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上所雕畫的人物
手上各自拿的物品所代表的意思
希望子子孫孫都可以健康、和諧
喜慶地在這片土地上安居樂業
某一天,我正專注地聽著坐在烏心木所雕塑的觀世音菩薩面前的阿嬸,在講著她的「道理」:「前幾天,我帶著幾個佛堂的小朋友去龍山寺閒逛時,我按照慣例都會要他們先在大門口對著裡面的觀世音菩薩合掌禮拜,接著也要他們對著門口的石鼓合掌問訊,這些國高中的小朋友都不明白為什麼要對著這些石頭上的雕像鞠躬問訊。我告訴他們,這些人物所象徵的意思,就是居住在這一方土地上的子民的心聲,石頭上所雕畫的人物,手上各自拿的物品所代表的意思,是希望在諸佛菩薩的護佑下,可以讓萬華地區的子民不要再有任何的災難發生。於是我就解釋給大家聽,過去福建閩南一帶經常受到外族的欺侮,先民們之所以移民到台灣,並且偏安一隅落地生根在艋舺地區,主要就是希望子子孫孫都可以健康、和諧、喜慶地在這片土地上安居樂業,這是先民們的苦心,再注意看門口上那一對雕工精細的花瓶,這更應該要體恤到先人煞費苦心的安排。過去閩南人習慣在家門口貼上版畫,貼紙上面必定有花瓶,而花瓶上都會有四個面,左右門板上也習慣在過年前都會貼上大紅紙所描畫的花瓶,兩個門恰好是一對,這個意思就是代表宅中所居住的人年年月月日日都可以獲得平安。因此,風水師對於宅位上安平所起的諧音和妙意,也都有它另一層的意思……我雖然才疏學淺,但多年來我創立佛堂和讀書會的宗旨和目的並非宣揚一貫道的思想,而是運用來讓大家共同研究中國古代的文化和道統思想,目的也是為了要匡正人心。」
節錄|多積陰德、多行善舉,這便是改變命運唯一的方法 https://teacherwang.pse.is/茶堂懷錄
📝【薀解心開】留言:https://forms.gle/gUCZyUr3PrrbVZ898
IG :teacheryun777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上水Sheung Shui位於香港新界北區西部,是香港最北面的主要市鎮,也是粉嶺/上水新市鎮的一部分。上水一帶原為農田,於1980年代起發展為現代化新市鎮,區內住宅和商業區以石湖墟和港鐵上水站一帶的市中心發展,是上水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也是北區的主要商業經濟中心,昔日的農田現只可在市中心北部,西南部等...
福建茶風水 在 張光偉 Wayne Facebook 八卦
好棒的文章!好棒的角度!
💚 臺灣啊,你是上帝疼痛的海島 / 台大教授 張文亮
「海島和其上的居民,都當向耶和華唱新歌,從地極讚美他。」(以賽亞書四十二:10)
臺灣不是一個島,而是太平洋大陸棚邊緣,日本千島群島弧與菲律賓呂宋島弧中間的群島。群島是由最大的島嶼「臺灣」,與澎湖、鼻頭角、蘭嶼、龜山、火燒、紅頭嶼等84座島嶼所組成,總面積約36,000平方公里。
獨特的地理位置
這些島嶼與大陸福建相對,但是幾千年來,以黃河文化為主體的大陸,認為那孤懸外海的島嶼,不過是化外之民、落後的地方、蠻族的住處、海盜的居所,是巴望大陸皇帝垂憐施恩的一群賤民。
真的是這樣嗎?
最早認識臺灣重要性的,不是中國人,而是西班牙人。十五世紀初期,西班牙的探險家縱橫四海,他們早就發現,若以臺灣為中心,北到日本橫濱的距離,與南到菲律賓馬尼拉的距離相等,再延展範圍,北到俄國海參威,南到新加坡的距離幾乎一致。原來臺灣是亞洲沿海地理位置的中間點,是東太平洋接觸大陸沿海諸港的門戶。
西班牙人對臺灣的影響
1626年,西班牙人前來北臺灣,占據淡水,固然一時訝異於這島嶼的美、生物相的豐富、原住民的純樸;可惜心中覬覦的,還是島上的黃金、可製炸藥的硫磺,與能賣錢的茶葉,因此西班牙人在淡水附近開採黃金,在大屯山上採硫磺,並在坪林伐木種植茶葉。
西班牙人在臺灣北部設立港口,期待成為馬尼拉與日本貿易的中繼站,卻引起了荷蘭的緊張。荷蘭基於國際海上貿易的競爭,唯恐影響與日本、中國間的貿易,因此於1642年圍攻淡水城,將西班牙人驅離臺灣。
上帝對臺灣的保守,常是經歷了許多外來的破壞,卻總是留下值得讚美的可愛。西班牙開發了「淡水」港,成為進出臺灣的門戶;開發了山坡地的茶園,使「茶葉」成為臺灣北部丘陵地的主要作物。
荷蘭人對臺灣的經營
荷蘭曾被西班牙管轄,1579年獨立後,反成西班牙競爭的對手。1602年,荷蘭在亞洲成立「東印度公司」,經營在亞洲的貿易權。荷蘭人也很早就知道臺灣的特殊性,在1624年前來南臺灣,在臺南鹿耳門登陸,與附近的漢人與平埔族人爭戰,逐漸統轄臺灣西部臺南到彰化之間的廣大平原。荷蘭是世界著名的農業與花卉國家,雖然將臺灣視為殖民地,收取許多稅金,卻給臺灣帶來農業技術,奠定了臺灣的農業基礎,發展出日後有別於大陸的農業特色。
例如荷蘭人為臺灣帶來種植甘蔗與榨汁製糖的技術,如今嘉義以南一片又一片的甘蔗田,是荷蘭人留下的功績。荷蘭人選種甘蔗,是影響臺灣深遠的正確判斷。嘉義以南廣大的平原經常缺水,甘蔗是耐旱的作物,土地愈旱,甘蔗愈甜;海風很強,甘蔗密集生長,根系又深,抓地力強,還可以為人擋下海風;土壤貧瘠,甘蔗需要的是排水良好的沙土地,能在貧瘠地區生長良好。
迫害的再臨
此外,荷蘭還在臺南沿海低窪區教人養殖虱目魚,在山坡地種植增加穩定水土的銀合歡,為花園引進蜜源植物馬纓丹與含羞草,為果園引進芒果、釋迦與蕃茄,為農地引進豌豆(又稱荷蘭豆)、胡椒、蔥、薄荷、高麗菜與蕃薯。
荷蘭的宣教士在臺南地區還帶領約5,900位平埔族人信耶穌,並為他們設立學校與神學院,也為臺灣畫下第一張準確性高的地圖。
可惜,1661年,鄭成功自中國帶領十萬個士兵前來,毀去所有學校與神學院,殺光基督徒,還將宣教士的孩子分給將領為奴隸。動刀的一定會被刀所滅,22年後,滿清政府滅了鄭氏王朝。
臺灣人的標誌
此後,約有十萬的漢人隨著軍隊湧入,先是泉州人,後是漳州人。泉州人與漳州人多次械鬥,死傷眾多。而後客家人來,泉州人與漳州人聯合,驅趕客家人。
1662年到1895年期間,臺灣大小械鬥不斷,幾乎是三年一小亂,十年一大亂,導致死傷無數、田園破壞、鄉舍塌毀,加上颱風、水災、旱災、地震連連,漢人大量墾地種稻,但稻田水流遲緩時,容易成為瘧蚊與鼠疫滋生的場所。從此天災與人禍連連,臺灣人的生命深處深深烙印一個標誌——「不平安」。
因著不平安,臺灣人出海怕沉船、出外怕瘴癘、蓋屋怕路衝、婚喪喜慶怕忌諱、蓋墳怕風水、祭祀怕冒犯,生死都不得安寧。百姓需要討好各路的神明,敬拜各樣的偶像,祭祀各式的鬼魂。這也影響臺灣的社會與政治的發展,神鬼既然可以「賄賂」,人更可以用金錢、色情來打通,結果產生了臺灣人好賄賂、好賭、好鬥與好色的習性。
福音的腳踪
上帝沒有放棄這個島嶼。臺灣人心改變的契機,由黑暗看到光明,是清朝末年,外國宣教士不斷的前來,1865年馬雅各(James L. Maxwell, 1836~1921)、1871年甘為霖(William Campbell, 1841~1921)、1872年馬偕(George L. Mackay, 1844~1900)、1875年巴克禮(Thomas Barclay, 1849~1935)、1895年蘭大衛(David Landsborough, 1870~1957)等福音的使者,像一粒又一粒的種子埋在這裡,並將福音傳到臺灣各鄉鎮,從此臺灣人才開始擁有真正的平安――「耶穌的救贖」。
宣教士們有著屬天的樂觀,因著信,將臺灣轉換為福音能夠發芽生長的所在,例如馬偕就寫道,臺灣人在聽信福音上,有四個特點:
1. 臺灣人的學習慾望強,學習慾望高的人,常成為最先信耶穌的一群人。所以將文化、科學轉化為教育材料時,可以將福音放入。
2. 臺灣人尊重以身作則的人。傳福音的人必須先贏得聽眾的尊敬,臺灣人才聽得進。所以傳福音的人所受的教育,或從事有益於人的職業,能成為傳福音的管道。
3. 臺灣人較聽得進臺灣事,有效率的工人收割禾場,懂得用正確的鐮刀與合宜的畚箕。因此,需要有智慧地了解臺灣的文化、種植、食物、地理、地質、動物、音樂、氣候、習俗、社會等,以臺灣本土的材料,作為傳福音的素材。
4. 臺灣人聽得進朋友的話,有熱忱融入一般人的生活,就能讓臺灣人接受福音。但要保持自身的潔淨,不同流合污。
原住民福音的復興
1895年馬關條約之後,日本占領臺灣,給臺灣帶來數十萬人的傷亡。尤其持續與原住民爭戰,封鎖山區,不讓外人進入。沒想到上帝藉著太魯閣族的基督徒姬望,將福音傳給原住民。迄今,原住民仍是臺灣基督徒比率最高的族群。
在世界上很少有一個地區或島嶼,有像臺灣這麼多樣、多種的原住民,使臺灣更具文化的多樣。目前人類考古學還無法確定臺灣原住民的來源,是南海島嶼的居民在不同時間前來形成不同的族別,還是由臺灣分散到南海各島嶼。原住民使臺灣人的血源更多樣,長期的通婚生子,使臺灣人的血緣漸與大陸的漢人迥別。在上帝的救恩中,不同種族共享同一救恩之源,在基督裡合一。
日據的年代
日本據臺期間,帶來工業化,開發大型的烏山頭水庫,建造桃園大圳,引入西式教育,並育種與推廣優質的「蓬萊米」,使得臺灣「北茶葉、中水稻、南甘蔗」三足鼎立。但是日本厲行天皇崇拜,與軍事管轄的壓力,使臺灣的基督徒飽受壓制。二次世界大戰後期,曾傳日本官方擔心盟軍可能登陸臺灣,將下令囚禁與殺害全臺灣的基督徒,以免替盟軍帶路。幸好盟軍後來越過臺灣。
1945年,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戰後撤出臺灣,國民政府接收臺灣。接收軍隊紀律不佳,形象很差,與接收政府的貪污無能,不只是國民政府即將在大陸全面潰敗的預象,更引發了廣泛的民怨。
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造成許多臺灣菁英的死傷,不少無辜的死難份子是基督徒。1949年大陸戰爭失利,國民政府全部撤退來臺,超過一百萬大陸各地的百姓逃來臺灣。那是風雨飄盪、人心惶惶的危機年代。
共產黨占據大陸後,迫害基督徒,關掉教會,趕走宣教士,一樣的方式應該可以在臺灣炮製。1949年大陸派軍攻打金門古寧頭,實在稀奇,共產黨軍隊在大陸連戰連勝,幾乎是四處追趕著國民政府的軍隊,沒想到在臺灣海峽的一個小小島嶼上,竟然吃了大敗戰
。1950年韓戰爆發,共產黨軍隊大量北調,喪命在北韓陌生的土地上,也消耗了武力侵略臺灣的力量。同時美國第七艦隊協防臺灣,不久中共與蘇俄交惡。1966年,又爆發文化大革命與一連串權力鬥爭的內耗,大大消減臺灣軍事的危機,也免去臺灣遭受文化大革命的火煉。
避難地反成燃起福音之火的起點
當二千個宣教士自大陸撤返來臺,在1950~1960年,臺灣興起一波福音的復興,可見上帝保守臺灣的手,依然沒有退縮。
1960~1980年期間,政治的不穩定,使得臺灣許多年輕學子與移民,遠赴美國、巴西、阿根廷、南非、歐洲、新加坡等地,漂泊的異鄉人反而更易蒙受救恩,四處建立查經班與教會。臺灣的基督徒比率雖少,只有3%,但是在普世華人當中,卻是上帝國度人才重要的供應處,也是文字出版的中心。
1990年代初期,大陸留學生開始大批出國,上帝藉臺灣人所建立的教會,成為他們蒙受救恩的所在。大陸雖然號稱有8~10%的基督徒,隨著兩岸的逐漸開放,臺灣的基督徒前往培訓、支持、幫助、教導,仍是上帝在華人事工的主力。原來上帝保守臺灣,是要使臺灣成為普世華人蒙恩的祝福,甚至未來更能成為其他種族的祝福。有誰想到時代的變化,是如此的奇妙呢?
新時代的使命
1970年,臺灣因著人口的集中、工商業的發展,環境污染急遽嚴重。1980年代,山坡地的開發,凸顯臺灣地質不穩定,導致土石流災害橫行。1990年代之後,臺灣仍然承受百年來最大的「集集大地震」,又承受接二連三挾帶雨量超過1,000公釐的超大颱風。我們沒有退後,不只投入污染淨化的工作,環境倫理的提倡,災難重建的工作,並在災區建立新的佈道所。上帝的保守依舊在,我們就沒有退後的理由。
進入二十一世紀,臺灣依然面對許多的危機:國際上孤立的危機、氣候變遷的危機、糧食與能源不足的危機、新傳染病流行的危機,與更重大、更核心的危機――不認識耶穌的救贖、生命沒有終極意義的危機。每一個世代,真正愛臺灣的人,都要像先知哈該領受上帝的吩咐:「你們要上山取木料,建造這殿,我就因此喜樂,且得榮耀。」(哈該書一:8)
上帝的殿在哪裡?那是人的心田。上山取什麼木料來建造?是對所信的耶穌,更深的認識,好用各樣的智慧,將救恩傳開,也許這是滿足上帝眷顧臺灣的心意。
時代在改變,上帝的保守不改變。四百年來,我們的祖先在懵懵懂懂間被分別出來,到這裡定居,大多數人依然不知道要事奉真神,我們不過是蒙恩的餘數,卻成為影響普世華人福音的關鍵,甚至將禾場拉得更寬廣。海島的居民啊!你們要讚美主。
末了,憶起馬偕在1896年所寫的《臺灣~我心的所愛》以共勉。
「臺灣,我心的所愛,
值得我一生最佳年日的付出,
是我生命、負擔的中心。
我愛,站在緩緩起伏的山上,
看著下方深深的海灣,與
拍打岸邊的浪濤。
我愛,那些棕黑膚色的中國人、平埔族與原住民,
二十三年之久,對他們傳講耶穌的福音,
為著讓他們得著福音的緣故,
值得我生命一千次的給予。
當我寫到這裡,我心依然遙望,
那遠在太平洋上的島嶼—福爾摩沙
我心的所愛。
但願餘生,力量微薄之時,
能在那拍打的浪濤聲中,
不斷搖曳的竹葉蔭下,
安歇。」
(我在青宣的演講稿)
福建茶風水 在 宗佑-文字慾的囚徒 Facebook 八卦
基本上蔭瓜就是一種醬瓜,一般很常用大黃瓜之類的東西做基材,但差別是醬瓜用醬油醃,蔭瓜則是用蔭油醃漬(蔭油就是黑豆製成的醬油);但我不能說這兩者有絕對關聯,只能說兩造間有很"巧妙"的連結。(某個角度來說,蔭屍也算是密封環境下的產物)
那看到蔭屍,土公仔師絕對很頭大,但也不能不處理。比較常聽見的處理方式有幾個。
有聽過有人是去向菜販討來不要的菜葉或爛葉,然後放進棺材中,再過一兩年後再來處理。(這個動作比較類似把先人再度交給自然來處理,讓這些分解菜葉的菌叢來協助屍身腐化的過程。某程度來說,是挺環保的。)
但如果"蔭屍"已經對生人產生影響(例如 很多人同時或輪流生病,甚至過世;又或是家庭嚴重失和、破產跑路等),那就必須馬上處理。
那一個是直接排日子火化;另一個方式就是比較花錢了:就是請有經驗的老師傅或土公仔師一邊念經,一邊用小刀削下屍身上的肉,然後投入金爐火化;削乾淨的骨頭則用米酒洗淨,烘乾後再度下葬。
(說真的,那個場景用想的我就快昏倒了;所以那幾萬甚至十幾萬的錢,真的不是人家坑你的,想省錢的可以自己試看看,保證從此以後改吃素)
-------------------
#但我要說的是更驚悚一點的。
(不敢說是福建全省,但至少)在台灣有一個傳說是:如果先人不化,成為"蔭屍",甚至成為"殭屍",那就會復活回來虐害親人。
小時候聽說南部曾經有一個家族,在母親過世後將其收葬,哪知道出殯後三四天,忽然聽到半夜有人敲門,主人出去開門卻驚覺是下葬的母親在門外。
當時一身塵土的母親看來驚魂未甫,進門後直接向他討水喝。男主人看見這個景象,也嚇傻了;但看見最愛的媽媽死而復生,喪母之痛一掃而空,馬上請媽媽入屋坐下,一下趕快倒水奉茶,一邊又叫媳婦擰熱毛巾來給媽媽梳洗。
老太太在整理後,說自己很累,便回房休息了,留下傻眼的一家人面面相覷,老先生則是很快的接受這個事實,然後回房跟復活的太太一起睡。
死而復活的傳說傳開後,村莊裡的人都議論紛紛,也前來慰問;而老太太也都還認得鄰居,也都能聊上兩句,但就是話不多。
接下來幾天,老太太跟"生前"的作息全無二致,就是吃得非常少,而且大部分時間都不跟旁人講話或回應,常常坐在院子裡一發呆就是一整天。
看著媽媽回來後成了這個樣子,大家也只是覺得是老太太歷劫歸來,受到驚嚇才會變得沉默而生疏。正當大家都覺得生活恢復正常步調後,事情就發生了。
先是老先生幾天後在睡夢中仙逝,而家裡的家禽也莫名的暴斃,最後是年輕人出意外或生重病在短時間內過世;短短一個月不到的時間整個家裡剩不到幾個人是身體健全、全無意外的。
而一個月後,老太太被發現"再度"死在床上;而那個家族其實也消亡的差不多了。
-------------------
這件事是我很小的時候聽到的,當時是知曉風水的長輩在講述與蔭屍相關的事所提及的一段往事。
當時聽到後,嚇個半死,只是好在我的運氣很好,直到我成年後才開始有三四等親之類的親屬過世;所以在可以較理性的面對這些事情下,倒也比較不會有什麼奇怪的想法或禁忌。(也還好目前沒有任何一位復活回來過.......)
而這件事現在來看,存在一些邏輯上說不通的事情。
屍體復活的事情不是沒有,但一般都是沒死透,然後在合適的情況下觸動甦醒的機制;但要說一個人能再密封的棺木裡面度過好幾個'七",然後出殯下葬後還能自己出棺,這就真的弔詭了。
總之,這是個很難被證實或是合理說明的故事;但讓我印象很深刻,而且看到《死者的審判》這部電影後,第一件被想起的念頭。
.
.
.
.
====
#還蔭瓜一個清白了
#你沒看錯
#照片裡的就是薑絲
#當時差點沒被這故事嚇死
#遇到不尋常的事_別以為是賺到
每週一、三、五的晚上10點半,一起看、一起想、有瞌睡蟲一起養。
====
如果文章能合胃口,請記得按讚、分享、追蹤、搶先看。
#設搶先看的步驟請看這裡 : https://www.facebook.com/GeeChungYo/posts/2253325874890594
福建茶風水 在 Dd tai Youtube 的評價
上水Sheung Shui位於香港新界北區西部,是香港最北面的主要市鎮,也是粉嶺/上水新市鎮的一部分。上水一帶原為農田,於1980年代起發展為現代化新市鎮,區內住宅和商業區以石湖墟和港鐵上水站一帶的市中心發展,是上水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也是北區的主要商業經濟中心,昔日的農田現只可在市中心北部,西南部等村落找到。上水因靠近中國大陸邊境,為大陸居民進入香港的首站,因此區內不論假日均有大量深圳一帶自由行旅客和水貨客在區內消費和從事水貨活動,使到區內人流和商業活動增加,為區內居民正常生活造成滋擾,上水的區內民生店鋪和小店都變成了藥房,而政府亦無積極解決居民需要,因此曾觸發多次示威而表達不滿。上水與粉嶺、沙頭角、打鼓嶺組成了北區,其中上水和粉嶺已發展成為粉嶺/上水新市鎮。上水一帶以低地和丘陵為主,高山不多。根據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出版的《香港文物》,上水區內的上水華山曾出土新石器時代及兩漢時期的文物。而根據《北區風物志》(1994年)記載,上水及粉嶺一帶古稱「雙魚市」,因上水北面有一條「雙魚河」。自廖族於元末由福建遷來廣東南部之後,子孫漸漸散居於今新界橫眉山、嶺下、小坑、雙魚、福田、上水一帶,並建成村落。傳至對風水有認識的七世祖廖南沙,倡言必須聚族而居,後代子孫方可昌盛。乃根據風水學說追尋「龍脈」,選定龍口地形像鳳之處,合力鑿池(即護城河)築城,建成「圍內村」(今上水鄉老圍);號召廖氏三房子孫盡徙圍內居住。由於圍內村立於梧桐河之上,廖氏族人便稱其為「上水鄉」,漸漸「上水」便成了附近一帶地方的名稱。上水與粉嶺、打鼓嶺和沙頭角同屬於1979年成立的北區行政區。並在1980年代開始發展現代化新市鎮。上水發展主要是在港鐵上水站一帶的市中心,由附近屋邨前往鐵路車站一般都在15分鐘步行時間內。昔日,附近村民會集中在石湖墟進行交易。雖然現在上水已經發展成為新市鎮,但由於石湖墟鄰近鐵路車站及巴士總站,所以並沒有因為發展而衰落,人流反而更多。尤其自由行政策後,經常有自由行旅客和水貨客往來上水及深圳購買日用品和走運水貨。古洞不但是地區名稱,亦是一條村。在青山公路旁有古洞村公所。古洞村不是原居民村,大部分村民在1949年前後,從內地逃難而來,因親戚朋友的關係,定居古洞村。這位置一帶又稱石仔嶺。有那裡開廠的人表示稱為石仔嶺是由於挖到地下深處,滿地都是石仔。泥不夠肥沃作耕作。沿河上鄉路一直北行,至河上鄉排峰路交界轉入河上鄉排峰路直上,便可到達河上鄉。村公所旁邊是鄉村式酒樓,成為了村民飲茶及的士司機吃午飯休息的地方。從前由於古洞是墟市,曾有四、五間酒樓。石仔嶺花園 位於新界上水古洞附近位置,前身是英軍軍營,後來被改建成多幢 安老院 舍,由於環境清幽,因此不少郊遊人士都會到來稍息,成為了該處的一個景點 。石仔嶺花園有古洞「老人村」之稱、由前英軍石仔嶺軍營改建的石仔嶺花園,園內有十六間樓高兩層合共廿五棟安老院舍,已有十六年歷史,有近一千二百長者入住,但因政府發展新界東北而面臨「滅村命運」。

福建茶風水 在 Dd tai Youtube 的評價
三棟屋村是香港新界一個重置舊客家圍村,本來位於荃灣近現時荃灣站一帶(土名牛牯墩),後來因地鐵工程遷至象山邨以北,大帽山南面山腰近和宜合交匯處一帶。舊有村落因保存良好,被政府闢作三棟屋博物館,更成為香港法定古蹟。三棟屋村由陳氏人士所建,原本居住於福建省汀州府寧化縣,後來有一支搬到去廣東省廣州府新安縣羅芳。到了第十三代,當中的村民陳任盛搬到荃灣鹹田附近居住,曾於大窩口填海開地種田,並興建一座草屋。其長子陳健常其後看中牛牯墩西部一地,發現風水極佳,便在該處立村,稱為三棟屋村。三棟屋村於1786年建立,本來只有一座三進口的房舍,棟是主樑的意思,三棟屋因此而得名,可解作「三條棟樑的房子」。陳氏後人先後在三棟屋村的兩旁及後面加建房子,遂漸成為今貌,佈局左右對稱如棋盤,中軸線上分別建有前廳、中廳及祠堂,在正門石楣上刻有「陳氏家祠」四字,而兩旁分別築有四間居室,左右及後排的橫屋將整個三棟屋圍攏成圍村。1979年首季,由於香港地鐵荃灣綫的工程,三棟屋村村民放棄原址他遷。1987年,三棟屋村遺址經當時的區域市政局修葺後,改為三棟屋博物館開放讓公眾人士參觀,現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展覽:展示三棟屋村的建築及居室特色,陳列各種農具、家具及客家日用品;並設有「話當年」展覽,讓參觀者觸摸展品,感受農村生活。此外,館內展覽廳亦展出名為「口傳心授: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題展覽,介紹本地十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涵蓋表演藝術、宗教儀式、節慶活動、傳統手工藝等各個領域,各自代表了不同社群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所作的貢獻。
