉下來。沒那麼容易。靠天吃飯要餓死,靠人打仗要失敗;我們不能再作夢,我們不能再發呆。自己的國家自己救,自己的房價自己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