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吃真的能救你的大腦嗎?!我寫過許多補腦飲食的文章,有些人問我:「吃」真的可以改變大腦功能?害怕「健康飲食」是假議題,忌口一輩子只是換來一場空?2019年3月最新發表在《Neurology》期刊的研究出爐:追蹤了30年,發現從25歲左右開始就吃得正確的人,未來大腦認知心智功能的表現明顯優異!我們一起來了解,研究內容中認為真正有效的補腦飲食到底是什麼?
.
🔸有二種飲食法是真正有效的,包括「#地中海飲食法」和「#APDQS飲食建議」(A Priori Diet Quality Score)。在地中海飲食的問卷中,飲食的標準建議是這樣的:增加攝取非精製加工的穀物(飲食中的五穀雜糧),水果,蔬菜,馬鈴薯,豆類,魚類和橄欖油;另外減少攝取紅肉,家禽(如雞、鴨、鵝肉),酒精和全脂乳製品。APDQS飲食的建議則是:增加水果,蔬菜,豆類,低脂肪乳製品,堅果,魚類和適量的酒精;減少攝取不良成分:包括油炸食品,鹹味零食(如餅乾),甜點,高脂肪乳製品和含糖飲料)。
.
#從研究中我們可以知道幾件重要的事:
.
🔸#現在吃的好影響未來大腦表現。研究的結論是,越遵從「地中海飲食法」和「APDQS飲食建議」這二種飲食法細節的人,在30年後的追蹤下,大腦心智認知功能表現越佳,簡單來說,這裡指的是我們平常記憶、專注、思考理解和執行表達的能力會比較好,當這些能力退化,就會表現出我們熟知「失智」的症狀。所以當你想要預防失智,「吃」是最直接有效的著力點之一。
.
🔸#均衡完整的攝取才能發揮最優效應。當科學家試圖分析哪種食物對認知功能影響最大?發現任何一種單獨的食物,都沒有明顯證據和大腦功能相關,這告訴我們,平常狂吃或避吃某種食物是不夠的,重要的是均衡而且完整的攝取模式。這也回答了很多人常問我的問題,像是:鄭醫師,吃銀杏有沒有效?吃核桃真的能以形補腦嗎?#答案是:你必須依靠整體飲食習慣的改變,才能真正對大腦功能起到強化作用,有效的飲食法多半都無法速成、不可偏廢、也無捷徑可貪。
.
🔸#飲酒可以酌量不要過量。很明確的,甜食、高脂肪和精緻加工的食物似乎有害無益,而有趣的是,酒精在二種飲食中的建議有些落差,而「酌量」攝取似乎沒有不好,看到這兒,大家是不是準備開始開瓶暢飲了XD,請大家注意這裡是說「適量」!至於多少量?我引用另一2018年發表在《Lancet》期刊的大型研究,從接近60萬名飲酒者的數據分析看來,#科學家建議每周的酒精攝取量:別大於100毫克,不然就有可能減短未來壽命,也就是每周的飲酒量要儘量限縮在約5~6杯葡萄酒之內。
.
🔸針對飲酒的問題,我也提醒大家,平時小酌怡情養性是好事,但千萬別「#睡前喝酒」當作催眠劑使用,一不小心就會上癮,還會因此淺眠頻尿更難好睡。另外如果你有長期疼痛問題,包括慢性頭痛,也要小心酒精的神經刺激性會誘發你的疼痛發作,要小心為妙。
.
🔸#食材的抗氧化和抗發炎力扮演重要地位。這些飲食法為什麼能對大腦認知功能產生正面作用?科學家推測,和飲食中所提供的「抗氧化力」和「抗發炎」作用相關,我在之前的文章也分享了「神經性發炎」對大腦可能會造成的傷害,這都是造成我們記憶、專注和思考理解力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抗氧化和抗發炎作用也能減緩腦血管和心血管疾病的惡化,像是腦中風或心肌梗塞等心臟病的預防,使得這些飲食法對預防大腦失智和身體慢性病都有重要地位。
.
.
#我寫的完整文章於留言連結中
#參考文獻於留言中
.
#照片 @2018 CNC 春酒
「科學家建議每周的酒精攝取量」的推薦目錄:
科學家建議每周的酒精攝取量 在 鄭淳予醫師。腦神經科學博士 Facebook 八卦
#小心吃真的能救你的大腦嗎?!我寫過許多補腦飲食的文章,有些人問我:「吃」真的可以改變大腦功能?害怕「健康飲食」是假議題,忌口一輩子只是換來一場空?2019年3月最新發表在《Neurology》期刊的研究出爐:追蹤了30年,發現從25歲左右開始就吃得正確的人,未來大腦認知心智功能的表現明顯優異!我們一起來了解,研究內容中認為真正有效的補腦飲食到底是什麼?
.
🔸有二種飲食法是真正有效的,包括「#地中海飲食法」和「#APDQS飲食建議」(A Priori Diet Quality Score)。在地中海飲食的問卷中,飲食的標準建議是這樣的:增加攝取非精製加工的穀物(飲食中的五穀雜糧),水果,蔬菜,馬鈴薯,豆類,魚類和橄欖油;另外減少攝取紅肉,家禽(如雞、鴨、鵝肉),酒精和全脂乳製品。APDQS飲食的建議則是:增加水果,蔬菜,豆類,低脂肪乳製品,堅果,魚類和適量的酒精;減少攝取不良成分:包括油炸食品,鹹味零食(如餅乾),甜點,高脂肪乳製品和含糖飲料)。
.
#從研究中我們可以知道幾件重要的事:
.
🔸#現在吃的好影響未來大腦表現。研究的結論是,越遵從「地中海飲食法」和「APDQS飲食建議」這二種飲食法細節的人,在30年後的追蹤下,大腦心智認知功能表現越佳,簡單來說,這裡指的是我們平常記憶、專注、思考理解和執行表達的能力會比較好,當這些能力退化,就會表現出我們熟知「失智」的症狀。所以當你想要預防失智,「吃」是最直接有效的著力點之一。
.
🔸#均衡完整的攝取才能發揮最優效應。當科學家試圖分析哪種食物對認知功能影響最大?發現任何一種單獨的食物,都沒有明顯證據和大腦功能相關,這告訴我們,平常狂吃或避吃某種食物是不夠的,重要的是均衡而且完整的攝取模式。這也回答了很多人常問我的問題,像是:鄭醫師,吃銀杏有沒有效?吃核桃真的能以形補腦嗎?#答案是:你必須依靠整體飲食習慣的改變,才能真正對大腦功能起到強化作用,有效的飲食法多半都無法速成、不可偏廢、也無捷徑可貪。
.
🔸#飲酒可以酌量不要過量。很明確的,甜食、高脂肪和精緻加工的食物似乎有害無益,而有趣的是,酒精在二種飲食中的建議有些落差,而「酌量」攝取似乎沒有不好,看到這兒,大家是不是準備開始開瓶暢飲了XD,請大家注意這裡是說「適量」!至於多少量?我引用另一2018年發表在《Lancet》期刊的大型研究,從接近60萬名飲酒者的數據分析看來,#科學家建議每周的酒精攝取量:別大於100毫克,不然就有可能減短未來壽命,也就是每周的飲酒量要儘量限縮在約5~6杯葡萄酒之內。
.
🔸針對飲酒的問題,我也提醒大家,平時小酌怡情養性是好事,但千萬別「#睡前喝酒」當作催眠劑使用,一不小心就會上癮,還會因此淺眠頻尿更難好睡。另外如果你有長期疼痛問題,包括慢性頭痛,也要小心酒精的神經刺激性會誘發你的疼痛發作,要小心為妙。
.
🔸#食材的抗氧化和抗發炎力扮演重要地位。這些飲食法為什麼能對大腦認知功能產生正面作用?科學家推測,和飲食中所提供的「抗氧化力」和「抗發炎」作用相關,我在之前的文章也分享了「神經性發炎」對大腦可能會造成的傷害,這都是造成我們記憶、專注和思考理解力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抗氧化和抗發炎作用也能減緩腦血管和心血管疾病的惡化,像是腦中風或心肌梗塞等心臟病的預防,使得這些飲食法對預防大腦失智和身體慢性病都有重要地位。
.
.
#我寫的完整文章於留言連結中
#參考文獻於留言中
.
#照片 @2018 CNC 春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