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0周六TVBS文茜的世界周報晚上九點至十一點》
*介紹各種變種病毒,為什麼Delta最嚴重?
*一人一劑,同島一命。
7/10周六晚上TVBS文茜的世界周報
https://m.youtube.com/watch?v=MyJV4Wt8h2U
*面對Delta時代及疫苗短缺,英國、加拿大、新加坡、澳洲紛紛推出一人一劑,包括青少年全面施打,建立防疫網。
*5月10日英國公共衛生部(PHE)的一項人體注射疫苗後抗體檢測研究發現,AZ疫苗注射單一劑量,即可使致死率降低 80%。
牛津大學6月28日出爐的最新一項研究更顯示AZ第二劑間隔,可以從4週延長到12週,最長甚至可向後延長到45週,之後再打第二劑,研究結果顯示除了可以降低副作用,免疫功能未受影響。對於疫苗供應嚴重不足的國家來說,這是一個令人欣慰的好消息
WHO免疫、疫苗和生物製品司司長 Dr. Kate O'Brien也在7月1日公開表示,兩劑疫苗之間的間隔,可以延長超過12星期。如果第二劑的間隔時間更長,大多數疫苗的效果會更好。
有鑑於台灣疫苗短缺所造成的恐慌與紛亂,公衞專家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詹長權教授,7月5日發表文章呼籲,「先打一劑」是現階段最迫切需要考慮的疫苗接種原則和策略,實際作法就是不論那一個廠牌的疫苗,都先打第一劑,所有廠牌的第二劑都在第一劑接種後的12週施打。
詹長權教授指出,我們可以從新冠肺炎疫苗接種進度最快的英國和美國,在疫苗大量接種後的實證資料來看先打一劑的科學基礎。英國在一開始疫苗供應不足的前提之下,延長第二劑施打日期來提高人口中第一劑疫苗覆蓋率,在疫苗量較充足時開始增加第二劑疫苗接種,在面對Delta變異株的現在以加速第二劑疫苗接種來因應新疫情。
*除醫護之外,一人一劑,同島才能一命
專訪台大公共衛生研究院院長詹長權。
*台大公衛院長:先打第一劑,所有廠牌的第二劑都12週後施打
*營造全島免疫保護力的社會,台灣才能團結防疫守護
*一個社會若沒有同理心,少數人防疫打兩劑,另一大群人沒有一劑疫苗,防疫一定有破口。以色列例子,打了兩劑,在Delta大量病毒下,仍然可能感染。
*台灣應降低爭奪疫苗接種的隔閡和分裂。一劑AZ防護力,已達70%:Moderna82%。第二劑增加10%。若第二分給年輕人,一劑70-80%,台灣才能建立安全防疫網。
*傳染病大流行年代,除非每一個人都安全,否則沒有一個人可以單獨安全
*英國:4450 萬人接種第一劑疫苗,約佔成年人口的 85%
+倫敦市政府:最新證據顯示第一劑COVID-19疫苗可為大多數人提供長達六個月至一年的保護。
*疫苗不足時,政府應只為醫護及最脆弱的人群先提供第二劑疫苗的接種
*英國公共衛生部(PHE)AZ注射一劑疫苗可使死於該病的風險降低 80%。
*美國33個中心的醫護人員(HCP)中COVID-19疫苗有效性研究中期報告:接種一劑BNT或Moderna COVID-19疫苗後,有效性為82%,兩劑有效性為94%
3-1)疫苗不足,一人一劑,已在前幾類優先順序的人可能抵制,如何説服?
*輝瑞CEO:要打第三針,美國研究報告兩劑可持續數年,美國FDA否決
*為什麼建立防疫網,比獨善兩針安全?
*印度疫情嚴重,醫護遇襲,莫迪總理改組內閣,承認錯誤,衛生部長下台。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1萬的網紅PanSci 泛科學,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科學大爆炸】10/31是13th台灣同志遊行,同性戀相關話題又開始在你我的週遭出現。但多元成家只存在在人與人之間嗎? 延伸閱讀: 讓彩虹旗飄揚在研究室 http://pansci.asia/archives/69644 同性戀帶來的演化優勢 http://pansci.asia/archive...
科學基礎 在 BusinessFocus Facebook 八卦
【#BF社會熱話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近日接受港台《千禧年代》電話訪問時表示,新型冠狀病毒傳播性高,估計全港會有140萬人感染,有科學基礎。
·
袁國勇教授曾在本月1日接受商台節目電話訪問時就警告過武漢新型冠狀病毒傳播能力非常高,如果傳播率跟流感相似,將有140萬港人受到感染。如今他又再次言說估計全港會有140萬人感染是有科學基礎,實在令人擔憂。
·
他表示:「新型病毒傳播是非常之有效率,根本與流感,特別是抗原漂移的流感是一模一樣,所以我絕對不覺得我所說是誇張了,很多人罵我,但我不理,事實歸事實,大家要看科學,不要看感覺。若香港不採取所有切實可行措施,不完全落實措施,香港可以成為任何一個內地城市,有爆發地方一樣。」
—————————————————————
成為LenovoPRO會員可尊享Buy&Try服務,俾您試啱型號,其它著數包括高達5%消費回贈,立即登記享受獨家HK$500迎新優惠!
https://lnv.gy/3ax9egC
—————————————————————
Follow our Instagram @businessfocus.io
https://www.instagram.com/businessfocus.io/
如欲了解更多財經、商業及創科資訊,
請於本專頁cover photo下方,按『Following』按鈕然後選擇『See First』
—————————————————————
若有任何商業、財經及科技資訊的新聞稿,歡迎Inbox或電郵至info@businessfocus.io!
廣告合作請電郵至sales@businessfocus.io
—————————————————————
如果你對初創、商業及科技界有所見解,
敬請投稿至info@businessfocus.io
歡迎"Join" BF討論區暢談財經、商業及創科話題: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44368612697900/
訂閱BusinessFocus YouTube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zZszEpbE87Mfh-q7D472BA
科學基礎 在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Facebook 八卦
#關鍵少數 🇺🇸🚀
「她是美國NASA的女英雄。」前NASA天文數學家、同時也是電影《關鍵少數》原型的凱薩琳.強森(Katherine Johnson),24日在美國維吉尼亞州的住家過世,享嵩壽101歲。強森是美蘇太空競賽時期,將美國太空人首度送上地球軌道的幕後大功臣。在種族隔離與性別不平等的60年代,強森「黑人」、「女性」的身分標籤,讓她蒙受不少冷眼歧視,但靠著數學天才與不服輸的韌性,強森不只突破社會束縛,成為NASA聘雇的第一批非裔女性科學家,更是美國太空夢裡頭,最重要的「關鍵少數」之一。
「強森女士幫助我們國家拓展了太空事業,同時也為女性與有色人種打開了一扇大門,通往全人類共同追尋的宇宙探索。」在得知強森逝世的消息後,美國NASA太空總署署長布萊登斯坦(Jim Bridenstine)如此追憶這位美國太空史上最重要的女性之一。
1918年8月26日,出生於美國西維吉尼亞州小鎮的強森,原姓為科爾曼(Coleman)。上有3個兄弟姊妹的她,是家中老么,父親從事農林工作,母親則是名老師。打從小時候開始,強森就對數字展現極高的敏銳度與興趣。
「我什麼都能算。走到馬路上要幾步?走到教堂要幾步?我洗了多少個碗盤銀器?所有能計算的,我都可以算。」從小就展露天賦的強森,在校成績極為優秀;一路跳級的她14歲就高中畢業、18歲便取得法文與數學的雙學士學位。
儘管作為當時美國黑人中堪為少數的高知識份子,大學畢業後的強森,人生卻在學校教書、攻讀研究所、結婚生子間忙碌輾轉。一直到1953年,在美蘇太空競逐的大時代背景下,強森才得以靠著過人的數學計算天賦,抓住夢寐以求的機會——進入NASA前身的「國家航空諮詢委員會」(NACA)擔任計算員,負責為美國太空計畫人工計算火箭運行軌道等科研工作。
強森並不是第一位成功打入NACA的黑人。早在勞動力短缺的二戰時期,NACA就已經開始聘雇黑人。在她加入NACA之時,除了強森以外還有約100名的黑人同僚。不過,同時是黑人又是女性,在NACA卻仍極為少見。1958年機構轉型後,強森也成為NASA聘雇的第一批非裔黑人女性科學家。
儘管針對種族與性別的歧視無所不在,但在人盡天才的NASA,強森出眾的「人腦計算」能力,卻也讓許多NASA長官與太空人同僚不得不折服。1961年第一位成功進入太空的美國太空人謝帕德(Alan Shepard)、1962年第一位成功環繞地球軌道的美國太空人葛倫(John Glenn),都是在強森精密計算火箭運行軌道之下,才得以安全順利地完成任務、返回地球。
「你告訴我你想要什麼時候、在哪裡著陸,我就可以反推告訴你什麼時候該起飛升空。」在葛倫執行進入地球軌道的太空任務以前,甚至還特別指名,火箭運行軌道一定要先經過強森的核實計算,「否則拒飛」。強森不只幫助美國得以在太空競賽中超趕奪得先機的蘇聯,並為未來的登月計畫打下重要科學基礎,她的NASA傳奇甚至被拍成傳記電影《關鍵少數》(Hidden Figures),榮獲奧斯卡多項提名,並為世人所熟知。
從1950年代一直到1986年自NASA退休為止,將數十年時光奉獻給美國太空科學研究的強森,在2015年也從美國首位黑人總統歐巴馬的手中,接過了市民最高榮譽的「總統自由勳章」(Presidential Medal of Freedom)。強森成為美國打破種族與性別的標竿人物,但她本人對於那段舊時代的回憶,倒是顯得雲淡風輕許多。
譬如在《關鍵少數》中,有一幕描寫強森在NASA工作時,因為種族隔離的職場歧視,必須大老遠地跑到辦公室遠處,在「有色人種廁所」上廁所。但日後強森接受媒體訪問時也表示,廁所其實就在她的辦公桌旁而已。
電影刻劃或許終歸有些戲劇化,但只是這並不代表,種族與性別歧視就不存在於現實世界——自己貢獻的論文,卻沒辦法署名露面、大部分主管同僚仍是白人男性、常常她一坐下,一旁的同事便馬上起身閃開...,面對種種有形無形的職場社會歧視,當時強森其實也只能盡量無視,專注於自己的志業。
「我沒覺得自己多次等。從來不這麼覺得。」2008年時強森回憶,「我的爸爸是這麼教我的:你跟這個鎮上的所有人一樣優秀,但也沒有『比較優秀』。」
2020年2月24日,強森的私人律師證實,強森已經逝世於維吉尼亞州的家中,但並未透露其他細節。除了來自科學界與政界的哀悼,曾在《關鍵少數》中飾演強森的美國女演員漢森(Taraji P. Henson)也透過Twitter致意表示:
「因為妳的努力奮鬥,全世界的小女孩們,她們也可以擁有跟月亮一樣遠大的夢。」
Photo Credit:
圖一/《關鍵少數》:除了強森,該部電影主角還包含另外2名非裔女性的NASA員工
圖二/法新社
#HiddenFigures #KatherineJohnson #RIP #NASA #美國 #黑人 #女性 #太空 #宇宙 #科學 #數學 #mathematician #Black #woman #space #america #USA #math #computer #udnglobal #轉角國際
科學基礎 在 PanSci 泛科學 Youtube 的評價
【#科學大爆炸】10/31是13th台灣同志遊行,同性戀相關話題又開始在你我的週遭出現。但多元成家只存在在人與人之間嗎?
延伸閱讀:
讓彩虹旗飄揚在研究室
http://pansci.asia/archives/69644
同性戀帶來的演化優勢
http://pansci.asia/archives/60915
同性戀去病化的醫學科學歷史
http://pansci.asia/archives/68244
同性戀不是病!WHO聲明同性戀相關心理疾病沒有科學基礎
http://pansci.asia/archives/62709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DfuCkXgShd4/hqdefault.jpg)
科學基礎 在 PanSci 泛科學 Youtube 的評價
10/31是13th台灣同志遊行,同性戀相關話題又開始在你我的週遭出現。但多元成家只存在在人與人之間嗎?
延伸閱讀:
讓彩虹旗飄揚在研究室
http://pansci.asia/archives/69644
同性戀帶來的演化優勢
http://pansci.asia/archives/60915
同性戀去病化的醫學科學歷史
http://pansci.asia/archives/68244
同性戀不是病!WHO聲明同性戀相關心理疾病沒有科學基礎
http://pansci.asia/archives/62709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bcdbEMM58YI/hqdefault.jpg)
科學基礎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評價
這個禮拜就是《范琪斐的寰宇漫遊》全新改版一小時節目首播,播出時間一樣是每週四但提前到晚上9點囉,是真的啦!所以你不用看你的手錶,咦!怎麼這麼快就十點,該去睡了!
加長版第一集我們來講點不一樣的,今天講什麼呢?還是肺炎。因為現在疫情嚴重到不講都不行的程度,有多嚴重呢?就在台灣時間3月12日的凌晨,世界衛生組織WHO終於鬆口承認,新冠肺炎Covid-19已經成為「Pandemic」也就是「全球大流行」
我知道現在很多觀眾的白眼都已經翻到後腦勺,這WHO到底是幹什麼吃的,疫情都已經蔓延了多久,現在才宣布是全球大流行。照我們凱莉的形容,這是因為WHO還在用IE瀏覽器,有網友更狠,說WHO「還活在撥接時代」,好懷念哪,想當年我都是等這個音樂才才能看到男朋友寫來的情書。
我們首先先來回顧一下WHO的重要決策時間點。早在1月25日時,全球已經出現將近600個確診病例,當時WHO開會討論,要不要把新冠肺炎定義為「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會後結論是「還不用擔心」,但這就引起許多醫學專家打臉,沒想到短短五天後政策大轉彎,把新冠肺炎升級成PHEIC,要大家「好好擔心」這件事情,當時就被批評反應慢半拍。
接著各國相繼宣布停航,並且從中國撤僑,但2月中旬WHO卻又喊話要大家不要「過度反應」,同時大力稱讚中共防疫做得超棒,大家不要太恐慌,沒想到2月21日起義大利病例暴增,整個歐洲火速淪為重災區,但WHO還是不肯宣布「全球大流行」,又過了兩個多禮拜,一直拖到3月12日到歐洲確診病例和死亡人數持續暴衝,非要等到一百多個國家淪陷,等於全世界將近六成的國家都有病例,才能宣布。譚德賽才終於承認新冠肺炎成為Pandemic,呼籲各國動起來扭轉局勢。
這就好像你去看醫生,明明你照X光,已經多處有陰影,但醫生還在跟你說,沒事沒事,現在就一些小地方發炎,你回去吃吃維他命增強免疫力就好了,你聽了醫生的話,就回去吃了兩桶維他命,但你還是很不舒服,就再去看醫生,再照了一次X光,但這次醫生說,你有60%的器官都有陰影了,還跟你說,你怎麼只有吃維他命而已,趕快給我去給我做化療。
一下要大家不要反應過度,一下又怪各國動作不夠大,WHO真的是很難相處呢!
可是我們在台灣diss這個WHO怎樣怎樣,很多人就會說,你們台灣就是因為WHO不讓你入會,不理你,你才把WHO罵那麼難聽!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來認真看看WHO到底是不是真的被冤枉了。
15年前,SARS疫情發生,把許多先進國家的衛生保健系統推向了崩潰邊緣,所以WHO就針對全球疫情設立的{國際衛生條約},當時的想法,是把WHO當做一個全球的中央協調機構,要做的事就是
第一彙整各國通報來的狀況,幫助全球科學家應對
第二宣布緊急事件以最快的速度提供防疫上的建議,
第三整合各國資源加速疫苗的研發。
當時全世界196國家全都要簽這個協議。大家可以把WHO想像成全球最高高高高等的衛生顧問,總幹事譚德賽就是聯合國版的「陳時中」。但WHO真的有變成陳時中嗎?
其實WHO不是只有台灣在罵,罵的人多了。早在2014年伊波拉疫情爆發時,WHO就被詬病拖拖拉拉,如今「伊波拉噩夢」重演,明明應該是深受大家信賴的聯合國組織,卻慘遭邊緣化,完全無法領導各國做出防疫決策,秘書長譚德賽還被取了個外號叫踏到賽,信了WHO就像踏到賽,有夠狠,這個網友真的要把他記起來,下次千萬不要得罪他!
但WHO的問題出在哪?根據紐時的報導,有兩個原因,第一是預算,第二就是政治。
我們先來談錢好了。WHO雖然有影響力,但其實只能給「建議」而已,沒有真正的「執法權」,但連他的建議呢,都常常「為五斗米折腰」,誰捐款誰就是老大,像是美國、中國等這樣的大國,甚至「蓋茲基金會」一類的私人出資者,都造成內部權力不平衡。
而為了對抗新冠肺炎,WHO希望募集6.75億美元,結果中國政府一口氣捐了2000萬美元,相當6億台幣,捅出這個婁子的中國,捐這樣的金額你覺得夠嗎?我是不知道夠不夠喇,但是譚德塞顯然感激得不得了,對中國是百般呵護。
而這之後,WHO也被網友改名成「維尼快樂組織」,又名CHO「中國衛生組織」。這個網友也要記起來,一個比一個狠。
不過不管是什麼維尼啊,CHO不是太公平,因為WHO的富爸爸不是只有中國一個,先前「佛系防疫」搞到病毒四處跑的日本,在中國捐完之後五天,就大手筆斗內1億5500萬美元,相當47億元台幣,譚德塞也立刻大讚安倍政府領導有方抗疫有功,我認真覺得義大利啊,伊朗啊,統統都應該捐一下花錢消災,馬上就能獲贈「防疫卓越」匾額一塊。
可是全世界的人都是塑膠做的嗎?顯然不是!很多人對WHO充滿了質疑,幾年前WHO就被挖出來,曾經捲入抗流感藥物「醫商勾結」疑雲,被詬病圖利藥廠。
而金錢勝過科學就算了,WHO還有另一個更大的問題就是政治。我們剛剛講到的那個17年前SARS後訂的那個《國際衛生條例》,各國都有要盡的義務不是嗎?但各國說到底都有自己的盤算,誰都不想在緊急狀態時,要將主導權拱手讓給外人,你想想看,你家房子在燒了,雖然明知道由社區委員會請來的專家可能講的最對,但他如果說房子燒了蓋新的更好,就給它燒吧,你聽得進去嗎?就算你聽得進,你老婆也不一定肯,這些會員國們為了不要「坐WHO的牢」,2005年的時候另外起草了一個折衷協議,賦予各國權利,規定1.基於科學基礎、2.為了共同利益,領導人們就可以自行採取他們認為「更好的」健康措施,只要是但什麼叫做更好?就是,我國覺得是這樣就這樣,我管你其他國家在幹嘛?
這是為什麼這次疫情爆發後,有幾十個國家沒有向WHO通報疫情,而且WHO之前一再呼籲不要輕易用旅遊禁令來防疫,有人在聽嗎?這跟你叫你女兒上大學才可以交男朋友,你覺得她有在聽嗎?我知道你女兒說她沒有交男朋友,但我建議你再回去仔細想想。
所以我們再回頭來看看WHO的三大任務:
第一彙整各國通報來的狀況,幫助全球科學家應對。做到了沒?沒!
第二宣布緊急事件以最快的速度提供防疫上的建議,做到了沒?沒!
第三整合各國資源加速疫苗的研發。還沒看到
所以信WHO像不像踏到賽?
不過讓我幫WHO講句話,不是WHO特別糟,應該說,大部分大型國際組織都有同樣的毛病。不只聯合國,你去看NATO,你去看歐盟,那一個沒有WHO那兩個問題?忘了,我幫你複習一下:第一預算,第二政治。
以前由美國主導的全球化時代,美國要當老大,就會多少多出點錢,解決了預算的問題。不公平是不公平,但大家大概知道要讓多少分,還算有個遊戲規則,也解決了政治的問題。但川普上來之後,他根本打心底看不起這些國際組織,錢也不想出,力也不想出,便宜倒是要占,能持久嗎?現在各國右派勢力高漲,大家都只想先顧自己,所以像WHO這種需要國際合作的組織,只怕會越來越退步。只不過,有一個國家現在是又想出錢又想出力,在各種國際組織中積極進取,你知道是那一國嗎?快留言告訴我。
#WHO真爛 #預算 #政治 #國際組織走下坡
--------------------------------------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九點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oXmGEkSkAkI/hqdefault.jpg)
科學基礎 在 設定科學基礎目標倡議(SBTi) 諮詢服務Science Based Target ... 的八卦
科學基礎 目標倡議(SBTi) ,能為您的公司提供一套能預算碳排放量的工具,助您的減排目標能夠與《巴黎協定》所追求的保持一致。成功訂立目標能大大提高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